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重点讲义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
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

道德,品德。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西周统治者提出“德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又称天理。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

本义为云烟、云气。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

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

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

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

: “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六府指的是人民生活物质
,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之正德、利用、厚生。《书经 大 禹谟》则
,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 时乃功。” 六府三事九德;即

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

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

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

《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由“—”“――”两爻相迭变化,每卦三爻组成。它们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迭组合变化而成,

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
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
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

含义相当广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的作用来干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器,物。神器,神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二层

含义,意

句子出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

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它的反面转化。是辩

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
,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

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
,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
,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人爵和天爵的观念。他在《孟子 告子上》中说:“有天爵者,
“天爵”是道德品质的象征,是靠自身修炼

孟子提出的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

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

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

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观。认为天是有意志、能对人的善恶进行

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张。墨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意指天下之人应当相互亲爱。

墨翟的战争观,是兼爱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认为兼并和侵略战争于民危害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庄子认为,真正

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天地万物的总称。宇,空间;宙,时间。东汉科学家张衡则认
:人们观测到的天地是有限的,而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后来的唯物论者大都肯定张衡的观点。
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
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约定俗成的概念,

中国先秦名

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

“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

1指法律、法令、法规等。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行为规范。先秦法
2佛教名词。通

1手段、策略。法家的重要术语,实际上是君主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权术。2方法、

1权力和地位。即权势。法家强调的统治方法之一,认为权势是君主实行法治的必要条
2趋势。唐柳宗元《封建论》以封建制为历史趋势。明清之际王夫

又称五德转移。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即事物的水、火、木、
“五德终始”说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是为当时新兴地

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语出《易传 系辞上》。主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无形的东西。《易传 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中国古代易学范畴。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
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消,消亡;息,增长。指世界万物的存在过程是一个消亡与发

“太”是至高至极;“一”是唯一。1“道”的别称。3星宿名或天神之别称。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以元气为天地

:汉代的儒家是以注释《诗》、《书》、《礼》、《易》、《春秋》等先秦儒家

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

《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
“人副天数“为基础的“三纲五常”,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 。他关于天的结构
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

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
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
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 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

魏晋时期由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哲学思潮。由于儒学的神学化和趋于繁琐,
240-248)年间的何晏、王弼和阮籍、嵇康。

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 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守母存

又称清言、玄言、雅谈。魏晋时期的一种远

离世事,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风气。

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创始人为何晏、王弼。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

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指根本与末节,本质与表现,本体与作用。
即运动与静止。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范畴。
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

魏晋玄学的重要哲学理论和派别之一。与贵无论相对立,认为宇宙万物以有为本。

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语出《庄子 齐物论注》意思是说,


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独化的主要含义是:天地间任

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语出《庄子 大宗师》原是以寓言形式假设的一个人名,
“玄冥”是指一种“无”的状态,但尚未

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即二重道理的学说: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
(549—623 年),
(2)说万
这是真谛。 (3)在第三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
: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

(禅宗)华严宗四法界学说即事法界、 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提

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

(1020-1078)宋理学家。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
“天地之性”至善,人们 “为学”即可返回“天地之性”;
“见闻之知”(感性知识)与“德性之知”之别。“德性之知”可“合天心”“穷神知化”,

中国北宋张载提出的命题。《正蒙 参两》中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
此天之所以参也。”这里的“两体”指阴阳两个对立面:“一”指对立面的统一;“神”
:有对立面,才有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所谓德性之知,就
,。
(1130-1200)宋理学家,字元晦,博采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诸家
“集大成者”,世称“闽学”。其哲学体
可知一理,明日格一物,又可知一理,一旦豁然贯通,即可“穷理”;二曰“存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 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

南宋陆九渊的哲学命题。认为主体之心即包容着宇宙万物,把宇宙万物统

(1472-1528)明学者,阳明学派创始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
“良知”“良能”,
“圣人”才能致其良知,故而要求通过反

求内心,清绝人欲的修养方法
“求之于心”来判明是非。其学术思想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致,
38卷,其中

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

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

(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
强调理欲统一。要“以理节欲”、“以义制利”。他还提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
。遗著总称为《船山遗 书》,有100多种,主要有《张
、《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等。
王夫之“习与性成”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王夫之更加提出习与性成的主张,
,而且是由习而成的。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

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

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
(1776~
等人着重阐发公羊的“张三世”等微言大义。龚自珍与前辈有所不同,他开始将公羊的
礼运》联系起来,并认为人类整个历史“通古今可以为三世”。他的这一观
19世纪末,康有为明确地把公羊的“三世”、《礼记 礼运》的“小康”、

章太炎曾提出著名的俱分进化论, 提出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苦乐、善恶一起

对于未来社会的描述,章太炎以悲观主义的思想、虚无主义的思想,描绘了一个

近代严复对进化论两个概念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译语。他在《原强》一文中

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知代表主观,行代表实践,说的是认识世界和通
1918年12月30日,孙中山

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
“体用不二”论,是
:程朱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之中的,与用不离不杂

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有二:一为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表明孙中山对社会历

中国古语。即做学问应该掌握充分的事实材料,从实事求索其真相,引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