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重点讲义资料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北⼤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第⼀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 2、北京⼈ 3、元谋⼈⼀、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原始群向⽒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劳动创造了⼈本⾝,同时推动了⼈类思维能⼒的发展。
(三)(⼀⽅⾯)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产⼒低下,⼈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然⼒带来的灾祸,但⼈类的⼒量是有限的,因此产⽣了对捉摸不定的⾃然⼒和⾃⾝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论的萌芽。
(另⼀⽅⾯)原始社会的⼈们在⽣产实践中和在与⾃然界的⽃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些实际经验,对⾃然界的⼀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奴⾪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奴⾪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主贵族占有⼟地奴⾪;;通过井⽥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奴⾪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上的神,形成⼀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统治者的德⾏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产⼒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的思想资料三、奴⾪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奴⾪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产者孔⼦—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吹有意志的天 ---⼈⽂主义思潮⽼⼦—提出“道”与“⽆为”学说墨⼦—提出“兼爱”“⾮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盾和⽃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和奴⾪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由民因军功获得⼟地,或由⼯商业⼿⼯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后期墨家,荀况韩⾮经济上,剥夺奴⾪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暴⼒、战争推翻奴⾪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主转化的地主—孟⼦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仁义”感化奴⾪主,笼络劳动⼈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世界观上,⽚⾯强调主观精神的作⽤,⿎吹主观唯⼼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共58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先解释老、庄、孔、孟四人)然后,其他典型代表人物——先秦:《尚书·洪范》五行说:《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它提出了人们所用的五材,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同:和,指不同东西和合和统一; 同,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
西周末史伯首先把和与同作为有差异而又有联系的一对范畴提出。
……(胡扯一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胡扯一番】气化:指气变化生万物。
《大戴礼记·曾子天园》:“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张载则以气化来说明道,《正蒙·太和》:“由气化,有道之名。
”二程却认为,气化并不贯穿宇宙变化的全过程,“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则气化渐消”(《遗书》卷五)。
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气化者,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
”(《正蒙注·太和篇》)清戴震认为:“阴阳五行运行不已,天地之气化也。
”(《孟子字义疏证·性》)气禀:人生来对气的禀受。
《韩非子·解老》:“是以死生气禀焉。
”认为气禀是人的生命来源。
《论衡·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认为人的生死祸福、贵贱寿夭皆由气禀决定。
宋理学家则认为气禀形成人的气质之性,是人性善恶的来源。
北宋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善恶……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自然也。
” “禀得至清之气者为圣人,禀得至浊气者为恶人。
”(《遗书》卷二十二上)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后用作当时各学派的总称。
战国时已有“百家”之称,《荀子·解蔽》:“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庄子·天下》:“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刘歆的《七略》:“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 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理的规范上来,既是使言行合于理。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礼,是以仁及道德为基础。
通过理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科,涵盖了50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哲学史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道德道德修养。
儒家的核心教义包括孝顺、道德行为和社会稳定。
2.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的道,强调虚无和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通过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3. 墨家思想(Mohism):墨家思想强调以爱为基础的公平和无私的行为。
墨家在古代中国崛起并提出了以"兼爱"为原则的社会改革理念。
4. Legalism(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严格的制度,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5. 孟子(Mencius):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进一步发展和解释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并提出了“四端”和“仁”的概念。
6. 老子(Laozi):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强调“道”和“无为”。
7. 庄子(Zhuangzi):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他的著作《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自然和幽默的见解。
8. 辩证法(Dialectics):辩证法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9. 心学(Neo-Confucianism):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代表,强调人文主义、修身养性和理性思考。
心学将儒家思想与和的元素相融合。
10. 阴阳五行(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阴阳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
阴阳代表着事物的相对和互补性,五行则代表了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影响。
这些名词代表了中国哲学史中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概念。
通过研究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重点笔记整理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第一编先秦哲学第二编秦汉至隋唐哲学第三编宋至清代中叶哲学第四编近代哲学内容简介本书是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相关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编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概念解释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 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
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
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
”“形都泯故。
”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简要介绍。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人生、社会、
道德、政治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哲学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名
词解释:
1. 道 (Dao):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
初始根源和普遍规律。
它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儒家思想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
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和中庸。
3.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流派,强调个体内在的自然状态和追求智慧的道路。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和追求长生。
4. 墨家思想 (Mohism):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流派之一,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平、兼爱、非攻和尚同。
5. 法家思想 (Legalism):法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流派,强调法律的严格施行和制度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注重规则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上是中国哲学概论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这些概念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一、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孔子认为造成这种坏风气的原因是名与实不相符,没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只有正名,才能够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才能恰当的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1、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之人必须符合“君”应有之义,为臣之人必须履行“臣名规定的为臣之道,为父、为子之人必须遵守父子”之名规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3、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4、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 作为礼的内容。
二、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三、"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忠恕之道[孔子](1)“忠恕之道”是实行仁的根本途径。
(2)孔子认为,“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己所立而立人,己所欲而欲人”谓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
“忠恕之道”要求每人内心都有一把衡量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尺,不仅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对于促进当今世界的和平乃至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反者道之动[老子](1)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指:循环往返的规律。
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
“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
(2)这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但不论哪一种矛盾对立双方的互相联系和转化是恒常的规律。
3.“人之天”、“天之人”[庄子](1)庄子认为:“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
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
”“人之天”即受到人作用之天;“天之天”则是自然之天。
(2)开人之天,意味着对自然(“天”)的变革,开天之天,则是维护或回复存在的本然形态。
庄子主张开“天之天”,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是对人的物化的否定,强调自然原则。
4.道通为一[庄子](1)“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西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厉则是丑女,她们能够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因为她们都是“道”的一种完整的体现。
(2)《齐物论》中的“道通为一”的思想正是由事物之间的“不齐”来论述事物之间的“相齐”,原因就在于从道的视角来看,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异。
多样的存在基于道而呈现了内在的统一性(通)。
(3)这与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统一。
万物一体,一切皆为“道”的“物化”。
5.“心统性情”[朱熹](1)朱熹认为①“性即理也”,是天落实到人身上的理,性是形而上的。
②“心”是形而下的,不能自我发用,只能按照“性”来行动。
③“性”发用的形式,就是“情”。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1、以德配天这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意思是说周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
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2、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3、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4、明德慎罚这是西周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而提出的思想。
“明德”就是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政。
“慎罚”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5、律学即法律注释学。
它原是经学的一个学支,用儒家经书中的经义研究、解释法律,属于正统儒学。
律学始于汉,晋代达到鼎盛。
6、理学产生于宋,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术。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
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先天地而生,忠孝仁义、三纲五常千古不变。
理学弥补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理论形式上粗浅直观的缺欠。
7、铸刑书这是春秋失去子产的一项法律改革。
即将刑法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
它开创了世界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打破;“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8、《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实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
这是董仲舒最先提出的。
其实质是一种“原心论罪”说。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主张。
即以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使儒家的仁义礼乐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10、神权法这是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它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夏、商时期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天命”、“天罚”,到了西周就演变成“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
1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
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一阴阳: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二五行: 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 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命题".三四端: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四白马非马: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看到了"马"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者的联系.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五参验韩非的用语, 强调必须考察认识, 言论与客观事物和规律是否符合, 才能确定是非, 只有比较各种言论,判断,才能确定哪种言论或判断是正确的.六兼爱: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 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 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兼"是"天下之大利" 所产生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七三表法:墨子的用语,"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人民之力",是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1,有本之者,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标准,2,有原之者,即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3,有用之者,即以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八坐忘: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彻底忘掉自己,从而消除物我对立,使自己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坐忘是庄子内向的修养方法,即使内心保持虚静,去掉一切情欲,消除物我对立,顺应自然,安于命运,这样就可以从一切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精神自由.1、太初: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其含义与太一、太极相近。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共58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先解释老、庄、孔、孟四人)然后,其他典型代表人物——先秦:《尚书·洪范》五行说:《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它提出了人们所用的五材,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同:和,指不同东西和合和统一;同,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
西周末史伯首先把和与同作为有差异而又有联系的一对范畴提出。
……(胡扯一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胡扯一番】气化:指气变化生万物。
《大戴礼记·曾子天园》:“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张载则以气化来说明道,《正蒙·太和》:“由气化,有道之名。
”二程却认为,气化并不贯穿宇宙变化的全过程,“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则气化渐消”(《遗书》卷五)。
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气化者,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
”(《正蒙注·太和篇》)清戴震认为:“阴阳五行运行不已,天地之气化也。
”(《孟子字义疏证·性》)气禀:人生来对气的禀受。
《韩非子·解老》:“是以死生气禀焉。
”认为气禀是人的生命来源。
《论衡·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认为人的生死祸福、贵贱寿夭皆由气禀决定。
宋理学家则认为气禀形成人的气质之性,是人性善恶的来源。
北宋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自然也。
”“禀得至清之气者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者为恶人。
”(《遗书》卷二十二上)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后用作当时各学派的总称。
战国时已有“百家”之称,《荀子·解蔽》:“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庄子·天下》:“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刘歆的《七略》:“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1.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 指事物变化的规律,“阴” 和“阳” 指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是事物的规律。
2. 三纲五常“三纲” 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提出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伦理观念。
3. 化性起伪“性” 指人的自然本性,“伪” 指人为制定的礼、义等道德规范。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恶” 的,即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
所以要用礼、义等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言行,这就叫“化性起伪”。
4. 天下惟器在道器关系问题上,王夫之认为,器是根本的,道是从属于器的,道不能离开器而存在。
所以天下存在的只有器即具体事物,规律是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单独存在的。
5. 恻隐之心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共同的天赋本性即同情、怜悯之心,他举例说,人看到别人家小孩掉到井里,都会主动去救,这种行为就是由人的同情、怜悯之心引起的。
这种同情、怜悯之心,孟子称为“恻隐之心”,也称“不忍人之心”6. 形质神用这是范缜提出的关于形神关系的命题。
意思是说,形体是精神赖以产生的实体,精神是形体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7. 四端端,即开端、萌芽。
孟子认为,人类的四种道德观念仁、义、礼、智,是由人与生俱来有四种心演变发展而来。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把这四种心称作四端。
8.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 指无形的东西,“形而下” 指有形的东西。
“道” 指事物的规律,“器” 指具体事物。
《周易》认为,事物的规律是无形无象的,具体事物是有形有象的。
二、简答题:1. 墨子的“三表法”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一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依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用历史事实来检验言论的是非;二是“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人们现实的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的标准;三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把言论应用于政治实践之中,看其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用实际效果来捡验。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发展演变的学科,涉及到众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以下是对一些中国哲学史常见名词的解释。
1. 道:道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道教和儒家哲学中,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原则,是一种超越性和终极性的存在。
同时,道也表示一种人生之道,即如何追求真理和正确生活方式。
2.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典籍。
周易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社会、道德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卜卦的方式解读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提供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决策。
3. 天道:天道是儒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定律及其普遍原理。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受到天道的支配和约束,并且只有遵循天道的人才能得到天的保佑和福祉。
4. 穷农论:穷农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提出的一种伦理思想,主张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依赖于农业生产的充实和发展。
穷农论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与繁荣。
5. 心性:心性是联系儒家哲学与佛教思想的重要概念。
心性既指个体的心理活动,也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灵魂的本体。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心性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而佛教强调通过修炼心性来摆脱世俗的束缚。
6. 养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五个重要原则,也是孔子对于人类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养生指养身保健,修身指修养内心和道德,齐家指严于家风,治国指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平天下指追求天下太平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7.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名著之一。
道德经探讨了宇宙的本源和运行原则,提倡顺应宇宙之道和自然之理,主张以柔弱和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真理和和谐。
8. 心学: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种发展,强调人心的本质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才能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以上只是中国哲学史中的一部分重要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包括众多名著、思想流派和哲学家等。
对于这些名词深入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是至高至极;“一”是唯一。1“道”的别称。3星宿名或天神之别称。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以元气为天地
:汉代的儒家是以注释《诗》、《书》、《礼》、《易》、《春秋》等先秦儒家
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
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
(1776~
等人着重阐发公羊的“张三世”等微言大义。龚自珍与前辈有所不同,他开始将公羊的
礼运》联系起来,并认为人类整个历史“通古今可以为三世”。他的这一观
19世纪末,康有为明确地把公羊的“三世”、《礼记 礼运》的“小康”、
(禅宗)华严宗四法界学说即事法界、 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提
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
(1020-1078)宋理学家。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
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
道德,品德。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西周统治者提出“德
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
魏晋玄学的重要哲学理论和派别之一。与贵无论相对立,认为宇宙万物以有为本。
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语出《庄子 齐物论注》意思是说,
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独化的主要含义是:天地间任
1918年12月30日,孙中山
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
“体用不二”论,是
:程朱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之中的,与用不离不杂
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有二:一为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表明孙中山对社会历
中国古语。即做学问应该掌握充分的事实材料,从实事求索其真相,引出结论。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迭组合变化而成,
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
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
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
章太炎曾提出著名的俱分进化论, 提出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苦乐、善恶一起
对于未来社会的描述,章太炎以悲观主义的思想、虚无主义的思想,描绘了一个
近代严复对进化论两个概念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译语。他在《原强》一文中
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知代表主观,行代表实践,说的是认识世界和通
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
,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
“人副天数“为基础的“三纲五常”,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 。他关于天的结构
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
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
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
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
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
《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由“—”“――”两爻相迭变化,每卦三爻组成。它们
南宋陆九渊的哲学命题。认为主体之心即包容着宇宙万物,把宇宙万物统
(1472-1528)明学者,阳明学派创始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
“良知”“良能”,
“圣人”才能致其良知,故而要求通过反求内心,清绝人欲的修养方法
“求之于心”来判明是非。其学术思想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致,
38卷,其中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
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
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 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
魏晋时期由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哲学思潮。由于儒学的神学化和趋于繁琐,
240-248)年间的何晏、王弼和阮籍、嵇康。
含义相当广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的作用来干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器,物。神器,神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二层含义,意
句子出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又称天理。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
本义为云烟、云气。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
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
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观。认为天是有意志、能对人的善恶进行
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张。墨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意指天下之人应当相互亲爱。
墨翟的战争观,是兼爱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认为兼并和侵略战争于民危害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庄子认为,真正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无形的东西。《易传 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中国古代易学范畴。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
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消,消亡;息,增长。指世界万物的存在过程是一个消亡与发
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它的反面转化。是辩
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
,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
“天地之性”至善,人们 “为学”即可返回“天地之性”;
“见闻之知”(感性知识)与“德性之知”之别。“德性之知”可“合天心”“穷神知化”,
中国北宋张载提出的命题。《正蒙 参两》中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
此天之所以参也。”这里的“两体”指阴阳两个对立面:“一”指对立面的统一;“神”
:有对立面,才有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1权力和地位。即权势。法家强调的统治方法之一,认为权势是君主实行法治的必要条
2趋势。唐柳宗元《封建论》以封建制为历史趋势。明清之际王夫
又称五德转移。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即事物的水、火、木、
“五德终始”说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是为当时新兴地
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语出《易传 系辞上》。主
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
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
: “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六府指的是人民生活物质
,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之正德、利用、厚生。《书经 大 禹谟》则
,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 时乃功。” 六府三事九德;即
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所谓德性之知,就
,。
(1130-1200)宋理学家,字元晦,博采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诸家
“集大成者”,世称“闽学”。其哲学体
可知一理,明日格一物,又可知一理,一旦豁然贯通,即可“穷理”;二曰“存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 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
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
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பைடு நூலகம்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
(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
强调理欲统一。要“以理节欲”、“以义制利”。他还提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
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天地万物的总称。宇,空间;宙,时间。东汉科学家张衡则认
:人们观测到的天地是有限的,而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后来的唯物论者大都肯定张衡的观点。
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
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约定俗成的概念,
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
“天爵”是道德品质的象征,是靠自身修炼
孟子提出的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