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communica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parasitis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物parasite与人体宿主host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parasite离开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不习惯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临床感染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少见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慢性乙肝感染重叠戊肝病毒感染5.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病毒性肝炎、真菌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1)病原体被清除: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这三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能形成流行过程。

如果缺乏某一环节或阻断三者的相互联系,流行过程就会被中断。

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病人是重要传染源,有些病的病人是惟一传染源,如麻疹等。

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传染期的长短因病种而异,是决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由于病人的症状明显,受隔离治疗所限,虽然其传染性强,但活动范围小,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病原携带者大。

2.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两种。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们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及卫生防疫措施等因素关系密切。

3.受感染的动物人对部分动物传染病也具有易感性,这类传染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鼠疫。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机会和接触的密切程度,还与动物种类和密度等因素有关。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至侵入新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道路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1.空气传播病原体借助于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类型的微粒飘浮在空气中。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①传播迅速;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较高);③以儿童发病较多。

影响空气传播的因素有很多,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关。

2.经水传播经水传播包括经饮水和疫水两种传播方式。

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饮用同一水源或接触疫水历史;②常呈爆发或流行形式;③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④停止饮用或接触疫水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疾病流行。

3.经食物传播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如绦虫等);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

传染病学第九版第一章总论(一)

传染病学第九版第一章总论(一)

传染病学(第9版)
二、临床特点
3.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充分表现特有症状和体征 为许多急性传染病所共有 某些传染病可缺如,即顿挫型
4.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
传染病学(第9版)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natural factors

— 地理, 气象, 生态
— 疫源地
— 自然疫源型传染病/人兽共患病 zoonosis (鼠疫, 螺旋体病, 人禽流感)
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s

—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生活条件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1. 微生物的发现
2. 免疫学的兴起
3.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现和应用 4. 感染病学理论的形成
消灭或基本控制 —— 天花,脊髓灰质炎
传染病学(第9版)
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染病压力
(一)新发感染病
新发现的感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 外毒素
— 内毒素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地方流行性:
指动物发病数量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广,仅局限于某一地 区。
3、流行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定动物群体中出现比平常为多的病例。
暴发:指传染病在一定局部地区或一定动物群范围内,在该
病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出现很多病例。
4、大流行:
指动物发病的数量很大,传播的地区很广,一个国家、几个 国家甚至整个大陆。
16
(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1、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指某些传染病在第年一定季节里发病率升高。
原因:
(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有影 响;
(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 (3)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17
2、流行过程的周期性:
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周期性的上升和下降(即经过一 定间隔,可看到同一传染病再度发生)
原因:
易感动物减少(死亡、淘汰、康复后获得免疫),使得流 行逐渐平息,但经一定时间,免疫力消失,或新一代易感动物 出生或从外地引进易感动物,使动物群易感性再度增高。
18
五、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分析:
(一)流行病学的调查:
1、定义: 指应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掌握和了解传染病发生的
原因和流行情况,从而掌握其流行规律,制定出有效 的措施。
19
2、内容:
➢ 平时调查:了解某地区影响传染病发生的一切条件,考 察一些预防措施的效果
➢ 发病时调查:在疫区进行系统的观察,查明传染病发 生、发展过程,弄清传染源、易感动物、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等。
3、方法:
➢ 询问调查:动物主人、管理人员、当地居民
➢ 现场查看:卫生、地理等(疾病不同查看重点不同)
(1)患病动物(主要的传染源):排毒量大、毒力强 传染期: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

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一、传染病的特点1、有传染性、对社会有较大影响,如同星火燎原,一人患病,众人受威胁。

2、威胁较年青的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体弱老年人易受袭击,后果严重。

3、疫情具有突发性,变化快,灾害和社会动乱时 , 极易爆发流行。

4、可续发或诱发多种慢性病和癌症的发生。

5、有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成本-效益高。

6、传染病防治是一项政府行为,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多部门配合。

7、有特异的病原体8、有流行病学特性:传染性、免疫性9、流行性: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10、传染病没有国界、地界。

11、地方性12、季节性二、重点传染病分类1. 肠道传染病:粪-口传播。

霍乱、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伤寒、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痢疾、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等。

2. 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传播。

肺结核、流感、麻疹、白喉、流脑、风疹、军团菌、SARS。

3. 经血液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4.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5. 母婴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6.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疟疾、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脑、登革热、狂犬病、炭疽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个基本环节:1.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麻疹、肺结核、非典)水、食物、苍蝇(伤寒、甲肝、痢疾、霍乱)日常生活接触(手、用具、玩具等)1.2.虫媒传播:蚊子、虱子、跳蚤等(疟疾、乙脑等〕血液、体液、血制品:乙肝、艾滋病等1.2.3. 人群易感性:对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

第二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第二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指潜伏期能排出病原 体的动物。多数传染病在潜伏期不具备排出病 原体的条件,但有少数传染病如狂犬病、口蹄 疫和猪瘟等在潜伏期的后期能够排出病原体。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 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 传染性已逐渐减少或已无传染性了。但还有不 少传染病如猪气喘病、布氏杆菌病等在临床痊 愈的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这种带菌状态多 为短暂的,少数为长期的,个别可延续终身, 对它们如管理不当,往往成为重要传染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传播途径
1.定义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另 一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研究 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 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传染。 2.种类 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1)水平传播 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 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传播。在传播方式上可 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
(2)病原携带者 指外表无症状但 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这是一个统 称,如果已明确所带病原体的性质,可 以相应地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 等。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 不及病畜,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 有时可能成为十分危险的传染源。如果 检疫不严,可以随动物的运输散播到其 他地区,造成新的暴发或流行。 病原携带者可分为3类:
(3)动物的外在因素 多种外界因素,如 季节、气候、饲料质量、畜舍卫生、拥挤程度、 粪便处理、隔离、检疫等对动物易感性都会发 生一定的影响。在考虑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 类似农场和畜群的差别时,很明显地可以看出 饲养管理条件是非常重要的疾病要素。 (4)动物的特异免疫状态 影响动物易 感性的重要因素。如果动物对某病原体的特异 免疫力高时,则对该病原体的易感性就低;反 之,易感性高。因此,搞好定期预防注射,提 高动物机体的特异免疫力,是防止传染病发生 和流行的重要措施。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病学课件)【45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病学课件)【45页】
➢ 经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又称虫媒传 播,指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和吸血叮咬来传播疾病。 传播媒介是蚊、蝇、蜱、螨等节肢动物。 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学传播。
7、经节肢动物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机械携带: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非吸血节肢动物的体表和体内存活,但不 在其体内发育。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污染 食物或餐具等,感染接触者。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经 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
水源污染的情况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水渗入所致,也可因 粪便、污染物污染水源所致,生物恐怖主义对饮用水的故意污 染同样值得警惕。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8、经土壤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土壤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
主要包括一些肠道寄生虫(蛔虫、钩虫)及能形成芽孢的细菌(破伤风、 炭疽)所致的感染。
经土壤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 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等。
9、经医源性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2、传播途径的分类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经空气传播 经飞沫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 经尘埃传播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①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②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 ③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 ④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 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

传染病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传染病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传染病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A. 传染性B. 流行性C. 季节性D. 遗传性答案:D解析: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但不具有遗传性。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以下哪项?A. 空气传播B. 食物传播C. 血液传播D. 情绪传播答案:D解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食物传播、血液传播等,情绪传播不是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A. 控制传染源B. 切断传播途径C. 保护易感人群D. 增加疾病发生答案:D解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增加疾病发生不是预防措施。

4. 下列哪项不是甲类传染病?A. 霍乱B. 鼠疫C. 艾滋病D.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答案:C解析:甲类传染病包括霍乱、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艾滋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5. 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A. 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B. 从发病到痊愈的时间C. 从感染到传染的时间D. 从发病到传染的时间答案:A解析:潜伏期是指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是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多选题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A. 空气传播B. 水传播C. 食物传播D. 接触传播答案:ABCD解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和接触传播。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A. 控制传染源B. 切断传播途径C. 保护易感人群D. 增加疾病发生答案:ABC解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增加疾病发生不是预防措施。

3.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包括:A. 传染源B. 传播途径C. 易感人群D. 环境因素答案:ABC解析: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环境因素不是流行环节。

三、判断题1.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对)2. 传染病的潜伏期越长,传染性越强。

(错)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023年医院招聘考试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023年医院招聘考试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医院招聘考试防止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旳流行过程及影响原因传染病旳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旳过程。

流行过程旳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程自身又受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旳影响。

卫生人才网带领大家学习防止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旳流行过程及影响原因。

一、流行过程旳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巳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旳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

1.患者患者通过咳嗽、呕吐、腹泻等而增进病原体播散, 慢性患者可长期排出病原体, 隐性感染者数量多而不易被发现, 在不一样传染病中其流行病学重要性各异。

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中, 如流行性脑脊髄膜炎、脊髓灰质炎等, 隐性感染者是重要旳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 在某些传染病中, 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有重要旳流行病学意义。

4.受感染动物某些动物间旳传染病, 如狂犬病、鼠疫等, 也可传给人类, 引起严重疾病。

尚有某些传染病, 如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 受感染动物是重要旳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抵达另一种易感者旳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由外界环境中一种或多种原因构成, 多种传染病有其各自旳传播途径。

传染病旳传播途径重要有如下五种。

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旳飞沫或气溶胶中, 易感者吸人时获得感染, 如麻疹、白喉、结核病、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 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 如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霍乱等。

3.接触传播易感者与被病原体污染旳水或土壤接触时获得感染, 如钩端媒旋体病、血吸虫病和钩虫病等。

伤口被污染, 有也许患破伤风。

平常生活旳亲密接触也有也许获得感染, 如麻疼、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4.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感染旳吸血节肢动物, 如按蚊、人虱、鼠蚤、白蛉、硬蜱和恙螨等, 于叮咬时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 可分别引起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莱姆病和恙虫病等。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
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及其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 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 件。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 易感性。流行性过程本身又受社会 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
概念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 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 动物。
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
降低易感性措施
在普遍推行人工免疫的干预下, 可把易感染者水平降到最低。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等 条件
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 活 等条件
影响流行过程的综合因素
社会因素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自然因素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动物传染病概述 第一章第2-3节

动物传染病概述 第一章第2-3节

• 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 健康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 巴氏杆菌病 – 沙门氏菌病 – 猪丹毒 – 马腺疫等 • 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毒的现象。 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毒的现象。
•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 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 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 径。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 主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口 主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 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 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 结核病,炭疽,鼻疽等。 结核病,炭疽,鼻疽等。 – 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仓库、饮水、饲 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仓库、饮水、 料加工厂、畜舍、牧地、水源、 料加工厂、畜舍、牧地、水源、有关人员和 用具的污染, 用具的污染,做好相应的防疫消毒卫生管理
•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
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 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 易感性小。 易感性小。
• 畜群易感性的决定因素
畜群内在因素 畜群外界因素 畜群特异免疫状态
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特性、不同品系、 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特性、不同品系、抗 病育种的结果: 病育种的结果:如白来航鸡对鸡白痢有一定 的抵抗力, 的抵抗力,兰色水貂较其他水貂易发水貂阿 留申病。 留申病。
•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症状出现前既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症状出现前既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 狂犬病 – 猪瘟 – 口蹄疫等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过 程有决定性影响。 程有决定性影响。
病人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 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 水、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 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 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 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 虫媒传播 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 血液和体液传播 土壤传播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的概念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的概念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 转归的过程。 转归的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 体外的人和动物。 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易感人群
易感者: 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乏免疫力容易 感染而言。 感染而言。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理因素(地区性) 地理因素(地区性) 气候因素(季节性) 气候因素(季节性)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详解

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详解
➢ 2003年12月17日,英国一名病人因输血感染疯牛病而
致死,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疯牛病, 它打破了人类了常规认识,使人们更加重视新发传染病 的传播方式。
5.病死率高,社会危害大
➢ 埃博拉出血热、军团病、禽流感等疾病的病死率 很高。
➢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预算,2003年SARS疫情导致内地
➢ 近几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SARS、艾滋病等的 病原体都是病毒。
➢ 细菌、原虫等的防治技术日益成熟,而病毒性疾病的特效治 疗和疫苗相对未成熟,可能是新发的传染病中病毒成为主要 病原体的原因之一。

细菌及病毒基因突变的可能加大及速度加快使得新发病 原体不断增加,新发传染病的流行成为可能。
Ⅱ类:以显性感染为主,少数死亡 举例:麻疹病毒
Ⅲ类:大部分死亡
举例:狂犬病病毒
隐性 轻型 中型 重型 死亡
3 第三节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寄生虫
宿主
途径
得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能在 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 例如,甲型H1N1流感原是猪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艾滋病原是非 洲灵长类动物的疾病,疯牛病是食用换疯牛病的牛肉引起的, 埃博拉出血热是非洲猎人吃了得病的野兽肉后换上的,尼帕病 毒脑炎是在马来西亚由带病毒的蝙蝠传给猪又传给人引起 的。
2.病毒和细菌是新发传染病主要的病原体
➢ 1972年以来新确认的48种新发传染病,有30种疾病的病原体 是病毒。
分类
➢ 空气传播 ➢ 经水传播
➢ 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 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 土壤传播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影响因素及流行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影响因素及流行特征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

与水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啮齿动物、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活动有关。

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密切相关。

生活水平低工作与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无疑增加感染的机会,亦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条件之一。

我国解放以来消灭与杜绝了烈性传染病与在部分寄生虫病的流行,并使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降低,显然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息息相关。

(二)流行特征 1.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

2.地区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此等传染病因有其地区特征,均称地方性传染病。

3.季节特征: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升降,不同的传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节性。

季节性的发病率升高。

与温度、湿度、传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动有关。

4.职业特征:某些传染病与所从事职业有关,如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5.年龄特征:如某些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发生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病人急性病人藉其排泄物或呕吐物而促进病原体的播散,其中轻型病人症状多不典型而不易发现,慢性病人可长期污染环境。

在不同传染病中流行病学意义各异。

(2)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由于无任何症状、体征而不易被发现,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由于病原携带者(尤其是慢性病原携带者)不出现症状而不易被识别,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中有重要意义。

(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传染病,可由动物体内排出病原体,导致人类发病,如鼠疫、狂犬病等,称动物源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由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所组成。

(1)空气、飞沫、尘埃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

当病人讲话、咳嗽、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到周围空气中,易感者通过呼吸而感染。

(2)水、食物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易感者因进食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食物,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或进食患病的动物的肉类、乳类、蛋类等,受到感染,如囊虫病、绦虫病等。

另外,某些传染病还可通过与疫水接触,病原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导致感染,见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

传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通过污染日常生活用具(如餐具、洗漱用具)、玩具等传播疾病。

(4)吸血节肢动物又称虫媒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跳蚤、白蛉、恙虫等)通过在患病动物和人之间叮咬、吸吮血液传播疾病,如蚊传播乙脑、虱传播斑疹伤寒,亦可通过机械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再使易感者感染,如苍蝇、蟑螂传播伤寒、痢疾等。

(5)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当病原体的芽胞(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该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流行。

普遍推行人工自动免疫,可把易感者水平降到最低,使流行不再发生。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通过作用于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受自然因素影响尤其明显。

传染病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关系密切。

例如长江流域湖沼地区有适合钉螺生长的地理、气候环境,这就形成了血吸虫病的地区性分布特点,寒冷可减弱呼吸道抵抗力,故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炎热的夏季使人体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
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亦可受感染。

2.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水平、生产、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社会制度起主导作用。

建国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等,使许多传染病被消灭或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