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新选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susceptibility)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
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 (periodicity) :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
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九 .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3. 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 、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
( 一). 临床资料
( 二). 流行病学资料
( 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 一般实验室检查
2. 病原学检查
3. 特异性抗体检测
4. 其他检查: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 一). 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血管壁损伤
内毒素血症
---- 腹痛、脓血便
特异性体质
儿茶酚胺等
DIC
全身微血管痉挛
心肌损害
组织缺血、缺氧 血压下降 脑水肿
4、病理改变( Pathologic changes )
①急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
②慢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
③中毒型 肠道 :病变轻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
1 天,猩红麻疹次第连( 2、3 日),斑疹伤寒第
5 日,伤寒再接第 6 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 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1。
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5。
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二、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传染病绪论
影响新发传染病出现的主要因素
(二)社会因素 1.人口快速流动:人口增长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致使数亿人居住环 境卫生恶化,疾病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向拥挤的城市迁移而肆虐。 容易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如流感都容易在城市中流行。贫穷、战争和自 然灾害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并使许多人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和 药物,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而已有医疗卫生体系不足,会使一些已经 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 2.药物滥用:致病菌产生抗药性,病原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短,发育迅速, 容易通过交换或突变产生新的基因,抗药性通过遗传不断积累,而大量 产生具有抗药性的新耐药菌株。耐药谱越来越广,增加了疾病控制难度。 我国近10年来结核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耐药菌株。 3.科技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手段的提高,新的医疗设备、 动物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等广泛使用,也加速了病毒、细菌等病原体 的扩散、变异和进化,出现一系列新的致命新病原体感染传播。 如艾滋病人死后捐献器官,致使5人感染。
写到:“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 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 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 步,忽死两人横截路……”。
13
2003年非典
2003年1月,广东省发生两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病例最早发生在2002年11月16日。2003年1至2月 间,广西、湖南、四川三省分别有少数输入性病例 报告。很多不具备收治条件的医院开始收治非典患 者,由于防护不到位,交叉感染严重。 3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为非典疫区。全国 累计报告诊断病例5327例(其中医务人员969例),死 亡349例。6月2日,全国首次出现无新发病例报告, 此后再无新增病例。6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广东 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名单上删除。6月24日,世 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这三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能形成流行过程。
如果缺乏某一环节或阻断三者的相互联系,流行过程就会被中断。
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病人是重要传染源,有些病的病人是惟一传染源,如麻疹等。
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传染期的长短因病种而异,是决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由于病人的症状明显,受隔离治疗所限,虽然其传染性强,但活动范围小,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病原携带者大。
2.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两种。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们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及卫生防疫措施等因素关系密切。
3.受感染的动物人对部分动物传染病也具有易感性,这类传染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鼠疫。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机会和接触的密切程度,还与动物种类和密度等因素有关。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至侵入新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道路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1.空气传播病原体借助于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类型的微粒飘浮在空气中。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①传播迅速;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较高);③以儿童发病较多。
影响空气传播的因素有很多,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关。
2.经水传播经水传播包括经饮水和疫水两种传播方式。
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饮用同一水源或接触疫水历史;②常呈爆发或流行形式;③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④停止饮用或接触疫水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疾病流行。
3.经食物传播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如绦虫等);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
卫生保健 第十章 社区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十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序
男性发病前十位(占86%) :肺癌、胃癌、肝癌、 结肠/直肠癌、食管癌、膀胱癌、胰腺癌、白血病、 淋巴癌、脑肿瘤
女性发病前十位(占82%) :乳腺癌、肺癌、结 肠/直肠癌、胃癌、肝癌、卵巢癌、胰腺癌、食管 癌、子宫癌、脑肿瘤
肺癌
胃癌
肝癌
乳腺癌
WHO指出,恶性肿瘤80%-90%是由环境因素 引起,此外,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因素也是导致 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传染病:指由病原体所引起的,能在人间、动物 间或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你知道的传染病有哪些?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 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 染的动物 1. 病人作为传染源
新发传染病 1.AIDS:1980年发现,在全球迅速蔓延,非洲和亚洲最为严重。 2.疯牛病(新型克雅氏病):1986年英国首发。我国尚无报道。 3.SARS:2002年在我国广东首次报道。 4.人感染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的某些亚型引起。
1997年香港首发。 5.其他:如埃博拉出血热、莱姆病、西尼罗热等
特别推荐具有抗癌作用的食物:
胡萝卜、红薯(马铃薯)、菠菜、杏、甜瓜 番茄 花椰菜、甘蓝(卷心菜)、莴笋; 大蒜、洋葱、大葱; 大枣、猕猴桃、香菇(菌类)、芦笋 全麦、糙米、燕麦
特别提醒:
水果有助于预防口腔癌、咽喉癌、食道 癌、胃癌、肺癌等多种癌症,吃的时候 要尽量完整进食。
膳食纤维:吸水和膨胀;防扩散,可抑 制其他成分扩散;吸附和刺激肠蠕动。 可降低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和胰腺 癌的危险性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地方流行性:
指动物发病数量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广,仅局限于某一地 区。
3、流行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定动物群体中出现比平常为多的病例。
暴发:指传染病在一定局部地区或一定动物群范围内,在该
病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出现很多病例。
4、大流行:
指动物发病的数量很大,传播的地区很广,一个国家、几个 国家甚至整个大陆。
16
(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1、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指某些传染病在第年一定季节里发病率升高。
原因:
(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有影 响;
(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 (3)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17
2、流行过程的周期性:
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周期性的上升和下降(即经过一 定间隔,可看到同一传染病再度发生)
原因:
易感动物减少(死亡、淘汰、康复后获得免疫),使得流 行逐渐平息,但经一定时间,免疫力消失,或新一代易感动物 出生或从外地引进易感动物,使动物群易感性再度增高。
18
五、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分析:
(一)流行病学的调查:
1、定义: 指应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掌握和了解传染病发生的
原因和流行情况,从而掌握其流行规律,制定出有效 的措施。
19
2、内容:
➢ 平时调查:了解某地区影响传染病发生的一切条件,考 察一些预防措施的效果
➢ 发病时调查:在疫区进行系统的观察,查明传染病发 生、发展过程,弄清传染源、易感动物、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等。
3、方法:
➢ 询问调查:动物主人、管理人员、当地居民
➢ 现场查看:卫生、地理等(疾病不同查看重点不同)
(1)患病动物(主要的传染源):排毒量大、毒力强 传染期: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第二章禽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具体来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禽和带菌(毒)动物。
动物受感染后,可以表现为患病和携带病原两种状态,因此传染源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1)患病动物:病禽是重要的传染源。
不同病期的病禽,•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相同。
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禽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
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禽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病种不同而异,它们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将在病原携带者中述及。
病禽能排出病原体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不同传染病传染期长期不同。
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订的。
为了控制传染源,对病禽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如已明确所带病原体的性质,也可以相应地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及病禽,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如果检疫不严,还可以随动物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新的暴发或流行。
研究各种传染病存在着何种形式的病原携带状态不仅有助于对流行过程特征的了解,而且对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的蔓延或流行也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类。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数量还很少,同时此时一般没有具备排出条件,因此不能起传染源的作用。
但有少数传染病在潜伏期后期能够排出病原体,此时就有传染性了。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传染性已逐渐减少或已无传染性了。
传染病学总论
有严格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如血吸虫病多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因为那里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杂草丛生,适宜钉螺的孳生。 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在7、8、9三个月流行。
消化道传染病多在夏秋季流行,而呼吸道传染病
常在冬春流行,与自然因素有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居住条件、卫生设施、劳 动条件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起决定性作用。
解放前许多传染病发生流行,大批病人死 亡。 解放后许多传染病迅速得到控制,发病率 大幅度下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与 临床特点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
比如痢疾杆菌只能引起菌痢,麻疹病 毒只能引起麻疹。
目前并非所有传染病的病原体都能分 离出来,一旦分离出病原体,就是传染 病确诊的依据。
2.有传染性 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传染性有大有小,比如麻疹发病率95%, 脊髓灰质炎<1%。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传染期, 每种传染病的传染期都相对固定,可作 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
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注射或从母 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力) 属于被动免疫。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 差异很大。 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长, 往往保持终生,但有例外(如流感)。 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的感染后 免疫持续时间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 有例外(如伤寒)。 蠕虫病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
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一、传染病的特点1、有传染性、对社会有较大影响,如同星火燎原,一人患病,众人受威胁。
2、威胁较年青的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体弱老年人易受袭击,后果严重。
3、疫情具有突发性,变化快,灾害和社会动乱时 , 极易爆发流行。
4、可续发或诱发多种慢性病和癌症的发生。
5、有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成本-效益高。
6、传染病防治是一项政府行为,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多部门配合。
7、有特异的病原体8、有流行病学特性:传染性、免疫性9、流行性: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10、传染病没有国界、地界。
11、地方性12、季节性二、重点传染病分类1. 肠道传染病:粪-口传播。
霍乱、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伤寒、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痢疾、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等。
2. 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传播。
肺结核、流感、麻疹、白喉、流脑、风疹、军团菌、SARS。
3. 经血液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4.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5. 母婴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6.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疟疾、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脑、登革热、狂犬病、炭疽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个基本环节:1.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麻疹、肺结核、非典)水、食物、苍蝇(伤寒、甲肝、痢疾、霍乱)日常生活接触(手、用具、玩具等)1.2.虫媒传播:蚊子、虱子、跳蚤等(疟疾、乙脑等〕血液、体液、血制品:乙肝、艾滋病等1.2.3. 人群易感性:对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
传染病流行病学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应用:
1)潜伏期的长短能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2)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
3)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 学检验期限:
4)根据潜伏期可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5)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
内,并不断形成新的感染者的过程。
(3)混合型流行(mixed epidemic):是同源爆发与连 续传播性流行的结合型,其特点为开始多表现为一次同
源爆发,而后可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而继续流行。
2.流行曲线
流行曲线(epidemic curves)是指以横
坐标为时间尺度,纵坐标为病例数,把各单
位时间内(小时、日、周、月或年)发生的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传播途径易于实现,病例常可连续发生,而且发病的人 常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若易感人群集中,很可能导 致短潜伏期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 (2)疾病的流行多表现有周期性的特点(主要见于尚无有效 预防措施的传染病)或表现为季节性升高的现象,一般以 冬、春两季多见。 (3)儿童发病多见,显然与儿童抵抗力较低有直接的关系。 (4)疾病的流行强度往往与人们的居住条件、人口密度、人 群中易感人口所占的比例及卫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群免疫性(herd immunity)是以 人群中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 来衡量的。 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
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的。
(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⒈人群中新生儿比例的增加
⒉易感人口迁入
⒊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⒋免疫人口的死亡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病学课件)【45页】
7、经节肢动物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机械携带: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非吸血节肢动物的体表和体内存活,但不 在其体内发育。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污染 食物或餐具等,感染接触者。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经 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
水源污染的情况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水渗入所致,也可因 粪便、污染物污染水源所致,生物恐怖主义对饮用水的故意污 染同样值得警惕。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8、经土壤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土壤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
主要包括一些肠道寄生虫(蛔虫、钩虫)及能形成芽孢的细菌(破伤风、 炭疽)所致的感染。
经土壤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 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等。
9、经医源性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2、传播途径的分类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经空气传播 经飞沫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 经尘埃传播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①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②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 ③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 ④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 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
2023年医院招聘考试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医院招聘考试防止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旳流行过程及影响原因传染病旳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旳过程。
流行过程旳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程自身又受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旳影响。
卫生人才网带领大家学习防止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旳流行过程及影响原因。
一、流行过程旳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巳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旳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
1.患者患者通过咳嗽、呕吐、腹泻等而增进病原体播散, 慢性患者可长期排出病原体, 隐性感染者数量多而不易被发现, 在不一样传染病中其流行病学重要性各异。
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中, 如流行性脑脊髄膜炎、脊髓灰质炎等, 隐性感染者是重要旳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 在某些传染病中, 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有重要旳流行病学意义。
4.受感染动物某些动物间旳传染病, 如狂犬病、鼠疫等, 也可传给人类, 引起严重疾病。
尚有某些传染病, 如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 受感染动物是重要旳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抵达另一种易感者旳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由外界环境中一种或多种原因构成, 多种传染病有其各自旳传播途径。
传染病旳传播途径重要有如下五种。
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旳飞沫或气溶胶中, 易感者吸人时获得感染, 如麻疹、白喉、结核病、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 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 如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霍乱等。
3.接触传播易感者与被病原体污染旳水或土壤接触时获得感染, 如钩端媒旋体病、血吸虫病和钩虫病等。
伤口被污染, 有也许患破伤风。
平常生活旳亲密接触也有也许获得感染, 如麻疼、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4.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感染旳吸血节肢动物, 如按蚊、人虱、鼠蚤、白蛉、硬蜱和恙螨等, 于叮咬时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 可分别引起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莱姆病和恙虫病等。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
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及其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 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 件。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 易感性。流行性过程本身又受社会 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
概念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 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 动物。
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
降低易感性措施
在普遍推行人工免疫的干预下, 可把易感染者水平降到最低。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等 条件
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 活 等条件
影响流行过程的综合因素
社会因素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自然因素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院感科文件传染病基本知识学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施,包括(1)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和(2) 消灭传播媒介(杀虫措施)。除四害(老鼠、 臭虫、苍蝇、蚊子)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3 3、保护易感人群:针对性注射疫苗, 提高人群免疫力,包括主动或被动特异 性免疫力。
常见的 传染病
• 流感
流感的特点
● 一种由不断变异的病原导致的疾病,一种最易传播、 最难控制的疾病
https://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 (30)丝34)风疹(35)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6)除霍 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7.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38)黑热病
https://
鼠疫、结核(450万)等古老传染病继续危害, 流行在全球仍未控制
0 2 WHO报告,全球48种常见疾病中,40种是传
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 ○ 传染病仍是全球危害最大的疾病 ○ 传染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
流行现状: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患病人数居世 界第二位。现有结核病人450万,传染性肺结核病人150万, 每年新发病人145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13万,75%的 肺结核病人年龄在15-54岁。结核病疫情具有“四高一低” 的特点: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耐药率、疫 情递减速度低。
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
感染(暴露)日期推断
病 例
最平早均暴暴露露日日期期21-最平短均潜潜伏伏期期
数
最迟暴露日 期3-最长潜伏 期
t1
t2
t3
发病时间
2、病原携带者()
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类型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 健康病原携带者( )
3、受感染的动物
人兽共患病
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 的疾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等
新发传染病特点
不确定性 即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新发传 染病,给防控的准备工作带来困难; 病原体种类及其宿主种类多样,传播途径复杂; 人群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新发传染病特点
人兽共患性:新发传染病中75%为动物源性的; 早期发现及诊断困难,缺乏特效治疗和防制措施; 病死率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威胁社会稳定。
新发传染病流行因素
第二节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传染病和传染过程
传染病
由传染性病原体( )或它们的毒性产物( )所致的疾病。
传染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
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 个过程。
传染病流行图
患者
死亡
传 病人 染
生长繁殖
病 原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源 动物
从全世界的卫生状况看,传染病仍然是各国最重要 的卫生问题。
在发达国家,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及一批由各 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仍然是疾病控制和预 防工作中的主要病种;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各种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 害更为严重,传染病仍是这些国家发病与死亡的 主要病因。
(二)我国传染病流行现状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近年来,传染病的爆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SARS、禽流感,还是新冠疫情,都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成为了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输入、传播、传播巅峰和消退。
在输入阶段,传染病向人群中引入,通常来自于人员和物资的交流活动。
而在传播阶段,病原体通过接触、飞沫或者虫媒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扩散。
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传播进入巅峰阶段,此时病原体的传播速度迅猛,疫情呈现爆发态势。
最后,在消退阶段,病原体的传播逐渐减弱,感染人数逐渐减少。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通常是一个以时间为轴线的动态变化过程,了解这个过程的特点对于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行为和环境。
在人的行为方面,个人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社交活动等都会直接影响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如果一个人不勤洗手、不戴口罩,那么他就容易成为病原体的携带者,进一步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
而在环境方面,传染病的流行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高温、潮湿的环境有利于一些疫病媒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进而加速传染病的传播。
除此之外,人群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等也会对传染病的流行产生重要影响。
人群密集的地区,由于人员的接触频繁,传染病传播的风险也更高。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加之人们卫生意识的相对薄弱,传染病的流行往往更为严重。
因此,改善卫生设施和提高人们健康素养,是有效应对传染病的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全球化和气候变化也对传染病的流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化加速了人群流动和交流,使得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大大增加。
例如,随着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病原体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传播,大大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而气候变化则直接改变了病原体的生存环境和传播路径。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影响因素及流行特征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
与水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啮齿动物、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活动有关。
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密切相关。
生活水平低工作与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无疑增加感染的机会,亦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条件之一。
我国解放以来消灭与杜绝了烈性传染病与在部分寄生虫病的流行,并使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降低,显然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息息相关。
(二)流行特征 1.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
2.地区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此等传染病因有其地区特征,均称地方性传染病。
3.季节特征: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升降,不同的传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节性。
季节性的发病率升高。
与温度、湿度、传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动有关。
4.职业特征:某些传染病与所从事职业有关,如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5.年龄特征:如某些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发生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病人急性病人藉其排泄物或呕吐物而促进病原体的播散,其中轻型病人症状多不典型而不易发现,慢性病人可长期污染环境。
在不同传染病中流行病学意义各异。
(2)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由于无任何症状、体征而不易被发现,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由于病原携带者(尤其是慢性病原携带者)不出现症状而不易被识别,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中有重要意义。
(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传染病,可由动物体内排出病原体,导致人类发病,如鼠疫、狂犬病等,称动物源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由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所组成。
(1)空气、飞沫、尘埃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
当病人讲话、咳嗽、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到周围空气中,易感者通过呼吸而感染。
(2)水、食物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易感者因进食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食物,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或进食患病的动物的肉类、乳类、蛋类等,受到感染,如囊虫病、绦虫病等。
另外,某些传染病还可通过与疫水接触,病原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导致感染,见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
传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通过污染日常生活用具(如餐具、洗漱用具)、玩具等传播疾病。
(4)吸血节肢动物又称虫媒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跳蚤、白蛉、恙虫等)通过在患病动物和人之间叮咬、吸吮血液传播疾病,如蚊传播乙脑、虱传播斑疹伤寒,亦可通过机械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再使易感者感染,如苍蝇、蟑螂传播伤寒、痢疾等。
(5)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当病原体的芽胞(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该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流行。
普遍推行人工自动免疫,可把易感者水平降到最低,使流行不再发生。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通过作用于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受自然因素影响尤其明显。
传染病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关系密切。
例如长江流域湖沼地区有适合钉螺生长的地理、气候环境,这就形成了血吸虫病的地区性分布特点,寒冷可减弱呼吸道抵抗力,故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炎热的夏季使
人体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亦可受感染。
2.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水平、生产、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社会制度起主导作用。
建国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等,使许多传染病被消灭或控制。
3.
4.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