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3056-基于互联网+家校合作实效性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互联网+家校合作实效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家校合作是教育界历来重视的教育方式,在小学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因此受到普遍关注。早期的家校合作多以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展开,但由于学生数量较多且开会、家访次数及时间有限,所以有些家长无法全面实时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不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全新的家校合作模式逐渐出现,特别是一些基于网络的家校沟通应用极具特色,并被教育部门推广,很多科研机构和公司都加入到了研发队伍之中。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对传统的家校合作工作方式产生的巨大的冲击,促使家校合作方式在互联网+的条件下不断创新发展,实现德育理念,教育方式及评价体系的等方面的创新与转型。

二、课题界定

互联网+:“互联网+”概念的中心词是互联网,它是“互联网+”计划的出发点。“互联网+”计划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来表述。一方面,可以将“互联网+”概念中的文字“互联网”与符号“+”分开理解。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这表明了“互联网+”计划的应用范围为互联网与其他传统产业,它是针对不同产业间发展的一项新计划,应用手段则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联合和深入融合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互联网通过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的运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试图理清供求关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六种实践类型,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自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互联网+时代下的家校互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且从二十一世纪以来,关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许多教育学家和学者们也纷纷发表了一些书籍和论文。如孙晔隽发表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班级管理创新》一书中,详细详述了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家校整合,朱三元等在《移动互联网高校家校互动教育模式研究》中,对高校家校互动采用免费移动APP 的方式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和书籍都是关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家校合作教育方法,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和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家校互动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家校合作必须由传统封闭型的、限制型的,转变为开放性的发展性的等新概念。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也有许多学者针对家校合作进行研究。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形式:物质形式,如物业、金钱;内化形式,如知识、态度、技能等;以及制度化形式,如学历。科尔曼发展了布迪厄关于资本的解释,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基于人际网络的责任与期望、资讯渠道及社会规范)三种形式。布朗进一步修订科尔曼的公式:学业成就=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布朗认为学校若能有效地调动这三种资本,便能增强个别学生的学习效能及改善整体学校素质。科尔曼认为就算处身社会经济阶层较低的父母,也可以有很高程度的家长参与。父母能花时间精力关心子女,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与学校保持联系,并愿意以行动支持子女学习、参与家长委员会,将建立一个宝贵的社会网络,这种社会资本将有助于子女成长。

四、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的价值

随着网络的到来和普及,互联网对小学家校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为小学家校合作方式提高了机遇,拓展了平台,使得家校沟通工作更加生动化,立体化,简便快捷。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对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在家校沟通工作中,要考虑如何正确的使用有效的技术手段,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因此,研究互联网+环境中的小学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提高家校合作工作的实效性,是一个重要课题和任务。

互联网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但是目前学界对互联网+环境下小学家校合作工作特别是如何提高其实效的论文数量少,层次浅,并且多数是对高校家校合作方法的探讨,与小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课题探讨提高小学家校合作工作实效的标准、实质及对策,并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评价体系,可从实际上进一步深化对小学家校合作工作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小学家校合作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家校合作工作在小学的开展。

五、课题理论依据

(1)家校分离理论:爱普斯坦认为“家校分离”的学校是“视孩子为学生”,而“家校合作”的学校是“视学生为孩子”。如果学校仅仅将孩子视为学生,学校期望家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而家庭却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丢给学校,那么可能会发现家庭与学校是分离的;如果教育工作者将学生视为孩子,他们将会发现家庭和社区是学校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合作者。合作伙伴认识到他们共同的利益以及对孩子的责任,他们就会通力合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计划和机会。

(2)家校合作的多学科理依据:家校合作具有多学科视角,社会学的研究对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切入点包括社会资本、社会分层与流动、家庭社会职能等。根据社会学理论,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两支最重要力量,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才能在突出各自的教育特点,促使儿童顺利社会化。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在其他学科方面,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在管理学看来,由家长参与监督和决策,能够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责任感,提高教育质量。

六、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传统方式下小学家校沟通工作存在的困难与不足,结合互联网+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选择有效、合适的工具软件,促进小学家校沟通工作的实效性;

2.通过研究,实现家校网络平台上家长,教师,学生三方的互动,提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3.通过研究,完善小学家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七、研究内容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更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特别是家校沟通方法上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为小学家校沟通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本课题研究内容为:

1.分析互联网+环境中小学家校沟通所面临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形势,厘清家校沟通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与问题;

2.利用网络平台,选择有效、合适的工具软件(如武汉教育云平台),结合有利于家校合作的APP,如智慧校园、腾讯校园、家校帮等,促进互联网+技术手段在家校合作中的深度应用;

3.提出小学家校沟通工作上三位一体的创新,提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4.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家校合作评价体系,促进互联网+技术手段在家校合作的应用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