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认知的理论基础共45页
认知地图综述PPT38页
![认知地图综述PPT38页](https://img.taocdn.com/s3/m/ebc1733a84254b35effd34bf.png)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林奇对认知地图组成要素的研究
美国城市规划教授林奇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中, 详细介绍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市民的 认知地图,其理论和方法很快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被推广 应用
他在城市意象理论中提出构成认知地图的5要素(标志物、节 点、区域、边界、道路)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Thomdye认为人类在形成和使用认知地图时用到了三类知识:(1) 地界标知识,这是关于位置的特定特征的信息,以及那些既源于 表象性表征又基于命题性表征的信息;(2)路线道路知识,这涉及 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具体路径,以及那些既基于程序 性知识又基于陈述性知识的信息;(3)测量性知识,这涉及对地界 标间距离的估计,正如它们可能出现在测量地图上的那样,而且 这些可以用表象性和命题性的方式表征。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如何行动的知识,其在头脑中的表征是通过产生 式来完成。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如果—那么”规则。当“如果” 得到满足,“那么”就得以执行。
当然很多产生式构成了一个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通过许多子目 标,控制产生式的流向。程序性知识分为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和有 意识的程序性知识。构建认知地图的目标就是经过系统的训练,由 有意识的认知地图成为自动化的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3、当代阶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论的加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地图概念体系经历了由静态向动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07b6e4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e.png)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单元,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也不断发展演变。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演化和规划的基石,旨在探索城市如何发展,并提供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与背景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学的兴起和进化。
城市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1.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以城市化和现代化为核心,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社会分工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尤以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2. 新城市发展理论新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规划,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和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市民的参与和共享城市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
3. 城市创新与发展理论城市创新和发展理论强调创新和创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鼓励和扶持创新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也促进了城市绿色化和低碳化的进程。
三、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启示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中,为决策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发展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8ae17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0.png)
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
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A.音乐演奏技艺高B.私有制已经形成C.已出现早期国家D.宗法制开始萌芽2.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
”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
这反映荀子()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C.对儒家理念的坚守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3.秦朝统一全国后,经群臣争议,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
汉初“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这说明秦汉时期()A.地方行政建置趋于更加合理完善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着认知分歧C.郡县制带有削弱王室的严重弊端D.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以安天下4.北魏名臣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一改《三国志》中的“国书”为“录”,各国主的“纪”为“传正朔,自相君长”,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记录。
此外,在该书中还改变《三国志》“夷”“夏”分开的说法,创造了“夷夏”“戎夏”“胡晋”等新名词。
《十六国春秋》的出现表明当时()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B.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C.各民族关系相互平等D.史书编撰体例得到创新5.两税法是以资产和田亩来征收户税和地税,根据田亩多寡为依据,田产多者多征税,反之少纳税。
户税依据资产来征税,不过资产与土地联系紧密,所以“户税只是依据土地征税的变象”。
据此可知,两税法()A.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B.改变了资产为主的标准C.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D.适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宋代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监控和节制各州,然而路级诸司职任有交叉而各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
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d402d57a83c4bb4cf7ecd1f0.png)
第二节 环境认知的内容
3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老师
共同参与下决定的,老师的意见起主导作用。 4 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劳动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差别,这是客观事实。正
因如此,才要求人职合理匹配。对于女大学生来说,除了某些特殊的职 业岗位外,应当说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领域。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人职匹配
1 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2 人文环境影响着个人的素质和成长。
(1)通过了解不同的行业、职业特点,明确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目标 (2)通过了解工作的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寻找自身的差距,并在以后的 (3)通过了解相应的工作环境,做好相应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技能准
好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团队建设,而团队的建设方针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文 化内涵,放眼苹果、微软等著名企业,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并据以吸引人才、管理企业、制定销售策略。
薪资待遇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标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薪资待遇的 高低代表了职业的好坏,有了好的薪资,才会有品质生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家庭经济状况:这包括主要经济来源、年均收入、人均收入、年 (5)家庭健康生活:这包括家庭生活周期、家庭生活事件、主要生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环境认知的内容
目标职业是指你所想从事的职业名称,比如护理、会计、教师等。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环境认知的内容
影响就业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包含社会风尚、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 求状态、就业情势、就业政策等。
1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订高层次人力
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 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 和改革的过程,有关的政策也作过相应的调整。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
第五章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演示文稿
![第五章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30589a1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d.png)
3、如果这一长排座位的一边已经有人,你会选择什么位置坐下?
A、远离这人的另一边坐下 B、靠近这人的旁边坐下
第8页,共109页。
调查结果——
教室座位选择
第9页,共109页。
1、当你走进一间空教室自习,你会选择以下 哪个座位?
远2 离 门 口
1
3 12 10
7
5
靠
近
31
窗
户
9
第10页,共109页。
分析结论——
第15页,共109页。
• 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 •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
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
第16页,共109页。
•互相走得太近,过于重视对方,会让人有 错觉,也会产生压力。
•过于疏忽,又可能失去联系。
第17页,共109页。
第18页,共109页。
什么是个人空间?
20 第20页,共109页。
• 身体前部 的安全空 间比身后 更大
第21页,共109页。
人际距离
(1)亲密距离
(2)个人距离 (3)社会距离
(4)公共距离
第22页,共109页。
人际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何种渠道成 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人类学家霍尔在以美国西北部 中产阶级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人际距离概括 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 。
1 2 3 4 5
第31页,共109页。
• 人与人之间,只有彼此保持一段距离,那么我们的关系才能更融洽,
因为距离产生美!
第32页,共109页。
Ø朋友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远
了,就不成为朋友;太近了,不分你我, 不分彼此,不分原则,久必生厌;真正的 朋友,应该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 离,让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
2024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附答案)
![2024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238c0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5.png)
2024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附答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
图1为活动方案略图,图2示意不同地区的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红色染料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2.采摘红花时,临近()A.雨水B.小满C.小暑D.处暑3.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答案】1.D 2.C 3.A【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①为高寒山地地区,图②为草原地区,图③为沙漠地区,图④为山地森林区,图④所示地区水热条件好,组合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红色染料植物资源应最丰富,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采摘红花的时间在7月初,雨水的时间是在2月18日-20日,A错误;小满的时间是在5.20日-22日,B错误;小暑的时间是7月6日-7月8日,C正确;处暑的时间是8月22日-24日,D错误。
综上所述,ABD 错误,故选C。
【3题详解】红花的生长期间是4月初到7月初,从4月初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至7月初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
其中夏至日那一天白昼时间最长,太阳辐射最强,日落方位最偏北,正午影长最短。
4月初到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时间变长,而夏至日到7月初时段内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红花的生长期间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A正确;太阳辐射先变强后变弱,B错误;日落方位先北移后南移,C 错误;正午旗杆影长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
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如图为河北平原局部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4,5题。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政治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政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9c98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02.png)
2024北京西城高三一模政治2024.4本试卷共9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中国经济何以“磁力”不减?陕西杨凌的小麦种子怎样翻山越岭,在哈萨克斯坦落地生根?巴西铁矿石如何在中国炼出“绿色”钢铁?“中国建造”为什么能又快又好?在多语种系列短视频《在中国寻找答案》(第三季)中,来自9个国家的主持人与融入中国工作生活的国际“打工人”一起踏上“在中国寻找答案”的旅程。
假如主持人带着以上疑问继续寻找答案,适宜提出的问题是①为什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②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什么智慧和方案④中国是如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行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有这样一种科技小院,在其间参与生产的不仅有农民和农业专家,还有农业专业的研究生。
这些学生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的实际问题。
科技小院像是一个连结点,一头连着师生,一头连着田间地头。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①应提倡科研院所、高校服务农业农村,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②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能深刻理解怎样实事求是、联系群众③科研成果从田间孕育,完成后又回到田间,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劳动要素投入④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育人体系,要把掌握农业知识作为实践的目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东晋谢安镇守广陵期间,发现甘棠西北为湖,地势西高东低,旱涝频繁交替,庄稼连年歉收,百姓苦不堪言,便组织人手在湖上筑起拦水大堤灌溉农田,“随时蓄泄,岁用丰稔”。
一段时间后,远近渔农聚集甘棠,生产作业,遂成繁荣集镇。
《晋书》评价谢安此功曰:“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读胡俊修《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读胡俊修《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62c648a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e.png)
[收稿日期]2020-06-22[作者简介]迟馨月(1995-)ꎬ女ꎬ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ꎬ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ꎮ人间烟火气ꎬ最抚凡人心读胡俊修«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迟馨月(哈尔滨师范大学ꎬ黑龙江哈尔滨150025)㊀㊀[摘㊀要]«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为三峡大学胡俊修先生的社会史力作ꎬ后疫情时代ꎬ国家出台鼓励摊贩经济政策ꎬ随之而来的是对摊贩群体的治理和引导问题ꎬ对于过往的研究能给现实问题以启迪ꎬ应予以关注ꎮ整理了对摊贩群体研究的重要著作ꎬ分章节介绍了«流动摊贩»一书的主要内容ꎬ总结全书写作特点ꎬ指出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ꎬ以供其他读者参考ꎮ[关键词]流动摊贩㊀群体㊀民变㊀城市[中图分类号]I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20)06-0053-04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20.06.012㊀㊀近代以来随着史学目光下移ꎬ社会底层人群逐渐走入史学家视野ꎬ以往关于这一层次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力车夫㊁码头工人㊁乞丐和娼妓等ꎬ流动摊贩群体由于地位卑微ꎬ有关他们的资料又相对零散ꎬ研究不易[1]ꎮ事实上ꎬ流动摊贩的生活及其与城市的冲突与共融能够拓展中国近代城市史和社会史研究领域ꎬ丰富人们对于都市文化的体察认知ꎬ对于当下城市治理理念也有极大借鉴价值ꎬ因而近年来颇受中外学者关注ꎮ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ꎬ流动摊贩的谋生技能及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共融性ꎮ王迪描述了20世纪初成都的流动摊贩利用茶馆㊁街头等公共空间谋求生计[2]ꎮ李黎明论述了城市化背景下上海摊贩的形成和发展ꎬ并分析近代摊贩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3]ꎮ两者都主要表现流动摊贩群体对城市的依赖性ꎮ其二ꎬ流动摊贩与市政冲突ꎮ学界主要聚焦于1908年汉口摊户风潮和1946年上海摊贩风潮ꎬ分析其起因㊁过程和结果ꎬ如周积明对1908年汉口摊户风潮的历史过程及风潮后的舆论评价梳理做了史实考证[4]ꎬ宋波㊁姚胜祥对1946年上海摊贩抗争做了系统介绍[5][6]ꎮ也有以非正式经济和就业群体的角度分析摊贩群体带来的管理和治安问题ꎬ邹俊杰就以此为视角加以分析[7]ꎮ但所有分析都基于单一的事件ꎬ没有注意到两次事件之间的联系性ꎮ其三ꎬ国内外学者研究近代社会转型中城市民变与大众心态时对这一群体略有所涉及ꎮ西方社会史学家E.J.Hobsbawm认为城市民变是 原始的叛乱 ꎬ主要成员为城市贫民ꎬ无特殊意识形态ꎬ抗争口号过于传统[8]ꎮ国内一些学者则开辟了近代城市民变新旧对立和冲突的历史特征这样新的研究视角ꎬ马自毅指出 整体上呈现出社会转型期复杂多变㊁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ꎮ[9]综上ꎬ已有研究成果对于认识流动摊贩群体以及中国近代城市社会有理论参考等重大价值ꎬ但尚未全面展示中国近代流动摊贩群体的生存样貌ꎬ也没能展现这一群体与城市的双向依赖关系ꎬ对于传统延续性㊁民变问题等涉及较少ꎬ更没能将两次典型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共性和个性ꎮ基于此研究现状ꎬ胡俊修先生的«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以下简称 «流动摊贩» )一书从城市史和文化史领域再现 流动摊贩群体的历35史生活图景及其与城市生活的冲突与共融 ꎬ重构近代流动摊贩生活史ꎬ剖析流动摊贩与城市社会的冲突与调试ꎬ折射近代城市民变中复杂的社会心态与社会关系ꎮ2020年初开始的一场全国范围内特大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ꎬ经济发展被按下了暂停键 ꎮ为了恢复经济ꎬ激发消费潜力ꎬ国家出台鼓励 摊贩经济 的政策ꎬ 摊贩经济 这一名词开始从学界研究走入公众视野ꎬ随之而来的是关于流动摊贩引导和治理等一系列的问题ꎬ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ꎮ在此特定环境下ꎬ«流动摊贩»一书所探讨的问题对于当下城市治理和对流动摊贩的引导就有了现实意义ꎬ尤其应予以关注ꎮ一«流动摊贩»前三章描述摊贩群体的群像及其与城市生活㊁城市文化的关系ꎮ第一章以武汉为例追述流动摊贩这一群体的主要来源ꎬ即因天灾人祸而被迫在城市谋生的乡民ꎬ并详细刻画小贩家庭的悲苦生活ꎬ他们蜗居于城市边缘贫困区ꎬ基本生存难以得到保障ꎬ甚至面临巨大的生命威胁ꎮ当这一群体面临威胁时会组织起来形成 摊贩联合会 共同维权ꎮ第二章写出流动摊贩与城市生活的共融和冲突ꎬ从城市本身以及各群体表现出流动摊贩与城市的依存关系ꎮ城市的公共场所为摊贩提供了谋生的空间ꎬ市民的日常所需㊁民俗消费及特殊需求则为小贩提供了商机ꎮ流动摊贩的存在便利了市民的日常生活ꎬ但同时ꎬ摊贩与市容交通卫生相悖ꎬ其不良习性也损害着市民利益ꎬ市民与摊贩相互在精神和肉体间的伤害并不少见ꎮ第三章通过梳理文人作品和摊贩群体的自述ꎬ描绘流动摊贩群体与城市文化的关系ꎮ 他们花样百出的叫卖声㊁招揽生意的器具声成为城市的交响乐ꎻ他们滋润着五味俱全的城市味觉ꎬ形塑着城市品牌与市民品味ꎻ他们售卖货品ꎬ又身怀生存绝技ꎬ表演街头艺术ꎬ丰富了城市大众娱乐 [1]ꎬ作者在其另一本书上的描述ꎬ正好恰当概括这一章重要内容ꎮ通过文人之笔可以看到ꎬ流动摊贩 游走在城市街巷ꎬ增添了都市的草根色彩与平民精神ꎬ承载了城市的集体记忆ꎬ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与城市大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0] ꎮ近代中国ꎬ流动摊贩为城市生活带来便利和生机ꎬ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ꎬ但因各种因素不可避免会与市政产生冲突ꎬ 当突发的生计威胁在流动摊贩群体间蔓延时ꎬ平日散兵游勇般的流动摊贩则会聚集在一起ꎬ为生存而战 ꎮ第四㊁第五章和第六章选取两次规模较大的民变加以分析对比ꎬ阐述两次民变的延续性和差异ꎮ第四章以1908年汉口摊户风潮为个案ꎬ研究近代城市民变的传统品格ꎬ梳理此次民变的整个过程ꎮ第五章以1946年上海摊贩风潮为个案ꎬ剖析市政当局㊁摊贩㊁警察㊁下层民众和报刊舆论在暴乱中所扮演的角色ꎬ挖掘暴乱产生的根本原因ꎮ第六章对两次 民变 进行了比较与审视ꎮ找出其发生的共性ꎬ都呈现出城市民变的一般性展演规律ꎬ群体心态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ꎬ即只有经济诉求而没有附加的政治要求ꎮ«流动摊贩»还指出民变根本上是统治者立场与民众对立导致城市底层民生无法得到根本改观 [1]P255ꎬ并且只是社会动荡与统治危机的 预演 ꎮ特别提到 商会 这一联合体在功能和作用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牵引了摊贩风潮的走向ꎬ在两次摊贩风潮中ꎬ从周旋在官㊁商㊁民三者之间的调停者逐渐沦为官僚资本家权力运作的工具ꎮ据目前所见史料ꎬ近代中国只有以上两次摊贩维权事件升级为大规模城市民变 [1]P241ꎬ民变的爆发是市政管理摊贩失效的产物ꎬ那么如何治理又因何失效?«流动摊贩»第七章以武汉㊁成都㊁上海为表述中心ꎬ讲近代市政管理中的摊贩治理ꎮ 摊贩经济本身给城市市容㊁交通㊁卫生㊁治安㊁食品安全㊁市场秩序造成的 疮疤 是摊贩群体成为整顿焦点的根源 [1]P296ꎮ晚清政府效仿租界推行路政改良ꎬ建立警察制度ꎬ 摊贩管理拉开了历史序幕 ꎮ[1]P258这部分写出了市政当局一方面以刚性制度规范㊁通俗条款引导流动摊贩的非自觉营业行为ꎬ并对摊贩间㊁摊警间以及摊贩与政府间的冲突进行调试ꎻ另一方面对摊贩 文明 意识进行隐形调节ꎬ塑造摊贩群体对城市的自觉心和公德意识ꎮ与此同时ꎬ政府的强权式管理和摊贩群体本身的顽劣性使产生冲突的隐患始终存在ꎮ当摊贩生计与市政管理发生冲突时ꎬ 以市政为重的决策暴露了其摊贩治理的本质ꎬ这种将城市建设凌驾于民生之上的理念决定了国民党的摊贩治理只是表面的趋同而非内在的共融 [1]P297ꎮ最后一章是第七章具体实例ꎮ近代以来各个城市政府都试图将流动摊贩纳入固定场所ꎬ成为固定45摊户ꎬ 菜场 应运而生ꎮ这部分梳理了武汉地方政府主要从菜场规划㊁菜场建设㊁菜场人事和制度等管理机制ꎬ使菜场成为城市体系内正规划标准设施ꎮ体现了政府受到现代城市管理理念指导ꎬ面对民生需求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化 [1]P299ꎮ二本书作者胡俊修先生一直致力于社会史研究ꎬ其著作以社会底层群众尤其以流动摊贩群体为主体ꎬ以1908年和1946年两次摊贩风潮为例ꎮ«流动摊贩»一书包含了近些年作者的研究成果ꎬ在社会史领域颇受好评ꎮ与其他社会史有关专著相比ꎬ本书有以下特点:1.细描流动摊贩生活境况和生活场景通过对于之前研究现状的梳理ꎬ可以看出之前学界对摊贩群体研究主要论述这一群体的谋生技能㊁生存样态ꎬ对其阶级性的界定ꎮ如已有的专著李黎明的«近代上海摊贩群体研究(1843-1949)»也是论述城市化背景下上海摊贩业的形成和发展㊁分类和分布ꎬ解析这一群体存在的历史条件以及民国初年城市改良运动对城市摊贩造成的影响ꎮ这些研究中均未见对于摊贩群体本身的详细介绍和刻画ꎮ胡俊修先生的«流动摊贩»一书则侧重于对流动摊贩这一群体本身的描述ꎬ前三章全景式刻画流动摊贩的群像ꎬ揭示流动摊贩对于城市生活与大众文化和都市记忆的价值ꎬ较有新意ꎮ通过研究流动摊贩群体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条件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群体的特征ꎬ也就能更好地把握其与城市大众的共融和冲突ꎮ2.书中发掘运用了一批新材料本书材料引用资料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对竹枝词㊁文人回忆性散文等文学史料的引用ꎬ也是作者自述的其 创新之处 ꎮ(1)«武汉竹枝词»的引用ꎮ«武汉竹枝词»是清朝徐明庭辑校ꎬ反映武汉民俗风情ꎬ最初叶调元在汉口吟唱了292首«竹枝词»ꎬ后文人学者争相应和ꎮ是反映当时社会图景的重要参考资料ꎬ对于所述论点的真实性能予以佐证ꎮ如作者在介绍流动摊贩群体时就引用了雪华«汉口竹枝词»:三十六行算一行ꎬ阿侬小本也经商摊头惯卖家常品ꎬ豆腐生姜韭菜黄[12]短短数语就写出了摊贩群体的性质和贩卖内容ꎬ对我们了解当时这一群体的真实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作用ꎮ(2)文人散文的引用ꎮ艺术源于生活ꎬ是对现实生活的阐释和升华ꎬ而文人群体又极富同理心ꎬ他们关怀民生疾苦ꎬ在他们的笔下我们看到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的点滴ꎬ和其他群体不同ꎬ他们更能将摊贩们的内心哀苦与悲惨境遇合适地表达出来ꎮ«流动摊贩»第84页到第90页集中描写了文化精英群体对摊贩的情感态度ꎬ有的写出作家对摊贩群体的怜悯ꎬ如:每次我到夜市ꎬ看见那些用一张席片遮住了潮湿的泥土ꎬ就这么着货物和人一同挤在上面ꎬ冒着寒风在嚷嚷叫卖的衣衫褴褛的小贩子ꎬ我总是感到了说不出的怅惘的心情ꎮ说是在怜悯他们么?我知道怜悯是亵渎的ꎮ那么ꎬ说是在同情于他们罢?我又觉得太轻ꎮ[13]有的表达怜悯和痛惜并存的矛盾心情ꎬ如:下雨是他们的大不幸ꎬ 可是在这米珠薪桂的生活下ꎬ他们仍是不易过下去ꎮ况且他们不仅仅是为了饭ꎬ每当唱完之后ꎬ他们还得走到吸售所吸他几口鸦片ꎮ所以他们每天赚来的钱却有一大半断送在这里ꎬ实在是令人可叹又复可怜ꎮ[14]通过文人之笔ꎬ一个可怜可悲又可叹的群体生动形象地浮现在我们眼前ꎬ我们能够感受文人所感受到的对其生存状况和生活条件的同情ꎬ以及对他们难改劣根性沾染鸦片的无可奈何ꎬ可以说是 哀其不幸ꎬ怒其不争 ꎮ(3)对«一岁货声»及近代有关摊贩诗词摘录和整理ꎮ书中引用并在附录3附上了蔡省吾编纂的小书«一岁货声»ꎬ此书将旧北京市面的叫卖声以月为划分收录ꎬ是研究摊贩群体吆喝声的一手材料ꎬ对于后续的研究者和对这一群体或问题有兴趣的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史料ꎮ附录4整理了近代摊贩诗词ꎬ包括«武汉竹枝词»的相关内容在内ꎮ这样的整理为其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ꎬ并且这些材料均未见于其他研究这一群体的文章引用ꎬ是比较富有新意的ꎮ三«流动摊贩»一书作为社会史专著ꎬ生动地为我们再现了流动摊贩这一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图景ꎬ在资55料引用等方面也有很大价值ꎬ但难免存在一些问题ꎮ首先ꎬ书中个别章节框架结构设计似有待完善之处ꎮ例如ꎬ第二章 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日常生活 的第三部分写的是 文化精英怜悯摊贩 ꎬ引用了 记者新吾 作家茅盾 民国才女林徽因 的作品展现文人群体的细腻情感ꎬ对摊贩群体的悲惨遭遇充满同情ꎬ并将此情感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ꎮ在第三章第二部分同样是用林徽因等作家的作品阐释文人群体关于城市的记忆ꎬ丰富现代人对于摊贩群体的感知ꎮ两者在思想㊁内容到举例有所重叠ꎬ无需占据较大篇幅重复叙述ꎮ再如ꎬ第八章 从流动摊贩到固定摊户 总体写出的就是近代摊贩治理的一个部分ꎬ即民国时期武汉市政当局对菜场的管理ꎬ菜场是政府引导流动菜贩㊁为固定菜贩而形成的ꎬ第七章第259页就有提到张之洞在督鄂时期在武昌创办了菜场上十处 [15]的举措ꎬ若是另起一章有些说明性文字更好ꎮ其次ꎬ书中在个别材料的使用与处理上偶有失当之处ꎮ一方面ꎬ材料的使用上有所重复ꎬ如在书中第33页有一段对于吆喝声的举例: 雪花膏㊁美人胶㊁香水㊁香粉㊁香肥皂ꎻ冰片粉㊁爽身粉㊁蚊子一见就会滚ꎬ宝宝一宵睡安稳ꎮ 这一段同时在第107㊁108页作为例子反复出现ꎬ多次重复有赘述之感ꎮ且下面的标注ꎬ第33页㊁第108页标注是选自武汉市档案馆编«大武汉旧影»ꎬ107页则标注选自胡俊修㊁索宇«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ꎬ其原始出处为武汉市档案馆ꎬ标注不严谨ꎮ另一方面ꎬ在引述个别材料时ꎬ没能体现材料与所揭示问题的联系ꎮ例如第二章第72页 城市平民与流动摊贩惺惺相惜部分 引用吕恒儆«卖油饺的呼声»整整两页的故事ꎬ但后面只分析故事本身而没有论述ꎬ就继续引用下一个例子ꎬ让读者较难领会作者在此举例的目的ꎮ最后ꎬ前后的叙述偶有矛盾ꎮ以第七㊁第八章有关菜场的形成为例ꎬ第七章表述为 清政府还效仿租界建立菜场 ꎬ第八章第298页写 近代中国各个城市市政当局都试图将走街串巷㊁叫买叫卖的流动菜贩ꎬ纳入固定场所ꎬ成为固定摊户ꎬ于是菜场应运而生 ꎬ在后面的叙述中ꎬ又有早在明清时期ꎬ乡民聚集贩卖蔬菜食物ꎬ后来菜农等聚集在空旷地方贩卖ꎬ形成规模性的蔬菜市场ꎮ虽然有说最初的蔬菜市场并非是近代意义上的菜场ꎬ但是前面两种说法还是有些矛盾的ꎮ四摊贩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相比较ꎬ在保障民生方面有着独特优势ꎬ其创业门槛低ꎬ无店铺或学历要求ꎬ可缓解就业压力ꎬ在后疫情时代ꎬ能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不小的助力ꎮ交通问题㊁卫生问题等并非流动摊贩被取缔的理由ꎬ而是跟市政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ꎮ当 流动摊贩 从学界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和百姓生活时ꎬ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面临巨大考验ꎮ在此情况下ꎬ 以史为鉴 ꎬ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必要的ꎮ胡俊修先生的«流动摊贩»一书虽然存在一些资料整理和结构上的问题ꎬ但整体上再现了流动摊贩群体的生活场景ꎬ通过精英视角还原底层民众的生活样态ꎬ丰富对摊贩群体的认知ꎮ通过比较第1908和第1946两次摊贩风潮ꎬ即近代摊警冲突所得出的结论ꎬ对于构建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管理新模式有启发价值ꎬ值得翻阅和借鉴ꎮ[参考文献][1]胡俊修.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19.[2]王㊀迪.街头文化 成都公共空间㊁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M].李德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4. [3]李黎明.近代上海摊贩群体研究(1843-1949)[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ꎬ2013.[4]周积明.汉口摊贩骚乱事件述评[J].粤海风ꎬ2016ꎬ(2). [5]宋㊀波.1946年上海摊贩抗争事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ꎬ2010.[6]姚胜祥.震惊中外的上海摊贩抗争运动[J].党史纵横ꎬ2008ꎬ(1).[7]邹俊杰.晚清地方政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1908年汉口摊贩罢市风潮中的警民冲突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ꎬ2014ꎬ(1). [8]E.J.HobsbawmꎬPrimitiveRebelsꎬNewYork:W.W.Norton&CompanyꎬInc.1959.[9]马自毅.新旧杂糅的清末民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ꎬ2004ꎬ(1).[10]胡俊修.流动摊贩:近代中国的 城市之声 [N].中国社会科学报ꎬ2012-07-04.[11][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 [M].鲁西奇ꎬ罗杜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8.[12]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ꎬ1999. [13]庄忠庆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 矛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3.[14]豫㊀生.街头卖唱的一群[N].武汉报ꎬ1941-07-23.[15]驱逐摊户[N].汉口中西报ꎬ1919-03-30.[责任编辑:张建荣]65。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城镇化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城镇化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e65b5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72.png)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本节是从时间发展角度认识城镇的发展过程一城镇化。
城镇化过程是城镇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镇的发展,面且还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从面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在全球展开,对于发达国家面言,已经步人后城填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镇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近年来,人们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
现代社会城镇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加速也让城市管理问题目益凸显。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城市各种地理要素空间的数字化描述。
城市与空间定位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载体,成为城镇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讲述的时候重点结合案例分析,并注意联系当地实际。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与弊。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核心目标1.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
2.结合实例和资料,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和不同地区的城镇差异。
3.结合实例,知道城镇化中的问题,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了解城镇化的意义,出现的主要问题。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本地区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了解本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体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1、城镇化的概念及主要标志。
2、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及原因。
3、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进程,明白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多媒体自制教具导入: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镇不断涌现,城镇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镇规模持续扩大。
其实在我们的家乡也在出现此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同学们看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城镇化。
教师板书: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意义学生阅读教材P31页,思考以下问题:1.城镇化的概念2.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教师讲述;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老年心理学优选ppt资料
![老年心理学优选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c26c32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7.png)
第二节 老年(lǎonián)心理学的基本范畴、理论 领悟:城市里为什么有交通警察? 三、老年心理学的研究(yánjiū)方法 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 希波利特根据人体内的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比例,将人的气 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 (1)多血质:体液中血液占优势 活泼 • (2)黏液质:体液中黏液占优势 安静 • (3)胆汁质:体液中黄胆汁占优势 兴奋 • (4)抑郁质:体液中黑胆汁占优势 抑制
第二十一页,共45页。
• 需要是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fāzhǎn)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生理 和心理上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要求
第二十三页,共45页。
• 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论 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 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 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
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
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
的顺利发展
• 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 横向研究设计 N:神经质量表反映(fǎnyìng)的是正常行为,与病症无关。
E:内外向量表,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 第三节 老年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 GDS共有30个条目,包含以下症状: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和对过去及现在与将来的消极评价。 第八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 一、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二、老年心理学的学科特点(tèdiǎn) ❖ 三、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024福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4福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dcdd7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3.png)
2024福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2年1月26日,中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L-SAR01组A 星发射升空。
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质环境、山体滑坡、地震灾害等进行有效监测。
A.西昌B.太原C.酒泉D.文昌【答案】:C2.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这部法律第十三条规定,每年()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A.`5月15日B.`6月20日C.`8月25日D.`4月15日【答案】:A3.4G网络理论上能够以()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倍。
A.1000MbpsB.10000MbpsC.100MbpsD.100000Mbps【答案】:C4.“时代楷模”许帅的先进事迹播出后,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
许帅生前是河南省安阳市救助站站长,他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为救助对象办实事,解难事,重病仍坚守岗位,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救助管理事业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体现了职业道德中的()。
1/ 15A.爱岗敬业,无私奉献B.依法行事,严守秘密C.公正透明,服务社会D.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答案】:A5.货币的本质是()A.生产关系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C.纸币D.物品【答案】:B6.CPI是用来反映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的指标,CPI是指()。
A.居民生活消费指数B.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居民生活价格指数D.商品价格指数【答案】:B7.批复的内容所涉及的事项多属()。
A.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B.需要传递的会议精神C.比较重要或紧急的问题D.布置工作【答案】:C8.单位或者个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或者向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行贿的,构成()。
志愿者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
![志愿者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189b94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5.png)
二、志愿者的角色认知
对志愿服务的错误认识
(1)认为志愿服务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 的表现,把志愿服务工作看成是一种单方面的施 予。
(2)认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且有大量空余时间 的人才能有资格或才会参加义务工作 。
(3)把志愿工作者当作“廉价劳动力”。
第31页/共55页
二、志愿者的角色认知 对志愿者动机调查
第6页/共55页
一、志愿服务理念和知识
陈岩:“因为我活着,所以我要来”
陈岩,1972年8月3日 出生,汶川大地震之后5 月12日晚上8时起,陈岩 是最早进入都江堰参与救 援的志愿者之一,也是第 一个进入重灾区汉旺镇救 人的志愿者,他连续转战 都江堰、绵竹、北川救灾 现场。5天5夜,他从废墟 里救出20多个孩子。
第42页/共55页
四、志愿的心理调适 不快乐的志愿者
案例分析
• 志愿服务可能面临的困难? • 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困难? • 怎样去解决?
•
第43页/共55页
四、志愿的心理调适
案例一 失望的娟子
娟子是一家私企的文秘,半年前报名参加了某大 型的志愿者机构并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报名完毕的娟子 回到家里就焦急地等待着参加机构组织的活动通知,一 个多月过去了,但娟子却迟迟没有接到通知。 好不容易, 娟子终于收到该机构的e-mail并得知本周有一个在市区 某处捡垃圾的宣传活动。等了这么久的娟子觉得非常失 望,最后她没有去。因为她觉得这种事情实在太简单了, 她希望做一些需要智力和技能投入的事情。娟子真的感 到很失望……
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3、不得损害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4、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第13页/共55页
一、志愿的基本常识
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5108e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9.png)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教案1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可以在生活空间里识别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平面图上的习惯表示。
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有两个内容:一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便于学生在生活中更详细、细致地理解物体所在的位置。
二是会看简单平面图中的道路,作为方向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方向感。
全单元分三局部编排。
第45~47页教学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第47~49页简单的道路图。
第50~51页在校园里开展测定方向的理论活动。
1在已有知识的根底上构建对方向的认识。
教学方向知识假如不和现实情境联络起来将是无意义的,假如不和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将是低效的。
因此,教材非常注重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第45页例题呈现了一幅有九个场所〔建筑〕的平面图,教学活动分四个层次进展。
首先通过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
然后告诉学生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引出新教学的四个方向中的两个。
接着通过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另两个新教学的方向。
最后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应用学到的八个方向描绘平面图中任意两个场所间的位置关系。
这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中,第一个层次确定了新知识的最近开展区。
假如说东、南、西、北是四个相对独立的方向,那么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有规律的,是与东、南、西、北密不可分的,不能识别东、南、西、北是不可能学习其他方向的。
第二个层次是学生体会东北面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西南面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
只有体会了东北西南的含义,才是真正承受了新的方向知识。
第三个层次是认知迁移,也是学生创造知识。
这里讲迁移,意思是让学生类推出西面和北面之间是西北面、东面和南面之间是东南面,他们进展类推的认识根底是上一层次中对东北、西南含义的体验。
山东省城市居民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内容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城市居民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内容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52ea2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6.png)
山东省城市居民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内容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
实证分析
宁福海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12个城市的1765名居民的问卷调查,对其科学发展观理论内容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山东城市居民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内容的认知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影响城市居民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内容的认知度(LNRZ)的因素有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职业、对政治的关注度、对资源与环境等社会问题的认知度、了解科学发展观的信息渠道、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性的认同度等方面.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宁福海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马列所,山东,济南,2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C915
【相关文献】
1.山东省城市居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研究
2.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意愿与需求实证分析——基于山东省9市的调查
3.绿色发展视角下城市居民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城市居民的实证分析
4.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认知的实证分
析——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5.我国城市居民慈善捐赠认知困境与引导策略——以山东省部分城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