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自然电位测井-print

合集下载

第一章__自然电位测井

第一章__自然电位测井

第四节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
第四节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
二、确定地层泥质含量
泥质:地层中细粉砂和湿粘土的混合物叫泥
质。 泥质含量:泥质体积占地层体积的百分比。 泥质在地层中的存在的状态:分散泥质、层 状泥质、结构泥质。 用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确定泥质含量的方法: 图版法和公式法两种。
第四节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
Rmf Ed Kd lg Rw
二、扩散吸附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泥浆和地层水的
矿化度不同; 井壁地层具有一 定的渗透性; 地层颗粒对不同 极性的离子具有 不同的吸附性。 泥质选择吸附负 离子。
泥岩挡板
二、扩散吸附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组成泥岩的粘土,其结晶构造和化学性质只允许阳离子
通过泥岩扩散,而吸附带负电的阴离子,这样,当Cw大 于Cmf时,对着泥岩的井眼中建立了正电位。
第二节 自然电位测井 及曲线特征
异常:指相对泥岩基线而
言,渗透性地层的SP曲线 的位置。
负异常:在砂泥岩剖面井中,
当井内为淡水泥浆 (Cw>Cmf)时,渗透性地 层的SP曲线位于泥岩基线的 左侧; 正异常:在砂泥岩剖面井中, 当井内为盐水泥浆 (Cw<Cmf)时,渗透性地 层的SP曲线位于泥岩基线的 右侧。
几个重要概念:
泥浆:钻井时在井内流动的一种介质。 泥浆滤液:在一定压差下,进入到井壁地层孔
隙内的液体。 地层水:地层孔隙内的水。 溶液的矿化度:溶液含盐的浓度。溶质重量与 溶液重量之比。 离子扩散: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接触时,在 渗透压的作用下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穿过渗 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浓度的比值
地层水和泥浆滤液含盐浓度的差异,是产生扩

1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1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是产生自然电场的总电动势E总:
E总=Ed+Eda =Klg(Rmf/Rw)
=SSP
式中:K为自然电位系数。
19
3、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2)电位分布
把 E总叫作静自然电位,记作SSP。
此时Ed的幅度称砂岩线,Eda的幅度叫泥 岩线。实际测井中以泥岩线作自然电位测
井曲线的基线(即零线),在18℃时的纯砂
通常,泥浆柱的压力大于地层压力,并在渗透 性岩层(如砂岩层)处,都不同程度的有泥饼存在。由 于组成泥饼的泥质颗粒表面有一层松散的阳离子扩 散层,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这些阳离子就会随着泥 浆滤液的渗入向压力低的地层内部移动。于是在地
层内部一方出现了过多的阳离子,使其带正电,而
在井内泥饼一方正离子相对减少,使其带负电,从 而产生了电动势。由此形成的电动势,叫做过滤电
Es-井筒及邻近地层中自然电动势。
17
3、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2)电位分布
18
3、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2)电位分布
由自然电场分布特征可知,在 砂岩和泥岩交界处自然电位有明显
变化,变化幅度与Ed、Eda有关。
在相当厚的纯砂岩和纯泥岩交 界面附近的自然电位变化最大。它
第四节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地质应用
21
1、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特征
(1)异常幅度及其定量计算 (巨厚砂岩) rm比rsd、rsh大得多,所以有
ΔUSP≈SSP
(砂岩有限厚) 自然电位幅度ΔUSP定义为: 自然电流I在流经泥浆等效电阻 rm 上的电位降落, 即ΔUSP=Irm。由于Es=I(rs+rt+rm),则有 ΔUsp=I×rm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
NaHCO 3
18 °C 时几种盐溶液的 K d 值
CaCl 2
-19.7
MgCl 2
-22.5
NaSO 4
+5
KCl -0.4
K d(mV)
+2.2
五、地层电阻率的影响
ΔU sp = SSP(
1 1+
rsd + rsh rm
)
地层厚,电阻率差异不大时,rsh+rsa远小于rm;当地层电 阻率增高时,rsh、rsa与rm相比不能忽略,此时ΔUSP<SSP。 地层电阻率越高, ΔUSP越低,可定性识别油、水层。 六、地层厚度的影响 地层厚度变薄,rsd增加, ΔUSP降低。 七、井径扩大和泥浆侵入的影响 rm减小, ΔUSP降低
问题: 1、井中自然电位产生的机制有哪些? 2、以砂泥岩剖面为例,当泥浆电阻率大于地层水电阻率 时,绘制井中自然电动势及其等效电路图,并说明自然电 位测井幅值的计算公式。 3、影响自然电位曲线的七种因素有哪些? 4、自然电位曲线有哪方面的应用? 5、简述利用自然电位曲线计算地层水电阻率的4个步骤 6、什么是泥岩基线?
识别出渗透层后,通常可用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半幅点 来确定渗透层界面,进而计算出渗透层厚度。
二、地层对比和研究沉积相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常常作为单层划相、井 间对比、绘制沉积体等值图的手段之一。
S108
0 0 6 SP 100 GR 150 CAL 16 0.2 0.2 0.2 RFOC RILM RILD 20 20 20 45 CNL -15 140 AC 40 2 DEN 3
ΔU sp = SSP(
1 1+
rsd + rsh rm
)
当岩层较厚时,ΔUsp=SSP,对 于纯砂岩,接近自然电动势的 自然电位幅值,称为静自然电 位(SSP).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第十二章 评价含油性的基本方法
第十三章 测井资料计算机解释
第十四章 现代测井技术与应用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Spontaneous。是划分岩性和
研究储集层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1.1 自然电位的成因 一、电化学电动势
1、扩散电动势
定义扩散电动势系数
RT u v K d 2.3 F uv
石油测井的目的---识别油气层
应用测井方法可以减少钻井取心工作量,提高勘探 速度,降低勘探成本。在油田有时把测井称为矿场地球 物理勘探、油矿地球物理或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它以物理学、数学、地质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先进的电 子及传感器、计算机信息论、层析成像和数据处理等技 术,借助专门的探测仪器设备,沿钻井剖面观测岩层的 物理性质(岩石物理性质),以研究和解决地质问题,进而 发现油气、煤、金属与非金属、放射性、地热、地下水 等矿产资源。近年来已扩展到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生 态环境、考古研究等应用领域。
RT K da 2.3 F
这是扩散吸附电动势的最大值。在温度为18度时,min (Kda)=-11.6mV, max(Kda)=58.0mV 。
二、 动电学电动势
1.2 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
1.2 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
1.3 自然电位曲线的影响因素
一、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浓度比值 二、岩性 三、温度 四、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性质 五、地层电阻率 六、地层厚度 七、井径和泥浆侵入
油气藏的基础地质问题研究:
1) 利用地球物理测井信息进行地层层序划分和标定。
2) 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油气藏精细地质构造以及断层研 究。
3) 以构造地质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构造应力分析,

1自然电位测井(定稿)

1自然电位测井(定稿)

优先使用的其 它地层水矿化 度方法:
地层水分析资料。
思考题
*1 分析自然电位的成因,写出扩散电动势、扩散吸附 电动势、总电动势表达式。 *2 不同Cw、Cmf情况下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有哪些特征? 3 影响自然电位测井的因素有哪些? *4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应用于哪些方面?
5 描绘出砂泥岩剖面井筒中自然电场分布示意图。
2.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特征
1)曲线特点(本身) A、曲线以地层中点对称 B、h>4d时:SP=SSP,半幅点对应地层界面, C、随h D、随h 地层界线向峰值移动,中点取得最大值 SP幅度减小
2)测量环境 A、当Cw>Cmf:负异常(淡水泥浆) B、当Cw<Cmf:正异常(咸水泥浆) C、当Cw=Cmf:无异常
Rmf<Rw,E>0 Rmf=Rw, E=0 自然电位测 井失效了。
2 .岩性影响
砂泥岩剖面 泥岩(纯泥岩)——基线 纯砂岩——SSP(h>4d) 当储层Vsh 自然电位幅度△USP <SSP 靠近泥岩基线
3.温度影响
温度对离子运动,离子扩散速率有影响 不同深度地层温度不同
Cw Cw RT u v Ed 2.3 lg K d lg F uv Cmf Cmf
3)基线及刻度
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A、砂泥岩剖面——泥岩为基线,基线幅度与泥岩的纯度、地层水矿化度等有关。 B、自然电位刻度是相对刻度,没有绝对零点。
2

半幅点及半幅点法确定地层界面方法: 半幅点:SP曲线基线与最大值的0.5倍处 半幅点法确定地层界面方法:1~4步
+
0.5△USP a
3
h
4
b

【正式版】自然电位测井PPT文档

【正式版】自然电位测井PPT文档
二、电极电位测量与曲线解释 1、测量原理
图 电极电位测井原理电路及电子导电矿层电极电位曲线
其电极系是采用带有相互短路两个比较电极N1、N2 的刷子电极。其中N1N2电极安置在位于比较电极M中央 由钢制成的刷子末端,称为刷子头,使之与井壁接触。
图 无烟煤的电极电位曲线 1─电位电极系电阻率曲线;2─电极电位曲线
(二)氧化还原作用
在钻孔剖面中电子性导电体,如金属矿、石墨、无烟 煤等与泥浆和围岩中地层水接触时,由于氧化还原的结果, 在接触面处酚基溶于水,H+为一方,带负电荷离子(如O-2) 为一方,形成偶电层,形成正负异常。
煤层或金属矿层因氧化,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其毗邻 的围岩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使煤层或金属矿层自然电位 为正异常;反之,处于还原状态时,则呈现负异常。
2、间接扩散 间接扩散作用只发生在渗透层 ,如泥岩。
由泥质颗粒附加导电机理可知,离子交换特性使 纯泥岩中泥质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剩下的另一部分 负电荷又松散的吸附阳离子如钠离子,形成“扩散 层”。
扩散吸附稳定后,形成了扩散吸附电动势。
3、井中的总自然电动势与自然电位分布
自然电位有 正有负,单 位为mV.
储集层,即一层含油层和 二层含水层。水层。上部 含水层因颗粒较细、分选 性和渗透性差,其自然电 位异常幅度小;而下部含 水层因颗粒粗、孔隙大、 分选性和渗透性好,其自 然电位异常十分明显,且 幅度略超过含油层的自然 电位异常幅度。
第二节 电极电位测井
一、电极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当金属电极与电解溶液接触时,基于:
化学力( 溶解压) 金属板(原子)
溶液中(离子)
扩散(渗透压) 溶液中(离子)
金属板(原子)
如果溶解压>渗透压(Zn),溶液带正电, Zn带负电 如果渗透压>溶解压(Cu),溶液带负电, Cu带正电

第1章 自然电位测井

第1章 自然电位测井

2011-2-18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与原理
7 /51
1.1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1.1.2 扩散吸附电位
粘土晶体的 置换和破健 作用
扩散时,如果地层的固体
颗粒(泥质)的表面带有了 强的负电荷之后,固体颗粒
将阻止负离子的通过(好象 负离子被吸附住了一样),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扩散吸 附作用。
2011-2-18
1.2 自然电位曲线的形状
1.2.2 自然电位曲线
回路总电动势等 于扩散电动势和吸附 电动势之和,它相当 于回路中没有电流时 井中地层上下界面的 自然电位差,习惯称 为静自然电位,SSP 表示。
静自然电位曲线是无法 测定的,因为地层和泥浆都 具有导电性。 19 /51
2011-2-18
1.2 自然电位曲线的形状
2011-2-18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与原理
2 /51
1.1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斯仑贝谢1928年发现了这样的 现象:在未通电的情况下,井中电 极(M)与位于地面的电极(N)之 间存在着电位差,而且该电位差随 着地层的不同而变化。另外,电位 差的变化规律性很强。后来、道尔 、威利、费多尼、斯卡拉和安德森 等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同时 ,自然电位测井(SP)也就诞生了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1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1.2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形状 1.3 影响渗透层自然电位曲线的主要因素 1.4 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2011-2-18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与原理
1 /51
1.1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电化学测井包括天然电化学测井和人工 电化学测井两类。天然电化学测井分为自然 电位测井和电极电位测井,而激发极化测井 属于人工电化学测井。本章只讲述自然电位 测井方法的原理、基本理论及资料解释的方 法。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47
1 2 3
Cw
Cw C注
Cmf
E1
E2 Cmf
E总
Cw
E3 △Esp
W E总
图1-19 水淹层的SP曲线基线偏移示意图
CW C注 Cmf
48
偏移量的计算
在未被水淹的上部砂岩和泥岩交界处的电动
势为
Cw E1 K lg( ) Cmf
在砂岩内水淹部分和未被水淹部分交界 面处的总电动势为
4
由于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在钻开 岩层后,井壁附近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溶液接触 产生电化学过程,产生电动势形成自然电场。 在石油井中自然电场主要由扩散电动势和扩散
吸附电动势产生。
5
二、扩散电动势产生机理
氯化钠溶液
1、泥浆、地层水 矿化度不同; 2 、井壁地层具有 渗透性;
3 、正、负离子迁
移速率不同。
地层的实际值,半幅点对应地层界面;
C、随地层变薄,曲线读数受围岩影响增
加,幅度降低,半幅点向围岩方向移动。
57
深度变化而变化的一条自然电位曲线。单位毫
伏。
Usp(h);8采样点/米
13
图1-4、自然电位测井示意图
图1-5、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实例
14
二、 SP曲线的特征
1、泥岩基线:均质、巨厚泥岩的SP曲线。 2、最大静自然电位SSP:均质、巨厚完全含水纯砂岩的SP 值与泥岩基线值的差。
SSP U sp |含水纯砂岩 -U sp |泥岩基线
图1-8、地层模型及其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20
问题 (1)、自然电位异常性与泥浆性质的关系? (2)、 自然电位幅度差与地层厚度的关系? (3)、地层厚度对半幅点的位置和地层界面 的关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aoJ-1-1
3
一、岩石孔隙水中离子的分布
1.离子双电层的形成
(1)岩石中的水分子是一种电荷不完全平衡的极性分子,对 外可显示为正、负两个极性;
H
H
O
(2)地层水中盐分子(主要是NaCl)充分离解,Na+和Cl-可 分别与极性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
GaoJ-1-1
4
(3)岩石颗粒与水溶液接触的表面带有固定不动的负电荷, 粘土矿物中最显著;
(北京)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研究生课程
油气地球物理测井工程
— 电法测井(1)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测井系 2012
Gao J & Fu JW
第1章 电法测井
(Electrical Logging)
第1节 自然电位测井(Spontaneous Potential Log) 第2节 普通电阻率测井(Conventional Electric Logs) 第3节 侧向测井(Laterolog) 第4节 感应测井(Induction Log) 第5节 微电阻率及井壁电成像测井
GaoJ-1-1
15
2. 扩散吸附电动势Eda的产生
产生原因:钻井液和地层水矿化度不同 产生阳离子交换 产生电动势 自然电场
产生过程:溶液浓度不同 带电离子扩散 (泥岩)阳离子交换 孔隙内溶液中阳离子增多 浓度小方富集正电荷,浓度大方富集负电荷 产生电动势(扩散吸附)
GaoJ-1-1
16
纯泥岩的电动势Eda
一部分阳离子紧贴岩石表面,不能移动 → 吸附层
吸附层之外阳离子,可正常移动 → 扩散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吸附层 扩散层 自由水
GaoJ-1-1
6
(5)离子双电层
内层:岩石表面负电荷 外层:吸附的阳离子
原因:主要由于粘土晶体的置换作用和破键作用!
置换作用—Si-O四面体中Si4+被Al3+离 子置换,Al-O八面体中 Al3+被Mg2+、Fe2+等离子 置换;
破键作用—是粘土结构单位层的四周 边缘发生化学键破裂,产 生不平衡的负电荷。
GaoJ-1-1
5
(4)带负电的岩石表面要吸附阳离子以达到平衡: 直接吸引极性水分子→吸附水;吸引Na+的水合离子
交换的难易程度:决定于岩石表面对阳离子的静电 引力。
GaoJ-1-1
8
阳离子交换容量(Cation-Exchange Capacity)
表示阳离子交换的能力,有两种方法:
(1)阳离子交换能力 (CEC)
单位是mmol/100g,即每100g干样品交换的钠离子毫摩
尔数;CEC常用于实验分析。
(2)阳离子交换容量 (QV)
自然电动势:扩散电动势、扩散吸附电动势、过滤电动势
1. 扩散电动势Ed的产生
产生原因:钻井液和地层水矿化度不同
产生电化学过程
产生电动势 自然电场 产生过程:溶液浓度不同 带电离子扩散
带电离子的迁移率不同(Cl-迁移率>Na+迁移率) 两边富集正、负带电离子(延缓离子迁移速度) 产生电动势(直到正负离子达到动态平衡为止)
2)带动离子双电层中扩散层中的正离子向同方向流动; 3)在低压一侧富集正电荷,高压一侧富集负电荷,形成
过滤电动势;
4)泥饼形成后便不再有过滤电动势。
GaoJ-1-1
20
过滤电动势表达式:
E

A
Rmf

P
A 4
Rmf——钻井液滤液电阻率,Ω.m; μ——钻井液滤液的粘度,Pa.s;
地层水矿化度等有关。
2)自然电位刻度是相对刻度,没有绝 对零点
GaoJ-1-1
27
SSP SUMMARY
GaoJ-1-1
28
四、自然电位测井影响因素
(1) Cw/Cmf影响
井中总电动势:
E总

Ed

Eda

K
lg
Cw Cmf
K lg Rmf Rw
SSP
表现: 1)当Cw>Cmf:负异常
rm
对于巨厚地层,砂岩和泥岩层的截面
积比井的截面积大得多,所以rm比rsd 和rsh大得多。ΔUsp=SSP;而对于一 般有限厚地层ΔUsp小于SSP值。
25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特征
曲线特点(本身) 1)曲线以地层中点对称; 2 )h>4d时 , SP=SSP ,半幅点
对应地层界面; 3)随h ,地层界面界线向峰值
U SP
1
SSP 1 rsd rsh
rm
据此,可用自然电位幅度 的差异定性分辨油水层。
GaoJ-1-1
32
(6) 厚度影响 当 h>4d 时,SP=SSP
移动,地层中点取得SP最大值; 4)随h ,SP幅度减小,且曲线
变平缓。
GaoJ-1-1
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26
测量环境 1)当Cw>Cmf:负异常(淡水钻井液) 2)当Cw<Cmf:正异常(咸水钻井液) 3)当Cw=Cmf:无异常
基线及刻度 1)砂泥岩剖面: 泥岩为基线,基线幅度与泥岩纯度、
(Microresistivity Logs and Wellbore Resistivity Imaging)
GaoJ-1-1
2
第1节 自然电位测井
(Spontaneous Potential Log)
一、岩石孔隙水中离子的分布 二、自然电动势的产生机理 三、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 四、自然电位测井影响因素 五、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应用
毫克当量/cm3
单位:mmol/cm3,表示岩石每单位总孔隙体积交换钠
离子的毫摩尔数; QV常用于测井解释。
GaoJ-1-1
9
3. 双 水 粘土束缚水:
双电层外层那部分水,主要含阳离子。
远水: 双电层以外,离颗粒表面较远的那部分水, 正负离子大体平衡,是正常性质的地层水。
GaoJ-1-1
10
二、自然电动势的产生机理
负异常 正异常 无异常 异常幅度↗
30
(2) 岩性影响
砂泥岩剖面
泥岩(纯泥岩)——基线
纯砂岩——SSP(h>4d)
当储层Vsh
自然电位幅度降低,<SSP
(3) 温度影响
温度与离子运动、离子扩散速率有关。同样条件的岩层
由于埋藏深度不同,其温度不同,因此Kd和Kda值有差别。
Ed

2.3 R T F
NaCl KCl CaCl2 MgCl2 CaSO4 MgSO4 CaCO3 Ca(HCO3)2 H2CO3 NaOH
正离子
Na+ K+ Ca2+ Mg2+ Ca2+ Mg2+ Ca2+ Ca2+ H+ Na+
迁移率l+ (m2∙S/mol )
4.35 6.46 5.16 4.50 5.16 4.50 5.16 5.16 3.15 4.35
Eda

K da
lg
Rmf Rw
扩散吸附电动势系数:Kda——与阳离子交换能力有关 若储层中泥质的阳离子交换量较高,则会导致低电阻率油层。
GaoJ-1-1
18
扩散-吸附电动势(泥质岩石)
1)因为含泥质,所以在岩石颗粒表面形成双电层,岩石孔 隙中有粘土水和远水;
2)在浓度差的作用下发生扩散(远水中的钠离子、氯离子; 扩散层中的钠离子),钠离子的数量比纯岩石情况下多;
砂岩中Na+、Cl- 通过泥岩向井内扩散;
Cw>Cm
泥岩孔隙中阳离子浓度高,它将排斥Na+;
使Na+扩散到钻井液中,而Cl- 被吸附;
在钻井液中形成Na+富集,泥岩中Cl-富集,达到平 衡时,电动势为Eda。
GaoJ-1-1
17
扩散吸附电动势:
Eda

K da
lg
Cw Cm
溶液矿化度转化为溶液电阻率后:
ΔP—钻井液柱与地层之间的压力差,atm;
Aφ—过滤电动势系数,mV,渗透岩石为0.77mV; ε —是钻井液滤液的介电常数; ζ —是与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的参数。
GaoJ-1-1
21
三、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
井中自然电场分布示意图
GaoJ-1-1
Cw>Cmf
22
井眼中的总电动势
由自然电场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在砂岩和泥岩交界处自 然电位有明显的变化,变化的幅度与Ed和Eda有关。在 相当厚的纯砂岩和纯泥岩交界面附近的自然电位变化 最大,它产生自然电场的总电动势E总:
GaoJ-1-1
1一侧扩散; ② Cl-的迁移率>Na+的迁移率, 使得钻井液滤液(低浓度)
一侧的Cl-富集,地层水(高浓度)一侧Na+富集,形成正 负电荷的富集,在两种溶液交界处产生电动势; ③ 电动势使Cl-迁移速度减慢,而Na+迁移速度加快,使电 荷富集速度减慢; ④到正、负离子迁移速度相同时, 电荷富集停止,溶液 达到动态平衡,电动势保持为一定值,此时的电动势称 为扩散电动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