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电位测井

合集下载

第一章__自然电位测井

第一章__自然电位测井

第四节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
第四节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
二、确定地层泥质含量
泥质:地层中细粉砂和湿粘土的混合物叫泥
质。 泥质含量:泥质体积占地层体积的百分比。 泥质在地层中的存在的状态:分散泥质、层 状泥质、结构泥质。 用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确定泥质含量的方法: 图版法和公式法两种。
第四节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
Rmf Ed Kd lg Rw
二、扩散吸附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泥浆和地层水的
矿化度不同; 井壁地层具有一 定的渗透性; 地层颗粒对不同 极性的离子具有 不同的吸附性。 泥质选择吸附负 离子。
泥岩挡板
二、扩散吸附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组成泥岩的粘土,其结晶构造和化学性质只允许阳离子
通过泥岩扩散,而吸附带负电的阴离子,这样,当Cw大 于Cmf时,对着泥岩的井眼中建立了正电位。
第二节 自然电位测井 及曲线特征
异常:指相对泥岩基线而
言,渗透性地层的SP曲线 的位置。
负异常:在砂泥岩剖面井中,
当井内为淡水泥浆 (Cw>Cmf)时,渗透性地 层的SP曲线位于泥岩基线的 左侧; 正异常:在砂泥岩剖面井中, 当井内为盐水泥浆 (Cw<Cmf)时,渗透性地 层的SP曲线位于泥岩基线的 右侧。
几个重要概念:
泥浆:钻井时在井内流动的一种介质。 泥浆滤液:在一定压差下,进入到井壁地层孔
隙内的液体。 地层水:地层孔隙内的水。 溶液的矿化度:溶液含盐的浓度。溶质重量与 溶液重量之比。 离子扩散: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接触时,在 渗透压的作用下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穿过渗 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浓度的比值
地层水和泥浆滤液含盐浓度的差异,是产生扩

2-第一章_电法测井(自然电位测井)

2-第一章_电法测井(自然电位测井)
一系列的校正求出SSP,据泥浆资料确定Rmf,然后求出Rw。 用SP求Rw有三种方法,都假设SP只是由电化学电动势引起 的。
常规法 新方法 换泥浆法
求Rw
(1)常规法
引入等效电阻率的概念,即不论溶液的浓度
高低,都与其电阻率成反比。
SSP K lg
Rmfe Rwe
①确定 SSP
如果渗透层的h/d>40,无侵入,且RtRmRs,则SSP
Es Vsp I rm ri rsh rt 1 rm rm rm
Es=f(Cw、Cmf、T、Vsh、盐类有关)
(1)地层水和泥浆中含盐量的比值(Cw/Cmf)的影响
Cw / Cmf > 1 Cw / Cmf < 1 Cw / Cmf = 1
渗透层的△Vsp有负异常 渗透层的△Vsp有正异常 渗透层的△Vsp无异常
2.SP曲线的特点
(1)自然电位(△VSP):是指自然电流在井中泥浆柱上产 生的电压降。
Es Vsp Irm rt ri rsh 1 rm rm rm
(△VSP)
< PSP 或者SSP
测量时N电极固定在地面,但VN≠0。因SP 曲线没有“0” 刻度,而是用带正负号的比例尺来表示的,为了读数的方 便,选泥岩的SP作为基线,在一个地区它是稳定的,并且 是一条直线。
所以,E总 =(Kda -
lg(Rmf / Rw ) = Es
则令:K=Kda – Kd;K只与盐类成分、温度有关。
静自然电位:纯砂岩与纯泥岩交界面处的总电化学电 动势用SSP来表示。
SSP K lg Rmf Rw
当泥质含量 时 QV kd 从负变至正 Es 当 Qv ∞时, kd ≈ Kda Es = 0 泥质砂岩和纯砂岩的总电动势称为假静自然电位。符号用PSP 来 表示,它的大小反映了泥质的多少,总有 SSP>PSP(因K值以负 往正值方向发生变化)

地球物理测井第一章 第四节 自然电位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第一章 第四节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现象: (1)自然电位与岩性有关; (2)自然电位与泥浆及地层水矿化度有关;
SP曲线
前言
■ 三、 自然电位测井的特点
自然电位测井具有测量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等
特点,是划分岩性、研究储集层性质、求取泥质
含量参数以及其它地质应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 四、矿化度的概念
定义(矿化度):溶液的盐浓度,早期用 ppm表示,意为part per million,即百万分之一,
Ea

Ka
lg
Cw Cmf
=Ka
lg
Rmf Rw
其中,Ek产生的前提条件是ΔP≠0 。通常情况下,ΔP很小,所以Ek
很小(可忽略),所以油井中的自然电位主要是由扩散作用和吸附作
用所产生的。
注意:扩散电位和吸附电位产生的重要条件是:Cw≠Cmf。
17
第一节 自然电场产生的原因
三、油井中的自然电场 -总电动势
动电学电动势Ek(Electrokinetic component of the SP)主要是 过滤电动势。
7
第一节 自然电场产生的原因
一、电化学电动势
■ 1. 吸附电动势又称泥岩薄膜电位 (Membrane Potential)
产生的条件: 1.泥浆和地层水矿化度不同;
2.井壁地层有渗透性;
1928年,斯伦贝谢发现,井中电极与 放在远处的参考电极之间有电位差, 且该电位差随地层而变化。 当地层中没有外加电流时,通过仪器 测量井眼内自然电场中电位随井深变 化的测井方法。
只能用于导电泥浆的井中。
3
前言
■ 二、自然电场的特点
自然电场的分布和岩性有密切的关系,特 别是在砂/泥岩剖面中能够以明显的曲线 异常变化来显示渗透性地层。因此,研究 井眼内自然电场中的电位变化即可反映井 眼穿过地层的特征。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SP)
学习内容
1、方法特点 2、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3、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4、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5、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
2、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于油气井来说,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①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势和吸
面处带负电荷,这时形成的电动势为扩散吸附电动势,这是由于既有扩散
作用又有吸附作用,因此称为扩散吸附电动势,用Eda表示,由下式求
Eda=Kdalg(Cw/Cmf)
若Cw=10Cmf, t=18℃ Kda=58mV。
2、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3)过滤电位
这种电动势是由于泥浆柱与地层之间存在压力差,泥浆滤液通
之改变,造成自然电场的电动势也随之改变,参见下表:
表 1-3-2 溶 液 Kd,mv NaCl -11.6 NaHCO3 +2.2 18℃时几种盐溶液的 Kd 值 CaCl2 -19.7 MgCl2 -22.5 NaSO4 +5 KCl -0.4
4、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影响因素
自然电位测井(SP)
学习内容
1、方法特点 2、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3、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4、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5、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
3、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1)总电动势
结合等效电路进行分 析
3、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1)总电动势
4、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影响因素
③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性质的影响 地层水和泥浆滤液内所含盐类不同,则溶液中所含离子不同,离子价 也不同。由于不同离子的离子价和迁移率均有差异,直接影响Kd和Ka的大 小,因而也就影响了Es的数值。 在纯砂岩井段,溶液中所含化学成分改变时,扩散电动势系数Kd也随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47
1 2 3
Cw
Cw C注
Cmf
E1
E2 Cmf
E总
Cw
E3 △Esp
W E总
图1-19 水淹层的SP曲线基线偏移示意图
CW C注 Cmf
48
偏移量的计算
在未被水淹的上部砂岩和泥岩交界处的电动
势为
Cw E1 K lg( ) Cmf
在砂岩内水淹部分和未被水淹部分交界 面处的总电动势为
4
由于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在钻开 岩层后,井壁附近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溶液接触 产生电化学过程,产生电动势形成自然电场。 在石油井中自然电场主要由扩散电动势和扩散
吸附电动势产生。
5
二、扩散电动势产生机理
氯化钠溶液
1、泥浆、地层水 矿化度不同; 2 、井壁地层具有 渗透性;
3 、正、负离子迁
移速率不同。
地层的实际值,半幅点对应地层界面;
C、随地层变薄,曲线读数受围岩影响增
加,幅度降低,半幅点向围岩方向移动。
57
深度变化而变化的一条自然电位曲线。单位毫
伏。
Usp(h);8采样点/米
13
图1-4、自然电位测井示意图
图1-5、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实例
14
二、 SP曲线的特征
1、泥岩基线:均质、巨厚泥岩的SP曲线。 2、最大静自然电位SSP:均质、巨厚完全含水纯砂岩的SP 值与泥岩基线值的差。
SSP U sp |含水纯砂岩 -U sp |泥岩基线
图1-8、地层模型及其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20
问题 (1)、自然电位异常性与泥浆性质的关系? (2)、 自然电位幅度差与地层厚度的关系? (3)、地层厚度对半幅点的位置和地层界面 的关系的影响?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

求地层水电阻率
4、求地层水电阻率(Rw是计算地层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参数之一) 求地层水电阻率(Rw是计算地层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参数之一
图版法: 图版法:

判断水淹层
5、判断水淹层
在油田开发中,常采用注水的方法来提高采收率。 在油田开发中,常采用注水的方法来提高采收率。 注水的方法来提高采收率 如果油田见到了注水则该层为水淹层。利用测井资料判断水 如果油田见到了注水则该层为水淹层。 淹层层位及估计水淹层是目前检查注水效果的重要课题, 淹层层位及估计水淹层是目前检查注水效果的重要课题,目 前有些油田利用SP曲线根据基线偏移确定水淹层位, SP曲线根据基线偏移确定水淹层位 前有些油田利用SP曲线根据基线偏移确定水淹层位,并根据 偏移量的大小来估计水淹程度。水淹层在SP SP曲线上出现基线 偏移量的大小来估计水淹程度。水淹层在SP曲线上出现基线 偏移是因为注入水的矿化度不同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当Cw 偏移是因为注入水的矿化度不同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 Cmf,且为均匀的纯砂岩, > C 注 > Cmf , 且为均匀的纯砂岩 , 可以证明在水淹水平界 面处SP曲线上无异常变化,而只发生基线偏移, SP曲线上无异常变化 面处SP曲线上无异常变化,而只发生基线偏移,可以计算出 偏移量的大小。 偏移量的大小。
常规测井
——之自然电位测井
地物 韩善朋
知识回顾
• 测井:也叫地球物理测井或石油测井,简称测井,是利用岩 层的电化学特性、导电特性、声学特性、放射性等地球物理 特性,测量地球物理参数的方法,属于应用地球物理方法 (包括重、磁、电、震、测井)之一。 • 常规测井:?????
常规测井的分类
一、划分岩性 1、自然电位测井(SP) 2、自然伽马测井(GR) 3、井径(CAL) 二、孔隙度的计算 1、声波测井 2、中子测井 3、密度测井 三、电阻率的计算 1、深层电阻率测井 2、中层电阻率测井 3、浅层电阻率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

能力。
09:45 10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第一节 自然电场的产生
当井壁附近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矿化度都较低时,且Cw>Cmf时 泥岩剖面上的扩散吸附电动势为:
在矿化度较低的情况下,溶液的电阻率与溶液的矿化度成反比 关系,因此上式可写为:
09:45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11
第一节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三、氧化还原电位
09:45
20
第二节 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
使用自然电位曲线时应注意:自然电位曲线没有绝对零点, 是以泥岩井段的自然电位曲线幅度作基线;砂泥岩剖面中自然电 位曲线幅度ΔUSP的读数是基线到曲线极大值之间的宽度所代表的 毫伏数。在砂泥岩剖面中,以泥岩作为基线, Cw>Cmf 时,砂岩 层段出现自然电位负异常; Cw<Cmf 时,砂岩层段出现自然电位
09:45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14
第一节 自然电场的产生
四、过滤电动势
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当溶液通过毛细管时,管的两端产生电位 差。这是由于毛细管壁吸附负离子,使溶液中正离子相对增多。正 离子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随同溶液向压力低的一端移动,因此在毛 细管两端富集不同极性的离子,形成过滤电动势。 在岩石中,颗粒之间形成很细的毛细管孔道,当泥浆柱的压力 大于地层的压力时,泥浆滤液通过井壁在岩石孔道中流过,形成过 滤电动势。
09:45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26
第三节 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
五、 地层电阻率的影响
地层电阻率Rsd增加和围岩电阻率Rsh增加时,自然电流在地层 内的电位降加大,则ΔUSP降低。泥浆电阻率Rm下降,则rm下降, ΔU SP下降。地层的电阻率越高则 ΔUSP越低。可以根据自然电位 曲线的这一特点区分油水层。

地球物理测井3(自然电位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3(自然电位测井)
3 自然电位测井(SP)
3 自然电位测井(SP)
3 自然电位测井(SP)
斯仑贝谢1928年发 现了这样的现象:在未 通电的情况下,井中电 极(M)与位于地面的电 极(N)之间存在着电位 差,而且该电位差随着 地层的不同而变化。另 外,电位差的变化规律 性很强。
3 自然电位测井(SP)
后来、道尔、威利、费多尼、斯卡拉和 安德森等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同时, 自然电位测井(SP)也就诞生了。
3.1.2 电化学作用与电化学电位
• 油井中的电化学作用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扩散作用,另一种是扩散吸附 作用。
3.1.2.1 扩散作用与扩散电位
3.1.2.1 扩散作用与扩散电位
• 当具有不同矿化度的两种流体相接 触时,离子将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 度低的地方移动,这种现象我们称 为扩散作用。
3.1.2.1 扩散作用与扩散电位
• 第二种为相对刻度 的曲线读值,首先 确定基线然后读取 相对值 。
1.2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
关于相对刻度 的说明: • “-”为电位降低的 方向; • “+”为电位升高 的方向; • |—| 间距是电位的 变化量的大小的刻 度。
1.2.1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特点
• 在泥岩层处自然电位曲线的 测井值比较稳定。
K值的变化,
⑵ 温度对电阻率的 影响明显。
1.3.1 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
U SP I rm
U SP
rm
ES ri rt
rsh
rm
K lg C w
U SP
rm
ri
C mf rt
பைடு நூலகம்rsh
rm
• 地层厚度的影响 r=R×L/S S=h×井眼的周长

第一章__自然电位测井解析

第一章__自然电位测井解析

第二节 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
理论上:在砂岩层为有限厚时, ΔUsp定 义为自然电流I在井内泥浆等效电阻rm上 的电位降,即
ΔUsp=I.rm
其中,I为自然电流,可由闭合回路的欧 姆定律求得
I
SSP
rm rsd rsh
第二节 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
曲线形态:
曲线关于地层中点对称; 厚地层(h>4d)的SP
Eda Kda lg Cw Cm
Kda 2.3 RT F
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浓度的比值
地层水和泥浆滤液含盐浓度的差异,是产生扩 散电动势及扩散吸附电动势的基本原因。差异 越大,Ed和Eda越大,产生的电场越强,测井 值高。比值大于1,在渗透层段出现负异常; 比值小于1,在渗透层出现正异常。
三、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
岩性
随地层泥质含量的增加,SP曲线异常幅度降 低。
三、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
地层温度
由于Kd及Kda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因此地层温 度的高低将会影响Kd及Kda大小,进而影响Ed 及Eda的大小。
RT Ed 2.3
nunv
lg Cw
F Z n u Z n v Cm
三、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
Ed Kd lg Rmf Rw
二、扩散吸附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泥浆和地层水的 矿化度不同;
井壁地层具有一 定的渗透性;
地层颗粒对不同 极性的离子具有 不同的吸附性。 泥质选择吸附负 离子。
泥岩挡板
二、扩散吸附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组成泥岩的粘土,其结晶构造和化学性质只允许阳离子 通过泥岩扩散,而吸附带负电的阴离子,这样,当Cw大 于Cmf时,对着泥岩的井眼中建立了正电位。
测井时,将测量电极N放在地面,用电缆 将M电极放置井下,提升M电极,沿井轴 测量自然电位随井深的变化曲线,即为自 然电位曲线。常称SP曲线。实际测井时 与电阻率同时测量,用电极系中的M 电极 即可。

1-4自然电位测井

1-4自然电位测井
动平衡时,电动势保持一定值 动平衡时, 高浓度为正,低浓度为负 高浓度为正, Cw Cm
实 验
渗 透 性 隔 板
扩散电动势
E
d
u − v RT = 2 .3 u + v F
Cw lg C mf
= kd
Cw lg C mf
Cw、Cmf—分别为地层水和泥浆的浓度 分别为地层水和泥浆的浓度 u、v—分别为 +、Cl-的迁移率; R—为摩尔气体常数; 、 分别为Na 的迁移率; 为摩尔气体常数; 分别为 为摩尔气体常数 F—为法拉第常数; 为法拉第常数; 为法拉第常数 Kd—扩散电动势系数。 扩散电动势系数。 扩散电动势系数 T—为绝对温度°K; 为绝对温度° 为绝对温度
rt ri r sh 1+ + + rm rm rm 测量SP SP时 地面电极N 导致SP曲线没有零刻度, SP曲线没有零刻度 测量 SP 时 , 地面电极N 的 UN≠0 , 导致SP 曲线没有零刻度,
用箭头上标的正负表示电位的相对高低 正负表示电位的相对高低, 用箭头上标的正负表示电位的相对高低,通常选择泥岩的自 然电位作为基线, 泥岩基线。对于一个地区, 然电位作为基线,叫泥岩基线。对于一个地区,泥岩是比较 稳定的,泥岩的SP是一条大致平行于深度坐标的直线。 稳定的,泥岩的SP是一条大致平行于深度坐标的直线。 SP是一条大致平行于深度坐标的直线
3、泥质砂岩的扩散电动势
的迁移率u 随泥质砂岩中Q Na+和Cl-的迁移率u、v随泥质砂岩中Qv(补偿阳 离子浓度)的大小而变化。 离子浓度)的大小而变化。 泥质含量少、 低浓度为负 当泥质含量少、Qv小时,v>u,低浓度为负,高 浓度为正 具有纯砂岩性质 纯砂岩性质; 浓度为正,具有纯砂岩性质; 泥质含量高、Qv大时, 当泥质含量高、Qv大时,v<u,低浓度为正,高 大时 低浓度为正 浓度为负 具有纯泥岩性质 纯泥岩性质。 浓度为负,具有纯泥岩性质。 可见,扩散电动势系数K 可正可负,取决于Q 可见,扩散电动势系数Kd可正可负,取决于Qv大 溶液的盐类成分和温度。 小、溶液的盐类成分和温度。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获取的是井内不同深度上的自然电位与地面上某一点的固定电位值之差。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图上用每厘米偏转所代表的毫伏数和正负方向来表示井内自然电位数值的相对高低,而无绝对的零线。
通常把自然电位曲线上对应厚层泥岩的自然电位值的连线当作基线,称为泥岩基线。某一地层的自然电位相对于泥岩基线发生偏离时,则称为自然电位异常;曲线偏向泥岩基线的左方为负异常,偏向泥岩基线的右方为正异常。
这一偏转方向,主要取决于井筒内泥浆滤液矿化度与地层水矿化度的相对大小。在一般情况下,测井时泥浆滤液矿化度必须小于地层水矿化度,因此自然电位显示为负异常。在自然电位曲线上有异常出现的地方,该异常相对于泥岩基线越好、厚度越大,自然电位曲线负偏幅度越大。纯砂岩的自然电位负偏幅度最大。随着砂岩中泥质含量的增加或粒度减小或孔隙减少,自然电位曲线负偏幅度随之减小。因此,根据自然电位曲线负偏幅度变化,可以区分地层的岩石性质,定性判断砂岩的渗透性、旋回性、粒度等。自然电位测井。常用曲线的半幅点来进行分层。

测井解释1自然电位测井

测井解释1自然电位测井

1自然电位测井 1 自然电位测井1.1 自然电场产生(原理)1.2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特征1.3 自然电位曲线应用由于物体的高度h 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E=mgh重力势在A 点,重力势只与A 的高度h 有关,即A 点与参考零点(地面)的势差。

A类似地电场中任何一点的电势,就是该点相对于参考零点的电势差AOA U =ϕφA φBABo+电势1.1 自然电场产生¾电位与电势的关系?¾自然电位的发现。

(20年代电阻率测量)¾自然电场的产生由于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在钻开岩层后,在井壁附近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溶液产生电化学过程,结果产生电动势造成自然电场。

(扩散、扩散吸附电动势,牢记!)一、扩散电动势1.1 自然电场产生Cw Cm ------++++++1.1 自然电场产生一、扩散电动势在NaCl溶液中,扩散电动势Ed可写成1.1 自然电场产生二、扩散吸附电动势Cw Cm------++++++阳离子交换1.1 自然电场产生二、扩散吸附电动势Cw>CmfK da 与阳离子交换能力有关若储层中泥质的阳离子交换量较高,则会导致低电阻率油层。

1.2 自然电位曲线特征一、井内总电动势二、自然电位测量(1)自然电位计算1.2 自然电位曲线特征二、自然电位测量(2)曲线测量三、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特征曲线以地层中点对称h>4d 时,SP=SSP ,半幅点对应地层界面。

h<4d 时,SP ≠SSP ,h 越小差别越大随h 减小地层界面界线向峰值移动,中点SP 取得最大值。

随h 减小,SP 幅度减小。

三、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特征当Cw>Cmf :负异常(淡水泥浆) 当Cw<Cmf :正异常(咸水泥浆) 当Cw=Cmf :无异常¾划分渗透性岩层(半幅点)¾估计泥质含量¾确定地层水电阻率Rw ¾判断水淹层1.3 自然电位曲线应用¾划分渗透性岩层(半幅点)1.3自然电位曲线应用¾估计泥质含量1.3自然电位曲线应用¾确定地层水电阻率(不做要求)1.3自然电位曲线应用¾判断水淹层(不做要求)1.3 自然电位曲线应用。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位测井的基本原理、曲线形态、影响因素、地质应用。

测量自然电位随井深变化的曲线,用于划分岩性和研究储集层性质。

其测井的基本方法如下:如图所示,在井内放一测量电极M,地面放一测量电极N,将M 电极沿井筒移动,即可测出一条井内自然电位变化的曲线。

要对所测的SP曲线进行地质解释,首先应该了解自然电位是怎样产生的,它与地层的那些件质有关.一、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于油气井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

②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不同而引起的过滤电动势。

实践证明,在油气井中,这两种电动势以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占绝对优势。

1.扩散电位当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被半透膜隔开,离子在渗透压作用下,高浓度溶液的离子将穿过半透膜向较低浓度的溶液中移动。

这种现象叫扩散,形成的电位叫扩散电位,在油井中,此种扩散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浓度一方通过砂岩向低浓度泥浆中扩散;二是通过泥岩向泥浆中扩散。

其扩散电位大小取决于①正负离子的运移率(单价离子在强度为1伏特/厘米的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②温度、压力;③两种溶液的浓度差;④浓度、离子类型及浓度差。

离子由砂岩向泥浆中扩散时,由于Cl-比Na+的运移率大,因此在砂岩高浓度一侧聚集多余的正电荷,而在泥浆中聚集负电荷。

离子量移动到一定程度,形成动态平衡,此时电位叫扩散电位,经实验,扩散电位Ed可由以下公式求得:Ed=Kdlg(Cw/Cmf)Kd-扩散电位系数,与盐类的化学成份及温度有关。

在井中,18℃时若地层水浓度Cw 等于10倍的泥浆溶液矿化度Cmf时,经理论推算:kd=-11.6mv,其中负号表示低度一方井中的电位低Cmf、Cw-泥浆滤液和地层水矿化度。

当溶液矿化度不高时,溶液浓度与电阻率成反比,即Ed=Kdlg(Cw/Cmf)=Kdlg(Rmf/Rw) Rmf,Rw-泥浆滤液和地层水电阻率12. 吸附电位(隔膜作用-砂岩通过泥岩与泥浆之间交换离子)因为泥岩结构、化学成分等与砂岩不同,因此与泥浆之间形成的电位差大,且符号与扩散电位相反,这是由于粘土矿物表面具有选择吸附负离子的能力。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

2等效电路 一般自然电流I要经过泥浆 砂 岩 泥岩,(如图)这样
SSP I .rm I .rd I .rsh
当砂岩层为有限厚时它的自然 电位为自然电流I在流经泥浆等 效电阻上的电位降,即自然电位 曲线SP:
SP I .rm SSP . rm rm rsd rsh
二SP曲线特点 1曲线对称地层中点; 2厚地层SP=SSP曲线半幅度 点正对地层界面; 3 厚度减小SP减小,地层中 间取得幅度最大值.
第三章自然电位 测井
在相当厚的纯砂岩和纯泥岩交界面附近的 自然电位变化最大,它是产生自然电场的 总电动势,记为E
E Ed Eda K log( Cwf Cmf ) SSP
第三章自然电位 测井
通常把E称为静自然电位,记为SSP,Ed的 幅度为砂岩线,Eda的幅度为泥岩线. 实际测井中以泥岩线作为自然电位测井 曲线的基线(零线)—泥岩基线.偏离泥岩 基线为异常幅度
一 扩散电动势
第三章自然电位 测井
渗透性薄膜 (相当于渗透 性井壁)
Cmf
Cw
实际地层与井眼
第三章自然电位测井
一般地层水为NaCL溶液,当不同浓度的溶 液在一起时存在使浓度达到平衡的自然趋势,即 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要向低浓度溶液一方迁移, 这种过程叫离子扩散.
+ -
在扩散过程中,各种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如氯 离子迁移速度大于钠离子(后者多带水分子),这 样在低浓度溶液一方富集氯离子(负电荷)高浓 度溶液富集钠离子(正电荷),形成一个静电场, 电场的形成反过来影响离子的迁移速度,最后达 到一个动态平衡,如此在接触面附近的电动势保 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叫扩散电动势记为Ed
实际曲线与理论曲线类似,但没有理 论曲线规则且没有”绝对零点” 在砂泥岩剖面井中一般地层水浓度 较高,因此在砂岩层段出现”负异常”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

高浓度为负,低浓度为正
形成扩散吸附电动势
设纯泥岩单位孔隙体积的补偿阳离子浓度QV=∞ ,则 认为Vcl-=0
Eda 2.3RT lgCw KdlgaRmf F Cmf Rw
Kda—扩散吸附电动势系数,与温度有关
Cmf<Cw
Edkd
lg Cw0 Cmf
Eda2.3RTlgCw0 F Cmf
SP曲线划分和评价储集层的基础 (渗透层负异常,非渗透层正异常)
非渗透层 渗透层
3、泥质砂岩的扩散电动势
Na+和Cl-的迁移率u、v随泥质砂岩中Qv(补偿阳离子浓度)的 大小而变化浓度 为正,具有纯砂岩性质;
当泥质含量高、Qv大时,v<u,低浓度为正,高浓 度为负,具有纯泥岩性质。
可见,扩散电动势系数Kd可正可负,取决于Qv大小、 溶液的盐类成分和温度。
测量原理:由于固定在地面的N电极的 电位VN是一个恒定值,因此,当测量电 极M在井中移动时,电位差计所测得的 电位差ΔVMN的变化,就是井下自然电位 的变化,把它记录成随井深变化的曲线, 即自然电位曲线。
M—测量电极
N—地面电极
一、自然电位的成因
由于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在钻开岩层后,井 壁附近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溶液接触产生电化学过程,结果 产生电动势造成自然电场,在石油井中的自然电场主要是 由扩散电动势和扩散吸附电动势造成的。
Es= SSP=klg(Rmf / Rw )
SSP—静自然电位,指纯砂岩和泥岩交界面处的电化学 总电势。
SSP的值从含淡水层的+50mV到高矿化度盐水层的- 200mV 在18C时,极限情况下,K=69.6mV 实测曲线通常以泥岩为基线,巨厚纯砂岩的自然电位幅度就是静 自然电位。
PSP—泥质砂岩的静自然电位,指泥质砂岩和泥岩的总 电动势。 PSP的大小反映泥质的多少, PSP < SSP。

第三章自然电位测井

第三章自然电位测井

3、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4、地层倾斜影响 5、邻层的影响
第二节
电极电位测井
一、电极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当金属电极与电解溶液接触时,基于: 化学力( 溶解压) 扩散(渗透压)
金属板(原子) 溶液中(离子) 金属板(原子)
溶液中(离子)
如果溶解压>渗透压(Zn),溶液带正电, Zn带负电 如果渗透压>溶解压(Cu),溶液带负电, Cu带正电
图 无烟煤的电极电位曲线 1─电位电极系电阻率曲线;2─电极电位曲线
第三节
电化学测井的应用
一、划分煤层、确定储集层、区分岩性 1、划分煤层 图3-10a中,无烟煤有明显的自然电位正异常, 而 视电阻率反应为零; 而图3-10b的烟煤,也有较突出的 自然电位正异常,其视电阻率现显高异常。
图 自然电位曲线与视电阻率曲线在煤层上的反映 a─无烟煤; b─烟煤
(二)氧化还原作用
在钻孔剖面中电子性导电体,如金属矿、石墨、无烟 煤等与泥浆和围岩中地层水接触时,由于氧化还原的结果, 在接触面处酚基溶于水,H+为一方,带负电荷离子(如O-2) 为一方,形成偶电层,形成正负异常。 煤层或金属矿层因氧化,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其毗邻 的围岩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使煤层或金属矿层自然电位 为正异常;反之,处于还原状态时,则呈现负异常。 石墨和无烟煤的氧化反应最强烈,正异常。 气煤和褐煤多处于弱还原状态,负异常。
(三)电极极化电位
当金属电极处于盐类的电解质溶液中时,金属 离子离开电极进入溶液成为离子状态,使电极带负 电;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在接近电极时,也有逆过程, 即可以沉淀到电极表面,使电极便带正电。
往往形成于金属矿体上。 金属离子离解给泥浆滤液,使自身带负电,而 泥浆带正电,在金属矿层上,呈现明显的自然电位 正异常(图3-4)。

自然电位测井(SP)

自然电位测井(SP)
图1-6 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厚层砂岩总电动势(静自然电位 : 厚层砂岩总电动势 静自然电位): 静自然电位
rsh rsd
rm
SSP = I ⋅ rm + I ⋅ rsd + I ⋅ rsh
总电流: 总电流:
I=
SSP rm + rsd + rsh
有限厚砂岩层自然电位幅度: 有限厚砂岩层自然电位幅度:
自然电位测井(SP) 自然电位测井(SP)
本章的主要内容 1、井内自然电场 2、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3、自然电位曲线的主要用途 划分岩性(储集层)、确定Rw、计 划分岩性(储集层)、确定Rw、 )、确定Rw Vsh、判断水淹层。 算Vsh、判断水淹层。
§1井内自然电场 井内自然电场
导线 + — + — + — + — Cw + — Nacl溶液 Cm 电极
扩散吸附电动势系数:Kda——与阳离子交换能力有关 若储层中泥值的阳离子交换量较高,则会导致低电阻率油层。
§2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SP) 自然电位测井( ) 2、总电动势 、
E总 = E d − E da = K lg Rmf def Rw SSP
∆U sp
SSP ⋅ rm = I ⋅ rm = rm + rsd + rsh
与静自然电位关系: 与静自然电位关系:
等效电路图
∆U SP = SSp
1 rsd + rsh 1+ rm
自然电位测井( )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第六章 自然电位测井

第六章 自然电位测井

第六章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位测井—在井内观测自然电位,并根据自然电位曲线研究钻井剖面的方法。

第一节石油钻井中自然电场产生的原因现象:①自然电位与岩性有关;②自然电位与泥浆及地层水矿化度有关;③个别井中,浅层砂岩与深层砂岩自然电位幅度不同,甚至有仅向现象。

一、电化学电动势1 .扩散电动势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溶液相接触时,离子将由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扩散,形成电场。

两种不溶液之间如果以砂岩为隔板,则浓度高一方正电荷多,而浓度低一方负电荷多。

2 .薄膜电动势两种溶液之间如果以泥岩为隔板,由于泥岩因其粘土矿物带负电而在矿物表面吸附一层阳离子薄膜,从而使阳离子通过交换而通过,阴离子不能通过。

结果浓度高一方带负电,浓度低一方带正电,与砂岩恰好相反。

在地层水矿化度高于泥浆矿化度的情况下,在砂泥岩交互的剖面上,在井中测量时砂岩层处为负电位而泥岩层处显高电位,二者幅度之差,即为自然电位异常,这种异常幅度随砂岩层中泥质含量的增大而减小。

这种电动势是石油钻井中自然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

3 .过滤电动势泥浆柱压力通常要大于地层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泥浆滤液将向地层中扩散。

滤液中的离子也将随着液体向地层运动。

由于泥饼以及地层中的泥质对负离子有选择吸附作用,使得液体渗透的孔道中会形成偶电层,从而使渗透通道压力低的一方正离子过剩,而压力高一端则负离子过剩,这种电场称为过滤电动势。

过滤电动势在石油钻井中不是自然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

4 .氧化还原电动势这种电压势是由矿体的部位处于潜水而上、下不同的氧化、还原环境中形成的,是金属矿体和层自然电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影响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和形状的因素自然电位曲线的形状受自然电动势的大小及自然电流的分布的影响。

一、影响自然电动势的因素(忽略过滤电动势)1 )温度2 )岩性—泥质含量3 )泥浆和地层水中电解质成分的影响4 )地层水与泥浆矿化度比值的影响二、影响自然电流分布的因素1 )围岩电阻率2 )地层厚度3 )井径第三节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1 .划分渗透性地层砂泥岩剖面上,渗透性砂岩层在自然电位曲线上有明显的异常显示,由于地层水矿化度往往都高于泥浆矿化度,因而砂岩层异常负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时 教 学 实 施 方 案
课程:地球物理测井 授课班级:资源 1101-04 授课学期: 2013-2014 学年 1 学期


第二章 自然电位测井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达到以下目的:
计划学时
6 学时

1.了解自然电位形成的原因,掌握阳离子交换、扩散电动势、扩散— —吸附电动势的概念。 2.掌握电动势的公式形式, 明确其影响因素, 了解泥岩和砂岩在自然 电位上的差异 3.了解影响储集层自然电位异常的因素 4.掌握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重点掌握划分储集层和计算泥质含量的 用法

由于晶格置换作用、矿物水解作用、破键作用等原因,岩石颗粒与水溶液 接触的表面常常带有固定不动的负电荷。这种现象在粘土矿物中最显著,砂岩 中的细粒成分也可能有。(在此回顾上节的内容,建立岩石体积物理模型时为 什么要把岩石骨架与泥质成分区分开,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这些带电表面, 靠静电引力吸引极性水分子及 Na+的水合离子。其中一部分阳离子紧贴岩石颗 粒表面,只作热运动,不能移动,构成吸附层;另一部分阳离子在吸附层之外 形成扩散层,可正常迁移。这样就形成了岩石颗粒表面的双电层:内层是岩石 颗粒本身在表面多余的负电荷,外层是岩石颗粒表面吸附层和扩散层内的阳离 子,总电荷等于内层电荷。 此处在黑板上画出离子双电层的示意图。 由于泥岩颗粒表面负电荷多,双电层外层厚度很大,能够自由移动的地层 水在压实过程中排出去了,剩下的孔隙很小,不存在双电层以外的自由水。砂 岩能岩性较纯、孔隙直径较大的岩石,双电层外层的厚度非常小,或者只在局 部地方有双电层,孔隙内含有大量的自由水,其含盐量和离子成分保持正常的 状态,从水层中取出的水样就是这种水。 2.阳离子交换 双电层中的水统称粘土束缚水, 但其扩散层是是可动的, 吸附层是不动的。 它们的阳离子或其水合离子都可以互相交换位置,也可以同双电层外的阳离子 或其水合离子交换位置而移动,这种现象称为阳离子交换。其特点是同样电荷 的离子互相交换和等电量互相交换。 岩石阳离子交换的能力用阳离子交换容量表示。实验室测量时用符号 CEC 表示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它表示每 100g 干岩样交换钠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测井解释中用 Qv 表示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它表示每单位总孔隙体积交换 钠离子的克当量数或毫克当量数。
K d 2.3
Rmf Rw
l l RT l l ZF
Kd——扩散电动势系数, 25℃时,对于 NaCl 溶液,Kd= -11.6mv Rmf—泥浆滤液电阻率,RW—地层水电阻率 2.扩散—吸附电动势 (1)形成条件: 岩性不太纯,泥质含量较多的储集层,岩石颗粒表面形成明显的离子双电 层,阳离子交换容量有显著的数值。
子大体平衡,称为远水。 二、储集层的自然电动势 假设完全含水的储集层其冲洗带与原状地层直接接触,则其自然电动势可 看成是产生在两者接触的界面上。主要分以下几种: 1. 扩散电动势 (1)假设: ①泥浆滤液和地层水中的盐都是 NaCl; ②冲洗带泥浆滤液 NaCl 质量浓度为 Cmf,原状地层水盐浓度为 Cw,且 Cw ﹥Cmf,此时称为淡水泥浆。 ③地层岩性很纯,Qv 近似为 0,岩石孔隙中几乎没有离子双电层,两种溶 液的交界面相当于无数孔隙构成的渗透性隔膜 (2)扩散电动势形成的过程 ①离子从浓度高的一方向浓度低的一方扩散; + + ②Cl 的迁移率>Na 的迁移率,使得泥浆一侧的 Cl 富集,地层水一侧 Na 富集,形成正负电荷的富集,在两种溶液交界出产生电动势; + ③电动势使 Cl 迁移速度减慢, 而 Na 迁移速度加快, 使电荷富集速度减慢; ④到正负离子迁移速度相同时,电动势不再增加,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 电动势称为扩散电动势。 (3)扩散电动势大小 应用电化学知识, 导出两种自由溶液相接触时计算扩散电动势的涅尔斯特方程:
Ed 2.3
l l RT Cw lg l l ZF Cmf
l+——正离子迁移率, l-——负离子迁移率,R——气态常数,T——绝对温度, Z——离子价,F——法拉第常数,Cmf——泥浆滤液浓度,CW——地层水浓度 因为溶液电阻率与其质量浓度成反比,上式可改为:
Ed Kd lg
Qv CEC (1 t ) G 100t
G ——岩石平均颗粒密度,g/cm3;
t ——岩石总孔隙度,小数;
双电层内层离子主要是靠粘土和细小颗粒表面多余的负电荷形成的,阳离 子交换容量反映了双电层外层平衡离子的浓度,故岩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是岩 石泥质或粘土含量的指示。 3.双水 在孔隙直径较大的泥质砂岩中,双电层的厚度很有限,实际上岩石孔隙中 以自由水为主。这两部分水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双电层外层那部分水主要含阳 离子,阴离子很少,其性质与相邻泥岩孔隙中的水相同,称为粘土束缚水;双 电层外层以外,离颗粒表面较远的那部分水,是通常性质的地层水,正、负离
(2)形成过程: + ①岩石孔隙内有两种水, 一种是含有双电层的粘土水, 富含 Na , Cl 很少; + 一种是远水,离子平衡,所以整体来说 Na 浓度增加; ②在浓度差的作用下发生离子扩散(远水中的钠离子、氯离子;扩散层中 的钠离子),钠离子的扩散量比纯岩石情况下大; ③使富集的电荷量比纯岩石减少,产生电动势变小; ④当泥质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电动势反向; 泥质岩石中的这种电动势, 即是扩散-吸附电动势。 因为岩石孔隙有让阳离 子选择性渗透的作用,如化学中的半透膜,故这种电动势也称薄膜电势。 泥质岩石的电动势介于纯砂岩和纯泥岩之间。 3.过滤电动势 为防止井喷, 钻井时的泥浆柱压力略大于地层压力。 在此压力差的作用下, 泥浆滤液会向岩石孔隙内渗透,并会带动离子双电层中扩散层的流体向同一方 向流动。泥浆滤液为电中性,而扩散层富集阳离子,故在低压一侧形成正电荷 富集,而在高压一侧形成负电荷富集,从而形成过滤电动势。 一般认为这一过程发生在泥饼形成之前,泥饼形成后几乎是不渗透的,上 述压差将落在泥饼上, 不会再形成滤液流动, 而原来聚集的电荷重新达到平衡, 不再有过滤电动势。因此过滤电动势产生于正在产生液体流动的层位,而储集 层都有泥饼,所以通常不考虑过滤电动势。 表达式:
第一节
有自然产生的电动势。
井内的自然电动势
井内可以测量到自然电位,说明井内有自然电流流动,那就要求井内必须 井内自然电动势的起因,包括不同浓度的盐溶液相接触时的扩散—吸附作 用,盐溶液在孔隙中的渗滤作用,金属矿物和煤的氧化还原作用。对石油测井 来说主要是前两种。这两种作用都与孔隙水中离子的分布有关,所以本节首先 要介绍孔隙水中离子的分布。 一、岩石孔隙水中离子的分布 岩石孔隙中的水是地层水(原装地层)或泥浆滤液(冲洗带),它们所含 的盐以 NaCl 为主,盐分子在水中都是充分离解的,就是靠这些离子的运动, 形成了岩石的导电性和自然电动势。 1.离子双电层 水分子是电荷不完全平衡的极性分子,对外可显示正负两个极性,故 Na+ 和 Cl 可分别吸引极性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



重 点 难 点
电动势的表达式;用自然电位曲线划分储集层、计算泥质含量
自然电位的形成;各种电动势的含义;自然电位曲线的影响因素
教具 准备
PPT 的制作,多媒体使用
教 学 后 记
(包括教学要点、步骤、方法、时间安排及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
一、教学要点 1.井内有自然电动势产生是由于储层内阳离子的扩散作用,而阳离 子的分布状态和扩散作用都是微观上的,电流的流动也是无法直接看到 的,所以本章内容讲解非常困难。要尽量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电动势的 产生。 2.通过自然电位的公式,明确决定自然电位大小的因素,进而引出 影响自然电位异常的主要因素。 3.自然电位测井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重点掌握如何根 据自然电位曲线划分储集层以及计算泥质含量 二、教学步骤、方法 第一节 井内的自然电动势(2 学时) 1. 通过回顾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明确自然电位测井是一种电法测 井,并且测量的是地层中自然产生的电位。 2. 说明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不同浓度的溶液相接触时的扩散-吸 附作用、盐溶液在孔隙中的渗滤作用等。这些作用都与孔隙水中离子的 分布有关,从而引出本节的第一个主要内容:离子在孔隙水中的分布— —离子双电层——阳离子交换。 3. 明确了阳离子的分布及扩散作用, 推导各种电动势的具体成因及 大小,强调扩散电动势、扩散吸附电动势、过滤电动势的概念及公示表 达式。 第二节 自然电位曲线形态分析(2 学时) 1. 2. 了解了地层中的电动势以后,就可以根据电动势的大小判断电流在 由于电流在流动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些因素也间接 井眼地层中的流动方向,从而确定砂泥岩储层中自然电位曲线的形态。 影响了自然电位曲线的形态。逐一讲述地层水与泥浆滤液性质、岩性、 储层厚度、储层侵入带大小、井径等对自然电位曲线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电位测井的应用(2 学时)(本章重点) 1. 2. 3. 说明自然电位测井适用于砂泥岩剖面和淡水泥浆的裸眼井,并说明 自然电位曲线的定性解释:划分储集层,判断岩性、判断油气水层、 自然电位曲线的定量解释:计算泥质含量,确定地层水电阻率 原因。 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
E A
Rmf

P
A
பைடு நூலகம்
4
Rmf——泥浆滤液电阻率,Ω .m; μ ——泥浆滤液的粘度,Pa.s;Δ P—泥 浆柱与地层之间的压力差,atm;Aφ —过滤电动势系数,mV,渗透岩石 0.77mV; ε —是泥浆滤液的介电常数 ;ζ —是与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的参数。
三、泥岩的自然电动势 泥岩的电动势一般是扩散—吸附电动势。即把泥岩看成只让阳离子透过的 理想薄膜,储集层中的地层水或井内泥浆滤液中的阳离子通过泥岩孔隙向另一 方扩散,产生扩散吸附电动势。 产生过程: ①砂岩中 Na+、Cl吸附; ③在泥浆中形成 Na+富集,泥岩中 Cl-富集,达到平衡时,电动势为 Eda 我们把这样形成的电动势看成是存在于泥岩井壁两侧,Cw>Cmf 时,泥浆一 通过泥岩向井内扩散; ②泥岩孔隙中阳离子浓度高,它将排斥 Na+,使其扩散到泥浆中,而 Cl- 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