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券制度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考

对教育券制度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考
对教育券制度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考

对教育券制度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的思考

摘要

教育公平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受教育起点平等问题是教育理论界经久不衰的话题。我国政府为了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其中,近几年兴起的教育券制度就是一项大胆的尝试。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教育券制度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意义:教育券的基本内涵,教育券制度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弊,教育券制度施行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教育券基础教育教育公平

Some Thinking about The School Voucher System to Promote Basic Education Fairness in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fairness problem especially the equality of starting point of basic education is always the enduring topic in the circle of education. Government in our country have been exploring constantl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children of school age can obtain the right to accept basic education fairly. The school voucher system which have been rising up in recent years is a bold tr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meaning of the school voucher system to promote the basic education fairness by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of school voucher,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school voucher system to promote basic education fairness, some suggestion on how to carry out school voucher system.

Keywords:School voucher system;Basic education;Educational justice 一、教育券的内涵

教育券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主张政府把原来直接投入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按照生均单位成本折算以后,以面额固定的有价证券(即

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家庭或学生,学生凭教育券自由选择政府所认可的学校(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不再受学区的限制,教育券可以冲抵全部或部分学费,学校凭收到的教育券到政府部门兑换教育经费,用于支付办学经费。这样就增强了教育消费者的主体意识,把选择学校的权利直接交到了家长和学生手中。

弗里德曼提出的“非排富型”教育券模式受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随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补偿性”教育券模式。他建议政府为低收入家庭发放第二次补偿性的教育券,从而进一步缩小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此外,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尔与怀斯曼也对教育券制度提出了新的看法与主张,他们认为政府提供给各个家庭的教育券应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教育券额应由学生家庭的收入和教育需求来决定。[1]

我国自2001年“舶来”教育券模式,并进行了教育券试点。2001年秋,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率先对民办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发放教育券,以保证当地的民办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获得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从而得到健康发展。2002年,当地政府又将教育券的发放对象扩展到贫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人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利”的教育公平理念。2003年,江苏淮安市开始向特困生发放教育券,同年,湖北省监利县向全县所有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卡制度,持有义务教育卡的学生可自主择校消费。[2]

二、教育券制度对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利与弊

近年来,教育券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其在施行过程中的问题也渐渐地暴露出来。在终身教育及全民教育的浪潮中,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与追求愈加强烈,教育券制度作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益探索,自然会引发大众对其价值及缺陷的深刻反思。在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社会背景下,施行教育券制度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真的百利而无一害吗?

(一)施行教育券制度对推进基础教育公平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改善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状况

1986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

[1]张晓琴.教育券,求解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当代教育论坛,2007(3):18~20.

[2]胡玮.教育公平呼唤出台教育券制度[J].团结,2007(5):45~47.

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明显以及贫富悬殊等顽疾,许多农村及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被阻挡在教育大门之外,无法平等地享受教育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虽然近年来,国家逐渐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及书本费,但学校仍可以向学生收取杂费。对处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下的贫困家庭来说,接受基础教育仍是一个较大的负担。教育券制度能使渴望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用一定面额的教育券冲抵全部或部分杂费。同时,对那些由于家庭贫困无法上学而感到自卑的学生,教育券的发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激发他们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动机,增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信心。

2、有利于促使学生和家长自由地选择学校

《学会生存》中指出:当人们获得了选择教育、选择学校的较大自由时,教育成功的机会对每一个人来说就真正实现了平等。[3]教育券制度唤起了家长及学生的主体意识。长久以来,在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下,学生及家长对于学校的选择权是有限的。如果教育消费者希望享受到国家提供给公立学校的福利,就要以“就近入学”的原则来选择学校,而不用考虑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但那些有能力负担学费的家庭则会选择教育质量较高的私立学校。教育券的发放使得家长在择校问题上更加自主、平等,也为原先负担不起私立学校学费的家庭提供了更多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3、有利于促进学校主体之间的公平

教育公平不仅包括受教育者的公平,同时也包括学校主体之间的公平。实施教育券使学生与家长真正成为了上帝,学生与家长的评价成为各个学校存在的基础。无论是名校还是非名校,为了获得更多的教育券来换取充足的教育经费,都需要通过增强师资力量,完善硬件设施,开发课程资源,建立特色文化等来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非名校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热情,非名校的崛起也为家长择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而使基础教育能够容纳更多的受教育者。此外,教育券的实施使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给予了民办学校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能享受到政府的教育投资,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增加创新动力和可持续发展

[3]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R].1972:210.

的动力。[4]民办学校地位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民间资本投资办学、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促使教育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实现。

4、有利于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为流入地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他们把流入地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尽管他们为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生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仍常常被当做边缘群体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接受教育方面尤其如此。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选择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工作,也是充分考虑到这些城市教育资源的充足和优异,但由于受到诸如户籍、收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他们使其子女接受优良教育的愿望一次次地落空。教育券的发放一方面能够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能够使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被平等地对待,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施行教育券制度对推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消极影响

教育公平理论认为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保证:第一、国家要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制定必要的政策来保证生存条件较差的人口群体的教育均等;第二、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教育;第三、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自然、社会或文化等方面的不利处境均可以在教育中得到补偿;第四、各办学主体应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办学。[5]从以上几点可知,施行教育券制度对于推进基础教育公平确实具有可供借鉴的价值以及十分深远的意义。但在宏观背景之下,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依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施行教育券制度,将会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问题。

1、不同的教育券模式引发的不平等问题

在“非排富型”的教育券模式下,每一位家长都希望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学校,这样就容易形成名校门庭若市,而非名校门可罗雀的景象。在名校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然要对选择它的学生进行适当地筛选,应该怎样制定筛选的标准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在“排富型”的教育券模式下,根据每个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有区别地发放教育券,虽然能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选择更多学校的机会,但学校与学生居住地之间的距离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使多数低收入家庭对重点学校还是会望而却步;此外,“排富型”教育券模式会引起高收入家庭

[4]来新安,张丽萍.教育公平与教育券的实施[J].辽宁教育研究,2003(8):24~25.

[5]汪柱旺.教育券、教育选择与教育公平[J].当代财经,2004(12):39~41.

的不满和抵制,因为他们为社会做出了更多的贡献,却无法获得与其他家庭等额的教育券。

2、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虽然施行教育券制度有利于使所有的学校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上,但其前提是各学校之间的发展是平衡的。由于我国当前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起点不同,重点学校会由于先前政府的教育投资、优良的教育资源以及高水平的师资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学。这样,重点学校便会获得更多的教育券,进而拥有更多的教育经费以支持学校进一步的建设与发展;而非重点学校则由于本身教育质量的低下缺少吸引力,从而无法获取足够的教育经费,使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难以为继。由此可见,教育券制度不恰当的实施将会形成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的“马太效应”。

3、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券的支付引发的不平等

虽然教育券制度使得外来务工子女能够平等地享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但由谁来支付又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难题。如果教育券由他们户籍所在地支付,会造成不发达地区本来就短缺的教育经费外流;如果由他们现居住的城市来支付,不但会给当地政府带来更大的财政负担,也会使当地居民无法获得更多金额的教育券。[6]

4、引起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在教育券制度的引导下,好的学校会因为吸收了更多的教育券而获得更加充足的教育经费,从而能够极大地满足教师获得较高劳动报酬以及职业发展的需要,这对于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有良好物质保证的学校环境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职业潜力,使教师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中去。但较差的学校由于无法通过教育券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难以支付教师工资,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造成教师大量地外流。因此,对于教育质量不高的学校来说,在施行教育券制度的过程中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十分困难的。

三、教育券制度施行的若干建议

[6]曾晓桦.实施教育券制度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5):121.

(一)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证,离开最基本的财力支持,学校就难以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高水平的师资以及充足的教育资源。纵观国内的重点学校,无一不是靠政府持续不断地财政投入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已经认识到基础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也在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投入,但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还是难以保证基础教育能惠及到每一个渴望接受教育的儿童。弗里德曼“无排富型”教育券模式的实施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即:国家要达到相对发达,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基础,也就是政府对社会教育需求的投入能基本得到保证。从这一点上看,尽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比起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很大差距,在现阶段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有限的,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7]同时,政府应当不断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完善多元化筹资体制和办学体制,以满足基础教育经费的基本需要。因此,确保教育券真正发挥其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效能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二)分区域推行教育券

长兴县的教育券制度之所以取得十分可观的效果,其关键在于教育券制度的施行充分考虑到了当地教育的现实状况。在当前我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教育券不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且会弄巧成拙,产生诸如上文所提到的新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因此,我国当前实施教育券应当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首先尽可能缩小各地区校际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其次根据各地区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施行。分区域施行教育券制度不仅能达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实际效果,而且能使教育券的发放更加透明与直接,以防止资助资金大量“外溢”,使学生真正地获得益处。

(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教育券制度能否规范、合理地推行,关键在于政府能否科学地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强对教育券实施过程的监控,确保每一张教育券都能真

[7]何伟强,江帆.别样的教育公平观——长兴教育券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27~28.

正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使教育券的实施过程更加制度化,防止教育券滥用和浪费现象的产生。其次,政府应当给予非重点学校更多的关注和福利政策,确保非重点学校不会因为缺少生源而难以获得发展的机会,以尽量避免教育券施行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再次,还要规范教育市场,合理引导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以公平合理的教育体制促进社会流动的合理有序。[8]自2001年长兴县施行教育券以来,教育券虽然在推进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已然迈出了一大步,但其在施行过程中所引发的一些深层次的难题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要使教育券制度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单靠政府控制与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每一个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支持与努力,不断从宏观上完善教育体制,从而使“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的义务教育宗旨得到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晓琴.教育券,求解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胡玮.教育公平呼唤出台教育券制度[J].团结,2007(5).

[3]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R].1972.

[4]来新安,张丽萍.教育公平与教育券的实施[J].辽宁教育研究,2003(8).

[5]汪柱旺.教育券、教育选择与教育公平[J].当代财经,2004(12).

[6]曾晓桦.实施教育券制度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5).

[7]何伟强,江帆.别样的教育公平观——长兴教育券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

[8]卓超.对教育券制度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商界,2009(10).[8]卓超.对教育券制度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商界,2009(10):352.

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各职能部门既各司其责,又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管理工作更好的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以下是的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欢迎阅读。 20**年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实施以来,尽管农村教育按照税费改革的要求保持了运转,但税费改革过程中,因为取消了向农民集资摊派,财政对教育一时的投入又没有明显的增加,农村教育在当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省委调查组调查时指出,监利的教育存在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低,危房安全隐患大,村小教师整体素质差,“普九”债务沉重,教育外部环境不好等问题。自20**年以来,国家实行教育,同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1、教育投资超过税费改革以前水平,基本满足运转的需要。20**年,省委调查组到我县调查教育时,我县教育总投入为2.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为1.25亿元。到20**年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以后,财政预算安排的总投入达到2.9亿元,已超过税费改革以前的水平。20**年,全县共安排教育经费达到31180万元,其中义务教育公用经费7100万元,学校维修资金1763万元,贫困生生活补助1280万元,教师工资总额19857万元(包括医保、抚恤等)。 2、学校“普九”债务得到化解。20**年时,全县教育负债总额为12626万元,其中已锁定的“普九”债务为7419万元,除掉已偿还的1568万元后,实有“普九”债务5851万元。“普九”债务已由

中央、省政府出资于20**年12月底以前全部偿还。学校甩掉了债务包袱,轻装上阵,可以一心抓教学谋发展了。 3、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税费改革时,撤销了乡镇教育组,同时明确“以县为主”的方针,这种改革虽然减少了支出,但却造成了乡村教育县里管不了,乡里无人管的“边缘化”状态。到20**年,县政府同意乡镇教育管理机构确定4—6人,并挂靠到乡镇中心学校,每年安排10万元公用经费,基本解决了乡镇教育管理的具体问题。 4、学校布局正在优化。20**年,我县有公办初中67所,小学611所(其中完小542所,教学点69所)。学校过度分散,办学成本高,效率差。从20**年起,撤销了全部村小,利用乡镇办中心小学和联村小学,建立了134所中心小学,过去效益差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同时农村初中一律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今年将秋季减少到37所。学校布局调整的不断优化将降低办学成本,为新一轮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国家投资、社会捐资等各种资金加强学校基本建设。从20**年起开展危房改造和初中增容,加强现有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涌现出一批如芦陵中学、新沟中学、朱河中学、赤卫中学、廖池中学、长江中学等花园式学校,这些学校成为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6、职业教育实现新飞跃。我县过去的教育结构单一。20**年,我县成立了建设科技学校,实现了职业教育零的突破。20**年,我们与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联合组建监利县职教中心,当年招生2000人,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地理新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尤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其次,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时常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地理教育理论对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和热情;提“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而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课堂提问的权利控制在老师手里,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解答问题,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 此外,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教师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普遍感觉到课时不够,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难于把握,课时不够,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内容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却出现了。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教师难于把握。

学校在地理教学资源上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要求严重不匹配。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动眼观察的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但学校必要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缺少应有的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以产生的时差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难以理解。 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以及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初中一、二年级开设地理课,初三不开设地理,中考又不考地理,使得许多初中学校地理课形同虚设。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辐度大,这对于学生而言,无凝一下难于适应,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懂,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高中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以及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教学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的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反思性学习"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欢迎参考。篇一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

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几点思考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一要明确其教育目标,二要明确其主要内容,三要正确选择教学方式,四要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考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的核心理论,而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必然选择。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以其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加强高中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手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七门选修课,加重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比重,缩小自然地理比重,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社会里,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趋尖锐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了未来地理教育的需要,所以一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人文地理教育又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人文地理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育人,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树立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新地理观念,要让学生掌握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要通过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迅速发展,不存在西方国家在工业初期所具备的资源丰富、市场宽松的优越环境,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阻碍和谐发展的问题,所以实行新的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能力目标上,要使学生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提出方案、措施和办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针对高中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人文地理教学,使学生端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态度,积极地推进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现行的教学内容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述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联系起来,并正确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业、交通与通讯可持续发展的教

教育公平制度

教育公平制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保障教育公平 制度 第一条为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编班是指学校日常教学和班级行政管理的学生编班。 第三条各年级学生(包括新生)实行常态编班,按照男女生比例、父母文化程度、学前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对均衡原则随机将男、女学生分配各班,不设重点班,不擅自举办实验班,不分区内、区外班,不得按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班。学校不为编班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在编班前如学校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应当拒绝参加。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可向学校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四条新生入学分班后,学校不再重新编班。个别学生因学科能力以外的原因确需调班的,经学校办公会研究同意可以调班,但年级调班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1%。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一律不得调班。 第五条学校统一采取先确定班主任,再均衡配备各科任课教师,然后将学生均衡分到班级,最后由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的办法编班。鼓励学生家长、教职工代表参与编班过程,实行阳光操作。

第六条严禁以学生获奖、竞赛、各类考试成绩为编班依据。 第七条严格按照规定安排每个班级的人数,班额要相对均衡。年级班级编定后,不得随意调换任课教师或给学生任意调班。严禁按照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严禁按照考试成绩安排学生上课和考试的座位。 第八条严格按规定组织考试(测试),不准违反教学规律,频繁进行考试,不准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更不允许依据阶段考试成绩进行动态编班。 第九条学校要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教师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均衡配置每个班级的教师。特别要重视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体现和尊重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权利。 第十条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不得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高低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唯一内容。可以把发展性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幅度)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尺度。 第十一条本制度由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负责解释。

谈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

谈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经常运用 地图可以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对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 握知识、巩固记忆、培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1 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 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 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 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 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我在讲东南亚一节,指引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时, 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张地形图,通过学习我们要了解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 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并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先看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例,了解不 同的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及 范围,并回答我提出问题。学生们非常热情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顺利地总结得出 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并根据河流上、下游的相对高度推断出上 游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2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 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方能引 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 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老 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 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河南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有时结合 时事提出问题:香港刚回归不久,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香港的位置;京九铁路刚通车时,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京九铁路的位置,以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讲地图时我注意先 让同学们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同学们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同学们发 言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注意让其区分地图和一般的图画有何不同,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基本要素的问题。并逐一认真讲解,打好基础。然后要求同学们 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同学们从兰州乘火车去北京旅游可以走哪 些路线,经过哪些省,大概有多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图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地图 的能力,巩固了地图三要素的知识。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 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 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3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 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 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长兴教育券

以下是两个关于我国教育券制度的两个新闻和评论材料,请阅读材料,然后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一,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券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第二,教育券制度的理想运行需要怎样的条件?第三,教育券制度的实行能否解决我国的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第四,你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供给的主要问题何在?应该怎样解决?第五,我国各级、各地政府为解决基础教育问题做了种种尝试,你怎样评价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政策? 思考问题时,可以广泛搜索相关材料,借助你所学习过的理论。上面的几个问题是为了防止过于“发散”而不是为了限制思维,您的发言可以是有重点的,或者将几个问题综合起来回答。如果您在思维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副产品”,发言时可以不受上面几个问题的限制。 材料一:长兴试验:“异国种子”的新生存 李梁(南方周末)■三年来,一场即使在美国也充满了争议和“前卫”色彩的“教育券”试验,在长兴按照自己的轨迹迅速推进。经济大师弗里德曼播下的种子,飘洋过海,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了。 的确,一颗“异国种子”,在新的土壤里,将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1月13日,浙北长兴县。 年关将近。街头行人稀疏,中小学校园大门紧闭,空荡荡的操场上看不到一个人影,寒风追逐着落叶在地面奔跑。 关于“教育券”的讨论也随春节假期的来临而暂时陷入沉寂。 尽管长兴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之列,它在经济发达的湖州市三区三县中名气并不算大。但是三年前,这个盛产白果、吊瓜子的县,意想不到地成为一场教育改革风潮的中心。美国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创立的名词“教育券”,成为改革的关键词。 三年来,这场即使在美国也充满了争议和“前卫”色彩的“教育券”试验,在长兴按照自己的轨迹迅速推进。媒体的报道均称,弗里德曼播下的种子,飘洋过海,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了。 的确,一颗“异国种子”,在新的土壤里,将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场改革在中国大地的演变和进化。和在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上进行的其它改革一样,长兴的“教育券”改革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异国种子” 关于长兴“教育券”改革,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 2000年11月,正值美国加州大选前夕,长兴县教育局长熊全龙带队到美国加州考察,在洛杉矶市附近的罗斯密学区,了解到这里正在发起一项在全州实行“教育券”制度的全民公决提议。 教育券,来自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理论,就是政府改变过去将教育经费直接拨给公立学校的方式,将经费直接分发到学生家长手中,由家长自由选择学校。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长兴县的教育资源匮乏,怎样吸引民间资源投资办学?”熊全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听过介绍,我眼睛一亮,‘教育券'说不定可以派上用场。” 另一个重要背景是,长兴2001 年提出创造浙江省“教育强县”的目标,而义务教 育的入学率、巩固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要达到1: 1),都是教育强县的硬指 标。 2001 年3 月,熊全龙提出“教育券”试行构想,向省教育厅和县委县政府进言并得到了支持。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 本文先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接着从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就揭示了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字:地理,教学,分析 初中地理是初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目前,我国的初中地理教育方法存在着巨大的欠缺,还需广大的初中教育工作者尽力弥补,从而使初中生的地理教学更加完善。 一、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特征 二、1、图式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独特方式 三、充分运用图式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独特之处。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仅上册就包括了实物实地照片、模式图、结构图、过程图、示意图、分布图、剖面图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相关结论,锻炼、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多种形式的图式教学,在初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电教媒体运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改革不仅体现在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革新等方面,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上。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信息的主要传递者。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之后,它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心理更加协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电教媒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虽然具有突出的优势,若使用不当,不但其优势难以体现,而且还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地理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 越来越多的学生厌烦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迫切希望自己能在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和整改措施

首先,是针对我在授课过程中模糊的表述更正。 大气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白天,是对太阳辐射产生影响,故削弱的是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在夜间,是对地面辐射产生影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故提高了近地面大气的温度。 所以,无论是大气的削弱作用,还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是关键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的体现,我们可以将大气理解为是夏季商店门口冰柜上的棉被。棉被将太阳辐射大大削弱,使直射冰柜内部的太阳辐射减少,保证冰柜内的冰棒处于低温环境,不至于融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节能的效果。 大气的保温作用的体现,我们可以将大气理解为是晚上睡觉盖的被子。被子将人体向外散发的热量包住,保证内容温度不至于快速降低,以达到保温的效果,并且,被子越厚,保温效果越明显。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呈正相关的。 其次,是针对我课件制作中的问题的反省。 这是我从未见过的教材,但是我却用它来按照人教版的设计制作课件,将关联性不大的图片往自己要讲的内容上面靠,背离了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初衷。同时,PPT与教案内容脱离,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授课前删除了部分PPT,导致在课堂上出现了教学内容与课件脱离的情况,最终将自己绕进了错误的漩涡中。 最后,是针对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两年来,受习惯性约束及个人认识问题的影响,往往只教学生高考必考的东西,不考的东西统统不讲,最终不仅自己无法很好地衔接教材内容,也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割裂的、孤立的、死板的。可能说,在考试中学生可以快速运用这些东西解答试卷上的问题,并有明显的提分效果,但是,这些东西不能帮助学生回答生活中的问题,不利于他们爱上这门学科,不利于他们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利于他们的终生发展并欣赏这个世界。 地理,不是理科,也不是文科,正因如此,才显得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学不好地理,不在于学生看不懂地图,不在于学生记不住概念,更不在于学生无法理解抽象的知识,而在于没有生活,或者说,在于不能将生活中的实际与这门学科相联系。 在之后的教学中,得摆脱应试思维、学科本位的桎梏,要突破考试、突破教材,从学生感兴趣、想知道,以及他们知道的入手,将地理作为解决学生生活中问题的工具,让这门学科主动走向学生,而非

教育公平制度

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保障教育公平 制度 第一条为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义务 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编班是指学校日常教学和班级行政管理的学生编班。 第三条各年级学生(包括新生)实行常态编班,按照男女生比例、父母文化程度、学前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对均衡原则随机将男、女学生分配各班,不设重点班,不擅自举办实验班,不分区内、区外班,不得按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班。学校不为编班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在编班前如学校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应当拒绝参加。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可向学校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四条新生入学分班后,学校不再重新编班。个别学生因学科能力以外的原因确需调班的,经学校办公会研究同意可以调班,但年级调班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1%。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一律不得调班。 第五条学校统一采取先确定班主任,再均衡配备各科任课教师,然后将学生均衡分到班级,最后由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的办法编班。鼓励学生家长、教职工代表参与编班过程,实行阳光操作。 第六条严禁以学生获奖、竞赛、各类考试成绩为编班依据。 第七条严格按照规定安排每个班级的人数,班额要相对均衡。年级班级编定后,不得随意调换任课教师或给学生任意调班。严禁按照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严禁按照考试成绩安排学生上课和考试的座位。

第八条严格按规定组织考试(测试),不准违反教学规律,频繁进行考试,不准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更不允许依据阶段考试成绩进行动态编班。 第九条学校要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教师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均衡配置每个班级的教师。特别要重视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体现和尊重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权利。 第十条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不得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高低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唯一内容。可以把发展性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幅度)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尺度。 第十一条本制度由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负责解释。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3-09-22T16:12:12.4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56期供稿作者:韩龙堂 [导读] 首先地图作为一种直观教具,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韩龙堂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734500 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相互联系、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是图文结合,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用地图来表达地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运用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因为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地图作为一种直观教具,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利用地图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与兴趣,并且使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 其次利用地图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如讲课时利用几幅地图进行分对比,让学生综合分析得出规律,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再次利用地图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自转和公转的场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最后当教师挂出地图时,可以地图为主体,从中提出许多问题。如引导学生观察沿黄河分布的水电站位置图时,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某些地方水电站特别密集?从而引发学生从地形等方面去思考,有助于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之广,作用之大,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运用地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这一节内容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景观图、撒哈拉大沙漠景观,通过这两幅实物地图的展示,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从而在头脑中留下直观而又深刻印象,学生不禁疑惑道:为什么同在一个地球,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经过学生自己思考与我的点拨:那是因为降水量的差异。然后提出问题:世界上的降水有什么分布规律呢?请同学们在课外翻阅有关资料或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找找答案,把你查找的信息在下节课跟我们大家共享好吗? 2.在讲授新课时,灵活运用地图 (1)将课本插图与地图紧密联系起来。例如讲《世界的气候》先让学生看教材中三幅不同气候类型控制下景观图,告诉他们所属气候的名称,然后挂出世界气候类型图,让学生找出其分布位置。再如讲《地势和地形》时,我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学生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之间的区别。 (2)灵活运用不同种类的地图进行教学。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地图进行教学,而不应一成不变的运用一种地图。我在教学中就运用了多种地图,如地球仪、世界语音地图、世界政治地图、世界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等。 (3)运用地图巩固新课。如在讲中国的地形时,介绍完中国的山脉、盆地、高原、丘陵、平原后,我在黑板上绘制了一幅中国轮廓图,与学生一起在适当的位置填好主要山脉,然后把山脉连线形成一个个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填上相应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以及丘陵。这样不仅起到了小节的作用,还为学生做了绘图的表率,学生也跟着模仿,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地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有助于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己读图,看图能力,从而学会形成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是教师多在黑板上画图,引起学生模仿的冲动与兴趣;二是建立竞争机制,多从地图上提出问题(如比赛找某个国家、山脉、河流等等);三是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填充图册,勤练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地图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不断探索与总结,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地努力探索与挖掘。

河北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题库及答案

单选题
1、关于七天开店(b)较好的康乐设施
2、洋河蓝色经典“天之蓝”、“海之蓝”上市时间是(d)2003
3、以下关于长兴教育券的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教育券,形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市场调节关系
4、在全国地铁企业中,首次通过长城质量保证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地铁集团是(b)天津地铁集团
5、权威定势,就是以(d)为准绳,不假思考地顺从权威 权威
6、提出了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时间是( a)1941
7、以下选项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提出的创新分类方法的是(d )按照节约资源的种类不同
8、《读者文摘》的诞生属于( a)创新思维方式
加法思维
9、以下不属于大连港陆上经济腹地的是(d ) 山东省
10、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新局面的会议是(c)
2014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
多选题
11、陈锡康教授之所以能够取得自主创新的成功,除了个人才华和勤奋之外,原因还包括(abcd) A. 社会需要驱动 B. 不迷信国际权威,另辟蹊径、自主创新 C. 注重多学科合作和团队合作 D. 兢兢业业,仔细认真
12、为了快速发展,振兴民族重卡产业,中国重汽提出了创新的管理思路,包括( B,C,D) A. 工艺创新 B. 体制创新 C. 管理创新 D. 技术创新
13、在新世纪和互联网时代中,海尔集团面临的挑战和变化有(A,B,C,D ) 14、A. 市场变化 B. 互联网企业的进入 C. 行业竞争加剧 D. 技术创新及研发模式的变化
14、 创新能力的特点有( A,B,C,D) A. 综合性 B. 独创性 C. 实践性 D. 坚持不懈
15、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病毒学实验室的成功因素包括( ) A. 能力超群的团队带头人 B. 合理的管理机制 C. 合理的人员构成 D. 高效的团队管理 答案 A,C,D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发现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当前,地理教学中,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即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之前,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语言、实体、影像、音乐或图表等媒体或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往往依旧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继续按照原来的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起到了引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作用,而不可能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难以使其迅速对学习焦点的变化做出反应。 2.受诸多教学因素的影响,目前,初中地理教学还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可是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所以在教学(特别是公开课)中往往在形式上追求花哨,教学手段与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在“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可是这个“活动”经常变成形式主义。有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本身学生自己就可以突破的,却要进行小组讨论开展所谓合作学习情境,那么就没有意义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也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有些问题恰恰是应该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开展讨论、交流的,可是为了赶时间又草草结束。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恰当有效的情境,且不可流于形式。 再如教学中易忽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往往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使地理课变成了手工课、电脑课或拼盘课等等,使情境成了让课堂气氛看起来活跃的一种形势,完全失去了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3.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对于要花大力气准备的教学情境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常运用,对于一些简单的多媒体画面、音乐、语言等情境学生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对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比较复杂的教学形式一下子根本不能适应,摸不到具体实施的方法、目的和具体的注意内容,可能表面看起来课堂热热闹闹,实则对教学不会起到预想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

乡村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最新范文

乡村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乡村初中地理教学薄弱,应从提高认识,培养学习兴趣、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地理水平。 [关键词]:认识、兴趣、思维、习惯、方法、课外活动 21世纪是人才涌动,万马奔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谁能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极高的综合素质,谁就能成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次强调,学校要均衡开课,学生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是一门文理兼有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和实用性。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学科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鉴于当前初中学段地理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加强和改进。 一、加大认识力度形成共识 认识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只有认识正确统一,才能形成高效的战斗力。 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尤其是乡村中学。人们习惯称其为“副课”、”小科”,导致地理教学非常薄弱。处于定势的老师学生包括学校都对地理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处于消极被动局面:上课不听讲,不带书,做其它功课,课后

不闻不问的人应有尽有,厌学之风日趋其上;教师消极应付:不备课、不准备,照本宣科,没采取任何有效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学校不设专职教师,而是主科教师兼代,整体地理水平极其低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新世纪的到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摆在国民面前的头等大事。全面开课,全面发展也势在必行。地理课程的任务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还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及全球化意识,能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精神方面理解、评价、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地理教学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校、社会、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地理教育的目的意义的认识,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地理教学引入健康全面发展的轨道。 二、不断摸索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第一战场。课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魔力,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兴趣是行动的不竭之源。心理学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学习地理对自己成才的重要作用,还要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的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