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接入技术ALOHA

合集下载

信道共享技术定义控制多个用户共用一条信道的协议

信道共享技术定义控制多个用户共用一条信道的协议

22


航 学 院 计 算 机
– 一个帧如欲发送成功,必须在该帧发送时刻之前和之 后隔一段时间T0内(2个间隔),没有其他帧发送
– 一个帧发送成功的条件:该帧于该帧前后的两个帧的
到达时间间隔均大于T0

• 假设:帧长固定,无限个用户,按泊松分布产生

新帧;发生冲突重传,新旧帧共传k次,遵从泊

松分布;

10









顾 兆 军

无协调关系的用户争用单一共享信道使用权的系统;

– 分类:纯ALOHA协议和时隙ALOHA协议

纯ALOHA协议

– 基本思想:用户有数据要发送时,可以直接发至信
道;然后监听信道看是否产生冲突,若产生冲突,

则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重发(冲传策略),直到成功;
兆 军
Fig. 4-1,4-8

ALOHA (2)

• 与纯ALOHA协议相比,降低了产生冲突的概率,

信道利用率最高为36.8%。

时隙ALOHA
17



学 S=Ge-G
院 计
NR=eG-1



顾 兆 军

ALOHA (8)
18


航 学
有限站数的吞吐量:

计 算
– S=G(1-G/N)N-1


顾 兆 军

4.2 随机接入: CSMA和CSMA/CD (1)
7
国 民

Aloha技术讨论

Aloha技术讨论

1.ALOHA协议概述在数据网络中,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随机多址接入技术有两类:ALOHA多址和扩频码分多址(CDMA),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随机多址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ALOHA多址通信是指采用ALOHA信道结构的通信,可以使分散的多个用户通过无线电信道来使用中心计算机,从而实现一点到多点的数据通信。

最初是由夏威夷大学研究出来为了解决夏威夷群岛间通信问题的,自1970年以来,已设计了多种用于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的ALOHA多址协议[1][2]。

它的主要优点为:允许大量间断性工作的发射机共享同一个信道,不需要路由选择与交换,建网简单。

利用ALOHA信道进行数据通信时,中心台或服务器只需要一个高速接口,而不必为网中每个用户提供单独接口。

但是ALOHA网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这是第一个用无线信道实现计算机通信的网络,而在于它首次在无线信道中引入了数据包广播结构,使每个用户随时都可以给另一个用户发送信息,完全不需要同步。

ALOHA系统分为两种典型的类型:纯ALOHA(P-ALOHA)和时隙ALOHA(S-ALOHA)。

下面将分别从他们的性能一一分析。

2.纯ALOHA协议纯ALOHA基本思想是:当用户有帧即可发送,采用冲突监听与随机重发机制。

这样的系统是竞争系统(contention system)。

在P-ALOHA系统中,任何时间有一用户要发送信息时,立即以定长信息包形式,将欲发送出去的信息送入信道。

即用户以随机方式抢占信道。

因为信道是广播式的,如果没有冲突出现,则认为是发射成功;若通信用户和其它用户发生碰撞,信息包和一个或更多其它用户信息包重叠,则发射失败,必须重发。

若还重叠,则随机独立的重新排定碰撞信息包,再一次重发,直至发射成功。

图2-1示出了P-ALOHA信道的典型例子。

有三个用户A,B,C共享一个ALOHA信道。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假设传播时延为零。

即认为3个站点(用户)非常靠近。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1.6 比较电路交换、存储转发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别。

(1)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是在源端和目的端间实时地建立起电路连接,构成一条信息通道,专供两端用户通信。

通信期间,信道一直被通信双方用户占有,通信结束,立即释放。

线路交换的特点是:数据传输可靠、迅速、有序,但线路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适合计算机网络。

(2)存储转发交换是在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

存储转发和电路交换的主要区别是: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照一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报文或报文分组)进入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中的结点要负责完成数据单元的接收、差错校验、存储、路选和转发功能。

存储转发交换包括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两种。

(3)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传送,无需事先建立线路,事后更无需拆除。

它的优点是:线路利用率高、故障的影响小、可以实现多目的报文;缺点是:延迟时间长且不定、对中间节点的要求高、通信不可靠、失序等,不适合计算机网络。

(4)分组交换中数据以短分组的形式传输,分组长度一般为1000字节。

如果发送端有更长的报文需要发送,那么这个报文被分割成一个分组序列,每个分组由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两部分组成。

分组交换适用于计算机网络,在实际应用中有两种类型:虚电路方式和数据报方式。

分组交换的优点是: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经济,但存在如下的缺点:有一定的延迟时间、额外的开销会影响传输效率、实现技术复杂等。

2.1 (1)双绞线:是最常见的、最经济的传输媒质,主要用于网络和建筑物的通信线路;(2)同轴电缆:主要应用于电视转播、长途传输、近距离的计算机系统连接、局域网等;3)光纤:主要用在长途电信中;2.11 什么是扩频通信?基本的扩频技术有哪两种?试分析其基本原理。

扩频(spread spectrum)的基本思想是将携带信息的信号扩散到较宽的带宽中,用以加大干扰及窃听的难度。

计算机网络原理 ALOHA

计算机网络原理  ALOHA

计算机网络原理ALOHAAloha协议或称Aloha技术、Aloha网,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计算机通信网。

它是1968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一项研究计划的名字。

70年代初研制成功一种使用无线广播技术的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也是最早最基本的无线数据通信协议。

取名Aloha,是夏威夷人表示致意的问候语,这项研究计划的目的是要解决夏威夷群岛之间的通信问题。

Aloha网络可以使分散在各岛的多个用户通过无线电信道来使用中心计算机,从而实现一点到多点的数据通信。

1.ALOHA多址技术多址通信技术在现代通信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等通信网络中,当多个用户通过一个公共信道与其他用户进行通信时,就必须采用某种多址技术。

所谓多址技术是指允许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发射机通过一个公共信道发送信号的技术。

按照信道资源的共享方式,多址技术通常又可分为三类:固定分配多址(FAMA-Fixed Assignment Multiple Access)、按需分配多址(DAMA-Demand Assignment Multiple Access)和随机多址(Random Multiple Access)。

FAMA又分为频分多址(FDMA)和时分多址(TDMA)。

FDMA 只适用于用户数比较少,通信业务量又比较稳定的网络。

DAMA根据用户的需要为其分配一定的信道容量,适用于通信业务量随时间变化,且这种变化又难以预测的情况,但实现DAMA 需要一个专用信道,供所有用户以固定分配或随机接入方式提出呼叫申请。

当网络由大量用户组成,而这些用户又只是间歇性地工作时,采用FDMA或DAMA效率便很低,故需要采用随机多址技术。

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随机多址技术有两类:扩频码分多址(SS/CDMA)和ALOHA多址。

2.回顾ALOHA网在60年代末期,随着数据业务的迅速增长,现有的电话网络已不能满足计算机联网的需要。

其基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电话网是多年前为连续话音通信设计的。

随机接入技术:ALOHA

随机接入技术:ALOHA

5.3.1 附录B 随机接入技术:ALOHA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夏威夷大学首次试验成功随机接入。

这是为了使地理上分散的用户通过无线电来使用中心计算机。

由于无线电信道是一个公用信道,一个站发送的信息可以同时被多个站收到,而每个站又是随机发送的,因此这种系统是一个随机接入系统。

夏威夷大学早期研制的系统称为ALOHA,是Additive Link On-line HAwaii system的缩写,而ALOHA恰好又是夏威夷方言的“你好”。

下面先介绍纯ALOHA。

B.1 纯ALOHA1. 工作原理样做就必然会继续产生碰撞。

ALOHA系统采用的重传策略是让各站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然后再进行重传。

如再发生碰撞,则需再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直到重传成功为止。

图中其余的一些帧的发送情况是帧4发送成功,而帧5和帧6发生碰撞。

2. 性能分析下面我们来分析纯ALOHA 的一些主要性能,这就是吞吐量和平均时延的计算。

为便于分析,我们在图B-2中用最下面的一个坐标将所有各站的发送情况都画在一起,用一个垂直向下的箭头表示某个帧的开始发送(可以和上面各站的发送情况对照来看)。

从图中可看出,一个帧如欲发送成功,必须在该帧发送时刻之前和之后各一段时间T 0内(一共有2T 0的时间间隔),没有其他帧的发送。

否则就必产生碰撞而导致发送失败。

例如,帧3发送时刻之前T 0的时间内,出现帧2的发送,因此帧3和帧2的发送都要失败。

而帧4的发送时刻之前和之后的时间T 0内,没有其他帧的发送,因此帧4的发送必定成功。

我们可以把每发送一个帧看成是有一个帧到达ALOHA 网络。

这样,一个帧发送成功的条件,就是该帧与该帧前后的两个帧的到达时间间隔均大于T 0。

我们设帧的到达服从泊松分布。

但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这是因为,虽然大量的站同时随机地发送数据帧时,在每个站的通信量都很小的条件下,整个系统的帧到达可看成是泊松过程,但在出现重传过程时,这样的到达过程就不再是泊松过程,而是一个与重传策略有关的较为复杂的过程。

水声通信组网及应用

水声通信组网及应用

水声通信组网及应用一、水声通信组网水声通信网络协议在物理层之上,解决多个节点之间数据传输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媒体访问控制协议(MAC)、路由协议、同步和定位技术等。

用于水声通信网络中的竞争性媒体访问控制协议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随机接入的Aloha协议、握手方式的MACAW协议、载波侦听冲突检测的CSMA/CS协议。

CSMA/CS协议需要专门的侦听硬件和算法支持,一般用于吞吐量较大的组网中,在海洋环境监测组网中不常用。

因而,对于海洋环境监测水声通信组网,如果数据较短,采用Aloha 协议,发射端直接使用信道发送数据,收到正确应答即完成一次传输过程,避免握手带来的开销;如果数据较长,采用MACAW协议,在数据发射之前发送端利用握手信号占据信道使用权,保证传输不被其他节点干扰。

路由协议需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数据产生的时间周期、数据流的方向、节点布放的灵活性来综合考虑。

对于海洋环境监测,网络拓扑一般中心式拓扑结合多跳转发的结构,图1 所示是2014年5月南中国海试验的结构。

数据传输一般在中心网关和观测节点之间发生,不要求任意两个观测节点之间的相互数据访问。

中心网关向观测节点下发命令,观测数据按固定时间周期经观测潜标回传至中心网关。

大部分观测节点为固定布放,允许移动节点接入。

另外,水声信道的时变特点可能导致链路的短时中断,各节点的电量需要均衡使用,因而要求水声通信网络具有对路由表进行优化的能力。

图1 水声通信网试验的网络拓扑图二、应用情景分析水声网络观测技术的应用情景主要有:(一)海洋立体观测在深海潜标的不同深度设置多个观测节点,在海底布设多个观测站,通过水声通信网络把各观测设备数据传输到主控器,再通过移动节点将数据取走或通过卫星将数据发送到岸站,解决了水下设备难以用电缆连接的问题。

(二)突发事态的海洋观测在出现类似石油平台爆炸沉没、海上油田溢油、水下输油管泄漏等突发污染事故,以及赤潮爆发等突发生态事件时,采用水声网络观测技术可以快速响应,投放位置和传感器类型选择灵活,观测数据实时性和连续性好。

第12 章 多用户通信

第12 章 多用户通信

12.1.3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采用多址技术可以构成各种拓扑结构的通信网。 (1) 星形网 星形网,也称一点对多点的通信系统,它是由一个中心站(Hub)与多个小站之间的单向或双 向通信链路构成的。由中心站到各个小站的传输链路称正向链路(Forward Link 或 Outband Link),由各个小站到中心站的传输链路称为反向链路(Return Link 或 Inbound Link),小站之间 的通信通过中心站中继转发。 在卫星通信中,中心站与各个小站都是地面站(或机载站),其正向或反向传输链路都包含 有两段,即由地面站到卫星中继设备的上行链路(Uplink)和由卫星中继设备到地面站的下行链 路(downlink)。 (2) 网状网 网状网(Mesh 网)是一种没有中心站的多点对多点的通信系统;如果网络中任意两个用户站 (通信终端)都存在直接传输链路,则构成的是全连接的网状网,否则是部分连接的网状网。 多个通信终端也可通过一个中继节点(如卫星透明转发器)而构成网状网,这时一对通信终 端之间的传输链路只有相对于中继节点的上行和下行两段链路。 (3) 混合型拓扑结构通信网 星形网与网状网可以混合起来构成混合型拓扑结构的通信网,例如树形结构的网络添加一 些直通链路就可以构成混合型网络,网状网增加一些 Hub 节点也可以构成混合型网络。 (4) 拓扑结构随时间而变的通信网 ① 漫游型通信网: 一般是指具有用户漫游功能的蜂窝形移动通信网或集群通信系统。用户终端可以在不同的 蜂窝型星形子网之间漫游,保持与网中另一个用户终端进行通信。 ② 存储转发型通信网: 一般是借助一个移动的中继节点构成的通信网。例如以低轨道卫星作为移动的中继节点, 卫星每到一个地区接收并存储可视区域内的地面站发送的信息,同时从它在以前接收和存储的
ηf =2 Ts /(2 Ts +4 Δτ )= (τ − 2Δτ ) / τ

ALOHA协议的填空题

ALOHA协议的填空题

ALOHA协议的填空题
一、填空题
1、按照多个用户与一个主机连接的方法来划分,信道共享技术主要有( )和( )两大类。

(第四章信道共享技术知识点信道共享技术的分类答案:通过集中器或复用器与主机相连、使用多点接入技术)
2、多点接入技术可划分为( )和( )两种。

(第四章信道共享技术知识点信道共享技术的分类答案:受控接入、随机接入)
3、受控技术的特点是各个用户不能任意接入信道而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

这又可分为两种,即( )和( )。

(第四章信道共享技术知识点多点接入技术答案:集中式控制、分散式控制
4、属于集中式控制的有多点线路( ),即主机按一定顺序逐个询问各用户有无信息发送。

如有,则被询问的用户就立即将信息发给主
机;如无,则再询问下一站。

5、随机接入可分为( )、( )和( )三种。

二、简答题
1、简述纯ALOHA协议的工作原理。

(第四章信道共享技术知识点随机接入技术)
答案:一个纯ALOHA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每一个站均自由地发送数据帧。

aloha协议

aloha协议

aloha协议Aloha协议。

Aloha协议是一种用于多点数据传输的协议,最早由夏威夷大学提出。

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协议,适用于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等多点传输场景。

Aloha协议的提出对后来的网络通信协议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Aloha协议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进行介绍。

Aloha协议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允许多个发送方在同一信道上进行数据传输。

当一个发送方有数据要发送时,它就直接发送出去。

如果发送的数据没有发生冲突,那么接收方就能够正确接收到数据;如果发生了冲突,发送方会在一段随机的时间后重新发送数据。

这种随机的重传机制使得Aloha协议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Aloha协议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分别是纯Aloha和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协议(CSMA)。

纯Aloha是最早提出的版本,它的特点是发送方在发送数据之前不会进行任何检测,直接发送出去。

而CSMA协议则是在发送数据之前会先监听信道,如果信道上有其他数据正在传输,就会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发送。

CSMA协议相对于纯Aloha来说,能够减少冲突的发生,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Aloha协议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节点分布广泛,很难进行集中式的调度,因此Aloha协议能够很好地满足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需求。

在卫星通信领域,Aloha协议能够有效地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效率,降低成本。

在无线局域网中,Aloha协议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低负载情况下,能够提供较高的信道利用率。

总的来说,Aloha协议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多点数据传输协议,对于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的成功应用不仅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也为后续的通信协议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Aloha协议在未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随机接入失败的分析与处理

随机接入失败的分析与处理

故障现象:随机接入是移动终端与网络在Um口建立无线连接的重要步骤,是接入网络时发生的第一个事件。

位臵更新、主叫起呼、响应寻呼、紧急呼叫、呼叫重建等情况下都将触发随机接入,所以随机接入成功率是影响网络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使用爱立信设备后,发现存在大量随机接入失败较高的小区,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的分析与总结。

原因分析:随机接入失败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同BCCH/BSIC、同临频干扰这是最常见的影响随机接入成功率的原因。

由于网络规模和容量的不断提高再加上频率规划的不合理,使得同临频复用的间距越来越小,势必造成因BCCH 上行干扰,而导致BTS 不能正确解码RACH 上的接入请求消息(表现为信息错误编码)。

对于同频(BCCH)小区来说,尽管BSIC 参与了随机接入信道的编码译码过程(为得到36bit 的RACH 突发脉冲消息字段,在8bit 的消息比特基础上,加上6bit 的色码,这6bit 的色码是通过将6bit 的BSIC 和6bit 的奇偶校验码加和取模2 而获得的。

然后再加上4bit 的尾位,这样就得到了18bit,再将这18bit 按照1:2 的卷积编码速率,最后得到RACH 突发脉冲上36bit 的消息位;解码过程与此相反,当小区收到一个接入脉冲,在解码的过程中将比较自己的BSIC。

如果相同,则进行下一步解码,如果不同,将丢弃之并产生相应的误码检测告警),但如果两个具有相同BCCH/BSIC 的小区相距不足够远,则手机发出的RACH 上的“CHANNEL REQUEST”消息会被这两个小区都收到,这样就会使得较远处小区接收RACH 时产生译码错误或TA 超限导致随机接入失败(由于手机与较远处小区未同步),即使随机接入译码成功也不能成功给移动台指配信道,甚至有可能干扰近处小区的立即指配等。

另一方面,在GSM 系统的空中接口UM 中,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RACH 上发送)和切换接入(HANDOVER ACCESS)(FACCH 上发送)均使用相同的编码和脉冲方式,即使用8 位信息码加上6 位奇偶校验位,并且这6 位奇偶校验位和目标小区的BSIC 相异或(加和模2)。

Lora技术中的多路访问控制方法探究

Lora技术中的多路访问控制方法探究

Lora技术中的多路访问控制方法探究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无线通信技术成为实现物联网智能互联的关键。

而Lora技术作为一种低功耗广域网(LPWAN)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场景中。

然而,Lora网络由于其资源受限和低功耗特性,其多路访问控制(MAC)方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究Lora技术中的多路访问控制方法,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Lora技术简介Lora技术是一种长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远距离的通信覆盖,并能够穿越障碍物。

Lora技术采用了正交频分多址(OFDM)调制技术,通过在频率上分隔不同的信号进行并行传输,实现了多用户之间的独立通信。

此外,Lora技术工作于ISM频段,避免了频谱资源的独占,使其成为物联网应用中的理想选择。

二、Lora多路访问控制方法的分类根据Lora技术中的多路访问控制需求和性能要求,Lora多路访问控制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随机接入方法随机接入方法是一种采用随机方式确定节点访问信道的方法。

在Lora技术中,常见的随机接入方法有ALOHA协议和争用窗口机制。

ALOHA协议允许节点在任意时刻发送数据,不考虑其他节点的存在,因此具有简单易实现的优势。

而争用窗口机制则通过设置随机等待时间来避免节点之间的冲突。

2. 周期性接入方法周期性接入方法是一种规定节点访问信道的时间和顺序的方法。

在Lora技术中,常见的周期性接入方法有TDMA(时分多址)和FDMA(频分多址)。

TDMA方法将时间划分为固定的时隙,每个节点在其分配的时隙内进行传输,有效避免了节点之间的冲突。

FDMA方法则将频谱资源进行分隔,不同节点使用不同的频率进行通信,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干扰。

3. 码分多址方法码分多址方法是一种通过将不同节点的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实现多用户共享信道的方法。

在Lora技术中,常见的码分多址方法有CDMA(码分多址接入)和SSMA(择序多址)。

随机接入

随机接入

1 几种典型的随机接入协议随机接入的主要思想是多用户随机选择时隙发送数据,一旦发生碰撞,则等待随机长的时间后重发,直至发送成功或超时丢弃。

因此,随机接入的主要问题是多用户随机竞争带来的碰撞,主要解决办法有:基于 MAC 层的冲突解决算法和基于信号处理的包冲突解决算法等。

如何降低或解决随机接入中的碰撞,一直是 MAC 层研究的热点。

1.1 基于退避的碰撞解决算法IEEE 802.11 标准中定义的分布式协调功能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是一种基于时隙退避的CSMA 类接入协议[1],除了采用载波侦听和 NAV 机制来减少冲突外,还使用了一种动态退避机制。

节点在每次试图发送数据之前都会在0 到当前竞争窗口CW之间随机选择一个整数作为本次发送过程的退避计数器初始值,它决定了本次发送之前节点所必须经历的退避时间长度(以时隙为单位)。

节点在发送报文前先侦听新到的忙闲状况,如果信道持续空闲一个 DIFS 的时间,则节点进入退避过程。

信道每继续空闲一个时隙,每节点都将自己的退避计数器值减一,退避计数器递减到 0 表示节点完成了退避过程,可以立即开始发送报文。

如果在退避过程中信道变忙,节点就冻结退避计数器,当信道再次变闲并持续 DIFS 时间后,继续完成剩余的退避过程。

图 1 为 IEEE 802.11 的 CSMA/CA 机制。

基于 802.11 的基本框架,无线媒体接入控制研究者提出了很多退避算法用于解决随机碰撞问题,降低碰撞概率以提高随机接入吞吐量。

最典型的退避算法是 802.11 中采用的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BEB(Binary Exponential Backlog),节点的退避计数器的退避时间(BT=Random(0,CW),每次发送失败则令 CW=MIN(CW。

×2+1,CWmin),发送成功或超过重发门限后令 CW=CWmin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由于其简单易实现并能改善系统接入性能因而是一种常见的碰撞解决算法。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方法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协调多个节点对共享媒体的访问的一种技术。

它定义了在共享媒体上的数据传输的协议规则和机制,以确保多个节点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通信。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对于网络的性能、吞吐量和公平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包括随机接入方法、非均匀间隔时间划分多路复用方法和载波侦听多址方法等。

1. 随机接入方法:随机接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发送数据前随机选取一个时间槽进行发送。

其中最常见的随机接入方法是ALOHA协议和CSMA/CA(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协议。

ALOHA协议是最早提出的一种随机接入方法。

它将传输时间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在每个时间间隔内,节点根据需要发送数据,然后等待反馈。

如果反馈收到,说明数据发送成功;如果反馈未收到,则会在下一个时间间隔内重新发送。

ALOHA协议简化了访问控制的过程,但由于没有进行冲突检测,可能会造成冲突。

CSMA/CA协议是一种改进的随机接入方法,它引入了冲突避免机制。

节点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进行载波侦听,如果检测到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则等到传输完成后再发送。

这样可以避免冲突,提高了传输效率。

2. 非均匀间隔时间划分多路复用方法:非均匀间隔时间划分多路复用方法将传输时间划分为多个时间片段,每个时间片段内的传输权由各节点根据一定的规则确定。

常见的非均匀间隔时间划分多路复用方法有轮流传输法、位图法和字典法等。

轮流传输法是一种简单的时间划分方法,各节点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获得传输权。

这种方法简化了传输冲突的处理,但也可能导致传输时间不均衡。

位图法是一种用位图表示回应传输权的方法。

每个节点都拥有一个位图,当某个节点需要传输时,它将自己的位图中相应位置为1,其他节点根据位图的内容来获取传输权。

位图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随机接入技术ALOHA协议在胎压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随机接入技术ALOHA协议在胎压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c iigw iee sd t ,a c m bn t n o wo o o e a n r a iep e s r lr wh n n c s a y evn rls aa o ia i ft rm r b o m ltr r s u eaa m e e es r , o
t c n lg n h ou in Th n ie t id i h y t m fr n o a c s e h oo y— — AL e h oo y a d t es l t ; e d n i e n t es se o a d m c e st c n lg o f O— H A g e me t An lsso h p cf p l a in o h g e me ti h y t m. n l fe h a r e n ; ay i ft es e ii a p i to ft ea r e n t es se Fial at rt e c c n y
m o g t e . o rtr so h iep e s r o i rn o uea ea alb ei n en la o rf e n h m f u ie n t e t r s u em n t ig m d l r v i l n i tr a , sf u i d r o a r fo h ln n h e ta e ev rm o uea an rm e Th s t ep o e so e dn n e r m t ep a ea d t ec n r lrc ie d l sam ifa . u ,h r c s fs n i ga d r —
t e ta s s in o o f c ,h ti mo ea c s e h oo y Th sp p ra ay e h a d m c e s h r n miso fc n l t t a s i r c e s tc n lg . i a e n lz st e r n o a c s

aloha协议计算公式

aloha协议计算公式

aloha协议计算公式Aloha协议计算公式Aloha协议是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多点接入协议,旨在解决多个终端设备同时访问共享信道时可能出现的冲突问题。

Aloha协议的核心是通过随机访问机制来避免冲突,从而提高信道利用率和通信效率。

本文将介绍Aloha协议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关内容。

一、Aloha协议基本原理Aloha协议最早由夏威夷大学提出,用于夏威夷群岛各岛之间的无线通信。

它的基本原理是允许多个终端设备通过共享信道进行通信,但可能会出现冲突。

当一个终端设备要发送数据时,首先检测信道是否空闲,如果空闲则立即发送;如果信道忙碌,则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

如果两个终端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导致数据丢失,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发送。

二、Aloha协议的计算公式Aloha协议的计算公式是用来估计信道的利用率的。

信道利用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信道被有效传输的数据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如下:S = G * e^(-2G)其中,S表示信道利用率,G表示平均到达率。

平均到达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到达信道的数据包数量。

三、计算公式的理解通过计算公式可以估计在给定平均到达率下,信道的利用率。

具体来说,当平均到达率很小时,信道利用率会接近于平均到达率;当平均到达率较大时,信道利用率会随之减小。

这是因为当平均到达率很高时,冲突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从而导致信道利用率下降。

四、Aloha协议的改进Aloha协议的原始版本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冲突概率高、信道利用率低等。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后续出现了一些改进的版本,如纯Aloha协议、滑动窗口Aloha协议等。

这些改进版本在原始Aloha 协议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机制,如时间分割、窗口控制等,以提高信道利用率和通信效率。

五、Aloha协议的应用Aloha协议在无线局域网、蓝牙通信、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多个终端设备同时访问共享信道时的冲突问题,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简释纯aloha算法的工作原理

简释纯aloha算法的工作原理

纯aloha算法是一种用于无线网络中的多路访问协议,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多个终端同时发送数据时可能引起的碰撞问题。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纯aloha算法的工作原理。

1. 纯aloha算法的基本原理纯aloha算法是一种简单的随机接入协议,其工作原理如下:- 当一个终端发送数据时,该数据会在整个信道上进行广播传输。

- 如果多个终端在同一时间发送数据,数据包就会发生碰撞,导致数据丢失。

- 碰撞发生后,每个终端会在稍后的随机时间重新发送数据,直到成功发送为止。

2. 数据发送和碰撞检测在纯aloha算法中,终端发送数据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当一个终端有数据要发送时,它会立即在信道上发送整个数据包。

- 其他终端在接收到数据包后,会在一定时间窗口内进行碰撞检测。

- 如果发现自己的数据和其他数据包发生碰撞,终端就会选择一个随机的时间延迟后重新发送数据。

3. 效率和性能分析纯aloha算法的效率和性能主要取决于信道的利用率和碰撞的频率:- 信道利用率指的是信道被有效利用的比例,即成功发送数据的概率。

- 碰撞的频率越高,信道的利用率就会越低,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4. 优点和局限性纯aloha算法具有以下优点:- 简单易实现,适用于小型网络和低负载环境。

- 对于突发数据传输具有较好的响应能力。

然而,纯aloha算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碰撞频率高,导致信道利用率低。

- 不能适应高负载和大量数据的传输需求。

5. 改进和扩展为了克服纯aloha算法的局限性,人们提出了许多改进和扩展算法,包括slotted aloha算法和CSMA/CA算法等。

这些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无线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纯aloha算法虽然简单,但在某些环境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然而,在高负载和大规模网络中,需要结合其他技术和算法来提高网络性能和吞吐量。

在纯aloha算法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算法,称为slotted aloha。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附录 B 随机接入技术 ALOHA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夏威夷大学首次试验成功随机接入。这是为了使地理上分散的 用户通过无线电来使用中心计算机。由于无线电信道是一个公用信道,一个站发送的信息 可以同时被多个站收到,而每个站又是随机发送的,因此这种系统是一个随机接入系统。 夏威夷大学早期研制的系统称为 ALOHA, 是 Additive Link On-line HAwaii system 的缩写, 而 ALOHA 恰好又是夏威夷方言的“你好”。下面先介绍纯 ALOHA。 B.1 纯 ALOHA 1. 工作原理 纯 ALOHA 就是最原始的 ALOHA。它可以工作在无线信道,也可以工作在总线式网 络中。为讨论其工作原理,我们采用如图 B-1 所示的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可代表总线式网 络,而且可以代表无线信道的情况。
S 0.40 0.30 0.20 0.10 0 0.184 0.5 1.0 1.5 0.368 纯ALOHA 时隙ALOHA
1
S GeG
S Ge2G
2.0 2.5
冲突重传 站1 帧到达 站2 帧到达 T0 帧到达 T0 帧到达
(B-5) (B-6)
t
冲突重传
t
图 B-5 时隙 ALOHA 的工作原理
现在推导时隙 ALOHA 的吞吐量公式。 吞吐量 S 与网络负载 G 的定义与纯 ALOHA 的 相同。 参阅图 B-5。设一个帧在某个时隙开始之前到达。显然,此帧能够发送成功的条件是 没有其他帧在同一时隙内到达。因此, S = G P[发送成功] = G P[在 T0 的时间内有 0 个到达] = G
站1 站2

总线信道
站 (N – 1)
站N接口图 B-1ALOHA 系统的一般模型
图 B-2 表示一个 ALOHA 系统的工作原理。每一个站均自由地发送数据帧。为分析简 单起见,今后帧的长度不是用比特而是用发送这个帧所需的时间来表示,在图 B-2 中用 T0 代表这段时间。我们还设所有的站发送的帧都是定长的。
发送成功 站1 站2 站N–1 1 T0 2 冲突重发 3 发送成功 站N 1 帧到达 T0 T0 T0 T0 t 2 3 4 4 5 6 7 6 冲突重发 5 发送成功 7 冲突再重发 t t t 冲突重发 t
当站 1 发送帧 1 时,其他的站都未发送数据,所以站 1 的发送必定成功。这里不考虑 由信道不良而产生的误码。但随后站 2 和站 N 1 发送的帧 2 和帧 3 在时间上重叠了一些。 这就是以前提到过的“碰撞”。碰撞的结果是使碰撞的双方(有时也可能是多方)所发送的 数据都出现差错,因而都必须进行重传。但是发生碰撞的各站不能马上进行重传,因为这 样做就必然会继续产生碰撞。 ALOHA 系统采用的重传策略是让各站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 然后再进行重传。如再发生碰撞,则需再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直到重传成功为止。图中 其余的一些帧的发送情况是帧 4 发送成功,而帧 5 和帧 6 发生碰撞。 2. 性能分析
3.3 3
(B-4)
冲突重传 (时延最小) T0 RT0 T1 T0
冲突再重传 (时延最大) RT0 KT0 T2 RT0
t
图 B-4 重传帧的时延时间
平均重传次数显然与整数 K 有关。不难想象,K 越小,重传时帧的碰撞机会就越大, 因而重传次数也会增多。增大 K 值就可以减少再次碰撞的机会。但若使 K 值变得很大,则 发送一帧的平均时延就会很大。理论分析表明,选择 K = 5 是一个很好的折衷。在这种情 况下,重传次数 NR 与 K 的关系不大。此时可得出: G/S = 1 + NR 再利用(B-3)式的结果,得出 NR = e2 G 1 (B-6)式表示,当网络负载增大时,帧的重传次数将按指数规律增长。 B.2 时隙 ALOHA (S-ALOHA) 为了提高 ALOHA 系统的吞吐量,可以将所有各站在时间上都同步起来(这要付出代 价),并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隙(slot),记为 T0 ,同时规定,只能在每个时隙开始 时才能发送一个帧。这样的 ALOHA 系统叫做时隙 ALOHA 或 S-ALOHA。 图 B-5 为两个站的时隙 ALOHA 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的一些向上的垂直箭头代表 帧的到达。时隙的长度是使得每个帧正好在一个时隙内发送完毕。从图 B-5 可看出,每一 个帧在到达后,一般都要在缓存中等待一段时间(这时间小于 T0 ),然后才能发送出去。当 在一个时隙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帧到达时,则在下一个时隙将产生碰撞。碰撞后重传的 策略与纯 ALOHA 的情况是相似的。
(G ) 0 G e 0!
(B-7)
3.3 4
= Ge G
此公式为 Roberts 在 1972 推导出来的。当 G = 1 时,S = Smax = e 0.368。图 B-6 画出了 (B-7)式表示的曲线。为便于比较,纯 ALOHA 的吞吐量且也画在同一坐标中。可以看出, 对于时隙 ALOHA,不稳定区域位于 G > 1 的部分。
S 0.20 不稳定区域
0.10
(G, S ) 0.184
G 0 0.5 1.0 1.5 2.0
图 B-3 纯 ALOHA 的吞吐量与网络负载的关系曲线
(B-3)式是在假设系统工作在稳定状态下推导出来的。然而图 B-3 所示的曲线在 G 值 大于 0.5 呈现负的斜率,因而这段区域是不稳定的。关于这点可做如下解释。设系统工作 在 G > 0.5 的某一个点上(G', S')。假定现在由于某种原因使网络负载 G 增大了一些。根据 图中的曲线,吞吐量应下降。这表明成功发送的帧数减少而发生碰撞的帧数则增加。这种 情况就引起更多的重传,因而使网络负载 G 进一步增大。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工作点 迅速沿曲线下降,直到吞吐量下降到零为止。这时,网络负载达到很大的数值。数据帧不 断地发送、碰撞、重传……,但是并无有用的输出。整个系统完全不能工作了。可见,在 纯 ALOHA 系统中,网络负载 G 一定不能超过 0.5。 一个理想随机接入系统的吞吐量 S 的极限值是 1。但纯 ALOHA 的吞吐量的极大值只 能达到理想值的 18.4 %。实际上为安全起见,纯 ALOHA 的吞吐量 S 不应超过 10% 。为 了提高 ALOHA 系统的吞吐量,在纯 ALOHA 出现之后又有了多种改进的 ALOHA 系统。 虽然如此, 在许多情况下, 当需要进行突发式的交互性的数据通信时, 采用纯 ALOHA 这样的方式可能既简单又便宜。当年夏威夷大学进行的实验也正是为这种环境而设计的。 现在假定许多异步终端通过多点线路连到主机,线路的数据率为 4800 b/s 。设每份报文有 60 个字符,而用户用键盘输入一份报文需 2 分钟(包括思考时间)。再设每个字符用 10 bit 进行编码,则每个终端的平均数据率仅 5 b/s 。如采用 ALOHA 方式,取 S = 0.1,即仅利用 信道容量的 10%,则信道的总数据率为 480 b/s 。这样的系统一共可容纳 480/5 = 96 个交互 式的用户,还是相当不错的。 下面讨论帧的时延。设发完一帧后要经过 R 倍的 T0 后才能收到确认信息因而才能发 送下一帧。这样,在最好的情况下,发送一帧所需的时间是 T0 (1 R )。但若所发送的帧发 生碰撞而必须重传,情况就不一样了。设由超时定时器决定重传需要经过的时间也是 R 倍 的 T0 。但重传还要经过一段随机的时延。这样,从决定重传到重传完毕所需要的时间是 n 倍的 T0 ,而 n 是一个从 1 到某一个事先确定的正整数 K 之间的随机选择出的一个整数(每 次重传都要随机选择一次)。重传完毕后,再经过时间 RT0 才能收到确认信息。图 B-4 画的 是重传一次的情况。可以看出,当重传一次时,发送一帧所需的时间(从开始发送起到可以 发送下一帧时为止)最小是 T1 , T1 T0 RT0 T0 RT0;最大是 T2 ,T2 T0 RT0 KT0 RT0 。 若一个帧平均重传 NR 次才能发送成功,则不难得出发送一个帧总共所需的平均时间为: D T0 [1 R NR (R (K 1)/2)]
3.3 1

图 B-2 纯 ALOHA 系统的工作原理
下面我们来分析纯 ALOHA 的一些主要性能,这就是吞吐量和平均时延的计算。 为便于分析, 我们在图 B-2 中用最下面的一个坐标将所有各站的发送情况都画在一起, 用一个垂直向下的箭头表示某个帧的开始发送(可以和上面各站的发送情况对照来看)。从 图中可看出,一个帧如欲发送成功,必须在该帧发送时刻之前和之后各一段时间 T0 内(一 共有 2T0 的时间间隔),没有其他帧的发送。否则就必产生碰撞而导致发送失败。例如,帧 3 发送时刻之前 T0 的时间内,出现帧 2 的发送,因此帧 3 和帧 2 的发送都要失败。而帧 4 的发送时刻之前和之后的时间 T0 内,没有其他帧的发送,因此帧 4 的发送必定成功。 我们可以把每发送一个帧看成是有一个帧到达 ALOHA 网络。这样,一个帧发送成功 的条件,就是该帧与该帧前后的两个帧的到达时间间隔均大于 T0 。 我们设帧的到达服从泊松分布。但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因为,虽然大量的 站同时随机地发送数据帧时,在每个站的通信量都很小的条件下,整个系统的帧到达可看 成是泊松过程,但在出现重传过程时,这样的到达过程就不再是泊松过程,而是一个与重 传策略有关的较为复杂的过程。 然而如果重传时的随机时延足够长, 那么认为帧的到达(包 括重传帧)是泊松过程仍是合理的。 在这样的假定下, 就可以使 ALOHA 系统的分析大为简 化。 在有关 ALOHA 系统的文献中,一般都使用这样两个归一化的参数。它们是: (1) 吞吐量 S 这又称为吞吐率, 它等于在帧的发送时间 T0 内成功发送的平均帧数。 显然,0 S 1,而 S = 1 是极限情况。在 S = 1 时,帧一个接一个地发送出去,帧与帧之 间没有空隙。这种情况虽然使信道的利用最为充分,但在众多用户随机发送帧的情况下是 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可以用 S 接近于 1 的程度来衡量信道的利用率是否充分。 当网络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在时间 T0 内到达网络的平均帧数(即输入负载)应等于吞 吐量 S。 (2) 网络负载(offered load) G 从网络的角度看, G 等于在 T0 内总共发送的平均帧数。 这里包括发送成功的帧和因碰撞未发送成功而重传的帧。显然,G S,而只有在不发生碰 撞时,G 才等于 S。还应注意到,G 可以远大于 1。例如,G = 10,表示在 T0 时间内网络 共发送了 10 个帧,这当然会导致很多的碰撞。 在稳定状态下,吞吐量 S 与网络负载 G 的关系为: S = G P[发送成功] (B-1) 这里 P[发送成功]是一个帧发送成功的概率,它实际上就是发送成功的帧在所发送的帧的 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从图 B-2 可看出,若帧 4 要发送成功,帧 3 和帧 4 的时间间隔应大于 T0 ,同时帧 4 和帧 5 的时间间隔也要大于 T0 。因此,若帧 4 要发送成功,必须在帧 4 到达 的前后各一个 T0 的时间内没有其他帧的到达。因为假定了帧的到达是泊松过程,因此在 2T0 的时间内有 k 个到达的概率是: P[在 2T0 的时间内有 k 个到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