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宋史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岳飞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岳飞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岳飞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世为农。

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

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

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

母有痼疾,药饵必亲。

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遂绝不饮。

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

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善以少击众。

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

”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

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

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

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

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

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

又请停内降,抑侥幸。

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

王曾为相,谓之日:“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

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

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

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

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

”帝悉嘉纳。

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

”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

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

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

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

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日:“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

”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闻者愧服。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B.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C.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D.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8.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宋史》原文及译文

《宋史》原文及译文

《宋史》原文及译文《宋史》原文及译文卢多逊①,怀州河内人。

曾祖得一、祖真启皆为邑宰;父亿,字子元,少笃学,以孝悌闻。

多逊,显德初,举进士,解褐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

乾德二年,权知贡举。

三年,加兵部郎中。

四年,复权知贡举。

六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

开宝二年,车驾征太原,以多逊知太原行府事。

移幸常山,又命权知镇州。

四年冬,命为翰林学士。

六年,使江南还,受诏同修《五代史》,迁中书舍人、参知政事。

丁外艰,数日起复视事。

会史馆修撰扈蒙请复修时政记,诏多逊专其事,加吏部侍郎。

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

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先是,多逊知制诰,与赵普不协,及在翰林日,每召对,多攻普之短。

未几,普出镇河阳。

太宗践祚,普入为少保。

数年,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泽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逾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

上留承宗京师,未几,复用普为相,多逊益不自安。

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②事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削夺多逊在身官爵及三代封赠、妻子官封,并用削夺追毁。

一家亲属,并配流崖州③,所在驰驿发遣,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

期周已上亲属,并配隶边远州郡,部曲奴婢纵之。

多逊至海外,因部送者还,上表称谢。

雍熙二年,卒于流所,年五十二。

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谓亲友曰:“家世儒素,一旦富贵暴至,吾未知税驾之所。

”后多逊果败,人服其识。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注】①卢多逊与后文赵普均为北宋初宰相。

②“秦王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原名匡美,避太祖讳改名光美,太宗光义继位后又避太宗讳改名廷美。

③古崖州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

参考译文:卢多逊,怀州河内人。

他的曾祖父卢得一,祖父卢真启都任过县令。

他的父亲卢亿字子元,年轻时好学,以孝悌闻名。

《宋史·梅尧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梅尧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梅尧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梅尧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梅尧臣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也,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

用询荫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一府尽倾。

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

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由是知名于时。

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

尝语人曰:“凡持,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遂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

“世以为知言。

历德兴县令,知建德,裹城县,监湖州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

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召试,赐进士出身。

宝元、嘉祜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

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尧臣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善谈笑,与物无忤,诙嘲刺讥托于诗,晚益工。

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也。

名重于时如此。

(《宋史·梅尧臣传》)译文:梅尧臣字圣俞,宋宣州宣城人。

是侍读学士梅询的侄子,在诗作方面造诣极深。

他的诗,有一种深远而淡泊的意境,并常于平淡中显现匠心独运的奇巧。

起初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诗才没有被人们发现。

后来,梅尧臣以父荫而入官,为河南主簿。

当时留守西京的钱惟演发现并惊叹他的才华,与他结成了忘年之交,并相互吟诗酬唱,抒发情感。

欧阳修也与梅尧臣结为诗友,并自谦不如梅尧臣的写诗才能。

梅尧臣因受到知名前辈的夸奖与鼓励愈发兢兢业业,潜心苦读,终于在宋代文坛上名声大振。

自宋以来,像梅尧臣那样,专以诗才之名流芳后世的人实不为多。

梅尧臣曾对人说“:大凡做诗,要注意立意新颖,语言考究,发前人所未发,感前人所未感。

而且,能自如驾驭难写之景,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能使读者感受到诗句之外深远而美妙的意境。

只有这样的诗才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宋史文言文翻译

宋史文言文翻译

宋史文言文翻译1. 翻译文言文:《宋史》丰稷忧愤成疾,疽发于背。

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

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

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都人号恸。

宗泽由于忧虑悲愤得了病背上长出了毒疮众将士来询问宗泽的病情宗泽惊惧四顾的说:我为了徽钦二弟流亡在外的事忧虑悲愤得了病你们要是能歼灭敌人那我就是也没有遗憾了。

众将士都留下了眼泪:不敢不尽力众将士退去宗泽感叹道:带领部队还没有胜利自己就死了一直让英雄把衣襟哭湿第二天下起了雨刮起了风使白天光线昏暗宗泽没有一句遗言涉及家里的事情只连着呼喊了三遍过河就是了所有的人都号哭哀痛(也有解为宫中的人都号哭哀痛)2. 翻译文言文《宋史:李至传》没空帮你翻译了,只帮你找到了这个:李至,字言几,真定人。

母张氏,尝梦八仙人自天降,授字图使吞之,及寤,犹若有物在胸中,未几,生至。

七岁而孤,鞠于飞龙使李知审家。

幼沉静好学,能属文。

及长,辞华典赡。

举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

雍熙初,加给事中。

时议亲征范阳,至上疏以为:“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用之之道,必务万全。

幽州为敌右臂,王师所向,彼必拒张,攻城数万,兵食倍之。

今日边庾未充,况范阳之傍,坦无陵阜,去山既远,取石尤难。

金汤之坚,必资机石,傥有未备,愿且缮完。

畜威养锐,观衅以伐谋,更纵弥年,亦未为晚。

必若圣心独断,在于必行,则京师天下之本,陛下恭守宗庙,不离京国,示敌人以闲暇,慰亿兆之仰望,策之上也。

大名,河朔之咽喉,或暂驻銮辂,扬言自将,以壮军威,策之中也。

若乃远提师旅,亲抵边陲,北有契丹之虞,南有中原之虑,则曳裾之恳切,断鞅之狂愚,臣虽不肖,耻在二贤后也。

”至以目疾累表求解机政,授礼部侍郎,进秩吏部。

会建秘阁,命兼秘书监。

至每与李昉、王化基等观书阁下,上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与焉。

上尝临幸秘阁,出草书《千字文》为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王安石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王安石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王安石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

《宋史》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宋史》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宋史》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宋史》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

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

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

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

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

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

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

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

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

”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

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

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

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

帝曰:“叶清臣才可用。

”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

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

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

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

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

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

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

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

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

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

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

”清臣曰:“是终为侥幸。

”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

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

宋史节选原文及译文赏析

宋史节选原文及译文赏析

宋史节选原文及译文赏析宋史节选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王安国,字平甫,安石之弟也。

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

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

于书无所不通,数举遗士,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以母丧不试,庐于墓三年。

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

官满,至京师,上以安石故,赐对。

帝曰:“卿学问通古今,以汉文帝为何如主?”对曰:“三代以后未有也。

”帝曰:“但恨其才不能立法更制尔。

”对曰:“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

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

”帝曰:“王猛佐苻坚,以蕞尔国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不能使人,何也?”曰:“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又问:"卿兄秉政,外论谓何?"曰:"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

"帝默然不悦,由是别无恩命,止授崇文院校书,后改秘阁校理。

屡以新法力谏安石,又质责曾布误其兄,深恶吕惠卿之奸。

先是,安国教授西京,颇溺于声色,安石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郑声。

”安国复书曰“亦愿兄远佞人。

”惠卿衔之。

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

诏以谕安石,安石对使者泣下。

既而复其官,命下而安国卒,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阅读练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子,这里指的是国子学,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B.祚,福分,国祚是王朝理论上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的时间有区别。

这里“秦祚”即前秦的国运。

C.教授,本意是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和现代大学的教授完全一样。

D.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钱乙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钱乙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钱乙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钱乙,字仲阳。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瘲①,国医未能治。

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

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天子悦其对,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

自是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

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俄以病免。

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

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②也,周痹入藏(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

”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

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挖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

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

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③,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

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末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

自诊之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享年八十二,终于家。

(节选自《宋史·钱乙传》)【注】①瘈瘲(zìzhòng):病症名,抽搐。

②周痹:病症名,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血脉、肌肉所致。

宋史文言文翻译

宋史文言文翻译

宋史文言文翻译宋史文言文翻译《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宋史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宋史文言文翻译1:《宋史·孟珙传》原文: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

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

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驻团山,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

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

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

珙以身镇江陵,而兄憬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

诏以兵五千援淮,珙使张汉英帅之。

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当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

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

”不听。

大元大将大纳至江陵,遣杨全伏兵荆门以战,珙先期谍知,达于枢密,檄两淮为备,两淮不知也,后果如所报。

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郑诸。

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

”请帝题其榜赐焉。

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

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

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

”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

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溢忠襄,庙曰威爱。

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

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

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

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

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

远货色,绝滋味。

其学邃于《易》,六十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

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宋史·孟珙传》翻译: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

《宋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原文及译文解析《宋史》原文及译文解析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

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

是时, 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

准曰:“是犯我也。

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

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

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

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

”因请帝幸瀆州。

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

帝难之,欲还内。

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

”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契丹既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

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

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

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

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不然,出奇以挠其谋, 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瀆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蹿以觇军势。

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

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

”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

”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

”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

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节选自《宋史》)4.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契丹内寇寇:侵犯B、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简:挑选C、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若发:发兵D、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阳:假装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组是()(3分)①准方进取,可欺君耶②准不发,饮笑自如③出遇高琼于屏间④众议皆惧,准力争之⑤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⑥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A.②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 ©©⑤6.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契丹围困了瀛州,寇准分析敌我双方疲劳和安逸的形势,认为有胜利的把握,皇帝不应去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

《宋史》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宋史》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宋史》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宋史》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赵延进,澶州顿丘人。

父晖,周太子太师。

延进颇亲学,尝与乱军入民家,少年同行者竞取财贿,延进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

汉末,晖领凤翔节度,未赴镇,王景崇据城反,命晖为都招讨使击之。

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

景崇平,延进奉捷奏以入,授凤翔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

晖徙宋州,亦从为牙职,改领荣州刺史。

睢阳有盗数百,各立酋帅,为民患。

延进以父命,领牙兵千余悉禽戮之,诏书褒美。

宋初,迁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

会伐蜀,以襄州当川路津要,命为钤辖、同知州务。

蜀平,专领郡事。

汉江水岁坏堤,害民田,常兴工修护,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入为两浙、漳泉国信使。

太平兴国中,大军平并州,讨幽蓟,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①。

尝诏督造炮具八百,期以半月,延进八日成。

太宗亲试之,大悦。

辽人扰边,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

师次满城,辽骑坌至,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

翰等方按图布阵,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

延进谓翰等曰:“今敌众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持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

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

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翰等曰:“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延进曰:“倘有丧败,则延进独当其责。

”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

三战,大破之。

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

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

还,判右金吾街仗事。

至道二年,拜右金吾卫大将军。

咸平二年卒,年七十三,赠左武卫上将军。

延进姿状秀整,涉猎经史,拳勇有谋,士流以此多之。

延进妻即淑德皇后之妹,故在显德、兴国中,颇任以腹心。

子昂,太平兴国二年登进士第,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

(节选自《宋史》)注:①攻城八作壕砦使:负责后勤的官职名,砦(同“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晖领凤翔节度()(2)俾以从事()(3)师次满城()(4)略无斗志()6.在抵御辽人入侵中,赵延进的努力决定了宋的胜利,体现了赵延进的'哪些特点?(2分)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延进少年有为,作战英勇。

《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赏析《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赏析刘宰,字平国,金坛人。

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

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

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

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

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

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

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

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

”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

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

”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

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

如是累日,遂得其情。

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

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

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

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丧会,窃券而逃券:契据B.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伺:侍候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纠察:检举监督D.皆汲汲经理经理:处理操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果盗,则长于今二寸②师不必贤于弟子B.①一妇每以己馔馈姑②以勇气闻于诸侯C.①或饷其妇而不及姑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①因出券示之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宋史》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宋史》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宋史》文言文阅读及译文《宋史》文言文阅读及译文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

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

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

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

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

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

”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

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

”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

”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

”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

”允文惭愤不堪。

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孝宗感悟,命得中寝。

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

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

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

天下传诵之。

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

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

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间以军事入奏间:不久B.下闵中原之涂炭闵:怜悯C.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右:崇尚D.孝宗感悟,命得中寝寝:停止5.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B.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C.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D.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栻以荫补入官列,担任直秘阁;同时又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

《宋史·范成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范成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范成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范成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范成大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

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

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

起知处州。

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

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

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

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

国书专求陵寝。

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

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

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

”搢笏出之。

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

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

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知静江府。

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

”上从之。

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

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

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

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

绍熙三年,加大学士。

四年薨。

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

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苏轼,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史 忠义一赵师旦传》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史 忠义一赵师旦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忠义一赵师旦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

美容仪,身长六尺。

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

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节度推官。

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

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

”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

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

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

”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

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

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

”至城破无一人逃者。

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

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

”智高怒,并贵害之。

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

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

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译文:赵师旦字潜叔,枢密使赵稹的侄儿,他的容貌仪表俊美,身高六尺。

少年时学习了很多书籍历史,对刑名之学尤其刻意研究。

利用找赵稹的荫庇,试用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宁海节度推官。

知江山县,自己作出决断处理,管理不能取得百姓的一文钱,东西扔在路上,没有人敢拿走。

他因此被举荐改任大理寺丞,知彭城县,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攻破邕州,顺江东下,赵师旦派人去侦察敌情,手下回来报告说:“各州守臣都丢弃城池逃跑了。

”赵师旦斥责他说:“你也想让我逃跑。

《宋史》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宋史》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宋史》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宋史》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

少与孙何友善,同袖文谒王禹偁,禹偁大惊重之,以为自韩柳后,二百年始有此作。

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

逾年,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

峡路蛮扰边,命往体量。

还奏称旨,领峡路转运使。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

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

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

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

先是,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

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寨,积聚皆可给。

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真宗幸澶渊,以谓知郓州。

契丹深入,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

谓取死囚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祥符中禁火,时谓营复宫室,患取土远,谓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事毕,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

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

仁宗即位,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

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特示谓闶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允恭倚谓势,益横无所惮。

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

夏守恩领工徒数万穿地,土石相半,众议日喧,惧不能成功,中作而罢,奏请待命。

谓庇允恭,依违不决。

内侍毛昌达自陵下还,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

既而成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

遣王曾覆视,遂诛允恭。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召拯等请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

”因出谓尝托允恭令后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乃降谓太子少保。

坐谓罢者十数人。

在崖州逾三年,徒雷州,又五年,徒道州。

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

诏赐钱十万、绢百匹。

(选自《宋史》,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奏称旨,领峡路转运使称:符合B.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趣:奔向C.谓始请遣使按视按:审查D.坐谓罢者十数人坐:连坐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民无转饷之劳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C.益横无所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B.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C.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D.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谓年少时就很有才华,他的文章曾受到王禹偁的高度评价。

宋史原文及翻译

宋史原文及翻译

宋史原文及翻译《宋史》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史书,记录了北宋从960年到1279年的历史。

下面是《宋史》原文及其翻译的片段,约700字。

原文:“ 晏霖尝在旦夕之间,迁居燕京之想已竟腹背受敌之情,犹未肯去。

以苏辙联络主使之谊,自劾卧榻之侧,表形事之秽,高夫倦得,勉申诸谢,谓晏霖前番言中学未精地犹可许,若闻今日之言,岂以共君前言定褒贱焉耶?与其兹多策,遂暴病,存卒历月,而以专精杂学市朝之名,以词无误之才,含弘立劾之体,并居庙翰藉之职,事事得中。

非负旦夕当死之心而有维系国事之才也。

杨时任尚书郎事,性偏嗜声笑,异类同驰,因为祸患,分而梗于深其嗜,以至于此。

而其志利抄继变,日视棋盘用血犹细,克复京师,竟从趋城与民,蠹政过度,亦无日达,特为人同遗忘,世所匿焉。

”翻译:"晏霖曾经在非常危急的时刻,考虑迁居燕京的想法,虽然背负着敌人的威胁,仍然不肯离去。

他与苏辙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自责地在他的床榻旁边批评表达了政治腐败的事情。

对于高夫的倦怠,他勉力表示感谢,并告诉他,前次他说中学科并不完善,仍可以接受,但听到今天的言论,难道会因此改变对共君的前言而褒贬吗?在这份辞书中,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突然生病了,但他依然坚持学习各种学科,兼备词曲不失时尚的才能,居住在庙宇中,负责撰写文书,事事得中。

他并不辜负与即将死去的心情相称的能力来维系国家的大事。

杨时在担任尚书郎一职时,个性偏爱声笑,与他不同的人也被他所追赶。

由于曾遭遇祸患,他对自己的嗜好产生了偏执,以致事态升级。

他的志在财利上,笔直地改变了局势,以至于日以细血浣棋盘,最终赶走敌人,向城市和人民投降,腐蚀政治变得过度,无日无终,人们也特意将他遗忘,被世人所隐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宋史翻译赏析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史》由丞相脱脱挂名任都总裁,帖睦尔达世、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李好文、王沂和杨宗瑞等七人任总裁,史官有斡玉伦徒、泰不华、杜秉彝、赵普、宋褧、王思诚、干文传、汪泽民、张瑾、麦文贵、贡师道、李齐、余阙、刘闻、贾鲁、冯福可、赵中、陈祖仁、王仪、余贞、谭慥、张翥、吴当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绝大多数为汉族文人。

《宋史》即是由总裁与史官三十人集体编撰,而总裁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欧阳玄、张起岩、李好文等,都颇有名望。

历代有重修宋史者。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b/onghi,有很好的条件著述。

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

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
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

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吴曦传李全传张邦昌传刘豫传贾似道传
韩芃胄传丁大全传万俟禼传汪伯彦传秦桧传
郭药师传黄潜善传张觉传蔡攸传赵良嗣传蔡京传蔡卞传曾布传吕惠卿传章惇传吴处厚传朱面力传蔡确传王黼传关礼传董宋臣传蓝王圭传(附康履传) 梁师成传杨戬传王中正传童贯传(附方腊传) 李宪传窦神宝传蓝继宗传高遵裕传
吴益传李遵勖传张尧佐传王贻永传王继勋传
王老志传王仔昔传魏汉津传庞安时传钱乙传
刘翰传柴通玄传韩显符传刘勉之传郭雍传林逋传谯定传种放传戚同文传陈抟传华岳传
李艸传吕祖泰传马伸传吕祖俭传欧阳澈传姚兴传陈东传林空斋传薛庆传翟进传陆秀夫传张珏传姜才传张世杰传尹艳传范天顺传李芾传张贵传滕茂实传张顺传崔纵传吴安国传
王忠植传李彦仙传赵立传杨邦艰传曾艵传向子韶传杨震传李涓传康保裔传李若水传熊克传陈与义传汪藻传米芾传周邦彦传李格非传陈师道传刘恕传张耒传秦观传晁补之传文同
传黄庭坚传苏洵传苏舜钦传梅尧臣传穆修传石延年传柳开传宋白传梁周翰传王应麟传黄震传李心传传魏了翁传徐梦莘传真德秀传陈亮传郑樵传朱震传胡安国传陈傅良传蔡元定传陆九渊传吕祖谦传洪兴祖传杨万里传胡瑗传邵伯温传孙复传王昭素传李之才传陈淳传邢橹传黄干传朱熹传张木式传李侗传尹火享传杨时传邵雍传谢良佐传张载传程颢传
程颐传周敦颐传程师孟传吴遵路传谢枋得传
陈靖传洪天锡传李知孝传徐鹿卿传陈仲微传
梁成大传李庭芝传文天祥传姚希得传陈宜中传赵葵传谢方叔传乔行简传危稹传余玠传郑清之传赵必愿传史弥远传孟珙传赵汝谈传欧阳守道传高斯得传曹彦约传汪纲传杨简传吴昌裔传杜范传许奕传陈居仁传洪咨夔传李宗勉传刘黻传赵方传安丙传杨巨源传毕再遇传柴中行传李孟传传刘火龠传辛弃疾传刘宰传
汪大猷传高登传王信传李蘩传仇胒传李壁传项安世传刘光祖传赵雄传吴猎传王淮传陆游传方信孺传楼钥传林栗传京镗传彭龟年传詹体仁传赵汝愚传周必大传留正传张孝祥传
袁枢传李椿传李焘传王十朋传杜莘老传范成
大传汪应辰传王刚中传施师点传刘珙传叶颙传周葵传汪澈传陈俊卿传虞允文传李弥逊传张阐传赵逵传范如圭传胡松年传何铸传陈桷传刘一止传陈规传张致远传吕本中传赵开传李邴传胡铨传洪遵传洪迈传洪适传王庶传洪皓传汤思退传王之望传王伦传刘子羽传吕祉传曲端传张俊传刘光世传杨再兴传牛皋传张宪传吴芉传杨存中传吴玠传刘钅奇传韩世忠传岳飞传张所传陈禾传许景衡传李光传许翰传吕颐浩传张浚传朱胜非传赵鼎传李纲传宗泽传任谅传周常传张根传张叔夜传
聂昌传孙傅传耿南仲传何栗传李邦彦传王安中传侯蒙传赵挺之传郑居中传孙谔传彭汝砺传吕陶传王觌传刘安世传鲜于亻先传李常传孔文仲传王岩叟传孙觉传梁焘传王存传孙固传刘挚传苏轼传吕大防传范祖禹传吕公着传范镇传司马光传种谔传种师道传李稷传种世衡传徐禧传李师中传陆诜传沈括传李定传王广渊传王厚传薛向传王韶传蒲宗孟传蔡挺传王安国传王安石传王安礼传李允则传吕诲传郑侠传郑獬传蔡襄传余靖传曾肇传刘奉世传曾巩传欧阳修传刘分攵传胡宿传张方
平传王拱辰传钱惟演传钱易传邵亢传赵扌卞传唐介传吴奎传包拯传韩缜传韩绛传韩维传韩亿传范仲淹传范纯仁传文彦博传王硄传富弼传吴充传曾公亮传陈升之传韩琦传庞籍传章得象传杜衍传王曾传张知白传杨允恭传李迪传卢斌传戚纶传张去华传孙何传晁迥传刘筠传杨亿传梁鼎传王济传范祥传田京传陈贯传李防传贾黯传滕宗谅传陈从易传陈希亮传姚仲孙传彭乘传司马池传梁颢传孙甫传谢绛传尹洙传掌禹锡传王洙传王禹翱传张咏传孙扌卞传田锡传王尧臣传明镐传王则传丁度传宋敏求传王博文传郭逵传宋绶传狄青传曹利用传杨崇勋传高琼传王益柔传陈彭年传陈执中传贾昌朝传宋祁传陈尧佐传
宋庠传夏竦传王钦若传丁谓传王旦传向敏中传寇准传李沆传呼延赞传雷德骧传王继忠传何蒙传马知节传索湘传翟守素传樊知古传姚内斌传王继勋传郭进传杨延昭传李汉超传杨业传陶谷传扈蒙传李惟清传柴禹锡传赵昌言传王沔传温仲舒传苏易简传辛仲甫传钱若水传吕蒙正传张齐贤传李日方传沈伦传卢多逊传李穆传薛居正传石熙载传吕余庆传刘熙古
传窦仪传田重进传刘温叟传米信传党进传
李汉琼传崔彦进传曹翰传袁继忠传张美传郭守文传潘美传曹彬传王仁赡传李处耘传李崇矩传王全斌传赵普传李继勋传王审琦传慕容延钊传王溥传石守信传范质传子崧传士砫传镇王传益王君页传庄文太子砱传汉王元佐传昭成太子元僖传度宗全皇后传燕王德昭传理宗谢皇后传
光宗慈懿李皇后传恭圣仁烈杨皇后传宪圣慈烈吴皇后传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传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慈圣光献曹皇后传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仁宗郭皇后传太祖母昭宪杜太后传章献明肃刘皇后传瀛国公纪(附二王纪) 度宗纪宁宗纪理宗纪光宗纪孝宗纪钦宗纪
高宗纪徽宗纪哲宗纪英宗纪神宗纪仁宗纪
真宗纪太宗纪《宋史》简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