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材料)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竹石》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三首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四个入声字“不、立、击、北”的短促,读出平长仄短,韵字拉长。
2、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字面意思。
3、通过吟咏,感悟高音强调的内容和长音延展的画面等,尤其感悟入声字“击”的铿锵有力。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
【教学难点】对咏物诗的总体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苏轼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请孩子们吟咏一下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2、这是苏轼题写在北宋初年著名和尚惠崇留下的一幅画——《春江晚景》上的一首诗,这种诗歌叫作题画诗。
二、解诗题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这首题画诗是诗人郑燮题写在自己的画作上的一首诗歌。
2、出示郑燮三幅《竹石》图。
孩子们看,这三幅画都是郑燮的《竹石》图,根据最后一幅收藏者吉林省博物馆介绍,郑燮画了好几幅《竹石》图,每幅图题写的都是这首诗,但个别字有差异。
总体来说,占大面积的、墨色较重的是一丛竹子,右边是一块岩石,左边竖行题写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句,落款是作者“板桥郑燮”和他的印章。
3、古人有作画题诗以明心志的传统,我们今天就走进郑燮的《竹石》,去感受诗人的内心。
二、读诵诗歌1、出示标出平仄符号的诗歌。
请孩子们自己读诗歌,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特别注意读准作者的名字“燮”(xiè),读出入短韵长,也读出每句诗第二、四、六字的平长仄短。
2、指名读,师生集体正音。
3、全班齐诵。
三、理解文意1、请对照注释,四人小组说一说每句诗歌的意思。
2、小组反馈,师生补充明确。
3、全班再读诵诗歌。
四、理解音义(一)学习第一、二句1、从字面意思理解中,孩子们知道了郑燮画中的竹子生长环境只是青山上一处破碎的山崖。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1】篇〗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我都会细细思考:这次活动中,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那么活,思活那么深,思深那么透,思透那么新,思新那么进。
这次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反思活动,我的收益颇多,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真心想用智慧浸润课堂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
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
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
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毅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答复,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
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毅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根底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
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根底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设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第【1】篇〗我觉得学古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本文的两首古诗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那么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古诗该怎么教呢?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简约的教学思路:整堂课的教学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
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
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
第一首古诗学完,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最后交流反馈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但整堂课下来,本人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没能把“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定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
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第【2】篇〗《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他们用眼去看、用脑去想、用心去品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竹石诗教学反思模板
一、教学背景《竹石》是小学语文中的一首经典咏物诗,通过赞美竹石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诗人郑燮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竹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坚守信念的品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郑燮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理解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 品味诗歌: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品读,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拓展延伸: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竹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了诗中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现了良好的价值观。
2. 教学不足:(1)对诗歌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对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了解不足。
(2)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时,过于注重对诗歌形式的分析,而对诗歌内涵的挖掘不够。
(3)课堂互动环节较少,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3. 改进措施:(1)课前准备更加充分,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
(2)在分析诗歌时,既要关注诗歌形式,也要注重挖掘诗歌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3)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总结《竹石》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1篇】《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他们用眼去看、用脑去想、用心去品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欣赏郑板桥的四幅名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欣赏更有意境,我在欣赏的同时插入了《琵琶语》这首更富古典韵味的古筝曲来烘托气氛。
之后了解诗人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诗,我在品读词句明确诗意这一环节为学生讲述了《两袖清风的郑燮》这一故事来填补本课的空白,同时也让学生能对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喜欢品读古诗,在品读环节我采用了指名读、男女生互读、小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写作的目的。
从而体会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我在拓展阅读中又引入了两首关于竹子的古诗让学生来拼读,增强了学生的阅读量。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课堂自然也不例外。
本课由于品读环节用时过长,导致在拓展阅读环节知识处理得不够到位,今后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准确把握时间,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完美!【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2篇】《竹石》教学反思一本首古诗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1.故事导入,初步了解诗人。
这个环节用故事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读诗、学诗的欲望,给本课开了一个好头。
2.学会按节奏读诗并知道诗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我安排了听录音环节,学生听后画出节奏,并汇报,最终确定诗的节奏,然后按照节奏练读,汇报读,当学生把诗读熟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古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举例: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需要理解“千磨万击”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象征了人生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领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的坚韧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来表现诗句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4.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郑燮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词理解: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咬定”、“立根”、“磨”、“击”、“坚劲”等,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意境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郑燮通过竹石寄托的个人情感和理想,把握诗的主旨。
-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举例:《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重点在于理解“咬定”的意象,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古诗《竹石》小班教案及反思
古诗《竹石》小班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古诗《竹石》小班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小班学生了解古诗《竹石》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竹石》的课文2. 图片或插图展示竹子和石头的样貌3. 诗词解析的简单介绍材料4. 与竹子和石头相关的手工材料,如纸板、颜料、画笔等5. 绘本或音频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竹子和石头的图片或插图,引起学生对这两样事物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见过竹子和石头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学习古诗《竹石》做铺垫。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古诗《竹石》的课文或在黑板上展示。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读,帮助他们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3. 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4. 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诗中的竹子和石头有什么特点?它们与人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觉得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或思想?”5.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义,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情感体验与创作(20分钟):1. 展示与竹子和石头相关的手工材料,如纸板、颜料、画笔等。
2. 让学生用手工材料制作自己心目中的竹子和石头,可以是画画、剪纸或其他形式。
3.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表达自己对竹子和石头的情感和想法。
4. 学生完成手工作品后,让他们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反思(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帮助他们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古诗《竹石》有什么新的认识?你们在制作手工作品时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觉得这堂课有趣吗?为什么?”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反思,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4. 老师总结教学过程,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教案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竹石》的内容和意义,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第【1】篇〗上周,我和小邱同课异构,执教了《石灰吟》。
对于第一次选古诗作为研究课的我来说,这的确是一次非常难得且宝贵的经验。
之前,何平说,不能试教,王老师事先也不指导,就是要体现我们自己的思考。
因此,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怕自己上砸了辜负了王老师的期望,况且还是在“杭州名师培训周”上课呢!但是,在课堂上,我很快找着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感觉,直至课后,我胸中澎湃的情感似乎还在暗涌,久久不能平静。
几天来,我一直在思考,思考这节课的得与失。
回忆教学的设计过程,我觉得第一个“得”首先是我更认同了文本细读的意义所在。
自从《珍珠鸟》的备课,我对文本细读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一次,从备课到上课有七天多的时间,我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做文本细读,当然,这种思考在上《珍珠鸟》之前已经模糊地进行着了。
文本细读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体验。
上次的《珍珠鸟》,我在文本细读中,时常感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温馨与幸福;这次的《石灰吟》,我更多的体验是感动,甚至激动,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已然泪下。
所以我想,文本细读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必经之路。
从什么角度解读,往往决定了教什么。
我以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而不是仅仅用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形式上。
文本细读是“童子功”,是我以后一定要坚持下去的。
第二个“得”是学以致用。
这一段时间,我在各种讲座、王老师的评课和听课活动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在三天多里五易其稿,因为我希望把更多的所学(尽管暂时只是囫囵吞枣式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整个设计中,我的初稿是缺少学生的活动的,但听完王老师《走向视域融合的对话策略》讲座后,我不断地修改着,给学生留出更多活动的空间。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本来是没有很细致的指导的,但是听了庞老师的课,使我反思自己,于是从初读时起便先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一些指导。
我又运用了王老师所说的感性学习的一些策略,把作为零度观察者的学生化为主体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趣味导入,增加课堂吸引力。
学生感触深受世人爱戴的马,在李贺的笔下又是如何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 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反思第【1】篇〗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
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
“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
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
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
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
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
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古诗。
2、在品读感悟中领悟古诗的含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复习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并适当拓展阅读。
4、品味题画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1、教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
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竹子的精神,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
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设计:导课激趣、明确目标;小组分工,探究学习;汇报展示,学习评价;总结学情,拓展提高。
一、导课激趣是前提(课件展示优美的题画诗,从视觉上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二两三节,四五六片叶。
可以迎风霜,亦可战冰雪。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提问:这几首诗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哪个同学知道?回答:一是都是题画诗,二都和竹子有关。
清朝有个身世坎坷的诗人画家,也是书法家,他也有一首可以算作他的题画诗代表作的作品,谁知道这个作品和它的作者?板书课题《竹石》和作者郑燮。
1、展示诗人画像。
2、小组讨论:我们要怎样学习这首古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了解作者生平时代,以促我们了解诗歌的意思;(2)了解题画诗诗歌的特点;(3)学习从诗和画两方面品味作品;(4)重点是解读诗意,领悟竹子的精神;(5)注重停顿和声调的高低,学习朗读,读出诗中情感;(6)探究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运用。
3、小组分工合作,学生自我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二、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学习评价。
1、作者生平及故事(一组展示)(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竹石》教学设计2024 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坚韧、高洁品质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含义和用法,掌握七言绝句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探究,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蕴和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坚韧、高洁品质的赞美之情,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味,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古诗的背景、作者、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1. 激趣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竹子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竹子有哪些特点和用途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
(2)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竹石》的作者郑燮,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诗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可以通过PPT课件或图片展示郑燮的相关资料,如他的生平和诗歌作品等。
(3)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关于竹子的问题,如“你们知道竹子有哪些特点吗?”、“你们知道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吗?”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
2. 作者简介(1)教师向学生介绍郑燮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他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可以通过PPT课件或图片展示郑燮的相关资料,如他的生平和诗歌作品等。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竹石》与另外两首咏物诗《马诗》《石灰吟》一同选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且位于两首诗之后。
本单元主题为“理想信念”,单元选文着重体现着文天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内涵。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以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竹的品格。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基于前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咏物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自主批注阅读学习古诗提供可能。
同时,六年级也有一定小组合作学习经验,能够较好地共同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发现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感受咏物诗的三重境界奠定基础。
三、设计理念悟诗意、明诗志、晓文化,是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
我首先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在整体性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知描写对象“竹”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资料,在落实本单元学法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此外,咏物诗承载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
所以,本节课我力图巧妙还原意象,破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揭晓古诗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象,真正落实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在学法上,我主要通过激励与引导,以读促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循序渐进地发现古诗的“竹格”“人格”与“文格”。
四、教学目标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确竹子的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拓展资料,深入理解古诗情感内涵。
3.背诵古诗,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了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
五、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在回味中梳理学习方法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班级通过释题了解了古诗题目的意思,又在读准字音和停顿的基础上共同探究理解了诗歌的大意。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2、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
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
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
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
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平平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竹石教学设计模板1 学习本课2个生字。
2 学习看注解,读懂诗句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 体会竹子扎根岩缝之中坚忍不拔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搜集描写、赞美竹子的诗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释题激趣1 出示教学挂图或课件,指导观察。
(1)图上有哪些景物?(2)竹子长在什么地方?(3)你对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有什么看法?2 齐读课文题目,释题。
3 了解郑板桥。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1 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抽读,评价。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三停顿)3 分组合作学习,读懂意思。
老师提出学习要求:(1)小组朗读古诗。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
(3)先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
(4)理解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后相互评价。
4 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1)说说全诗的'意思。
(2)从诗中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特点,什么品质?(3)齐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深入理解1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
2 背诵。
(1)正确背诵。
(2)有感情地背诵。
(3)表演背诵。
(4)相互评价,学习。
四、小结学习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吗?1 读准、读通古诗。
2 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3 理解全诗意思。
4 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感情。
5 熟读成诵。
五、拓展学习,积累语言1 人们是怎样赞美竹子的?汇报课前搜集的诗文。
2 结合本诗和你对竹子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竹子吗?六、指导写字【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的: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第【1】篇〗《竹石》教学反思一本首古诗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1.故事导入,初步了解诗人。
这个环节用故事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读诗、学诗的欲望,给本课开了一个好头。
2.学会按节奏读诗并知道诗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我安排了听录音环节,学生听后画出节奏,并汇报,最终确定诗的节奏,然后按照节奏练读,汇报读,当学生把诗读熟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古诗的意思。
这个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并借助小组的力量初步了解了诗的大概意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
3.悟诗情:我采用逐句分析、朗读的形式进行,在分析中学生明确了古诗的深刻含义,再带着理解来读,学生走进了古诗,读得入情入境,达到了理想效果。
最后介绍诗人郑燮充满磨难的一生,学生自然的认识到了,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今后将如何面对困难。
学生也受到了生命的感动,懂得了要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当然坌棵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1.每个环节之后教师的总结语很苍白,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教育机智的问题,这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锻炼的。
2.在让学生画古诗的节奏之前应告诉孩子用什么符号画节奏。
3.悟诗情后学生的情感已经被激发,此时朗读古诗时如能配乐效果会更好。
《竹石》教学反思二这首诗和《石灰吟》一样都是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说到诗人郑燮,有些学生很陌生,但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知道郑燮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素有“诗书画”三绝。
诗人十分喜爱竹,所以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
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
竹石微课教学设计模板及反思
#### 一、教学背景-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竹石》- 适用年级:六年级-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郑燮,掌握生字词。
-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 通过反复朗读,概括诗歌内容,体会竹子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
- 体会作者不向世俗低头、刚毅正直的高尚情操。
-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竹子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
- 难点:体会作者不向世俗低头、刚毅正直的高尚情操。
-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朗诵法- 小组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郑板桥的竹石图,引发学生对竹子特点的思考。
-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谁画的吗?这幅生长在石头上的竹子有什么特点呢? - 引出课题《竹石》。
2. 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作者郑燮及其作品。
-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 指名读,教师指导和点评。
- 学生大声朗读,了解古诗内容。
3. 深入理解:-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竹子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竹子所表达的品格和精神。
-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巩固练习:- 朗读比赛,检验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 学生仿写,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小诗。
5. 总结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体会。
#### 三、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是否掌握了生字词和诗歌内容。
-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 学生是否体会到了竹子的品质和诗人的精神。
- 教学改进措施:-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教学亮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 通过小组讨论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教学不足:- 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第1篇】《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说到诗人郑燮,有些学生很陌生,但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知道郑燮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素有“诗书画”三绝。
诗人十分喜爱竹,所以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
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领悟了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再引导学生读诗,以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反思第2篇】《竹石》教学反思一本首古诗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1.故事导入,初步了解诗人。
这个环节用故事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读诗、学诗的欲望,给本课开了一个好头。
2.学会按节奏读诗并知道诗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我安排了听录音环节,学生听后画出节奏,并汇报,最终确定诗的节奏,然后按照节奏练读,汇报读,当学生把诗读熟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古诗的意思。
这个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并借助小组的力量初步了解了诗的大概意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
3.悟诗情:我采用逐句分析、朗读的形式进行,在分析中学生明确了古诗的深刻含义,再带着理解来读,学生走进了古诗,读得入情入境,达到了理想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2.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三.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以及有关竹子的古诗。
2.课件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那里也可以有呢?请看下图。
(展示2-6幅的幻灯)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展示幻灯7)早年家贫,中进士,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展示幻灯8)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
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
三、理解诗题。
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幻灯9)(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理解“立:站立,扎根。
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幻灯6和5)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
“磨”是读mò“磨——磨砺、磨难、困难”“还”是读 hái“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
“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
击:打击任:任凭。
任尔:随你。
尔,你。
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四)看板书小结。
(五)看课件12填空.五、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展示幻灯11)(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指明学生回答)(4)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然后跟课件10歌唱诗。
(5).请学生互相考一下你对诗意的理解。
(可前后也可以四人小组)六、拓展1.阅读郑燮另一首写竹子的诗: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2.说说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课文是也是借物喻人的?(《石灰吟》《左公柳》)3.哪些课文中是写什么人也很有骨气。
(《詹天佑》)六、布置作业。
1.在采集本上用简笔画画一画你心中的竹子,并在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或抄写。
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有关写竹的诗句或像文人墨客们那样爱竹,请你也来赞一赞竹子吧!想好之后写下来。
2.假如郑燮还活着,他现在走到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怎样跟他交朋友?写一段话。
3.搜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补充资料,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板书:竹石(清)郑燮咬定不放松坚定顽强立根破岩中千磨还坚劲骨气不能随风倒。
任尔南北风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竹石》教学反思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
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
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
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
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
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
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
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
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
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
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
文字应用心吟诵。
“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
“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
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诗歌教学,我课件间、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
“意境之读”时,我虽借助了图片,自己口头演示了诵读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调动起,想象能力还是没有激活。
其实,这时,我应积极地、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学生。
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边想象边画《竹石》图,用足够时间引导他们创作,他们的画上可加狂风暴雨,甚至可加坚强的竹子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后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提问解疑。
可引导学生互评画,根据画引导学生提问,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张有驰,才会表现出他们的灵性和创造力。
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评价的时间这是一大遗憾。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