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标准范本

合集下载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正式版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正式版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正式版一、制度目的为了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风险,确保患者得到准确的医疗服务,制定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二、适用范围三、身份查对责任1.医疗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操作流程,并确保全体医务人员了解并遵守。

2.患者也有责任提供准确的身份信息,并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核对工作。

四、核对流程1.患者预约(3)同时,前台工作人员会记录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2.就诊登记(1)患者到达医院时,前台工作人员按照预约信息进行身份核对。

(2)核对完毕后,工作人员会为患者生成一张就诊卡,并在就诊卡上标注患者的基本信息。

(3)同时,将患者的卡号与身份信息进行绑定,方便下次就医时使用。

3.就诊过程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有责任核对患者就诊卡上的身份信息,确保患者身份和医疗操作相匹配。

4.结算(1)患者就诊后,财务人员在结算时同样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

(2)核对完毕后,将费用与患者账户进行对应,确保费用结算的准确性。

五、信息安全保障1.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漏。

2.所有相关的电子数据库需要进行定期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3.医院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信息保密制度,不得擅自查看或传播患者信息。

六、违规处理对于未按照制度执行患者身份查对工作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从纪律和法律层面对其进行严肃问责。

七、制度监督1.医院管理部门需要定期检查和监督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实施情况,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和整改。

2.同时,患者可以通过医院的投诉渠道反映相关问题,医院应及时对投诉进行处理,并采取措施提升服务质量。

八、制度宣传医院应定期开展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该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正式版旨在从源头上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风险。

通过完善的流程和责任分工,实现对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核对,确保每位患者得到准确的医疗服务。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和查对制度落实情况检查标准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和查对制度落实情况检查标准
3
不符合要求扣1分/项
4.调换座位时更换编号牌,有患者身份识别更换记录。
3
未更换编号牌、未记录扣全值
5.至少使用两种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编号牌、座位、患者姓名)
5
未做到者扣3分
6.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执行反问式双向核对法。
5
7.主动与患者及家属共同核对身份信息(如小儿、意识不清、沟通障碍等)。
5
8.完善重点患者身份识别:急诊、ICU、新生儿、手术室等
4
未做到者扣全值




1.药物配制后,签配药人及配药时间。
4
不符合要求扣2分/项
2.给药前检查药品质量。
5
未做到者扣全值
3.光敏感药物采取避光措施。
3
4.给药时执行查对制度,给药后再次核对并观察用药反应。.
10
一次未做到者扣3分
5.给药前核对输液执行单,并签执行时间和执行人。
4
不符合要求扣2分/项
5
未做到者扣全值




60分




1.医嘱下达后,由两名护士认真核对后执行。
10
未做到者扣全值
2.临时医嘱执行双人核对,并签执行人和执行时间。
8
不符合要求扣3分/项
3.每班核对上一班医嘱,每日核对医嘱一次,每周总核对一次,记录医嘱核对本。
8
4.非抢救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对有疑问的医嘱先澄清再执行。
xx县人民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和查对制度质量检查标准
科室:检查日期:检查人员:
项目
检查内容


扣分标准
得分
得分
床号床号姓名Fra bibliotek姓名患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范本,以提供给各医院参考和应用。

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内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误诊、错药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活动,包括挂号、就诊、药房配药、检验检查等环节。

四、主要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院应为每位患者提供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就诊号码等,并将其与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绑定。

2. 患者身份核实:医院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其提供的证件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 患者信息收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就诊记录等,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就诊流程管理:医院应设立患者就诊流程,包括挂号、分诊、就诊等环节,确保患者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就诊,减少混淆和遗漏。

5. 患者身份确认:医院工作人员在每次接待患者时,应核实并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并与患者所持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6. 匹配患者信息:医院工作人员在患者就诊时,应匹配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与患者信息,确保患者信息与就诊人一致。

7. 误诊和错药预防: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品配发和注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会因为混淆身份而接受错误的药物治疗。

8. 患者信息保密:医院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五、实施步骤1. 建立专门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岗位,负责患者身份信息的核实和管理工作。

2. 针对每位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和就诊历史,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3. 给予患者电子健康卡或就诊号码,用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在每个就诊环节中,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与其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依据《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8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组织编写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释义》、《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豫卫医〔2016〕61号)文件要求修订。

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

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

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

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确认患者身份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让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对危重患者、手术或昏迷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的制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临床科室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八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有效期。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时要严格进行三查八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1)、临床输血必须在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现有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

(2)、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受血者或家属告知与输血有关的风险,受血者或家属同意后,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方可申请输血。

(3)、申请输血前经治医师应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试验报告单》(或输血记录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时间前(不超过3天)送交医院检验科转送县血库备血。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本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本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本篇一: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 3 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 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假设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者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者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者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者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1)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 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1)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子细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普通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子细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1. 背景和目的为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确保每位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之前,其身份被正确查对,我们订立了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正确识别每位患者的身份信息,减少人为错误导致的医疗过错,供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加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涉及患者信息和医疗服务的职能部门,包含但不限于:前台接待、医生、护士、药房、病案室等。

3. 管理标准• 3.1 前台接待– 3.1.1 前台接待负责对每位患者进行注册和挂号,应核对身份证明文件、社保卡及其他相关身份信息。

– 3.1.2 前台接待应保证所使用的系统和软件的准确性,及时更新患者信息。

– 3.1.3 患者就诊时,前台接待应自动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和身份证号码,并与患者供应的证件进行比对,确保信息全都。

• 3.2 医生– 3.2.1 医生在就诊前,应查看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患者进行核对,确保记录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

– 3.2.2 医生在填写医嘱时,应依据患者的身份信息开具,并在医嘱上签名确认。

• 3.3 护士– 3.3.1 护士在为患者供应护理服务前,应查看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患者进行核对,确保记录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

– 3.3.2 护士在给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护理操作等前,应再次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操作对象正确。

• 3.4 药房– 3.4.1 药房在发药前,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医生开具的医嘱进行核对。

– 3.4.2 药房应确保发放药品的名称、剂量与患者身份信息全都。

• 3.5 病案室– 3.5.1 病案室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患者的个人信息录入病案系统。

– 3.5.2 病案室应将患者的病历与其身份信息进行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4. 考核标准• 4.1 前台接待– 4.1.1 前台接待应按规定要求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

– 4.1.2 前台接待每天接待的患者数量以及核对准确率应进行考核。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4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4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目的与范围为了提高医疗机构对患者身份的准确定义和识别,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信任,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本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来院就诊的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

二、基本原则1. 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前,必须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以确保医疗行为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2. 隐私保护:医务人员应严守患者的医疗隐私,不得将其相关信息泄露给无权获知的人员。

3. 便利与高效:患者身份识别过程应简洁快捷,不耽误患者的就诊时间。

4. 公平公正: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患者,不论其政治、宗教、种族或其他身份特征。

三、主要内容及操作流程:1. 患者预约挂号阶段1.1 门诊患者预约挂号:(1)预约挂号时,患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挂号时,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系统中建立患者病历档案,并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门诊就诊号码。

(3)为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性,医务人员会要求患者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后方可挂号。

(4)患者住院抢先预约挂号,应提供有效证明。

1.2 住院患者预约挂号:(1)住院患者应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并提供住院证明、住院预交金等材料。

(2)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系统中建立住院病历档案,并为每位住院患者分配唯一的住院号码。

2. 患者到院就诊阶段2.1 入院手续办理:(1)住院患者到院后,应前往医务人员指定位置办理入院手续。

(2)住院患者应提供入院证明和身份证件,医务人员核对入院证明与患者本人信息是否一致。

(3)住院患者完成手续后,医务人员将其正确识别的信息录入院内系统,并为其配备住院卡,以供患者身份识别使用。

2.2 门诊就诊手续:(1)门诊患者到达医院时,应前往挂号窗口办理就诊手续,提供身份证件和个人信息。

(2)医务人员会核对患者提供的信息以及身份证件,并为其办理挂号手续,并领取门诊就诊号码。

患者查对及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查对及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查对及身份识别制度第一篇:患者查对及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严格进行“三查七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时要严格三查八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6.使用无菌物品时,要检查包装和容器是否严密,消毒日期和消毒效果指示标记是否达到要求。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4、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手术等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制度。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5、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6、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7、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8、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级护理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第二篇:《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严格进行“三查八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有效期。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本(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本(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本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内镜、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核对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本(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务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制度名称: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制度背景和目的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为了确保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患者身份,避免发生患者身份混淆或错误的医疗操作,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该制度旨在规范医疗机构在接待患者、开展诊疗和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标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各个科室和部门,包括门诊、急诊、住院、手术室、检验科、药房等。

三、制度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a. 患者来院登记: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后,接待人员应要求患者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或就诊卡,并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与所提供证件或卡片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b. 住院患者身份确认:住院患者在入院时,接待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住院申请表、病案首页等相关文件,并与患者进行身份确认。

c. 患者诊疗过程中的身份确认: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前,应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或门诊号等信息,并通过问询或其他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 查对流程a. 门诊流程:患者到达门诊后,接待人员应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系统,生成就诊号码。

医生在接诊前应核对患者的就诊号码,确保与系统记录一致。

b. 住院流程:患者入院后,接待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住院申请表、病案首页等相关文件,并将其录入系统,生成住院号码。

医生在进行诊疗操作前应核对患者的住院号码,确保与系统记录一致。

c. 手术流程:手术前,手术室人员应核对患者的手术申请单、病案首页等相关文件,并将其录入手术室系统,生成手术号码。

手术医生在手术操作前应核对患者的手术号码,确保与系统记录一致。

d. 检验流程:检验科人员在进行患者样本采集时,应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或门诊号等信息,并将其录入检验系统,生成样本编号。

检验人员在检验前应核对患者的样本编号,确保与系统记录一致。

3. 异常情况处理a. 患者身份混淆:若发现患者身份与登记信息不一致或存在混淆情况,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诊疗操作,并及时与患者核对身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后方可继续操作。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背景
在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份核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正确查对患者的身份可以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避免因为身份混淆而导致的不必要的麻烦和后果。

目的
本制度的实施旨在确保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

适用范围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科室。

具体实施
1. 门诊部分
- 门诊挂号时,工作人员应准确地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并发放诊疗卡。

- 处方、检查单等医疗文件需要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每一份文件必须与患者的诊疗卡信息一一核对。

- 患者就诊时,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诊疗卡信息,并向患者确认个人信息是否正确。

2. 住院部分
- 安排床位时,工作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确保与病人身份信息一致。

- 入院登记时,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证、诊疗卡信息,并将信息录入系统。

- 医生开具病历、护士记录病情等医疗文件需要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每一份文件必须与患者的身份信息一一核对。

- 医嘱执行过程中,护士必须核对患者身份及医生嘱托的医疗操作内容。

重要性
实施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有利于保障医患双方权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总结
身份查对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优化医疗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全体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此制度的落实,不断加强医院安全管理,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一、为了执行各种查对制度的准确性,在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前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包括姓名、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床号等)以上项目对患者的身份进行识别,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唯一依据。

二、住院患者在诊疗活动中,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医务人员应认真核对“腕带”标识内容,并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三、护士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为患者实施操作前(如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或血液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治疗性操作及氧气吸入、吸痰、口腔护理、导尿、灌肠等护理操作),必须同时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对患者两项(姓名、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床号等)以上核对患者身份,并让患者或近家属陈述患者的姓名,确认无误后才能实施操作。

四、为患者采集血标本时,护士必须携带贴有患者信息、检验项目条码卡的采血管到患者床旁查对无误,方可采血。

五、查血型、合血的病人必须执行“一人一针一管”原则,严禁多人多采。

采集输血标本及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和双人查对、签字制度。

六、为患者实施有创诊疗及护理操作前、麻醉前、手术前,执行者要主动与患者沟通,由患者或近家属陈述患者的姓名,护患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七、化验标本盒上的标识码与检验报告识别码一致。

放射、检验、检查申请与报告单使用的门诊号/住院号、姓名或其他病人所独有的信息应一致,在各种检查过程中应核对病人腕带信息。

八、对手术患者,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三方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流程及患者交接环节中身份识别措施。

九、对传染病、药物过敏、有跌倒、坠床、压疮风险等特殊患者应有识别标识。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样本(2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样本(2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样本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务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潜力的患者、不一样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腕带资料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

新生儿腕带资料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

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

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资料,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

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

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

两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状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后方可离开。

6、职能部门(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履行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样本(二)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核查患者身份管理制度

核查患者身份管理制度

核查患者身份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医院内部安全、维护医疗秩序,有效进行医疗服务工作,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行政人员等,必需遵守。

第三条患者的身份核查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核查工作必需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执行。

第二章身份核查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第四条患者的身份核查工作必需依据真实、准确、保密、便捷的原则进行。

第五条患者的身份核查工作重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预约挂号阶段:在患者预约挂号时,需要核实患者的身份证件信息,包含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年龄等。

核查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供应的身份证件与其本人的全都性,并将核查结果记录在挂号系统中。

2.就诊登记阶段:患者来院后,需前往就诊登记处进行身份核查。

核查人员应提示患者将有效身份证件递交,并进行核验,确保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并将核查结果记录在就诊登记系统中。

3.医疗服务阶段:医务人员在为患者供应医疗服务时,应认真核查患者的身份信息。

如有需要,可要求患者出示身份证件,并与就诊登记系统的核查结果进行比对。

4.结算阶段:在患者结算时,收费人员应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就诊登记系统的核查结果进行比对。

在结算完成后,将核查结果记录在结算系统中。

第六条针对特殊情况下的身份核查,医院应订立相应的操作指引,并明确相关程序和责任人。

第三章身份核查的管理和掌控第七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身份核查工作的内部管理和掌控机制。

第八条医院应设立相应的权责清楚、相互协作的机构,负责患者身份核查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第九条每个核查环节都应有专人负责,确保核查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第十条医院应加强对核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身份核查本领和水平。

核查人员必需经过系统培训,并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第十一条医院应定期进行患者身份核查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十二条医院严禁任何不正当行为和违规操作,如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姓名、床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 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四、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五、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六、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七、要求各科室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上的信息,并由陪同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八、“腕带”牌记载患者姓名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九、要求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进入手术室以及处于昏迷状态的所有患者均要佩戴“腕带”表,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表示应准确无误,住院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一、完善各关节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交接程序与记录。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范文(三篇)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范文(三篇)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范文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发生医疗事故,制定本制度,规范患者身份的核查流程,保障每位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治疗。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三、患者身份查对的内容和流程1. 患者自述核对患者来到医疗服务机构后,首先在登记处办理挂号手续。

登记处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自述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录入电子病历系统。

患者应在登记处核对自己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并在确认无误后签字确认。

2. 身份证核对在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医务人员应首先核对患者的身份证。

医务人员应查看患者身份证上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并与登记处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

如有发现信息不符或身份证伪造等情况,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3. 医保卡核对在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的同时,医务人员还应核对患者的医保卡。

医务人员应查看医保卡上的姓名、卡号等信息,并与登记处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

如有发现信息不符或医保卡失效等情况,应及时通知患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4. 多人核对机制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医疗服务机构应建立多人核对机制。

在关键环节,如进行手术、输血、开立重大诊疗项目等,医务人员应进行多人核对,相互验证患者身份信息,以防止操作失误。

5. 无法核对身份的处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或医保卡等。

医务人员应按照医疗机构相关规定处理,并尽量确保患者安全。

四、责任与处罚1. 医务人员的责任医务人员对于患者身份查对的准确性负有直接责任。

在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医务人员应认真负责地进行核对,并及时报告发现的问题。

2. 违规处罚对于故意违反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机构将按照规定进行违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停职、降职、解雇等。

五、监督和检查医疗服务机构应定期对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提高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目的是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和医疗信息,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以下是查对制度的标准格式文本:1. 查对的对象:查对制度适合于所有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包括门诊、住院、急诊等。

2. 查对的内容:(1)患者身份查对: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件号码等个人信息,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2)医疗信息查对:核对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用药等医疗信息,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3. 查对的时间点:(1)患者身份查对:在患者就诊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2)医疗信息查对:在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医疗信息,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4. 查对的方式:(1)患者身份查对:医务人员可通过查看患者的身份证件、问询患者的个人信息等方式进行核对。

(2)医疗信息查对:医务人员可通过查阅患者的病历、医嘱、药品清单等方式进行核对。

5. 查对的责任人:(1)患者身份查对: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负责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

(2)医疗信息查对: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患者时负责核对患者的医疗信息。

6. 查对的记录:(1)患者身份查对:医务人员应在患者的病历或者相关表格上记录患者身份的核对情况。

(2)医疗信息查对:医务人员应在患者的病历或者相关表格上记录医疗信息的核对情况。

7. 查对的监督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查对制度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查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目的是防止患者身份混淆和错诊,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以下是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标准格式文本:1. 身份识别的要求:(1)患者身份证件: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

(2)患者个人信息: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一、目的和范围为加强医院内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相关人员的患者身份识别和管理工作。

三、定义1. 患者:指在医院就诊或住院的个体。

2. 身份识别:指通过有效的身份证件等方式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

3.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指医院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规定进行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

四、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要求1. 就诊患者的身份识别(1)门诊患者:患者在挂号时需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由挂号人员核对身份证件上的信息与患者本人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若患者无身份证件,可由家属提供患者的相关个人信息,并签署确认责任的授权书。

(2)急诊患者: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可通过患者自述的个人信息进行确认,但需患者亲自签署确认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3)体检患者:体检患者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体检前由工作人员核实身份信息,并登记患者所需的体检项目。

2. 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首次入院时,需携带有效的身份证件,并进行身份信息的登记和确认。

同时记录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家庭地址等信息。

(2)患者住院期间,如需出院或转院等情况,患者身份需再次核实和确认。

(3)住院患者每次进出病房或其他医疗区域,需出示佩戴有效的身份识别证件(如住院证、腕带等),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与身份证件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五、患者身份识别管理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存储和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医院应对患者身份识别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了解和遵守程度。

3. 医院应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4. 医院应建立投诉和举报渠道,接收患者或家属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投诉和反馈,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

六、患者个人信息保护1. 医院应加强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其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制度编号:LX-FS-A12298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为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医疗安全,特制定我院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1.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卡:
①对昏迷、神志不清、老年人、特殊情况(智力问题、脑萎缩等)、告知患者佩戴腕带标识。

②填写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医院、病房、住院号、电话号码、诊断,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晰、填写准确,填写完毕后应经2人核对无误后才可使用。

“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若损坏需及时更换,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处置时应核对以上项目。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
良好。

③佩戴腕带标识实行班班交接,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2.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

询问患者全名时需确定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杜绝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来确认其身份。

要求使用患者的姓名及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核对的两个要素。

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班程序与记录。

4.不同病人身份识别的方式:
①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使用床号、
姓名、住院号三种结合的方式来识别身份。

②对同姓名的患者除因分开收住外,进行各项处置时应严格查对制度,用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地址或职业或身份证号五种病人信息来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准确无误。

注:男性佩戴蓝色腕带标识。

女性佩戴红色腕带标识。

请在该处输入组织/单位名称
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 Organization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