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府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发挥作用
关于“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浅议
关于“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浅议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摘要: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突出问题,“订单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新的培养模式被正式提出并加以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鉴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特别是教育资源和教育体制、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该模式在实施中又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并以其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校的欢迎。
但是,该模式在实施中又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一)普通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阻碍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办学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
比较严重的是“职教普教化”现象。
一些学校仍实行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加大基础课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实际成了本科压缩型。
(二)教师实践能力弱,使许多订单难以合格完成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情况虽有所改观,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仍很严重,专任教师中至少一半的教师没有真正出过校门。
由于生活的圈子狭窄,环境相对封闭,教职工对市场经济陌生,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和足够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
加之一些学校并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第一位,对教师走出去没有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与收入分配仍主要以授课量为杠杆,还有许多行政性、事务性要求,使得教师出门很困难。
因此,即使学校接到订单,也难以按用人单位要求完成。
(三)如何多接学生满意的“订单”是一个难点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这对于有体制和隶属关系天然优势的民办学校来讲相对容易,但对于仍居大多数的“吃财政饭”的公办学校来说,要做到从“学校教育模式”到“企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要困难得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困境及冲突研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困境及冲突研究*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困境及冲突研究*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职业院校乃至应用型本科学校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或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的一种体现,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全面的开展或者不加研究基础上开展,他是否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现状,是否能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精神相匹配。
这种模式倒底是一种机制的创新还是一种责任规避却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这目前也是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困境及冲突所在。
针对上述问题,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机制创新逻辑与职业教育精神冲突及责任规避方面进行全面剖析。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订单式;职业教育;机制创新;责任规避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3-0135-06“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人才培养单位与相匹配的企业所进行的,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签订人才培养合同或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利用自己所持有的资源,通过相互合作对人才实施培养,经过双方培养的人才最后到参与培养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直至就业。
在国外并没有这样的直接说法,但该模式却被认为是德国“双元制”、美国“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的一种创新型应用。
现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各大职业院校乃至各应用型本科学院的普及与应用已经风生水起,俨然已经是教育创新及改革的一种新动向;被冠以校企进入了实质合作阶段,甚至已经上升到教育部的职业教育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纲要层面;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的重要指向及方针。
但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广泛应用相匹较,该模式是否适应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之想匹配的运行机制及条件是否成熟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人进行深入,简而言之,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否真的是一种机制创新,是否与中国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精神相匹配并没有或者很少有相关研究,相反更多的是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其关键在于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
订单班是指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按照企业的需求、特点和要求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教育模式。
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对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实践与思考。
一、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包括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培养计划的制定、学生的培养和企业导师的配备等环节。
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合作协调。
这一过程包括确定合作的目标和需求,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合作协议等。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代表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学生实习等重要环节,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力。
双方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专业需求和技能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确定实习、实训及项目研究等教学环节,以确保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能够获得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知识、技能及能力。
企业也可以提供实际案例、问题,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确保培养计划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生在订单班模式下进行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进行学习和实践,同时参与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活动,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与企业需求匹配的实际能力与技能,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也需要配备专门的企业导师。
企业导师可以与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更为贴近实际的指导与建议。
企业导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融入企业,并成为企业中的中坚力量。
以上即是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般实践方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积极合作,共同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略谈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略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项国策一直是大家信奉的教条。
而“科教兴国”策略也一直是我国科学发展的指导策略。
科学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这一观点的提出催生了很多教育改革的产生,其中高职院校实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产生的,它解决了很多企业急需的专业性人才的需要,这一模式的形5成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很多贡献。
当然,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这一模式也渐渐出现问题,所以,总结这些问题并得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新道路的关键。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作用自从我国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来,为企业解决了很多问题,其作用重大,主要体现在:(1)转变校企观念。
之前我们对于教育工作而言,都是相对封闭的,企业与学校之间是分别独立的,学校按照自己特定的套路进行教学,而企业也按照自己独有的标准招聘员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了校企观念,它像一条丝带紧紧的将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从企业需求出发,很有目的性地培养人才,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就业都有极大的好处。
(2)增强校企合作。
在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之前,校企之间的合作都是相对表面和比较松散的。
随着此模式的形成,两者之间的合作走向了新的高潮,学校与企业联手打造最适合时下生存的实用性人才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必然选择。
(3)提高就业质量。
这点作为学生来讲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
在以前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是相对较低的,因为相同状态下的教学手段,企业肯定会选择本科或研究生来做,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让企业转变了这样态度,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提高了其就业质量,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很有可能因为这些培训而走入管理阶层,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关于如何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如何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思考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缩小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要员工之间差距的有力措施,但在实际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如企业合作热情不高、校企深入沟通难度大等问题。
文章针对结合工作经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问题;思考“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最后企业按协议要求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员工的差距,减少企业对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
但在我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成为当务之急。
1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1 企业合作热情不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需要企业的深入参与,但目前的现状通常是校方急切的希望能与企业合作,但企业的热情却并不高。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在招聘中拥有很大的主动权,选人的余地较大,用人的成本也较低。
很多企业认为没必要与学校合作培养几年后的员工。
从法律上企业也没有必须支持学校的义务,校企合作有时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反而会增加无谓的成本,而且企业还要为顶岗实习学生安全承担责任,所以很多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不是很感兴趣。
1.2 校企深入沟通难度大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沟通尤为重要。
企业需要告知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企业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学校则需要准确的理解企业的需求,并将企业需求具化为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但企业往往不是很清楚学校的教育规律,而学校又不能很准确的把握企业的需求,加上很多企业的合作热情并不高,导致学校在沟通中处于被动地位。
1.3 配套改革措施不能及时跟上首先,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企业的运作、技术要求都不是很了解,造成能够胜任订单培养的教师不多;其次,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时,不能准确全面的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就必然偏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再次,学校缺乏与订单培养相配套的教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作者:赖建斌王水全来源:《职业·中旬》2009年第09期衢州市技工学校与衢州杭甬变压器有限公司于2007年签订学生定向培养协议;即订单式杭甬班。
学生在该班经过一年半的理论学习和在公司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得到了企业“用的上、上手快、留得住”的肯定。
我校在两年多的订单培养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在校企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下这些经验:一、“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订单式”培养模式容易使学生认为“单位已定,就业问题已解决”,从而产生在学习上的松懈麻痹、不思进取等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建立了包括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在校表现以及车间主任的评价等多个方面在内的考评体系。
由学校和企业双方考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企业的思想顾虑,也使学生明确了“订单”不等于就业的观念。
二、订单班专业课的设置问题订单协议签订后,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企业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重新进行分解与科学组合。
设计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对课程结构、比例权重、内容衔接等方面要进行调整,力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
在教材选择上,学校应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调研,然后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选定教材,或邀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编写订单班的校本教材。
课堂上应及时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介绍给学生,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那些没有被企业录用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三、订单班学生身份的转变问题顶岗实习期间是学生和工人的双重身份,在衢州杭甬变压器有限公司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中,我们发现有少数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以为自己是学生就可以降低要求。
在学校学习时,就应该以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以公司的员工身份教育学生。
到顶岗实习时,才能让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状态,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知识的熔炉,智慧的火花在教育的璀璨星空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像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开启着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大门。
然而,这把钥匙是否始终光亮?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它是否已经生锈,让知识的灯塔无法指引航向?本文将带您一起探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及其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层层的乌云,遮住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光明。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如何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重新焕发光彩,锻造知识的利剑?首先,我们需要提升教学的质量。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培训和指导。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然而,仅仅锻造知识的利剑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照亮智慧的火花。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照亮智慧的火花呢?首先,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充满知识氛围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也能够通过教学,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浅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浅析订单式人才培养作为职业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规律,昭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本文围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相关理论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面阐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力争从政企校生4个主体参与方,搭建起3级创新的机制体制平台。
标签:“订单式”培养运行机制零距离对接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职业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各地悄然兴起。
但是由于我国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时间短,政府政策法规不完善,企业认识不足与支持不力,学校办学理念陈旧等原因,在培养时存在结合时间短、结合领域窄,结合层次浅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建立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是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社会压力,帮助高职院校走出办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订单式培养的意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地位,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可以说,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达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代表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对学校而言,实施“订单式”办学,可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准确定位学校的专业设置,在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上都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做文章,同时有利于依托企业引进行业标准,创设教育和实践环境,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校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对用人单位而言,“量身订做”的人才不仅有效地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而且降低了培训成本,节省了培训时间,减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更重要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带来了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对学生而言,最明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对就业风险的规避。
通过订单式培养,学生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免去了寻找工作的艰辛,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同时打通了产学结合的路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更加自觉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为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动政府对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支持与推动促进人才强国建设
推动政府对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支持与推动促进人才强国建设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推动政府对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支持,以及如何促进人才强国建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提高政府对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支持,以及如何推动人才强国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一、提高政府对人才培养的支持人才培养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提高政府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当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合作项目、引进外国教育资源等方式,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入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颁发奖学金、设立科研项目等方式,激励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再次,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政府应当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质量导向,注重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评价,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对劣质培养机构进行整顿,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加强对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人才引进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对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政策。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给予引进资金、住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简化手续等方式,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和便利程度。
其次,加强与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政府可以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他们回国发展。
同时,还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人才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人才的共享和跨国合作。
浅析“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首 先 .订单 式 ” 养模式 涉及 三方 主体 , “ 培 即学 校 、 业和 学 企 生 . 方主 体在 主观 意愿 上 的 一致 性 是达 成 合作 培 养 的基 础 三 商业 中针 对 “ ” 订 单 式” 产 . 涉及 买 和卖 双 方 . 物 的“ 生 只 而教 育
断 出企 业 的用 人 需 求 方 向 ,才 能最 大 限度 地 减小 高 职 教 育
的。 这是 与 商业 中“ 订单式 ” 生产 最大 的不 同 。因而 “ 单式 ” 订 培 养 模式 在“ 方一致 性 ” 三 的操作 上具 有一 定 的困难 其 次 .订 单 式 ” 养 旨在 实 现 学 生 毕 业 后 直 接 上 岗 . “ 培 企
一
经 过 大 量 调 查 和 实 例 分 析 .发 现 上 述 问 题 有 企业 的 原 因 、 校 的原 因 , 学 也有 其 它 方 面 的 原 困 。我 们 认 为 , 想 改 革 要 优 化 “ 单式 ” 才培 养 模 式 . 订 人 应做 好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的工 作
( 企业 用人 需 求 的预 测 一)
领域 是针 对 “ ” 订 单式 ” 人 的“ 培养 . 是不 变 的 . 是 不 断变 化 物 人
在 确 立 “ 单 式 ” 养 前 . 校 应 了解 “ 对 子 ” 业 其 订 培 学 结 企
所 在行 业 的经 营状 况 及 其 它情 况 如企 业 发 展 处 于 什 么 阶
段 ? 展 趋 势 如 何 ? 业产 品是 否 有 较 强 的 竞争 力 ?企 业 的 发 企 核 心竞 争 力 怎 么 样 ?学 校 要 在 对 企业 预测 的基 础 上 . 致 判 大
出 了高职教 育应 注重 学 生 职 业规 划 与 岗位 任 职 资格 相 结 合 的 办 学理 念 。
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这一典型的产学结合模式的实效性展开研究,探索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是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并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订单式培养实效性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06订单培养是指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根据双方要求共同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建立在校、企以及学生三方相互信任、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以岗位需求定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就业导向明确,在理论上能有效实现就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方式。
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模式在实践中流于形式,其成效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现实就业与终身发展的矛盾,岗位所需技能与所学知识的差距,学生就业满意度等,未能真正达到订单培养预定效果,严重挫伤了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订单培养”实效性的提高已成了高职院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点。
1 当前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1.1 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原因1.1.1 未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与法规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院校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敞开大门与企业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高职院校的“订单”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也出现的很多问题,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培养效果不理想,企业和学校违约行为,缺乏协调矛盾的权威机构等都也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教育部门对于校企合作只有宏观的政策导向,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因此,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在缺乏制度和利益驱动机制的保障下,导致订单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目标不清晰、信任度不高、约束力不足等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王艳【内容摘要】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在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展现了更深层次订单培养合作方式。
在订单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校企密切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从制订方案到签订协议,从实践学习到顶岗就业,走出一条满足企业需求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多赢人才培养之路。
在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中,校企双方通过深度合作,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计划,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强化实习的考核与评价工作,是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订单班”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此探讨了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产方式的不同改变,对于技能高效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大,全球中职教育中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式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怎样能让我国的中职教育跟上世界的发展速度,是现时期中职教育人员需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是院校以单位、企业、社会的具体用工需要与未来用工趋势,应用协议与法律制约的方法,结合企业对于专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菜单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及单位培养各自所需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效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
1.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问题1.1企业参与性并不高因为订单本身的不明确性特点,导致企业参与热情并不高。
然而,“订单式”人才的培养前提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谋求利益的原则实施的。
但是因为中职院校的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区域性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使得订单学生数量也在不断降低,这对企业而言,如订单学生数量无法达到规模,对于前期所投入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与建设的实训基地都会失去理想的价值和作用,会造成教学成本的增大。
在此情况下,企业本身更偏向的是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设备投入及实训基地的设计投入都表现得并不积极,由此,在现时期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很多企业都不愿参与其中,企业内的技术专家并未参与教学。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魏慧敏;闫志利【摘要】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校企合作的一条有效路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确校企双方权利和义务、确定人才培养数量及标准、规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约定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诸多内涵,可分为“直接订单”、“间接订单”两种类型和“学前订单”、“学中订单”、“毕业季订单”以及“与中介机构订单”、“与中间企业订单”等五种方式,并经过达成订单、招录学生、实施培养、上岗考核、岗后关注等五个环节.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政府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和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年(卷),期】2011(032)020【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作者】魏慧敏;闫志利【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企业)与培养单位(学校)签订协议,充分发挥双方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管理,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组织学生就业的教育方式[1][2]。
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应将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实施过程和推进措施,实现教育体制创新和办学机制转换。
“订单”一词源于商业活动,是指买卖双方订购货物的合同或契约,也指买卖双方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按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契约安排生产经营的企业运行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需求,引导生产方按“订单”数量及标准进行生产[3][4]。
自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办学体制的逐步改革,人力资源逐步实现市场化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引入到教育领域。
将学校视为产品(人才)供方,企业视为产品(人才)需方,双方按供求关系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一般被称为人才培养订单。
浅谈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正式提出并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深层次的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开始大力提倡各行业向国际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全方位与国际接轨,职业教育应该走到前列。
同时针对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现状及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已引起各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的高技能人才。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1.1 理论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宜。
高职教育要在三年时间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我们必须对理论知识进行筛选,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重点讲授,并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而不能像本科教育那样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2 实践要求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技能教育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重心。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通过短期培训,就能立刻上岗,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3 素质要求职业素质是学生将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石。
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要努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科学严谨、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政府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发挥作用
浅谈政府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发挥作用【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分析这种模式在实行过程中现状及问题,结合具体实例提出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政府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称为“订单”培养)是国家提倡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内涵是学校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就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其“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特点,而深受学校、企业、学生的欢迎。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发生直接的协议关系,政府在这中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促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破解相关难题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1.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实施热情高,学生就业质量好。
距不完全统计,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有超过70%的院校推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各高职院校从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等角度出发,大力推行“订单”培养,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为例,该系已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武汉重冶集团、湖北恒信德龙汽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成立了冠名“订单班”。
学生在学校期间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企业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并在三年级时到订单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实习期满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成为正式企业员工。
经过问卷调查,该系“订单班”学生对就业满意度普遍较高。
2.部分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热情不高。
浅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摘要: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了各高职院校的难题,其原因一方面是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则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各方面能力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对此,各高职院校纷纷转换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迅速发展起来。
本文提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大优势,并对其所面-I占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订单式”;模式;“零距离”文献标识码:A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兴起的必然性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日渐广泛和深入。
近年来国内外一大批教育理论家和职业教育工作者,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矛盾,展开了指向实践,旨在提高办学效益的“零距离”上岗的研究。
“零距离”上岗是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指专业实践技能,基本上能在其所学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不需要再进行岗前培训,就可直接顶岗工作。
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行,尤其是职业教育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现状的出现,用人单位迫切要求降低用人前期的培养成本,希望录用可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的人才。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也更进一步的表现出了用人单位对“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可见“零距离”上岗既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也是高职院校贴近社会需要办学的一种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如何培养“零距离”上岗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摸索出一种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于是,一种叫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由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在校企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为我国职业教育注人了活力,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的途径,是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必然选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策略思考
不能正确对待 , 出现 了 “ 不 成 , 不 就 ” 不 能顺 利 就 业 的 局 面 。 高 低 、 基 于 以上 两 方 面 的 因 素 。不 可避 免地 会 导 致 高 职 院 校 学 生毕 业 即失 业 的 不 良局 面 。 实 施 “ 单 式 ” 才培 养 模 式 可 以有 效地 避 订 人 免 这 种 局 面 , 证 高 职 院校 学 生 毕 业 即 就 业 , 而 从 根 本 上保 障 保 从
析 、 决 问题 的实 践 能 力 , 视 学 生 的 综 解 重 合 技 能 训 练 ,使 学 生 毕 业后 便 能 很 快 上
岗胜 任 工 作 , 受 用 人 单 位 喜 爱 , 深 因此 ,
每年 的毕 业 生 都 被 企 业 看好 ,使 学 院 毕 业生就业率连续 1 8年 保 持 在 9 % 以 8
维普资讯
问题探 讨
20. 06 2 1
“ 订单式" 培养 在构建和 人才 模式 谐社会中的 地位与 策略思考
曹 勇 陈盛 兴
( 重庆 文 理 学 院 重 庆 永 川 4 2 6 ) 0 1 8
现 阶 段 高 职 院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形 势
了高 职 院 校 毕 业 生 的根 本 利 益 。 “ 单 式”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可 以 解 决 在 就 业 问题 上 的社 会 公 订
单 式 ”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目的 和 核 心 就 是 “ 学 生 为 本 ” 根 据 企 人 以 .
业 的 需 要 培 养 人 才 , 进 人 才 的 全 面 发 展 , 强 针 对 性 ; 到 有 促 加 做 的 放 矢 , 免 培 养 无 用 之 才 。 如 西 安 翻 译 学 院 是 一 所 全 国 著 名 避
医疗卫生扩大订单定向人才培养的建议
医疗卫生扩大订单定向人才培养的建议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扩大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规模。
政府可以通过资助、补贴等方式,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合作,制定订单定向招收和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计划。
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医疗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具实用性的医学人才。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还
需要进行丰富的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政府和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3. 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机制。
培养医学人才不仅仅是让他们掌
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因此,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发展机制,为医学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吸引他们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保障。
政府和高校应该共同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导,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政府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发挥作用
【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分析这种模式在实行过程中现状及问题,结合具体实例提出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政府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称为“订单”培养)是国家提倡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内涵是学校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就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其“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特点,而深受学校、企业、学生的欢迎。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发生直接的协议关系,政府在这中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促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破解相关难题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
1.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实施热情高,学生就业质量好。
距不完全统计,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有超过70%的院校推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各高职院校从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等角度出发,大力推行“订单”培养,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为例,该系已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武汉重冶集团、湖北恒信德龙汽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成立了冠名“订单班”。
学生在学校期间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企业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并在三年级时到订单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实习期满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成为正式企业员工。
经过问卷调查,该系“订单班”学生对就业满意度普遍较高。
2.部分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热情不高。
各高职院校在积极寻找合作企业的同时,往往遇到一些企业对“订单”培养热情不高。
对于国有企业,一些老牌国企已经习惯于到人才市场或毕业生招聘会上招聘人才,对于“订单”培养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生疏,由于其体制机制的制约,对于诸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工资如何发放等细节问题不愿意承担过多责任,致使其参与热情度不高。
对于民营企业,虽然没有国有企业的体制制约,比较灵活,但是一些民企考虑到校企合作需要资金投入,“订单”人才也需要2-3年的培养时间,不能马上上岗,不能立刻见到效益,所以往往热情度也不高。
3.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深度不够,“订单”培养特色不明显。
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主要是从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尽量降低办学成本出发。
而一些合作企业,其目的则
往往是为了降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缩短新员工培训时间,从而减低企业生产成本。
显然,企业更看重的是学校提供的员工,而非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对提供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往往也不太愿意,参与人才培养也就只能浮在面上。
这也导致很多“订单班”学生教学模式和条件和普通班学生差别不大,特色不明显。
二、政府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上面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之一。
但是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学校、企业这两个直接主体,更应该发挥政府组织、引导、帮助的作用。
1.政府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促成校企业合作。
在开展“订单”过程中,校企双方因信息不畅、沟通不够,致使学校往往处于被动难堪的境地。
因此,由政府建立专门部门,整合一地区的高职院校就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的沟通平台。
通过政府出面,组织各院校的就业机构和管理者走进企业,企业家走进学校等多种形式,架起学校与企业互通的桥梁,增强企业和学校的相互了解,形成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机制,推进“订单”培养持续健康发展。
以佛山市南海区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2012年南海区政府为解决当地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添才”、“增才”、“培才”计划,南海区8个镇街共10个新兴产业基地和10所区内的职业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培养技能人才。
按照该协议,南海区每家职业院校至少要与10家以上本地新兴产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研究指定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同时,鼓励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南海重点产业认知的课程,如新光源、生物医药、BPO等知识,引导学生毕业后投身新兴产业。
此项计划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才不足的问题,也较好的解决当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设备落后,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此例是政府搭桥,校区合作,“订单”培养的成功范例。
2.政府利用行政手段,促使企业主动参与。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企业积极性不高是制约此模式发展的主要原因,这和企业急功近利、对教育投入没有义务有很大关系。
政府作为行政法规的制定者,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促使企业参与。
比如可以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相结合,规定企业相关岗位必须是经过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培养,并在学校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以此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合作。
甚至可以规定企业每年的新进员工在一定比例上必须是和相关高职院校联合培养的。
通过这样的行政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投入和与高职院校合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一厢情愿找企业的局面,让企业主动找学校。
3.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激发企业积极参与。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列鼓励政策,比如对于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可以在财政、税收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还可以进行表彰,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以昆山市人事局的鼓励政策为例,2012年昆山市出台《关于加快引进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意见》和相应《实施细则》。
此项政策鼓励全国各职业院校采用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等形式,向该市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毕业生,对为该市输送高技能毕业生的职业院校实施奖励,根据符合奖励条件的毕业生人数,分别给予职业院校、毕业生个人每人1000元的奖励。
同时也对开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实施补贴,按经企业培养取得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人数,给予企业每人2000元培训补贴。
此项政策不仅吸引外地的职业院校输送人才和当地企业培养人才,也促进了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企业更愿意与学校“订单”培养学生,不仅人力资源得到保障,政府还有相应的补贴和奖励,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生、企业、员工多方受益。
4.政府设立“订单”培养教育专项基金。
全社会企业有义务参与资金募集。
政府可将该基金用于开展“订单”培养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也可用于合作企业设立教学场所或用于企业员工回学校培训的经费等。
5.政府直接对“订单”培养增加投入。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列为类似于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一样的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并投入相关建设经费,各高职院校可申报建设,从而促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
三、结束语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出发点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解决学校教学改革、学生安置就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数量及素质增长三方面的矛盾。
该模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对于化解相关矛盾,促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管友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
[2] 龚兴蕾.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主体间法律关系研究[D]. 湖南大学,2007.
[3] 叶锦宇.南海启动“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N]. 信息时报,2012-08-24.
[4] 张卉春.我市出台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新政[EB/OL].http:///a/yw/2012/0517/131341.html,201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