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理论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教育实验法【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教育实验法

一、名词解释

1.实验法,教育实验法

答: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或材料,人为地控制和操纵一定的条件,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通过观测现象的变化来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是产生于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验法不断向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同时也在教育研究中得到了发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实验方法论移植到教育领域的结果,也是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的直接结果。

2.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答: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是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类型。它们是根据实验对变量的操纵和控制的程度和水平的不同划分的。

①前实验是指对无关变量缺乏控制,误差较大,难以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不能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群体或情景的实验。前实验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灵活地进行一些改革性的思考。

②准实验是指未随机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无法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的实验。这种实验的特点是以现有的对象为被试进行实验,不打乱现实的教育活动的秩序。其缺点是对无关变量缺乏完全控制,实验结论存在一定的误差。

③真实验是指按照实验的科学性要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能系统有序地操纵自变

量,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和误差来源,结论可靠的实验。

3.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答:变量是指在量或质上可能发生变化的、可以赋予一定值的可测量的特征。它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①自变量是指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自变量作为一种假定的原因变量,是由实验者主动操纵的。自变量对被试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实验的条件之一。教育实验的自变量一般是依据研究目的来设计的。

②因变量又称为应变量、倚变数,是指由自变量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因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刺激作出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在教育实验中,因变量与被试身心发展的水平、程度、状况有关。

③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无关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结果。因而,在实验中,需要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内在的联系在一起的。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把无关变量对被试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或者使无关变量在各种情境下对被试的影响相对稳定,就能很好的说明观测到的因变量就是自变量引起的。

4.内在效度,外在效度

答: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是从实验结果上评价实验研究质量的两个基本指标。

①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程度。它用来说明因变量Y的变化是由自变量X直接引起的程度。内在效度高,说明因变量基本上就是

自变量的变化导致的结果,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就比较清晰;内在效度低,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较模糊。

②外在效度是指实验和研究的结果的概括程度。它一般用来说明实验及其结果能够概括到其他的对象总体、实验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表明实验措施、认识成果和实践策略的普适性、可用性,即实验的推广度。外在效度是评价实验对其他情境的实用价值的指标。它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被试变量的特征;二是实验研究的情境。

二、问答题

1.教育实验法有哪些特点?

答: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方面,教育实验法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实验法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假设检验和归因分析形成教育的科学理论。

教育实验研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对教育要素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假设基础上,控制和操纵某些因素和条件,从而确定教育现象的变化结果与条件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关系的程度。对教育要素或教育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从而形成有关的教育科学理论,这是教育实验研究的根本目的。

(2)教育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动态的、渗透着复杂的人的因素的教育活动。

教育实验是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对象的。由于教育实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教育实验法具有与自然科学实验方法、教育研究的其他方法明显不同的特性:

①教育实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动的教育情境中进行,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②教育实验是一种充满了情感、思想和教育价值观的研究活动,表现出研究者和被试的积极主动性;

③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和整体性,要求教育实验必须用整体的观点和综合性方法处理教育变量。

(3)教育实验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定量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来描述教育变量之间的某种确定性的关系,注重对教育变量的变化过程进行纵向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

2.教育实验法的结构是什么?

答: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是由实验要改变的教育要素或教育条件、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要素和条件、要观测的结果三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在教育实验方法论上,三个基本要素分别被称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指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因变量,又称为应变量、倚变数,是指由自变量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

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是由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

①按照实验设计,操纵自变量。即进行实验处理,有步骤地改变所要研究的实验条件,向被试呈现自变量。

②控制无关变量。采取有效方法,消除无关变量对被试的影响,或者使无关变量对被试的影响相对稳定,甚至恒定。

③随时观察和测量因变量,搜集实验数据和其他重要实验资料。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分阶段搜集被试和因变量的数据等资料。

对被试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类是研究者主动改变和操纵的自变量,另一类是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如果把无关变量对被试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或者使无关变量在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