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五章 《儒林外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第五章《儒林外史》
![第五章《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2206882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3.png)
第五章《儒林外史》18世纪中叶,我国文坛出现了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两部书的作者吴敬梓和曹雪芹有着相近似的生活经历,又都不约而同地用白话小说的形式,把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或直接或间接地写了出来。
最终二人皆死于穷困潦倒之中。
当吴敬梓的灵榇运往南京时,金兆燕曾题诗说:“著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
”(《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的确,《儒林外史》一书为吴敬梓赢得了不朽的身后名,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第兴盛的家族科举失意与觉醒取材于现实士林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
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 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
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规矩方正的吴霖起被罢除了县学教谕,吴敬梓随父回到全椒。
第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
父亲一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近族亲戚、豪奴狎客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
正如他在《移家赋》中所追述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
17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四章 《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17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四章 《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c0648e3dddccda38376bafa0.png)
二、新鲜的“古文”
▪ 《聊斋志异》的魅力和成就,还表现在增多增细了人物活动的细 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充分具备了小说的素质和功能。
▪ “古文”叙事,较之口语——白话,特点是洗练、蕴藉,文约事 丰,便于记诵,但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
▪ 《聊斋志异》依志怪传奇小说的语言体式,用以虚构叙事,适应 小说叙事的需求,采用了唐宋以来古文辞日趋平易的一格,又糅 合进一些口语因素,拓展了古文叙事的境域,极大地发挥了古文 写人状物的功能,达到了古文大家未曾达到的境地。
▪ 这些故事的主题比较复杂,其中有作者对孤寂落寞的自我慰 藉之意,有救助不幸者的善良心愿,有对人生两性关系的思 索。
▪ 《聊斋志异》里有些狐鬼精灵故事是作者自慰自娱的幻想。 《绿衣女》《小谢》《香玉》
▪ 蒲松龄写书生与狐鬼精灵相爱,注入了男性与女性接触中自 然而生的爱悦感觉,表现了他对两性关系的思索。如《娇娜》
▪ 后期的作品则积哀成愤,化悲为谑,借说鬼对科场考官贪贿、 昏庸进行冷讽热嘲。
▪ 《司文郎》 ▪ 《三生》 ▪ 《贾奉雉》 ▪ 这种冷嘲热讽里便含有消极灰心的意味,与早期《叶生》篇
中不甘心的悲情不一样了。
二、现实缺失的精神补偿
▪ 《聊斋志异》里有许多狐鬼花妖故事,男主人公多是像蒲松 龄一样的寻常书生,女主人公多是美丽聪慧,不为世俗的礼 法拘束,来去自如,为书生解忧消灾,成为这部小说集的一 大亮点。
恶残暴形象
▪ 狐鬼精魅不再是想象中丑陋可怕的异类,而多是纯人化的,有着 非人具有的法术能量,做出人所不能的神奇行为,正表达了作家 善良美好的愿望,从而具有了文学的审美情趣
四、神道观的悖论
▪ 《聊斋志异》创作的基因是一种矛盾的神道观念。蒲松龄一 方面是清醒的,不相信神鬼是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认为, 神存在于人的信仰心灵中,虽虚幻不实,却可以给人以精神 慰藉,寄托歌哭,也有正人心之效用。
19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六章 《红楼梦》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19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六章 《红楼梦》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a84d6d4a55270722192ef7a3.png)
▪ 《红楼梦》里叙写的人物众多,形象鲜明的多达数十个,都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不再是或善或恶的某种单一素 质的载体和道德观念的传声筒,而是如同现实社会中的真实 的人,保持了社会中人的个体的鲜活性和多面性。
二、叙事的新境界
▪ 《红楼梦》的写实性叙事,不只是如实叙写现实生活的实况,展 示出这种富贵家族的真实面貌,而且是在解析、说明着现实人生, 如实描写出的生活情节里蕴含着超情节本事的意义。
▪ 《红楼梦》叙写贾府由兴到衰,多角度地展示出这种家庭自 身存在的问题。
二、凸显女子的苦情
▪ 重点叙写的是这个富贵家庭的内帏 ▪ 奴仆、丫头,是主子专有的使用工具,只能俯首贴耳供主子
使唤 ▪ 男主子随心所欲地纳妾,占有丫鬟,私通仆妇,都是无可厚
非的事情。女人则要恪守闺范妇德,女孩子不能动半点情思。 ▪ 贾府的元、迎、探、惜四“春”,隐含“原应叹息”四字的
二、从传抄到印行
▪ 近世陆续发现许多种抄本,主要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1754),仅前十六回;
▪ 已卯本(1759),残存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 ▪ 庚辰本(1760),八十回,缺第六十四、六十七两回; ▪ 戚蓼生序本(1769—1780),存前四十回; ▪ 题名《红楼梦》梦觉主人序本(1784),八十回; ▪ 舒元炜序本(1789),八十回。
▪ 高鹗(1758—1815),号 兰墅,祖籍辽东铁岭,属汉 军镶黄旗,乾隆六十年 (1795)进士,官至刑科 给事中,著有《兰墅文存》 等书。
第二节 《红楼梦》的悲剧 意蕴
一、富贵家族的败落
▪ 《红楼梦》叙写的是一个以军功起家的富贵家族的衰败,重 点是这个贾氏家族内帏。小说叙事主体却至为周到、至为真 实鲜活地描绘出了富贵家族方方面面的情况,显示出对那种 现实世界的质疑、反思,悲剧意识具有了批判倾向。
18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六章 北宋后期诗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PPT
![18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六章 北宋后期诗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ad2afcbd64783e09122be1.png)
▪ 晏幾道则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巨变,其詞情感基调必然是感伤 哀怨的。
▪ 小山的语言精美典雅。
▪ 小山词最主要的内核是“工于言情”。晏幾道对这些歌女们 表现出婉转缠绵、一往情深的完全投入,使小山词具有“词 情婉丽”“曲折深婉”的特色。
▪ 晏幾道的挺拔之处,更在于他在男女相思情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追忆中,融 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忧患与 哀愁,这就为小山词带来了能引起共鸣的普泛化情感。
▪ 词中对于时事动荡的忧患、宦海浮沉的孤苦与末世情怀的吞 吐
▪ 周邦彦有比较深厚的道教信仰,他自号“清真”,他那些营 造出清醇雅致美学境界的词作,也浸染着他的道教情节。
▪ 周邦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结束了北宋词,并打开南宋词的 新风。具体艺术的特点一是语言典雅、章法曲折,二是自度 新曲、格律精严。
二、清真词的艺术成就
▪ 张耒《贺方回乐府序》云:“(贺铸)乐府之词高绝一 世……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袪, 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
▪ 悲壮词如《六州歌头》。软语旖旎、情思缠绵之作《青玉 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悼亡词如《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 非》。
第三节 周 邦 彦
一、周邦彦及清真词的历史地位
二、秦观其人其词
▪ 秦观(1049—1100),字少游、 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人。元 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绍圣 元年(1094)坐元祐党籍,后出 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 丽水)酒税。三年徙郴州(今属湖 南),后又编管横州(今广西横 县)。元符元年(1098)再贬雷 州(今广东海康)。徽宗即位,复 宣德郎,北归途中卒。存《淮海集》 四十卷,另有《淮海词》单刻本, 存词约一百首。
(完整)19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六章 《红楼梦》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完整)19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六章 《红楼梦》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a7b114e8dd88d0d233d46ad3.png)
三、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 《红楼梦》对贾宝玉和林黛 玉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最细腻, 深切动人,与之相对照的是 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从幼年 两小无猜的亲密中萌芽,在成长 中由性情一致和相互关切凝聚而 成。在那种家庭中,爱情是不被 允许,不能表露,不能言说,只 能埋藏在心中的。
▪ 他在南京织造府里度过了锦 衣玉食的童年。十三四岁时 被抄家,随同全家回到北京。 生活日益贫困,移居北京西 郊,“环堵蓬蒿”,“举家 食粥”,“著书黄叶村”。
▪ 乾隆二十七年(1762),因 幼子夭亡,感伤成疾,除夕 溘然离世
▪ 曹雪芹从富贵荣华中跌落下来,饱受患难、挫折、屈辱,巨 大的反差成为他生平的一大恨事,心灵中抹不掉的伤痛。经 历坎坷,阅历日深,他感受到了做皇帝奴才的祖、父辈感受 不到的人生忧患和祸福相倚的哲理,再加上那个时代萌生的 人文思潮的浸染,在他“悲遇合”“忆繁华”的感伤中,也 就增添了几分清醒,内里含有了反思的意识。这就是曹雪芹 创作《红楼梦》的心理动因,从而也决定了这部小说创作的 基本特征。
二、从传抄到印行
▪ 近世陆续发现许多种抄本,主要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1754),仅前十六回;
▪ 已卯本(1759),残存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 ▪ 庚辰本(1760),八十回,缺第六十四、六十七两回; ▪ 戚蓼生序本(1769—1780),存前四十回; ▪ 题名《红楼梦》梦觉主人序本(1784),八十回; ▪ 舒元炜序本(1789),八十回。
第六章 《红楼梦》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创作 ▪ 第二节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 第三节 《红楼梦》的艺术叙事 ▪ 第四节 《红楼梦》的影响
第一节 曹雪芹和《红楼梦》 的创作
南大科院中国文学史笔记第四卷整理 期末考试
![南大科院中国文学史笔记第四卷整理 期末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53b52ec4b14e852458fb5772.png)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近代化变革的标志:《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的问世;编著章回体小说。
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标志:戏曲的繁荣;章回体小说的兴盛,《浣纱记》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作。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每个故事又相互勾连。
现存的宋元平话被认为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代表有《三国演义》、《金瓶梅》。
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发展的意义:P13-P14明代文学为什么以小市民阶层或商人为客观对象?①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后期文人与商人等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产生了一批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
②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
商人的生活、情趣、形象在民代的文学中显得举足轻重。
加上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③人们的艺术趣味渐趋世俗化,文学题材重日常琐事,语言俚俗明白,“寄意于时俗”。
④主观唯心思想的活跃促进文学向着个性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演义》的主旨: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三国演义》作者为什么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①民间长期流传的话本对作者的影响,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如苏轼《志林》载“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②作者本人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宣扬封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
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③作者本人有着深厚的儒家仁义思想,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反对暴政的愿望,把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最能迎合广大民众的愿望;④民族观念、爱国思想的反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三)](https://img.taocdn.com/s3/m/0766f45c3c1ec5da50e27072.png)
第五章《儒林外史》二、简述《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形象塑造的价值。
(文人图谱+思想)1、作者标举了王冕这个不受科举制度牢笼的榜样,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
2、作品在王冕之后,作为强烈对比,紧接着描写了两个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
通过这二人辛辣地讽刺了这种弄得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并且在这种制度下导致文人精神空虚,知识贫乏。
3. 作者通过描写匡超人如何从一个纯朴的青年而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写出了在不顾品行而疯狂地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环境里,人性发生了扭曲和蜕变。
4、通过对严贡生等戴着科举功名帽子的劣绅的描写,表现了通过科举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
事实上科举成为了政治腐败的根源。
5、通过描写王仁、王德这一对难兄难弟则充分暴露了这些“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的虚伪。
6、通过马二先生的形象,作者展示了一个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的迂腐熏人的灵魂。
7、通过对那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的描写。
表现了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
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
《儒林外史》俯仰百年,写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
对于理想的文人应该怎样才能赢得人格的独立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吴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
三、论述《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1、《儒林外史》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14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14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1f121eff76eeaeaad0f33019.png)
▪ 清初时期,江苏宜兴出现了规模 可观的“阳羡词派”。
▪ 阳羡地处太湖之滨,四周群山环 抱,地理位置偏僻,清廷的文化 钳制因而也相对松弛,这给作家 袒露心胸、畅所欲言提供了有利 条件。
▪ 由于历史原因,阳羡派和南宋遗 民作家间存在某种精神的联系。
▪ 康熙十七年,曹亮武受陈维崧之托,和潘眉、蒋景祁共同编 辑了一部阳羡派词选,取名《荆溪词初集》。这部词集共辑 入作家九十馀人,其中阳羡籍词人占了绝大多数,作品凡八 百馀首,数量相当可观。
▪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 审美意象的锻造自五代李煜开始,成为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晏几道、秦观、贺铸等都是这方面的能手。纳兰性德显然继承了 这一传统
第四节 清初词坛的中兴
一、陈维崧与阳羡派
▪ 陈维崧(1625—1682), 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 人,父亲陈贞慧是复社重要 成员。明朝覆灭,作者漂泊 潦倒数十年,直到五十五岁, 才被推举应博学鸿词之试, 入选翰林,授任检讨。著有 《湖海楼集》。
▪ 陈维崧的词善于通过怀古题材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如下面这首《永遇乐·京口渡 江用辛稼轩韵》:
第二节 钱谦益、吴伟业与 清初诗坛的新变
一、钱谦益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 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于明 朝官至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 为礼部尚书,顺治初降清,授职 礼部右侍郎,不久以病辞归。晚 年曾秘密参与抗清活动。编辑有 明诗总集《列朝诗集》,著有 《初学集》《有学集》和《投笔 集》。
第三节 王士禛、查慎行等 “国朝诗人”
一、王士禛与神韵诗风
▪ 王士禛(1634—1711), 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 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 (今淄博桓台)人。顺治十 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著有《渔洋诗集》《蚕尾诗 集》等。
18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六章 北宋后期诗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18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六章 北宋后期诗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cce815230912a216147929ac.png)
二、清真词的艺术成就
▪ 周邦彦的咏物词达到了一定的语言成就,具有高雅典丽的语言特征。 ▪ 肌肤绰约真仙子,来伴冰霜。洗尽铅黄。素面初无一点妆。 寻
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零落池塘。分付馀妍与寿阳。
▪ 周邦彦的语言典雅还体现在对前人诗句巧妙、体贴的化用中。
▪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
二、秦观其人其词
▪ 秦观(1049—1100),字少游、 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人。元 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绍圣 元年(1094)坐元祐党籍,后出
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
丽水)酒税。三年徙郴州(今属湖 南),后又编管横州(今广西横 县)。元符元年(1098)再贬雷
州(今广东海康)。徽宗即位,复
宣德郎,北归途中卒。存《淮海集》 四十卷,另有《淮海词》单刻本, 存词约一百首。
▪ 秦观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坚持遵守南唐李氏、宋 初柳永婉转蕴藉的审美风貌,所以秦观词被称之为“本色” 一派。 ▪ 他的词多是纯情任心之作,其写男女情爱或贬谪之思,无不 深长而真挚。
三、贺铸其人其词
▪ 贺铸(1052—1125),字 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 城人。太祖孝惠后族孙。年
非》。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周
邦
彦
一、周邦彦及清真词的历史地位
▪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 号清真居士,钱塘人。神宗时擢为 试太学正。政和六年(1116)入 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
府。虽然周邦彦在这个官职上停留
并不太长,但他的艺术气质和围绕 着这一官署的词人群体颇为贴切。 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4759ecd0b4e767f5bcfce11.png)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汉语国际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与分析评价能力,对于全面提高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化、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即借助于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能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从先秦至近代,共分为三期七段:上古期,包括先秦文学与秦汉文学两段。
中古期:包括魏晋南北朝谠、隋唐文学、宋元文学三段。
近古期:包括明代文学、清及现代文学三段。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注意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2.讲课时应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
3.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由于课程内容丰富,学时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并掌握文学史的发展动态,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44509e5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4.png)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小说,以描绘封建社会的儒生形象和科举制度为主题。
全书共有五十五回,现将每回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回: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攻陷平江,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第二回: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
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第三回: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秀才,省了许多麻烦。
范进中秀才后,岳丈在贺喜时,周进让他打醒自己。
范进岳丈在范进中举后狂喜到发疯,被岳母打醒后,两人被岳丈接回家,范进中举之后竟发了疯,被岳丈打醒。
第四回: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不得不消去范进生员身份,报省城批准才能恢复。
第五回:薛家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周进在一个馆中教书,但被人瞧不起,于是辞去馆职,前往省城。
在经过省城贡院景象触景生情,因悲哀而发疯,被岳父打醒。
第六回:乡绅张静斋等人设宴庆贺范进中举。
席间七范进岳丈打醒范进。
范进恢复后,岳丈又为范进送去了集上的新米、鸡蛋、酒、斗方和贺仪等物。
范进因中举而欢喜到发疯,被岳丈打醒后恢复常态。
张乡绅来拜访,赠银赠房。
第七回: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
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范进只好把与岳父合买的田产,找买家将田产卖给了同县的张静斋。
这件事引起了乡邻们的不满和非议,范进只好避开人群,去省城躲避。
第八回: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选各省学道。
范进为了结交权位更高的周进,倾囊买了礼物,去拜访周进。
二人谈到了省城里的权位之争,不觉触景生情,因悲哀而发疯,被岳父打醒后又恢复了正常。
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五章 《儒林外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五章 《儒林外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cf08aa17561252d381eb6e5b.png)
一、游移视点的内在理路
▪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几个主要人物,及由之 生成的主体事件,相继而出的人事没有情节的关联,许多片 段可以独自成篇。
▪ 然而,由于全书有个明确的主题,有着特定的观照范围,游 动的人事图像背后隐伏着错综而大体明晰的理路。
PP19T课件
二、如实叙写读书人生存实况
▪ 小说中没有掺入任何虚幻怪异的成分,纷至沓来的人物都是 普普通通的人,情节都是极为寻常的事,没有引人入胜的传 奇性,没有动人心弦的激烈冲突
PP12T课件
第三节 正面形象的 人文内涵
一、杜少卿形象
▪ 杜少卿出身科举世家,却淡泊科举功名,托病不应朝廷征聘, 放弃学籍,要“逍遥自在,做自己的事”
▪ 体恤落难者,周济贫困无助的人 ▪ 拒绝纳妾,说自己的妻子是最美丽的,纳妾是伤天害理的事
情;不受礼俗的拘束,公然携着妻子的手逛清凉山 ▪ 去看望、资助一位不愿受欺辱从为富不仁的盐商家逃出的女
▪ 吴敬梓自幼研习举业,十八岁进 学成秀才,此后却应试失利,便 不耐烦作枯燥的八股文,兴趣转 向诗词赋和杂书,喜声色之乐。 吴敬梓三十三岁那年,变卖了祖 产,移家南京秦淮河旁,日益贫 困,靠卖文和亲朋资助维持生计。
PP4T课件
二、痛感科举危害社会人生
▪ 吴敬梓在广泛交往中闻见愈多,感受愈深,遂使他从豪华家 世与个人沦落大反差的精神痛苦中走了出来,提出了对科举 制度的质疑:
▪ 科举入仕做了地方官的文人不通政务,只会动刑敛财。高要县令汤奉竟 将朝廷“禁宰耕牛”的禁令,改为断绝宰牛
▪ 匡超人家境贫寒,性情温和谦恭,孝顺父母。中了秀才后从此性情发生 变化,不再尊重学师;在省城做起选文生涯,连马二先生也加以菲薄; 还帮衙门恶役造假婚书、假讼词,代人进考场做“枪手”;到京城钻营, 冒充“优贡”考取内廷教习,“得兴长安道”,停卖再娶,忘恩负义。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五章《儒林外史》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五章《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119fbc6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6.png)
《古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五章《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二.颜(元)李(恭)学派主张: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儒》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因而,《儒》饱含作者血泪,熔铸着亲身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四.版本及其他作品。
(一)《儒》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
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吴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30馀篇。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假托明代故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写到神宗万历23年(1595)止;实际展示的是18世纪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才华枯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小说第一回,借王冕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标举王冕不受科举制度牢笼。
(一)王冕之后,作为对比,紧接着写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其悲喜剧讽刺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范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致力于八股致使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同时着力描写周、范命运转变中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科举制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不良的社会风气。
中国古代文学史8: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8: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e93bdafbbceb19e8b9f6ba6e.png)
评价:是宗宋诗派的一支,把学问当为 作诗,走入了误区。
三、袁枚的“性灵”说:
(《随园诗话》)
第一节 清初诗歌(顺治、康熙两朝)
特点:是过渡期,用富有现实主义的诗歌矫正了明 代诗歌的偏狭、浅疏。 一、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 二、易代诗人 江左三大家:龚鼎孳、钱谦益、吴伟业 1、钱谦益:清初诗坛盟主
2、吴伟业与梅村体
梅村体:是指清初诗人吴伟业在继承元稹、 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 术个性的歌行诗,特点是重在叙事,辅以初 唐四杰的采藻缤纷,代表作《圆圆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
许尔东
中国古代文学
总第绪一论章 导 论
第一希 希文腊 腊学、 、罗 罗马 马: :自自由由与与魔魔影影
第 第第 第 第 第二 三三 四 三 四编编章 章 章 章 秦 魏中 文 中 文汉 晋世 世 艺艺文南纪 纪 复复学北: : 兴兴朝别 别 ::文醒问 问 醒学“ “ 来来我我的的””狂狂是是欢欢谁谁与与忧忧郁郁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目录
第一章 清代文学概况 第二章 清代诗、文、词 第三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四章 《聊斋志异》及文言短篇小说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六章 《红楼梦》
第一章 清代文学概况
1644年——1911
❖
清代文学概况
❖ 一、清代文学的范围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 命,共有国267年。不过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三、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1、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繁富、驳杂,蔚为大观
20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20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346fa67f192e45361066f5a3.png)
▪ 作为诗评家,沈德潜受人关注的理论是“温柔敦厚”说和 “格调说”,前者代表他的诗歌价值观,后者代表他的艺术 观。
▪ 沈氏被视作“格调说”的宗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喜好探 讨章法、声调与诗格。总的来讲,沈诗缺乏波澜,个性不鲜 明。五古专学汉魏六朝,七古、律体专学盛唐,谨守规矩, 语式陈旧,缺乏变化,佳构亦少。
▪ 周济(1781—1839),字保绪, 号止庵,别号介存居士,江苏荆溪 (今宜兴)人。著有《存审轩词》。 他在张惠言“意内言外”说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夫词,非寄托不入, 专寄托不出。”周济认为初填词的 人应追求创作中有寄托,有寓意, 使词作拥有深层内蕴,做到“意内 言外”“表里相宣”;待形成自己 的创作格局后,就要追求神理超越, 摆脱痕迹,给读者留下尽可能多的 自由联想空间。
▪ 黄景仁的性格“狂傲少谐”,恃才傲物,诗作则充满了憧憬、激情和不
平。诗人前期作品带有宗唐倾向,且较多接近李白。
▪ 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宴开。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仙安在 哉。谪仙之楼楼百尺,笥河父子文章伯。风流仿佛楼中人,千一百年来 此客。是日江上同云开,天门淡扫双蛾眉。江从慈母矶边转,潮到然犀 亭下回。青山对面客起舞,彼此青莲一抔土。若论七尺归蓬蒿,此楼作 客山是主。若论醉月来江滨,此楼作主山作宾。长星动摇若无色,未必 常作人间魂。身后苍凉尽如此,俯仰悲歌亦徒尔。杯底空余今古愁,眼 前忽尽东南美。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请将诗卷掷江水, 定不与江东向流。
▪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 号覃溪,大兴(今北京市)人。 乾隆十七年进士,历任编修、提 督学政等职,在京城主持风雅的 同时,兼从事金石考据,撰写有 《两汉金石记》《经义考补正》 《粤东金石略》等学术著作。诗 歌方面则有《复初斋诗集》七十 卷、《石洲诗话》八卷等。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全套PPT课件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全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b9efd30740be1e640e9a8f.png)
第二节 钱谦益、吴伟业与 清初诗坛的新变
一、钱谦益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 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于明 朝官至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 为礼部尚书,顺治初降清,授职 礼部右侍郎,不久以病辞归。晚 年曾秘密参与抗清活动。编辑有 明诗总集《列朝诗集》,著有 《初学集》《有学集》和《投笔 集》。
▪ 李邺嗣受黄宗羲的影响,向宋代苏轼学习,突破了明七子设 置的樊篱,风格上自成一家。
▪ 嘉门蜚雨后,夕浪卷龙雷。怒鬼乘潮出,惊鸿斗日来。千 烽衰眼逼,万鼓竖毛催。天地疮痍满,何人血战回?
三、风格多元的屈大均
▪ 屈大均(1630—1696),字 翁山,号泠君、华夫等,番禺 人。曾参加反清军队,失败后 削发为僧,法名今种。著有 《道援堂诗集》《翁山诗略》 等。他与梁佩兰、陈恭尹并称 “岭南三大家”。因作者坚持 遗民立场,略无顾忌,触怒清 朝统治者,因而雍正、乾隆年 间其诗集曾两度遭禁。
第二节 清代的人文思潮与 文学
▪ 清初的思想家们一致批判、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空疏学 风。他们深慨于明代覆亡的教训,力图改变明代的虚浮学风,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这批学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做出了卓 异的贡献,提出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想。
▪ 清中叶,启蒙思潮虽然受到扼制而一度有所消沉,但随着商 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矛盾的激化,文化学术领域的启蒙思潮 又重新抬头,这表现为汉学的裂变。汉学家戴震由古籍文字 的训诂进入对理学问题的研讨和对宋代理学的批判
▪ 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明末已基本摆脱七子派的影响,风格呈现为 多元状态,带有唐、宋兼学的倾向。其中古体诗学宋的倾向更明 显一些,表现为散文化的笔法和自由畅达的辞气。
▪ 不仅否定七子派的模拟之风,而且推出了自己的学诗主张
18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五章 《儒林外史》
![18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五章 《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8f7e2b8edaef5ef7ba0d3caf.png)
第二节
科举制下文人的 腐败
一、科举扭曲的人情世态
▪ 科举功名,从童生、秀才、举人,到进士,成为社会身份的 等级,享有不同的优待。小说便是由此写起的。 ▪ 周进 ▪ 范进 ▪ 科举造成了读书人生命价值的不平等,扭曲了社会人情世态, 可悲又可笑。
二、科举中人的腐败
▪ 科举也造成文人的无文无行——知识萎缩,精神空虚,道德 低下。 ▪ 范进中进士,做了学道,竟然把宋代大诗人苏轼当成考生名 字。 ▪ “我二十岁上进学,到而今做了三十七年的秀才,就坏在读 了这几句书,拿不得轻,负不得重!”
一、游移视点的内在理路
▪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几个主要人物,及由之 生成的主体事件,相继而出的人事没有情节的关联,许多片 段可以独自成篇。 ▪ 然而,由于全书有个明确的主题,有着特定的观照范围,游 动的人事图像背后隐伏着错综而大体明晰的理路。
二、如实叙写读书人生存实况
▪ 小说中没有掺入任何虚幻怪异的成分,纷至沓来的人物都是 普普通通的人,情节都是极为寻常的事,没有引人入胜的传 奇性,没有动人心弦的激烈冲突 ▪ 小说叙事自然有所选择、揣摩、虚拟,但不越过现实人事的 情理。
自己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四、市井奇人的针砭意义
▪ 作者把文人雅事赋予市井业民,也赋予市井业民自尊其业、 不以文人能事的才艺为邀名逐利之工具的清高情操。这种无 实际意义的幻象,寓有与小说中出现的现实中种种“把文行 出处都看得轻了”的丑陋读书人的行为相比照的针砭意义。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结 构、笔法
子沈琼枝
二、“实学”理想的实践蓝图
▪ 修建吴泰伯祠,用古礼古乐祭礼吴泰伯的活动 ▪ 几位主祭的人物庄绍光、虞博士等,大都是作者就性情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客观叙事
▪ 《儒林外史》虽然仍用章回体,回前有双句对偶回目,但基本上摆脱了 传统的叙述模式,消除了话本体小说遗留的痕迹,人物相貌不再是脸谱 化的,环境描写不再用通常的套话,而是随人随事点染,真切自然,饶 有韵致。
▪ 根本性的是叙事方法的改变,由“说话人”式的主宰一切的叙述者,变 为隐身的叙述者,叙述者不直接介入发表议论,不对所叙人物及其言行 做出褒贬;叙述话语不进行过度形容,只是如实描写出社会人生的实况, 让人事自身呈现出其美丑意义,让读者心领神会。
▪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几个主要人物,及由之 生成的主体事件,相继而出的人事没有情节的关联,许多片 段可以独自成篇。
▪ 然而,由于全书有个明确的主题,有着特定的观照范围,游 动的人事图像背后隐伏着错综而大体明晰的理路。
二、如实叙写读书人生存实况
▪ 小说中没有掺入任何虚幻怪异的成分,纷至沓来的人物都是 普普通通的人,情节都是极为寻常的事,没有引人入胜的传 奇性,没有动人心弦的激烈冲突
▪ 标志着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进步,具有了近世写实主义的审美特征。
四、春秋笔法
▪ 将中国古代史传的“外无臧否,内有褒贬”的春秋笔法,用于白 话通俗小说的创作,全用白描,而内寓深蕴,形成一种独到的叙 事特色。
▪ 吴敬梓是儒林中人,关注儒林中事,体察至深,凡所叙写大都真 实鲜活,自身就显现出是非美丑。
▪ 范进居母丧期间外出打秋风一段情节,宴席间“翼翼尽礼”,不 肯用银镶杯箸,换了白竹筷子,主人犹为未曾准备素菜担心,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在晚年困苦生活中作成的。乾隆十九 年(1754)冬,吴敬梓病逝于扬州旅舍。
第二节 科举制下文人的 腐败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举扭曲的人情世态
▪ 科举功名,从童生、秀才、举人,到进士,成为社会身份的 等级,享有不同的优待。小说便是由此写起的。
▪ 周进 ▪ 范进 ▪ 科举造成了读书人生命价值的不平等,扭曲了社会人情世态,
▪ 如何师父训,专储制举材?
三、《儒林外史》的创作
▪ 吴敬梓是就他亲历闻见的社会人事创作小说的。大体上说, 前半部分叙写的人事,多经文学性虚构;后半部分多贴近人 物原型。长篇小说基本取材于现实真实的人事,而且连同作 者自己的行事、忧思也写进小说,小说创作拉近了与社会现 实的距离,具有了新的审美特性。
可悲又可笑。
二、科举中人的腐败
▪ 科举也造成文人的无文无行——知识萎缩,精神空虚,道德 低下。
▪ 范进中进士,做了学道,竟然把宋代大诗人苏轼当成考生名 字。
▪ “我二十岁上进学,到而今做了三十七年的秀才,就坏在读 了这几句书,拿不得轻,负不得重!”
▪ 严贡生、严监生兄弟,交接官府,欺诈乡里小民,成为地方恶霸。这两 位有科举功名头衔的兄弟之间,上演了打着伦理纲常旗号守护和谋夺财 产的闹剧。
▪ 吴敬梓自幼研习举业,十八岁进 学成秀才,此后却应试失利,便 不耐烦作枯燥的八股文,兴趣转 向诗词赋和杂书,喜声色之乐。 吴敬梓三十三岁那年,变卖了祖 产,移家南京秦淮河旁,日益贫 困,靠卖文和亲朋资助维持生计。
二、痛感科举危害社会人生
▪ 吴敬梓在广泛交往中闻见愈多,感受愈深,遂使他从豪华家 世与个人沦落大反差的精神痛苦中走了出来,提出了对科举 制度的质疑:
子沈琼枝
二、“实学”理想的实践蓝图
▪ 修建吴泰伯祠,用古礼古乐祭礼吴泰伯的活动 ▪ 几位主祭的人物庄绍光、虞博士等,大都是作者就性情相近
的几位朋友塑造的,行迹有所虚构,重在表现其不图功名富 贵、关怀世道的志节、精神,是理想化了的人物。 ▪ 主要的社会理想,是做“经史上的礼、乐、兵、农”的事, 也就是讲“经世致用”的学问,使天下文明富强
▪ 西子湖边聚集了以赵雪斋为首的几个号称“名士”的真假秀 才,他们不甘心干自己的营生,却要附庸风雅,吟诗唱酬
▪ 《儒林外史》在相当宽泛的幅度上观照了浮沉于科举内外的 各类读书人的种种状态,困苦可怜,愚昧可笑,卑鄙可耻, 凶恶可恨,一切都用戏谑的笔调叙写出来,个中蕴含着一种 深沉的社会忧思:读书人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科举造成的“厄 运”?
▪ 科举入仕做了地方官的文人不通政务,只会动刑敛财。高要县令汤奉竟 将朝廷“禁宰耕牛”的禁令,改为断绝宰牛
▪ 匡超人家境贫寒,性情温和谦恭,孝顺父母。中了秀才后从此性情发生 变化,不再尊重学师;在省城做起选文生涯,连马二先生也加以菲薄; 还帮衙门恶役造假婚书、假讼词,代人进考场做“枪手”;到京城钻营, 冒充“优贡”考取内廷教习,“得兴长安道”,停卖再娶,忘恩负义。
▪ 《儒林外史》广泛地运用了古代史书的互见对照之法,彰显 人物之美丑及其行事之意义。
▪ 二进 ▪ 二严 ▪ 二杜
思考题:
▪ 1.《儒林外史》着意展示科举制下读书人“无文无行”的命 意何在?
▪ 2.如何评价《儒林外史》的“虽为长篇,颇同短制”的小说 结构?
第五章 《儒林外史》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 第二节 科举制下文人的腐败 ▪ 第三节 正面形象的人文内涵 ▪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 史》的创作
一、吴敬梓的身世
▪ 吴敬梓(1701—1754),字敏 轩,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生于以科举兴盛的名门大族。
三、科举派生的“名士”
▪ 科举还派生出一种假名士。他们都是科举无成,混不进仕途, 或混迹于市井,自命风雅;或无奈地居家,自命高士。
▪ 湖州娄中堂两个儿子,科举“不得早中鼎甲”,一肚子牢骚, 在美丽的莺脰湖边搞了个名士大会。结果,被认为有“管乐 经纶,程朱学问”的权勿用,却是个奸骗尼姑的地痞;有侠 客之风的张铁臂虚设人头会,留下的是只血淋淋的猪头,白 白骗走了五百两银子;貌似高雅不俗的杨执中为五个小钱, 便与原先相推重的人互相诋毁,原来也是个庸俗小人。
三、社会依旧丑陋
▪ 社会不可能因为由少数人的觉醒和理想而改变。
▪ “徽州府烈妇徇夫”一幕悲剧。王玉辉是位古道热肠的老秀 才。大女儿夫死守节,三女儿丈夫死后要寻死徇节,他鼓励 说:“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女儿绝食而死,他“仰天大 笑”说:“死得好!”可是,他在旅行中看到几条船上一群 群衣着鲜艳的妇女,又看到一位穿白衣的妇人时,便想起了 自己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第三节 正面形象的 人文内涵
一、杜少卿形象
▪ 杜少卿出身科举世家,却淡泊科举功名,托病不应朝廷征聘, 放弃学籍,要“逍遥自在,做自己的事”
▪ 体恤落难者,周济贫困无助的人 ▪ 拒绝纳妾,说自己的妻子是最美丽的,纳妾是伤天害理的事
情;不受礼俗的拘束,公然携着妻子的手逛清凉山 ▪ 去看望、资助一位不愿受欺辱从为富不仁的盐商家逃出的女
四、市井奇人的针砭意义
▪ 作者把文人雅事赋予市井业民,也赋予市井业民自尊其业、 不以文人能事的才艺为邀名逐利之工具的清高情操。这种无 实际意义的幻象,寓有与小说中出现的现实中种种“把文行 出处都看得轻了”的丑陋读书人的行为相比照的针砭意义。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结 构、笔法
一、游移视点的内在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