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儒林外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cc8218c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5.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儒林外史》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1.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
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
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2.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
《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
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
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
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一.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中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
《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
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二.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主要手法有:1.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2.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
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
3.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儒林外史的每章梗概
![儒林外史的每章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fc16785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75.png)
儒林外史的每章梗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清朝儒林内外的种种灰暗与荣光,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病。
全书共分为二十回,以下是每章的梗概:第一回:梦断儒林社子正学士痛失场中文甲等,遭人讽刺离愤而去。
闲时结交了戴文简、杨文科、冯梅山等几位朋友。
第二回:班固自传方申极力追求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
和戴文简交好认识了蓝花陆。
第三回:太尉亲信宋福保为小官,父亲宋伯仁追求俸禄,与洪亮卿交好。
太尉介绍了一个士人,但士人以国事为重,不与居官骄奢之辈来往。
第四回:祸中有福张藻为人耿直正直,屡遭冤屈,不肯徇私。
因为触怒了社子正学士,被贬去地方任职。
第五回:曾子夹消宋福保有人血气,父亲去世后心情激愤。
被张藻劝阻后决志追求功名。
在饭馆中与徐奎来往。
第六回:扬州试院宋福保考取了举人之级,钟监察在考试时一度误会宋福保作弊,后宋福保帮助钟监察重获失散的女儿。
第七回:有是非难串通作案的官民勾结屡禁不绝。
戴文简接到指令责令宋福保赶紧去江南巡按司任职。
第八回:糟马湾正当宋福保办事期间,梁侍郎诬陷宋福保,将其拘捕入狱。
杨文科设法营救,最终使宋福保被释放。
第九回:指鸡盗犀文科中举的人多以贿买判官之事为荣。
蓝花陆意外发觉宋福保不是那类腐朽之人,对其产生好感。
第十回:女捧贾帽杨文科家中发生丧事,套出冯梅山的办法救了宋福保。
杨文科的老板李梦阳上京考试,请求杨文科转手后送给杨公,并为杨文科打造一个前程。
第十一回:狂话懒书遭到上官遗诏贬斥后,杨文科痛心,决心远离官场,郭儿和自己改行教书。
第十二回:东园社日东园90岁寿宴上有许多学者聚集,四人去了东园,发现宴会上有中了闲书中通缉的人。
第十三回:暂退山野宋福保暂时回乡。
蓝花陆带领大家寻找复制为别人并参加考试的青年。
晓月婢女重拾攻读文书志向。
第十四回:冈峦匹夫蓝花陆使用计谋成功去世父亲的财产。
宋福保来往公堂安慰民情,得到民众的拥护。
第十五回:西湖月朝廷去除了一个贪官,并展示了一幅捉拿贪官的画。
名著《儒林外史》ppt课件
![名著《儒林外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978e3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1.png)
匡超人
匡超人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江湖人物,他性格豁达、机智过人, 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形象展示了江湖中人的英勇 和智慧。
04
《儒林外史》中反映社会问 题探讨
科举制度下士人心态变化
淡泊名利
王冕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对功名利禄 并不看重,更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中 显得尤为难得。
周进、范进等人物性格剖析
周进
周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 物,他性格懦弱、迂腐,深受科举制 度的毒害。他一心追求功名,但最终 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范进
范进是周进的朋友,同样也是一个深受 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他性格善良、 正直,但过于迂腐和天真,最终也遭受 了悲惨的命运。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儒林外史》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封建社会 的真实面貌,为古代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树立了典范。
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
《儒林外史》成功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使得古代小 说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对后世文学创作启示和影响
对现实主义的深化
《儒林外史》的现实主义创作手 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 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
06
结语:名著《儒林外史》现 实意义与价值
对当代社会启示作用
揭露社会丑恶现象
《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等, 对当代社会具有警示作用。
倡导正义与良知
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他们坚守道德底线,勇于与邪恶势力斗争,为当 代社会树立了正义与良知的典范。
第五章《儒林外史》
![第五章《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2206882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3.png)
第五章《儒林外史》18世纪中叶,我国文坛出现了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两部书的作者吴敬梓和曹雪芹有着相近似的生活经历,又都不约而同地用白话小说的形式,把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或直接或间接地写了出来。
最终二人皆死于穷困潦倒之中。
当吴敬梓的灵榇运往南京时,金兆燕曾题诗说:“著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
”(《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的确,《儒林外史》一书为吴敬梓赢得了不朽的身后名,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第兴盛的家族科举失意与觉醒取材于现实士林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
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 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
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规矩方正的吴霖起被罢除了县学教谕,吴敬梓随父回到全椒。
第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
父亲一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近族亲戚、豪奴狎客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
正如他在《移家赋》中所追述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
历史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历史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和内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d6996b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a.png)
目录
• 引言 • 作者介绍 •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阅读体验与感悟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旨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 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 批判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展望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经典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 以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欣赏。
创新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应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创新,让古典文 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跨文化交流
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学的交流 与互鉴,推动中国古典文学 走向世界,增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理解与友谊。
03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敬梓以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儒林外史》,旨在揭 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面目。
04
通过这部作品,吴敬梓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 思考。
03
CATALOGUE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主要故事情节
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
通过描绘范进、周进等人物在科 举道路上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 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
的百态。
吴敬梓在文学上的贡献还包括 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对社会现 实的深刻洞察,对后世作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 的文学宝库,也为世界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及动机
01
吴敬梓生活在清朝中期,当时科举制度盛行,许多士人为了功名富贵 而迷失自我。
02
他本人也曾经历过科举的失败和人生的坎坷,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深 刻的认识。
讽刺艺术运用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65e04d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c.png)
《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清代乾隆朝末年为背景,以讽刺、揭露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为主要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一、背景概述《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清代乾隆朝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封建帝国的全盛时期,然而,朝廷的腐败、社会的不公和文人的虚伪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正是希望通过揭示这些问题,激起人们的反思与警醒。
二、内容概要《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通过塑造一系列虚伪、贪婪、无能和怯懦的文人形象,以及虚伪夸大的科举制度,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焦循及其家族在科举考试中的种种困境与不幸遭遇。
小说以深刻的讽刺和幽默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清代文人被科举制度束缚、被世俗欲望左右的悲喜人生。
三、意义分析《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文人官僚的批判:小说中通过对文人内心的揭示和对其行为的讽刺,批判了清代文人的虚伪、贪婪和功利心态,对其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打击。
2. 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小说通过展示科举考试中的丑态与弊端,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和不公,对于那些凭借势力、权谋和手段从而获得功名的文人进行了无情的嘲笑与讽刺。
3. 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小说中通过塑造一系列官场贪腐、社会不公和世俗欲望的形象,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揭露,警示人们要警惕官场上的腐败和社会弊端的存在。
4. 对人性的思考:小说通过描写文人的人生遭遇和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困境中的抉择。
这对于读者来说,是对人性的启发和反思。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以讽刺、幽默的手法,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有力记录。
阅读《儒林外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清代社会的面貌,反思文人权谋、科举制度和社会弊端的产生与发展。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ffb2a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0.png)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及官绅活动的长篇小说,由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
全书共五十六回,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刻画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追求和表现,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人性的扭曲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作品以王冕的故事为开篇,通过描绘一系列人物,如周进、范进、娄三公子、蘧庄夫、马纯上、匡超人等,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物类型和性格特征。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在艺术手法上,《儒林外史》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技巧,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极为出色,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又有文言文的精炼典雅,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此外,《儒林外史》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在科举制度的压迫下,许多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放弃了人性的底线,从而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呼吁人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阔社会视野的古典讽刺小说。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林外史全文
![儒林外史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c09d1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f.png)
儒林外史全⽂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说(也称章回⼩说),是我国古代讽刺⽂学的⾼峰,开创了以⼩说直接评价现实⽣活的范例。
成书于1749年(乾隆⼗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年)。
全书共五⼗六回(按:也有⼈认为最后⼀回⾮吴敬梓所作),约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物。
⼩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的功名和⽣活。
吴敬梓对⽣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动描绘,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学的佳作。
在线阅读前⾔第⼀回说楔⼦敷陈⼤义借名流隐括全⽂第⼆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第三回周学道校⼠拔真才胡屠户⾏凶闹捷报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契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第五回王秀才议⽴偏房严监⽣疾终正寝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伯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朝敦友谊第⼋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故⾥遇贫交第九回娄公⼦捐⾦赎朋友刘守备冒姓打船家第⼗回鲁翰林怜才择婿蓬公孙富室招亲第⼗⼀回鲁⼩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上第⼗⼆回名⼠⼤宴莺脰腹溯侠客虚设⼈头会第⼗三回蘧駪夫求贤问业马纯上仗义疏财第⼗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洞遇神仙第⼗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母匡童⽣尽孝第⼗六回⼤柳庄孝⼦事亲乐清县贤宰爱⼠第⼗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踞诗坛第⼗⼋回约诗会名⼠携匡⼆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九回匡超⼈幸得良朋潘⾃业横遭祸事第⼆⼗回匡超⼈⾼兴长安道⽜布⾐客死芜湖关第⼆⼗⼀回冒姓字⼩⼦求名念亲戚⽼夫卧病第⼆⼗⼆回认祖孙⽟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第⼆⼗三回发阴私诗⼈被打叹⽼景寡妇寻夫第⼆⼗四回⽜浦郎牵连多讼事鲍⽂卿整理旧⽣涯第⼆⼗五回鲍⽂卿南京遇旧倪廷玺安庆招亲第⼆⼗六回向观察升官哭友鲍廷玺丧⽗娶妻第⼆⼗七回王太太夫妻反⽬倪廷珠兄弟相逢第⼆⼗⼋回季苇萧扬州⼊赘萧⾦铉⽩下选书第⼆⼗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纳姬第三⼗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会莫愁湖第三⼗⼀回天长县同访豪杰赐书楼⼤醉⾼朋第三⼗⼆回杜少卿平居豪举娄焕⽂临去遗⾔第三⼗三回杜少卿夫妇游⼭迟衡⼭朋友议礼第三⼗四回议礼乐名流访友备⼸旌天⼦招贤第三⼗五回圣天⼦求贤问道庄征君辞爵还家第三⼗六回常熟县真儒降⽣泰伯祠名贤主祭第三⼗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送孝⼦西蜀寻亲第三⼗⼋回郭孝⼦深⼭遇虎⽢露僧狭路逢仇第三⼗九回萧云仙救难明⽉岭平少保奏凯青枫城第四⼗回萧云仙⼴武⼭赏雪沈琼枝利涉桥卖⽂第四⼗⼀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沈琼枝押解江都县第四⼗⼆回公⼦妓院说科场家⼈苗疆报信息第四⼗三回野⽺塘将军⼤战歌舞地酋长劫营第四⼗四回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余明经把酒问葬事第四⼗五回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家葬亲第四⼗六回三⼭门贤⼈饯别五河县势利熏⼼第四⼗七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阁⽅盐商⼤闹节孝祠第四⼗⼋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第四⼗九回翰林⾼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第五⼗回假官员当街出丑真义⽓代友求名第五⼗⼀回少妇骗⼈折风⽉壮⼠⾼兴试官刑第五⼗⼆回⽐武艺公⼦伤⾝毁厅堂英雄讨债第五⼗三回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第五⼗四回病佳⼈青楼算命呆名⼠妓馆献诗第五⼗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曲⾼⼭流⽔第五⼗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吴敬梓简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儒林外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b7e40312647d27284b7351ac.png)
第5章《儒林外史》5.1 复习笔记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1.吴敬梓(1)吴敬梓,号文木老人,出身于科举世家,但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塨)学派的学者,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3)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甘愿以素约贫困的生活终老。
2.《儒林外史》的创作(1)吴敬梓由早年的富贵跌到贫困的逆境里,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冷峻的观察和认识。
《儒林外史》就是在其穷愁困苦中完成的,它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是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品。
(2)吴敬梓取材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
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作者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撷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取得了很大成功。
3.现存版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1.命意在批判科举《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只有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其实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痛斥了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使“一代文人有厄”。
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写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引诱和逼迫下不分是非,丧失理智,麻木不仁而又不自知的情形,以及社会上根据科场成败而涨落升沉的人情世态。
2.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1)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不能选拔人才,反而使人精神空虚,知识贫乏,深刻地表现了它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2)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的毒害还侵入了闺阁之中。
如深信八股不疑的鲁小姐。
《儒林外史》各章节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各章节内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171cd3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6.png)
《儒林外史》各章节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
以下是各章节的大致内容简介:第一章: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者以王冕的故事作为开篇,王冕出身贫苦,但他勤奋好学,自学成才,擅长画荷花。
他淡泊名利,不求功名利禄,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一章节为全书奠定了批判科举、讽刺儒林的基调。
第二章: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薛家集的村民商议请周进做乡村塾师。
夏总甲推荐了周进,众人对周进的外貌和举止多有轻视。
周进六十多岁还未中秀才,只能以教书糊口。
在一次与王举人同席吃饭时,王举人显摆自己的身份和学问,周进只能默默忍受。
后来,周进在贡院里触景生情,大哭不止,众人捐钱让他得以参加乡试,最终中了举人。
第三章: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中举后,做了广东学道。
在考场中,他发现了范进,因其文章“一字一珠”而录取了他。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从此,范进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第四章:荐亡斋和尚契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范进的母亲因骤然富贵,兴奋过度去世。
范进为母守丧期间,张静斋前来拉拢,两人一起去高要县打秋风。
在县衙,严贡生因强占别人的猪和船而被告,他却狡辩耍赖。
第五章: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严监生的妻子王氏病重,他的妾赵氏巧言讨得扶正的机会。
严监生在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而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
这一情节深刻地刻画了严监生的吝啬。
第六章: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严贡生坐船赖掉船钱,还无理取闹。
赵氏的儿子夭折后,严贡生想要霸占弟弟的家产,欺负赵氏。
第七章: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范进做了山东学道,他录取了荀玫。
在京城,王惠与荀玫相遇,两人结交。
第八章: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王惠升任南昌知府,途中遇到蘧景玉。
《儒林外史》原文及翻译
![《儒林外史》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b13ff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6.png)
《儒林外史》原文及翻译《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该书以锋利的笔触对清代中叶的科举制度及其附庸——儒林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以下是该书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穷秀才孔乙己,穿着褴褛的长衫,手里捧着一本破旧的《论语》,走进了咸亨酒店。
”翻译"The poor scholar Kong Yiji, wearing tattered robes and holding a worn-out copy of 'The Analects', entered Xianheng Tavern."原文“孔乙己到了酒店,众人忙起身迎接,有的说:‘孔乙己,你还欠我二十个铜板呢!’”翻译"Upon arriving at the tavern, Kong Yiji was greeted by everyone who rose to meet him, with some saying, 'Kong Yiji, you still owe me twenty coppers!'"原文“孔乙己笑道:‘各位老伯,请息怒。
小的这两天正在找活计,等我找到了工作,一定还上。
’”翻译"Kong Yiji laughed, 'Esteemed gentlemen, please calm down. Little brother has been looking for work these past two days. Once I find a job, I will definitely pay you back.'"原文“众人见孔乙己如此诚恳,也就不再追究。
孔乙己坐下后,点的酒菜都上是上好的。
”翻译"Seeing Kong Yiji so sincere, the crowd no longer pursued the matter. After sitting down, Kong Yiji ordered the finest wine and delicacies."结语以上是《儒林外史》的部分原文及翻译,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040b3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3.png)
《儒林外史》赏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章回体通俗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文学价值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进行赏析。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了清代中期乡试状元杨继盛的一生,通过对其儿子杨九郎的成长与教育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士人家庭的形态和动态。
小说以讽刺的手法对儒林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刻画,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通过讲述杨九郎家族的兴衰史,作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呈现了清代士人世界的种种矛盾和现实。
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吴敬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运用讽刺手法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士人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刻思考。
其次,小说以写实手法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代表了清代中期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特质,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准确的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可信度和真实性。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插话手法,使得故事节奏紧凑,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儒林外史》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首先,这部作品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实况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社会的弊端,使得许多读者从中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
其次,小说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开创了章回体小说的典范,开辟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篇章。
同时,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写实手法和对话插话等技巧也为后来的小说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本。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研究《儒林外史》的论著络绎不绝,其中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
这些研究内容包括对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和风格等方面的分析,丰富了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探索。
总之,《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经典的章回体小说,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风气和传统观念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全新名著《儒林外史》ppt课件
![2024全新名著《儒林外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bba45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7.png)
迟衡山
一位正统的儒家文人,他重视礼乐兵农,主张均衡和谐,这既 是他的人生追求,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王冕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 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 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
严致和
即严监生,清雍正朝规定,秀才中凛生或补廪才能参加乡 试。严监生是个土豪,家有十万银子,二十顷地,但却通 过贿赂攫取了一个廪生的资格。
• 第二回:夏总甲推荐周进在薛家集学堂做馆。王举人在庵里避雨,大吃大喝, 周进只能吃老菜叶、喝白开水。
• 第三回: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 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 考中举人。
讽刺手法及艺术特色
讽刺手法
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运用艺术夸 张进行讽刺;细节描写生动真实;人 物语言的个性化。
、婚姻不自由等。
反思封建礼教的价值
03
作品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也引导读者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
和必要性。
对人性善恶的揭示与讨论
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探索人性善恶的根源
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 的展开,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 性。
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善恶的根源,如 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等因 素对人性的影响。
呼唤人性良知
《儒林外史》在揭露人性弱点的同时,也呼唤人性的良知和善良。作品中的一些正面人物 形象,如诚信、正直、勇敢等品质的代表人物,为当代社会树立了榜样。
引发人性思考
《儒林外史》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反思,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 有助于促进人类自我认知和精神成长。
07
结论与展望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五章《儒林外史》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五章《儒林外史》](https://img.taocdn.com/s3/m/119fbc6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6.png)
《古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五章《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二.颜(元)李(恭)学派主张: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儒》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因而,《儒》饱含作者血泪,熔铸着亲身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四.版本及其他作品。
(一)《儒》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
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吴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30馀篇。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假托明代故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写到神宗万历23年(1595)止;实际展示的是18世纪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才华枯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小说第一回,借王冕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标举王冕不受科举制度牢笼。
(一)王冕之后,作为对比,紧接着写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其悲喜剧讽刺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范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致力于八股致使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同时着力描写周、范命运转变中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科举制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不良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09aa18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c.png)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
下面对《儒林外史》进行知识点的归纳:
1.小说背景:
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清代康熙时期的儒林社会。
故事发生在紫禁城之外,以士大夫群体为主要创作对象,描写了儒家伦理道德沦丧,风气败坏,虚伪、奸诈的社会风气。
2.小说结构:
3.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有各色儒林学者、小人物及其家族成员、宦游士人、武官等。
其中,主要的人物包括田少卿、梁世煌、邓润甫、邓芳、张二、曾浩以及
一些世家豪强、权贵显贵等。
4.主要故事情节:
(1)田施药:田少卿和梁世煌的心路历程;
(2)处士巾:关于邓润甫和邓芳的父子关系及家族命运的故事;
(3)阅梅荫:曾浩与张二、杨三和夫人的恩怨纠葛;
(4)陕西札记:各色人等在儒林外的种种奸诈勾引、争斗和斗争。
5.小说风格:
6.小说主题:
7.文学价值:
8.影响和意义:
《儒林外史》刻画了清代儒林社会的种种陋习,对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精神状态和社会伦理风尚进行了深刻批判和揭露,影响深远,引发广泛讨论。
它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作家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儒林外史》 说课稿
![《儒林外史》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ff44f5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7.png)
《儒林外史》说课稿《<儒林外史>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一、说教材《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部小说通过对儒林群像的描绘,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了封建礼教和社会的黑暗现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儒林外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增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长篇小说的阅读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例如,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隐晦的讽刺手法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鲜的知识和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有着较高的积极性。
只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他们是能够逐渐走进这部经典之作的。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小说中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
学习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感受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范进、严监生等。
理解小说的讽刺艺术手法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人物和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思考和感悟。
《儒林外史》主要情节
![《儒林外史》主要情节](https://img.taocdn.com/s3/m/19d51dc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f.png)
《儒林外史》主要情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和揭露为主线,通过描写儒林中人的种种丑恶面貌,展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本文将主要介绍《儒林外史》中的主要情节。
故事以主人公陆游为中心展开,陆游是一个不拘一格的儒林人物,他身上展现了儒林外的精神和价值观,同时也被社会所压抑和排斥。
文章主要以陆游在官场和社会中的经历为线索,围绕着时代变迁和人性的善恶,揭示了封建士人的丑态和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
故事开始,陆游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士人家庭,他在儿童时期因为聪慧和勤奋得到了一位好师傅的赏识,因此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陆游并没有因为学识的增长而变得高傲自满,相反,他眼界开阔,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对于儒林内外的假公济私、伪善之风提出质疑。
陆游考中进士后进入官场,但他很快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意识到仕途并非一条光明之路。
他遭遇了许多阻碍和打击,但他并没有妥协,依然以自己的方式行事。
他坚守正直,不愿参与贿赂和勾结,因此在官场上备受排挤和迫害。
不过,他并没有被逼婚了局势,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文学创作上,成为一代文学宗师。
随着故事的发展,陆游的封贤画像成为全书的一个象征,他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不受拘束的精神,引领着一帮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
他们共同探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的丑恶,用文字指责那些虚伪和贪婪的人。
通过陆游和他的朋友们的抗争,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林阶层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除了陆游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个人主线和情节,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善恶。
有的人秉持诚信和道德,有的人贪婪和自私,有的人明哲保身,有的人坚守信念。
这些人物构成了小说丰富的情节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整个故事围绕着儒林和官场展开,以陆游和他的经历为主线,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喜怒哀乐。
小说中描绘的儒林风气尤为鲜明和生动,勾勒出了一个庞大而矛盾的社会群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争来说,这是在封建社会中很难得的一个女子。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所塑造的这两个富于叛
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芽孳生时期新兴市民阶层要求冲破封建束缚、争取个 性解放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三)被作者认为是真儒、贤人的虞育德、庄绍
光、迟衡山等人。
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
(二)作品塑造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形 象,从侧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丑恶。
这些人是一批科举制度的得实利者。他们科举成
功,做了官便放肆地敲剥百姓,回到乡里又成为鱼肉
乡里的恶霸。
笫八回写王惠一到南昌太守任上便问:“地方人
情,可还有什幺出产?词讼里也略有些什幺通融?”想
的就是钱。最后,衙门里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 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里的 人,无一个不知太爷的厉害,睡梦也是怕的”。
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这是一个具有一定
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
沉琼枝在《儒林外史》里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女性
形象。她见识广,有主见,敢作敢为,敢于反抗封建
势力的压迫。她根本不把盐商的荣华放在眼里,只身 一人,毅然逃到南京,靠女红和卖文度日。就她作为 一个女子勇于自食其力来说,就她敢于向封建婚姻挑 战,并且毫不畏惧地单枪匹马、与官府乃至整个社会
在没有考中的时候,周进和范进的生活和内心精神非常 悲苦。六十多岁的周进,“苦读了几十年书”,考到胡子花 白了,却连秀才也没当上,只好到薛家集当私塾教师。而到 薛家集的第一天,便受到“新进学”而年少气盛的梅玖的奚 落和凌辱。范进也是这样。在没有考中举人时,穷得没米下 锅,一家人饿了两三天。他的岳父胡屠户尖刻地嘲弄他的赶 考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一旦他们考中了,立即被人 捧到云端。周进考中进士后,“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 的也来认相与”。范进考中了举人,老丈人刮目相看不用说, 转眼之间,房子有了,地也有了,奴仆丫环、细瓷银镶杯箸
3、以蘧耽夫、匡超人为代表。他们原先是很 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文的毒害而堕落。
蘧耽夫原来视八股文为俗事,每日只是做几首诗,吟咏性 情。但在鲁小姐的潜移默化下,在马二先生的教导下,变成 一个八股选家,一个堕落的名士。
最典型的是匡超人。他本来纯真朴实,勤劳俭朴,遇见马 二先生,接受教诲,也热衷于八股,追求起功名来了。在他 重游西湖时,便掌握了一套吹牛撒谎、坑蒙拐骗的本领。后 来他到了北京,蝇营狗苟,停妻再娶,完全堕落为一个出卖 灵魂的流氓。匡超人的堕落来源于马二先生的启蒙,但马二 先生是一个忠厚老实人,匡超人在先也很淳朴,这就深刻地 写出了八股文毒蚀灵魂的罪恶,写出八股科举制度如何使一 些读书人神魂颠倒,泯灭了天性。
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
成鲜明的对照。杜少卿在许多地方还突破了封建礼教
的束缚。他用普通的人情来解释《诗经万,说: “《诗经》上《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 淫乱。”他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 他敢于在那个窒息的时代,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
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沉琼枝的反抗行为,
常广泛的。 比如对当时文字狱的残酷,书中也有反映,像第 一回楔子说:“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第八 回、第十三回里蘧公孙的枕箱案,第三十五回写庐德
因藏有《高青丘文集》而被祸都是。
《儒林外史》对于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违反人性的
批判是作品另外一个闪现着思想光辉的方面。
如第五回写王德、王仁兄弟在妹妹尚未断气便替妹夫议立
作者通过这些丑恶嘴脸的描写,痛斥了靠科举爬上去的 这些人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危害。
(二)刻画了一些假名士、假山人的形象。
这些人的特征是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打算像 周进、范进那样苦熬苦挣,而是投机取巧,混充风流 名士,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儒林外史》中这类人数最多,其可恶仅次于乡
绅,吴敬梓对他们的痛恨和鄙夷也仅次于土豪劣绅。
个社会风尚。
第二部分
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吴敬梓在揭露批判的同时,又塑造了一批寄托 他的理想的正面人物。这些正面人物可以分为四
种类型,分别代表了作者探索理想的进程。
(一)是全书敷陈大义时所塑造的王冕的形象。 这个形象在全书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王冕在批判八股文时讲了这幺一段话:“这个法
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文行
《儒林外史》中的贪官形象不十分丰富,可能是吴敬梓 对他们的生活不太熟悉的缘故。对土豪劣绅的描写则非常深 刻,其中严监生、严贡生、张静斋的形象是很典型的。 他们稍有功名而爱财如命,一毛不拔,为了钱,什幺手
段都使得出。张静斋为了谋夺和尚的田产,装神弄鬼,唆使 地痞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严监生贪婪悭吝,剥削成癖。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自己病得饮食不进,还念念不忘收租子、 敛钱财,临死时为了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 严贡生更加阴险刁滑,为非作歹。他强圈穷人王小二的猪, 还行凶打折了王大的腿;施展讼棍手段,明明没有借钱给别 人银子,却硬向人要利息。他在严监生死后,欺压寡妇弟媳, 霸占胞弟产业。
层要求变革的思想成份的话,那幺在虞育德、迟衡山 等人身上则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复古 来改变衰风颓运的正统儒家思想。 如果说杜少卿、沉琼枝找不到出路,结局渗淡是 由于时代的局限,那幺,像虞育德、庄绍光等人的迂 腐的复古行为,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如果说杜少卿、沉琼枝是现实的、浪漫的形象,
新华社发(王家国 摄)
二、《儒林外史 》的文人群体形象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
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 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描写对象,以揭露 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士大夫的丑恶灵魂 作为切入路径,深刻揭露和讽刺了整个封建礼 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
(二)杜少卿和沉琼枝。
杜少卿这个形象,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 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 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思想中颇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 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
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 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 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当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 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 “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 会他怎幺!”
偏房;第七回写荀玫在母亲死时为了升官匿丧不报;最精彩 的是第四十八回写王玉辉赞成女儿绝食殉夫,形象地揭露了 封建礼教的残酷。王玉辉女儿殉夫是真诚的,王玉辉劝女儿 殉夫也是真诚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愚昧的行为。 王玉辉在女儿死时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只怕我 将来还得不到这样一个题目死。”然而不久便凄凄惶惶外出 散心,遇见一个穿白衣的少妇,想到女儿,“那热泪直滚下 来”,就真实地反映出礼教与人性的冲突,揭露了封建礼教 的杀人不见血。
这批人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和垃圾,也就是顾炎武在
《日知录》中所说的“适四方则无地非游客”的一类。
吴敬梓在这里所反映的三个方面的人物,也就是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的:“有心艳功名 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 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吴敬梓通过他们的丑态和嘴脸,深刻揭示了科举 制度败坏国家、败坏风俗、败坏道德的罪恶,并通过 这种批判旁及了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及至整
救世道人心。
庄绍光无心于仕途,专门闭户着书。
虞育德号称真儒、大圣人,致力于人心教化。这
些人不仅有着共同的正直淡泊、注重实学、轻视功名 富贵等优秀的品质,而且面对世风日下、恶俗浇漓的 现实,都企图用复兴古礼古乐的办法来挽回世道人心, 用复古的办法来改良社会。
如果说在杜少卿、沉琼枝身上体现了新兴市民阶
从《儒林外史》对理想人物的刻画来看,作者有
探索,有发展,表现了对于人的理想追求的不同阶段
和方向:从王冕的人格自尊发展到杜少卿的人性解放,
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身关系的探索;从一些下层人民 的人情之美发展到沉琼枝的平等思想,体现了作者对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从真儒、贤人们的治世化俗
的社会理想和实践发展到市井奇人的自食其力,独善
却风流云散、消磨殆尽了。
这些艺术形象宣告了复古道路的无希望,也宣告 了吴敬梓理想追求的破灭。
(四)作者在最后一回所刻画的自食其力、置身
于功名富贵之外的市井小民。
这些人中有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 遐年、裁缝荆元。吴敬梓赞扬自食其力的市井细民,寄希望 于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是当时萌 芽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不过作者所描 写的市井奇人,仍带有很浓重的儒林色彩,甚至可以说这些 市井奇人近似于《史记》所写的“引车卖浆”者流。他们各 自爱好的也恰恰是儒家的琴、棋、书、画。从作者所描写的 理想人物来看,从王冕开始,是一代不如一代。作者虽然对 手这些市井奇人是赞叹的,认为“薪尽火传”,但对整个儒 林却是失望的,对整个社会也是失望的,充满了感伤情绪。
在这样的科举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当然只能是
些不学无术的人。
作者在作品中对他们进行了辛辣嘲讽。像八股文专家马 二先生游西湖,看到朱淑真、李清照的名字,说:“这些什
幺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当了学道的范进,竟然不知苏 轼是哪个朝代的人。
作者通过这批举业至上主义者的嘴脸反映了八股文科举 制度对学术文化的破坏。
一下子把老太太高兴得一命呜呼。周进、范进中举以后政治、 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以及人们对他们态度的骤然转变,是 当时知识分子沈迷于科举功名的社会根源。
2、一批举业至上主义者。他们向往功名,推 崇科举,但本身并没有痛苦的经历。这以马二 先生、鲁编修、鲁小姐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