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知识
![中药药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7bc186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c.png)
中药药理知识
中药药理知识是指研究中药药物在体内作用机制、药效、药代动力学、毒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中药药理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药效:研究中药药物的主要药效、次要药效以及作用范围,了解中药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制。
2. 中药药物的成分及药物作用机制:中药药物是由多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制成,其中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
中药药理研究可以分析中药药物中的活性成分,了解这些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3.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了解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 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物的毒性反应机制,了解中药的毒性作用、毒性程度以及可能的毒副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5.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药药理研究不仅关注中药本身的药理特点,也将中药的药理知识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中药药理知识的深入研究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质量控制、临床疗效评价以及创新药物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103567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0.png)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效:1.中药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来产生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激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增强人体免疫力。
2.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来产生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具有治疗作用。
3.中药可以通过抗菌、抗病毒、抗炎等方式来产生药效。
例如,黄连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来产生药效。
例如,人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
二、中药的药物代谢:1.中药在体内可以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中药的药效不仅与药物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关。
2.中药的吸收过程通常发生在胃肠道和黏膜组织。
吸收速度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溶解度、渗透性、血液供应等。
3.中药被吸收后,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进而发挥药效。
4.中药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
肝脏中的酶系统可以将中药分解为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等方式排除体外。
5.中药的代谢速度和途径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一些中药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效,也可能具有更大的毒副作用。
三、中药的毒副作用:1.中药的毒副作用是指中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危害效应。
中药的毒副作用通常与药物的剂量、质量和使用方式等相关。
2.中药的毒副作用可以是急性的,如过敏反应、中毒等;也可以是慢性的,如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
3.中药的毒副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些人可能对其中一种中药产生过敏反应,而其他人却没有。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按照个体化的原则进行合理用药。
4.中药的毒副作用还与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关。
一些中药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和吸收,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
以上是中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中药药理学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质量控制等。
研究中药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中药学药理(全)
![中药学药理(全)](https://img.taocdn.com/s3/m/18cad5a9580216fc700afdda.png)
中药学药理(全)————————————————————————————————作者:————————————————————————————————日期:第一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麻黄辛、微苦,温。
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1、用于风寒表实证2.用于咳喘实证3.用于风水水肿桂枝辛、甘,温肺心膀胱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辛,温,肺脾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1、用于外感风寒证2、用于脾胃气滞证3、用于食鱼蟹中毒生姜辛,微温,肺脾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香薷辛,微温,肺胃脾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1、用于阴暑证2、用于水肿荆芥辛,微温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3、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用于吐衄下血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3、用于破伤风羌活辛苦温,膀胱肾发散风寒,胜湿止痛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藁本辛温,膀胱肝祛风散寒,胜湿止痛1、用于外感风寒,颠顶头痛2、用于风寒湿痹白芷辛,温,肺胃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2、用于鼻塞,鼻渊3、用于疮疡肿毒4、用于寒湿带下细辛辛温;有小毒,肺肾心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1、用于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2、用于头痛,痹痛,牙痛等痛证3、用于寒饮咳喘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肺)祛风解表,宣通鼻窍,除湿止痛1、用于风寒表证及鼻渊2、用于痹证*葱白辛温,肺胃发汗解表,散寒通阳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阴盛格阳证。
*胡荽辛温,肺胃解表透疹,健胃消食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胃寒食滞*柽柳辛平,肺胃心解表透疹,祛风除 1.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风寒湿痹湿 辛夷 辛温;肺胃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用于风寒头痛鼻塞2、用于鼻渊头痛 鹅不食草辛,温;肺肝祛风散寒,宣通鼻窍, 化痰止咳 1、用于风寒头痛及鼻渊鼻塞2、用于湿疮肿毒3、用于寒痰咳喘证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薄荷 辛,凉;肺肝 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者2、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牛蒡子 辛,苦,寒;肺胃 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蝉蜕 甘,寒; 肺肝 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喑哑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瘙痒3、用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4、用于风热目赤,目翳,多泪桑叶 甘苦,寒; 肺肝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2、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菊花 辛,甘,苦,微寒,肺肝 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2、用于目疾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用于疔疮中毒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柴胡 苦辛,微寒,肝胆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1、用于发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热毒所致多种病证3、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葛根 甘辛凉, 脾胃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3、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淡豆豉甘辛凉,肺胃 解表,除烦1.用于外感表证,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530a56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5.png)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最全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a21ac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a.png)
最全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生理、生化、病理变化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对于中药的药物研发、临床应用和药物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药理学内容涉及中药药效、作用机制、药动学、药代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二、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所产生的生理和药理效应,包括中药的作用方式、作用部位、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中药的药效主要通过其活性成分对机体产生作用,但是由于中药成分众多、作用方式多样,导致其药效复杂多变。
1. 中药药效的基本类型(1)兴奋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兴奋、激动或增强器官和系统功能的作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提高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等。
(2)镇静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镇静、安定、使机体放松、减轻紧张状态的作用,如镇静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大脑皮层抑制作用增强的作用等。
(3)抑制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抑制、减弱或抑制某一生理、生化过程的作用,如对细菌、病毒或真菌的抑制作用、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等。
(4)兴奋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除抑制作用外的生理、生化活性的作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等。
2. 中药药效的表现形式中药的药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表现为生物学效应、生理作用、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等,它们与中药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药物代谢等都密切相关。
三、中药作用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是指中药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特定部位或产生特定效应来发挥其药效的方式和机理。
中药的作用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化学成分、作用位点、作用途径等。
1. 中药作用机制的基本方式(1)受体作用:中药的药效作用会受到机体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的调节和影响。
中药的很多活性成分会选择性地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2)酶作用:中药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选择性地干扰或影响机体酶的活性和功能,进而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
(3)离子通道作用:中药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选择性地影响细胞内外的离子通道的打开或关闭,从而影响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和细胞兴奋性等。
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269e6eaf1ffc4ffe47ac21.png)
1.中药五味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关系:辛味药:多含有芳香性挥发油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有鞣质甘味药: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有机物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苦味药:苦寒药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主咸味药:以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2.中药药理作用和中药功效的关系:中药药理是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分析中药所含有的有效成分,探明该中药发挥临床作用的机理。
而中药的药性是药材的性质,包括辛凉温寒热等特性,明确药性才能正确应用药物。
中药药理作用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3.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品种与产地、采收与储藏、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制剂与煎煮方法、配伍和禁忌4.中药的产地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列出五味地道药材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日照、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差异,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土壤对植物药内在的成分的影响更大(四川贝母、附子、黄连;内蒙甘草;云南三七、茯苓、木香;山西黄氏、党参;西藏红花、吉林人参)5.阐明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相关的药理作用发汗: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
平喘:促进NA和Adr的释放。
本身激动β-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PGE的释放。
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利尿: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6.麻黄平喘的主要物质和机理麻黄平喘的主要物质有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平喘:促进NA和Adr的释放。
本身激动β-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PGE的释放。
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7.是否可把清热解毒药和抗生素等同不可以,因为目前还没有在试验研究中得到证实有哪一个清热解毒药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强度与抗生素相似。
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38af24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0.png)
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中药药理研究了中药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等过程,以及与生物体发生的相互作用机制。
而中药临床应用则是将这些药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临床实践中,通过中医药治疗疾病,保健养生,达到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维持机体内稳态的目的。
下面将从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药药理中药药理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作用机制等方面。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来自于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种类繁多,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多糖类等。
这些有效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发挥药理作用。
1.2 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对生物体产生的生理或生化效果。
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脏腑等作用。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效,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1.3 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是中药产生药效的内在原因。
中药通过影响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途径、信号传导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
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效基础,为中药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药临床应用中药临床应用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1 中药治疗疾病中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药或西药进行配伍应用,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
中药治疗疾病的方法有煎服、膏敷、灌肠等,能够调理多种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慢性疾病等。
2.2 中药保健养生除了治疗疾病外,中药还常用于保健养生。
中药调理阴阳,调和气血,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人参、枸杞等中药常用于滋补强身、延缓衰老。
总结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特点和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dfbcf2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a.png)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的概述中药药理学指的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发挥药理作用和产生疗效的学科。
中药是指以草、木、皮、根、果、实、花、叶、茎、根、藤等自然植物为原料,采用合理的工艺进行加工和制作的药物。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特征、药效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学理论就已经提出了“宣调导滞”的药理作用观点。
在宋朝,张锡纯提出了“同药异功,同病异治”的药理学观点。
到了明代,在刘完素的《千金方》中则详细地列举了1500多种中药和方剂。
在清朝时期,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将中药药理学和中医疾病理论融为一体,为中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中药药物的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科技的进步使得中药药理学得以从经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研究中药药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从而更好地利用中药为人们的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
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其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很多,也很复杂。
中成药则是将若干种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后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对于中药药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中主要研究的是中药到达人体内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产生的疗效,与中药药材的形态、结构、性质有关。
中药材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苷类、萜类、多糖、挥发油、甾类化合物、糖皮质激素等。
其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天然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茗荷中的茗荷碱、曲降含的曲降红碱、葛根中的葛根碱等。
黄酮和苷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是抗氧化、抗癌、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血管弹性等方面,如银杏叶中的银杏黄酮和酰基半乳糖苷等。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异戊烷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对于中药材的香气、味道和抗菌作用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决明子中的槲皮素和顶黄酮等。
中药药理学综述
![中药药理学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fe8565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8.png)
中药药理学综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药效、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下面将从中药药理学的历史、中药的药效分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中药的毒副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中药药理学的历史中药药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保健。
早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中药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的应用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如今,中药药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药的药效分类中药的药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治疗作用: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头痛、咳嗽、胃痛、腹泻等。
2. 预防作用:中药可以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如中药材枸杞可以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
3. 调节作用: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如中药材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
4. 养生作用: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具有保健作用。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中药材黄芪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 抗氧化作用:中药可以抗氧化,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防止细胞氧化损伤,如中药材枸杞可以抗氧化。
3. 抗炎作用:中药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如中药材黄连可以抗炎。
4. 降血脂作用:中药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如中药材山楂可以降血脂。
5. 降血糖作用:中药可以降低血糖水平,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如中药材苦瓜可以降血糖。
四、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的毒副作用是指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肝损伤:某些中药可能会导致肝损伤,如柿饼、地龙等。
2. 肾损伤:某些中药可能会导致肾损伤,如石柏、柴胡等。
中药学之中药药理作用与药效评价
![中药学之中药药理作用与药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33440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4.png)
中药学之中药药理作用与药效评价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其相应的机制的学科。
中药学是药理学的一支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
本文将介绍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的相关内容。
一、中药药理作用1. 抗炎作用中药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等,这些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2.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多种化合物,如黄酮类、苯丙素类、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等,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中药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3. 抗肿瘤作用许多中药中含有抗肿瘤活性成分,如白藜芦醇、黄连素等。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阻断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4. 免疫调节作用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抗体的生成。
二、药效评价方法1. 体外评价法体外评价方法主要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和动物组织或器官的离体实验研究,评价中药的药理学效应。
常用的体外评价方法有MTT法、细胞吸附法、酶活性检测法等。
2. 动物试验法动物试验是评价中药药效的重要手段。
通过给动物灌胃、注射等途径,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生理指标、病理变化的影响,评价中药的药效。
常用的动物试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
3. 临床试验法临床试验是评价中药药效的最终手段。
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评价中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分为三期试验和四期试验,包括安全性评价、有效性评价等。
三、中药药效评价的问题与挑战1. 复杂性问题中药通常是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杂混合物,其药理作用和药效的评价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组方的配伍等。
因此,在中药的药效评价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复杂性问题。
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dc499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4.png)
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中药作为中国传统药物,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了数千年。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物在机体内生物学效应和药效物质基础的一门学科。
在中医药领域中,中药药理知识的掌握对于正确使用中药、合理用药和治疗疾病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药物作用、药效物质、各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等方面对中药药理知识进行总结。
一、中药药物作用1.作用方式中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会产生生物学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作用方式包括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
例如,黄芪、当归等中药能够起到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对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益。
2.药物代谢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是指中药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产生生物学效应。
其中,肝脏是中药代谢的重要器官,通过肝脏的代谢作用,中药药物会产生新的代谢产物,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
3.药物排泄药物在人体内达到一定浓度后,会通过尿液、粪便、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这就是药物的排泄。
中药的排泄途径多样,不同的中药药物会选择不同的排泄途径。
二、药效物质1.黄酮类物质黄酮类物质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药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
黄酮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山楂、金银花、花椒等。
这些药物在中医治疗感冒、咽炎等疾病中有很好的疗效。
2.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药理作用的物质,生物碱在中药中广泛存在,如马兜铃碱、罂粟碱等。
生物碱具有镇痛、抗菌、兴奋中枢神经等多种作用,对于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3.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药效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多糖类物质广泛存在于中药中,如蘑菇、枸杞子、茯苓等。
这些药物能够在中医治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1.人参人参是中药中的一种常用药物,具有补气、养血、安神等多种作用。
其中,人参中的人参皂苷、人参多糖等成分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能够对心脑血管疾病、疲劳、免疫调节等疾病有益。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3347a6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4.png)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基础,它通过对中药成分、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研究中药的成分及其作用。
中药成分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等。
这些成分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药药理学需要通过分离提取技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进一步研究其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
通过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
其次,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药理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药理学特性包括药效、药性、归经、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
药效指的是中药在体内的实际效果,药性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归经指的是中药对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作用。
这些特性是中药应用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了解其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应用。
最后,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中药药理学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研究其应用剂量、使用方法、药效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和临床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它能够揭示中药的药物作用和内在机理,为教学、科研、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能够引导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通过了解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将中药融于临床应用中,让更多人受益。
总之,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消化吸收、药代动力学、药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中药的应用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药的药效与药理
![中药的药效与药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cc57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8.png)
中药的药效与药理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药效和药理机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药的药效与药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一、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在体内产生的治疗效果。
中药通过加速或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药效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疾病:中药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自身的康复能力,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
2. 缓解症状:中药有时也被用于缓解疾病的症状,如中药可以缓解头痛、咳嗽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保健养生:中药在平时也可以用于保健养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二、中药的药理中药的药理是指中药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与人体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的药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直接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直接杀灭病原体,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2. 间接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通过调节机体内的生理过程,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3. 多靶点作用:中药的药理机制通常是多靶点的,一个中药可能同时对多个靶点进行作用,从而产生综合的治疗效果。
这是中药独特的优势之一。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与药理,下面以常用的中药葛根为例进行分析。
葛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功效。
葛根中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异黄酮类化合物和纤维素等物质。
葛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葛根中的纤维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中药的药效与药理是相互关联的。
中药的药效是中药在体内产生的治疗效果,而中药的药理则是中药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8beea2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6.png)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调节阴阳、益气健脾、祛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敛肺止咳等作用。
3.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茎叶、茎皮、花、果、种子、仙人掌、地上菜、果皮、果肉、根茎等。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剂方法将中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制剂包括煎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贴剂、膏剂、注射剂等。
5.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生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益气健脾、温里散寒等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病理功能的影响,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6.中药的贮存和使用:中药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曝晒、防潮湿等,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7.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砒霜、雄黄、硫磺等,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中药药物对特定生理活动的影响;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药理试验和临床观察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不断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中药药理学科学内涵
![中药药理学科学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8951ce7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7.png)
中药药理学科学内涵中药药理学科学内涵是指研究中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病理过程的影响机制的学科,属于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中药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中药与生物体互作机制、中药合理使用等方面。
一、中药药理作用中药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在生物体内所发挥的药理效应。
中药药理作用的形成是由于多种药物成分的协同作用,通过影响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调节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是中药发挥其治疗作用的重要基础。
二、药效物质基础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
目前已发现了很多中药物的有效成分,如二苯并香豆素、黄连素等。
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于提高中药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中药与生物体互作机制中药与生物体互作机制是指中药物在生物体内所发挥药效的机制。
中药物与生物体互作机制的研究包括中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生物药动学和中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生物药理学研究。
四、中药合理使用中药合理使用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下,科学地选用、配伍、使用中药,达到最佳疗效的目的,同时减少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中药合理使用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科学内涵包括了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中药与生物体互作机制以及中药的合理使用。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实践层面的应用,对于推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材药理
![中药材药理](https://img.taocdn.com/s3/m/6c61309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5.png)
中药材药理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疲劳、抗衰老、抗过敏、抗辐射、抗抑郁、抗惊厥、镇痛、镇静、平喘、利尿、抗骨质疏松、保护心脑血管、保护肝脏和调节胃肠道等作用。
下面详细介绍这些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中药材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和抑制炎症细胞活化等途径实现,能够有效地缓解炎症症状。
例如,金银花、连翘等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关节炎、肺炎等炎症。
2. 抗菌作用中药材的抗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和杀菌等途径实现。
一些中药材如黄连、黄芩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
3. 抗肿瘤作用中药材的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途径实现。
一些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等被认为具有抗肿瘤作用,可用于治疗癌症。
4. 免疫调节作用中药材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活化和分泌细胞因子等途径实现,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或调节免疫功能紊乱。
例如,枸杞子、黄芪等中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5. 抗氧化作用中药材的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氧化应激等途径实现,能够减轻氧化损伤和预防慢性疾病。
例如,丹参、银杏叶等中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6. 抗疲劳作用中药材的抗疲劳作用主要通过提高机体耐受力、减轻疲劳感和增加体力恢复等途径实现。
一些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等被认为具有抗疲劳作用,可用于缓解疲劳症状。
7. 抗衰老作用中药材的抗衰老作用主要通过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促进细胞代谢等途径实现,能够减轻衰老症状和预防老年性疾病。
例如,灵芝、枸杞子等中药具有抗衰老作用,可用于治疗老年性疾病和延缓衰老过程。
8. 抗过敏作用中药材的抗过敏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和调节免疫反应等途径实现,能够缓解过敏症状。
一些中药材如甘草、黄芩等被认为具有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3336e4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3.png)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主要探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所发挥的药理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二、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中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发掘和整理传统中药方剂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4.研究中药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上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中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https://img.taocdn.com/s3/m/6473f003581b6bd97f19eaa6.png)
麻黄(1)发汗机制: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2)平喘(3)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
(4)解热、抗炎麻黄挥发油→解热、降温;抗炎。
(5)镇咳、祛痰感冒、支气管哮喘、低血压状态、鼻塞。
柴胡(1)解热(2)抗病原微生物(3)抗炎(4)促进免疫功能(5)镇静、镇痛、镇(6)保肝、利胆、降血脂发热、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咳嗽、高脂血症。
桂枝(1)扩张血管,促发汗(2)解热、镇痛(3)抗炎、抗过敏预防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低血压症。
葛根(1)解热(2)降血糖(3)抗心律失常(4)抗心肌缺血偏头痛、突发性耳聋、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感冒、头痛、发热、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细辛(1)解热(2)镇静、镇痛(3)抗炎(4)对呼吸系统作用头痛、慢性支气管炎、心绞痛、缓慢型心律失常、局部麻醉。
黄芩(1)抗菌、抗病(2)抗炎(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解热(5)保肝、利胆(6)镇静(7)对血液系统影响(8)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9)抗氧化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菌痢,病毒性肝炎。
黄连(1)抗病原体(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3)抗炎、解热(4)镇静催眠(5)降血糖(6)抗溃疡(7)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8)抗脑缺血(9)抗血小板聚集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性疾病;糖尿病;烧伤;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
金银花1)抗病原微生物(2)抗内毒素(3)抗炎、解热(4)增强免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急性扁桃体炎。
大青叶(板蓝根)(1)抗病原微生物(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3)保肝青蒿(1)抗病原体(2)抗炎(3)解热、镇痛(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疟疾;高热;皮肤真菌病和神经性皮炎。
栀子(1)抗炎(2)镇静、镇痛(3)降温和解热(4)利胆、保肝(5)促进胰腺分泌急性黄疸型肝炎;扭挫伤;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鱼腥草(1)抗病原微生物(2)抗炎(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急性呼吸道感染;妇科炎症及不孕症;外科术后感染、皮肤病、细菌性痢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解表药1、麻黄发汗特点及机理?有效成分:挥发油、麻黄碱。
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汗腺α受体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条件:温覆、温热条件、配伍2、麻黄平喘机理?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2,3,5,6-四甲基吡嗪、L-α-萜品烯醇。
机理:(1)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提高细胞内cAMP,从而松弛平滑肌。
(2)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收缩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黏膜水肿。
(3)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和肾上腺髓质释放神经递质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间接平喘。
(4)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作用特点:缓慢、温和、持久。
3、麻黄利尿机理?有效成份:D-伪麻黄碱机理:(1)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
(2)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4、桂枝降温机理是什么?扩张皮肤血管,使机体散热增加以及促进发汗的结果。
5、柴胡保肝利胆机理?保肝机理:皂苷对生物膜的直接保护作用。
皂苷可使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促进肝细胞DNA合成,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利胆机理:胆汁排出量↑,胆汁中胆酸、胆色素、胆固醇浓度↓。
6、葛根抗冠心病、降压机理是什么?抗冠心病机理:葛根素具有β-受体阻断作用,能明显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冠脉阻力,改善心脏缺血区的血流和改善缺血再灌流引起的心功能损害。
降压机理:β-受体阻断作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浆儿茶酚胺代谢;改善血管的顺应性。
7、葛根抗心律失常机理?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对钾,钠,钙离子的通透性,进而降低心肌兴奋性,自律性及传导性,也与β-受体阻断作用有关。
第六章清热药1、你对清热药相当抗生素之说有何看法?清热药与抗生素抗菌作用比较抗菌强度,耐药,综合作用关于清热药的抗感染作用与抗生素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两者都具有抗菌作用;抗生素抗菌强度强,易产生耐药性;清热药是一种综合作用的效果,不易产生耐药性。
2、黄芩对心血管系统有何作用?黄酮类成分1、降压扩张血管,降低平滑肌细胞内钙超载2、降血脂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3、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3、黄芩抗炎机理是什么?有效成分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
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抑制组胺释放。
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从而抑制前列腺素E 和白三烯的生成。
4、黄连为什么可以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其原理可能与影响钠、钙转运有关。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均抑制心肌,而小檗碱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阻止钾外流,促进钙内流的作用实现的)和负性频率作用,对伴有心衰的心律失常者更有利。
5、为什么称金银花为“阳疮要药”?(1)抗病原微生物,对抗药金葡菌有效,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增强。
(2)缓解炎症。
(3)促进免疫。
(4)减毒作用。
第七章泻下药1、大黄泻下作用的机理是什么?致泻的主要成份——结合型蒽苷(番泻苷A) 泻下机理:①大黄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β-葡萄糖苷酶)水解,还原成泻下作用较强的大黄酸蒽酮,进一步氧化成番泻苷元。
②大黄酸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受体,加快肠蠕动。
③大黄可抑制肠细胞膜上的Na+-K+-ATP酶,阻碍Na+的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肠内容物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而排便。
④部分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转化为苷元,刺激盆腔神经丛,增加肠蠕动致泻。
结合型蒽苷中的葡萄糖能保护苷元,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破坏,因而结合型蒽苷才能发挥致泻作用。
黄生用导泻,久煎则止泻2、大黄止血机理是什么?止血作用:缩短出血时间、作用确切、见效快。
α-儿茶素、没食子酸。
机理: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收缩损伤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3、试述大黄治疗氮质血症的机理。
减少肠道对氨基氮的吸收;使血中必需氨基酸浓度升高,使蛋白质合成增加;抑制体内蛋白的分解,以减少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并促进尿素和肌酐的排泄;抑制肾代偿性肥大。
第八章祛风湿药试述秦艽的主要药理作用。
抗炎减少炎症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消除关节肿胀,其作用类似可的松。
效成分:秦艽碱甲。
作用环节:兴奋下丘脑、垂体,促进ACTH 分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镇静、镇痛、解热:秦艽碱甲镇静:本身无催眠作用,但可协同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
镇痛:与延胡索、草乌产生协同作用,痛阈↑退热→体温↓抗过敏:秦艽碱甲①抑制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抽搐。
②抑制组胺引起的休克。
③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秦艽碱甲具有减慢心率和降压的作用,这可能是其直接抑制心脏的结果。
其他作用升高血糖;利尿;第九章芳香化湿药1、厚朴对胃肠活动有哪些影响?对胃肠功能影响祛风健胃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1.调节胃肠运动增强胃肠运动、促进胃肠内容物的排空(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
2.促进消化液分泌3.抗溃疡增强胃粘膜保护作用,抑制胃酸2、苍术抗胃溃疡机理。
增强胃粘膜保护作用,抑制胃酸第十章利水渗湿药1、泽泻如何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泽泻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与其降血脂的作用有关,泽泻醇A能够升高HDL,可与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合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促进胆固醇从动脉壁清除,抗动脉粥样硬化。
2、茵陈保肝利胆机理。
保肝作用有效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黄酮;茵陈色原酮机理:诱导肝药酶;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促进肝细胞再生。
抑制β-葡萄糖醛酸(在肝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酸能与带有羧基和羟基、胺基的药物或代谢物结合,形成酯醚或酰胺等化合物,极性高、水溶性大,易自肾脏排出。
)利胆作用有效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茵陈炔酮、氯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
机理:扩张胆管、收缩胆囊,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
特点:强、维持2小时、有量效关系;第十一章温里药(1)试述附子炮制的现代药理学意义。
附子为毒性较做大的中药,其毒性主要同乌头碱类生物碱类引起。
附子经过炮制,乌头碱类生碱含量大大降低,毒性也明显示降低。
(2)附子回阳救逆作用的实质是什么?主要与其强心,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强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抗寒冷有关。
(3)附子对心血管系统有哪些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①强心离体心脏、在体心脏及衰竭心脏具有强心作用。
收缩力、心率、心输出量、心肌耗氧量增加。
效成分:去甲乌药碱-β受体部分激动剂②抗心律失常对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明显,加快心率和房室传导;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③扩张血管冠状血管、脑血管、下肢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血流量增加。
④对血压的影响降压去甲乌药碱。
升压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
⑤抗心肌缺血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⑥抗休克对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延长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提高存活百分率(4)干姜对消化系统有哪些作用?对消化系统作用挥发油: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粘膜;使肠张力增加、蠕动加快;辛辣成分:使肠平滑肌松弛、蠕动减少。
①抗胃溃疡及胃液分泌②对肠管运动的作用③抗腹泻及抗炎④止呕第十二章理气药1、试述枳实(枳壳)对胃肠平滑肌、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双向调节作用:①兴奋胃肠平滑肌清醒动物犬(枳实枳壳煎液灌胃)─胃肠平滑肌收缩节律加强正常人(口服枳壳煎液)─肠鸣音加强②抑制胃肠平滑肌离体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收缩减弱对子宫的作用机体状态、种属差异家兔:离体在体子宫、已孕、未孕子宫——兴奋小鼠:离体已孕、未孕子宫抑制2、枳实对心血管系统有哪些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1)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心输出量增加。
(2)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对羟福林可兴奋α受体,N-甲基酪胺可促进NA释放,间接兴奋α、β受体。
β-1受体兴奋强心、心输出量增加。
α受体兴奋,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以上两个方面是枳实抗休克的药理学基础。
3、青皮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如何?对消化系统作用①舒张胃肠平滑肌作用强于陈皮、枳实。
对抗毛果芸香碱、氯化钡、组胺所致肠痉挛。
通过兴奋α受体实现。
②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挥发油对胃肠道温和的刺激作用,提高唾液淀粉酶的活性③抗溃疡抑制溃疡的发生,抑制病理性胃酸分泌过多。
利胆甲基橙皮苷:增加胆汁及胆汁内固体物的排泄。
桔皮油:溶解胆固醇结石。
第十三章消食药1.山楂降血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作用表现血清总胆固醇降低;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中沉积。
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产生作用。
有效成份熊果酸2.山楂对心血管系统有哪些作用①抗心绞痛可使冠脉流量增加,能缩小梗死范围、减轻ST段改变。
有效成分为黄酮类成分。
机理为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
②强心山楂提取物对在体、离体蟾蜍心脏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且持续时间长。
③降压降压机理:扩张血管。
第十四章止血药1、止血药的止血途径有哪些?收缩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抗纤维蛋白溶解2、中医认为三七“止血而不留瘀”的药理学依据何在?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止血、活血、补血①止血可缩短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成分三七氨酸。
┌收缩血管机理┤└促进血小板脱颗粒②活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
成分人参三醇皂苷Rg1。
机理使血小板内cAMP增加,减少血栓烷A2 的生成。
③补血:提高外周红细胞、白细胞数量。
3、三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作用?三七总皂苷( PNS )①抗冠心病作用增加冠脉流量、提高心肌血氧供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调整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②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抗脂质过氧化。
阻断Ca2+内流,减少“钙超负荷”诱发的心肌损害③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三七皂苷阻断Ca2+内流④抗心律失常作用负性频率、负性自律性、负性传导的作用。
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而阻断早搏的冲动传导,消除折返而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
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1、活血化瘀药如何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其中以养血活血、活血祛瘀类作用更为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减少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 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增加纤溶酶活性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2、川芎治疗冠心病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对心脏和冠状血管的作用能明显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流量及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可明显降低冠脉阻力,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