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内环境:生物活动表现昼夜节律变化等。 肠内环境:主要是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Hale Waihona Puke 思考题 中药配伍的原则是什么? 中药七情中,何者是“协同”?何者属
“拮抗”?何者“减毒”? 举例说明中药产地、品种、采收季节、
贮存条件、炮制的不同对中药药理作用 的影响。
“道地药材” --特定产地--名贵药材: 四川——贝母 附子 黄连 内蒙——甘草 云南——三七、茯苓、木香 山西——黄芪、党参 西藏——红花 吉林——人参
采收季节 药物采收时间对药品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8月的人参皂苷 为1月的3倍以上。
青蒿素在7-8月花前叶盛期含量最高达 6%。
贮藏条件 中药贮藏保管应干燥、低温、避光。
相恶: 一种药物的功效能被另一种药物削弱或 破坏,或两者的功效均降低或丧失。 如人参和莱菔子合煎,人参皂苷Rg1煎出率下 降,抗缺氧和抗疲劳作用减弱。
如知母、人参都有降血糖作用,合用使降血糖作 用减弱甚至消失。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甘草与芫花合用LD50减小,毒性增大。
个体差异:高敏性、耐受性以及过敏反应
病理因素 机体机能状态不同,药物作用可能也不同:
如黄芩、穿心莲等,只对发热病人有解热作用, 对正常体温并无降低作用。
玉屏风散能使机体低下的免疫功能增强,又能使 过亢的免疫功能趋向正常。
当归能使痉挛状态的子宫平滑肌↓,也能使弛张 状态的子宫平滑肌收缩力↑,双向调节作用。
剂量
人参小剂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大 剂量则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甘草小剂量有调和诸药之功,中剂 量有清肺利咽的功效,大剂量则有解毒 的功效。
配伍 配伍目的:增强药物的疗效,调节药物偏
性,减低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是“七情”: 单行、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品种
品种繁多,容易混淆,这是最主要原因。
同名异种
金钱草 来源于多种不同科属的植 物,文献记载其品种有9科14种。
江西金钱草利尿作用明显,但无利胆作用;四 川金钱草利胆作用显著,但无利尿作用;而广 东金钱草却既有利胆又有利尿作用。
谢谢观赏
质结合,作用消弱;
相反:甘草配芫花,LD50减小;
中药配伍还应该遵循:君臣佐使理论。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与十八反、十九畏的看 法很不一致。动物实验结果存在有相互矛 盾之处,难以做出确切判断,有待进一步 研究。
配伍其他
妊娠禁忌:损害胎儿或引起流产。如半夏、 芫花、三棱、莪术、麝香等。
麻沸散
2、增强疗效
元胡 醋制,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杜仲 含杜仲胶多,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
甚少,炮制后则胶质破坏,故炒杜仲煎剂 降低血压较生杜仲煎剂强。
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主要含泻下作用的结合型蒽苷, 经炮制成熟大黄之后,结合型蒽苷减少, 而抗菌成分游离型蒽苷含量增加,故生大 黄泻下作用强,而熟大黄则抗菌作用增强, 泻下作用减弱。
三、采收季节
春采茵陈夏采蒿,知母茯苓全年刨,九月中旬采菊花, 十月上山采连翘
《千金翼方》“故不依时采摘,与朽木不殊”
人参 多糖:5月份采20% 11月采购75%
皂甙:1月采7%
8月采22.6%
青蒿 青蒿素:花前期含量最高高达6% 。
开花后含 量下降
(根、茎叶、花、果实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选择 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
据不完全统计,1,即临 床常用的四百多种药材中,有1/4是复杂品种。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药药理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材来源、药物制备方法、药物使用剂量和不同人群体质等。

本文将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简要阐述。

一、药材来源自然界中同一种草药在不同地区或季节生长时,其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可能存在差异。

而种植条件、采摘、贮藏、加工等环节也可能对其成分含量与药理作用产生影响。

因此,在选用草药时,应选择具有优质来源的草药,并采用科学、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来确保药材品质的稳定性,保证药理作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二、药物制备方法中药材制备的方法有多种,如煎煮、浸泡、蒸馏、熏蒸、提取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会导致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构和活性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影响药理作用。

比如,在煎煮中,药材有效成分中一部分可能因热力过剩而受到损失,在提取中,溶剂成分的选择和浓度对于药理作用的影响也很大。

因此,中药制备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时间、溶液成分等方面的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药物使用剂量中药的药理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

相同的中药剂量可能在不同的人体内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在推荐中药用药剂量时,需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目的和病情等因素。

大剂量的中药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而小剂量可能不足以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

因此,药物使用剂量的选择需要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兼顾安全性。

四、不同人群体质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药理作用也可能存在差异。

体质的不同包括生理、心理、遗传、环境等多个方面,不同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不同人群中,存在着对药物代谢、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差异,影响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理作用。

因此,在应用中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征和病情表现选用合适的中药使用方案,以确保中药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中药使用前,除了要选择优质的草药来源,科学、严格的药材制备方法以外。

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征和病情表现合理调整中药使用剂量,才能取得最佳的医学效果。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生物体内机能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其性味、功效、剂量和配伍有关。

下面将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中药性味中药的性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药性味有寒、凉、温、热、平等不同品质。

不同性味的中药对脏腑、经脉的影响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

例如,性味苦寒的黄连清热解毒,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性味辛温的桂枝发汗解表,适用于感冒、头痛等外感病;性味辛凉的薄荷散热解毒,用于夏季热病;性味甘平的人参补气养血,能起到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2. 中药功效中药功效是指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中药的功效不同,对人体产生的药理作用也不相同。

中药根据其功效可分为清热解毒、润燥化痰、化湿利水、温通祛寒、补益养荣等几类。

例如,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等都能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润燥化痰类中药如天花粉、蜜炙白术等可滋阴润燥、止咳化痰;化湿利水类中药如茯苓、泽泻等则能清利湿热,利水消肿;温通祛寒类中药如红花、肉桂、干姜等可温通经络、暖阳补虚;补益养荣类中药如人参、黄芪等则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3. 中药剂量中药的剂量也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剂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中药的功效产生或不良反应。

相同药物在不同剂量下药效不同,有时还会发生剂量依赖性反应,即服用剂量越大,产生的药理作用就越强,但同时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对中药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病情、病程和体质等个体差异进行合理调整,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

4.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是指将多种中药合理组合使用,以达到强化药物作用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中药的配伍应遵循“相似相助,相反相成”的原则,即具有相似性质的中药能够协同产生更强的疗效,相反性质的中药则可互相调节,达到平衡效果,以便更好地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

例如,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配方,桂枝性味辛温,发汗解表,加入芍药可以调节其温燥性,平补其润燥作用,并有助于桂枝祛风解痉的作用。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时间 中药贮藏条件 温度 湿度
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
短时
低温
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宜在 干燥
通风 避免日照
条件下贮藏,有 效成分保持高。
药物因素→炮制
炮制会影响中药有效成分质和量从而 影响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1.降低毒性 例如:附子、半夏 2.增加药效 3.加强突出某一作用
药物因素→剂量
1.剂量 ① 一般说有效成分在血中浓度的高 低取决于剂量大小。每种药物有最佳临 床用量,称为常用量。 ② 剂量大小影响药效。
药物因素-煎煮方法和条件
① 火候和时间: 解表药:火力要强,时间要短。补 益药:火力要温和,时间要长。 ② 先煎后下: 根据药物性质和临床用药目的,如龙 骨、牡蛎宜先煎,大黄、薄荷应后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 方法不同,有效成分溶出量不同,作用不同,如用三 种不同方法煎煮大承气汤: 经典法:滤液中后下大黄——煎液中大黄酸及总蒽醌溶 出量最多。 混煎法:四味药同时煎——煎液中大黄酸及总蒽醌溶出 量最少。 后下法:在药渣中后下大黄——煎液中大黄酸及总蒽醌 溶出量居中。 泻下 药理作用 肠蠕动增加 经典法煎剂是最强的。 肠内推进加速
【复习自测】
思考题 1.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中药配伍的目的是什么? 3.中药七情中,何者是“协同”?何者 属“拮抗”?何者“减毒”?何者为配 伍禁忌?七情的概念是什么?
课题设计
如何利用中药药理学方法探讨某一个中药 临床用药问题?请自行选择药物,并设 计实验方法。
贮藏条件
药物因素2
4.贮藏条件 5.炮制 6.剂型和制剂 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 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 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 度和作用性质。 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 8.配伍和禁忌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精神因素与社会压力
要点一
精神状态
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精神因素会影响中 药药理作用的发挥。
要点二
社会压力
工作、学习、家庭等社会压力也会影响中药药理作用 的发挥。
04 中药药理作用的 机制与影响因素
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
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影响药理作用的基础 ,包括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和作用方式等 。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药物因素 • 机体因素 • 环境因素 • 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 中药药理作用的评价与临床应用
01 药物因素
药物种类与来源
药物种类
不同种类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镇静安神等。同 时,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品种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如人参、黄芪、丹参等 。
THANKS
感谢观看
春季
阳气生发,宜清补调理,使体内阳气得以升 发。
秋季
干燥凉爽,宜润肺养阴,使体内阴液得以保 持。
夏季
炎热潮湿,宜清热解暑,使体内湿热得以排 出。
冬季
寒冷干燥,宜温阳散寒,使体内阳气得以温 煦。
地域因素与生活习惯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的气候、水土、饮食习惯等差异会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发挥。
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方式等生活习惯 也会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发挥。
调理身体
利用中药的保健作用,调 理身体,提高机体的免疫 力和抗病能力。
辅助治疗
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如 手术、放化疗等,减轻不 良反应,提高疗效。
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深入 研究了中药的作用机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药理作用和 应用领域。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药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药理学效应。

中药药理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中药本身的性质、用药剂量、病人的个体差异、疾病的特点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中药本身的性质1. 药材的属性:中药药效的大小和特点与所用药材的种类有关。

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性、毒性等属性直接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

有些药味苦寒,入心、肝经,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有些味辛辣,入肺、胃经,具有散寒、温胃的作用;有些性热,入肝、肺经,具有活血、消痰的作用。

2. 药物的制剂形式:不同的药物制剂形式对药物的溶解速度、吸收速度、分布、排出速度等均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口服制剂、注射制剂、外用制剂对药效的发挥方式不同,对治疗疾病的速度和效果都有不同的影响。

3. 药物的品质:中药药效的大小和特点与药材的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加工等因素也有关。

而且,混杂与否、品种是否正宗、质量是否上乘、药物是否被替代等均对中药的药理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4. 药物的活性成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对药物的药理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这些有效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碱类、酚类、生物碱酸类、萜类、甾体类等。

这些活性成分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药理作用。

二、用药剂量1. 用药剂量的大小:用药剂量的大小对中药的药理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剂量大小适宜能够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发挥其最佳的药理作用。

而过大的剂量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过小的剂量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 用药剂量的频次:频次的调节对于中药的药理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的频次适宜能够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提高药效。

而频次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

三、个体差异1. 年龄、性别、体质: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人在用药后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对于不同的病人,在用药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2. 疾病状态:不同的疾病状态也会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就合成药⽽⾔,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活环境等,对药物的作⽤,都会产⽣显著影响。

中药亦如此。

(1)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中药作⽤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 中药材绝⼤多数是中国⾃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的。

在品种上,历代本草著作中屡有增加。

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

故现在对其进⾏认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作,是⼗分重要的。

例如,⽬前全国⽤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20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中药⼤青叶,各地⽤的药材⼜有不同,有蓼科蓼兰、⼗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青等,药⽤部分也有⽤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

⽽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

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

中药之中⼤部分为植物药,⾃然⽣长环境具有⼀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壤、⽔质、⽓候、⾬量等⾃然条件都能影响药⽤植物⽣长、开花、结果等⼀系列⽣态过程,特别是⼟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则质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实⾮”。

都很强调产地。

产地不同,同⼀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使药理作⽤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

如长⽩⼭的野⼭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本的园参,不但含⼈参总皂甙的量不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样。

⼜如⼈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

不同产地及不同加⼯⽅法,以⼈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 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或全草都有⼀定的⽣长和成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药部位⽽有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蒽
7.配伍和禁忌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为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为七情: 须、使、畏、杀、恶、反和单行
七情配伍
相须 石膏:退热快,弱而短暂 用 知母:退热慢,强而持久 久
快且作 强而持
相使:黄芪配茯苓,补气利水; 相畏:附子配甘草; 相杀:巴豆配绿豆; 相恶:黄连黄柏配五倍子,有效成分
品种
品种繁多,容易混淆,这是最主要原因。
同名异种
金钱草 来源于多种不同科属的植 物,文献记载其品种有9科14种。
江西金钱草利尿作用明显,但无利胆作用;四 川金钱草利胆作用显著,但无利尿作用;而广 东金钱草却既有利胆又有利尿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一个药名源于一种药材及一 个药名来源多种药材的比例大约是3:1,即临床 常用的四百多种药材中,有1/4是复杂品种。
芍药
芍药苷具有镇静、解痉、抗 炎、抗应激性溃疡、扩张冠状动 脉、对抗急性心肌缺血以及抑制 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效,临 床上己试用于治疗冠心病。
白芍历来以亳、杭、川为道地, 亳芍主产于安徽亳县、涡阳,杭 芍主产于浙江建德、临安,川芍
三、采收季节
春采茵陈夏采蒿,知母茯苓全年刨,九月中旬采菊花, 十月上山采连翘
三颗针(小檗碱) 不避光:降低54.1%
避光: 降低39.83%
五、炮制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乌头:双酯型乌头碱(LD50=1.8mg/kg) 加热
单酯型次乌头碱(LD50=5.8mg/kg)
氨基醇类乌头碱(1/200-1/4000)
麻沸散
2、增强疗效
元胡 醋制,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杜仲 含杜仲胶多,生杜仲煎出 的有效成分甚少,炮制后则胶 质破坏,故炒杜仲煎剂降低血 压较生杜仲煎剂强。
0 ED50
含量
正品 杂品
关木通的肾毒性问题
历代本草记载的木通品种 比较混乱,常见的有木通科、 毛茛科和马兜铃科植物,成分 差异很大,其中马兜铃科关木 通所含马兜铃酸有肾毒性,用 量过大可导致急性肾衰。
品种
《本草纲目》“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 说明不同品种的药物其功效、药理作用
和 毒性都有差异。
中药配伍还应该遵循:君臣佐使理论。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及十八反、十九畏的看
法很不一致。动物实验结果存在有相互矛 盾之处,难以做出确切判断,有待进一步 研究。
配伍其他
妊娠禁忌:损害胎儿或引起流产。如半夏、 芫花、三棱、莪术、麝香等。
芫花:可引起多种动物流产;
第二节 机体因素
6.制剂及煎煮方法
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不效, 全在于此
中药常用煎煮特色: 龙骨、牡蛎先煎久煎, 砂仁、豆蔻后下, 马钱子不入煎剂。
枳实、青皮:水煎口服 促进肠蠕 动,行气
抗休克
针剂 升高血压,
大承气汤:煎液中大黄酸及总蒽醌 的溶出量
经典法—滤液中后下 大黄(最多)
混煎法—同时煎煮 (大黄酸少14%
⒈生理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精神状态和体质等。 ⒉病理因素: 如桂枝汤,对高温动物有解热降温作用,对低 温动物可升高体温。 ⒊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 大黄和番泻叶的主要泻下成分: 番泻苷A、B→ →大黄酸蒽酮(泻下作用)
第三节 环境因素
《卫生宝鉴》“时不可违”。 如乌头碱,其毒性在午时最高,死亡率达 66%,戊时(20:00)最低,死亡率为13%。 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作用及体内药酶代谢系 统有关,而药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节律变化。
由于品种混淆,其化学成分有很大的差异, 导致中药的质量不稳定,药理、毒理作用存在较 大差异。
大黄(正品及杂品)
例如:大黄的致泻作用 (结合型蒽苷):
4000
正品大黄: ED50约为 3500
3000
400mg/kg,
2500
掌叶、唐古特
2000 1500
非正品大黄:ED50约为
1000 500
4000mg/kg。
实验用药要经签定、一次购买。Fra bibliotek二、产地
产地不同对品质影响巨大
土壤、气候、日照、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差异 特别是土壤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内在成分不同 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理作用。
《新修本草》“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道地药材”
(四川贝母,内蒙甘草,云南三七,西藏红 花, 山西黄芪……)
同一味中药产地不同,其功效就有差异。
《千金翼方》“故不依时采摘,及朽木不殊”
人参 多糖:5月份采20% 11月采购75%
皂甙:1月采7%
8月采22.6%
青蒿 青蒿素:花前期含量最高高达6% 。
开花后含 量下降
(根、茎叶、花、果实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选择 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
四、贮存条件
发霉、虫蛀、发芽等都会影响有效成分 (日照、温度、湿度)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掌握药物和机体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对中药 药理作用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药物方面的因素: 2.机体方面的因素: 3.环境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方面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主要含泻下作用的结 合型蒽苷,经炮制成熟大黄之 后,结合型蒽苷减少,而抗菌 成分游离型蒽苷含量增加,故 生大黄泻下作用强,而熟大黄 则抗菌作用增强,泻下作用减
4、利于保持药效稳定:
苦杏仁
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苦杏仁 苷具有不稳定性,在贮存过程 中因受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 响,易被苦杏仁酶分解,使其 含量降低,适当的炮制方法既 能减少苦杏仁苷在炮制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