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友爱残疾人教案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5)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友爱残疾人》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学会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图片、故事和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以及面临的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但对于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全面地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困难,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学会关爱和尊重残疾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以及面临的困难。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3.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以及面临的困难。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和事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残疾人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关爱和帮助残疾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准备一些关于残疾人生活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残疾人的困难。
2.故事和事例:搜集一些关于残疾人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故事和事例,用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3.讨论题目:制定一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素材,展示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2.呈现(10分钟)讲述一个关于残疾人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残疾人的勇敢和坚强。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友爱残疾人教案 北师大版
友爱残疾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准备参与调查和体验活动的笔、本等学习用品。
(二)教师准备1.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残疾人的资料、图片。
2.拍摄学生活动的相关录像资料和照片。
3.联系采访特教中心、康复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福利工厂等社会性课程资源。
〖本课题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增进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树立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3.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助残设施、帮助残疾人的做法,体会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4.培养、提高学生体验、调查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结构〗(一)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根据本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1.体验、感受、交流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介绍优秀残疾人的事迹。
3.总结,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及愿意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
分小组进行参观、调查、访问活动,为下节课进行汇报和交流做准备。
第二课时1.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
2.课堂讨论:根据自己的感受,你想为残疾人做些什么?3.情感升华,同唱一首歌。
〖实施过程〗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进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要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以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了便于学生体验的情境,把特教中心的聋哑儿童请进课堂。
聋哑儿童精彩的节目表演和他们的特殊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兴趣。
学生很好奇,这些同龄的客人听不见声音,怎么能够和音乐配合,跳得这么好;他们平时又是怎样学习、生活的。
这时,我请这些聋哑儿童走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他们交流。
学生很快地就想到了用纸笔作为工具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请随同聋哑儿童而来的特教老师做翻译,这样学生就在与聋哑儿童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一次直接体验活动。
这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体验活动的难度,我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让他们在没有纸笔和特教老师的情况下,与聋哑儿童进行交流。
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上册友爱残疾人教案5北师大版
答案:案例:小强是一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男孩,他需要使用轮椅才能出行。在学校里,他常常因为行动不便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排斥。
分析:小强在学校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交通不便、被同学嘲笑和排斥等。这些困难不仅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的学生generally have a keen interest in learning about others and are curious about different aspects of life. They tend to learn best through interactive and engaging activities, such as discussions, role-plays, and group work. These methods allow the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consolidate their understanding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ences.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2.课程平台:北师大版三年级思品与社会课程教材;
3.信息化资源:相关的视频材料,如关于残疾人的纪录片或短片;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残疾人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2.提升学生参与度:我将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提前布置讨论话题,鼓励每个学生发表意见。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说课稿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友爱残疾人》这一课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残疾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残疾人的意识。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残疾人的故事,以及一些相关的讨论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疾人的处境,并学会尊重和帮助他们。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对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了解不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也可能存在。
因此,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需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对待残疾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学会尊重和帮助他们。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歧视和排斥残疾人,而是友爱他们,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学会尊重和帮助他们。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克服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友爱残疾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故事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残疾人生活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
2.讲授新课:教师通过讲述残疾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残疾人的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帮助残疾人的情景,培养他们的关爱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重和帮助残疾人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题:友爱残疾人1.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2.学会尊重和帮助他们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歧视和排斥残疾人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残疾人态度的变化。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4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友爱残疾人》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和关心残疾人,与残疾人和谐相处。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残疾人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和优势。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和社会经验,他们对残疾人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知和同理心。
学生可能存在对残疾人的误解或偏见,认为残疾人需要同情和怜悯。
因此,本课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残疾人的真实生活,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2.使学生懂得如何尊重和关心残疾人,与残疾人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残疾人的真实生活,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2.难点:使学生懂得如何尊重和关心残疾人,与残疾人和谐相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挑战。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和挑战,培养同理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友爱残疾人》。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残疾人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引发学生的同理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和挑战,进一步培养同理心。
北师大版思品与社会三上《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思品与社会三上《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一辈子活的诸多不便。
2、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从而尊重、关怀友爱残疾人。
教学重点: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残疾人一辈子活中的诸多不便,激发对残疾人友爱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专门多残疾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万残疾人。
老师请大伙儿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残疾人确实是躯体的某个部分有残疾的人。
你见过残疾人吗?你认识某个残疾人吗?能讲讲你对他们的了解吗?(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教学过程过渡:残疾人的生活多么不方便啊!今天让我们走进残疾人的世界,通过几个模拟活动,亲躯体验一下他们的酸甜苦辣吧。
1、模拟体验活动一:蒙眼夹豆子(体会盲人所遇到的困难)活动规则:①、用红布蒙上眼睛,用筷子将碗里的豆子夹起来②、同桌做监督,在规定的时刻内完成,完成后交换角色体验活动二:猜一猜(体会聋哑人所遇到的困难)活动规则:①、每组派一个代表,只能用手势或肢体语言表达,嘴巴不能发出任何的声音,否则作犯规处理②、班上的同学猜,看谁能猜得出来。
体验活动三:单手系红领巾(体会肢残人在生活中)活动规则:①、只用一只手,另一只手背在身后不能动③、请四位学生到讲台前进行体验,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活动完毕后,学生自由畅谈模拟体验感受,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重在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艰辛。
2、指导学生完成《我的感想》,写完后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过渡:看来生活中我们正常人专门容易做到的事,残疾人却要克服许许多多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你觉得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过渡:尽管残疾人的生活又那么多的困难和不方便,但有许多残疾人,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自立自强,作出了专门大的成就。
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三位了不得的残疾人,我们打开书本,读一读他们感人的事迹吧。
①、学生阅读成洁原、桑兰、乙武洋匡的故事②、老师重点讲解乙武洋匡的故事过渡:是啊,尽管他们躯体残疾了,但他们依旧乐观向上。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走近残疾人》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友爱残疾人》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的学习围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展开,范围由家庭、学校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走近残疾人》就是学生社会生活领域的拓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能力目标:增强感受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友爱之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疾苦,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友爱之情,树立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难点是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设疑自探1、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优美的舞蹈。
(课件1《千手观音》)看完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补充介绍:这场美轮美奂、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曾轰动全国,感动了数亿观众,获得了2005年春节晚会歌舞类节目的一等奖,受世人瞩目。
2、师:但,你知道表演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吗?我说明:他们都是聋哑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残疾人”。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残疾人。
(板书:走近残疾人)3、指导学生针对“残疾人”质疑:预设(什么样的人才是残疾人呢?残疾人是怎样生活的?等等)4、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示自探提示: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77-79页的内容,边看书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
5、生围绕提示自学,师进行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友爱残疾人”,旨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残疾人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关爱他人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残疾人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残疾人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
3.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和行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具体行动,帮助残疾人。
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困难,唤起学生的同情心。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与残疾人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帮助残疾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关爱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故事,用于教学引导。
2.准备讨论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实践活动的材料,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入本课的主题“友爱残疾人”。
案例可以是关于一个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困难和需要。
2.呈现(10分钟)呈现更多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挑战。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与残疾人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
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大家一起总结如何与残疾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残疾人,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友爱残疾人》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学生关爱、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情感态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但是对于残疾人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于如何真正关爱、尊重、帮助残疾人还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学会换位思考,提高道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学生关爱、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提高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将关爱行动付诸实践,学会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学生关爱、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情感态度。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将关爱行动付诸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模拟残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关爱、尊重、帮助残疾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践演练: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实践演练道具,如盲杖、轮椅等。
3.划分学习小组,分配角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学生关爱、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情感态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演练,模拟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关爱、尊重、帮助残疾人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如何关爱、尊重、帮助残疾人,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友爱残疾人”,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残疾人的特点、残疾人的权益以及如何关爱残疾人等方面进行介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关爱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尊重和关爱残疾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对于残疾人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可能因为缺乏深入了解而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去了解和关爱残疾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残疾人的权益以及如何关爱残疾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困难,学会关爱残疾人。
2.难点:培养学生从内心深处关爱残疾人的意识,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残疾人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同情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实践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残疾人的权益和需求。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视频、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准备相关道具和材料。
3.安排教学场地,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求,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歧视和偏见。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关爱残疾人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措施。
实践演练:让学生模拟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友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友好残疾人》教案课题一、走近残疾人(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崇、友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教学难点:增进对于残疾人尊崇、友好的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残疾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万残疾人。
那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学生回答后归纳:残疾人就是身体的某个部分有残疾的人。
问:你见过残疾人吗?你认识某个残疾人吗?能讲讲你对他们的了解吗?2、体验活动。
虽然同学们可能都见过残疾人,但是对他们不一定有很多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将学生分组,分别进行例外的模拟活动。
3、记录感受。
在每个学生都轮流体验后,教师布置作业:每个同学都亲身体验了残疾人的感受,都会有一些感想,请大家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
课时二、天天助残日(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为帮助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以及帮助残疾人的做法。
2、体会社会对残疾等弱势群体的关心。
3、增进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树立尊崇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过程:1、启发。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残疾人,他们要像我们正常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要克服许多我们正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
上节课,通过模拟活动,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感受和体会,因此,我们都要尊崇、关心和帮助他们。
我国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助残日,每年的这一天,全社会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助残活动。
同学们,你们知道助残日这一天自己所在的社区都进行了哪些助残活动吗?2、解放讨论。
教师引导:助残日活动是帮助残疾人的一个有用形式,但是,关爱残疾人不是靠一朝一夕的活动来完成的,更不能过了助残日就忘记了。
我们所有的健康人都应当为残疾人提供经常的、切实有用的帮助。
书本第81页上有几幅照片,反映的就是社会专门为残疾人提供的专用设施。
你们见过吗?知道他们有什么作用吗?请同学们解放发言。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友爱残疾人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友爱残疾人》教案《友爱残疾人》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一些特殊需要。
二、知道残疾人应当取得尊重和帮忙的原因。
3、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增进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会尊重残疾人。
2、学会关爱残疾人。
教学准备模拟活动所需要的简单材料。
教学进程一、谈话揭题,情感导入。
1、老师:屋子加上爱就是一个家,阳光加上鲜花就成为孩子的生活。
可是同窗们是不是知道,是不是留意到,同一片天空下,还生活着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残疾人。
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老师:残疾人就是身体的某个部份有残疾的人。
你见过残疾人吗?你熟悉某个残疾人吗?能讲讲你对他们的了解吗?请学生发表他们的观点。
二、走近残疾人,情感深切。
1、老师:同学们,在咱们的身旁,生活着许多残疾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万残疾人,就是咱们本地也有许多残疾人,你们知道残疾人面临着什么困难与痛苦?2、师生交流。
老师:盲人什么也看不到,他们不知道世界有多美丽。
聋哑人听不到,心里明白可又说不出来,那多急啊。
腿残的人只能靠拐杖,轮椅走路,若是是小朋友的话,就不能蹦蹦跳跳,跟我们一路做游戏,他们看到我们做游戏必然是很羡慕,也必然很痛苦。
3、模拟体验。
老师:是啊,残疾人是一个何等特殊的群体。
他们或在漫漫永夜里试探,或在无声世界里生活,或是靠轮椅、拐杖延展自己的人生。
阅读教材P77-P78页,别离来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4、通过仿照,说说此刻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三、感受顽强,情感升华。
1、阅读教材第79页,说一说残疾人是如何面对他们的苦难与痛苦?2、小结:他们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
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
有一名残疾朋友就曾经对着整个世界高声宣告:我是残疾人,但我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3、我们可以做写什么?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写下来。
四、课堂活动,情感延伸。
1、情景创设:让我们一起去亲近大自然。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说课稿(4)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友爱残疾人》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的情感,提高学生与残疾人交往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残疾人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展示了残疾人的坚强和勇敢。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建议,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对于公平、正义等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片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知道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是每个人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与残疾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培养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的情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挑战,知道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是每个人的责任。
2.难点: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与残疾人正常交往,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残疾人。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3.实践教学法:通过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与残疾人交往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残疾人运动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2.学习新课: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挑战,展示残疾人的坚强和勇敢。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与残疾人交往的经历,交流如何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4)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友爱残疾人”,旨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培养学生关爱、尊重残疾人的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对于残疾人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残疾人的实际生活困难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培养学生关爱、尊重残疾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将关爱残疾人的情感付诸实践,做到言行一致。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残疾人的困难,体会到残疾人需要的关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将关爱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2.换位思考法:引导学生站在残疾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内容。
3.准备纸笔等学习用品,用于学生记录和表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教材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的日常生活。
教师简要介绍案例背景,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残疾人的生活有哪些困难?”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案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到残疾人需要的关爱和尊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分析残疾人在案例中所遇到的困难。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悟。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强调关爱残疾人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明确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友爱残疾人”,旨在让学生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关爱之情。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他们对残疾人的理解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简单的知识了解。
大部分学生对残疾人持有同情的态度,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残疾人的能力和生活产生误解和偏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残疾人的需求和权利,培养他们的关爱之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帮助残疾人,培养他们的关爱之情。
3.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权利,要学会包容和接纳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求,培养同情心。
2.学会尊重和帮助残疾人,培养关爱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残疾人的困难和需求。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关爱之心。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关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2.准备一些关于残疾人的视频或图片,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展示和引导。
3.准备一些关于残疾人的知识和信息,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补充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关于残疾人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同情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呈现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需求。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上册 友爱残疾人教案3 北师大版
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上册友爱残疾人教案3 北师大版友爱残疾人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中的第四个主题。
本主题包括“走近残疾人”和“天天助残日”两个子课题。
为了使整节课的活动内容更加充实、完整,我把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为本活动主题:《友爱残疾人》。
《友爱残疾人》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展开,通过模拟体验活动,把学生引导到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要求学生细心观察、亲身经历,获得心灵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
通过对本活动主题的学习,知道残疾人是我们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心,培养学生善待弱者、关爱他人的好品质,让学生从小接受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成长。
学情分析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
因为我校就有一名因车祸不幸腿部残疾的孩子,学生们都认识。
学生对残疾人的概念比较清楚,但他们对残疾人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有的孩子甚至嘲笑、鄙视残疾人。
我让学生翻看教科书,学生对书中的体验活动很感兴趣,对几个成功残疾人也充满好奇和钦佩,他们急切地想了解残疾人平时是怎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他们更希望和身边的残疾人面对面,了解他们,并且帮助他们。
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让儿童联系生活,体验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
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新课标下的品德社会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程资源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整合、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
因此,我抓住身边可开发利用的现有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出发,邀请身边的残疾人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着重营造了浓浓的情感交流氛围,通过现场访谈、亲身体验、演说故事、资料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通过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心声,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尊重、友爱残疾人,知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宽容、善待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4《友爱残疾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友爱残疾人”,主要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之情。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与残疾人相关的故事和案例,以及相关的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残疾人的处境,学会尊重和关爱残疾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关爱和尊重他人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了解不多,对于如何具体地关爱和帮助残疾人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残疾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关爱残疾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残疾人,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关爱和帮助残疾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关爱残疾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2.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教学素材:与残疾人相关的视频、图片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残疾人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群体。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困难。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和帮助残疾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关爱和帮助残疾人的具体措施。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提出的关爱措施,进行总结和提炼,让学生明确如何去做。
5.拓展(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的人关爱残疾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心。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爱残疾人的重要性。
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上册友爱残疾人教案2北师大版
10.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态度与他人交流。
11.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态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1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视频:播放有关残疾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残疾人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在线工具的参与度。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残疾人相关的机构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残疾人的实际情况。
-互助合作: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合作,共同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及时给予学生作业的反馈,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学生互评: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评价彼此的学习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学生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关注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和进步。
4.家长评价:
-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
13.社会公德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纳残疾人,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心。
14.平等和包容的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平等和包容的重要性,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
15.道德素养的提高: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关爱他人、尊重差异。
16.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友爱残疾人》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友爱残疾人教
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友爱残疾人》教案
课题一、走近残疾人(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教学难点:
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残疾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万残疾人。
那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
学生回答后归纳:残疾人就是身体的某个部分有残疾的人。
问:你见过残疾人吗?你认识某个残疾人吗?能讲讲你对他们的了解吗?
2、体验活动。
虽然同学们可能都见过残疾人,但是对他们不一定有很多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将学生分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
3、记录感受。
在每个学生都轮流体验后,教师布置作业:每个同学都亲身体验了残疾人的感受,都会有一些感想,请大家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
课时二、天天助残日(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为帮助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以及帮助残疾人的做法。
2、体会社会对残疾等弱势群体的关心。
3、增进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树立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启发。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残疾人,他们要像我们正常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要克服许多我们正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
上节课,通过模拟活动,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感受和体会,因此,我们都要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们。
我国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助残日,每年的这一天,全社会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助残活动。
同学们,你们知道助残日这一天自己所在的社区都进行了哪些助残活动吗?
2、自由讨论。
教师引导:助残日活动是帮助残疾人的一个有效形式,但是,关爱残疾人不是靠一朝一夕的活动来完成的,更不能过了助残日就忘记了。
我们所有的健康人都应当为残疾人提供经常的、切实有效的帮助。
书本第81页上有几幅照片,反映的就是社会专门为残疾人提供的专用设施。
你们见过吗?知道他们有什么作用吗?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
教师引导:全社会都应当帮助残疾人,那么小学生能够做些什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小学生平时能够为残疾人做的情。
4、全班交流。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