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工作同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工作同盟
形成: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都兴起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改革运动,但是无论是英国的艺术和手工艺术运动,还是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都没有在实际上摆脱拉斯金等人否定机器生产的思想,更谈不上将设计与工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工业设计真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突破,来自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工作同盟。

1907年10月6日,德意志工作同盟在慕尼黑宣告成立,它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奠基石。

它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个半官方机构,开始探索设计与工业有机的结合,旨在促进工业产品设计。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促进产品艺术设计的中心,在德国现代艺术设计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创始人由德国著名外交家,艺术教育改革家和设计理论家穆特修斯,现代设计先驱贝伦斯,著名设计师维尔德等。

其基地设在德累斯顿的郊区赫拉劳。

最初,德意志工作同盟的成员为13名独立艺术家和10家手工艺企业,包括:彼得·贝伦斯,特奥多尔·费希尔,约瑟夫·霍夫曼,布鲁诺·保罗以及理查德·里默施密德等。

在它成立的第一年后,成员就以达五百多人。

在高峰时期,成员竟然达到了三千余人。

目的:
该组织由艺术家,建筑师,商人及社会公众人士共同组成。

其目的为:连接工业化和设计之间的断裂,寻找出一种更严谨的形式,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设计语言来取代“青年风格”的自然主义形式。

同时,解调和团结设计师,制造商以及经销商之间的关系,而后逐步转变为一个非官方的设计行会。

表明了他们不反对机器生产的态度,并把提高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作为同盟的目标。

主张:
德意志工作同盟把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所改变的社会当做不可避免的现实客观接受,并从一开始就把设计作为德国发展经济和中间德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利用机械技术开发满足需要的设计品。

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现代设计实践活动,还以“提升德国产品设计和品质”为主题进行演讲,展览和其他活动,并努力宣传如下主张:
(一)结合艺术,工业与手工业;
(二)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提升艺术家,工业设计师和手工艺匠师的合作水平;
(三)走非官方路线,成为设计界的行业组织;
(四)在德国设计界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接受现代工业;
(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
(六)主张标准化设计和批量化生产,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基础要求。

宣传:
德意志工作同盟十分注重宣传活动,场举行各种展览,并用实物来传播他们的主张,来出版了各种刊物和印刷品。

在其1912年出版的第一期工业同盟的年鉴中,曾介绍了贝伦斯设计的厂房和电器产品。

在1913年的年鉴中着重介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装配作业线,希望将标准化与批量生产引入工业设计中。

1914年,在科隆举办的大型展会上,除了有家具与家居用品的展示外,还包括一些著名的建筑作品如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与阿道夫·迈耶共同设计建造的模范工厂,以及亨利·凡·德·维尔德设计的德意志工作同盟剧院。

1916年,同盟与一个文化组织合作出版了一本设计图集,推荐诸如茶具,咖啡具,玻璃制品和厨房设备等家用品的设计,其共同特点是功能化和实用化,并少有装饰,而且价格为一般居民所能接受。

这本图集是工作同盟为制定和推广设计标准而出版的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

1927年,德意志工作同盟在斯图加特举办了一场以“居家”为主题的大规模设计展会。

展会由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负责主持,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彼得·贝伦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马特·斯塔姆以及汉斯·夏隆等人在内的16位建筑师。

他们以斯图加特郊区的公寓为实验组,对维森霍夫居住区的建筑及内部家具进行了重新设计。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经典MR靠椅从那时起便经久不衰,生产至今。

斯图加特展会获得了业内高度的赞扬和国际声誉,成为现代主义运动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事件,为现代主义风格的日渐兴盛推波助澜。

这些宣传工作不但在德国影响很大,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影响范围:
德意志工作同盟的组织形式及设计理论影响到的欧洲国家:英国在1915年成立了设计与工业联盟;奥地利在1910年成立了奥地利制造联盟;1913年,瑞士也成立了瑞士制造联盟。

从工业设计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德意志工作盟的成立,真正预示了设计新时代的到来。

标准化问题论战:
1914年,德意志工作同盟举行科隆展会前夕,工作同盟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争执的双方分别是穆特修斯与凡·德·维尔德。

这也是现代设计史上爆发的第一场影响深远的理论争论。

争执双方各执一词:前者认为只有通过标准化才能建立一种手工艺术之外的工业艺术,标准化的产品是产品畅销世界的必然条件;后者则认为艺术家不能将其自由意志服从于任何规范和标准,设计艺术应该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创作。

后来,这场标准化与“戈文主义”之间的争论被称为“工作同盟运动”。

尽管争论的过程十分激烈,但情况不久就变得明朗:德国工业若要在第一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只能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为此,亨利·凡·德·维尔德在三年后离开了德国,定居瑞士。

这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生于同盟内部的争论表明,一些成员的思想比起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有了很大的飞跃。

尽管工艺美术运动最初启发了同盟的成立,但穆特休斯从未毫无保留地接受它。

他的目的是了解有什么东西可以从英国学来而造福于德国,而不是亦步亦趋。

一直到19世纪德国才获得统一,工业化比起英国来要晚得多,德国人意识到有大量的领域有待开拓。

另一方面,由于德国工业较新,它没有什么传统的束缚,也即更乐意尝试新的设计方法。

工作同盟的设计师们为工业进行了广泛的设计,如餐具、家具以及轮船的内部设计等。

1907年雷迈斯克米德设计了一套客厅-卧室家具,被称为“机器家具”,其特点是无装饰、构件简单、表面平整,能适合机械化批量生产的需要,同时又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

但同盟中最富创造性的设计并不是为那些以各种形式存在许多世纪的东西而进行的设计,而是那些为适应技术变化应运而生的产品所作的设计,特别是家用电器的设计。

同盟的一些不太知名的设计师所设计的一系列吊灯和台灯,表明了在解决电光源照明这一特定问题上的逻辑性,这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

历史意义:
德意志工作同盟的设计实践活动接受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并产生出了具有新的审美特点的工业产品,同时,工作同盟的争论还澄清了现代设计的观念,传播了现代设计思想,尤其是对标准化生产的讨论指明了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并成为现代设计的原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断了德意志工作同盟的设计活动。

1934年,由于纳粹政权的不断施压,德意志工业同盟被迫解散。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它才得以重新恢复并存留至今。

这个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设计组织,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础,在德国乃至世界设计发展史上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彼得·贝伦斯的设计实践
德意志工作同盟所倡导的改革精神与设计理想,在设计师彼得·贝伦斯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所创造的成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他本人也成为这一时期欧洲设计师的卓越代表。

早年,彼得·贝伦斯曾是倡导青年风格的活跃分子,积极建立各种手工艺组织,并从1903年至1907年担任杜塞尔多夫工艺没事学校校长,教授多门课程。

自那时起,他就体会到了新艺术风格的局限性,并开始有意识地将设计的重点转向工业生产领域和功能与形式的探索,主张设计能够反映时代精神与现代技术。

1907年,贝伦斯受雇于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负责企业的宣传和推广事务。

同时,他也参与多项工业和家用电器产品的设计工作。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于1883年由埃米尔·拉森诺创立,进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便一跃成为世界领先的知名电器公司。

该公司为大型工业企业生产发电机,涡轮机,变压器和电动机,业生产包括电灯泡,电风扇,钟表,热水壶,空气加湿器等在内的小型家用电器。

进入20世纪后,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高层们迫切希望他们的产品于形象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符合时代要求,设计精良且质量上乘的感觉,同时消除人们心中残留的对于现代工业技术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彼得·贝伦斯的工作的确帮助公司实现了这些设想,在工作中,他充分认识到标准部件所具有的优势:既能降低成本,又能通过互换材料和部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而且,这种现代工业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也并不会以削弱产品的美感为代价。

他把外貌的简洁和功能性作为工业产品的审美理想,从1908年设计的台扇和1910年设计的电钟上看不到任何的伪装与牵强。

他通过改变容量、局部的几何形状、材料和装饰的途径,设计了电水壶系列,基础模式有圆底、椭圆底与六面体,后者被称为“中国灯笼”。

贝伦斯把纯粹的几何图形与简洁而精致的装饰很好的结合起来,使这些产品具有自身的、而不是从手工艺那里借用的价值。

如电壶,贝伦斯制定三种壶体、两种壶盖、两种手柄及两种底座,从中选择并加以组合,共有24种样式;电壶有水下加热电阻丝,锤击的效果及藤条覆盖的手柄显示其为手工制作。

他是第一个改革产品设计使之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设计师,他设计的电水壶充分考虑了机器批量和标准化生产的特点,水壶的提梁和壶盖都可以和别的造型的水壶配件互用。

1909-1912年,贝伦斯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他设计的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其造型简洁,摒弃了任何附加的装饰,是贝伦斯建筑新观念的体现,贝伦斯把自己的新思想灌注到设计实践当中去,大胆地抛弃流行的传统式样,采用新材料与新形式,使厂房建筑面貌一新。

钢结构的
骨架清晰可见,宽阔的玻璃嵌板代替了两侧的墙身,各部分的匀称比例减弱了其庞大体积产生的视觉效果,其简洁明快的外形是建筑史上的革命,具有现代建筑新结构的特点,强有力地表达了德意志工作同盟的理念。

另一方面,贝伦斯还为AEG作了大量的平面设计,他也实现了对现代企业形象设计概念的参透和发展。

他为AEG设计产品目录、广告册页和海报,采用标准的方格网络方式,严谨地把图形、字体、文字说明、装饰图案工整地安排在方格网络之中,清晰易读,让人一目了然,同时在字体选择上选用自己的改良罗马体,因此具有减少主义的初期特征。

这种设计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当时设计的风尚。

AEG的标识在几年时间内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识之一。

从公司标志的几次改变,我们便可洞悉企业设计理念的转变,使之成为新工业的代表,公司的产品也以理性,现代的设计语言和高品质的产品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贝伦斯设计的六边形企业标志更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个体元素都属于统一的企业形象。

可以说贝伦斯为通用电气所进行的不懈实践,促使公司的生产结构更趋合理化,更适应当时市场营销。

其企业形象与产品气质也更加契合。

他本人因为他的设计成为工业设计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第一个工业设计师,被称为德国的“现代设计之父”。

贝伦斯写了许多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主张对造型规律进行数学分析。

他拒绝复制历史风格,而在研究植物、花卉的造型和动物界、植物界线条的基础上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则。

他的风格接近几何图形,因而易于转向纯工业形式的创作。

贝伦斯还指出,在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与艺术家所坚持的传统相比,技术更能够确定现代风格,同时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消费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趣味。

技术和文化的结合是文化的新源泉,与其说它服务于生活的审美改造,不如说它服务于全民的社会利益。

因此贝伦斯在考察艺术形式时,力图表明视觉形式对于作为人类文化一部分的物质环境而形成的意义。

贝伦斯后期作品有圣彼得堡的德国大使馆(1911-1912)、奥地利烟草公司(1930)等。

1922-1927年任维也纳美术学院教授。

除个人成就外,彼得·贝伦斯还积极培养青年设计师。

格罗皮乌斯和阿道夫·迈耶等人都曾在贝伦斯的设计事务所工作过,他们日后皆成为对现代设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

参考书目:
《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简史》潘鲁生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9.
《现代艺术设计简史》彭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5
《外国设计简史——现代艺术思潮》张夫也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12
《世界现代设计史》朱和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3
《世界现代设计史》梁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9
《西方设计史》艾红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10.
《设计史》杨先艺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1
《现代设计史》关晓辉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0.4
《中外设计简史》荆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9
《西方现代艺术简史》郑立君郑筱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