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城建筑的世俗性和公共福利性及其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罗马城建筑的世俗性和公共福利性及其原因【摘要】古罗马的建筑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它的世俗性建筑中,并且建筑的目的和用途往往指向公众福利。
长期的战争和世俗生活的巨大成就培养了罗马人务实的精神,使得罗马的建筑更指向人而不是神;共和国的传统和军队的价值观念培养了罗马人对国家集体利益和荣誉的关注,从而使罗马社会形成了一种捐助公共建筑的风气。
正是以上两方面的因素使得罗马的建筑呈现了世俗性和公共福利性的特点。
【关键词】世俗性;公共福利性;实用主义精神;荣誉
古罗马城的城市设施类型以其世俗性和公共福利性在古代社会中独树一帜。
古代希腊的建筑虽然堪称美丽,但是让人称道的主要建筑类型大部属于神庙建筑。
埃及的金子塔固然是古代建筑的奇迹,但是它是陵墓,是用于供奉死去国王的圣神场所。
中国的皇宫固然是世俗建筑,但是它的华美仅仅属于皇室成员,它是国王倾全国之力修建的私宅。
而古罗马城却以其贴近普通民众的大型世俗建筑而著称于史。
古罗马城的大量建筑是为人修建的而不是为神修建的,比如广场、公共浴场、大角斗场等等。
罗马城固然也有许多神庙,但是,神庙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无法与世俗建筑相比,而且神庙建设本身也是服务于世俗目的的。
并且,罗马广场几乎人人可去;公共浴场甚至不排斥奴隶;进入大角斗场虽然需要受到邀请,但是其覆盖面也几乎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供水系统固然只会给富人安装一个连到家里的水龙头,但是穷人也从蓄水池里享受着它的便
利。
那么,罗马的城市建设何以如此世俗呢和如此“为人民服务”呢?
罗马人当然有着浓厚的宗教情怀,他们对神的尊敬也是毋庸置疑的,罗马的建筑是与神同在的,几乎任何一个建筑类型都包含着神圣的部分。
比如罗马下水道的井盖,其形象是河神的脸;罗马广场总是以某座神庙作为主体建筑。
还有分布在罗马城各处的神庙或者祭坛的遗址,那怕只剩下一堆乱石,罗马人依旧在上面焚香祈祷,对之充满敬意。
再比如,罗马的住宅建筑,不论是富人的多慕斯还是平民的公寓楼,居所里总有一个地方留给家神——或者是一个华丽的壁龛,或者是一个狭窄的角落。
在罗马人眼里“父母、子女、家奴和神灵是家庭的主要成员……火神维斯塔护佑家人平安,宅神保证生活用品,家神保护住宅安全” i。
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神在罗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个人从出生之时起便受到神的护佑,通过祭祀与神灵保持着整整一生的联系。
但是,罗马人的宗教情怀服从于他们的另外一个精神——实用主义的精神。
将下水道的井盖做成河神的脸,一方面是为了抵御神秘力量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会唤起人们对罗马城水利系统的神圣情感,从而对这一项公共工程怀有敬意,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保证了罗马下水道的畅通。
至于广场上的神庙更是皇帝为了获得神圣性而施的政治阴谋。
至于祖先之神,罗马人将之视为保佑自己的神灵,然而,一旦祖先被认为不祥,罗马人便会举行特定的仪式来驱赶它。
罗马人从来都是为了他们的事业而崇拜神,对神的崇拜是他们完成
其世俗事业的工具。
罗马人将世俗事业的成就放在首位,通过世俗事业的成就,罗马人自己也可以成为神。
在罗马,一个令人尊敬的家长死后会被当成家神供奉。
一个成功的将军或者一个成功的元首都可以在神庙中与神享受同等的祭拜——凯撒和奥古斯都都进入
了神庙。
那么,罗马人为什么如此实用呢?长期的战争教会了罗马人将实用放在第一位。
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战争构成了其基本内容。
谈到罗马的战争,一般的态度是将罗马人放在胜利者的位置上,将罗马作为战争的受益方来看待。
但是,战争即使对于胜利者也是艰难的,事实上对于当时的罗马人来讲,胜利与否是个未知数。
在罗马所谓辉煌的战争史中,有许多次,罗马国家都处在非常危急的时刻。
比较典型的有高卢人的入侵、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在意大利的扫荡,也有屋大维时期罗马两个军团在北方的彻底覆灭。
其实,每次战争对与罗马人来讲都是艰辛和危险的。
在这样时时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下,人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将实用放在所有价值观的第一位。
几百年的时间下来,人们学会了将实用放在第一位。
长期而残酷的战争是罗马使用主义的第一个来源。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罗马人在世俗方面的成就,使得他们获得了巨大的自信心来掌控自己的命运。
罗马人从建国开始,一路高奏凯歌。
国家的成就和由于这种成就带来的巨大福利以铁一样的事实告诉罗马人,世俗的努力可以带来人生的幸福。
罗马人没有必要将自己沉浸在神圣事务中寻求安慰与寄托。
世俗的努力不仅仅使
罗马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且将他人的命运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从某种程度来讲,罗马人本身就有一种做世界主人的感觉。
过多的神圣性对他们来说是多余的。
由于以上的原因,罗马的建筑当然更多地为世俗服务。
而罗马建筑的公共福利性,主要源于罗马贵族对公共建筑建设的捐助。
吉本说,罗马社会似乎形成了一种风气,只要有实力,人们总是倾向去资助公共建筑,人们不仅仅以此为荣,甚至以此为责任。
“很多公共纪念物是私人出资兴建,着眼却几乎全是为了公众利益” ii。
从皇帝到贵族富家都纷纷出资捐助公共建筑,皇帝带头,豪门效法。
进行公共建筑被人作为是最崇高的任务,而能够进行这样的建筑,也被人们作为炫耀财富和标志成功的极佳手段。
城市之间甚至互相竞争自己在公共工程和纪念性建筑物上的成就。
不仅仅在首都罗马,“……像圆形大竞技场这样值得骄傲的工程,在罗马还没有落成之前,卡普亚和维罗纳两个城镇就用自己的经费,兴建自己使用的竞技场……阿尔坎塔拉的雄伟长桥上刻着铭文,证明这座跨越塔古斯河的工程,是由少数几个卢西塔尼亚罗马社区捐资兴建” iii。
为什么罗马的有钱人这么热衷于公共福利呢?首先的原因是共和国的精神。
“在希腊和罗马的共和国时期,私人住宅简单朴实,显示出公民权处于平等的地位。
庄严雄伟的建筑物则都作为公众用途,可以展现人民的主权,这种共和精神在重视财富和建立帝制以后,还没有完全消失。
公共建筑物关系到国家的庄严和人民的利益,
即使是最重视道德原则的皇帝,也要竭尽所能力求完美” iv。
共和的传统培养了罗马人对公共建筑的态度。
他们将公共建筑视为人民主权,视作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们不惜将大量的财富花在公共建筑上,以求其宏伟壮丽、激动人心。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罗马对公共建筑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仅是对其实用功能的重视,在罗马人眼里,公共建筑具有了象征意义。
它们代表着共和的精神和人们的意志。
而且,罗马的兵制使众多的公民都有行伍经历。
多年的征战使得军队的价值观在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军队的价值观中,荣誉重于生命,国家和人民利益胜过个人利益。
一个士兵有责任是为他的祖国英勇战斗。
一个违反这一原则的士兵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不亚于他面临敌人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罗马军队用足够严厉的军纪让士兵畏惧自己的将领胜过畏惧敌人。
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以及现实的需要,培养了罗马人的行为方式:“通过实现公众利益获得个人荣誉”。
众多的罗马人热心于公共建筑,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基本方式。
因此,罗马人对公共建筑的热心,不是普遍的慈善心里的体现,而是普遍的对荣誉的追求。
通过在战场上杀敌实现荣誉对大多数罗马人来说不太现实,而且过于冒险。
而通过资助公共建筑实现荣誉则是既安全又现实的事情。
前线将士用长期艰苦的军旅生涯和以生命的搏杀得到的东西,后方的富人用慷慨的捐赠就能实现。
而且,通过捐助公共建筑来实现荣誉是实在是一个绝佳的方式。
他的第一个好处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虽然进行公共建筑花费甚巨,但是只要修建完成,建筑物往往可以存在使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有的今天还在,使今天的我们依旧能知道当时人的功德。
第二个好处是,公共建筑往往具有唯一性,或者至少是稀缺性。
比如,捐助一个剧院之后,一般就不需要捐助第二个,就算是大一点的城市,也很少有两个剧院挨在一起的,一个剧院一般可以满足相当大区域人口的需要。
一定区域内只有一个这样的建筑,他的荣誉当然也就垄断性地统治了该片地区。
例如供水渠道和桥梁、道路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桥梁之类不可能唯一,但他们的稀有可以保证人们对修建者具体而热烈的感激从而为他们赢得荣誉。
如果一个地区不可避免地要同时存在两个相同功能和类型的建筑。
那么后来的捐助者如果是为了荣誉而捐助,就需要比之前的捐助者有显著的优点和超越。
否则一个后来的建筑,还不如之前的建筑,人们虽然也会给予赞美,因为毕竟解决了大家的问题,但是比较之下,后来的建筑就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它很有可能被淹没在之前那个比它宏伟的建筑的荣誉阴影里。
这就形成了捐助的竞争,必然的后果是:只要条件可能,后来的建筑只会比之前的建筑更加宏伟。
我想这也是罗马城的建筑在规模、气势和艺术上步步推进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认识到罗马人进行公共建筑捐助的本质是对类似军功荣誉的追求时。
我们就会发现,罗马人的捐助是有选择的。
整个社会都倾向于捐助那些最能实现荣誉的工程,而不一定是那些最能造福
国人的工程。
有些工程确实造福了一方百姓。
但是,你会发现,这样的工程在实现荣誉方面往往也有巨大的优势。
当然,说罗马人对公共建筑的慷慨来自对荣誉的追求,并否认其中的慈善部分。
在众多的捐献者中当然有出于慈爱的人。
罗马城的建筑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就是这许多中因素形成合力所推动的。
本文的观点只是说,罗马在建筑方面如此杰出地超过其他时代和国家,它的荣誉感要比慈善发挥更加关键。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一个对穷人没有任何好感,甚至对穷人充满敌意的富人慷慨地捐助公共工程的举动。
具有公众性,具有垄断性,而且具有长期性,公共建筑的这些优势再加上罗马社会对世俗事物的高度关注,其建筑特点就呈现了公共福利性和世俗性的特点。
可见,正是长期的战争、根深蒂固的共和传统、国家的巨大成就以及罗马社会对荣誉的重视,使得罗城的建筑为人服务,为大众服务。
注释:
i (法)罗伯特著,王长明、田禾、李变香译《罗马人的欢娱》,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2页。
ii (英)爱德华·吉本著,席代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36页。
iii (英)爱德华·吉本著,席代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37页。
iv (英)爱德华·吉本著,席代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39页。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2] 陈平.外国建筑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唐亦功.永恒的城市与建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