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基础

合集下载

2024版工程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2024版工程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2024/1/25
21
不良地质现象防治方法
2024/1/25
滑坡、崩塌防治
01
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等。
泥石流防治
02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工程措施(修建拦挡坝、
排导槽等)。
岩溶、土洞防治
03
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或跨越处理,对土洞可采用注浆、旋喷等
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是地质构造的重要类型之一。
2024/1/25
断裂构造
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 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 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 形成断裂构造。
节理构造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 显的位移,称为节理或裂隙。
12
地貌类型及特征
01
02
03
山地地貌
海拔较高,起伏较大,坡 度较陡,切割破碎,多呈 脉状分布。
工程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2024/1/25
1
2024/1/25
• 工程地质学概述 • 岩石与土体性质 • 地质构造与地貌 • 水文地质条件 •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2
01
工程地质学概述
2024/1/25
3
工程地质学定义与发展
2024/1/25
工程地质学定义
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 关系的科学。
7
岩石类型及特征
岩浆岩
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包括深成岩、 浅成岩和喷出岩。具有结晶结构,常 见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沉积岩
变质岩
由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 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具有片理构造, 常见岩石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 等。

矿图基本知识

矿图基本知识
矿图基本知识
§1 矿图上点的位置的确定
点位:
点的平面位置-平面直角坐标表示 点的球面位置-地理坐标表示
点的高低位置-(空间位置)-高程(标高)
一、地理坐标 二、点的平面坐标
表示方法:
(二)判断矿图的方向
三、点的高程
高程:绝对高程、相对高程
高差:
A
H
AB
H
AB
`B
H H` H H`
A A B B
(三) 用于采掘设计 1.平巷过褶曲的设计 作法:要设计-60 m的煤层平巷,则需要先作出-60m等 高线, 根据顶底板岩性及破碎情况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平巷从底板穿过去(卧底)(见1线) 2)平巷从顶板穿过去(挑顶)(见2线)
3)二者都通过的(挑顶兼卧底)(见3线)
2.煤层平巷过断层时的设计 A:过正断层
连结AB 交点K(AB与CD的交点)就是所求的交点。
a(40)
50 40 30 c(20) a(40) b(20) d(60) 20
c(20)
20
b(20) d(60) D 60 50 40 30 20
A k c a B d
D
60
过直线和线外一点确定平面的作图步骤(找等高线) 1.作出每一点和线标高投影(是面标高的投影的基础 ) 2.作出直线标高内插 3.连点与直线上相同标高即为一个等高线,继续过整 数(40,30)做其他等高线与之平行。
B:过逆断层
A:设计一高程为-60m的沿煤层平巷通过断层。
(1)找出-60m水平煤层平巷在上、下盘煤层中位置 AB,CD
(2)设下平巷从下盘方向接近断层,有以下3方案: ①B、C两点连线BC即为断层面-60m走向线,故此 从B点开始,沿BC掘进石门2可达到上盘煤层C点。

实习1地质图基础

实习1地质图基础

6、综合分析
要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和岩石类型、性质 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共相互关系。对 于分析地质构造方面主要是褶皱的形态特征、 空间分布,组合和形成时代;断裂构造的类型、 规模、空间组合、分布和形成时代或先后顺序。
(三) 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1、地质界线与地形等 高线平行或重合; 2、在沟谷处界线呈 “尖牙”状,其尖端指向上 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 呈封闭的曲线; 3、在岩层未发生倒转 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 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高处; 4、岩层顶底面之间的 垂直距离是岩层的厚度,水 平岩层的厚度即顶底标高差。


• 1、阅读分析凌河地形地质图,判断哪些是 水平岩层 • 2、求凌河地形地质图K1厚度
(5)图框 分外框和内框。内框用细实线,外框用粗 实线,两框之间用数字注明经纬度并画出经纬 线格。 (6)地质剖面图 正规地质图常附有一幅或几幅切过图区主 要构造的剖面图。剖面图也有一定的规定。 ①图名 ②剖面位置用细线标出,注上剖面代号。 ③比例尺和地质图比例尺一致 ⑤剖面图与地质图所用的符号一致。 ⑥剖面图内一般不留空白,可根据地表来 推断出深部的构造特征。
构造地质实验
课程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地质图的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在地质图上求取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并判断地层接触关系 根据放线距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图 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 读褶皱区地质图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编制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 编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 编制节理极点图和节理等密度图 构造模拟实验 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利用钻井资料编制断层构造图 应用赤平投影方法换算真、视倾角并求岩层厚度 构造地质综合实习 根据共轭剪节理求主应力方位并绘制主应力迹线图 应用赤平投影方法求取褶皱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同沉积构造分析 平衡剖面编制

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内容

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内容

路线布置必须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即必须将已有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包括区域资料、 地、物、化、遥等。
首先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然后熟悉工作 区已知化探异常、物探异常、矿点、矿化点基本 特征及遥感初步解译成果(环形构造、线形构造 及各类构造交汇部位)等,同时,要经野外实地 踏勘(选择主干路线,进一步了解主要地质体出 露及分布情况、主构造线方向、交通、露头分 布)。
填图单元的确定
正式进行野外路线调查前,首先确定工 作区填图单元。
经充分收集资料、认真研究和野外实地 踏勘后,初步确定工作区基本填图单元后, 通过测制剖面最终确定填图单元。即每个填 图单元都要有1-2条剖面控制。
通过测制剖面,大致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
岩石组合、岩性、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 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和含(控)矿性质、 时空分布变化等。
地质填图 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专题
地质图
概念: 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
地壳一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 比例概括地垂直投影到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种类
(1) 比例尺:小比例尺(<50万)、 中比例尺(5-20万)、 大比例尺(>2.5万)。
(2)性质:区域地质图(中、小比例尺): 矿产图、 地形地质图。
地点:
地质手图:
点号:D2001,“2001”中的“2”代表组号,后三位当点号。
点位:GPS坐标(写全):4220251,18240225。
点性:界线点、岩性分界点、构造点、脉岩点、矿化点、化
石点、控制点、露头点、碎石点。
描述:从宏观到微观,要求层次清楚、写真写实、描述详
细、文理通顺、整洁美观、概念准确、重点突出、产

1,2-构造地质学-实习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图

1,2-构造地质学-实习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图

图名: 图名: 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一般采用 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 图内主要市镇、 居民点、 山岭等名称。 如果比 图内主要市镇 、 居民点 、 山岭等名称 。 例尺较大, 图幅面积较小, 地名不为人们所知, 例尺较大 , 图幅面积较小 , 地名不为人们所知 , 则在地名前要写上所属的省( 区 ) 、 市或县名, 则在地名前要写上所属的省 ( 市或县名 , 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 周口店第四纪地质 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 、 图和湖北大冶黄荆山水文地质图等。 图和湖北大冶黄荆山水文地质图等。 比例尺: 比例尺: 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 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 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水平岩层:没有经过构造变动, 水平岩层:没有经过构造变动,仍然保持成岩后 的原始水平状态的沉积岩。 的原始水平状态的沉积岩。 特征: 特征: 1)下老上新 2)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顶底之间垂距=厚度 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顶底之间垂距=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岩层厚度是其顶底面的高差; 岩层厚度是其顶底面的高差; 岩层出露宽度是其顶底面的水平距,其大小 岩层出露宽度是其顶底面的水平距, 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实验作业要求
请使用“长江大学实验报告”纸完成作业; 1 请使用“长江大学实验报告”纸完成作业; 写明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内容; 2 写明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内容; 如需要,请粘贴原始图件; 3 如需要,请粘贴原始图件; 如需要,对作图步骤请写相关说明; 4 如需要,对作图步骤请写相关说明; 剖面图用标准作图纸(米格纸)完成; 5 剖面图用标准作图纸(米格纸)完成; 学习委员按学号收齐所有学生作业,及时上交。 6 学习委员按学号收齐所有学生作业,及时上交。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1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 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2021/1/16
§2 大地构造地貌
• 一、大陆区 大陆内部不同的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地貌形态,如板块边界是
构造活动区,其主要地貌是新生代褶皱山带和大陆裂谷。当板块内部为构造活动区 时,产生的主要是褶皱-断块山和大高原。当板块内部为构造稳定区时,产生的主 要地貌是大平原和大盆地。
➢干湿变化
由于干湿变化,使斜坡颗粒湿胀干缩,在本身重力的影响下,向 坡下移动的距离大于向坡上移动的距离 。
➢具有易软化的岩性
松散层中,黏土含量越多,越易发生蠕动;基岩中多发生在千枚 岩、页岩、泥灰岩和各种片岩等柔性岩层中。
2021/1/16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由地表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即“随时而变”。如原来的高原或 高山,随时间的推移,会侵蚀成低山或丘陵。一般由外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所 需时间较短,如一条沟谷只需数年或数十年即可生成;但由内力形成的地貌大多数需 要很长的时间,少则百万年,多则超过千万年,如喜马拉雅山的生成,至少也有3000 多万年的历史。
地貌
绪论 第一章 构造地貌 第二章 坡地重力地貌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五章 风成地貌 与黄土地貌 第六章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2021/1/16
绪论
• 一、何谓地貌 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如突起的山地和高原,平坦的平原,凹陷的盆
地和海盆等等。
2021/1/16
•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2021/1/16

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规定的符号、线条、⾊彩来反映⼀个地区地质条件和地质历史发展的图件,叫地质图。

它是依据野外探明和收集的各种地质勘测资料,按⼀定⽐例投影在地形底图上编制⽽成的,是地质勘察⼯作的主要成果之⼀。

(⼀)地质图的种类1、普通地质图以⼀定⽐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个地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地质图。

在⼀张普通地质图上,除了地质平⾯图(主图)外,⼀般还有⼀个或两个地质剖⾯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普通地质图是编制其它专门性地质图的基本图件。

按⼯作的详细程度和⼯作阶段不同,地质图可分为⼤⽐例尺的(>1:25000)、中⽐例尺的〔1:5000~1:10万〕、⼩⽐例尺的(1:20万~1:100万)。

在⼯程建设中,⼀般是⼤⽐例尺的地质图。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以⼀定⽐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主要反映⼀个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及其形成时代、地貌单元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的⼀种专门性地质图,称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3、⽔⽂地质图以⼀定⽐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个地区总的⽔⽂地质条件或某⼀个⽔⽂地质条件及地下⽔的形成、分布规律的地质图件,称为⽔⽂地质图。

4、⼯程地质图⼯程地质图是各种⼯程建筑物专⽤的地质图,如房屋建筑⼯程地质图、⽔库坝址⼯程地质图、铁路⼯程地质图等。

⼯程地质图⼀般是以普通地质图为基础,只是增添了各种与⼯程有关的⼯程地质内容。

如在地下洞室纵断⾯⼯程地质图上,要表⽰出围岩的类别、地下⽔量、影响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各种地质因素等。

1、平⾯地质图平⾯地质图⼜称为主图,是地质图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地理概况: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线)、主要居民点(城镇、乡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般地质现象:地层、岩性、产状、断层等。

特殊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蚀变现象。

2、地质剖⾯图在平⾯图上,选择⼀条⾄数条有代表性的图切剖⾯,以表⽰岩性、褶皱、断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及产状、地貌特征等。

地质工作基础-绘制野外地质素描图

地质工作基础-绘制野外地质素描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地质工作基础:绘制野外地质素描图地质素描是从地质观点出发,运用透视原理和绘画技巧来表达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的画幅。

野外勾绘的地质素描,通常是在调查观察过程中进行的,往往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就在自己野外记录本上用铅笔或钢笔画,不可能精工细作,故又称地质素描草图。

1、地质素描的优越性地质素描比地质摄影优点多。

地质素描除了不受天气、镜头取景范围、近景与远景的限制和比较经济等优点外,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分析某种地质现象,认为哪些特征应当强调,哪些附属物或近旁的草木对这些特征有所干扰而应当排除时,若采用照像的办法,忠实于客观景物的复制,就会主次不分,不能突出地质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若采用素描技术处理,则完全可以根据观察者的需要,对各种地质现象特征和附近的景物有所取舍,该突出哪些,该精简哪些,都任凭自己的运笔予以描绘和体现。

事实表明,一份地质调查报告,如果能充分运用地质素描,既有助于揭示和说明问题的现象本质,又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文字叙述,做到简明扼要、文图并茂,效果更佳2、地质素描的基本步骤选定素描对象的范围,确定景物在画框内的位置。

安排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的大小比例及其相对位置关系,并在图框内勾画出其范围。

勾画景物(或地质体)的轮廓线。

主要是抓住外形轮廓,如山脊、陡崖、河床、阶地、层面、断层之类。

勾画时先近后远,近处画得细致、清晰、浓重,远处画得粗略、轻淡、隐约。

尽量符合透视原理来运笔。

在轮廓线勾画就绪的基础上,加阴影线。

这一步骤主要是掌握景物形象的立体感,使其逼真如实。

适当画些背景或衬托物,用以美化画面。

为了清楚地表达画面的内容,可在景物(或地质体)附近标上必要的文字,如村庄、地层年代符号或其他符号等。

最后写上图名、地名、方位、测量数据、比例尺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3、地质素描的种类地质素描按其内容,最常。

基础地质学II(实习1)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基础地质学II(实习1)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序排列。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3
构造符号的图例放在地层、岩石图例之后,一般排列顺序是: 地质界线、褶皱轴迹(构造图中才有)、断层、节理以及层理、劈 理、片理、流线、流面和线理产状要素,除断层线用红色线外, 其余都用黑色线。对地层界线、断层线是实测的与推断的,图例 与图内一样应有所区别。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2
比例尺又称缩尺,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 详细程度。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侧尺一样, 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比例尺一般注于图框外上方 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 图例:不同类型的地质图各有其表示地质内容的图例。 普通地质图的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 岩体的时代和性质(见附录地层时代符号和色谱以及各种地 质符号)。图例通常是放在图框外的右边或下边,也可放在 图框内足够安排图例的空白处。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 一般按地层、岩石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并在它们前面 写上“图例”二字。
剖面图的放置一般南端在右边,北端在左边,东右西左,南西和北西在 左边,北东和南东端在右边。
剖面图与地质图所用地层符号、色谱应该一致。在一幅图上时可以省。 剖面图内一般不要留有空白。地下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应该根据该处 地层厚度、层序、构造特征适当推断绘出,但不宜推断过深。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5
晚古生代海西旋回,长期的风化剥蚀结果,和地壳运动,
该区经历了一个由广大的滨海平原到浅海再到陆地的古地
理环境环境变化过程,从而形成了石炭纪一套滨海沼泽页
4.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7
(三) 水平岩层地质读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是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 合;在沟谷处界线呈“尖牙”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 闭的曲线。在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 高处。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 度大的,露头宽度也宽;当厚度相同时,坡度陡处,露头宽度窄;在陡崖处, 水平岩层顶、底界线投影重合成一线,造成地质图上岩层发生“尖灭”的假象。 (四)读倾斜岩层地质图,对照理解和掌握“V”字形法则: 1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一致,但地质界线的 弯曲度要小; 2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弯曲一致,但地质界线的弯曲度要大; 3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弯曲相反。 应用V法则时注意,当倾斜岩层走向与沟谷或山脊延伸方向呈直交时,所产生 的“V”字形大体上是对称的;如果二者呈斜交,“V”宇形是不对称的。若岩 层倾向与沟谷方向一致,倾角与坡角也相等,则露头沿沟谷两侧呈平行延伸。

110000地质填图基本要求

110000地质填图基本要求

1:10000地质填图基本要求(网上搜集)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1:2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α·cosβ·sin 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地质学基础-地球概况

地质学基础-地球概况

(三)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称地核,半径为3480km的球体, 平均密度为10.83g/cm3; 一般认为物质成分主要为铁; 划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四)岩石圈
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
组成的,因而称岩石圈;
平均厚80km,大陆区厚60-150km,大洋区厚30-90km; 平均密度为3.25g/cm3;体积分数为3.72%,质量分数为2.19%。
二.地球的重力
地球上某处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地 心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垂直 地面分力)的合力。 地球表面的重力随纬度值的增大 而增大(赤道 978.0318cm/s2, 两极 983.2177cm/s2,g随海拔高 度的增高而减小)。
由于地面起伏和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差异 等原因使实测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 力异常(正、负异常)。
第一章 地球概况
本章共分四个部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3、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4、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极近似旋转椭球体 (自转所致,表明地球具有弹性) 二.地球不是严格的旋转椭球体 (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 三.地球形状的主要参数 赤道半径a 6378.140km 两极半径c 6356.755km 平均半径R 6371.004km 扁率(a-c)/a 1/298.253 表面积 510064472km2 体积 10832×108km3
生物的作用:产生氧气,促进化学循环。
第三节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压力 地球的磁性 地球内部的温度 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 算 出 地 球 的 质 量 为 5.9472×1024kg , 地 球 的 平均密度为5.516g/cm3。 砂、页、灰岩平均密度为 2.6g/cm3, 花 岗 岩 密 度 为 2.67g/cm3,玄武岩密度为 2.85g/cm3 , 因 而 推 论 , 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密度 应大于平均密度。 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 增大,且是不均匀的。

第五章地质编图——第一节 基础地质图

第五章地质编图——第一节 基础地质图

⼴州市的地质编图⼯作始于60 年代初。

1960年为满⾜总体规划及⼚址选择需要,市建设委员会勘测处编制了⼴州市⼯程地质分区图,并于1964年及1976年作了补充修改。

1965~1966 年该处⼜完成⼴州市淤泥分布图、硬塑层顶板埋深图等。

由于编图所依据的勘察资料精度不⾼,故仅供参考之⽤。

1985~1986 年,⼴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应⽤遥感技术,通过航空、卫星照⽚解译和收集常规地质资料,经野外实地调查验证以及采集⼀定数量的测试样品分析研究,编制了⼴州市航空遥感地质系列图,并在这些图体基础上编制了1∶ 25000 的⼴州市航空遥感⼯程地质分区图,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关区域地质与⼯程地质评价等较系统、科学的基础资料。

第⼀节 基础地质图⼀、1∶5000 ⼴州市淤泥分布图该图范围南起海中村、⼩洲,北⾄上元岗,西起承平村、⽔⼝村,东⾄黄埔港。

由市城建委勘测处在1965~1966 年利⽤1965年前完成的勘察资料编制完成,共96 幅。

编绘原则为:假设淤泥分布是均匀连续分布的,在分区时遇有明显的地貌变化时,分界线以特征划分;如⽆明显的地形地貌则按插⼊法定出分界线,在图上只表⽰第⼀层淤泥埋深和层厚;个别地区或钻孔有⼏层淤泥的则在钻孔旁加注记说明,埋深⽤不同颜⾊的双虚线为等深线表⽰,层厚⽤实线为等厚线表⽰。

淤泥埋深⼀般⼩于2 ⽶,基本分布在冲积地带以及剥蚀地区的冲沟、低洼地带,岩性⼀般为淤泥质砂或粉砂质淤泥。

市区淤泥分布较复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

⼆、遥感地质系列图基础地质系列图的编制是《⼴州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项⽬中的地质地貌系列课题,1985 年初⾄1986 年底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承担并完成。

编图范围东经113°10′~113°34′,北纬23°02′30 ″~23°13′40″,⾯积约820 平⽅公⾥。

⽬的是通过航空遥感⼿段,提⾼地质研究精度,为⼴州市⼯农业建设发展及城市规划布局提供新⼀代的基础资料。

山东省地质图说明书资料

山东省地质图说明书资料

山东省地质图说明书1:500000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二〇〇七年三月目录绪言 (1)一、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1)二、目的任务及研究程度 (1)(一)目的任务 (1)(二)研究程度 (2)区域地层 (2)一、太古宙地层 (2)(一)中太古代地层 (2)(二)新太古代地层 (3)二、古元古代地层 (3)三、新元古代地层 (4)(一)青白口—震旦纪地层 (5)(二)震旦纪地层 (5)(三)新元古代云台群花果山组 (5)四、古生代地层 (5)(一)早古生代寒武—奥陶纪地层 (5)(二)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地层 (6)五、中生代地层 (7)(一)早—中三叠世地层 (7)(二)侏罗纪地层 (7)(三)白垩纪地层 (8)六、新生代地层 (9)(一)古近纪地层 (10)(二)新近纪地层 (10)(三)第四纪地层 (11)区域侵入岩 (11)一、中太古代迁西期侵入岩 (12)二、新太古代侵入岩 (13)(一)新太古代阜平期侵入岩 (13)(二)新太古代五台期侵入岩 (15)(三)新太古代阜平—五台期侵入岩 (16)三、古元古代吕梁期侵入岩 (17)四、中元古代四堡期—长城纪侵入岩 (20)五、新元古代侵入岩 (21)(一)青白口纪侵入岩 (21)(二)南华纪侵入岩 (22)(三)震旦纪侵入岩 (23)六、早古生代奥陶纪侵入岩 (25)七、中生代印支期侵入岩 (25)(一)早三叠世侵入岩 (25)(二)晚三叠世侵入岩 (26)八、中生代燕山早期—侏罗纪侵入岩 (28)九、中生代燕山晚期—白垩纪侵入岩 (30)(一)早白垩世侵入岩 (31)(二)早—晚白垩世侵入岩 (35)十、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侵入岩 (36)十一、区域脉岩 (36)火山岩与火山构造 (37)一、火山岩概述 (38)(一)火山岩岩石 (38)(二)火山岩岩石化学 (39)二、火山岩岩相 (40)(一)爆发相 (40)(二)喷溢相 (41)(三)喷发—沉积相 (41)(四)火山通道相 (41)(五)潜火岩相 (41)三、火山构造 (41)(一)临朐—昌乐—蓬莱新生代火山喷发带 (42)(二)鲁西中生代火山喷发带 (42)(三)潍坊—沂水—郯城中生代火山喷发带 (42)(四)鲁东中生代火山喷发带 (43)四、火山喷发旋回 (44)(一)莱阳旋回 (44)(二)青山超旋回 (44)(三)史家屯旋回 (46)(四)临朐超旋回 (46)(五)史家沟旋回 (46)五、火山作用及演化 (47)六、火山作用与矿产 (49)区域构造 (49)一、构造单元及其基本特征 (49)(一)华北坳陷(Ⅰ) (49)(二)鲁西隆起(II) (50)(三)胶辽隆起(Ⅲ) (52)(四)苏鲁隆起(Ⅳ) (53)二、构造层及其构造特征 (54)(一)太古宙—古元古代构造层 (54)(二)中—新元古代构造层 (58)(三)古生代构造层 (62)(四)中—新生代构造层 (62)三、地质构造发展史 (67)(一)陆核形成阶段(中太古代) (67)(二)大陆壳形成阶段(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68)(三)华北与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造山阶段(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69)(四)陆缘海稳定发展阶段(古生代) (70)(五)大陆边缘活化阶段(中生代) (71)(六)断块构造发展阶段(新生代) (73)编后语 (73)一、新进展 (74)二、应说明的事宜 (75)绪言一、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

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系列图

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系列图

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系列图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和全球最年轻、最高的高原,不仅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蕴藏丰富的能源及矿产资源,记录着地球演化历史中最壮观的地质事件,是揭示特提斯演化和高原隆升的创新基地,而且也是国家的天然屏障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对于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全球地球科学研究、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具有极端重要性。

以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以提高能源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水平为目标,通过成果集成与理论研究,编制出版了青藏高原地质、资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旅游资源等16套65幅基础地质系列图件。

该套图件真实、客观、系统、全面刻画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历史,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地学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应用。

通过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的编制,提出了一系列基础地质原创理论和创新性认识,创新了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编图方法及成果形式,夯实了解决青藏高原地质资源环境问题的基础,解决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和成矿地质背景重大科学问题。

目前,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已提供社会使用,用户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全国地质资料馆()进行在线服务。

1. 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图2. 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大地构造图3. 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变质地质图4. 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前寒武纪地质图5. 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构造-岩浆岩图6. 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新生代地质图7. 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图8. 青藏高原1∶150万矿产及成矿背景图9. 青藏高原地区1∶150万旅游资源图10. 青藏高原及邻区1∶300万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11. 青藏高原及邻区1∶300万古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7幅)青藏高原及邻区寒武纪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奥陶纪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志留纪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泥盆纪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石炭纪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晚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12. 青藏高原及邻区1∶300万中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6幅)青藏高原及邻区早—中三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晚三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早—中侏罗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晚侏罗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早白垩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晚白垩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13. 青藏高原及邻区1∶300万新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4幅)青藏高原及邻区古—始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中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青藏高原及邻区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14. 青藏高原及邻区1∶300万重力系列图(6幅)青藏高原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图青藏高原及邻区均衡重力异常图青藏高原及邻区剩余重力异常图青藏高原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水平导数模量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莫霍面等深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区域重力推断成果图15. 青藏高原及邻区1∶300万航磁系列图(11幅)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T等值线平面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T化极垂向导数等直线平面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T化极水平0°方向导数等直线平面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T化极水平45°方向导数等直线平面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T化极水平90°方向导数等直线平面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T化极水平135°方向导数等直线平面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T化极上延3 km等直线平面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T化极上延5 km等直线平面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T化极上延20 km等直线平面图青藏高原及邻区航磁推断岩浆岩及断裂分布图16. 青藏高原及邻区1∶300万地球化学系列图(21幅)青藏高原及邻区铜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金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铅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锌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银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汞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锑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砷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铬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镍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锡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钴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铁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锰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钨地球化学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金砷锑汞地球化学异常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铜银金钨地球化学异常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铅锌银地球化学异常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锡钨地球化学异常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锰铁铜锌地球化学异常图青藏高原及邻区铬镍钴地球化学异常图(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 供稿)2018第四期封二封三.indd 218/8/15 下午2:52。

地质填图细则(1:1万)

地质填图细则(1:1万)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

工程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

工程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

3) 褶曲的类型
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类:背斜和向斜(读图)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构造,称为背斜。
向斜:岩层向下凹的弯曲构造,称为向斜。
背斜的特点是:
A 两翼产状倾向相背 B 核部岩层老、翼部岩层新 C 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向斜的特点是:
A 两翼产状倾向相向 B 核部岩层新、翼部岩层老 C 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工程地质学基础
史付生
课程基本内容
1 绪论(1) 2 矿物与岩石(7+8) 3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8) 4 水的地质作用、土体的形成与特征、地貌学基 本概念(6) 5 岩、土体工程性质(6) 6 常见地质灾害(3) 7 工程地质勘察(1)
3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
3·1 构造运动的概念 3·2 地质构造的概念及地质构造类型 3·3 地史学基本知识 3·4 地质图
根据褶皱的对称性分类:
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垂直,或与褶皱包络面垂直,而 且两翼的长度也基本相等。 不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斜交,或与该褶皱的包络面斜交,而 且两翼不等长
根据翼间角大小分类:
平缓褶皱: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 开阔褶皱:翼间角小于120°,大于70°。 闭合褶皱:翼间角小于70°,大于30°。 紧闭褶皱:翼间角小于30°。
则取与南北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并使罗盘放水平(水准气 泡居中),此时罗盘长边(或S—N)与岩层的交线即为走向线,磁 针(无论南针或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2)测量倾向:把罗盘的N极指向岩层层面的倾斜方向,同时 使罗盘的短边(或与东西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气泡居中, 罗盘放水平,此时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1)测量方向 用罗盘测量任一目标的方向时,永远以00(即N方 向)对准目标,使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读磁针北端所指方位刻度盘上 的数字,即为所测目标的方位角。记录时除记方位角值外,还要冠 以所处象限名称,如SW230°,其中230°是方位角,SW是象限称呼。

地质填图基本方法及岳麓山附近地质简介

地质填图基本方法及岳麓山附近地质简介

• 二、地质填图的目的和任务
• 1. 查明区域地质特征,填绘出地质图,主 要包括研究区域地层、岩石、地质构造与 矿产等的发育情况、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 系,指导找矿。
• 2.对水文、工程地质特征进行调查,为国家 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 三、地质填图内容
• 1.查明填图区内的地层特征(地层时代、岩 石的先后顺序、岩石类型及岩石特征)。
与岩 层走 向的 夹角
测 量 部 位
倾 向
倾 角
假 倾 角
层 厚 度

性 描 述
采 集 部 位
岩化 矿石 样样
其 他

• 此外,素描和照相; • 信手剖面 • 绘制剖面图.
五、柱状剖面图
• 柱状图能直观地表达出地层的分层情 况、分层厚度、地层时代等特征,并 附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它是实测剖面 最重要的图件。
• 1、资料收集与研究 • 2、选择地形图 • 地形图是进行地质填图的基础图件,它的
精度直接影响填图的质量,一般选用比例 尺比地质图大一倍的地形图做为底图。在 找矿勘探时,采样同比例尺的地形图。
• 3、制定计划、统一要求、进行组织、物质 装备的准备
• 4、踏勘 通过现场的调查研究,了解调查区地质矿 产的一般情况,为工作部署和设计收集第 一手资料。
地质填图基本方法及岳麓 山Βιβλιοθήκη 近地质简介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
• 一、地质填图概念 • 地质填图(地质制图):是对地表出露的各种地
质体(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及矿产等)地质现 象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要求,把它填绘在 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地 质调查或地质测量。
• 地质填是各种地质工作的基础;地质图反映了一 个地区最基本的地质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着色 6、作业与要求 1)采用凌河地质图,在马鞍山一带求产状。 2)过AB点作图切剖面;完善图名、比例、 花纹、代号、着色。
投画地形和断层点
SE
标绘地质界线等DSDCC
D D
实习四 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特征及 形成时代; 3、学会在褶皱区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剖面图。 二、读图步骤 读褶皱区地质图与读一般地质图的方法一样, 首先从地质图的图例或地层柱状图上了解图区出露 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概略地了解 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并分析地形特 征。 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及其特征,常先从 单个褶皱的分析入手,进而再分析褶皱的组合及形 成时代。
(3)判断轴面产状 在地质图上,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出轴 面产状。如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则轴面直立;如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 则轴面产状也与两翼产状基本一致(即为等 斜褶皱)。对于两翼产状不等或一翼倒转的 褶皱,若为背斜,其轴面大致是与倾角较小 的一翼的倾斜方向近于一致。除平卧褶皱和 等斜褶皱外,轴面倾角一般大于缓翼倾角而 小于陡翼倾角。据轴面产状与两翼产状的关 系可描述褶皱。
6、转折端形态绘制,轴面直立或近与直立的 褶皱,其平面和剖面形态近似。亦可据枢纽 倾伏角作纵向切面(辅助剖面),先求出到 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再结合该 层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
根据同一岩层厚度不变校正同翼岩层产状 (A)校正前;(B)校正后
7、整饰地质剖面图,包括图名、比例尺、图 例、责任表、制图时间等。 图例:高X宽=0.5X1cm 排列:自上而下:地层(由新到老); 岩体(由新到老,由基到酸);褶皱轴迹、 断层、产状、其它(剖面线、制高点)
(4)确定枢纽产状 枢纽水平的褶皱,其两翼地层的走向近于平行。 如两翼岩层走向不平行,或两翼同一岩层界线呈交 合或弧形转折弯曲,可认为褶皱枢纽是倾伏的。 如果褶皱轴面直立或发育陡倾斜的倾伏褶皱及 地形比较平缓的情况。可以用下列方法判断枢纽产 状。倾伏背斜的倾伏端两翼地质界线交会成“V”形 或弧形,“V”形的尖端或弧形的凸侧指向枢纽倾伏 方向;向斜则反之。另外,沿褶皱延伸方向核部地 层出露的宽窄变化也能反映出枢纽的产状。核部变 窄或闭合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方向或向斜枢纽扬 起方向;通过褶皱各层界线转折端点的连线,即为 轴迹。
实习三 作水平、倾斜岩区图切剖面图
1、剖面选择原则:剖面线应尽量垂直于图区
内地层走向和区域构造线方位,并切过尽量多的地 层、岩石和构造单元。
2、绘制地形剖面图:在方格纸上定出剖 面基线,两端画上垂直线条比例尺,并标明 标高(剖面图放置:左北右南、左东右西,左 北西右南东、左南西右北东)。然后,将地质 图上的剖面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的各点逐一 投影到相应高度的位置,按实际地形用曲线 连接相邻点即得地形剖面
认识地质图
(一)概念 地质图:用规定的符号、代号、色谱 或花纹表示各种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 到地形图上形成的图件。 1)符号
2)代号:P(二叠系地层)、C(石炭系地 层)、D(泥盆系地层)、γ(花岗岩)、δ (闪长岩地层) 3)花纹 4)色谱(国际统一规定,详见下表)
(二)图示规格 1)图名:地名或图的类型;图名摆在图外的正 上中。 2)图例:说明图中内容的小方框;一般摆在图的 右边框外。通常,图例的类型包括地层、岩 体、构造和其他,从上到下顺序排列。其中 对地层而论,特别强调从上到下,从新到老 的排布。) 3)比例尺:数字、实线段;图名之下。 4)责任表:包括制图单位、日期、资料来源等 内容;摆在图例的下方。 若为正规区调图件还应该包括柱状图(摆在 图的左边)、图切剖面图(摆在图的下边)。
④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时,应先将地层倾角换算成 剖面方向上的视倾角后再画入剖面,如剖面切过的 地点无岩层产状数值,可按同一翼最邻近的产状数 据来画。 ⑤褶皱同一翼的相邻岩层的倾角相差较大。上下岩层 又是整合接触关系,这可能是岩层倾角局部变陡或 变缓的展现,可据两翼同一岩层厚度基本不变的前 提,在地表处的岩层倾角按所测值绘,向深处则加 以适当修正,使之逐渐与主要产状协调一致。 ⑥轴面直立或近于直立的褶皱转折端的形态与它在平 面上的倾伏端露头形态大致相似,在绘转折端形态 时,也可根据枢纽倾伏角柞纵向切面,先求出到所 作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再结合该层两 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
(三)读图步骤 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 图中内容(地形、地质)(先外后内)
(四)读水平及倾斜岩层区地质图 *用凌河地质图,凌河地质图读图要点! 1)本区地形地貌的总特征:三面环山,中间低凹,凌 河由NE向SW方位流出,图中水系呈树枝状发育。 2)地层图例和图内地层界线分析可知:本区D2-P2,K1K2各时代地层,无沉积间断,为整合接触关系,但是, K1与P2间缺失了三叠系、侏罗系沉积物,由此可见K1 与P2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3)进入图内详细分析可知, K1与P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依据K1底面界线与下伏D2-P2地层界线呈斜交关系)。 4)K1-K2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呈平行关系,说明K1-K2地 层为水平岩层。 5) D2-P2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呈“V”字形相交,说明D2P2地层为倾斜岩层。
实习二 在地形地质图上利用等高线求产状
一、“四点法”求产状 1、原理 1)Ⅰ-Ⅰ、Ⅱ-Ⅱ分别为100m、150m高程的岩 层走向线。 2)AC为岩层的倾向; 3)α为岩层的倾角
由此可知:只要能作同一层面不同高程 相邻的两条走向线,再根据其高程和水平距, 即可求出岩层的产状。 2、求解步骤 1)在平面图中画出100m和150m高程的两 条走向线。 2)画倾向线(作两走向线的垂 线,由高到低)。3)画α角的对边线BC(两 走向线的高差,将实际距离换算为平面图距 离)。 4)连接AB,注明α角。
(7)分析褶皱平面形态 在地质图上,褶皱两翼同一岩层的出露 线沿轴迹方向的长度与垂直轴迹方向的宽度 之比即褶皱的长宽比。按长宽比可将褶皱分 为线型、短轴和等轴三种类型; 在以上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对褶皱形态 进行描述,描述内容一般包括:褶皱名称(地 名加褶皱类型,地理位置及延伸情况;核部 位置及组成地层,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 变化;轴面、枢纽产状;转折端形态;褶皱 的紧闭程度;褶皱的平面类型;褶皱的位态 分类;次级褶皱的分布及褶皱被断层或岩浆 岩体破坏的情况;褶皱形成时代。
实习五 褶皱区图切剖面图绘制
褶皱的图切剖面有两种,一般横切褶皱 延伸方向;另一种是与枢纽垂直的正交剖面。 此处只讲褶皱地区铅直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1、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分析时,应注 意地层界线的弯曲是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影 响有关,还是与次级褶皱有关。如是次级褶 皱,应在剖面上反映出来。 2、选定剖面位置。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褶皱 轴迹延伸方向,且能通过全区主要褶皱。剖 面线应标绘在地质图上。
图中断层通过作图求得其产 状是SW230°∠40°。
2.2两盘相对位移的判定 断层的两盘相对升降、平移并经侵蚀 夷平后,如两盘处于等高平面上,则露头 和地质图上一般表现出以下规律: (1)走向断层或纵断层,一般是地层较 老的一盘为上升盘。但当断层倾向与岩层 倾向一致,且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或 地层倒转时,则上升盘是新地层。
一、对单个褶皱形态的认识和分析 (1)区分背斜和向斜 从一个老地层或新地层着手,横过地层总 的延伸方向观察,如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地分 布着新地层,则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 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主要从地质图上 标绘的地层产状符号直接来认识和分析。如在 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岩层产状常据地质界 线的“V”字形法则来判断产状或利用作图法 求出两翼地层产状。分析两翼产状是分析褶皱 形态的基础。
二、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在逐个分析了图区的背斜、向斜之后, 再对同一时期形成的褶皱在空间上的排列和 在剖面上的组合特征进行分析。如属穹-盆构 造和雁列式排列,一般为断续褶皱,发育隔 档式和隔槽式,一般为过渡型褶皱;以复背 斜、复向斜为主,一般为全形褶皱。 三、作业 分析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中的褶皱形 态特征及形成时代。对图区内一褶皱进行文 字描述。
3、用与地质图相同的比例尺绘出地形剖 面图。 4、在剖面线上和地形剖面上用铅笔标出 背斜(如“∧”)和向斜(如“∨”) 的位置。除标出明显的褶皱外,对剖面 附近可能隐伏延展到剖面切过处的次级 褶皱,也应将其轴迹线延到与剖面线相 交处,并在剖面线和地形剖面上标出相 应位置。
5、绘出褶皱形态.将剖面线切过的地层界线的交点和 褶皱(包括次级褶皱)的转折端位置均投影到地形剖面 上。在绘褶皱时;轻注意以下几点; ①剖面切过不整合界线时,应先画不整合面以上的地 层和构造,然后再画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和构造, 被不整合面所掩盖的地质界线和构造,可顺其延伸 趋势延至剖面线上,再将该点投影到不整合面,在 此点绘出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界线和构造。 ②剖面切过断层时,先画断层,然后再画断层两侧的 地层和构造; ③绘褶皱时,应先从褶皱核部地层界线开始,然后逐 次绘出两翼,并要注意表现出次级褶皱。
3、绘制地质剖面图:将地质图上的剖面线与地 质界线(地层分层界线、不整合线、断层线等)的 各个交点投影到地形剖面曲线上,按各点附近的地 层倾向和倾角绘出分层界线。如剖面线与地层走向 线斜交时,则应按剖面方向的视倾角绘分层界线。 4、完善图名、比例、岩性花纹、地层代号。剖
面图图名一般放置在中间正上方或正下方。
对于轴面呈中等或缓倾斜的倾伏 褶皱或地形起伏复杂的情况,在大、 中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岩层界线弯 曲转折端点的连线既不能代表枢纽倾 伏方向,也不一定是轴迹。因此,在 阅读褶皱区地质图时,主要是分析两 翼产状及其变化,这样才能对褶皱形 态有正确的认识。
(5)认识转折端形态 在地形较平缓的情况下'轴面直立或 陡倾胁倾伏栖皱,在地质图上褶皱倾伏 端的地层界线弯曲形态大致可以反映褶 皱在剖面上的转折端形态。 (6)判断翼间角大小和褶皱紧闭程度 据两翼地层的倾角大致地判断翼间 角的大小,可以描述褶皱紧闭程度(利用 赤干投影或几何作图法可较准确地确定 翼间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