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防御机制
杨凤池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
防御概念的背景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有三大基石:
1、意识分域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心理性欲理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成年期
3、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防御概念的起源
➢1894年弗洛伊德首次在其著作《The Psychoses of defense》中使用防御(defense)这个概念来描述自我(ego)对不愉快的情感或痛苦的念头进行抗争的心理过程。后来,弗洛伊德曾一度放弃防御这个词,并用压抑(Repression)这个词来替代防御所表达的内容。
防御的描述性定义
➢S.Freud(1926年):防御是自我为处理、控制导致神经症的冲突所采取的措施。防御因焦虑而起,其功能是保护自我。这种焦虑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本能的张力;二是超
我的压力;三是现实的危险。
➢《心理治疗指南》:防御是自我用以对付来自本我、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
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与痛苦感。
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
➢A.Freud
认为:“每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在其言行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防御机制。”只要能应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内心的平衡,而不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时,就不能称之为病态。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他们是无意识或是部分无意识的。
2、防御机制是依靠自尊或自我美化来保护自我免受伤害,从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二大类。
3、防御机制似乎有自我欺骗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以掩饰/伪装自我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行为、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的。是一种阻断某种心理过程而使自
我免受焦虑之苦的自我保护方法。
4、防御机制本身并不是病态的,相反,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的作用可能导致病理性的后果。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使用,也可重迭使用。
常见的防御机制
➢常见的防御机制有:
退行(Regression)压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内射(Introjection)抵消(Undoing)逆转(Reversal)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指向自我(Turning against the self)
升华(Sublimation)移置(Displacement)禁欲(Asceticism)否认(Denial)
向攻击者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随着对客体关系理论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研究深入,提出了一些新的防御机制:
分离(Splitting)抑制(Inhibition)幽默(Humor)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认同(Identific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过度代偿(Overcompensation)
防御机制的分类:
➢对防御机制的分类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主要是根据防御机制与自我的功能(总体适应)之间的关系所作的一些粗略的分类。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投射、投射性认同、否认、分离、理想化等。
➢成熟的防御机制:升华、幽默、压抑等。
压抑(Repression)
➢这是S.Freud 提出的第一个防御机制。
➢压抑是指将不可接受的冲动/意念排斥到意识之外。
➢压抑可分为:原发性压抑:将冲动的原始表现压制到潜意识中。
继发性压抑:将冲动的派生物以及冲动的装饰性表现保持在潜意识层面。
退行(Regrssion)
➢广义的退行:指回到一种较早的功能状态。
➢狭义的退行:指一种防御过程,指个体部分/全部地退回到力比多/自我发展的早期阶段,从而避免焦虑。治疗时可以借助固着点(fixation points)来推测退行到哪个阶段。
➢退行虽然避免了所处阶段的焦虑,但会使个体再次体验到所退行到的那个阶段的焦虑——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退行不仅是一种防御机制,也与症状的形成有关,如成年人在面临难以克服的障碍时,常会退行到被保护的情景中而表现出较幼稚的行为。
➢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疗性退行,尤其在长期分析或自由联想时更容易出现退行,其典型的表现是对治疗师的依赖。
否认(Denial)
➢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认。这是一种比较原始而不太成熟的防御机制。短期临时性的使用可以使自我在重要挫折面前得到暂时的逃避,过度使用会形成偏执性倾向。
➢例子:掩耳盗铃、鸵鸟政策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将内心不能接受的、不愉快的观念、情感、冲动夸张性地指向相反的方向。
如牵挂可能是残忍的反向形成,守时、节俭、清洁则可能是对疲塌、奢侈、肮乱的对抗。
➢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反向形成被认为是一种强迫性的防御机制。这种潜意识的冲动源于婴儿期的冲突。
➢当婴儿期的冲突不是被压抑,而是被转换时,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婴儿期冲突得以升华的基础。
抵消(Undoing)
➢是指对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地、而且是反复地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
➢在中国民间,如果有人在除夕夜不小心摔碎了东西,人们会念叨“岁岁平安”,说了不吉利的话——吐口水。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又被译成文饰作用。是指无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而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进行辩解,以求得心理平衡。
➢合理化有二种表现形式:
1、酸葡萄心理: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不好的。
2、甜柠檬心理:当得不到葡萄而只能得到柠檬时,将柠檬说成是甜的。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使用合理化防御机制的经典例子。
投射(Prejection)
➢在精神病学上投射意味着将某种精神表象视为客观现实,如梦境、幻觉。
➢在精神分析学中,投射是一种防御过程,是将自己的某种冲动、愿望、自我内在客体的某些特征想象成在某人身上的客观事实。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投射出去的特征被自我所否认了。
➢Freud 认为投射是否认的结果,用于对被害妄想的描述。
理想化(Idealization)
➢这是一个与分离(split)密切相关的概念。它是指将与客体有关的矛盾情感分割成绝对好与完全坏的二部分,然后只对好的一部分做出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理想化需要三个条件:
1、构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客体;
2、将这种构建具体化;
3、忽略/否认这种理想化的存在。
过度代偿(Overcompensation)
➢过度代偿又叫过度代偿。它是指对一个真正的或者想象的躯体/心理缺陷,通过代偿而达到超乎寻常的纠正。
肢体伤残者——著名运动员社交恐怖者——特级教师
贝多芬在耳聋之后的巨大音乐成就
逆转(Reveral)
➢逆转可以从二个层面来理解:
1、使之力比多的指向变化。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本能指向是可以逆转的,即从主动转为被动(或者相反),由指向别人转为指向自己,反之亦然。如:施虐与受虐,窥淫与暴露。
2、是指一种防御机制。驱力指向的改变可以使自我避免焦虑。A.Freud
尤其强调在反向形成之中逆转机制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