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背景及测井解释参数模型

合集下载

水文测井解释模型

水文测井解释模型

水文测井解释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测井资料、识别各类地层和控制含水层的有效工具。

它通过把岩性特征、测井参数和地质结构特征结合起来,以及把水文地球化学参数联系起来,使用户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解释测井资料,进而更好地控制含水层。

水文测井解释模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岩性特征、测井参数和地质结构特征。

岩性特
征部分包括岩石类型、岩性结构、岩性变化,以及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

测井
参数部分包括测井曲线,如电阻率曲线、电磁曲线等。

地质结构特征部分包括地层的厚度、倾角、倾向,以及地层的分布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参数与测井参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有效地反映地层含水情况,帮助
用户更好地控制含水层。

水文地球化学参数可以分为三大类:水化学参数、土壤化学参数
和水源化学参数。

水化学参数可以反映水的性质,如水的电导率、PH值、溶解性固体等;土壤化学参数可以反映土壤的组成及其营养状况;水源化学参数可以反映水源的成分及其稳定性等。

总之,水文测井解释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识别和解释测井资料,进而更好地控制含水层,从而提高水文勘探的效率和精度。

测井解释砂泥岩解释砂泥岩解释模型

测井解释砂泥岩解释砂泥岩解释模型
一、砂泥岩的通用解释模型
1、什么是泥质?
泥质由细粉砂、粘土、束缚水构成的。 2、Vsh与Vclay间的关系 常见的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高 岭石,这些岩石间可以相互转化。
经成岩作用、后生作用
蒙脱石、高岭石
转化为
伊利石
经风化
假设:如果认为在顺序沉积的砂泥岩中,泥质砂 岩与它对应的泥岩具有基本相同的泥质性质,即 含的细粉砂和湿粘土的性质相同,就可以建立砂 泥岩的解释模型。
C区:可能是井眼严重扩大、井壁极端不平造成的 测井读数不可靠或者是褐煤、多孔碳酸盐岩等特 殊岩性的资料点,此情况应另作分析。
(2)、特征点 砂岩骨架点
F D- F N的原点为砂岩骨架点, 当F D、F N都按砂岩刻度,则 石英的F D=F N=0
水点W:交会图上F D=F N=100%=1 的点
纯砂岩点: F e最大、且在含水纯砂岩线上
泥质砂岩线:纯砂岩点与纯泥岩点的连线,该线 从上至下Vsh=0~100% ,反映了从纯砂岩过渡到纯 泥岩的趋势。
2、确定砂泥岩剖面中子------密度频率交会图的特 征点及其参数
Q、W易确定、干粘土点根据本区岩心分析资料确 定(而纯砂岩点、纯泥岩点、纯粘土点)用中子 ---密度频率交会图及其GR---Z 值图来确定
干粘土点:是含水湿粘土点的骨架点,它只
含结晶水,不含束缚水,其r b=2.5~3.1g/cm3, 而F N=13~35%,干粘土在一个范围内变化, 但在每个地区的位置是确定的。
湿粘土点cl
湿粘土点cl (也称粘土点)
地层条件下的粘土含束缚水
在B区的右边缘
水点
湿粘土含量100%
湿粘土点
且在含水纯粘土线上
泥质分布形式:指泥质成分在砂岩中存在的状态 分散泥质:含有较多的Swb,使F e 和K都下降

测井综合解释-3

测井综合解释-3
232
83
65
80
4
Pe<Py
Pe>Py
Pe<Py
Pe>Py
合计
油层测试点
水淹层测试点
备注:Pe为压力系数,Py为平均原始压力系数
通过查找邻近注水井注水情况及生产井的产水情况,结合本井所处的构造位置,确定水淹方向、水淹层位及水淹程度。由于水淹十分复杂,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在测井曲线有所显示,但有时却没有显示或异常显示幅度太小,会被岩性物性的变化所掩盖,而结合动态资料,可以克服单纯依靠静态资料解释的缺陷,提高解释的准确性。
05.6.射孔,日产液34.1t,油14.3t,含水58.1%。
05.5射开2047.1~2.73.4m,日产油19.2t,含水1.5%。
常见岩石的测井特征表
大于钻头直径
高值
极低
基值
最低、钾盐最高
接近于0
约2.1
约220
岩盐
接近钻头直径
高值
基值
最低
约50
约2.3
约171
石膏
接近钻头直径
高值
基值
将测井曲线按一定的比例关系重叠在一起,通过分析其相对位置和幅度差,进行定性解释。 1、三电阻率曲线重叠:以相同的对数比例重叠,可识别含油性 油层:高阻值,减阻侵入 ILD>ILM>LL8 水层:低阻值,增阻侵入 ILD<ILM<LL8 干层:高阻值,三电阻率曲线近于重合
43-46号层,投产日产油14.6t,水0
计算储集层渗透率
直接获取地层流体样品
分析储集层压力系统
RFT(Repeat Formation Tester)一次下井可以重复测量储集层的地层压力,并可取得两个地层流体的样品。

测井技术及资料解释

测井技术及资料解释

水层:低阻,高侵剖面
深感
2.与孔隙度测井组合,计算地层

水电阻率
3.确定地层真电阻率,计算含
水饱和度
中感
4.油田地质应用

油层对比和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D、声波测井
资料应用
1.确定地层岩性和计算孔隙度 2.识别气层和裂缝
声波时差:△t水<△t油<△t气 气层特点:① 周波跳跃
② 声波时差增大 3.合成地震记录 4.检测压力异常和断层
(U/K:估计泥岩生油能力,愈高愈好); 6、地层对比; 7、划分水淹层; 8、判断地层界面。
H、井径测井
资料应用: 1、计算固井水泥量; 2、测井解释环境影 响校正:
井径
3、提供钻井工程所 需数据;
4、辅助判断储集层。
I、其它测井技术
地层倾角
地层压力测试 FMT SFT RFT MDT
井温+泥浆电阻率(TEMP+RM) 井斜+方位(DAZ、DEV) 井径(CAL)
❖ 5、烃源岩评价
❖ 传统的烃源岩评价采用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录 井岩屑在实验室进行测量获得有机碳的含量。这种方 法受岩样数量的限制,给出的结果在纵向上往往是不 连续的,不能反映生油岩层的全貌,同时存在着实验 分析周期长、价格昂贵以及在一盆地内只能对少数井 的岩样进行分析。利用连续的密度、声波、电阻率、 自然伽马能谱等测井数据评价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 对盆地资源的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6、产能预测
❖ 综合利用测井资料,特别是地层压力测试、核磁 共振测井资料,建立束缚水、相对渗透率、可动水等 参数模型,可进行储层产能预测。
❖ 7、地震资料层速度标定
❖ 利用声波测井纵、横波速度测量结果,对地震资 料进行约束处理,更准确确定地震层速度,制作合成 地震记录,标定地层,追踪储层。

测井解释课程设计模板

测井解释课程设计模板
砂砾岩、中细砂岩、粉砂岩F-Φ图
F=a/φm得a=1.566,m=1.347
4地层水电阻率图版
DETPH与Pw交会图
由图得深度与矿化度关系为y = 2457.1e0.0003x,其平均矿化度为4876.099。通过公式:Rw=3650 Pw0.955+0.0123得Rw=1.109。
四.测井数字处理
一.作业要求
首先将岩心分析深度校正到测井曲线深度,建立测井数
据与岩心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绘制各种解释模型图版,最
后利心归位
伊45井岩心归位成果图
根据测井原始数据,利用卡奔软件把岩心数据按深度画成杆状图,并具有与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相同的纵向比例,然后通过移动杆状图使其与声波时差曲线变化趋势吻合。
三.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1.骨架图版
根据校正后的岩心归位的图提取一段岩心,提取AC.POR数据,利用Excel将其深度一一对应,然后作图如下:
声波骨架图版
2.渗透率模型
粉砂岩渗透率解释模型
砂砾岩.中细沙.粉砂岩渗透率解释模型
3.岩电参数图版
砂砾岩、中细砂岩、粉砂岩I-Sw图版
由I=b/Swn得b=1.0527,n=1.293.
测井解释及成果检验
伊45-1-3成果图
如上图:该井深度为2375-2385段和2390-2398段,声波时差和密度测井显示孔隙发育,物性良好,自然伽马为低值,自然电位存在负异常,显示其砂岩特性,综合解释其为油层。

第4章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讲解

第4章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讲解
如渗透率与粒度中值的相关系数为0.839,说明相关性很好,束缚水饱 和度与粒度中值的相关系数为-0.602,说明两者关系较好但为负相关的关系。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储集层物性相互之间的关系:
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是密切相关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关系,它受颗粒 大小、分选程度、胶结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一般中粗颗粒的砂岩孔隙度大,渗 透率也大,而微细颗粒砂岩孔隙度低,渗透率也小。在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图上,资料点的分布与粒度大小有关,粒度中值Md≤0.2mm,资料点分布在左 下方,也就是孔隙度低,渗透率也小;MD≥0.4mm的资料点分布在右上方,也 就是孔隙度大渗透率也高;0.2<Md<0.4mm的资料点基本上分布在上述两者之间。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自然伽马确定泥质含量
在沉积岩石中,除钾盐层外,其放射性的强弱与岩石中含泥 质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岩石含泥质越多,自然放射性就越强。 这是因为构成泥质的粘土颗粒较细,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沉 积过程中能够吸附较多的溶液中放射性元素的离子。另外,泥 质颗粒沉积时间较长(特别是深海沉积),有充分的时间同放 射性元素接触和离子交换,所以,泥质岩石就具有较强的自然 放射性。这就是我们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定量计算地层泥质 含量的地质依据。
三种不同的角度上提供了地层的孔隙度信息。 经验表明,如果形成三孔隙度的测井系列,无论对于高-中
-低孔隙度的地层剖面,以及不同的储层类型,一般都具有较强 的求解能力,并能较好地提供满足于地质分析要求的地层孔隙 度数据。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残余油气特别是气层对声波、 密度以及中子测井计算的孔隙度影响是不同的。
1
Shr
Nhr Nmf

《测井地质学》第三章-井壁成像测井及解释

《测井地质学》第三章-井壁成像测井及解释

王贵文:WANGGW@
FMI测量原理
FMI仪器及 极板部分的示意 图,FMI有八个极 板,每个极板有 两排24 个电极, 八个极板共计192 个电极,测量过 程中八个极板推 靠至井壁,192个 电极同时测量, 每个电极可测得 所在处井壁视电 阻率值。随着仪 器上提可测得全 井段的数据,经 过一系列处理, 即可获得测量井 段纵向上的微电 阻率扫描图像。
王贵文:WANGGW@
* 成像测井资料--用阵列或扫描方法测量记录井壁或井周岩石物 理性质的二维或三维分布--数字图像 * 研究的方法:建立地质模型 研究成像测井对地质事件的几何分辨率和物理分辨率 研究成像测井数字图像的异常信息分析方法 探索地质事件的标识技术(模版匹配、模式识别及数字仿真)。 * 目标:对电学和声学成像测井在地质响应实验、图像分析、地 质解释应用三个层面上开展研究,建立成像测井地质解释的理论 和方法体系。发挥成像测井在评价复杂非均质油气藏的特殊作 用。
wanggwcupeducn成像测井解释评价方法成像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层次1图像直接解释层次2常规测井约束解释层次3岩心约束解释层次4图像综合解释解释层次解释层次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概念模式常规测井解释岩心观察描述岩屑录井资料构造研究沉积学研究储层研究取心井段图像标定岩性图像关系模式建立未取心井段图像外推解释地层精细划分岩性解释孔洞发育带假象图像剔除典型地质现象初步解释约束条件约束条件解释目标解释目标在对大量的井壁成像测井资料解释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分析到综合的分层次展开的成像测井资料解释方法
王贵文:WANGGW@
广泛调研电学和声学扫描和阵列成像测井方法、仪器和成果处理技 术的信息资料,深入分析我国各油田典型成像测井数字图象资料及 定性解释成果,明确了利用成像测井资料可识别的过井筒地质事件 为: * 薄层及微细层(厚度为0 .01m—0.1m) * 断层、褶皱 * 裂缝(足够的延伸长度,开度>0.01mm) * 沉积构造(层理等) * 孔隙(直径>0.1mm)洞穴(直径>2mm) 上述在事件的识别上主要应用全井眼微电扫描测井(FMI)及超声波反射 扫描测井(CBIL),图像资料识别的精度取决于对上述两种仪器响应地质 事件的几何分辨率及物理分辨率以及图像重构和边缘信息提取方法的研 究。解释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取决于用地质刻度测井方法建立解释模式和图 版。

测井解释(重要)

测井解释(重要)

按岩性可分为: 碳酸盐岩:主要岩石类型石灰岩、白云岩
储集层的分类及特点
特殊岩性: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泥岩等 孔隙型
按储集空间结构:
裂缝型
洞穴型
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原生孔隙度、次生孔隙度
储集层的基本参数
饱和度:储集层的含油性指示,孔隙中油气所占孔隙的相对体积称含油饱和度。
岩层厚度:指岩层上下界面之距离,以岩性或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为其 特征。
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计算机工业的发展,测井资料采集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先后问世的CSU、CLS3700、MAX-500等测井系统使测井系列得到极大丰富,测井资 料解释摆脱手工定性解释阶段,开始进入应用计算机的半定量解释阶段。解释评价软 件有:POR、SAND、CRA等,各油田还根据自己的的特点研制开发了自动判别油气 水层程序等多种应用软件,可以定量计算孔、渗、饱、泥质含量、可动油饱和度、束 缚水饱和度等参数,还可以通过地倾角测井,解释地层倾向、倾角、断层等构造问题, 研究沉积相变化等 第三阶段:定量解释和多井评价阶段 从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成像测井技术,为测井资料解释展现了广阔平台,现代的
第二部分 测井综合解释评价
测井资料解释技术发展史
第一阶段:60-80年代裸眼井测井系列是横向测井和 声-感测井定性解释阶段
当时用手工方法根据横向测井地层电阻率特征,结合自然电位、井径曲线划分 储层,在根据微梯度与微电位曲线之间的差异,自然电位幅度大小所反映的储 层渗透性的好坏,对储层进行评价,结合录井的岩屑、井壁取芯、钻井取芯的 显示定性判别储层油、气、水性质。 通过区域一些井的试油、试采结果,统计电性与含油性的关系,如:制作 地层真电阻率与纯水层电阻率交会图版;地层真电阻率与自然电位相对值的图 版等,对应用电阻率进行储层油、气、水性质判别起到较大作用。

测井沉积相

测井沉积相

3.研究地层层序关系,进行地层对比。
4.研究油田储集层的纵、横向变化及油气层分布,予测有利含 油气区。 5.提供各类岩相统计结果,对研究区域性的生、储、盖条件极 为有利。 6.进行沉积相与构造地质研究。
第二节 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
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在纵向上有不同的岩相组合,在横向上有不同 的分布范围及沉积体的几何形态,砂体的内部具有不同的粒度,分选性,泥 质含量。
3.为减小工作量,以层为单位进行研究,利用测井曲线分层,将井剖面 划分成电相层与电相序列;
4.对选用一组测井曲线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每个层的测井相;
5.对主成分曲线进行聚类分析,将相同岩性地层的测井相归类,并建立岩相库;
为了统计方便用聚类分析法,把它聚类成(15-20个)大类;
6.利用岩相库中已知的岩相一测井相对应关系建立测井相分析判别函数,把各
齿中线相互平行反映能量周期性的变化,其中齿中线水 平且相互平行反映薄层滩沙堤岸砂、扇和席状砂加积式堆积的 特点 齿中线下倾且相互平行代表正粒序的韵律层沉积,是一 组正向细齿的组合,它表明每个薄砂层均为下粗上细的正粒序。 齿中线上倾且相互平行代表水道末稍前积式沉积组合, 是一组反向细齿的组合,它表明每个薄砂层均为下细上粗的反 粒序。
层序形态组 合方式反映了沉 积层序上能量的 变化及其沉积速 率等因素。
****** 地层的倾角测井微电导率曲线特征******
将四条微电导率曲线和常规曲线配合,并对比岩心 观察描述,可以得到:
(1)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岩性及微细旋回的划分。 (2)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的层序,直接使用微电导率曲线或
子、伽马、电位、电阻率、自然伽马能谱等)。
二、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

测井解释3-测井资料解释基础3-快速解释、统计法解释模型

测井解释3-测井资料解释基础3-快速解释、统计法解释模型
用GR曲线与地面岩心GR曲线进行深度对比, 找出两者的深度误差。 用岩心分析孔隙度与测井孔隙度(DEN、DT) 曲线对比,找出两者的深度误差。 把岩心数据作成杆状图,与相同纵横比例的曲 线作对比,通过移动确定其深度误差。
P141 图3-20 岩心深度归位图
(三)、用统计法建立测井解释模型 1、用统计法建立测井解释模型 (1)、线性回归方程 例 y=b0+b1x 用最小二乘 法求出b0、b1
Rmf < Rmfa 且Rw< Rwa< Rmf 泥浆侵入很深,井壁 附近有严重的冲洗,此时用Rwa划分的可能油气层要 作进一步的研究,因为Rw < Rwa< Rmf 也可能是淡水 泥浆侵入很深造成的.
(二)、交会图法评价地层含油气性 1、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
Rt
abRw FmSwn
P137 图3-16
尕斯地区
350
P135 图3-14
(一)、应用曲线重叠法评价地层的含油气性
1、双孔隙度重叠 Fwt
原理 FwF 水层 Fw<<F 油气层
式中的2应根据地区 的SW来定.
P135、图3-14演示图片
2、三孔隙度重叠 Fw、F、 FXo
F xo
m
aRmf Rxo
FSxo
原理
含油气孔隙度 Fh = F - Fw
T检验 假设H0:X与Y的线性关系不存立
t R n-2 1- R2
如t>ta(1,n-2),则线性关系密切
在数学上可以证明,R、F、T检验三者是等 价的,实际应用中进行一种检验即可。
2、应用统计法建立解释模型的实例 例题对你有何启发?
形式不同、人不同、参数不同,都引起差别 回归方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同的油田、 不同的人,可能回归方程不同,但最终都可 换成线性进行回归,合理选择回归方程,最 好是用作图的方法大致找出两者的关系,然 后再回归,这样少走弯路。

测井解释模型

测井解释模型

测井解释模型
测井解释模型是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是通过将已测定义的测井数据进行建模、数据分析、地震解释等步骤,利用这些结果来评价油藏的属性、研究其开发成藏的潜力。

它是有效地利用测井资料评价油气藏的特征、解释岩性变化、提供生产预测的重要技术方法。

测井解释模型包括井眼层析和绘图分析、岩芯分析和应力测试、地质参数分析和相关反演分析、重要层系拾取和解释、储层岩性描述、相关地球物理技术和测井技术。

井眼层析和绘图分析是测井解释模型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步骤,它的引申目的是评价主要层系储层的性状,成藏潜力,从而可以对油气藏做出可靠的评价和分析。

此外,测井解释模型在钻井工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它可以为钻井设计提供定量的参数,例如地层厚度、地层性质等。

它还可以获得地质情况下油气藏开发中存在的定量参数和集合属性,从而有助于确定有利的钻井方案、进行定向钻井和排层测气判度,从而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总而言之,测井解释模型是理解油气藏的最佳技术方法之一,它可以将已经测定了的测井解释转换为有效的信息,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支持,对勘探开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成像测井图像解释模式及典型解释图版研究

成像测井图像解释模式及典型解释图版研究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0 , 1 1 1 = 2 3 4" 4 1 1 4 #1 0 1 1 4 7 1 ;
成 像测井是 4 主要以扫描或阵列的 1世纪 : 1年代中后期到 = 1年代初期陆续走向商业化的测井技术 ! 方式 ! 测量岩石的某个物理量 " 如电阻率 / 声阻抗等 # 沿井壁或井周的二维或三维分布 ! 形成井剖面的 数字图像 ! 间接显示出裂缝 / 层理 / 孔洞等地质现象 . 我国于 4 1世纪 = 1年代初系统引进了成像测井技 0 ?; 术 !并在裂缝识别 /岩相分析 /储层划分等诸方面见到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 .然而对于图像的地质解释 一直停留在 @ 相面 A" 定性 #的水平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释人员的经验 .因而 !通过岩心的对比刻度和 对图像本身的理论分析 ! 将典型的图像特征与特征地质现象建立相对应的解释模式 ! 就显得尤为必要 . 成像测井地质解释的一般思路是 B 遵循岩心为第一性参照标准 ! 针对岩心和测井图像兼有良好反映 的层段 ! 详细观察和描述其地质现象 ! 采用照片或岩心扫描等方式记录岩心信息 ! 将测井图像和岩心信 息同时输入成像测井交互处理系统进行对比解释 ! 经过同种地质现象的多次成像匹配处理 ! 建立该种地 质现象的图像解释图版 ! 为后续解释提供指导性模型 .
第+ -卷第 (期
耿会聚等 1 成像测井图像解释模式及典型解释图版研究
[+ 5 [
亮斑为高阻砾石的响应 !
" 结

典型图像模式的提出 # 由图像特征出发 # 阐明了不同模式所代表的地质意义 # 为成像测井解释提供 了面向地质目标的图像分类 ! 特征地质现象的解释图版更是直接建立了联系成像测井图像与不同地质现 象之间的桥梁 # 将为同类地质现象的解释起到参照标准的作用 # 对于今后的成像测井解释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 但是 # 应当强调 # 所有的成像测井解释都是在地层时代 $ 岩性序列 $ 基本储层特征 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的 # 脱离了特定的地质背景 # 单纯地套用图版势必会遇到其局限的一面 ! 在本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郭荣坤 $ 管守锐等教授的指导 # 塔里木油田测井站 $ 新疆油田公司研究院等 有关单位给予了大力帮助 # 在此一并致谢 % 参考文献 ’ &

渤海绥中36-1油田精细地层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渤海绥中36-1油田精细地层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渤海绥中36-1油田精细地层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渤海绥中36-1油田是中国海上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地质构造复杂,沉
积相转换明显,油气藏分布不均衡。

精细地层建模是测井数据解释、油气藏数值模拟、天然气水合物等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对有效发掘渤海绥中36-1油田的含油气地层,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拟基于渤海绥中36-1油田的地质背景和测井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建模。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一)地质背景分析
通过对渤海绥中36-1油田地质背景的研究,包括区域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油气来源等方面,以深入了解该区域地质特征。

(二)测井资料解释
采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等技术对渤海绥中36-1油田的井眼资料进行解释,包
括孔隙度、饱和度、颗粒度、泥质含量、岩性等地层参数的获取。

(三)建立精细地层模型
基于渤海绥中36-1油田的地质背景和测井数据,采用Petrel地质建模等软件,
建立油气藏精细地层模型,并分析各地层单元的性质、分布和储集能力。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期从地质背景、测井资料解释和精细地层模型三个方面对渤海绥中36-
1油田进行全面研究,旨在发现这个对开发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的油田中的潜力,
提出一套科学的油气地层勘探开发方案,为我国能源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和实
践指导。

FX区域马家沟组测井解释模型建立及流体识别

FX区域马家沟组测井解释模型建立及流体识别

FX区域马家沟组测井解释模型建立及流体识别
马家沟组是华北地区中生代二叠系的沉积层系,在地质勘探中对于研究油气藏、水资
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的研究马家沟组的地质特征,需要建立一个准确的测井解释
模型,并通过流体识别来了解储层中的流体类型和分布特征。

1.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多种因素,通过测井资料的综合
解释来刻画储层特征。

在建立马家沟组的测井解释模型时,首先要进行资料预处理,包括
深度校正、测井曲线平滑、异常点处理等。

然后根据测井曲线数据,选择合适的解释方法,包括双曲线拟合、特征分析、机器学习等。

最后,通过地质核验和井间对比等手段对模型
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和修正。

2.流体识别方法
流体识别是通过测井曲线反演岩石的流体类型和分布特征,常用的识别方法包括双曲
线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模糊综合评判等。

在马家沟组中,可结合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
特征、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进行流体识别。

3.应用实例
以某油田的Q井为例,建立了马家沟组的测井解释模型。

通过核心对比和井间对比,
确认模型的准确性。

然后,采用双曲线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流体识别。

结果显示,
储层中主要分布着轻质烃类和水,其中轻质烃类包括与甲烷、液态烷等,水则分为含盐水
和淡水。

这一发现对于油田的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准确的测井解释模型和流体识别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马家沟组
储层的特征,并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Petrel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使用技巧

Petrel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使用技巧

Petrel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使用技巧Petrel 合成记录工作流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确定时深关系是地震解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Petel2009.1.1,开始Petrel里有两个制作合成记录的模块,一个叫Synthetics,一个叫Seismic-Well tie。

这里介绍如何使用Synthetics模块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从Petrel 2007开始Synthetics模块有了很大改进。

最重要的变化是其结果可在Global well logs下有相应的synthetic目录,其相应时深关系可在数据表中显示。

对同一口井可产生多个合成记录,如图1-1,1-2所示。

Synthetics模块制作合成记录工作流主要分为两大步骤:按照已有数据产生合成记录通过welltop 进行时深关系调整(bulkshift或sqeeze/stretch)一、 生成合成记录1. 双击synthetic模块,打开合成记录主界面(如下图),选择create new folder,从界面中well 到well seismic 四个界面对合成记录中所需数据进行选择或创建,如图2所示。

Well:选择要做合成记录的井,可多选,但每口井必须有相应的数据(DT和子波)。

Sonic and time:确定原始输入数据及时深关系。

根据实际数据品质,如果有checkshot,可用来做DT曲线校正;所有井上时深关系以工区井目录,以及每口井的Settings界面里Time界面下设置为准,Synthetics界面里的Overwrite global time log项不启用。

Create synthetic seismogram:创建合成记录选择创建合成记录所需数据:Density、Acoustic Impedence、Reflectiotion coefficients和Wavelet。

如果这些数据都不存在,或者希望修改参数重新创建,则点击黄色星状按钮创建新数据。

202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范本(2篇)

202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范本(2篇)

202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范本一、背景介绍2024年,我们团队开展了一次区域地质调查,目标地区为XX省某县城及周边地区。

此次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资源分布情况,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的总结。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等。

同时,也结合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1. 地质特征分析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主要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地势较为起伏。

主要岩石类型有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等,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质景观。

此外,还存在一些断裂带和断层带,对该区域的地质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该地区的矿产资源种类较为丰富。

经调查发现,该区域存在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金属矿产资源,以及石灰石、石膏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资源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之一,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 水资源状况该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水源。

其中,某县城附近存在一条重要的河流,水质较好且水量充足,可满足县城及周边地区的生活用水需求。

此外,湖泊水资源也为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4. 土壤质量评估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我们对该区域的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的土壤质量较好,具备较高的农业生产潜力。

但是也存在部分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情况,需要注意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保护。

5. 地震地质风险评估针对该地区的地震地质风险进行了评估。

通过分析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和构造特征,发现该地区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应加强地震监测和建筑物抗震设防工作,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建议与展望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1. 关注环境保护:尽管该地区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合理规划矿区开发,减少环境污染。

2. 加强地震监测:由于该地区的地震风险较高,建议加强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警能力,提醒公众做好地震安全防范。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李君君;王志章;张枝焕;姜丹;王礼常;张肖锋【摘要】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精细油藏描述的各个环节已实现了数字化。

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的应用提高了油气藏研究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维储集层模型既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依据,又为油气藏的评价、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克拉玛依风城油田一些处在勘探开发早期的新区由于井少,在进行储集层建模时,常常出现所谓的"牛眼"现象。

为提高模拟精度,利用相邻老区的密井网区确定变差函数,将其应用到稀井网区建模,取得了良好建模效果。

%In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computer resources,the digitization of every link of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has been realized.Application of high-precision 3-D geology modeling greatly improves the speed and accuracy of oil-gas reservoir research.3-D reservoir model provides supports for 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or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sign of development plan.In Karamay Fengcheng oilfield,the reservoir modeling in some new prospecting districts often appear in such a situation as large area and less well like bull's eye due to a few well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mulation precision in this oilfield,the adjacent dense well patterns in the old districts are applied to determine variogram which is then used for modeling of sparse well-pattern area,and good effect of modeling has been achieved.【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1(032)005【总页数】3页(P484-486)【关键词】克拉玛依;风城油田;储集层建模;沉积微相;变差函数【作者】李君君;王志章;张枝焕;姜丹;王礼常;张肖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天津30045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4文献[1]指出,储集层建模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对储集层表征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苏里格气田西区地质概况苏里格气田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及鄂托克旗境内,区域构造隶属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西邻天环坳陷(图1-1)。

区内地表为沙漠、草地覆盖,地形相对平缓,高差一般在20m左右,海拔1200m~1500m,为内陆性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最高温度达30℃;冬季严寒,最低温度为-15℃,年平均气温7.2℃,昼夜温差大,冬春两季多风沙,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70mm。

区内交通较为便利,青银高速、109国道、307国道横贯东西。

苏里格气田西区,西气东输、陕京、长呼、靖西、长宁等多条集输管线分别在气田的南侧或东侧穿过,集输条件非常便图1-1 苏里格气田西区位置图利。

第一节区域地质简况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沉积盆地,盆地本部面积约25×104km2。

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结晶变质岩系,沉积盖层大体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早古生代陆表海、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湖盆及新生代周边断陷等五大阶段,形成了下古生界陆表海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煤系碎屑岩及中新生界内陆湖盆碎屑岩沉积的三层结构。

盆地主体除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外,地层基本齐全,沉积岩厚度约6000m。

目前在盆地内发现了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三套含油气层系。

早古生代以来,加里东运动使鄂尔多斯地块抬升为陆,遭受1.3亿年的风化淋滤剥蚀,形成了奥陶系岩溶地貌和碳酸盐岩岩溶孔隙型储层。

晚古生代区域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海陆交互及陆相碎屑岩为特点的沉积组合,石炭—二叠系下部煤岩与暗色泥岩属优质烃源岩,发育于气源岩之间及其上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海相滨岸砂岩及潮道砂岩等构成了上古生界的主要储集岩体。

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底部的铝土质泥岩横向分布稳定、岩性致密,为下古生界风化壳气藏的区域盖层,同时分隔上、下古生界两套含气层系。

晚二叠世早期沉积的上石盒子组河漫湖相泥岩则构成了上古生界气藏的区域盖层。

地质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具有广覆型生烃,储集岩多层系发育,区域性封盖层广泛分布等诸多有利条件。

尤其是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位于有利生烃中心,发育大面积展布的三角洲沉积砂体,并且在地质历史时期稳定下沉,区域封盖保存条件良好,有利于大型岩性气藏的形成与富集。

第二节沉积背景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地层与下古生界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中间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地层。

上古生界地层内部沉积连续,均为整合接触,以海陆过渡相-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地层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本次研究地层主要段,地层厚度总体变化不大。

但为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1段及下石盒子组盒8要研究储层水体的分布特征,但了解其地层特征是不够的,必须从沉积背景入手,全面开展其沉积特征的研究,下面从苏西地区取心井的薄片鉴定资料入手,通过重矿物、岩屑、杂基的含量、分布统计,来重现其沉积背景和过程。

一、重矿物特征砂岩中比重大于2.87的一套矿物,称为重矿物,其含量一般不及1%。

根据重矿物的标型特征和重矿物组合(再结合轻矿物组合),对恢复母岩类型、进行地层对比,以及追溯陆源区都是有意义的。

重矿物是判断物源方向及物源分区的最重要的标志,不同的物源区岩石中的重矿物在搬运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组合特征,因此,根据这一原理可以通过重矿物的组合类型和变化特征进行物源分析。

苏里格气田西区山1、盒8段所含重矿物的种类较多8,主要有锆石、电气石、石榴子石、榍石、绿帘石等。

根据收集的资料统计绘制了研究区山1、盒8段重矿物组合类型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研究区主要受到 2个不同物源区供给的影响,即存在东北和北部两大物源供给方向。

东北物源供给导致研究区内沉积体系中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为锆石+电气石组合;北部物源使研究区沉积岩中的重矿物组合主要表现为锆石+电气石+石榴子石组合。

从重矿物在平面上的分布情况来看。

研究区东部山1段重矿物组合自北而南依次表现为鄂6井区的石榴子石+锆石+电气石+榍石+金红石组合、苏46井区的锆石+石榴子石+电气石+榍石组合、苏44井区的锆石+电气石+石榴子石组合(表1-1);研究区西区山1段重矿物组合自北而南依次表现为统30井区的石榴子石+锆石+电气石+绿帘石组合、苏26井区的锆石+电气石+绿帘石组合、统19井区的锆石+电气石+绿帘石组合。

山1段重矿物组合由北西向南东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北而南,大体上不稳定重矿物的含量降低,稳定重矿物的含量升高。

依据远离物源区稳定重矿物含量增加、不稳定重矿物含量减少的基本规律。

1同样根据研究区重矿物含量及组合的变化规律,盒8段重矿物组合由北西向南东具明显的分带性,自北而南,不稳定重矿物的含量降低,稳定重矿物的含量升高(表1-2),判定研究区正北和东北方向是盒段沉积时期的主要物源方向。

二、岩屑成分特征砂岩碎屑成分分析是进行沉积物源岩石类型分析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讲碎屑成分主要是指石英、长石及岩屑。

石英是砂岩的主要矿物碎屑,它在地表条件下最稳定,是大多数砂岩的主要组分,常用作母岩的指示物。

砂岩中长石含量仅次于石英,有的超过石英。

一般认为,长石碎屑的含量受气候、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母岩性质的影响,在统计的鉴定结果中,本区长石偶见。

岩屑是判断母岩的直接标志。

统计了78口井岩屑成分和含量,据统计苏西地区岩屑类型齐全,有火山岩屑、沉积岩屑及变质岩屑,岩屑含量1-25%,平均含量5.9%。

火山岩屑含量为1-6%,平均含量为2.1%、变质岩屑含量为1-15%,平均含量为2.9%、沉积岩屑含量为1-11%,平均含量为3.1%。

并且各类岩屑具有一定的分区分带性。

山段1岩屑具有东西分带性,东部以变质岩岩屑和火山岩岩屑的组合出现为特征,西区段岩屑也明显具有东西分带性,东部岩屑类型及含量均以沉积岩岩屑为主;盒8以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的组合出现为特征,西区岩屑以变质岩岩屑和火山岩岩屑组合为特征。

表1-2 苏西地区盒8段主要重矿物含量统计表三、杂基含量杂基是和粗大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属于机械沉积,杂基粒度一般< 0.03mm;砂岩根据杂基含量分为两大类,即杂基少于15%的净砂岩和杂基含量多于15%的杂砂岩。

高杂基含量砂岩的形成条件与长石砂岩或岩屑砂岩类似,即快速侵蚀、搬运和沉积形成的,通常是分选不好、泥砂混杂的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多呈棱角状。

苏西地区富含杂基是储层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颗粒越细,杂基含量越高。

统计结果表明,总体杂基高,平均达到12.8%,最高含量为28%(苏67井,下石盒子组,3647.1m),不同物源带远离物源地杂基含量逐渐减少的趋势明显。

第三节构造及圈闭利用地震及钻井资料综合完成的TP8(盒8底部)、TC2(太原底部)构造图显示,研究区区域构造为一宽缓的区域性西倾大单斜,坡降(7~10)m/km,倾角不足1°。

在宽缓的斜坡上存在多排北东走向、西南倾覆的低缓鼻隆,鼻隆宽5km~15km,长10km~35km,幅度普遍小于20m。

勘探实践证实这些低缓的鼻隆构造对天然气聚集不起主要控制作用。

表1-3 苏里格地区古生界地层简表盒8气藏主要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控制,圈闭成因与砂岩的侧向尖灭及岩性致密遮挡有关。

综合研究表明,近南北向分布的盒8主砂带沿走向受沉积微相与沉积物组构差异影响,向两侧岩性变致密或相变为泛滥平原泥质沉积,形成侧向遮挡;纵向上盒8之上厚层砂质泥岩、泥岩构成了良好的盖层。

山1气藏主要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控制,圈闭成因与盒8基本类似,主砂带近南北走向,其东西两侧砂岩变薄,并尖灭相变为泛滥平原泥质岩沉积,形成侧向岩性遮挡,其上覆地层盒8之下的厚层砂质泥岩、泥岩构成了气藏的盖层。

山2气藏主要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控制,砂体近南北向展布,向两侧岩性变致密或尖灭相变为泛滥平原泥质沉积,形成气藏的侧向岩性遮挡,分布在山l 、山2段储层之间的泥岩、砂质泥岩,封盖能力较强,构成了气藏的直接盖层。

第四节 气田勘探开发简况苏里格气田综合勘探始于1999年,目前已发现上古生界盒4、盒6、盒7、盒8、山1、山2、太原、本溪和下古生界马五1+2、马五4等多套含气层段,其中盒8和山1是气田的主力气层。

从2000年勘探获重大发现后,至2003年底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336.52×108m 3,含气面积4067.20km 2;在苏里格气田西区剩余天然气控制地质储量1837.37×108m 3,预测地质储量1744.50×108m 3。

目前,苏里格气田开发建设进展顺利,气井生产稳定。

到2008年底,累计建产能达到83.1×108m 3,预计配套形成日产2000×104m 3的生产能力。

苏里格气田中区的开发实践证实,勘探阶段对气藏的认识可靠,储量落实。

苏里格气田中区的有效开发,坚定了在苏里格地区周边大规模勘探的信心。

近年来,通过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认为,苏里格气田东、西区具有与苏里格气田中区类似的成藏地质条件,上古生界发育由北向南展布的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岩以分流河道相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性气藏。

2006年,长庆油田分公司加大了苏里格气田西区的勘探力度,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震预测储层成果,重点围绕有利目标区展开集中勘探。

2006年在苏里格气田西区甩开钻探了苏42、苏43、苏44、苏46井,4口井在盒8试气均获工业气流,3口井在山1获工业气流,显示西区也具有良好的含气性。

2007年苏里格西区在前期预探基础上,以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8和山西组山1气藏为主,兼探上古生界盒4、山2等其它层系,当年完钻天然气探井29口,均钻遇盒8气层,平均气层厚度8.5m ,经对29口井试气有20口井获得了工业气流,平均产量4.6×104m 3/d ,其中苏47井钻遇盒8气层11.8m ,试气获无阻流量23.18×104m3/d的较高产工业气流;21口井钻遇山1气层,平均气层厚度5.6m,针对山1试气15口,11口井产量大于1.0×104m3/d;此外,苏45井还在盒4段钻遇砂层厚12.4m,解释气层9.9m,经压裂试气获无阻流量14.67×104m3/d,揭示了本区具备较大的勘探潜力。

2008年为了进一步落实苏里格气田西区储量规模和扩大含气面积,对西区展开了整体勘探,4月底在该地区初步落实储量规模11862.32×108m3,含气面积11340.50km2。

在勘探落实含气范围的同时,苏里格气田西一区开发评价和产能建设工作也在积极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