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两种独特的丧葬方式

巴蜀两种独特的丧葬方式
巴蜀两种独特的丧葬方式

崖墓是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在山岩上横向开凿墓穴的墓葬形式,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四川是崖墓分布最多的地区,有数万座之巨。其中以乐山的崖墓最多,墓葬规模最宏伟。四川崖墓出现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盛行于东汉时期,并一直延续至魏晋南北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崖墓多开凿在江河两岸面水背山的以砂岩为主的峭壁和山坡上,成群分布,密密麻麻,状如蜂巢。崖墓的基本结构一般可分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前堂、侧厅、耳室和侧室等部分,因此多为夫妻或家族合葬墓。另外,墓室内外还常有利用山岩凿就而与墓穴融为一体的附属设施,如灶台案龛、壁龛、排水沟、龛形石棺(椁)、原岩石棺、棺台和房形石柜等。墓室内还雕刻有花卉图案及建筑装饰等,如斗拱、栏杆、藻井等,部分墓室壁面上还刻有纪年。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瓷器、铜器和陶模型器等。其中以摇钱树、长舌镇墓俑和西王母陶俑最具特色。壁画是崖墓最精美的部分,崖墓的墓壁上多镌刻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内容的壁画,如荆轲刺秦王等,为研究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制度、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建筑和四川地区这一时期的历史,都是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著名的崖墓有乐山麻浩虎头湾崖墓、彭山江口崖墓、成都天回山崖墓、长宁七个洞画像崖墓群、三台紫金湾三号画像崖墓、绵阳何家山崖墓、中江塔梁子三号壁画崖墓等。

珙县悬棺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于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或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

珙县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是悬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珙县志》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因此珙县悬棺常被叫做“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

珙县悬棺主要分布于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10米至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

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到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

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其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

珙县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

2015巴蜀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2015巴蜀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 1、(A)的《登幽州台歌》完全摆脱六朝绮靡余风,恢复魏晋风骨。 陈子昂 李白 杜甫 温庭筠 2、(A)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其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 密宗 华严宗 净土宗 3、(A)是我国迄今所见最大的商周青铜铸件,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同一时代最大的青铜像 青铜立人像 青铜头像 纵目人像 青铜面具 4、(A)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殆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作家。 艾芜 阿来 巴金 王蒙 5、“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是(C)赞颂蒙茶的一句诗,有口皆碑,现在仍广为传颂。李白 杜甫 白居易 苏轼 6、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01.42米的(D),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焱海井 自流井 贡井 深井 7、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01.42米的(A),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口超

千米深的盐井。 焱海井 自流井 贡井 压井 8、1921年,原国民政府四川省省长(D)卸任回乡办教育,对职业教育起到很好的倡导作用。 吴玉章 蔡元培 黄复生 张澜 9、1931年,三所学校合并组成国立四川大学,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B)。 成都大学 华西协和大学 公立四川大学 成都师范学校 10、1997年(A)从四川分出,成为中央直辖市。 重庆市 涪陵市 万州市 达州市 11、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的传教士也在四川各地开办教会学校。1910年,美国等传教士在成都华西坝开办了(C) 尊经书院 四川大学 华西协和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12、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明珠,与云岗、龙门、敦煌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石刻的巴蜀地区著名石刻是:(B)。 广元千佛崖 重庆大足石刻 乐山凌云大佛 巴中石刻 13、东汉的《击鼓说唱俑》,它出土于(C),是最能体现四川艺术诙谐幽默特色的作品。成都青城山 峨眉山 成都天回山 三星堆遗址

浅谈古希腊人的丧葬文化

浅谈古希腊人的丧葬文化 古希腊人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如果不给死人举行葬礼,死者的亡灵就不能进入冥府。认真的处置尸体,是完成神祗赋予他们的义务,同时能给活人带来福祉。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不能省却隆重的葬礼。但死于自杀或通奸罪者例外,其尸体在夜被人草草运出弃之荒野,任其腐烂。 古代希腊人也相信: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时是不洁的;同样,人离开尘世时也是不洁的,而且会将整座房子以及房中的人都污染。因此,人一断气,其亲属就立刻从另一房中端来一盆祭祀用的圣水放在死人的房门前,每个走出这所房子的人都必须用圣水喷洒自身以祛除不洁。否则,不能再与别人接触。 接着就是怀着极其虔敬的心情料理尸体。首先,家中妇女为死者洁身,然后给尸体涂上优质油料和香精,穿上纯白色衣服,裸露着头和脚。青年死者穿 Chalmys(古希腊一种短斗篷或外套)。斯巴达人穿猩红战袍。雅典人有时不穿白衣而穿彩衣。再给死者头戴花冠(要真鲜花)。只要时令允许,桂、橄榄、常春藤冠也未尝不可。到安葬时须换上金箔冠。吊唁的亲友送来的花冠、花环常用以装饰棺椁坟墓。最后在死者口中放一枚钱币,作为亡灵渡冥河时的船费。据古代传说:冥府里的一个小神--卡龙(Charon),平时扮作一位衣衫褴褛、手执木橹的老人,专门在冥河上为亡灵摆渡,只让过去,不让返回。如果没有举行葬礼,死者亡灵,在允许登上卡龙的渡船以前,就会在冥河岸上飘泊几百年。口中放钱币是跟古希腊社会生活分不开的:当时人们还不懂在衣服上做口袋,因此出门购物都把钱放在嘴里。 当时有些地方,在尸体旁放一个蜜糖糕饼,用以贿赂塞伯洛斯(Cerberus)。希腊神话说,塞伯洛斯是一个把守冥府入口的怪物,它长着三个狗头、龙尾巴,尾后又生有各式各样的蛇头。 这些工作做完后,就是隆重的停尸仪式。尸体要停放在房的正厅,而且绝不能被太阳照射到,否则就是玷污了太阳神。灵床是铺着垫褥,装饰着鲜花、树枝的睡椅,尸体脚朝向门口,象征着他还要最后一次出门旅行。尸体周围放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油瓶。瓶画尽是表现死亡和坟墓的。当时阿提卡有一个瓶瓮制造厂,专门生产这种瓶子,大概就是供吊唁者送礼用的。 停尸期间,至亲、生前友好、家中仆人一律参加追悼。在灵床旁,男女分别站开,轮流致哀。但不是乱哭狂号,而是有规则的唱哀诗。有时还特地雇些歌手来唱挽歌。唱诗过程中,又时而插入全体的或部分的合唱。在南方则不同,悲痛的哭声有时将挽歌打断,举哀时追悼者都捶胸、抓脸、揪头发、撕衣服。南方的气候只允许停尸一天。按梭伦规定,凡对尸体采取防腐措施的地方才可多停几天。 出殡当在日出之前。送葬队伍的最前头是男性亲属女眷跟在尸体后边。梭伦规定:女亲属与死者的关系远于侄女者不得参加送葬;远亲妇女60岁以下者也不得参加送葬。队列行进过程中还要唱挽歌,同时以悲哀凄凉的笛声伴和。 在整个古代,土葬和火葬都通行,起初似乎土葬更为普遍。大多数希腊城邦都禁止在城内埋葬或焚尸。多利斯城邦似乎例外。 掘墓人一般都是家奴,人力缺乏的地方可另雇。如果死者是荣获过国家奖赏的人,那么人们都踊跃为之掘墓,将此视为光荣的义务。 葬式也不止一种。墓葬要用棺。棺材有木的,也有石的、陶土的。其形状有方的、圆的、也有椭圆的、尖角的。旁人用简陋的棺材,葬在普通公墓。较富的人葬在供全家用的洞穴里--在岩石上凿成的洞,或在地上或在地下。这种穴葬可用棺,也可不用棺。不用棺的尸体只需裹上尸衣,放在穴内平坦的石头即可。用棺者,把装入尸体的棺材停放在穴中。在阿提卡,

《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文化需要打包升级

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我的三部藏学专著《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藏族婚姻与家庭观》和《藏族文艺中蕴含的价值观》近日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多年研习的心血结晶,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藏民族的文化体系源自几千年来在雪域高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风雪霜雨的磨砺。厚实邃远,富有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个性鲜明、韵味迥异,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青睐。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交通信息的闭塞等缘由,藏文化一直深藏闺中,很少有人作过全面、科学的介绍。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的碎片,或是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为本民族本土学者,有对藏文化全面准确、科学地打包、整理、推介的神圣使命。藏民族的生死观与丧葬习俗,一直受到外界的注意。《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一书开篇就谈到人是由“猴”变来的,还原了人类的真面孔,为认识生老病死打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实践,都使他们明白了作为物质的人类,死亡是必然的归宿,自然法则不可抗拒,唯有坦然对待死亡,淡泊人生才是正确的道路。后期佛教理念的参与,尤其“灵魂不灭”“灵魂转移”“三世论”与“因果报应论”催生了天葬、火葬,以及塔葬、水葬、土葬、悬葬、石棺葬等多种葬俗,是世界丧葬的博览园,也折射出生命对丧葬的先进理念。书中较为翔实地记录了死亡前前后后的活动,仪轨,缅怀,超度;不同丧俗的象征意义;野葬、土葬到天葬的观念衍变过程。书稿的结尾,特别剖析了藏族丧葬的意识:重视灵魂的修养,精神的价值,客观对待死亡后的肉体,给后人宽广的生存空间。独树一帜的生命学说,全新的一种视角,会让人耳目一新。关于藏人家庭的组成及结构,对外人也是谜团。婚姻是人生的亮点,是里程碑;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但雪域高原、世界屋脊、生命禁区的家庭又是什么样子?其婚俗又是什么风情?是单调乏味,只为活着而活着,还是丰富多样,风情万般,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赞歌?《藏族婚姻与家庭观》中都作了一一解答。藏族的家庭观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孕育、滋养。青藏高原的地理气候,决定了藏民族的家庭婚姻观是开放的,是血缘外的结合,是自由的、重感情的。地广人稀的高寒自然环境,使藏人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婚姻的空间较广阔;游牧经济的特点,使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婚姻有追求权、参与权,甚至决定权;高原本身造就的藏人心底坦荡,性格豪放、淳朴等诸多因素,造成了藏民族以自由婚姻为主流的家庭框架。书中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藏人家庭观的形成历程;其地理环境、历史积淀、财产分配和继承之习惯法等烙印,还有家庭生活中的分工。家庭观中的伦理;生育及成年礼仪;勤劳持家的基本理念。专著浓墨重涂地介绍了藏人爱情生活中那令人心驰神往、犹如仙境的浪漫曲,还有缤纷多姿的各地婚俗,引导你走进人类婚姻的盛大殿堂。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通过价值观表达该民族是非善恶的标准,行为规则的轨迹,彰显其精神世界。藏民族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文艺作品中更是把藏人的价值观展示的淋漓尽致。藏族文学浩繁广大、历史久长,有长篇小说、寓言、格言诗、道歌、书面情歌、藏戏剧目和史诗《格萨尔》等。特别是口头文学发达,歌舞普及。他们把藏人善良、宽厚、崇尚仁慈、疾恶如仇、人道公正等价值观多侧面予以表达。《藏族文艺中蕴含的价值观》集中凝聚了藏人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观,既有宏观的描摹,又有微观的具体勾勒;既领略到雪域婚姻家庭的真相,又明了其蕴含的价值意义。打包、升级,让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是我写这三部书的初衷。 (《藏族婚姻与家庭观》《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藏族文艺中蕴含的价值观》,尕藏才旦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题号—二三四总分 得分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口《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 《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垠、黄龙溪、金沙遗址、人足石刻、乐山人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耀画池、沪汕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阂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闺(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屮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阀中(今四川问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T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卜?脚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來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闵、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阂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住I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冇划时代的意义。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介绍

玉树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辖州。藏族聚居区,省畜牧业基地之一。位于省境西南部,东与四川省接壤,东南和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接西藏、新疆自治区。州府驻玉树县结古镇,距省会西宁800公里。面积19.8万平方公里,人口23.6万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6%以上。辖玉树、杂多、称多、治多、囊谦、曲麻莱6个县。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属苏毗王国,唐、宋时为吐蕃地,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思宣慰司,明末清初,隶和硕特蒙古政权,后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民国初,隶青海办事长官,旋改隶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六年(1917)设玉树理事,民国十八年改为玉树县,辖今自治州全境。1951年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地级),1955年改为自治州。玉树地处青南高原,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山脉之间的高原也在4000米以上,多湖泊、沼泽,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州境东南部由于江河下切,形成沟谷地,海拔4000以下的地方宜牧能农。矿藏有煤、铁、铜、铅、锌、锡、盐、硫磺和石膏。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青(海)西(康)公路穿境,全州所有县和97%的乡镇通简易公路。工业主要有水电、煤炭、农机、建材、盐业。经济以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藏系绵羊毛俗称西宁毛,是毛纺工业的优质原料。东部3县的河谷地带有少量农业,主要种植青稞。境内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勒巴沟岩画,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树县 玉树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南缘,玉树藏族自治州东端。全县总面积为15715平方公里,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陡峻,气候复杂多变。全县辖8个乡1个镇,62个村民委员会,262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兼有少量农业的半农半牧县。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人口7.4万人,人口密度为4.65人/平方公里。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按可比价算达到711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300万元。 玉树的公路交通经过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以结古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网络型交通体系,县内主要公路有四条,通车里程为1040公里,其中县乡公路407公里,乡村公路633公里,九个乡镇都已通车。玉树县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除农牧业、森林、水利资源外,初步探明矿点资源分布有26种,其中铁矿点五个,铝铜矿点六个,铜钼矿点五个,锌、铝、镉、金、银矿点三个,自然硫矿点一个,已开发利用的有砂金矿和铅锌矿。另外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药用野生植物有400余种,其中有16种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境内的隆宝湖是黑颈鹤的栖息地,属国家自然保护区。 玉树县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有名的玉树歌舞在该县尤为独特,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庙以及众多教派的藏传佛教寺院,悬崖绝壁上到处刻满了经文的勒巴沟成为人民群众度假、旅游的极好去处,新寨的马尼石堆,据传由25亿块刻有经文的石头堆积而成,有世界之最的美称,东仲林区天地一色,山清水秀、草地如毯,这些优势资源,为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杂多县 杂多县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南部。东和玉树、囊谦两县毗邻;西靠唐古拉山地区;南同西藏自治区的丁青、巴青、聂荣、索、安多等县接壤;北与治多县相连。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90公里。杂多县建政于1953年7月7日。县政府所在地设在扎曲河(澜沧江源头)北岸的萨呼腾。 杂多县是玉树州的三个纯牧业县之一,畜产品产量较高。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潜力很大。全县境内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铜、铁、砂金、煤、碱、盐、石棉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马麝、白唇鹿、雪豹、藏原羚、野驴、旱獭、雪鸡、天鹅、黑颈鹤、马熊、盘羊等。有野生药用植物如冬虫夏草、贝母、知母、秦艽、沙棘、雪莲等250余种,其中冬虫夏草分布广、产量居全州第一。还有蕨麻等一些淀粉植物。县境内河流密布,河床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无污染。 称多县 称多县位于巴颜喀拉山南麓,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该县地形北高南低,气候南北差异较大,南半部沿通天河种植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洋芋等,有些地区还可以种植蔬菜;北部适宜放牧。全县以牧为主,但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巴蜀地域文化_作业答案(0000)

巴蜀历史与文化作业1 一、选择题(1-10题和21-30题为单选的哦,大家别抄错了哦!) 1、距今200万年前,生活在今四川地区的原始人类是(A)A、巫山人 B资阳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巴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极广,其中内容特别丰富,最令世人瞩目的是(D)A富林文化B羊子山文化C铜梁文化D三星堆文化 3、最早开始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前期工程的是(B)A李冰B杜宇C开明D司马错 4、李冰最早在(A)凿井煮盐,开创了巴蜀井真诚业的新局面。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5、公元前106年,西汉王朝在巴蜀故地设(B)A巴郡和蜀郡B益州C山川D山峡四路 6、东汉时期,巴蜀盐业迅猛发展,特别是(B)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开创了世界开然气煮盐的历史。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7、公元221年,齐备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前蜀B后蜀C成汉D蜀汉 8、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后蜀B蜀汉C成汉D前蜀 9、公元934年,(A)在成都建立了后蜀政权,A孟知祥B孟昶C王建D刘禅 10、唐代,四川制糖业十分发达,制造糖霜技术传入(D)A梓州B简州X蜀州D遂州 11、三星堆文化遗址可能是蜀国(C、D)的都城A蚕丛B柏灌C鱼凫D杜宇、开明王朝 12、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ABC)率大军伐蜀,蜀国灭亡A张仪B司马错C都尉墨D安阳王E李冰 13、汉代巴蜀的金银工艺技术很高,其技法有(ABC)A金银错B鎏金C锃金我D仓金 14、南北朝时期,益州先后国南北朝的(ABCFH)所统治A宋B齐C梁D陈E北齐F北周G东魏H西魏 15、诸葛亮治蜀采取了(ABCD)等措施A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B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C务农殖谷、闭关息发D南征北伐 16、诸葛亮为巩固南征胜利成果,采取了(ABCD)等措施A调整南中行政区划健全郡县制B移南中劲卒青羌余家人入蜀C把夷帅徙置成都为官D派人到南中推广牛耕技术 17、唐肃宋时期,唐代巴蜀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是(ABC)A剑南东川B剑南西川C山南西道 18、隋唐时期,蜀锦生产主要集中在(ABC)A成都府B蜀州C绵州 19、隋唐时期,巴蜀地区商业十分繁荣,主要商业城市有(ABCDE)A成都B梓州C陵州D阆州E夔州 20、隋唐时期,蜀罗主要生产地在(ABCD)A成都府B蜀州C彭州D汉州 21、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发动起义,994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A大蜀)政权 22、宋代四川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C)C交子 23、公元1286年,元朝设(D)从此开始了四川独立建省的历史。D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24、1644年12月14日,张献忠在成都产(B)政权B大西 25、明朝万历年间(A)种植引进四川。A草棉 26、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1.42M的(A),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M的深井,A焱海井 27、1978年开始,四川在农村试行“凶产到组”责任制。(A)首先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联产计酬”实验,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A广汉金鱼公社 28、 15ABCD 16ABCDE 17ABC 18ABC 19ABCD

论藏族丧葬习俗

论藏族丧葬文化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从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存看,其丧葬形式有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灵塔葬)以及树葬、水葬等。 一、火葬 历史上,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使用的葬法。朶藏才旦、格桑本所著的《天葬———藏族丧葬文化》中讲道:?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丧俗,纷纷执意火化,把火葬清高化、神秘化,成为表现一种社会等级的葬俗,随之又有附庸风雅、自视高贵的王公贵族、土官头人大批加入火葬之列,有意无意地排斥了平民阶层,使火葬变成了统治阶层的丧俗,成为上层人士的?专利?,平民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加入。在有的地方,平民若实行火葬,则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打击。 火葬也是佛教推崇的丧葬方式。然而,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兴盛,火葬非但没有成为藏族主要的丧葬方式,反而逐渐淡化并为其他丧葬仪式取代,其原因究竟是为何呢? 有的学者主张这是因为当时西藏缺乏木材所致,如焦治平、陈昌文认为:?虽然火葬最为佛教推崇,但实行火葬需要大量的木柴作燃料,这对缺乏木材的西藏大部分地区来讲,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丧俗。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火葬始终没能成为藏族的主要丧俗?。然而,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讲道:?其他王统史籍的记载除了个别方面有出入外,主要的内容,如海水干涸、长出茂密的森林、上中下三部地方生活着的各类动物等,则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藏族关于西藏地貌形成和变化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不是神话和迷信。?另外,《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还引用了《贤者喜宴》中?众猴因食用果实而变成人,采集树叶当衣衫,如同野兽居森林,好像珞、门之人遍西藏?的记载。历史上,由于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导致西藏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但西藏的东南部气候还是比较暖和,有田地、森林存在。因此,若说藏族的火葬习俗因木材短缺而改变,则颇令人怀疑。事实上,西藏的土地与人口的比率也能说明这一观点是不确切的。西藏素有?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之称,《西藏自治区概况》中写到:?西藏东南部林区是中国最大的林区之一。林地面积165, 789万公顷?。虽然这是现代的记述,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上西藏的森林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在这样森林资源富饶的地区,怎么会因缺乏木材而改变自己神圣的丧葬习俗呢?况且我们已经谈到,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最先使用的葬法,因此更不可能因缺乏木材而改变。 那么火葬是什么时候开始淡出藏族丧葬史的?《新红史》中记载:?止贡赞普王心乱无缘,因与大臣洛昂战斗,逐被大臣所杀……政权逐被洛昂所夺……筎拉杰,此子成年惑杀死洛昂,继而往迎三兄,逐自波卧地区迎回恰墀,因登王位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地的雪山和草原上,那里的气温经常达到零下几度。在这样的天气中,他们吃什么呢? 根据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劳动强度强度较大时会有日食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糍粑为主食。在牧区,除糍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糍粑时,要班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糍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使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糍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可以食用。 一些地区还经常食用“祖玛”、“炸果子”等。“祖玛”是藏语,是青藏高原野生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像大花生仁一样,春、秋两季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的作料。炸果子是一种面食,和面加糖,

捏成条状用酥油炸成。他们喜欢和喝小麦、牛骨、牛肉、青稞熬成的粥。“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制成有点像抹了奶油的鸡蛋。藏族老乡还有做大饼的习俗,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可达100甚至125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土豆、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猪肉为主。藏族吃肉讲究新鲜,宰牛羊宰杀后,立即将骨肉下锅,用猛火炖煮,加入作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牛、羊血则加碎灌入肠中,加工成血肠。有些地区的藏族人将猪肉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四川的藏族割下猪的瘦肉,风干后缝合成方形,制成琵琶肉,食用时用刀一圈圈切下,加入调料,蒸熟即食,色泽蜡黄,鲜而不腻。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三尺了呢?其实这不仅是美味,更蕴含著我国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浅谈苗族丧葬习俗

苗族丧葬文化,爱与团结的碰撞 —以贵州松桃地区为例 姓名:吴小丽 学号:2012011211 班级:12级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贵州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遍布全省的各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松桃苗族自治县就占很大的比例,也最集中,并且松桃又是以苗族为主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有苗族自己的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松桃苗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特别是丧葬文化,整个丧葬过程十分复杂,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丧葬习俗发展的过程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松桃苗族丧葬习俗入手,对丧葬的过程、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贵州苗族丧葬习俗 一.苗族的丧葬过程 1.临终尽孝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以苗族为主的农村地区。大多是以氏族为单位的聚居。在贵州松桃也是如此,长期发展下来,家族就变得越来越大,成员也就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血缘关系也就越来越淡。尽管如此,但在家族里面依然存在着因“爱”而“团结”的形态。农村地区的人民大多朴实善良、爱好和谐、团结友爱、尊重生命,对祖先、长辈总是很尊敬,尤为重视“孝”,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一优良品德在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选择去外地打工,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子女都很少能陪伴在身边。但是,不管子女多忙,不管子女身在何方。在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作为子女的都要赶回来尽孝,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题答案(一)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题 地域文化课程组 (说明:《地域文化》课程在2014秋学期启用新教材,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复习考试,结合考考试题型,形成综合练习题。希望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导的重点学习内容要求,对综合练习题进行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在岭南生活远的最早遗迹是在韶关发现的( C )遗迹。 A 大汶口 B 河姆渡 C 马坝人 D 客家人 2、(A)是岭南文化中最有影响并最具典型性的文化。 A 广府文化 B 潮汕文化 C 客家文化 D 琼雷文化 3、岭南的“岭”指的是(B)。 A 秦岭 B 南岭 C 北岭 D 丹霞岭 4、潮汕人所讲的是潮汕方言。根据方言的划分,潮汕方言属于( C )方言。 A 吴 B 越 C 闽南 D 闽北 5、秦末汉初( C )建立()。 A 赵佗南海国 B 任嚣南越国 C 赵佗南越国 D 任嚣南海国 6、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D )代。 A 秦 B 汉 C 唐 D 宋 7、位于五岭之一的大庾岭道上的粤北南雄( A ),是移民入粤的重要中转站。 A 珠玑巷 B 崖门 C 桑梓乡 D 丹霞山 8、潮州、揭阳、潮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和今天梅州市的丰顺,古称( A )。 A 潮州八邑 B 潮人古邑 C 潮州八府 D 潮人八邑 9、“客家人”这一称谓,获得官方定称是在(C )时期。那时在户藉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洲语系的人都列入主册,而北方来的人,多被列为“客藉”。 A 两晋 B 两汉 C 两宋 D 明清 10、粤闽客三方言的声调中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 C )声,而该声调在北方方言里则已完全消失,这是最具特色的。 A 平 B 上 C 入 D 去 11、广府人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经( D )进入岭南的。 A 十三巷 B 华南巷 C 百越巷 D 珠玑巷 12、汉代所置的( C )郡,管辖番禺、博罗、中宿(今清远一带)、龙川、四会和揭阳六县。 A 象郡 B 桂林郡 C 南海郡 D 广府郡 13、秦始皇死后的公元前203年,时任南海郡尉的( A )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王。 A 赵佗 B 任嚣 C 冼夫人 D 赵眛 14、潮汕民系主要是宋以后中原汉人经( D )迁徙而来与原生居住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族群体。 A 湖南 B 江西 C 江苏 D 福建 15、陈元光被称为( B )。 A 潮人圣王 B 开漳圣王 C 潮州圣王 D 潮汕圣王 16、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 B )。 A 青徐流人 B 衣冠南渡 C 司豫流人 D 乌衣南渡 17、香云纱是岭南特有的衣料。其原材料是( D )。 A 丝绸 B 丝麻 C 纱 D 薯莨 18、客家人居住的房屋,多冠以“XX堂”,此即所谓“堂号”。这个堂号其实就是(A )。 A 姓氏标志 B 籍贯标志 C 行业标志 D 家族标志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 夏吾交巴【摘要】由于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方式。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以及塔葬等。本论文以鲜为人知的藏文资料及调查搜集的资料,对藏族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丧葬方式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藏族;葬礼;起源;探析;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次仪式,各民族的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不同,各个民族的葬礼观念和方式等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具备了各自的风格、特点。例如:印度人将骨灰撒入恒河进行二葬;我国藏族人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喂给秃鹫,忌讳提起死人的名字;汉族人把身穿新衣置于棺材埋入土地,并起坟立碑;等等。众所周知,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以及塔葬等。现代学术界对天葬、水葬及土葬之起源及断代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也不乏误解藏文文献之学者。在此,笔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藏族各种丧葬方式的起源问题发表自己的管见,与同仁学者商榷。 最古老的葬礼——天葬 天葬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丧葬方式,当今学者对天葬习俗提出了许多看法,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如有人把天葬看作是最残忍和最愚昧的葬礼,也有人将天葬具有环保意义的丧葬方式。但对藏族文化没有深度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习俗作出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判断,笔者觉得有不妥之处。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所说:“要想深刻地理解一种规矩或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准则或道德准则,就必须尽可能地揭示出它的最初起源;因为在其现实和过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1]由此可知,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藏族的天葬也是如此,当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藏文化的时候,既能懂得天葬的合理性,也能找到它的理论支撑点和人们可以相信的理论解释。 至于藏族天葬的起源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天葬是希解派后发展起来的”[2]观点。笔者觉得这一说法尚待探讨。葬礼可以说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和重要标志。部落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藏族祖先迈入了文明社会的第一步,但人们依然不懂得土

关于藏族服饰介绍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带.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界第一高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高原的群山之中.藏族地区草原辽阔,江河纵横.体肥毛长的牦牛,不仅耐寒,还能驮很重的东西远行,是高原上重要的运输"工具",被称为"高原之舟"。 藏族人的服饰很有民族特色.他们一般上身穿绸、布做的长袖短褂,外面穿宽肥的长袍,脚穿牛皮长靴.为了便于活动,常常将右肩或双臂露在外面,把两只袖子系在腰间.藏族男女都留发辫,男子将发辫盘在头顶,女子将头发梳成双辫或许多条小辫,披在肩上,并在发梢在佩带漂亮的饰物.妇女们还喜欢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美丽的围裙.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和奶茶,喜欢吃用青稞粉制成的糌粑和牛羊肉。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采的藏族服装、眼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眼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纺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 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眼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眼装、服饰来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 藏族服装、眼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眼饰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眼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

2017电大巴蜀文化地域文化3附答案.doc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50分。)得分:50 1. ()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其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o E A.禅宗 C B.密宗 C c.华严宗 C D.净土宗 满分:5 分 2. 在播种技术方面,从汉代开始,不属于巳蜀地区的播种方法的是()。 C A.撒播 E B.散播 C c.点播 C D.条播 满分:5 分 3. 在中国民族发展的早期历史上,巴和蜀一样,是一支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最早记载巴人事迹的古文献是()。 C A.《诗经》 C B.《周易》 C C.《巴国志》 E D. 《山海经》 满分:5 分 战国时期绘画中有一?件十分值得注意的作品, 即四川成都出土的()o该壶 4. 分为三层,描写采桑、宴饮、奏乐、弋射、渔猎、水陆攻占等场面,它几乎囊括了战国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生活,且采取横式构图,把不同的时空的情节表现在同一画面上,也给汉代绘画以很大影响。

C B.《水陆饕餐纹壶》 E c,《水陆攻占纹壶》 C D.《水陆夔龙纹壶》 满分:5 分 5. 唐贞观九年,四川遂宁(一说在中江县)()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中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的诞生,据称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书院。 C A.太元书院 E B.张九宗书院 C C.南阳书院 C D.竹林书院 满分:5 分 6. 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政权。 E A.前蜀 C B.成汉 C C.蜀汉 C D.后蜀 满分:5 分 7. ()的《登幽州台歌》完全摆脱六朝绮靡余风,恢复魏晋风骨。 E A.陈子昂 ° B.李白 C C.杜甫 匚D.温庭筠 满分:5 分 8. 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01.42米的(),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C A.矮海井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一)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一) 关键词]藏族;丧葬;文化。 摘要]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存在着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丧葬习俗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从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存看,其丧葬形式有火葬、石葬、墓葬、天葬(鸟葬)、塔葬、灵葬(灵塔葬)以及树葬、水葬等。由于历史、宗教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这些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 一、火葬。 历史上,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使用的葬法。朵藏才旦、格桑本所著的《天葬———藏族丧葬文化》中讲道:“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丧俗,纷纷执意火化,把火葬清高化、神秘化,成为表现一种社会等级的葬俗,随之又有附庸风雅、自视高贵的王公贵族、土官头人大批加入火葬之列,有意无意地排斥了平民阶层,使火葬变成了统治阶层的丧俗,成为上层人士的‘专利’,平民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加入。在有的地方,平民若实行火葬,则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打击。”1]此外,这从有关文献对西藏历史上天赤七王死后“尸体像彩虹一样消失”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到佐证。藏学专家土登彭措先生在其所著的《藏史纲要》中写到:“天赤七王进行火葬之后烟火像彩虹一样飞上天空之后烟消云散。”2]《东嘎藏学大辞典》中也讲道:“苯教认为天赤七王……死后抓着头顶上的白色绳子,像彩虹一样消逝在天空。”3] 这里讲的“白色”的绳子,应当指的是火葬时冒出的烟。然而,也有一些专家学者不同意这一看法。陈立明、曹晓燕在《西藏民俗文化》一书中即认为:“史籍中记述的天赤七王死后不留尸体在人间,像彩虹一样消逝在天空,实际上反映了藏族远古时代人死后‘弃之中野,不封不树’的野葬习俗”。4]朵藏加和德吉卓玛等学者则认为“天赤七王”死后之所以不见尸体,是因为巫师及卫士们将其秘密运至最险要、最偏僻的地方藏匿,以避免国王尸体被人们发现,而秃鹫则是将国王尸骸带到天界去的具有神奇功能的“天神”。 以上看法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但是仔细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种见解是不合情理的。因为一个受人民敬仰爱戴的像神一样的赞普是不可能被“弃之中野,不封不树”进行野葬的。在佛教观念还未进入藏地时,他们的尸体也不可能被运到最险要、最偏僻的地方,由秃鹫将其带至天界,因为当时藏族人的脑海里还没有产生把秃鹫当成天使般的神鸟的观念。那么,应当如何解释“天赤七王”死后不见尸体、像彩虹一样消失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对他们进行了火葬。 火葬也是佛教推崇的丧葬方式。然而,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兴盛,火葬非但没有成为藏族主要的丧葬方式,反而逐渐淡化并为其他丧葬仪式取代,其原因究竟是为何呢? 有的学者主张这是因为当时西藏缺乏木材所致,如焦治平、陈昌文认为:“虽然火葬最为佛教推崇,但实行火葬需要大量的木柴作燃料,这对缺乏木材的西藏大部分地区来讲,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丧俗。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火葬始终没能成为藏族的主要丧俗。”5]然而,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讲道:“其他王统史籍的记载除了个别方面有出入外,主要的内容,如海水干涸、长出茂密的森林、上中下三部地方生活着的各类动物等,则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藏族关于西藏地貌形成和变化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不是神话和迷信。”6]另外,《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还引用了《贤者喜宴》中“众猴因食用果实而变成人,采集树叶当衣衫,如同野兽居森林,好像珞、门之人遍西藏”的记载。7]历史上,由于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导致西藏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但西藏的东南部气候还是比较暖和,有田地、森林存在。因此,若说藏族的火葬习俗因木材短缺而改变,则颇

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信奉喇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 “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