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文言文整理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父》全词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篇1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译文]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出自] 五代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注释:①此词调名亦作《渔父》,《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②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重雪:《词谱》、《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中均作“千里雪”。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③桃李:《历代诗余》、《全唐诗》、《诗话总龟》中均作“桃花”。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④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⑤侬(nóng):指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⑥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句解: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这两句诗写渔父所处的生活环境——船头浪花翻滚如白雪般一望千里;岸上桃林里的桃花,默默地竞相开放,点缀得春日美景如画,万紫千红。
“有意”、“无言”二词用得妙,使“千里雪”、“一队春”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动感,增强了感染力,读来韵味深长。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①侬:江南一带称自己为“侬”。
②渔父:词牌名,此处亦实指。
这两句是说,渔父孤身一人,生活在船上端来一壶酒自斟自饮,只有一竿竹篙陪伴,还在自我安慰:世上像我这样乐哉优哉能有几人?俨然一幅图画,画面简洁、明朗、素描韵味很浓。
渔父文言文详细注释翻译
原文:渔父之问于孔子也,曰:“吾闻夫子游于宋,有钓者,其父之口也,不知其钓也。
夫子何如?”孔子曰:“吾闻之,钓者之得,不在于鱼,而在于钓。
吾游于宋,见者皆笑我,不知我所以笑者,非笑吾也,笑吾所以笑者耳。
”渔父曰:“夫子之钓,何如也?”孔子曰:“吾钓,非欲得鱼,而欲得道。
吾钓之道,不在于饵,而在于心。
”渔父曰:“何谓钓之道?”孔子曰:“夫钓之道,在于虚静,虚静则道存。
吾之钓也,非钓鱼,钓道也。
故吾钓,心无欲,意无求,物我两忘,是以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曰:“善哉!夫子之道,吾闻之矣。
吾闻之,钓者之得,在于心也。
心静则得,心躁则失。
夫子之心,何以静之?”孔子曰:“吾闻之,心静如止水,其清也,可以照见天地。
吾之静心,非求静也,静自得也。
吾之钓,非求鱼也,求道也。
道存于心,心静则道明,道明则物我两忘,是以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曰:“夫子之道,诚妙矣!吾愿从夫子学钓之道。
”孔子曰:“善哉!吾道非钓之道,乃治国之道也。
吾之钓,非钓鱼,钓心也。
心正则国治,心乱则国乱。
夫子欲学钓之道,先学心之道。
”注释:1. 渔父:指渔夫。
2. 宋:指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3. 钓者之口:指钓鱼者的口技,比喻言辞巧妙。
4. 道存于心:道存在于心中,指道德修养。
5. 物我两忘:指忘却物我之分,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6. 治国之道:治理国家的道理。
翻译:渔夫向孔子问道:“我听说先生游历到宋国,有个钓鱼的人,他的言辞巧妙,却不知他在钓鱼。
先生您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我听说,钓鱼的人所得,不在于鱼,而在于钓鱼的技巧。
我在宋国游历,看到的人都嘲笑我,不知道他们嘲笑的不是我,而是嘲笑我之所以嘲笑的。
”渔夫又问:“先生钓鱼的技巧是怎样的?”孔子说:“我钓鱼,不是想要得到鱼,而是想要得到道。
我钓鱼的道,不在于鱼饵,而在于心灵。
”渔夫问:“什么是钓鱼的道?”孔子说:“钓鱼的道,在于虚静,虚静则道存。
我钓鱼,不是钓鱼,而是钓道。
所以,我钓鱼时,心无欲,意无求,物我两忘,因此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屈原《渔父》原文、译文渔父作者: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渔父词苏子瞻渔父山前江水清,白鸥飞处波光明。
白首垂纶谁相识,一钩一饵一扁舟。
翻译:渔父词苏轼在渔父山前,江水清澈见底,白鸥在飞翔中映照出波光粼粼的景象。
满头白发的渔父在垂钓,却没有人相识,他只拥有一根钓竿、一钩一饵,以及一叶扁舟。
原文:柳岸花明水绕村,一蓑一笠一扁舟。
斜风细雨不须归,蓑笠任平生。
翻译:柳树成荫,花朵盛开,江水绕过村庄。
渔父穿着一蓑一笠,驾驭一叶扁舟。
即使有斜风细雨,他也不需要归去,蓑笠任凭一生。
原文:桃花流水鳜鱼肥,笑问客从何处来。
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醉。
翻译:桃花盛开,江水潺潺,鳜鱼肥美。
渔父笑着询问客人从何处而来。
酒醒后,他只在花间坐着,酒醉时,他又来到花下陶醉。
原文:不知江上春来早,江花江水共留连。
世人皆知渔父乐,不知渔父心亦悲。
翻译:不知道江上的春天来得这么早,江边的花朵和江水相互依恋。
世人皆知渔父的快乐,却不知道渔父内心也有悲伤。
原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翻译:太阳落山,青山遥远,天寒地冻,白色的房屋显得贫寒。
柴门响起狗叫声,风雪交加的夜晚,渔父归家。
原文:渔父山前江水清,白鸥飞处波光明。
白首垂纶谁相识,一钩一饵一扁舟。
翻译:在渔父山前,江水清澈见底,白鸥在飞翔中映照出波光粼粼的景象。
满头白发的渔父在垂钓,却没有人相识,他只拥有一根钓竿、一钩一饵,以及一叶扁舟。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渔父词中描绘的渔父生活,既有悠闲自在的垂钓时光,也有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渔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实用文库汇编之《渔父》文言文整理
作者:于椅上作品编号:785632589421G 101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实用文库汇编之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文学常识:选自《楚辞》。
实词解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因此。
以:能够。
5.淈(gǔ):搅浑。
6.哺(bū):吃,一作“哺”(bū)。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wén)汶:污浊。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及译文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①。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③?”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⑨。
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
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
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
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
②颜色:指脸色。
形容:指体态容貌。
枯槁:枯瘦。
③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与世推移: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
王逸注为“随俗方圆”,即随波逐流。
⑥淈(ɡǔ)其泥:搅动泥沙。
淈:搅乱。
扬其波:扬起水波。
此句意为推波助澜,随波逐流。
⑦餔其糟:吃酒糟。
啜其醨:喝薄酒。
此句亦随波逐流,变本加厉之意。
⑧深思:指思虑深远。
五臣注:“谓忧君与民也。
”高举:行为高尚,不同于一般世人。
深思高举,正是屈原独醒独清的具体表现。
自令放为:让自己遭放逐呢?为:疑问语助词。
⑨新沐者:刚刚洗过头发的人。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浴者:刚刚洗过澡的人。
振衣: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⑩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湘流:湘水,流经今湖南省。
赴湘流:指投江自杀。
皓皓之白:指纯洁高尚的品格。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yì):敲击船桨。
沧浪: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蒋骥以为“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二水。
”濯:洗。
缨:系结帽子的丝带。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渔父者,楚人也。
居沅湘之间,结庐于水滨,渔钓为业。
性嗜酒,不事生产,日与渔童相随,泛舟于江湖。
其言谈举止,皆率真自然,不拘小节。
人或笑之,而渔父不以为意。
一日,有客过沅湘,见渔父,问:“子何人?”渔父答曰:“吾渔父也。
”客曰:“子何以自处?”渔父笑曰:“吾生于斯,长于斯,渔钓自给,何求于外?”客曰:“子虽渔父,然不知世之变故否?”渔父曰:“世变与否,吾固不知。
然吾自得其所,安知他人之苦乐?”客愕然,无言以对。
又一日,客见渔父钓,问:“子何以钓?”渔父曰:“吾钓非为利,但求其乐耳。
世人皆知利,而不知乐。
吾得乐,足矣。
”客曰:“子真渔父也,能知乐。
”渔父笑曰:“吾何能知乐?但随性而行,顺其自然,乐自心生。
”客叹曰:“子之乐,吾所不能及也。
”渔父闻之,不以为喜,亦不以为忧。
仍日与渔童钓鱼,饮酒,自得其乐。
客归去,其后数年,沅湘之间常有渔父之迹,而世之知渔父者,日益增多。
译文:渔父,楚地之人也。
居住在沅湘之间,在水边搭建草屋,以捕鱼钓鱼为生。
性喜饮酒,不从事农业生产,每天与渔童相伴,驾舟在江湖之上。
他的言谈举止,都显得率真自然,不拘小节。
有人嘲笑他,但渔父并不在意。
有一天,一位客人经过沅湘,见到渔父,问道:“你是谁?”渔父回答说:“我是渔父。
”客人问:“你是如何自处的?”渔父笑着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捕鱼钓鱼自给自足,还需要向外寻求什么呢?”客人说:“你虽然是渔父,但难道不知道世间的变迁吗?”渔父说:“世间的变迁与否,我固然不知道。
然而我自得其乐,又怎会知道别人的苦乐?”客人惊讶,无言以对。
又有一天,客人看到渔父在钓鱼,问:“你为何钓鱼?”渔父说:“我钓鱼并非为了利益,只是追求其中的乐趣。
世人皆知追求利益,却不知追求乐趣。
我得到了乐趣,就足够了。
”客人说:“你真是个真正的渔父,能够懂得乐趣。
”渔父笑着说:“我怎能懂得乐趣?只是随性而行,顺应自然,乐趣自然而生。
”客人感叹说:“你的乐趣,是我所达不到的。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被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全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屈原《渔父》原文、译文渔父作者: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文言文知识总结
渔父文言文知识总结1. 文言文渔父有哪些句子背诵经常考试《渔父》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2. 文言文《渔父》背景屈原被流放后,在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时,写下了这篇文章。
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
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
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
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
这是一个声音。
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
我要坚持。
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江上之渔父,得鱼而心乐,持竿而不释。
问之,曰:“子何乐也?”答曰:“得鱼而心乐,持竿而不释,何乐如之?”又问之,曰:“子得鱼乐,何以不归?”答曰:“吾渔者,得鱼而食,得乐而忘忧,何为归也?”复问之,曰:“子既得鱼而忘忧,何以不乐?”答曰:“乐非吾所求,忧非吾所惧,乐忧之间,吾独无耦。
”《渔父》译文:江上的渔父,捕到了鱼心中喜悦,拿着鱼竿却不放下。
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高兴?”他回答道:“捕到了鱼心中喜悦,拿着鱼竿却不放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又问他:“你捕到了鱼就高兴,为什么还不回家?”他回答道:“我是个渔夫,捕到了鱼就有吃的,得到了快乐就忘记了忧愁,为什么要回家呢?”再问他:“你既然捕到了鱼就忘记了忧愁,为什么还不快乐?”他回答道:“快乐不是我追求的,忧愁不是我害怕的,快乐和忧愁之间,我独自一人,没有伴侣。
”赏析:《渔父》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展现了渔父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对《渔父》的赏析:1.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全文语言简练,用词准确,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勾勒出一幅宁静、悠然的江上渔景。
渔父的心态,犹如一幅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山水画,给人以无限遐想。
2. 体现道家思想。
文章中渔父的回答,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快乐并非追求的结果,忧愁也不是需要害怕的,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3. 强调内心的平和。
渔父在捕鱼过程中,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这种心态,是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所追求的境界。
渔父的这种生活态度,启示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追求内心的平和。
4. 倡导自然生活。
渔父以捕鱼为生,过着简单、自然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人追求的低碳、环保、自然的生活理念相契合。
文章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绘,倡导人们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环保的生活。
5. 传递人生哲理。
文章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传递了以下人生哲理:一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三是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文言文楚辞渔父翻译全文
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江边游玩,边走边吟咏,脸色憔悴,身体瘦弱。
一位渔父看到他,便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会来到这里?”屈原回答说:“整个世界都污浊,只有我保持清醒,众人皆醉,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会拘泥于物,能与世推移。
整个世界污浊,为何不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为何不饮酒取乐?为何要怀揣着纯洁的玉石,却让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澡的人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沐浴的人会抖掉衣服上的污垢。
人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体受到污浊之物的侵害呢?宁愿投入湘江,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自己的纯洁受到世俗的玷污。
”渔父微笑着,鼓起船桨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澈啊,可以洗净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浑浊啊,可以洗净我的脚。
”然后离去,不再与屈原交谈。
全文:屈原被放逐,流落江潭,行走于水边,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一位渔父见到他,便询问:“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会来到这里?”屈原回答:“整个世界都污浊,只有我保持清醒,众人皆醉,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会拘泥于物,能与世推移。
整个世界污浊,为何不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为何不饮酒取乐?为何要怀揣着纯洁的玉石,却让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澡的人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沐浴的人会抖掉衣服上的污垢。
人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体受到污浊之物的侵害呢?宁愿投入湘江,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自己的纯洁受到世俗的玷污。
屈原渔父原文及注释
原文《渔父》屈原〔先秦〕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5.淈(gǔ):搅浑。
6.餔: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楚辞《渔 父》原文,注释与鉴赏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与鉴赏有人说《渔父》的作者不是屈原,但所论证据皆不足。
我们认为《渔父》是屈原以第三人称创作的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散文诗。
他通过渔父与屈原的简单对话,充分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愤世嫉俗,宁以死守节,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观。
王逸《楚辞章句》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闲,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
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卜居》、《渔父》,皆假设问答以寄意耳。
而太史公《屈原传》、刘向《新序》、嵇康《高士传》或采《楚辞》、《庄子》渔父之言以为实录,非也。
”【原文】屈原既放① ,游于江潭② ,行吟泽畔③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④ 。
渔父见而问之曰⑤ :“子非三闾大夫欤⑥ ?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⑦ ,众人皆醉我独醒⑧ ,是以见放⑨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⑩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被逐出郢都以后,在沅水江边游荡。
他在江旁边走边唱,身体衰弱面目憔悴。
渔翁看见他问道:“这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了这般田地?”屈原回答说:“因为时世浑浊我却干净,因为众人都醉了只我一人清醒,因此遭到了贬放。
”渔翁说:“聪明人不会为任何事物所限制,他会随波逐流。
既然时世浑浊,那他为什么不搅乱泥水推波助澜?众人都喝醉了,那他为什么不吃酒渣痛快畅饮呢?为什么要忧国忧民清高超脱,使自己被贬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会弹落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沐浴过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灰尘。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屈原《渔父》原文、译文渔父作者: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2。
中考文言文《渔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渔父》全文详细翻译渔父作者:屈原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中考文言文《渔父》全文详细翻译】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文学常识:
选自《楚辞》。
实词解释:
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因此。
以:能够。
5.淈(gǔ):搅浑。
6.哺(bū):吃,一作“哺”(bū)。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wén)汶:污浊。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6.濯:洗。
17.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18.遂去,遂:于是。
去:离开。
19.不复与言,复:再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古义指脸色,今义多指色彩。
)
(2)形容枯槁(形容:古义指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等加以描述。
)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指拘泥、执着。
今义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指行为高出世俗。
今义指高高举起。
)
(5)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为“到”,同义词连用;今义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递进)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①是以见放(“见”表被动,因此被放逐。
)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不凝滞于物:不被外物拘泥。
)
③屈原既放(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
)
④自令放为(翻译:使自己被放逐呢?)
(3)倒装句
①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察察之身”。
)
②物之汶汶(men)(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汶汶之物”。
)
③行吟泽畔(状语后置,翻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
④游于江潭(状语后置,翻译:在江潭一带游走。
)
(4)反问句
①子非三闾大夫与?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③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