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量

合集下载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重点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重点

第一章绪论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流动性、可再生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多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属性。

水资源的社会属性:社会共享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多用途性、商品性。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生态用水。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

第二章水资源概况水的组成: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四部分。

地球总水量为13.86亿km3。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27%)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

以年降水量和厚度计,大洋洲各岛(除澳大利亚外)水量最丰富,多年平均降水深达2170mm,年径流深达1500mm以上。

总体而言,世界上水资源总量是够用的,但全球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

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有余有缺;我国水资源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

第三章水资源的形成水循环:指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表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在太阳的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的运动输送到各地,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的雨水,一部分呗植物截留并蒸发,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沿江河回归大海。

渗入地下的水,有的被土壤或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蒸发或散发返回大气;有的渗入到更深的土层形成地下水,并以泉水或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河流回归大海。

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小循环、内陆水循环。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冷凝形成降水后落到陆面,其中一部分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从河流回归海洋;另一部分重新返回大气。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安全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利用,防治地下水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监督和违法行为查处等活动。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第四条地下水安全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统筹规划、合理开发、节约用水、保护优先、防治污染、保障安全;(二)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公众参与;(三)区域协调、部门协同、责任明确。

第五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第二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第六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国家水资源总体规划和地方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七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下水水资源量、用水需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并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单位和个人开发地下水,应当依法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

取水许可证的有效期不得超过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

第九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农业灌溉、生态用水等基本用水需求。

在保障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方可用于工业、服务业等其他用水。

第十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采取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一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加强监测和计量。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安装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计量设施,并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

第三章地下水保护第十二条地下水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综合治理、源头控制;(三)污染者担责、公众参与。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①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少②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③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性缺水④人口激增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人口激增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①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②降水稀少,蒸发量大③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④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降水季节变化大,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

读图,完成3~4题。

3.西藏西部诸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最小的原因是()A.利用量大B.雪线上升,融雪量减少C.降水量最小D.降水量小于蒸发量4.与洞庭湖流域相比,太湖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较小的原因是()A.降水量小B.地下水使用量大C.支流少D.渗漏多3题,对比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图与地下水资源总量图可知,西藏西部诸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最小,主要是因为其降水量最小。

故选C。

第4题,太湖流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洞庭湖流域相差不大,但太湖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洞庭湖流域的五分之一,主要是因为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城市、人口众多,地下水使用量大。

故选B。

4.B读图,完成5~7题。

5.由图可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是()A.工业节水B.生活节水C.农业节水D.生态节水6.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原因是我国主要的灌溉方式为()A.漫灌B.滴灌C.喷灌D.根灌7.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中,不属于节流措施的是()A.改进灌溉技术B.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C.提高公民节水意识D.海水淡化5题,由图可知,我国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4.6%,因此农业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

第6题,漫灌是我国主要的灌溉方式,由于渗漏和蒸发,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

第7题,海水淡化属于开源措施。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赤峰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9.12•【字号】赤政字〔2014〕129号•【施行日期】2014.10.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赤政字〔2014〕129号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现将《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9月12日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与超量开采排泄造成地质灾害、地下水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节约用水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管理办法》等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属国家所有。

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全面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采补平衡、厉行节约、防止污染的原则,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四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下设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地下水资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保护管理工作。

旗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辖区内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制度,并对旗县区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全市相关规划应与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禁止非法取用地下水。

对保护地下水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市、旗县区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根据《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酒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结合酒泉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采、取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可以开采利用的水资源(含地热水、矿泉水)。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下水资源分级管理权限,统一负责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负责辖区内取水许可申请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下达取水限量指标、征收水资源费、取水许可监督等工作。

第四条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地下水资源负总责的前提下,统筹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建立城市供排水公司和灌区水管单位、乡镇水利站、用水协会分级负责管理体制,实行与地表水统一水权、统一计划、统一配置、统一计量、统一收取水资源费管理制度。

第五条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都有节约、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义务。

对无序开采、浪费地下水资源和破坏取水工程设施等行为,有权予以检举和控告。

对在开发、利用、保护、节约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组织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六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和协调全市地下水资源勘察和调查评价,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勘察和调查评价。

市、县两级分级编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划定地下水限采区、禁采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必须控制在资源最大承载能力限度之内。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预防和控制地下水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活动。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严格保护的原则;(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三)统筹规划、分区管理、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四)公众参与、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监测、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监督等各项工作。

第五条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六条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全面、客观、准确、及时;(二)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三)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类型、数量、质量、功能、环境等因素。

第七条国家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形成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第八条地下水调查与评价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查与评价。

第九条地下水调查与评价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第十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遵循以下要求:(一)符合水资源保护要求;(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四)符合地下水功能区划和地下水水质标准。

第十一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程序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三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加强地下水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动态变化情况。

第十四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02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调查

02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及工作步骤一、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与任务地下水资源调查又称水文地质调查,其目的是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

虽然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任务,视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精度要求而定,但都应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边界、水动力系统及水化学系统的特征,具体需查明下面3个基本问题: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

3)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其复杂性是由地下水自身特征所确定的。

地下水赋存、运动在地下岩石的空隙中,既受地质环境制约又受水循环系统控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地下水资源调查需要采用种类繁多的调查方法,除采用地质调查方法之外,还要应用各种调查水资源的方法,调查工作十分复杂。

地下水资源调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工程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和环境保护服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这就要求地下水资源调查人员既要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还要熟悉一些非专业的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一般分三步进行,即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一)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及物资后勤管理工作准备,而其核心是技术准备工作中调查设计书的编写。

1.地下水资源调查设计书的定义设计书是调查工作的依据和总体调度方案,是完成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编写设计书之前应充分收集、整理、研究前人资料,如水文、气象、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根据现有资料,确定调查区的研究程度,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有初步认识。

地下水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地下水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地下水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勘查、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地下水和防治地下水污染,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的水(含地热水、矿泉水)。

第三条(基本原则)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地下水应当统筹规划、保护优先、高效利用、合理储备、防治污染、加强监测、严格管理,实行取用水总量与水位控制制度。

第四条(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地下水有关工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地下水管理与监督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有关工作。

第五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负责,将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严控开采,防治污染,维持地下水合理水位,保护地下水水质。

第六条(开发利用主体责任)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地下水取水工程安全管理,节约保护地下水,防治地下水污染。

因违法开采、开采不当造成地下水损害、污染,或者因地下水取水工程建设、管理、使用不当造成他人生命、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七条(公众参与和表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监督、检举损害和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受害者有权要求致害者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

对损害和污染地下水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量成为河道排泄量。其计算方法为河道渗漏补给量的反 运算。 (3)其他排泄量
侧向流出量 越流排泄量
人工开采净消耗量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三、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根据水均衡法原理,用地下水排泄量近似作为补给量。 – 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包括:
山丘区地下水的总排泄量
W g山
河川基流量
河川潜流量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平原区补给量是指天然或人工开采条件下,由大气降水及 地表水体渗入、山前侧向径流及越流补给等流入含水层的水 量。计算公式为:
W g平 =U p +U s +U 侧山 +U 越补
U s =U 河渗 +U 渠渗 +U 渠灌 +U 库渗 +U 人工
Rg山
U潜 U泉
山前侧向流出量 U侧山
未计入河川径流的山前泉水出露量
山间盆地潜水蒸发量
Eg山
浅层地下水开采的净消耗量 g山
W g山=Rg山+U潜 +U侧山+U 泉+ Eg山+g山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三、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1)河川基流量的概念
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
• 计算各均衡区的平均基流模数,可用各区代表站基流模数按 代表面积加权平均求得。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三、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5)区域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等值线法
在水文地质条件下比较单一的区域,可以用等值线图法计算区 域河川基流量,其步骤如下: • 将各代表站的多年平均河川基流深点绘在地形图上各站流域面 积形心处 • 参照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图勾绘多年平均基流深等直线图; • 用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区域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
R g fi Ri
i 1
n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三、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2.其它排泄量的计算
(1)河床潜流量
流经河床松散沉积物中未被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称为河
床潜流量。
U潜 =K A I T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4)根据开采量总和法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对于某些封闭型的水文地质单元,当降水是地下水唯一补 给源,而地下水的开采量(最大降深的稳定开采量)又已达到极 限(其他地下水消耗量可忽略)时,其年开采总量近似于该封闭 型的水文地质单元年入渗补给量。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3)根据全排型泉水流量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在某些丘陵和山区,降水是唯一的补给源,泉水是唯 一排泄去路,泉水的年流量总和近似于该泉域内降水的年入渗 补给量。 取泉水年总流量与该泉域内大气降水的总量的比值, 即可得到该泉域的大气降水入渗系数( α )。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二)河道渗漏补给量 •当江河水位高于两岸地下水位时,河水渗入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被称为河道渗漏补给量。 •水文分析法: •此法适用于河道附近缺乏地下水观测资料、河段上下游有水文 站的河段。它利用上下游水文站实测径流资料估算河道渗漏补 给量: L U r R上 R下 1 '
L
•式中:λ为上下游水文站间水面及两岸侵润带蒸发量之和与(R 上-R下)之比值,由观测、试验资料确定。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三)渠系渗漏补给量 •灌溉渠道水位一般高于地下水们一,各级渠道(干、支、斗) 在输水过程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补给系数法
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即地下水对河道的排泄量。
河川基流量是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 常用的几种分割方法:直线平割法、直线斜割法、经验关
系法。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三、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2)代表站的选择
代表站应为闭合流域,地表、地下水分水线基本一致; 代表站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地质条件有代表性;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1)利用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计算降 水入渗补给系数 根据动态观测资料确定值
P H P P 0 0

( H max H ht )
P0
式中: h 降雨前的地下水位天然平均降速;t是从H增大到Hmax 的时间,d。 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是几乎没有水平排泄的潜水。
式中:U渠灌为渠灌田间渗漏补给量;β W渠田为渠灌进入田间的水量。
渠为渠灌田间入渗系数;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五)水库(湖泊、闸坝)蓄水体渗漏补给量 水库、湖泊、闸坝等蓄水体得水位高于周边地下水水位时,渗 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被称为水库渗漏补给量。估算方法如下:
其算术平均值即为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 ②典型年法
点绘丰、平、枯典型年的日流量过程线,分割基流,求得
各典型年河川基流量,并计算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 ③代表年径流量与河川基流相关法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三、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4)不同频率的年河川基流量
根据历年的年河川基流量,用适线法计算不同频率的年河川 基流量。 (5)区域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模数分区法
U库渗 =P库 +W入 E0 E出
式中:U渠渗为水库(湖泊、闸坝)渗漏补给量;P库为降水量; W入为入库水量;E0为水面蒸发量;W出为出库水量。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六)山前侧向流入补给量 指山丘区山前地下径流补给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水量,估算方 法见山丘区山前侧向流出量的计算。 (七)越流补给量 深层地下水水头高于浅层地下水水头的情况下,深层地下水通过 弱透水层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 (八)人工回灌补给量 指通过井孔、河渠、坑塘或田面,人为地将地表水灌入地下,补 给浅层地下水的水量。
• 按区域植被、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分布特征,将区域划分为若 干均衡区;
• 每个均衡计算区选择一个或几个分割基流的代表站。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三、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5)区域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 计算区域内各代表站的多年平均河川基流模数。
W基 M基 = f
式中:M基为代表站多年平均河川基流模数;W基为代表站多年 平均河川基流量;f为代表站流域面积。
资源与环境学院
第二章
• 地下水资源概述
地下水资源量
•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 地下水可开采量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一、地下水资源概述
地下水资源:是总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指
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
种地下水量的总称。
区域地下水资源是指区域浅层地下水体在当地
U 渠渗 =mW 渠首
式中:U渠渗渠系渗漏补给量; W 渠首 为渠首引水量;m是渠系渗漏 补给系数。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四)渠灌田间渗漏补给量 灌溉水进入田间后,经过包气带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被称为 渠灌田间渗漏补给量,计算公式为:
U渠灌 =渠W渠田
0.287 0.291 0.690
0.252 —
0.644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给水度:饱和的土壤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排出的水量与土壤 或岩层体积的比值。或者说:把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 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 下释出的水的体积,称为给水度。 给水度确定有实际开采量法、地下水动态资料分析法。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2)回归分析法确定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根据降水量和地下水的排泄量系列资料,可用逐步回归
分析法估算降水入渗补给量,从而确定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地下水的排泄量(主要指水平排泄,不包括潜水蒸发等垂 直排泄)对于降水量存在时间滞后,但只要有地下水排泄量( 河流基流量、矿坑排水量、泉流量等)的系列资料和降水量的 系列资料,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求出各时段降水量对于地下水排 泄量的贡献,可以大致估算出降水入渗补给量。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不同岩性及地下水埋深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地下水埋深(m) 包气带岩性 亚 黏 土 亚 砂 土
1.0 0.351 0.369
2.0 0.237 0.280
3.0 0.208 —
黄土质亚砂土 粉 细 砂 砂 砾 石
0.426 0.487 0.676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 以补给量的地下水资源估算 (一)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入渗到包气带后在重力作用下渗透 补给潜水的水量,它是浅层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来源。其计算公 式为:
U p = PF
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与地下水埋深,包气带石性、降水量有关 α可采用地下水动态资料计算。在地下水侧向径流较弱、地下水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2. 以排泄量估算 (1)潜水蒸发量
潜水蒸发量是指浅层地下水在毛细管作用的影响下,向上
运动形成的蒸发量。它是浅层地下水消耗的重要途径。
测定方法:地中渗透仪实测法、经验公式、潜水蒸发系数
法。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2. 以排泄量估算 (2)河道排泄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