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隐身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隐身技术,又称为隐形技术,是一种能够使物体不被探测到的技术。
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许多应用,包括军事、航空航天、通信、计算机等。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减少雷达反射信号1.使用吸波材料:吸波材料可以吸收雷达波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反射信号。
2.减小物体的截面积:通过减小物体的截面积,可以减少雷达波在物体表面的反射。
这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角度和曲率来实现。
3.降低反射率:使用雷达反射率低的材料可以减少反射信号。
这可以通过使用低反射率的涂层或材料来实现。
4.减少边缘散射:减少物体表面的边缘散射可以降低雷达反射信号。
这可以通过使用雷达透明材料、边缘切割或边缘弯曲等方式来实现。
二、混乱热红外辐射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热红外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降低热红外辐射:通过选择低辐射率的材料、减少热源的温度或遮挡热源等方式可以降低热红外辐射。
2.混淆热红外辐射:通过使用热红外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干扰热红外传感器等方式可以混淆热红外辐射,增加目标的隐身性。
三、抑制声纳探测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声纳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降低声纳反射:通过选择吸声材料、降低结构共振或表面形状等方式可以降低声纳反射。
2.混淆声纳信号:通过使用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隐蔽传感器等方式可以混淆声纳信号,增加目标的隐身性。
3.减小水动力噪声:通过优化物体的外形设计、使用水动力垫片或调整潜艇的速度等方式可以减小水动力噪声,降低目标被声纳探测的概率。
四、对抗光学探测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光学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减小目标的可见光反射:通过选择低反射率的材料、使用光学吸收剂或使用反射率低的涂层等方式可以减小目标的可见光反射。
2.混淆目标的光学特征:通过使用光学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使用光学迷彩等方式可以混淆目标的光学特征,降低目标被光学探测的概率。
以上是隐身技术主要原理措施的一些例子。
隐身飞机原理

隐身飞机原理
隐身飞机原理即常常被称为隐身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特殊设计和材料,使飞机在雷达、红外和可见光等探测系统中减少被探测的可能性,提高隐形性能。
首先,隐身飞机采用了外形设计的几何理论。
通过减少飞机表面的凸起部分和边缘,减小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
这意味着飞机从雷达的角度看起来更小,减少了被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性。
其次,隐身飞机使用了吸波材料来减少雷达反射。
这种材料能够将雷达波吸收或散射,减少反射回雷达的能量。
吸波材料被涂覆在飞机表面,减少了雷达反射信号的强度,使飞机在雷达系统中更难被探测到。
此外,隐身飞机还采用了内部嵌入的传感器和电子设备来监测外部环境,并及时做出调整。
飞机上的电子设备可以监测到来自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的探测信号,并根据信号做出实时调整,使飞机保持最佳的隐身性能。
还有一种常用的隐身措施是使用RCS降低涂层。
这些涂层可
以对飞机进行涂覆,从而减少飞机面积对雷达和其他传感器的反射。
这种涂层通常由一种特殊的材料制成,能够吸收或散射入射的雷达波。
综上所述,隐身飞机通过外形设计、吸波材料、传感器和涂层等多种措施,以减小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和被探测的可能性,
提高飞机的隐形性能。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隐身飞机在战争和情报侦察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飞机隐身原理

飞机隐身原理雷达隐身:让雷达探测不到最高效的手段就是外形隐身,利用光线的反射原理,飞机采用特殊的形状来将雷达波的散射能量规避到雷达威胁角域之外。
拿平面镜来说,阳光垂直照射在镜子上时,反射的太阳光很强,很耀眼,当镜子稍微偏转一点角度,太阳光反射到另外的方向,看不到反射光,因此隐身飞机侧面都设计成倾斜的表面。
除了外形隐身之外,材料隐身也是雷达隐身重要手段。
飞机大量采用吸波材料使目标不反射或减少反射雷达波。
从而使飞机达到隐身的效果。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在向外界发射着红外辐射。
降低红外辐射也是飞机隐身的关键环节,飞机的发动机尾喷口由于温度远高于周围环境温度,容易被红外探测器捕捉到,当飞机超音速飞行时,机体表面产生的气动加热带来的红外辐射也成为不可忽视的辐射源。
例如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中吴京通过把自己全身涂满黑泥从而降低自身温度成功地躲避了敌人的红外探测。
那么怎样才能对飞机上容易产生红外辐射的部位进行隔热、降温呢?典型措施有:在机体表面涂敷降低红外辐射强度的涂料;通过改变尾喷口的形状,使外界冷空气充分与高温燃气进行掺混,从而降低高温燃气的辐射强度。
飞机上有很多天线、雷达需要工作,他们不停的向外界发射电磁波以保证其通信与探测功能,这些能量信号很容易被敌方探测雷达发现。
射频隐身即在不影响飞机通信、探测功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飞机自身设备发射电磁波能量,避免被敌方雷达探测到。
所以说,飞机隐身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肉眼看不见、消失了,而是通过多种综合设计手段,使雷达、红外、射频等探测设备探测不到了。
随着探测手段的不断发展,只有通过更前瞻的外形设计手段、研发更先进的隐身材料,才能在隐身与反隐身这对矛与盾的持久战之中抢占先机。
目前我国的飞机隐身技术正在高速发展,未来将更好地应用于我国的航空工业。
飞机隐身技术

飞机隐身技术隐身飞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各个国家也开始启动了自己的隐身飞机的研发项目,其中包括,德国的“萤火虫”隐身飞机计划,俄罗斯的S-37等,以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开发的第一,第二,第三代隐身飞机。
第一代以F-117和夭折的A-12为代表,F- 117A首次用于实战是在1989年12月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军事行动,遂行轰炸任务,取得巨大成功。
这让隐身飞机被各国所重视。
飞机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电子隐身技术、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电磁隐身技术等,由于现代防空体系中最为重要、使用最广、发展最快的探测器是雷达,因此,雷达隐身技术成为最主要的隐身技术。
雷达隐身技术的核心就是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目前可采取的RCS减缩手段主要包括外形隐身技术、材料隐身技术及对消技术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1 外形隐身技术外形隐身技术就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设计军用目标各部件和整机的外形,使它的RCS 最小,主要理论依据来自目标各部件的电磁散射机理[4],目前采用的主要措施有:①采用翼身融合体,全埋式座舱和半埋式发动机,使机翼与机身、座舱与机身平滑过渡,融为一体;②机翼采用飞翼、带圆钝前缘的V型大三角翼、低置三角翼、平底翼融合体以及活动翼结构等;③努力减少飞机表面能造成散射的突起物、取消一切外挂武器和吊舱,将外挂设备全部置于机内;④借助机身遮挡强的散射源,将发动机进气口设在机身背部,进气道采用锯齿形;⑤座舱盖镀上金属镀膜,使雷达波不能透射入座舱内部;⑥采用倾斜双垂尾或V型尾翼;⑦采用尖形鼻锥;⑧改进天线罩,采用可收放天线等等。
2 材料隐身技术材料隐身技术就是采用能吸收或透过雷达波的涂料或复合材料,使雷达波有来无回、多来少回。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雷达吸波材料,此类材料可将雷达波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运动的能量,并通过该运动的耗散作用转化为热能。
美国的B- 2A、F- 117A和F- 22等隐身飞机均在金属蒙皮、机翼前后缘、垂尾和进气道等强回波部位大量使用吸波材料来减小RCS。
2017年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隐身飞机

2017年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隐身飞机
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提干考试培训大学生士兵提干提干考点提干考试大纲
隐身飞机就是利用各种技术减弱雷达反射波、红外辐射等特征信息,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的飞机。
目前,飞机隐身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减小飞机的雷达反射面,从技术角度讲,其主要措施有设计合理的飞机外型、使用吸波材料、主动对消、被动对消等;二是降低红外辐射,主要是对飞机上容易产生红外辐射的部位采取隔热、降温等措施;三是运用隐蔽色降低肉眼可视度。
准维教育军队考试网
功能特点
1、布局:
例如飞机采用翼身融合体,使机翼、机身平滑过渡,减少容易造成电磁波反射的尖角和平面;采用向内或向外倾斜的双垂尾,使电磁波发散;采用背部进气道,充分利用机身屏蔽作用来减弱反射波等。
2、发动机:
主要是减少红外辐射,例如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其内外涵道的热、冷空气混合排出,减少喷气的热辐射量;采用蒸汽式或气动雾化喷嘴使燃油充分燃烧,减少红外喷泄和“拉烟”;采用二元喷管以滤除大量辐射;在燃油中增加特殊添加物,使排气中的红外辐射减弱;采用异形喷管以改变波长,使红外探测器失效等。
3、材料选用
在飞机表面涂覆放射性同位素,它放射的高能粒子在飞机周围形成等粒子屏,可以吸收和屏蔽雷达波和红外辐射;采用各种类型的铁氧体涂层也可以有效地减小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采用先进复合材料和电磁波“吸收材料”组合而成的吸波结构材料制造飞机,可以更有效地减少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
张为臻博客。
为什么隐形飞机会“隐身术”?

为什么隐形飞机会“隐身术”?一个飞行器的隐身能力取决于它能否避开敌方的探测系统以及模糊和混淆可能的侦测。
隐形飞机就是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技术,使敌人在其空中不能发现,从而致使其自身安全。
1、避开敌方探测系统探测系统是隐形飞机无法避免的对手,它们可以在某一时刻准确地将飞机位置反映出来。
为了避免这一弊病,首先要控制飞机上使用的电子设备的发射功率,使其即使被探测也不能被敌方发现。
其次,飞机的形状也应适当的采用流线型的设计,以起到抵抗雷达波的效果。
2、模糊和混淆可能的侦测隐形飞机不仅要对敌方的探测系统进行模糊和混淆,还要对它们自身的发射和传输信号进行模糊和混淆。
另外,它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措施,比如根据飞行方向和拐弯的情况,来进行混淆。
最后,采用抗干扰技术,避免所发射的信号被敌方发现。
3、涂层技术涂层技术是隐形飞机的另一个重要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利用特殊的材料,将已配备在飞行器身上的一些电磁设备借助所需的金属等材料进行散射,隐藏其位置,而且它要求由多层涂层组成,从而有效地遮挡受到的电波。
4、使用噪声储存功能使用噪声来屏蔽检测,可以使敌对方探测者发出的脉冲无法通过倔强的噪声而被准确地检测。
另外,它还会分散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使得探测难以发现。
5、烟雾烟雾可以实现泛滥反射,使飞行器的位置变得模糊。
烟雾可以在敌方的探测器上产生模糊的反射,从而使得探测者无法准确发现飞行器的信号和位置,从而实现了隐身的效果。
隐形飞机的隐身“术”技术确实能够提高它的安全性,避免多处危害,即使在被发现的风险下,它仍能确保其安全飞行。
飞机的隐身措施

飞机的隐身研究及措施隐形对于一般人来说都不陌生,虽然这些说法大多数来自小说和神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隐形的例子。
比如说变色龙就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颜色来进行隐形。
人们通过研究仿生学,并且应用了最新的技术和材料,终于在庞大的飞机上也实现了隐形。
从原理上来说,隐形飞机的隐形并不是让我们的肉眼都看不到,它的目的是让雷达无法侦察到飞机的存在。
隐形飞机在现阶段能够尽量减少或者消除雷达接收到的有用信号,虽然是最为秘密的军事机密之一,隐形技术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一.飞机的隐身研究隐身技术定义是: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当前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外形隐身技术。
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如雷达等)发现不了己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可能。
雷达隐身技术避开雷达是实现隐身的关键。
雷达隐身技术是怎样实现的呢?首先我们得分析雷达的工作方式,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
由于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律,因此,当雷达波碰到飞行目标飞机、导弹等时,一部分雷达波便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雷达波的时间和方位便可以计算出飞行目标的位置。
由此可见,飞机要想不被雷达发现,除了超低空飞行避开雷达波的探测范围外,就得想办法降低对雷达波的反射,使反射雷达波弱到敌人无法辨别的地步。
衡量飞行器雷达回波强弱的物理量为雷达散射截面积(英文名称RadarCross-Section,缩写为RCS),是指飞机对雷达波的有效反射面积,雷达隐身的方法便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减小飞机的RCS。
例如美国的B-52轰炸机的RCS大于100平方米,很容易被雷达发现,而与其同类的采用了隐身技术的轰炸机B-2的RCS约为0.01平方米,一般雷达很难探测到它。
二.飞机的隐身措施1.可见光隐身(运用隐蔽色降低肉眼可视度。
f22隐身原理

f22隐身原理
F22隐身原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战机被雷达系统探
测到的概率,从而提高其隐身性能。
首先,F22战机的设计采用了低可探测性原理,减少了其雷达
反射面积。
例如,战机的表面大部分都是平滑的曲面而非棱角分明的结构,以减少雷达反射。
此外,战机的引擎进气口也被设计成了S形曲面,以降低进气口对雷达波的反射。
其次,F22采用了隐身涂料。
这种涂料含有吸波材料,可以吸
收雷达波而减少反射。
此外,涂料的颜色也被精心选择,以提高战机在不同环境中的隐身性能。
第三,战机的传感器和武器系统被内置在机身内部,并采用了复杂的隔离和屏蔽措施,以减少其对雷达系统的探测。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小战机的雷达截面积,还可以降低其辐射特征,增加隐身性能。
第四,F22战机采用了先进的雷达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可以
主动干扰敌方雷达系统的运作,减少被探测的可能性。
战机还配备了自动驾驶和导航系统,可以通过预测敌方雷达扫描模式,及时采取规避措施。
总体来说,F22战机的隐身原理是通过优化战机的设计,采用
隐身涂料,隔离和屏蔽传感器系统,以及配备先进的雷达和电子对抗技术,来减少其被雷达系统探测到的可能性,提高其隐身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机的隐身研究及措施隐形对于一般人来说都不陌生,虽然这些说法大多数来自小说和神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隐形的例子。
比如说变色龙就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颜色来进行隐形。
人们通过研究仿生学,并且应用了最新的技术和材料,终于在庞大的飞机上也实现了隐形。
从原理上来说,隐形飞机的隐形并不是让我们的肉眼都看不到,它的目的是让雷达无法侦察到飞机的存在。
隐形飞机在现阶段能够尽量减少或者消除雷达接收到的有用信号,虽然是最为秘密的军事机密之一,隐形技术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一.飞机的隐身研究隐身技术定义是: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当前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外形隐身技术。
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如雷达等)发现不了己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可能。
雷达隐身技术避开雷达是实现隐身的关键。
雷达隐身技术是怎样实现的呢?首先我们得分析雷达的工作方式,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
由于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律,因此,当雷达波碰到飞行目标飞机、导弹等时,一部分雷达波便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雷达波的时间和方位便可以计算出飞行目标的位置。
由此可见,飞机要想不被雷达发现,除了超低空飞行避开雷达波的探测范围外,就得想办法降低对雷达波的反射,使反射雷达波弱到敌人无法辨别的地步。
衡量飞行器雷达回波强弱的物理量为雷达散射截面积(英文名称RadarCross-Section,缩写为RCS),是指飞机对雷达波的有效反射面积,雷达隐身的方法便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减小飞机的RCS。
例如美国的B-52轰炸机的RCS大于100平方米,很容易被雷达发现,而与其同类的采用了隐身技术的轰炸机B-2的RCS约为0.01平方米,一般雷达很难探测到它。
二.飞机的隐身措施1.可见光隐身(运用隐蔽色降低肉眼可视度。
)最早的隐身----迷彩是一种光学隐身。
在飞机的表面涂抹各种保护迷彩和变形迷彩,降低飞机与背景之间颜色和亮度的反差,或歪曲飞机的原有外形,使各种光学侦察器材难以发现和辨认,并对飞机的闪光、发光、喷气、喷火尾迹进行处理和控制。
在视觉上我们很难分清原来的形状,如飞机背上涂迷彩的草绿色,很容易跟草地的颜色混淆;而机腹涂成天蓝色,跟天空的颜色一致,这样无论它在地上还是天上,都很难看清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一些飞机采用了经大量试验的迷彩涂料,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飞机与天空背景的对比度,以减小飞机的目视特征,实际上这是一种最简单的隐身技术。
在“二战”初期,德军战斗机的标志十分醒目,色彩鲜艳,可是他们很快意识到这并非明智之举。
因为他们发现,盟军的飞机大多采用深绿、褐、灰或蔚蓝色,这些颜色常常和蓝天、大地等背景混为一片,找起来着实费劲,于是,德军战机很快改为由四五种颜色组成的密集网伪装图案,这就是早期的飞机可见光隐身技术。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人们在寻找空中飞机时,首先见到的往往不是机身,而是拖在飞机后面长长的尾迹--“拉烟”。
拉烟是喷气燃料燃烧后的残渣与水蒸气的混合物。
解决拉烟问题的有效办法是采用新型燃油喷嘴,使燃油充分燃烧,或在燃料中添加氯氟黄酸等抗凝剂,消除或减弱飞机的冷凝尾迹,这些技术已被美国B-2隐形飞机使用。
改善飞机外形的光反射特征也可提高可见光隐身性能。
如,将座舱罩设计成多面体,用小平面多向散射取代反射效果与镜面反射相差无几的大曲面反射,从而将太阳光向四周散射出去。
这种技术多用于直升机,最典型的是美国陆军的AH-1S'‘眼镜蛇”直升机,该机的座舱为由7个小平面组成的多面体,其隐蔽性明显得到增强。
2.利用外形技术隐身:由于一般飞机的外形比较复杂,总有许多部分能够强烈反射雷达波,像发动机的进气道和尾喷口、飞机上的凸出物和外挂物、飞机各部件的边缘和尖端以及所有能产生镜面反射的表面,因此必须对飞机的外形和结构做较大的改进。
合理地设计飞机外形,以达到降低目标的RCS,或使目标回波偏离侦察雷达视向是外形隐身技术的目的。
研究表明,要获得低的RCS,飞机应具有光滑平坦的外形,机头截面要小;机身应尽量减少有垂直于入射波的平面和圆筒式锥形表面;应避免尖锐边缘、陡角(如机身和机翼转折点)和看得见的腔体(如发动机进气道);发动机应埋入结构内部,进气口和尾口必须经特殊设计;采用大后掠角机翼、V形双垂尾以及翼身融合的外形布局;尽量减少外挂设备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隐身飞机的外形十分独特,如美国研制的全天候单座隐身战斗机F-117“夜鹰”,更有其奇特的外形结构,它采用独特的多面体外形。
基本上是由平面组成的角锥形体,尾翼为V形;图1.F-117“夜鹰”的多面体外形。
基本上是由平面组成的角锥形体,尾翼为V形。
F117的多棱折面使雷达波到达折面后,会向其他方向反射。
利用折面的设计,实现对雷达波的反射,达到隐形的目的,这种技术反映了较早的隐形思想。
但是对于飞机来说,平面的设计会使飞机的阻力增大,升力减少,机动性变差。
而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制了B-2“幽灵”战略隐身轰炸机,它的外形隐身措施更具有特色。
首先,它的机身、机翼、发动机舱交接处采用弧面连接,融为一体,整个外形呈三角形飞翼结构,蒙皮表面平整,克服了雷达波绕射大的倾向。
飞机上干脆不设置垂直尾翼,消除了尾翼和机身间的角反射器效应。
发动机隐藏在机体内的背部,没有吊舱,机体后缘呈锯齿形,外侧机翼伸出很多。
它的尾喷管呈V形,处在机体的背部,大大降低被雷达和红外探测的机会。
图2.B-2战斗机B-2前缘后掠、后缘为大锯齿形,没有机身和尾翼,整个飞机像一个大的飞翼,其发动机进气道布置在机体上方,没有外挂物突出在机体外面。
此外,为了进一步减小飞机的RCS,还在机翼的前后缘、进气道唇口部分采用了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整个飞机表面涂以黑色的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3.利用阻抗加载技术隐身所谓阻抗加载技术,就是根据电磁波干涉原理,产生一附加波来抵消入射波,以实现隐身的一种技术。
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在机身上适当地“开口子”或“拉槽”,人为地产生一些“谐振腔”,这些谐振腔会在入射波的激励下自动产生一抵消入射波的附加波:另一种做法是通过飞机内部的专门装置来产生附加波,该附加波的空间分布与飞机周围散射(反射)电磁波的分布相同,幅值相等,但相位相反,因而附加波和散射电磁波可以相互抵消。
4.等离子体隐身等离子体是由电子、正负离子、中性气体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混合而成的物质。
是继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的第四态物质。
等离子可以通过专门的等离子体发生器来产生,也可以通过物体表面涂敷放射性同位素来产生。
不管何种产生方式,只要飞机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足够电离密度和厚度的等离子体,雷达辐射的电磁辐射就会有一部分被等离子体吸收,另一部分则在等离子体层中发生绕射,或改变传输方向,而不产生有效反射。
这就是所谓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近年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美等国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例如,B2上面涂了一种能够产生等离子体的涂料,在飞行中,该涂料把周围的空气电离,形成一层带电薄膜(物理上把这层膜叫等离子体鞘)蒙在飞机的周围。
使射来的雷达波或者被散射或者被吸收。
但由于此涂料是靠它的辐射来产生电离,因而对人体有害,一般用在无人机上。
这是一种利用或者是人为地制造等离子体的隐身技术。
有人驾驶的B2上的人造等离子体是用高压、高温产生的。
它的机翼前缘加有高电压,尾喷流里面加有负离子,因而它的机翼前缘到机翼后缘之间能产生几十万伏甚至是上千万伏的电位差,使它机翼的表面气流电离,产生等离子体。
此时飞机已经不在空气里飞行,而是在等离子体里飞行,等离子体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它的升力、阻力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设计得好,它的机动性能可以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美国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可使一微波反射器的雷达截面在4~14吉赫兹频率范围内平均降低20分贝,即回波的信号强度减小到原来的1%。
据报道,俄罗斯已开发出两代等离子体装置,并在飞机上进行过试验。
第一代产品是等离子体发生片,其厚度0.5~0.7毫米,将其贴在飞行器的强散射部位,电离空气即可产生等离子体。
第二代产品是等离子体发生器,在等离子体发生器中加入易电离的气体,经过"脉冲电晕",即可产生等离子体。
第二代产品的重量不到100公斤,它不仅能减弱雷达反射信号,还能向敌方发出一些假信号,以迷惑敌方的探测系统。
俄罗斯正在研制第三代产品,它可以利用飞行器周围的静电能量来减小飞行器的雷达截面。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具有吸波频带宽、吸波率高、隐身效果好、使用简便、使用时间长、价格便宜;无须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设计,不影响飞行器的飞行性能;维护费用低等优点。
但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实现隐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安装等离子体发生器的部位无法隐身,而且要求电源功率很高,设备大;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难点是同位素的剂量难以控制。
实现等离子隐身的关键在于如何对等离子体包层的电子密度进行控制。
5.电子隐身“电子隐身”的反雷达探测技术也应运而生。
该技术通过减少飞机上的无线电设备、减小电缆的电磁辐射、对机载电子设备进行屏蔽等办法,来抑制飞机本身的电磁辐射,降低被雷达侦察到的概率。
电子隐身的最好办法就是电磁辐射源的数量,即尽可能的减少无线电设备。
对于一些必须采用的无线设备可以采用发射功率自动管理技术,频率捷变技术和被动雷达技术等措施来提高隐身性能。
研究采用这种技术的有美国的第四代战机F-22等。
6.红外隐身随着红外侦察、探测、制导与热成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任何飞机的热辐射都将成为明显的暴露征兆。
因此,飞机采取降低红外遮挡与衰减装置、涂敷红外掩饰涂料、使用特殊燃料和燃料添加剂、在不影响推进效率的情况下降低红外辐射强度,使对方红外探测器失灵等隐形技术极为重要。
发动机尾喷管、尾气和飞机表面气动加热是现代作战飞机的三大热辐射源。
这些热辐射源产生的热(红外)辐射常常使得飞机很容易被红外探测系统发现,或者被红外制导导弹“盯梢”,从而给飞机招来灭顶之灾。
红外隐身技术的实质就是想方设法降低飞机的热辐射,减小飞机与背景之间的温差,使红外探测系统看不见或看不清。
现代飞机喷气发动机尾喷管排气的温度大约在1000℃左右,是飞机上最强的热辐射源。
降低尾喷管热辐射的根本措施是降低发动机的排气温度。
为此,飞机可以采用一种所谓的矩形二元尾喷管,加大尾喷管和冷空气的接触面,以利于尾喷管散热以及燃气射流与冷空气的混合,.降低红外幅射。
‘这种技术已经应用在美国的F—117A、F-22战斗机和B一2隐形轰炸机上。
除了使用矩形二元尾喷管外,有效控制发动机加力(飞机在使用涡轮喷气发动机或涡轮风扇发动机后面的加力燃烧室所获得的附加推力,加力能提高飞机航速)也可降低飞机尾喷口的热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