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赏析一

合集下载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探讨人性、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小说透过主人公方源的视角,描绘了铸剑师在努力改变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对人性、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2.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鲁迅在小说中透过方源的遭遇,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追求。

3.以暴抗暴的思想:小说热情讴歌了眉间尺和黑色人勇于讨还血债的复仇精神,表达了作者当时萦绕于心的以“火与剑"反抗暴力统治的复仇意志。

4.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的相互交织:小说所呈现的两种格调——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既表达了作者深广的忧愤,也诠释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总的来说,《铸剑》这部小说内涵丰富,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这个复仇却是死后的复仇。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这样的呈现形式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细细思索,有些仇在现实里想报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样借由一个外人之手以自杀的方式从而得到为父报仇的机会或许可行性更高。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手段还是达到目的了。

实不相瞒,在阅读的时候,我还是怀疑武士的可靠性的。

鲁迅先生的笔法是荒谬的,但是他揭示的却是很现实的道理。

无名小卒要抵抗王室付出的将是几代人的代价,就连报仇也是要以牺牲自己为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到最后没有人能够认出王的头颅,于是三人都得到了厚葬,这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王生前这么多人阿谀奉承,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认出头颅,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普通人在死后可能都享受不到王室的待遇,而眉间尺却有这个“殊荣”,他父亲的剑算不算铸成了?
为父报仇和性格懦弱的冲突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而自刎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报仇的决心看起来像是非理性的冲动。

武士的三言两语,信誓旦旦就让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自刎,这在常人也许是要反复权衡的。

鲁迅先生要展现的是与《影的告别》中相似的个体虚无主义,这种麻木是时代的悲哀,是自身的堕落和以盲目牺牲为性质的反抗。

《铸剑》的文学性不算高,但是围绕着“复仇”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小说荒谬的呈现形式和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却发人深省。

铸剑 赏析

铸剑 赏析
《铸剑》写于1926年底,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作品对复仇精神的描写,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在女师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目睹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认为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了作品中。现实的严酷也促使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鲁迅在1925年跟许广平的通信第十封里面就这样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很显然《铸剑》这篇小说在古代传说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一、题解与素材来源
《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艺术上,《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鲁迅写黑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他让眉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三头相搏”更是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仇恨的头颅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复仇,要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产生了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难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些都写得非常惊世骇俗,但是又非常传神。这样就形成了小说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铸剑》的主题意蕴是丰富和复杂的。鲁迅一直紧张地思考“复仇”问题。“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这个结尾真是鲁迅式的,充满了深长的调侃意味,既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时又包含着对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残害百姓的专制暴君尽管已经在一场正义的复仇行动中丧命,但百姓们依旧木然地对着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几个“义民”更是“很忠愤,咽着泪,怕(黑色人、眉间尺)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鲁迅歌颂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复仇梦现奈何终是镜花水月-----鲁迅《铸剑》鉴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洪祥学号:联系方式:《铸剑》是鲁迅1927年创作的一篇历史小说。

1927年正值“三一八事件”发生不久,在创作铸剑之前,鲁迅刚刚完成其著名悼念小说《纪念刘和珍君》。

因此,我们不难就想到这两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分析铸剑的主题。

其实,铸剑小说的主题是鲁迅文章里较为清晰的,虽然也是含有内在主旨,延伸思想。

但是,大家不难看出,其主题是“复仇”。

《铸剑》原名《眉间尺》,是后来才改名为《铸剑》并收入《故事新编》的。

故事新编的新就新在鲁迅先生采用古今杂糅的方式,将现实和古代神话、传说、历史事实结合起来,以达到借古讽今的创作效果。

《铸剑》更是深得此法。

鲁迅先生借本文指导青年,血债必须索还,斗争的方式可以随机应变。

请愿的方式不再适用,是时候铸剑武装自己去实现革命理想了。

他还在《死地》上指出:“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

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以流血得来。

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

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使巳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

……死地确乎已在前面。

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

”其实早在辛亥革命时鲁迅就提出了武装的重要性,只是在《铸剑》才明确的指出要利用利剑来打到列强。

而这把利剑的含义更是意义深刻。

关于复仇的意义也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思想。

具体的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首先我们就需要讨论一下为什么鲁迅先生要改文章题目的意义。

我认为,铸剑这个题目可以更好的突出小说的意象:剑。

那把经过高温高压锻炼的、纯青的、透明的,冰也似的复仇之剑。

这也正是后来的复仇之神黑衣人的精神象征。

同时,铸剑也可以强调出铸剑的过程,铸剑表面指双剑的铸造过程,深层意思则表示眉间尺性格的成熟过程。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以往鲁迅研究对《铸剑》的评价以“胜利凯歌声中潜伏着的反革命逆流,于是爱憎、喜怒交织在一起,全部倾注在《铸剑》的字里行间”之类的为多,但我却更赞同高远东教授提出的“还应包括对尼采哲学的爱好的扬弃、对青年时期某种理想精神的重新关照和审视以及心灵深处郁积已久、只在《野草》中略有“抒愤”的苦闷和矛盾。

”《铸剑》是时代的,更是鲁迅个人的。

一. 歌《铸剑》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三首奇怪的歌了。

这三首歌可说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和基调所在,反映了鲁迅复仇哲学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白话翻译,前两首歌的显意是反抗强暴和复仇,第三首是堂皇的颂歌,但它们包涵的内容决不仅仅如此。

鲁迅在给友人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在《铸剑》里,我以为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

但要注意的,是那里面的歌,意思都不明显,因为是奇怪的人和头颅唱出来的歌,我们这种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

”所以我们与其去推敲那些看起来“实在”却无特别意义的字面,不如注重歌中能引发人联想的“有意味的形式”。

这几首歌采用了“骚体”的形式,但没有楚辞的瑰丽意象和曲折表达,而是多用直书胸臆的“赋体”,本质上更接近小说而非诗歌。

前两首歌的感情表达正是由“哈哈爱兮爱乎爱乎”这样一系列拟声词组成的感叹句和衬句来承担的。

在一唱三叹的反复吟咏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宴之敖内心的激越、慷慨和悲凉。

而且可以发现隐藏在叹词背后的对与复仇行为本身的超脱、调侃和虚无感。

鲁迅在另一封书信里提到:“第三首歌,的确是伟丽雄壮,但‘堂哉皇哉兮嗳嗳唷’之中的‘嗳嗳唷’,是用在猥亵小调的声音。

”这与前来两首歌的庄谐杂糅的处理是一样的,只是更加大了嘲弄性的内容。

这三首歌中的主要存在的两类情感——慷慨激越的正义感和反复吟咏才能觉出的虚无情绪交织和隐现出共同的主题:讴歌与反抗复仇,但却充满了“荷戟独彷徨”的孤独和复杂。

二. 复仇者宴之敖和眉间尺,一个是“久经锻炼的老战士”,一个是“正在成长的复仇者”,谁是小说中的“男一号”尚不能定论。

电影铸剑赏析

电影铸剑赏析

电影铸剑赏析电影《铸剑》赏析。

电影《铸剑》是一部以古代铸剑技艺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影片。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铸剑匠人的故事,展现了古代铸剑技艺的精湛和匠人精神的传承。

本文将对该影片进行深入分析和赏析。

首先,影片通过对古代铸剑技艺的展现,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匠人精神。

在影片中,主人公是一位拥有卓越铸剑技艺的铸剑匠人,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华都投入到了铸剑技艺的研究和创新中。

他不仅精通传统的铸剑技艺,还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和材料,力求将铸剑技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对铸剑技艺的执着和对匠人精神的传承。

他不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铸剑匠人,更是一个对自己的技艺充满热爱和追求卓越的匠人。

这种匠人精神在整个影片中贯穿始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影片通过对古代铸剑技艺的展现,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匠人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

在古代,铸剑技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艺,铸剑匠人的技艺和作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生活。

在影片中,主人公始终将自己的技艺和作品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他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还在每一把铸剑上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情感。

他深知自己的技艺和作品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因此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技艺和作品的高度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这种职业精神和责任感在整个影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影片通过对古代铸剑技艺的展现,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匠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古代,铸剑技艺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艺,但是在影片中,主人公始终保持着对铸剑技艺的创新和进取的精神。

他不仅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和材料,还不断追求技艺的卓越和作品的完美。

他深知自己的技艺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进取,才能够在这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铸剑技艺的创新和进取的精神,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力求将铸剑技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整个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铸剑鲁迅赏析》。

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他的小说《铸剑》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对《铸剑》进行一番赏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铸剑》的故事情节。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刀剑匠人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机会,成为了一个刀剑匠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铸造出了一把精美的宝剑。

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铸剑》的艺术特色。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刀剑的描写,寓意了人生的坎坷和曲折。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我们来谈谈《铸剑》的文学意义。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不要轻言放弃。

同时,它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因此,《铸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启迪人心的作品。

总之,鲁迅的《铸剑》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作品,它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探索,展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力作,它将继续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追逐梦想。

浅析《铸剑

浅析《铸剑

浅析《铸剑>开篇的眉间尺,不过是个未满十六岁的少年,性情优柔寡断,杀一只扰人清梦的老鼠都要反反复复,犹豫半天。

好不容易将它踩死,却又满心愧怍,“仿佛自己做了什么大恶似的。

”这样一个青年人,却于十六岁生日当天,背负着由父亲生命换来的青色宝剑,踏上注定漫长艰险的复仇之路。

但谁又料得到第一天就已被杀父仇人察觉。

眼见复仇无望,眉间尺面对自称能替他报了复仇的黑色人,毫不迟疑地挥剑抹向颈中,头颅落地之际,身体仍保持着递剑的姿势,动作决绝而惨烈,一扫前日的软弱。

从此,黑色人接过眉间尺的担子,奔赴王宫刺杀国王。

作者对刚出场时的黑色人的描写是这样的: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

黑色,是抹不开的阴暗和吹不散的乌云。

他尖利的冷笑,凄厉的歌声,不带一丝温情的话语,徘徊于你的耳畔。

他带给人的感觉,如同一块冰冷刚硬的黑色金属,凛然而不可侵犯。

“你还不知道么。

我怎么地善于报仇。

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人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自己!”他如此解释自己愿为眉间尺复仇的原因。

黑衣人,是个单纯的复仇者与反抗者。

他是所有愤怒者、冤屈者、压抑者心中仇恨之情凝结而成的影子。

狼袭,入宫献技,刺杀国王,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徐徐展开。

眼见金鼎中眉间尺的头不敌王的头,他从从容容地伸长脖子,挥动清如玄冰的青剑,斩向自己的脖颈,头颅随即落入鼎中,与眉间尺的头共同作战,直至确保王头断气。

黑色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只为履行诺言和实践刻在心上的深深的复仇信念。

眉间尺、黑色人是暗夜中伟大的斗士和孤独的反抗者,以其无畏的精神,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壮丽悲歌。

与他们截然相反的是众人的荒唐和冷漠。

繁复华丽的宫廷仪仗,不过是几个“走得满路黄尘滚滚”的武人,加上一队“吹着不知道叫什么名目的劳什子”的乐师。

贵族官员全是老头子、矮胖子,满脸油汗。

民众似乎是为了热闹而活,听说国王出行,难得便呆站在街上等着车队到来,女的蓬头垢面,不抹脂粉就急忙探出房门。

眉间尺本准备行刺,却被好事者绊倒,接着便陷入一连串的麻烦之中,错失了复仇良机。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从历史的复仇到现实的复仇——浅析《铸剑》的复仇意识摘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申、有仇必报,自古如此。

而鲁迅的《铸剑》中由铸剑引起的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仇恨,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和宴之敖都是反抗的一族,尽管报仇的目的不同,但在复仇的过程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是相同的,作品中经过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宴之敖,复仇主体的转移来突出复仇精神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反映鲁迅对黑暗现实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意识(一)贯穿其中的复仇主题《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

“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对于历史,鲁迅有着比同时代其他人远为清醒与深刻的认识,也怀着更为强烈与深切的憎恨与否定。

在看待历史与传统时,鲁迅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是从其本质来进行观照的。

《铸剑》的故事本来自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中记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原来的故事极为简短,如《列异传》的记载如下:“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

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

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则原始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复仇意识,这也是它被选中作为小说素材的原因。

但值得重视的是,鲁迅在展开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把这一数百字的记载扩展成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小说,使其具有了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品格。

为了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鲁迅写出了眉间尺性格的变化:他开始的时候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对一只落水的鼠,时而痛恨,时而同情,引起了母亲的忧虑。

浅谈鲁迅《铸剑》

浅谈鲁迅《铸剑》

浅谈鲁迅《铸剑》《铸剑》是鲁迅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里面的一篇小说。

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我之所以会对《铸剑》这篇文章感兴趣,是因为刚读起这篇文章时,主人公眉间尺与老鼠之间的生动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精彩绝伦的描写让我对鲁迅更加敬佩。

下面请让我浅浅地分析一下《铸剑》这篇文章。

首先从写作背景谈起。

本文是鲁迅在1926年10月完成的。

当时的鲁迅于北京在内与兄弟周作人不和,在外与政府及政客不和,内心受到深刻的打击,为了暂避军阀官僚们的迫害,于是便来到了厦门。

我想这正是鲁迅之所以会把复仇心理与原侠精神融合在《铸剑》里的原因吧。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政府,人民民不聊生生活痛苦,而且愚昧的国民性更让鲁迅深深地感到失望,加之个人在北京的悲惨遭遇,不但外人政府不理解,就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无法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所以鲁迅就写出了《铸剑》这篇文章。

因为小说其实就是现实的最好反映。

《铸剑》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主人公眉间尺为报杀父之仇的复仇故事。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了眉间尺戏鼠,然后明仇;第二部分是发展,写了眉间尺寻仇受阻遇到黑色人相助,为报仇而献头;第三部分是高潮,写了眉间尺和黑色人为了智取王命而血战;第四部分是结尾,写眉间尺、黑色人、楚王三首俱葬。

据我查资料所知,鲁迅的《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炼成了,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

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

鲁迅先生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许多血腥的革命的发生,那血与泪的惨痛代价,才会有这么深的感慨来写下这篇《铸剑》。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
《铸剑》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一部作品,它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勇气和信仰。

下面,我们将从作者、内容和主题等方面分步骤阐述《铸剑》的赏析。

一、作者
《铸剑》的作者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他在短短的文字中尽情地表现出他的思想和感情。

冯梦龙的文学才华,被誉为元代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思想精华,成为了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内容
《铸剑》的内容是很有深度和内涵的,通过故事的情节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农夫,为了治病,向佛祖祈求帮助,借助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了一把锋利的剑。

他用这把剑杀死了一个恶霸,但这把剑无法再使用,只能成为一种信仰和勇气的象征。

这个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在面对困境时,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信仰,还需要智慧和耐心。

三、主题
《铸剑》的主题是人性的善恶、勇气和信仰。

在这个故事中,农夫的善良和智慧救了他的家人,而恶霸的残忍也为自己招来了不幸,人性的正义最终得以实现。

同时,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农夫对信仰和勇气的追求,他不断地尝试着制造一把锋利的剑,最终成功了。

这种追求和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的。

总之,《铸剑》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作者的创作才华。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铸剑》,领悟到其中的深意,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精神追求。

《铸剑》解读

《铸剑》解读

《铸剑》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故事新编》中。

这篇小说讲述了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从主题上看,《铸剑》表现了鲁迅一贯的复仇主题,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文中的眉间尺和宴之敖者都是复仇者,眉间尺为了报杀父之仇,毅然踏上了复仇之路,宴之敖者则是一个具有侠义精神的人,他帮助眉间尺完成了复仇的使命。

而文中的大王则代表了当时的统治者,他的残暴和贪婪,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从艺术手法上看,《铸剑》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夸张等。

文中的剑象征着复仇的力量,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对比,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而大王的形象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得到了强化。

总之,《铸剑》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是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3《铸剑》赏析 长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3《铸剑》赏析 长版

《铸剑》赏析
小说《铸剑》的故事题材源于曹丕《列异传》、干宝《搜身记》这两部历史作品。

小说故事梗概“眉间尺的父亲为大王铸剑,剑铸成反倒被害,眉间尺决心复仇。

途中相遇黑衣人宴之敖者,借宴之敖者之力杀死大王完成复仇。

三头相会金鼎中,无法辨出王头,故“三头并葬。

”该小说意在表现被压迫人民对残暴统治的反抗与斗争及表露朝臣的昏庸、荒诞、滑稽。

《铸剑》成功塑造了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眉间尺与宴之敖者)。

小说第一部分粗略的描述了眉间尺窘迫的家境,与老鼠玩闹的场景就更显得其稚嫩、不懂世事。

同时也为下文复仇不成,将复仇之事托付宴之敖者埋下伏笔。

相比眉间尺,宴之敖者就显得有谋略有章法,遇事也能沉重应对。

宴之敖者形象的成功树立,意在激励中国人民反抗精神,鼓舞人民斗争的意志。

《铸剑》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也别具风格。

“怒吼的文学”事对其客观的评价。

(1)冷峻洒脱的笔调贯穿全文,更显锋芒,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是披露无疑;(2)用喜剧的手法来写悲剧,将悲喜剧混为一体,使得小说情节颇具戏剧化。

喜在于明明是叙写一次复仇的经过却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这一连串事件的喜剧效果,把小说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写作高潮;悲在于为了复仇而牺牲的眉间尺和宴之敖者,该二人影射了那些为了反抗残暴统治而牺牲的志士。

小说将政治性和形象性有机统一;将战斗性和抒情性融为一体;将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付于全文;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无数个高潮使得小说更加脍炙人口。

(完整版)鲁迅《铸剑》之解读

(完整版)鲁迅《铸剑》之解读

鲁迅《铸剑》之解读《铸剑》,是现代语文的名篇,更是传统侠义精神的现代阐释。

清末民初,出版武侠小说无数,巨制宏篇,所在多有。

但其意义何在,价值几何,却是言人人殊,甚或遭致质疑。

而《铸剑》一篇,则横空出世,并且随着时世推移,越发显出其意义,竟有睥睨千古之态。

这个短篇,也应是鲁迅的得意之作,题材特别、人物神奇、气韵凝练、语言瑰丽、充满魅力。

此篇原题《眉间尺》。

眉间尺,乃传说中为父复仇的人物。

传魏曹丕《列异传》、晋干宝《搜神记》均有记载,叙述则详略有别。

略谓“(楚)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

’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云云。

少年眉间尺和“客”的形象及报仇之主题,已显雏形,而其意未申,其人物性格尚欠丰满。

此篇收入鲁迅《故事新编》时,改为现题,是为突出复仇精神的象征“剑”这一中心意象。

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烈饱满的精神力量。

从表层来看,作品无疑是通过“黑色人”宴之敖者助眉间尺复仇的故事,歌颂“以直报怨”的复仇精神,弘扬在火与剑中成熟和彰显的人格力量。

而究其深层,则还包孕着鲁迅对英雄命运和人生悖论的个人色彩浓郁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青年眉间尺,从母亲那里听闻父亲的深仇,在母亲鼓励下毅然踏上复仇的险途。

得知父仇难报后,又以非凡的勇毅断然自屠,将复仇大业托付于“黑色人”宴之敖者。

宴之敖者在狼群咻咻的喘息和闪烁着绿光的凝视中,背挎青剑直“向王城走去”。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首大战中,宴之敖者借助眉间尺的协助,最终铲除了独夫民贼。

这些,都与传统侠义精神有共通之处。

但是,从作品的结局,我们又看到,最终,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归于尽,尸骨难解难分,大复仇演变为大出丧、狂欢节,宴之敖者与眉间尺身首异处,且连仅余的头颅也被与仇敌的头颅并置共陈,公开展览,“享受”虚妄的欢呼和膜拜;复仇本身,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复仇的后果,同时被遗忘、遗弃;愚昧的、以复数存在的看客,才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一、题解与素材来源《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

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从素材来说,《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本中国古代小说。

鲁迅在自己编的《古小说钩沉》里,就曾引了《列异传》的这篇小故事,这个故事也见于《搜神记》等其他典籍里,鲁迅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进行了改造和创造而完成了这篇小说。

二、人物分析小说塑造了两个复仇者的形象,一个是眉间尺,另一个就是宴之敖者。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复仇者形象:眉间尺是为父报仇,所以他有报仇的强烈意志和愿望,毫不犹疑地把头颅交给了宴之敖者,但是因为他的性格优柔,缺乏那种复仇者必须具有的决绝的气概,所以只能借助于宴之敖者。

小说着力刻画了宴之敖者令人战栗的冷峻,他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斗士,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是要为一切遭受苦难的人民复仇。

这是鲁迅极力赞赏和歌颂的豪侠之士。

实际上,鲁迅正是与《铸剑》中“黑色人”相似的一个绝望的、向黑暗世界反抗的复仇者形象。

在小说中,从衣着打扮到外貌特征,鲁迅都是以自己为原型来刻画宴之敖者的(“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

黑色人明显的带有鲁迅自我人格痕迹,这已经成为学界之共识。

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忽略了眉间尺与鲁迅自我的关系。

其实少年眉间尺是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

从眉间尺到宴之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鲁迅写出了自我人格发展的一段历史。

眉间尺与宴之敖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对话关系,内里融入的是鲁迅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隐含着的是鲁迅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三、主题意蕴复仇是中国古代、现代武侠小说的重要主题,也是《铸剑》的主题。

但是鲁迅在小说中已经将这一主题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

一般来说,鲁迅是不赞成有怨必报或是为了报仇就滥杀无辜这样一种复仇行为的。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铸剑》赏析《铸剑》赏析一代铸剑大师的后人眉间尺为了给父亲报仇,便提着父亲生前亲自铸好的宝剑准备刺杀王上。

但是却因为他犹豫的性格而耽误了时间,并暴露了行踪,不得不逃往城外以寻找更好的机会。

这时宴之敖对他说愿以眉间尺的头颅和宝剑为代价为他报仇。

眉间尺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宴之敖便以向王上献头颅玩把戏为由,靠近了王上并砍了他的头颅,最后无赖之下只得看下自己的头颅,在金鼎中和王对战。

最终宴之敖和眉间尺合力杀死了王,报了仇,并和王上葬在了一起。

在这个故事中,鲁迅用深刻的幽默和宏伟的悲壮的语言来完成整个作品的刻画,在某些本来很庄严的场合却使人物显得幽默可笑,从而显得人物的虚伪和做作。

大师鲁迅的文笔实在是高超。

从一开始就描写眉间尺在戏耍老鼠的场面,把眉间尺描写的幼稚又不温不火,这样的人注定在后面的行刺中会失败。

所以当眉间尺独自一人去报仇而错失机会,这也是预料中的事了。

但仿佛鲁迅又不忍心这眉间尺大仇未报就死去,所以就请出一位宴之敖。

此人性格和眉间尺迥然不同,冷酷,果敢,洞察力强似乎天生就是杀手,他额出现定会扭转局面。

但是宴之敖却提出了一个条件,看似眉间尺不可能接受的条件——那就是要用眉间尺的头颅和他父亲的宝剑为代价。

为了报仇,眉间尺毫不犹豫的割下了自己的头颅,献与宴之敖,一个人若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却一时无计可施的时候,假使有一个人给他一丝希望,哪怕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他也会当做真理来信奉。

但是对于眉间尺似乎还有另一个解释,那就是这样一个懦弱的性格,让他去杀别人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与其这样,倒不如他用自己的性命来让别人承担着分仇恨。

如果真能报仇,也算有他的功劳,如果不能报仇,他把性命都给了别人了,他还能怎么办呢?这样的结局他才能接受。

当眉间尺的头被割下以后,鲁迅便描述了一群来啃食眉间尺尸首的场景。

“第一口撕尽了眉间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

”以这样悲壮的场景来描述一群狼的凶残和食人的特性。

鲁迅《铸剑》赏析

鲁迅《铸剑》赏析

《故事新编》共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
1935年间创作的八篇短篇小说: 《补天》、《奔月》、《理水》、《采薇》、 《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这些作品,是作者把神话、传说及历史故

事重新改写,将古今杂揉在一起,赋予老故事
以新意义的“演义”。小说想像奇特,情节荒
诞,带有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文学作品是社会人生的反映。一部文学作品 总能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人生的历史,一部人的灵 魂的演变史,一个人类情感的储存库。这是一个 无比广阔、无限深远的心理实验场。在这个虚拟 的人生实验场中,欣赏者可以展开想象,自由地 徜徉、沉醉于古今中外的人生情景中,用我们的 心灵感受作品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生状态,体 验各色人物的各种情感,追索人物的心路历程, 感悟人生的奥秘和真谛。
在这个虚拟的人生实验场中欣赏者可以展开想象自由地徜徉沉醉于古今中外的人生情景中用我们的心灵感受作品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生状态体验各色人物的各种情感追索人物的心路历程感悟人生的奥秘和真谛
鲁 迅 《 铸 剑 》 赏 析
勇 者 无 惧
——
《铸剑》选自《故事新编》。《故 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继《呐喊》、《彷 徨》后出版的第三部小说集。
1.鲁迅:《故事新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2.严家炎: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释鲁 迅《铸剑》 (收入温儒敏、姜涛编《北大文学讲堂》 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03月出版) 3.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 从《孤独者》到《铸剑》 (收入《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9年出版。)
《铸剑》取材于《列异传》、《搜神 记》等古籍中的“干将(莫邪)铸剑,其 子报仇”的故事。 这是一篇作者自认为“确是写得较为 认真”“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的充满现 代精神的小说。

鲁迅铸剑原文及赏析读后感

鲁迅铸剑原文及赏析读后感

鲁迅铸剑原文及赏析读后感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径自咬。

他又不敢大声赶,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

许多时光之后,平静了;他也想睡去。

忽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睁开眼。

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抓着瓦器的声音。

“好!该死!”他想着,心里非常高兴,一面就轻轻地坐起来。

他跨下床,借着月光走向门背后,摸到钻火家伙,点上松明,向水瓮里一照。

果然,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但是,存水已经不多,爬不出来,只沿着水瓮内壁,抓着,团团地转圈子。

“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

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

过了一会,才放手,那老鼠也随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转圈子。

只是抓劲已经没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

他近来很有点不大喜欢红鼻子的人。

但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又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

待到他看见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将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换了六回松明之后,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

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

老鼠先是丝毫不动,后来才有一点呼吸;又许多时,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

这使眉间尺大吃一惊,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

只听得吱的一声,他蹲下去仔细看时,只见口角上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

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

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铸剑》赏析一

《铸剑》赏析一
▪ 重言诺、轻生死
黑色人的形象
▪ 善于复仇:
▪ 设计了“诱敌深入”的复仇方式 ▪ 不仅有复仇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而
且十分懂得复仇的策略和方法。
▪ 思考: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 经验?
眉间尺的形象
▪ 一个正在成长的复仇者。 ▪ 性格?经验? ▪ 一个由弱变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眉间尺的形象
复式主题结构
▪ 《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 的主题
▪ 结合作品谈谈小说是怎样成就复式主题结 构的。
思考:
▪谈谈你对鲁迅复仇精神 的理解?
文化巨人
谢谢观看! 2020

“女师大事件” (章士钊、陈西滢)

“三一八惨案” (《纪念刘和珍
君》)
写作背景
▪ 于是来到厦门
Hale Waihona Puke ▪ “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 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及有些准 备。”

准备反抗,准备复仇!
▪ 创作于此时,肯定有当时情绪与心态的投 影。
▪ (小说中现实的投影)
人物形象的分析
▪ 两个主人公:眉间尺与黑色人
及至君觉,杀干将。
《列异传》记载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 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 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 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 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 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 与水缸里老鼠的戏斗: ▪ 一面怕它逃脱,一面有不忍心踏死
▪ 不仅写出了眉间尺优柔的性格,而且表现 了他复杂的感情,纯真、敏锐、细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式主题结构
《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 的主题 结合作品谈谈小说是怎样成就复式主题结 构的。
思考:
谈谈你对鲁迅复仇精神 的理解?
文化巨人
黑色人(宴之敖者)
外貌: 黑(冷峻庄重、死亡的颜色、夜的颜色、 复仇者的颜色) 瘦﹢铁 (坚定有力)
对冷峻性格的理解
黑色人的形象
侠义精神:
思考:帮眉间尺复仇的目的是什么? 一不为博得“义士”的美名 二不愿接受“同情于寡妇孤儿”的赏语 怎样理解黑色人的回答?
《列异传》记载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 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 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 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 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 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 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 有斗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 他对敌人毫无幻想,他绝望于专制统治 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 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有与敌人同 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鼎便给 了“王”致命一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 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 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黑色人则是作者塑 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终具有坚定的 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 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写作背景
于是来到厦门 “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 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及有些准 备。” 准备反抗,准备复仇! 创作于此时,肯定有当时情绪与心态的投 影。 (小说中现实的投影)
人物形象的分析
两个主人公:眉间尺与黑色人
其他人物:眉间尺的母亲、大王、王妃、 王公大臣、少年、看客
《故事新编》
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 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 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 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 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 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 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 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 人物的真实面目。


鲁迅
小说知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 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社会 环境、自然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描写:写作过程中通常综合运用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描 写方法,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论2
①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
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 出一种“原侠精神”。
②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 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 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
③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 底”之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三首古歌
鲁迅给增田涉的信中说(1936年3月28 日): “在《铸剑》里我以为没什么难懂的地方, 而要注意的是那几首歌,意思都不明显, 因为是奇怪的人和头颅唱出来的,我们这 种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
第一首歌
出现在眉间尺知道要报父仇是极其困难的 情况下,他以大勇大敬的精神相信了黑色 人的话,很勇敢地砍下了自己的头颅,把 这个巨大的、艰难的复仇使命交托给了黑 色人之后,黑色人即宴之敖者坚毅地唱了 这首歌,背景是狼群“伸着舌头,咻咻地 喘着,放着绿的眼光”却不敢追咬,显示 着青剑的威力。
《故事新编》书影
《故事新编》
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 的小说8篇及序言1篇,分别是:序言、 《补天》、《奔月》 《理水》 、 《采薇》 《铸剑》 《出关》 、 《非攻》 、 《起死》
《铸剑》的故事来源
并见《列异传》、《搜神记》
《列异传》的记载: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 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 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 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 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
讨论、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1、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 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这些人是一些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 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 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 社会现实,眉间尺——一个就要去完成复仇大业 只有十六岁的少年,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理 解他的举动。
“伟丽雄壮”是《铸剑》的艺术特色。 “一曲充满浪漫色彩的歌” 1、超凡的想象力 2、诡异的怪诞的意象及刻意渲染的神秘气 氛 3、讽刺手法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
三头大战
描写是非常精采的,笔墨精练,但想象力 又是非常丰富、细致,甚至细致到了设想 王的头有五处被咬伤了,而眉间尺有七处, 这都是非常具体的描写。 这些描述全部出于鲁迅自己的想象。奇异 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 一种很强的震撼力。
眉间尺的形象
勇敢承担复仇,但缺乏斗争经验
杀王行为 莽撞;对干瘪脸纠缠 手足无措
说明他涉世不 深、经验不足、 能力有限。
眉间尺的形象
④他正确地选 择黑色人帮他 复仇, 毅然交出自己 的头和剑。
说明他成长迅 速,抉择果敢
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 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 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几度“可怜” 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地睡 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但 他经过了一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一个 坚定的复仇者。
重言诺、轻生死
黑色人的形象
善于复仇:
设计了“诱敌深入”的复仇方式 不仅有复仇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而 且十分懂得复仇的策略和方法。
思考: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 经验?
眉间尺的形象
一个正在成长的复仇者。
性格?经验? 一个由弱变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眉间尺的形象
《铸剑》的主要情节
故事梗概与所取材的小说区别不大。 (一个复仇的故事)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戏鼠明仇 寻仇受阻,为报酬而献头 智取王命,三头血战 三首俱葬
主要人物: 眉间尺、黑色人、大王
从写作背景谈起
本文写于1926年10月。
北京→厦门→广州 在北京的处境:内(与兄弟不和) 外(与政府、政客不和) “女师大事件” (章士钊、陈西滢) “三一八惨案” (《纪念刘和珍 君》)
第二首歌
是宴之敖者为国王献艺时唱的,那时金鼎 中的水刚刚沸腾。炭火的红光映在宴之敖 者的身上,他“伸起两手向天,眼光向着 无物”。 宴之敖者舞蹈着,忽地发出尖利的声音唱 起歌来:
第三首歌
是眉间尺的头颅在金鼎里唱给王的,目的 是为了引国王下殿观看,以便宴之敖者把 他杀死。他唱这首歌与前面两首不一样了。 他唱的是颂诗的形式,表面上歌颂国王。
《铸剑》赏析
教学目的: 1.了解《铸剑》相关背景知识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3.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 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 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 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 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1936年10 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 全集》。
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者两个 血肉丰满的复仇战士的崇高形象,体现了 鲁迅一以贯之的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重塑 民族精魂的现代思想。主要人物宴之敖者 不仅具有现实人生的依据,更具有鲁迅的 人格烙印和精神风范,表现了鲁迅的反抗 现实,意欲铲除人间不平的新的复仇思想。
《铸剑》的艺术特色
与水缸里老鼠的戏斗: 一面怕它逃脱,一面有不忍心踏死 不仅写出了眉间尺优柔的性格,而且表现 了他复杂的感情,纯真、敏锐、细腻
眉间尺的形象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 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 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
也说明他有强 烈的复仇思想
这是他性格的第一 次重大转变——决 定复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