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10学以致其道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1 十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人面对学生教育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相信大家不难猜出这位伟人的名字——孔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乘着他那充满睿智语言的时空飞船,与老先生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聆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道义。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虽然没有在《论语》中提出过完善的教育理论,但《论语》中所展示的教育学说和教育方法,在人类教育理论中仍是最光彩的一页。
孔子,一位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智者,天意使之成为一代圣人。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
后世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验证了这一点。
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十学以致其道卡耐基说:“这个新时代充满了残酷的替代选择。
对于那些拥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则意味着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着失业、贫穷、绝望的前景。
”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学习。
因为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学而变!知能拓智,智达慧远!也唯有学习,那些长灯相伴的夜晚、那些闻鸡起舞的黎明、那些精彩纷呈的课堂、那些心灵碰撞的时刻才会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显得坚实而厚重。
我们一定要记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一、字音樊.迟(fán)襁.负(qiǎnɡ)切.问(qiè) 笃.志(dǔ)鄹.人(zōu)二、通假字1.女.为君子儒女,通“汝”,你2.君子食无.求饱无,通“毋”,不要3.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了4.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 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与,通“欤”,吧 三、一词多义1.致⎩⎪⎨⎪⎧①君子学以致.其道 获得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到达③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招致 2.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勤勉②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迅速,敏捷③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思想敏锐,机智 3.或⎩⎪⎨⎪⎧①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代词,有人②或.师焉,或否焉 有的……③云霞明灭或.可睹 副词,有时 4.其⎩⎪⎨⎪⎧①君子学以致其.道 代词,他②禄在其.中矣 代词,那③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语气词,表揣测 5.为⎩⎪⎨⎪⎧①古之学者为.己 介词,为了②请学为.圃 动词,做,种③无为.小人儒 动词,做 四、词类活用1.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名词作状语,用襁褓2.就有道..而正焉 动词作名词,有德多才的人3.贤.贤易色 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 4.不迁怒,不贰.过 数词作动词,犯同样的 5.樊迟请学稼. 名词作动词,种庄稼 6.事父母能竭.其力 使动用法,使……尽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从事学习的人。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 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 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 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 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 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 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 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 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 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 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 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2、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学 什么?(学习内容)
学道(15.32) 学义、信(13.4)
学礼(3.15) 学孝、忠、仁(1.7)
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励学篇 (北宋)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字词认识孔子所说的“学以致其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学以致其道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认识学以致其道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孔子所说的“学以致其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小结本章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十分注重个人自我学习和提高,围绕这一问题作了大量阐述,包括学习的内容(德、业)、方法、目的、态度等。
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较大的启示。
二、难点解析1、古人讲求“进德修业”。
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修业”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讨论明确:侧重于“进德”。
他们十分强调学习目的:“君子学以致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要认为“君子儒”。
在他们看来,学习“道”,即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境界,引导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实现周礼)。
而“修业”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就像“百工”,只能“成其事”,达不到“道”,所以反对樊迟放弃“礼”、“道”的学习去学“稼”这样技术操作层面上的事。
过去理解为孔子看不起劳动。
孔子论学有两个概念,一是“器”,即把纯粹的知识积累起来;一是“道”,上升到道德、规律层面,他提出“君子不器”,要高层次的学习。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讨论明确: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海无涯,知识的探求是无尽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永不满足。
毛泽东曾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哲学文章中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掌握了某一方面规律后,又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我们。
二是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
只有承认自己不懂,才能去追求学习,所以那些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否则只能停留在“不懂”上。
《论语选读》主题3 第10课 学以致其道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三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之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为政》)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论语《学以致其道》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社会的进步。
3.引导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学以致其道”。
2.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体验古文的魅力,提高古文学习兴趣。
3.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4.结合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以致其道”的理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案例通过讲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论语》中的“学以致其道”。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法促进主动探究,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案例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以致其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古文内涵。
论语《学以致其道》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学以致其道》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寓意着学习要追求真理,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本案例以七年级语文课程为背景,围绕《论语》中的这一核心思想,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文内涵,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古代圣贤的智慧,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论语》选读)之《学以致其道》课课练
(《论语》选读)之《学以致其道》课课练*10《学以致其道》【学生版】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作口头翻译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B.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快)C.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贤贤易.色(轻视)D.事君能致.其身(获得)不迁怒,不贰过..(同样的错误犯两次)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攻乎异端..(邪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与之与(还是)B.而亦何常师..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抑.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切.问而近思(迫切)C.其诸..D.诲.女知之乎(教导)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君子学以.致其道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C.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D.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C.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④仲尼焉.学?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就有道而.正焉C.我非生而.知之者 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十《学以致其道》课件
• 【读解】 • 古今学者,学风有别。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 经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 得风流,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 乎?”为人者,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 刻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 圣人概括古今学风, 是就一般情形而论。事实上,古代学者未必尽 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无论哪个时 代,总是为 人为己的学者都有,这也是我们应 该注意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你自己,学习到底 是为人还是为己呢? 用我们做学生时的通俗的 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 我要学是 为己,要我学是为人。 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 的、学习态度的问题。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儒在孔子时,本属一种行业,后 遂渐成为学派之称。孔门称儒家,孔 子乃创此学派者。本章儒字尚是行业 义。同一行业,亦有人品高下志趣大 小之分,故每一行业,各有君子小人。 • 儒本以求仕,稍后,儒转向任教。 盖有此一行业,则必有此一行业之传 授人。于是儒转为师,师儒联称,遂 为在乡里教道艺之人。故孔子为中国 儒家之创始人,亦中国师道之创始人。 惟来从学于孔子之门者,其前辈弟子, 大率有志用世,后辈弟子,则转重为 师传道。
• 第二是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 这是当时社会状况与孔子本身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所谓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 子· 膝文公上》)存在决定 意识,孔子本来就是脑力劳 动者的一员,或者说是统治阶级中的 一员,说出站在 脑力劳动者或统治者立场上的话来,没有丝毫可 怪的 地方。相反,真要让他说出劳动人民的话来,那才是 非常可 怪的哩。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者重脑力 劳动轻体力 劳动,走读书做官的道路的确也是很有影 响的,要说有什么罪过也的确有那么一点。不过话说 回来,脑力劳动贬值,出现人们所说的“体脑倒挂” 现象,就一定很对,很先进吗?恐怕也不见得罢。
论语:学以致其道(精心制作,公开课使用)
2.背诵14· 24、15· 32和1· 14三则。
再见 谢谢指导!
桐乡教师进修学校 付启胜 2009.04.01
1·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好学”的三条标准: (1)安贫乐道; (2)多做少说; (3)以人为镜。
1.预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 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1.7)
“学稼”“学为圃” “谋食”
“礼”“义”“信” “谋道”
讨论,思考: 人们经常把孔子骂樊迟这一则作为孔 子鄙视劳动人民、轻视生产劳动的罪证,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分析参考: 第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分工的 观念,还包含着一种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 神。 第二,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谋道不谋食”
13· 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 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 而至矣,焉用稼?”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圬,音wū,涂抹之意)
6· 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 人儒。”
小人儒:指只重视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儒者(樊迟) 君子儒: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的儒者 (颜渊)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 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 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也。” “好学”:道德的修养(“进德”)
高中语文 《学以致其道》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
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 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 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 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 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 的哲理。
精选课件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 以消除了。”
交言而有信(1.7) •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2.17)
精选课件
孔子“好学”
•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 什么都学,拜任何人为师(19.22) • 温良谦恭俭(1.10)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9.6) • 入太庙,每事问(3.15)
精选课件
孔子学生“好学”
•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6.3)
精选课件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
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
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
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
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
“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
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精选课件
☆关于“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 题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而应该学什么?
精选课件
学习目的
•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精选课件
学习内容
• 学道(15.32) • 学礼、义、信(13.4)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 儒。”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学以致其道 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 2.认识孔子所说的“学以致其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认识学以致其道的重要意义。
4.认识学以致其道的重要意义。
5.认识孔子所说的“学以致其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之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为政》)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论语选读》10:学以致其道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朱熹】 儒,学者之称。程子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谢氏 曰:“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然所谓利者,岂必殖 货财之谓?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 夏文学虽有余,然意其远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语之以此。”
►学,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 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迁,移也。贰,复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 于后。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真好学矣。短命者,颜子 三十二而卒也。既云今也则亡,又言未闻好学者,盖深惜之, 又以见真好学者之难得也。程子曰:“颜子之怒,在物不在己, 故不迁。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贰过也。”又曰: “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者也,不在血气则不迁。若舜之诛 四凶也,可怒在彼,己何与焉。如鉴之照物,妍媸在彼,随物 应之而已,何迁之有?”或曰:“诗书六艺,七十子非不习而 通也,而夫子独称颜子为好学。颜子之所好,果何学欤?”程 子曰:“学以至乎圣人之道也。”“今人乃谓圣本生知,非学 可至,而所以为学者,不过记诵文辞之间,其亦异乎颜子之学 矣。” ►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实践行为,心理修养
►百工——事、君子——道 学之目的:人格完善、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朱熹】 为,去声。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 欲见知于人也。”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 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其他】 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为己,道的获得,道德完善,内圣
►好学,生的意义,孜孜以求,尽人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颜回
前 521-前 481 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渊,亦称
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 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 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 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 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 “复圣庙”。
4.孔子说樊迟是小人,孔子的话你赞成吗?说说理由。
点拨: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按我 们今天的眼光看,孔子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这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他认为,在领导位上的人 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 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 政为官和倡道。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 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了。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 劳动者。这和今天的教育不能相提并论。
答案:(1)连词,表目的,来
(2)饿
(3)诚,真诚
(4)
疑问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须
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 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他求知心切,三 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 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 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 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 进步意义。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7)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 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 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
可见,学以致用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能力,是一种使自 己更轻松地前进的智慧。而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把知识变 成能力的人,就会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就会华而不实, 很难获得真正的提高。所以,作为青年人,就要多向姚明 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 孔子早就有“学以致其道”的说法, 倡导弟子们将所 学知识最大程度地付诸实践中。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孔子 “学以致其道”的教育思想。
答案:(1)各种工匠通过在作坊里劳作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 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 (2)古代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今天从事学习 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
[要义探究] 3. 孔子说: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如何理解“为己”“为 人”?
点拨:文中“为己”和“为人”的含义与今天不同。孔子认 为“为己”就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 养和文化知识水平,以后孝敬父母,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为人”就是向别人卖弄,即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知识。 两者比较,前者是光明磊落点的词语。 (1)学以 致其道 . (2)耕也,馁 在其中矣 . (3)则民莫敢不用情 . (4)焉 用稼 . 以:____________________ 馁:____________________ 情:____________________ 焉:____________________
感知 整体把握
第 十 课 学 以 致 其 道
层析一 理解 文段层析 层析二 层析三 层析四
主 题 三
应用 体验之旅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篮球明星姚明很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 ,他 喜欢书中英雄的处世方式,也希望自己身处困境时,能像书中 英雄那样放松。他还将这本书中讲到的不同门派的过招特点运 用到篮球运动中。打斗时,如果一方想击另一方的脸,开始时 会握紧拳头,在对方的面前高高举起。但是,如果什么动作都 不做,对方就猜不出自己要打击的部位了。正如不同门派之间 的打斗,在篮球运动中,准备进攻和防守前可以有许多不同站 位。姚明在出击的时候不先出手,不让对手猜出自己将会做什 么。姚明认为,对手如何反应会向自己透露一些关于对手的信 息,对手一定会显示自己的强项,然后姚明就能据此设法回应。 正是这种学以致用的意识,让姚明不断地走向更大的成功。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学”是为 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为了达到学以 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 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 实现。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 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 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 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