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综述及展望

合集下载

关于痤疮的研究综述

关于痤疮的研究综述

关于痤疮的研究综述摘要: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皮脂腺、毛囊等的慢性皮肤病,在青少年中尤为常见;引起痤疮的因数的较多,目前在临床上关于引起痤疮的病因尚未明确。

本文通过痤疮产生的原因、不同体质痤疮的表现类型、痤疮的相关治疗方法等对痤疮展开综述。

关键词:痤疮;病因;表现类型;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R758.73 文献标识码:AReview of research on acneLIN Jin,CAI Kun(Zhangzhou Third Hospital,Zhangzhou 363000,Zhangzhou,China)Abstract:Acne is a common chronic skin disease, which mostlyoccurs in sebaceous glands, hair follicles, etc., especially among teenager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ause acne, but the cause of acne is not clear clinically at present.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acne, the manifestation types of acne with different constitution, and the related treatment methods of acne are reviewed.Keywords: acne; Etiology; Type of expression; therapeutic method1痤疮产生的原因痤疮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皮肤病,常表现为粉刺、结节、囊肿和青春痘等;目前,关于痤疮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医学界经过大量的研究并对痤疮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痤疮受许多因数的影响,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1)外在因数:包括天气情况、日常对皮肤的清洁情况、饮食方面情况等;(2)内在因数:包括先天的基因遗传、自身情绪以及自身内分泌情况等[1]。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分析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好发于男女青春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

肺胃血热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

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

痰瘀互结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

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

冲任失调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

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

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发表者:闫景东6138人已访问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

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

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1.肺胃热盛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

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

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

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

中医药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痤 疮 属 中医学 “ 粉刺 ” “ 风 粉 刺 ” “ 、肺 、 面粉 渣 ” 范
( 热风热 蕴蒸 ) 中期 ( 热痰浊 瘀 阻 ) 晚 期 ( 凝 瘀 湿 、 湿 、 痰 血) 三个 阶段 。吴 快英 H 认 为 由于 素体 阳 热偏 盛 , 营 血偏 热 , 热外 壅 , 血郁滞 , 阻肌 肤而 发本病 , 因 血 气 蕴 或 过食 辛辣 肥甘 , 胃积热 , 经 上熏 , 随热行 , 壅于 脾 循 血 上 胸 面而致 。病 多属 实 证 , 证 。 因此 治疗 痤 疮 当 以清 热 肺 泻热解 毒 、 凉血散 结 消 痤 为 主 。扈 晓成 u 则 将 其 分
五脏六 腑 、 四肢百骸 不得 濡 养 , 肤 毛 发不 得 润 泽 , 肌 由
2 中 医 分 型 论 治
康 和生 活质量 造成 较 大 影 响 。近 年 来 , 由于 环境 污 染
“ 十一 五” 国家级 规 划教 材 ( 新世 纪第 二 版全 国高
加重 、 食 习惯改 变 、 神 压力 增 大 等 因 素 , 饮 精 导致 痤 疮 的发 病 率呈逐 年 上 升 的趋 势 。其 中 , 寻常 性 痤疮 最 常 见 , 发生 于脸 部 、 胸 、 好 前 背部 等皮 脂腺 分 布较 多 的部 位 。 因生丘疹 如 刺 , 挤 出 白色 碎米样 粉 汁 , 可 初起 为针

6 6・ 0
光 明 中医 2 1 0 2年 3月 第 2 7卷 第 3期
CG M M rh2 1 . 0 2 . J MC ac 0 2 V 1 7 3
中医药 治 疗痤 疮 研 究 进 展
许 鸿佳 邱 锋
摘要: 通过病因病机、 理法方药等方面, 综述今年来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状况。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 尤其 是将“ 辨病” -辨体质” 与” “ t 相结合, 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并提出一些展望。

痤疮(粉刺)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痤疮(粉刺)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痤疮是临床常见病,病程慢性,部分患者可遗留瘢痕,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中医药治疗对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改善伴随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确切疗效,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痤疮提供指导性意见。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

初发者多由肺经风热、湿热内蕴,肺胃热邪上熏头面而致,久者痰瘀互结而出现结节、囊肿甚至瘢痕。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肝郁在本病的发病中起到了越来越多的作用。

1 治疗原则以皮疹辨证结合整体辨证,中医内、外治结合为原则,同时应注意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辨证有所侧重。

青春期痤疮,多从肺、胃论治;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多从肝、肾论治[1];久治不愈者,多存在本虚标实,应注意补泻兼施。

在辨证施治基础上联合合适的外治方法可以加快皮疹消退,减少后遗瘢痕的形成。

2 治疗方法2.1 辨证论治2.1.1 肺经风热证皮疹以粉刺为主,少量丘疹,色红,或有痒痛。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宜疏风清肺。

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

常用药物:黄芩、桑白皮、枇杷叶、银花、蒲公英、连翘、生甘草等。

2.1.2 湿热蕴结证皮疹以丘疹、脓疱、结节为主,皮疹红肿疼痛,或伴有口臭,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方用茵陈蒿汤、泻黄散加减治疗[3]。

常用药物:茵陈、焦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赤芍、生山楂、薏苡仁、鸡内金、枳实等。

若表现为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等以脾虚湿蕴为主者,上方酌减茵陈、焦栀子,加苍术、茯苓、陈皮等。

2.1.3 冲任不调证皮疹以粉刺、丘疹为主,或有结节,色暗红,或伴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血块、经前皮疹加重。

舌质暗或有瘀点,苔黄,脉弦细。

治宜调理冲任。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4]。

常用药物:焦栀子、丹皮、柴胡、当归、赤芍、黄芩、陈皮、金银花、连翘、白术、茯苓、甘草;若肝郁化火伤阴以阴虚内热为主要表现者,上方去柴胡、焦栀子,加女贞子、旱莲草等。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青春期。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需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中医治疗痤疮的处方:
1. 清热泻火方
- 材料:黄连、黄芩、黄柏、地黄、知母各10克。

- 用法:将上述药材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疏肝解郁方
- 材料:柴胡、白芍、川芎、郁金、香附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 健脾化湿方
- 材料:茯苓、白术、陈皮、厚朴、泽泻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 滋阴降火方
- 材料:生地黄、玄参、麦冬、玉竹、石斛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 养血润燥方
- 材料: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桃仁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6. 外用敷药方
- 材料:金银花、野菊花、黄柏、白芷、薄荷各适量。

- 用法: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或蛋清调成糊状,敷于痤疮
患处,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 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痤疮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处方。

- 中药治疗需一定时间,患者应有耐心,不宜频繁更换处方。

-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 若痤疮病情严重或持续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以上处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用药规律分析一、概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这一常见的皮肤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等。

在中医治疗痤疮的过程中,中药外用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小。

然而如何合理选用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以及如何挖掘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大量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用药指导。

本文首先对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然后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分析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数据挖掘方法在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用药规律分析中的有效性。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俗称青春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和成年人外貌美观的重要因素。

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细菌感染等。

中医治疗痤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特点。

然而目前对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数据挖掘作为一种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方法,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

本研究旨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基于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通过对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发现不同药物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提供依据。

其次通过对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之本研究对于揭示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针灸治疗痤疮研究概况(一)

针灸治疗痤疮研究概况(一)

针灸治疗痤疮研究概况(一)【摘要】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严重的困扰着青少年,影响其身心健康。

中医发挥自身特色,采用个体化治疗,以针灸为主,辅以耳针、耳压、刺络、拔罐等多种方法治疗痤疮,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本文主要针对治疗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及疗效进行综述。

【关键词】针灸;痤疮;综述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中医称为“肺风”、“粉刺”,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等损害,是困扰青春期男女的顽症,本文对以针灸为主的外用治疗痤疮方法综述如下:1体针治疗黄碧玉等〔1〕取大椎、肺俞、灵台为主穴;肺热血热型加曲池、合谷、耳尖,胃肠湿热型加足三里、阴陵泉、曲池,气血瘀滞型加膈俞、血海。

主穴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火罐,其余穴位用针刺泻法,隔日1次,有效率为83.8%。

魏波等〔2〕于患者面部病变下缘取穴,用1寸毫针在病变下缘0.8cm左右处刺入,取穴点在8~12穴点之间,每周治疗2次,有效率为100%。

贾秀春〔3〕用圆利针从灵台透至阳,每周1次。

毫针治疗取主穴: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配穴:生于面部、颈部、配内庭;上胸部配尺泽;上背部配肩井;行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

总有效率100%。

2耳穴治疗赵建华等〔4〕取耳穴肺、内分泌、肾上腺、神门、皮质下、面颊为主穴。

肺经风热型加大肠穴;脾胃湿热型加脾、胃、大肠穴;冲任不调型加肝、肾穴。

用王不留行籽压贴,隔日换贴1次,总有效率达100%。

苗茂〔5〕选穴:肺、肾、交感、内分泌、耳尖。

随症配以胃、脾、内生殖器、小肠、神门、肝、皮质下、心、交感等穴位。

针刺所选穴位出血数滴后,埋针耳廓与耳压王不留行籽两耳交替,每次留针5d,总有效率为98.34%。

陶琳等〔6〕选穴:肺、肾、内分泌。

肺胃蕴热型加胃穴、脾穴、子宫、小肠,气血郁滞型加神门穴、肝穴、皮质下,痰瘀结聚型加神门、心穴、交感;便秘加大肠穴。

患者耳穴刺血后每次选一侧耳廓,埋针3~5个,每次留针3d。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

痤疮的治疗常用中药方中医处方(一)【辨证】脾胃湿热,肺经外感风邪,外邪入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所致。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名】痤愈汤。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

中医处方(二)【辨证】内火闭结,气逆于上,风邪外搏,湿邪恣害所致。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利湿。

【方名】美容煎。

【组成】生枇杷叶(去毛)12克,霜桑叶12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杭菊花12克,细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5剂为1疗程。

【出处】刘结安方。

中医处方(三)【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痰瘀聚。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方名】加味化瘀消坚汤。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四)【辨证】肺热郁滞。

【治法】清肺热,行郁滞。

【方名】黄芩清肺饮。

【组成】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五)【辨证】风寒外束,阳气内郁。

【治法】滋阴清热化瘀,痤疮偏方。

【方名】滋阴清热化瘀汤。

【组成】元参15克,天冬15克,花粉15克,赤芍15克,虎杖20克,生石膏20克,生山楂20克,桑白皮10克,白芷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李元文方。

中医处方(六)【辨证】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痤疮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痤疮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痤疮痤疮,又称寻常性痤疮。

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俗称“粉刺”。

多见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一)辨证论治1.肺热火旺(1)主症青少年期发病,皮疹以红色丘疹和粉刺为主,伴有脓疱、红色结节和疼痛,口干心烦,遗精耳鸣,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红,苔黄,脉数或弦数。

(2)处方知母、黄柏、地骨皮、桑白皮、赤芍各10g,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蒲公英、连翘、丹参、生地各1 5g,甘草6g.皮损感染明显者,加千里光、蚤休;皮脂多,伴瘙痒者,加生山楂、蝉衣;有结节或囊肿者,加猫爪草、浙贝母。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脾胃积热(1)主症皮损多见于颜面、前额,严重者亦可发生胸背部,皮疹散在分布,色红或稍红,如针头或高梁、黄豆大小,逐渐增多,顶端有黑头,挤压可出粉刺,有时亦见脓头,颜面油滑光亮,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薄黄或厚腻,脉滑数。

(2)处方黄连、黄芩、山栀各10g,茵陈、生薏苡仁、生山楂、白花蛇舌草各15g,甘草6g.(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热毒蕴结(1)主症皮损见于颜面、胸背,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局部疼痛,伴口干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赤。

舌红,苔黄燥,脉数。

(2)处方金银花、紫花地丁、生石膏各30g,野菊花15g,黄芩、知母、白芷、赤芍、牛蒡子、连翘、大黄各1Og,甘草6g.(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凝瘀结(1)主症面颊及下颌部之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皮损以红色或暗红色的结节、囊肿为主,伴有凹凸不平的瘢痕和色素沉着,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

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或濡滑。

(2)处方桃仁、法半夏、丹参、象贝母、川芎、夏枯草、猫爪草各10g,红花、甘草各6g,牡蛎30g,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一)内治法1。

肺经风热证证候: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颜面潮红,鼻息气热,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加减:皮脂溢出多加生白术、生薏米、生枳壳;口臭加生石膏、栀子。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2。

脾胃湿热证证候:可见红色丘疹、脓疱,皮损红肿疼痛,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便秘、尿赤。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脓疱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冲任不调者,加益母草、当归、白芍。

中成药:桅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小败毒丸等。

3.痰瘀互结证证候: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可见脓疱,反复发作,易形成瘢痕。

大便干结。

舌质淡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苔腻,脉滑或脉涩.治法:清热散结,化瘀祛湿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二陈汤加减。

加减:结节、囊肿多者加夏枯草、丹参、三棱、莪术等;脓疱多时加蒲公英、双花。

中成药:大黄虫丸、丹参酮胶囊等.(二)外治法1、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炎性丘疹、脓疱,达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2、痤疮面膜中医验方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分钟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

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起到破瘀活血,清除油垢的作用。

(三)其他疗法1、耳穴贴压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分钟左右,5日更换1次.2、耳尖点刺放血在耳廓上选定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

每周治疗1—2次。

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

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

者, 常见 于 发病初 期 , 皮损 可散 在分 布于 面部 、 背部 , 多
毒 汤加减 。常用 中药 粉 如 生 地 黄 、 生甘草、 淡竹叶、 黄
可按 手 太 阴肺经 风 热 辨 证 治疗 。肺 热 痤疮 , 多 由肺有
宿热, 复感风邪 ; 或 风寒 外 袭 化 热 或 风 热 直 接 外 袭 肺
经, 风 热为 阳邪, 其 性善动 炎上 , “ 伤 于风者 , 上 先 受 之” , 面居人体高位 , 肺居上焦, 主皮 毛 , 为娇 脏 , 不 耐 寒热 , 故 风热 犯肺 , 肺 经 郁 热 不得 外 泄 , 引起 局 部皮 肤
便秘 结 , 小便 短赤 , 舌 质红 , 苔薄 黄 , 脉 浮 滑数 。治宜 疏 风宣 肺 , 清泄肺 经 风热 为主 。常用 方 剂如 泻 白散 、 枇 杷 清肺 饮 或银 翘 散 。常 用 药 物 如 桑 白皮 、 枇杷 叶、 金 银 花、 连翘 、 生 石膏 、 桑叶、 菊花 、 黄芩、 牛蒡 子 、 鱼 腥草 、 白 花 蛇舌 草 、 知母、 生 甘 草 。若 皮 损 瘙 痒 可 加 白鲜 皮 、 苦 参; 油脂 多者 可加 生侧柏 叶 、 荷叶、 泽泻 ; 便 秘者 加草 决 明、 生大 黄通 腑泻 热 。 1 . 2 心 火上炎 由 于社 会 压 力 大 , 忧思恼怒太过, 心
去脂 、 溶 解 角质 、 杀菌 消炎 、 调 节 性 激 素 水 平 等 方 面着
手 。西 药综 合治 疗也 能 收到一 定疗 效 , 但副作 用 不少 , 而且 易 复发 。 随着生 活水 平 的提高 、 生 活压力 的加大 , 环境 污染 的加剧 , 近 年来有 向低 龄 和高 龄发展 的趋势 ,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2 0 1 3 . 0 1 . 0 8 3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1 4( 2 0 1 3) 一 0 1 — 01 5 5 - 0 3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颜面、前胸、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皮肤科常见、多发损容性皮肤病范畴。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青少年曾经患过痤疮。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但青春期后的痤疮患者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技术进展1 痤疮的治疗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作为门诊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其诊治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西医领域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医的痤疮治疗现状1.1.1 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理解多种多样赵炳南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徐宜厚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1.1.2 内服外用效验方药报道琳琅满目刘得喜等以自制痘痘消(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郁金、川楝子、紫花地丁、蒲公英、杏仁、菊花、土茯苓、桑叶、浙贝母、连翘、银花、大黄、甘草制成瓶装水丸)治疗痤疮60例,疗效明显优于当归苦参丸。

李林峰【20】用自制中药面膜(银花、黄芩、丹皮、当归、凌霄花、连翘、白茯苓各10g,白花蛇舌草20g,珍珠粉适量)治疗61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炎性皮损总有效率达96.7%。

1.1.3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内服外用,针灸治疗痤疮也有一定的探索进展。

无论是用毫针、三棱针、火针、火罐、耳穴贴压等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任幼红等对58例痤疮患者采用局部(痤疮部位)火针配合背俞穴(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刺络拔罐治疗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1.1.4 结合科研方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研究得到普遍应用科研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很多中医学者经过对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研究,采取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如冯永芳以痤疮膏(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组成)外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硫磺霜对照组。

痤疮的中医辨治方法

痤疮的中医辨治方法

痤疮的中医辨治方法一、什么是痤疮?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作于毛囊或皮脂腺位置,是美容皮肤科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

病症表现为在面颈部、胸背部、肩膀、上臂等位置出现的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包、结节等等。

这种疾病在青春期的年龄段比较多发,但是并不完全取决于年龄段,从儿童到成年人的各个阶段都有发病的可能性。

痤疮按皮损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痤疮、结节痤疮、囊肿痤疮、聚合型痤疮、暴发型痤疮等。

除了上述的症状以外,痤疮还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

比如色素沉着、持久性红斑、凹陷性或是肥厚性瘢痕等等。

色素沉着主要表现为,痘痘发炎后出现暗褐色或是黑褐色的色素沉积,痘印的持续时间较长,且颜色暗沉,红色痘印出现没有经过恰当地处理,就会导致色素沉着。

持久性红斑大多出现在痘痘炎症消退后,严重影响到美观。

凹陷性或是肥厚性瘢痕大多是由于痤疮比较严重,没有经过恰当地处理,或是经常挤压粉刺等等,就会导致瘢痕,非常影响美观。

一般情况下,痤疮多发生于以下几种人群之中:第一,青春期人群,因为青春期年龄段的人体内雄激素的分泌非常旺盛,由此导致皮脂腺的皮脂分泌量和细菌代谢产物增多,进而引发痤疮疾病。

第二,乱用护肤品或化妆品的女性群体,油性过高或是质量不符合标准的护肤品可能会导致毛孔堵塞。

第三,因情志不畅引起内分泌环境紊乱,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的比例失衡,皮脂腺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加,皮脂分泌增多,进而导致痤疮。

第四,洗面奶或是皂类产品中富含脂肪酸盐,多度清洁破坏角质层的结构和水油平衡,使皮脂分泌反馈性增加。

图1 痤疮的各种类型病理表现二、什么原因导致痤疮?痤疮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科学明确的论证。

痤疮的引发大多与皮脂腺分泌油脂过盛亦或是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多度或堵塞,微生物(主要是痤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物增多刺激毛囊及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现在还有争议,绝大多数患者血液中的雄激素水平并未高出正常范围,而可能与发病部位的皮脂腺上分布的雄激素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有关。

三步法治痤疮

三步法治痤疮

滴 注 5—7天 ; 唑泰 泡腾 片 , 双 1栓/日塞 阴道 , —1 天 为 1个 疗 程 , 状 稍 减 。 7 0 症 停药 1 周后又逐 渐恢 复原状 , 2月再 次 第 用 以上 药 物 与方 法 进 行治 疗 , 效 不 明 疗 显 , 行 x 光 透 视 , 示 : 腔 T型 节 育 遂 显 官 器位置正常 。继 而取 出 I D, U 发现 卷 曲的 尾丝阻塞于子宫 颈管 腔内 , 曲的尾丝夹 卷 带脓性 分 泌物 , 1例 尾 丝 长 86 m, . e 1例
讨 论
关键词
2 22 2. 58
痤疮
中 医疗 法
di1 . 9 9 j i n 10 — 64 . 0 0 o:0 3 6/. s . 0 7 s 1x 2 1
根 据 痤 疮 症 的发 病 机 理 , 于 痤 疮 轻 对
痤疮 俗 称 “ 春 痘 ” “暗疮 ” “ 青 、 、 粉
通过多年 的临床潜 心 研究 及 实践 证 实, 运用 以下放血疗 法、 耳穴方法 、 中药 疗 法治疗痤疮 , 以收效快 、 疗程短 、 治愈率 高 为特点 , 介绍如下 。 现
杆 容 易 滑 落 , 滑 落 的 实 心 杆 再 次 插 入 当 套 管 内 时 , 容 易将 尾 丝折 叠 卷 曲在 套 就
中 国社 区医师 ・ 医学 专业 2 1 年 第 2 00 2期 ( 2 总 第2 7 ) l 第1卷 4 期 21
尾丝 。
述方法治疗 , 3个疗 程后全 身症 状与 局部
症 状 均 消 失 , 访 3~ 随 6个 月 , 再 做 任 何 未 处理 , 切 正常。 一
腔可能是 导致 感 染 的原 因之 一 。② 因 T 型节 育 器 与放 置 器 配套 包装 , 术前 要 施 将 两 横 臂 向下 折 叠入 套 管 内 , 时实 心 这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30T01:32:37.00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3期作者:范琳李忻红[导读]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范琳李忻红1、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辽宁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 痤疮;中医药治疗;综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头面、胸背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治疗此病的方法较多,现将痤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中医命名有“肺风粉刺”“粉滓”“面皶”“酒刺”“粉花疮”等。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所载“汗出见湿,乃生痤氟。

…劳汗当风,寒薄为鈹,郁乃痤。

”首次提出了“汗”与“湿”、“风”对痤疮的发病关系。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指出痤疮的发病与年龄有关,“年少气充,面生疱疮”,体质虽健康,然人体的脏腑机能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相火易旺盛,气火偏旺,灼血成瘀,郁搏于肌肤,发为痤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

陈士铎在《外科秘录》中所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也。

…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指出粉刺因肺受风热及外受寒风致使气郁血热而生,认为“湿”,“热”两邪停滞肌肤为其发病原因。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雄性激素分泌增多,雄激素可刺激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2)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使口径变小、狭窄阻塞,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粉刺。

(3)毛囊微生物的感染,一般与痤疮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有关。

中医治疗痤疮十法

中医治疗痤疮十法

中医治疗痤疮十法古往今来,中医学治疗痤疮的方法很多,现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名师的经验,归纳有十种主要疗法。

1、辨证施治法:辨别皮肤形态和主要兼症,进而确定病位,分型证治。

(1)肺热型:红色、丘疹、丘疱疹和少许脓疱,彼此混杂而生。

治宜宣清肺热法,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药用:枇杷叶、焦山栀、连翘、赤芍、黄芩炒皮、银花、红花、凌霄花等。

(2)湿壅型:皮胀油腻感颇重,丘疱疹、脓疱和少量结节等多种皮疹,散在性丛生在面颊、下颏等部位。

治宜化湿散结法,方用平胃散加减。

药用:苍术、姜半夏、茯苓、陈皮、浙贝母、白花蛇舌草、桔梗、夏枯草等。

(3)毒热型:丘疱疹和脓疱等皮疹,遍布在红彤的颜面上,时有少量黄稠脓液外溢。

治宜清热解毒法,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用:蒲公英、银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连翘、玄参、生石膏、桔梗、赤芍等。

(4)血瘀型:在面部反复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囊肿和疤痕。

治宜活血散结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归尾、赤芍、桔梗、蒲公英、虎杖、玄参、天龙等。

(5)冲任失调型:女型患者常在下颏和口周区域,反复发生丘疹、丘疱疹和脓疱,经期前3~5天,上述皮疹明显加重,多数伴有月经不调史。

治宜调理冲任法,方用二仙汤加减。

药用:仙茅、黄柏、仙灵脾、干地黄、乌药、益母草、银花、白花蛇草、当归等。

2、中药提炼剂:近些年来,用中药提炼剂治疗痤疮的报告,日益增多。

如丹参酮(每片0.25克),每日3次,每次四片,连续服药两周,始见好转,6~8周见好,然后维持每日3~4片,无副作用,对寻常性痤疮、囊肿性痤疮的显效率分别为80%和83%,白花蛇舌草注射液2毫升(内含相当于生药4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10~20天为1疗程,治疗9例均获良效。

3、单验方:多数是在临床应用多年,比较得心应手,药简效宏的验方。

肖延令氏肺风粉刺汤(桑白皮25克,当归、生地、丹皮、赤芍各12克,黄芩、桃仁、红花、茜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经治60例,显效28例,痊愈27例。

张锡纯治痤疮医案

张锡纯治痤疮医案

张锡纯治痤疮医案
患者,男性,18岁,近期面部出现痤疮症状,主要表现为粉刺和炎症性丘疹,有时伴有红肿和痛感。

此前使用过一些市售的痤疮产品,但效果不佳。

经过综合分析病情,根据张锡纯的治疗经验,为其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
1. 清洁皮肤:每天早晚使用温和洁面乳洗脸,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成分的洗面奶。

避免用手触摸脸部过多。

2. 药物治疗:考虑病情较轻,可以尝试局部使用含有水杨酸、酒石酸和角鲨烷等成分的外用药物,如含有适量维A酸的治疗凝胶。

每天晚间洗脸后,将药膏涂抹于患处,并轻轻按摩以促使吸收。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注意饮食习惯,尽量少摄入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和甜食,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持饮食均衡。

4. 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更换洗脸毛巾和枕套,避免使用过于粘稠的护肤品,以免堵塞毛孔和加重痤疮。

5. 规律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减少精神压力,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以上是根据张锡纯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为本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

需注意的是,痤疮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此方案仅供参考,如病情不见好转或恶化,请及时咨询医生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医辨证治痤疮

中医辨证治痤疮
2.抗雄性激素:①安体舒通片,每次20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②甲氰咪胍片,每次,每日3次,连服1个月。
3.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片,每日30mg逐斩减量,或强的松与女性激素或强的松与抗雄性激素联合使用,治疗囊肿性及聚合性痤疮。
(五)锌制剂
目前有甘草锌胶囊每次,每日3次饭后服,连服1个月。硫酸锌片2片/次,日3次,口服。葡萄糖酸锌片每次35mg,日3次,饭后服,连用1个月等。
二、外用药
1.硫黄和雷琐辛制剂:常用的有复方硫黄洗剂,5%硫黄霜、硫新霜和2%雷琐辛酊剂。
2.抗生素类:1%红霉素酒精,肤炎宁搽剂,%红霉素洗剂或溶液,1%氯霉素雷琐辛酒精,2%氯霉素水杨酸酒精等,连用1~2月。
3.过氧化苯甲酰:5%~10%过氧化苯甲酰乳剂,连用1~2月。亦可与维甲酸或抗生素类联合外用,既可增强疗效,又可减少副作用。
中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为肺气不清,外受风热;或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胃热上蒸;亦可为月经不调,瘀滞化热等。
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中医认为痤疮是内热炽盛,外受风邪所致,但有肺热、血热、肝热、阴虚内热之分。脓疱等皮损属于风热、毒热所致。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等炎性症状不明显,慢性过程,为寒疮寒疡之症。又如瘢痕性痤疮可因气滞血瘀所致。
4.维甲酸类:%维甲酸霜或酒精,每天外搽1~2次,若局部有明显刺激现象可暂停外用1~2天,然后继续使用,可连用1~2个月。
三、其它疗法
1.皮损内注射疗法:去炎松混悬液~(10mg/ml),加普鲁卡因少量,作结节、囊肿损害内注射,每次间隔1~2周,注射数次。
2.紫外线(红斑)照射,或液氮冷冻(喷雾法或点涂)适应于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综述及展望李映霆指导:吴景东(辽宁中医学院.辽宁110032)痤疮是青春期男女的常见皮肤病。

又称“粉刺疮”或“青春豆”,多因皮脂腺分泌过旺.排出不畅.塞于毛孔.或过食辛辣、煎炒、燥热及油腻食品而生湿热蕴于肌肤。

轻者形成粉刺红色丘疹.重则反复感染造成局部脓疮、炎症结节或囊肿样皮肤损害.痤疮的治疗方法很多,本文就近年来痤疮的中医外治法作一综述。

1、不同剂型的中药外治法1.1洗剂苏氏[1]等用中药外洗治法疗痤疮132例,外洗方为大黄、芒硝(化)、赤芍、红花,每日2次。

合并感染者加蒲公英、紫地丁;兼湿热者加苦参、苍术、土茯苓、黄柏。

用药1个疗程,总有效率98.45%。

张氏[2]用中药熏洗法(苦参、丹皮、龙胆草、蒲公英、乌鸭藤根各30g,地肤子、大青叶各20g),先熏后洗20~30min,早晚各1次,连续30d,治疗34例,总有效率91.2%。

林氏[3]用痤疮灵洗剂治疗(马齿苋、双花、山豆根、茵陈、丹参、黄柏、苦参各15g,栀子、川芎,苍术各10g、细辛5g,乘热用纱布蘸药擦于患处,每次15ml,20min,每次2次,连续7d~10d,治疗35例痤疮,总有效率94.3%。

1.2倒膜游氏[4]治疗痤疮60例。

用大黄、白芷、赤芍、马齿苋、浙贝、硫黄、土茯苓及田七研末,制成面膜敷面。

每周2次~3次。

有效率91.5%。

吕氏[5]将白芷、白芨、白僵蚕、茯苓、薄荷、艾叶等份研末,调糊备用。

然后洁面、喷雾、按摩,最后敷药。

每周3次,2周为1疗程。

总有效率93%。

熊氏采用中药药膜外敷治疗痤疮,药膜由牛蒡于、盒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等20味药组成,研细末。

治疗时用鸡蛋清或温水调敷于面部。

外敷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等15味药组成.上述药物纱布包紧砂锅加水煮沸20rain离火,趁热蘸药热敷。

1.3酊剂张氏[7]用8701酊治疗痤疮144例(白果、天仙子、硫磺、赤石脂,密陀僧、樟脑各10g,冰片3g,其研细末加入75%酒精中,密封5d后早晚外擦患处)10d为1疗程。

总有效率95.8%。

颜氏[8]采用开颜露治疗痤疮608例,组方为土大黄、蛇床子、白及、白芷、硫磺、枯矾各50g,雄黄10g,将第7味药侵于75%酒精100ml[ ]中3周,取滤液加余药搅拌即得。

每日涂药于患处3~4次。

1.4糊剂任氏[9]用痤疮灵治疗痤疮30例,组方为胡桃仁、大枫子仁、桃仁、杏仁等共同捣碎制成糊状,每晚涂于患部,10d为1疗程,总有效率96.7%。

1.5霜剂:宋氏[10]等用天然抗粉霜治痤疮73例,主要成分为丹参酮、紫草素、丹皮酚、多糖、白僵蚕提取液,按霜剂工艺制作,早晚各1次外涂于患部,连用4周,总有效率.为95.3%。

2、针灸疗法2.1耳针疗法2.1.1耳穴贴压李氏等[11]以耳穴贴压为主,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肺、心、胃、内分泌、皮脂下、神门、面颊、额等穴上,每日按压4~5次。

每3d~4d换贴,两耳交替,7d为1疗程。

总有效率为100%。

潘氏[12]利用耳穴贴压六神丸治疗痤疮57例。

主穴:双肺、内分泌、交感、神门、颧、额;配穴:红肿甚者加耳尖、肾上腺;油脂多者加胆、脾。

每次每穴按压5次,7次为1疗程。

1个疗程未愈,隔7d再进行第2个疗程。

总有效率92.98%。

2.1.2耳针治疗杨氏[13]利用耳针治疗寻常痤疮30例。

耳穴:取皮质下透内分泌、肾上腺或肾、交感等为主穴,鼻部粉刺多者加鼻穴;额部粉刺多者加额穴;面颊部粉刺多者加面颊穴;肺热血热型加肺穴;肠胃湿热型加肝、胃穴。

每次主穴必用,对症配穴。

同时配合口服安体舒通。

有效率100%2.1.3耳穴放疗陈氏[14]对双侧耳尖、热点及耳背静脉点刺放血治疗痤疮192例。

每周一次,5次为1疗程。

若局部炎症严重者配合含50%氯霉素药水外敷。

总有效率96%。

2.1.4耳穴注射周氏等[15]用此法治疗痤疮47例。

取耳廓肺、胃、内分泌,双侧取穴。

肺穴必选,胃及内分泌则交替使用。

注入维生素BJ、维生素BJ2混合液,2d~3d注射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d。

2个疗程评定疗效。

总有效率95.7%2.1.5耳穴埋药李氏等[16]取麝香、血竭、乳香、没药等研末备用。

取耳穴心、肺、胃、内分泌、皮脂腺点刺并敷上述药粉。

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寻常痤疮206例。

总有效率99.03%。

3、特殊疗法3.1蜂疗法周氏[17]用此法治疗痤疮32例,治疗前先做过敏试验。

取穴:身柱、灵台、合谷、曲尺、足三里、委中及面部痤疮上蜂针散刺。

一般每次不超过10穴。

首日蜂针,10次为一疗程。

同时病变部位点涂10%的蜂胶酊及口服花粉蜜。

有效率100%。

3.2火针疗法丁氏[18]用此法治疗痤疮50例,取大椎、肺俞、膈俞、胃俞、大肠俞穴。

取三棱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点刺各穴。

隔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1疗程后统计疗效。

总有效率98.00%。

3.3刮痧放血疗法林氏等[19]用此法治疗痤疮34例。

取背部督脉经、膀胱经痧点刮试,以局部皮肤潮红并刮试斑点(痧)出现为度,然后用三棱针取数个斑点刺出血,再用拔火罐法,有少量出血即可。

隔2d~3d1次,10次为1疗程。

显效26例,好转5例,无效3例。

4、中医外治综合疗法4.1痤疮挤压法、面部按摩、中药倒膜法三联疗法熊氏等[20]采用此法治疗痤疮56例。

方法:先将白芷、白芨、丹参、黄连、黄柏、大黄、冰片诸药研末备用。

洁面并消毒皮损部位皮肤。

用粉刺针刺丘疹及脓疮,以痤疮挤压器挤出角栓及脓汁。

做面部按摩{取穴印堂、太阳、迎香、地仓、承浆、颊车},按摩后用上述药粉敷面。

隔2d1次,5次为1疗程。

结果:痊愈46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为0。

4.2刺络拔罐结合挑刺治疗法吴氏[21]用此法治疗痤疮78例。

方法:取双侧肺俞穴,用梅花针重叩至局部皮肤潮红、渗血。

然后加拔火罐10min~15min,使出血1ml—3ml,隔日一次。

并用一寸毫针取较大、成熟皮疹或脓包、囊肿根部边缘字型向底部针刺(不留针),销加压使之出血,清洗分泌物,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

总有效率97.44%。

5、展望祖国医学对于痤疮外治的方法多种多样,对其机理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更是层出不穷。

并且中医外治法如面膜、熏洗及针灸,尤其是耳针疗法在临床上的治愈率也越来越高,研究也趋于完善。

但是中医治疗痤疮也存在很多问题。

如存在分型标准的不统一、临床采样样本偏小、对比设计少等问题。

所以我们要注意加强严谨科研设计的临床疗效观察,制定统一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中药外治药的研究制备应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挂钩,深入对药理药效观察,进一步采用现代药剂学技术成果,如新的提取制备工艺、新的药剂分析技术、新型透皮促进的应用等,以开发出高效、速效、长效、无刺激的外用制刺。

6 参考文献[1]苏丽.中药外洗治疗痤疮[J]、中医外治杂志,2000;9(2)[2]张傲清,黄丽珍、中药熏洗面膜治疗痤疮中国医学美容杂志,1995,4(1).101[3]林玉霖.文献中药外治偏单秘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338[4]游曦闽.中医面膜治疗痤疮60例[J]福建中医学院报,1999,9(2):12[5]吕英.中医倒膜法治疗痤疮56例[J]重要外治杂志,1998,7(3):9[6]熊节光.桃美分,杨士峻重要药敷治疗癌证125例中医外杂志1996,5(3)12[7]张华.8701搽挤治疗痤疮144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0 (1):50[8]颜得宽.开颜露为主治痤疮608例[J]新中医,1995 ,5:46[9]任凤兰,刘建东,王洪林等,痤疮灵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1993,15 (6)[10]宋延生,王步玲,天然抗粉刺霜的研制[J].日用化学工业1994、(6):11[11] 李桂松,袁明华,耳穴贴压为主治疗痤疮57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9,18 (4).[12]潘纪华.耳针贴压六神丸治疗痤疮57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9,8(3):45[13]杨梅坤.耳针治疗痤疮30例[J].长春中医学院报,1999,15(3):37[14]陈素华.耳穴点刺放血治疗痤疮192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8 17(3):31[15]周正容.耳穴注射治疗痤疮47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12):722[16]李金枝,吕嘉鑫,张海发. 耳穴埋药治疗寻常痤疮206例针灸研究1999. 24(4). 259[17]周学志孙风艳. 中医蜂疗治痤疮32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1(2):57[18]丁原金,董瑞祥,张信.火针治疗痤疮32例[J].中国针灸,2000;20(2):84[19]林宏陈美华.刮痧放血法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2000;15(1):75-76[20]熊正龙,张运珍.三联疗法治疗痤疮5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0;8(1):11[21]吴凤珍.刺络拔罐结合挑刺治疗痤疮78例[J].江西中医药。

2002;33(4):全文在综述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的过程中参考了丰富的、权威的和专业性强的文献,突出了中医外治在治疗痤疮方面方法的多样和疗效独特的优点,并且展望了中医治疗痤疮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