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_儒家的起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关于儒家起源的现代探讨

章太炎《原儒》:“儒有三科”
–“达名之儒”:泛指祝史卜巫一类的术士
–“类名之儒”: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私名之儒”:学不及六艺、粗明德行政教

傅斯年《战国子家叙伦》:
–“论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
–“儒家者流,出于教书匠。”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

周人的贡献,便是在传统的宗教生活中,注入了自觉的精 神;把文化在器物方面的成就,提升而为观念方面的展开, 以启发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建立。
春秋时代的宗教人文化进程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春秋时代以礼为中 心的人文精神的发展,并非将宗教完全取消,而系将宗教 也加以人文化,使其成为人文化的宗教。 第一,春秋承历幽时代天、帝权威坠落之余,原有宗 教性的天,在人文精神激荡之下,演变而为道德法则 性的天,无复有人格神的性质,此时天的性格,也是 礼的性格。命则在《诗经》时代末期已演变为运命之 命,在这种运命之命中,渐渐地给与以盲目的‚数‛ 的内容,于是其盲目性成为人可以把握得到的东西, 以下开我国阴阳家的端绪,这是新的发展。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阳阳明教 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 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 最为高。

章学诚《文史通义》:
– 诸子百家之学,本原所出,皆不外于《周官》之典守, 古代官师合一、治教合一,官师守其典章;三代之衰, 官师分职、治教分离,官有政、师有教,六艺失其官守, 赖师教而传:“至于官师既分,处士横议,诸子纷纷著 书立说,而文字始有私家之言,不尽出于典章政教也。 儒家者流,乃尊六艺而奉以为经。”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周人对殷人的传统 宗教予以转化: 第一,天命内涵的转变。天命观念逐渐摆脱神秘气氛而 合理化,以人自身之德为依归,原有的人格神观念居于 监察的地位。天命无常变异、无从信赖,则惟有返而求 之于人的自身,这便渐渐从宗教对神的依赖性中解放出 来。 第二,文王地位的确立。周人一方面强调天命,一方面 又觉得仅从天命本身来说,是不易把握得到的;对于这 种不易把握得到的东西,不能仅靠巫、卜来给人们以行 为的启示,而要通过文王具体之德来作行为的启示。因 此,文王便成为天命的具体化,通过眷顾现世之文王以 把握天命的转化。
第三,祭祀意义的变化。周人对祖宗之祭祀重‚亲亲‛ 之义,已由宗教之意义转化为道德之意义,为此后儒家 以祭祀为道德实践之重要方式奠定基础。 第四,人民存在的价值。文王在宗教的外衣下,实质上 成了人文精神的象征;并且此种人文精神,乃来自政治 上之敬畏之心,于是对作为政治对象之人民,亦将其抬 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人民的意向,成为天命的代言 人,要求统治者应通过人民生活去了解天命。这是开始 由道德地人文精神之光,照出了人民存在的价值,因而 使人民在政治中得到生存的最低限度的保障。

目前所见最早使用的“儒”: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 雍也》6.11)

在先秦时期,“儒”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广义的“儒”泛指有学问道术者,乃修习 六艺之士的通称;而狭义的“儒”(后起 义)作为专门名词,指儒家。
2、古代关于“儒”之起源的记载与研究
《周礼·天官·太宰》:
–“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 郑玄注:“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 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周礼·地官·大司徒》:
–“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 – 郑玄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
孔子论“儒”
《礼记·儒行》: “儒有不陨获於贫贱,不充诎於富贵,不慁 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郑玄注:

《淮南子·要略》: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 使其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家之学生焉。‛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 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 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 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
儒學導論
第一章 儒家的起源
一、“儒”的起源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
一、“儒”的起源
1、“儒”的字源
许慎《说文解字》人部: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安人能服人也。‛
孔颖达疏: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②《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 ‚凡有道术皆为儒。‛ 扬雄《法言》:‚通天地人之谓儒‛ 应劭《风俗通义·徽称》:‚儒者,区也。 言其区别古今,居则玩圣哲之词,动则行典 籍之道,稽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世,纲纪国 体,原本要化,此通儒也。若能纳而不能出, 能言而不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 儒也。‛

周初是少数统治者的自觉;《诗经》时代末期及春秋 时代则扩展为贵族阶层的自觉;孔子则开始代表社会 知识分子的自觉。
士阶层的产生

春秋末年,原先的贵族不断地下降为士, 而一些低层的社会成员上升为士,导致社 会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群体。这个群体以 担任一定的职业为追求,但他们必须通过 自己的学识去获得统治者的任用,所以子 夏说“学而优则仕”。

郭沫若《驳〈说儒〉》:将术士称为儒是秦汉以后对儒
名的滥用,儒本来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专号,虽在孔 子以前已有,但是春秋时代的产物。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
儒家“圣王”理想与“道统”传承

尧、舜:“禅让”、“大同” 禹:治水


汤、武:“革命”、吊民伐罪
文王:重卦
周公:制礼作乐、
“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陨获,困迫失志之貌也。充诎,喜失节之貌。 慁,犹辱也。累,犹系也。闵,病也。言不为天 子、诸侯、卿、大夫、群吏所困迫而违道,孔子 自谓也。‛
孟子论“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6.2)
第四,神既接受当时人文精神的规定,所以祭神也从宗 教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文的仪节;即是祭 祀乃成为人文成就的一种表现。
第五,‚永生‛在春秋时代称之为‚不朽‛,鲁叔孙豹以 ‚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是直以人文成就 与人类历史中的价值代替宗教中永生之要求,因此而加强了 人的历史的意识,以历史的世界代替了‚彼岸‛的世界。 第六,天既为道德性之天,神也是道德性的神,则传统的 ‚命‛,除了一部分已转化为运命之命以外,还有一部分亦 渐从盲目的运命中透出,而成为道德性格的命。这一方面说 明宗教已经是被道德的人文精神化掉了;同时也说明由道德 的人文精神的上升,而渐渐地开出后来人性论中‚性‛与 ‚命‛结合的道路。
周初人文精神的跃动
①深刻忧患意识与理性精神
–‚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
–‚惟命不于常‛(《尚书·康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左传·僖公五年》引)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 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 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 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尚书·召诰》)
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固其学皆应时而生,与 王官无涉。‛
– 《说儒》提出“殷代遗民说” :最初的儒是从殷商的祝
宗卜史转化而来,亡国之后由于多才多艺和安定人心的作 用而为周所用,以治丧相礼为职业,这些人作为旧朝遗民 而养成了柔驯的风格。

冯友兰《原儒墨》:反对“殷遗民说”,综合王官说和职
业说,认为儒是有知识的专家,西周末年贵族政治崩坏之后, 在官的专家或贵族散在民间,以教书相礼为生;后来在儒之 中,有不止于教书相礼为事,而且欲以昔日之礼乐制度平治 天下,又给予礼乐制度以理论根据者,即后来之儒家。

②朴素的民本思想与人文精神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 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泰誓上》)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 誓上》) –‚惟天惠民。‛(《泰誓中》)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 (《泰誓中》,《孟子·万章 上》引)

第二,此时所谓的天、天命等,皆已无严格的宗教的意 味,因为它没有人格神的意味,此时之神乃指不相统属 的诸神百神而言。春秋时代的诸神百神的出现,乃是我 国宗教中的一种新形态,大大减低了宗教原有的权威性, 使诸神不能不进一步接受人文的规定,并由道德的人文 精神加以统一。 第三,因为中国宗教与政治的直接关联,所以宗教中的 道德性,便常显为宗教中的人民性。此时之所谓人文, 乃道德的性格,所以神的人文化,既表现为对人文的道 德的凭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