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_儒家的起源

合集下载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量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为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以儒家学派为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政治治理。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1.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建立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君臣之道等,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君子克己复礼”等经典观念。

2. 儒家经典文化的形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要著作。

这些经典内容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是后世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通过仁爱的实践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平稳定。

2.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平衡。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一种适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 君子道德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种道德修养被视为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发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孔子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和程颢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2. 儒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儒家与教育传统的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他们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个体的教育和修养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概念,并提倡治国之道。

2.秦汉时期:儒学的大发展秦汉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儒家学派逐渐成为统治者重视的学问,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成为官方的教育理论。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被整理成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的分裂和动荡使得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在这个时期,儒家学派也经历了一次复兴。

代表人物有王粲、郑玄等,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经典,为儒学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4.唐宋时期:儒学的全盛时期唐宋时期是儒学的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者如程颢、程颐、朱熹等,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并形成了后来的程朱理学。

儒学在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5.明清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反思明清时期,儒学逐渐陷入停滞和僵化的状态。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使得儒学面临着挑战。

受到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冲击,儒学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和变革,形成了新儒学的思潮,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顾炎武等。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儒学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然而,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仍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如今,儒学被重新审视和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新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渴望寻找一种道德伦理体系来维护社会稳定。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提倡“仁者爱人”,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发展阶段一:先秦儒学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除了孔子,还有许多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儒家学派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主张通过礼仪和法治来约束人的行为。

发展阶段二:汉代儒学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汉朝统治下,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董仲舒、扬雄、贾谊等。

他们将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理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和“五德合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阶段三:宋明理学宋明时期(960年-1644年)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强调“理”与“性”的关系,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达到“性即理”的境界。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影响与传承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儒学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就像长江注入大海那样,在几千年来不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并沉淀出了深厚的内涵文化。

从汉代被立为正统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一、儒学起源儒起源于古代民间的主持葬礼的葬师。

《周礼·天官》云:“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

”在西周初年,儒已存在,他们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

以此得知,早期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身份。

《仪礼》、《周礼》就是“儒”为周代贵族立身处事而制定的生活手册。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正在走向瓦解崩溃,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强大起来的诸侯们互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代表着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社会各阶级复杂的礼仪秩序。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含义很广泛,几乎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尔后孟子荀子又将仁和儒家思想进一步增加新的内涵发扬光大。

二、受到打击秦朝的时候,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统治阶段了,温文尔雅的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秦始皇的青睐,非但如此,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江山,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三、成为正统所幸的是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很快就被推翻了,儒学的经典书籍得以流传下来。

西汉初年修生养息,到了汉武帝时已经强盛起来了,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于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然后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道法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道法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道法知识点归纳四年级上册人教版道法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第一单元:道家学说1.道家学说的起源:道家学说起源于道教,主要倡导人们努力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2.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不逆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原则,认为最能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3.少有为多:道家强调物质生活的简朴,认为适度生活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富足。

4.心静自然净:道家主张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净化,通过修心养性以达到心灵的升华。

第二单元:孔子与儒家学说1.儒家思想的起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在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2.仁爱:儒家强调仁爱的价值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怀、相互尊重,并以仁爱的精神建立和谐社会。

3.五常:儒家强调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

4.尊师重道:儒家强调尊师重道,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类优秀品质和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第三单元:佛教与道德1.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强调无我、无常、无恶、无尽三宝等基本教义,倡导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2.舍己为人:佛教强调舍己为人的精神,倡导人们关注他人、帮助他人,并通过自我修行实现自我解脱。

3.戒律:佛教强调戒律的重要性,认为戒律可以帮助人们远离恶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4.不杀生:佛教强调不杀生的伦理观念,倡导人们保护生命、关爱动物,并通过不伤害他人获得内心的善念和良好品德。

第四单元:美德和经验1.美德的培养:美德是人性修养的核心内容,包括正直、宽容、勇敢、正义、诚实、公平等,可以通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获得。

2.感恩与回报:感恩与回报是一种美德,倡导人们要心存感恩、懂得回报,并通过感恩和回报培养出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和责任感。

3.乐观向上:乐观向上是一种美德,可以帮助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面对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4.学会分享:分享是一种美德,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通过分享获得身心的快乐和满足感。

七年级儒家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儒家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儒家历史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是一种流传了数千年的思想体系。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些七年级学生应该了解的儒家历史知识点。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始于春秋时期,并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缔造者。

他强调道德、仁慈和善良的重要性,以及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的必要性。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原则,它强调实践中的人际关系,一种社会道德、信仰、文化和哲学上的范畴。

儒家思想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特质,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宽容、慷慨、关爱他人。

2. 父母、师长的孝顺孝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的顺序性首先体现在尊敬他的父母。

孝顺也包括了尊重长者、关注他们的生活和照顾需要帮助的人。

3. 社会和谐儒家思想着重于社会和谐,认为人类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应该努力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儒家思想强调勤奋、诚实、忠诚和正直等品质,这些品质是形成一个积极的社会风气和和谐共处的基础。

三、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政治和教育方面。

自秦朝统一中国后,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儒家思想为国家官方哲学,并将其推崇为国家治理和社交秩序的基础。

四、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中国人仍然坚信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如仁爱、尊敬、诚信和勤奋等。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开始提倡儒家思想和价值观,以期在中国社会中创造更为和谐的氛围。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使中国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并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儒家文化将会成为世界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之一。

儒学的起源是什么

儒学的起源是什么

儒学的起源是什么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那么,儒学的起源是什么?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

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

孔子在这里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

由此可见,儒名之起源应远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两极阵营。

故而,我们可以断定,儒的出现一定是在孔子之前的某一个时候。

据此,胡适在那篇著名的论文《说儒》中推测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

这话虽然说得言之凿凿,但总显得缺少更多的证据,因此就很难使人相信。

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探讨儒之起源的是汉代学者刘歆。

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

其特征是游文于"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

刘歆还说,唐虞之隆,殷周之盛,儒学的功能,实已获得相当的成功。

然而孔子之后,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这里,刘歆据《周礼》的记载,不仅分析了儒的起源,而且大体描述了孔子之后儒学演变的一般情况。

就儒的起源来说,刘歆强调他们是由司徒之官演变而来,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

这种说法当然并非毫无根据,《周礼·大宰》说:“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由此可见,儒之起源甚久,似乎与王官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也不无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维导图)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维导图)
2.儒家的仁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从本源上理解并付诸去“和谐”, 以达到“恕”到准则。有利于人们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谐的 观念,自动并自愿走上“和谐”之路。
3.儒家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琴瑟和谐,中庸之道等,为人民 创造一个“和谐”的精神世界,提供整套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指导人民的实践。
感谢观赏
诸子百家
之儒家
希希老师
儒家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 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 由春秋末期孔子首创,为历代儒 客尊崇。
从汉朝开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 年,主张用道德和礼仪来治理国 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 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 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起源
<二>发展
发展在春秋时代,儒家没有受到君王们的重视。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 驾着牛车,带着弟子在各个国家之间奔波;后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问,继 续到各国游说君王,但还是没有人愿意听。
到了秦朝,秦始皇觉得儒家思想不仅没有用,还会对国家造成不好的影响, 于是让人把儒家的很多书都烧了,还杀了很 多儒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 书坑儒”。 自此,孔子编写的很多书就失传了。
加油!
孟母三迁
六<儒家文化对当代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赋予中国人“家国天下”的情怀,使中国不管面对多大 困难,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中国总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国 家。
当今世界纷争不断,国与国、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冲突矛盾频发,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儒家的“和”文化蘊藏了解决当今世界 矛盾的智慧。并且儒家文化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定调,避免了中 国像欧洲那样,陷入宗教战争的泥潭。
中国人的灵活智慧,让中国人在今天的国际竞争中,虽身处逆境, 却于不知不觉中强大。总而言之、儒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长河发 展过程中最具震撼力与影响力的一大思想学派,它对当代社会的 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学。

孔子提倡“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除了孔子,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如孟子、荀子等。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仪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和学说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受到了压制,但仍有一些儒家思想家坚持传承儒学的理念。

其中最重要的是东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与天地自然相合,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修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段复苏和发展的时期。

儒学家王弼注释了《易经》,将儒学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学说。

此外,儒学家郭象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儒学家程颢和程颐提出了“理学”学说,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

此外,朱熹提出了“心学”学说,认为人的心灵是最重要的,通过反思和内省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

三、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体制: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是最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并且他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哲学。

公元前1152年,周代先贤开始撰写中国第一部著作《易经》,这是中华所有文化的源头,诸子百家皆为周易的学生。

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重视礼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发扬了他的思想,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而且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是这个事情较为后期的人物,他提出“性本恶”,同时还将人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他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

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工具。

第三个阶段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儒教,代表人物有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和明朝的王阳明等。

二程的思想主要认为天地只有一个理,他们的学说标志着理学体系的正式形成,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先理后气的观点,还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求理。

明朝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知行合一。

第四个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批判继承的发展,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

李贽是儒学异端,他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否定了孔子的权威;黄宗羲强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否定皇帝一家之法;顾炎武批判了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气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

本次关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梳理主要由时间、阶段和代表人物思想组成。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复兴和当代影响等五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创立儒学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在春秋时期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念。

1.2 孟子的发展孟子是儒学的重要传承者,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1.3 荀子的影响荀子是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利论”,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儒学的发展2.1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兴盛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主流思想,儒家经典被列为国家经典,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儒学与道家、墨家、法家的争鸣在战国时期,儒学与其他诸子百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2.3 儒学在汉唐时期的繁荣汉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儒学的衰落3.1 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危机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式微,受到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挑战,儒学陷入了危机。

3.2 儒学在清代的挫折清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儒学受到了冲击,传统的儒学教育体系逐渐瓦解。

3.3 儒学在近现代的沉寂近现代,儒学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逐渐式微,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儒学陷入了沉寂。

四、儒学的复兴4.1 新儒家的兴起近现代,新儒家兴起,他们试图重新解读传统儒学,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4.2 儒学在当代的影响当代,儒学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儒家思想被重新关注,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4.3 儒学的国际传播儒学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关注,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传播。

五、儒学的当代影响5.1 儒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儒学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5.2 儒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儒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倡仁爱、礼仪、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文化。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过程,涵盖其起源、发展阶段、主要思想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儒家学派。

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他的学说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与其他学派如道家、墨家等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辩。

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逐渐被接受,儒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儒学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汉朝时期重新兴起了儒学,并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在这一时期广泛流传。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家学者陆绩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4. 唐宋时期:唐朝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的地位更加巩固。

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展,形成了儒学的经典体系。

5.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儒学仍然是国家的官方学说,但在清朝时期,儒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儒学的主要思想儒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其中,仁被认为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

义强调公正和正义,礼则强调社会规范和仪式。

智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信则强调诚信和信任的价值。

四、儒学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

p 13
第六节 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清代实 学
代表者有清初三先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晚 清二大儒(龚自珍、魏源),以及曾国藩。黄宗羲提出“工 商为本”和“天赋人权”,对封建制度作了否定。顾炎武面 向现实,提倡“经世致用”。集古代学术之大成者是王夫之, 把古代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发展到最高水平。龚自珍正 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其历史观表现出发展进化的思想。 魏源编纂《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找到一 条变革社会的途径。曾国藩背负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铸造了 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偶像;又用实际行动第一个打开了学习 西方的窗口,成为洋务运动的奠基人。
4、主导: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 5、冲击: 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 7、理学: 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 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 系。 p2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
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 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思想,提出“先义后利”的观点。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治国的礼教为主。
2、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p5
二、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 孟子(孟轲)发展和完善了孔子“仁” 的学说,提出“以德王天下”,反映出伦理 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其仁政学的内容:制 民之产,保民而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 他还以此区分“以力服人”的霸道和“以德 服人”的王道。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内 容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追求礼义仁智,必须以 义为荣,以利为耻。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一派,其思想内容涵盖了人伦、礼治、道德、政治等方面,广泛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其起源、发展、衰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门徒所创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丘,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先贤之一。

他推崇礼治、道德、仁爱,主张“君子”德行的倡导,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深远。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仁者爱人,是“仁爱之心”的支配下完成的。

而“礼”是实现仁爱的手段,以强调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强调社会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建立和调节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工具。

而“君子”指的是具备高尚品德、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人,是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的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除孔子外,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孟子提倡以“仁政”为核心,倡导“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天下所有,人民至上,天道与人道一致,权利与义务相称的思想体系。

荀子则认为政治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是人性本恶的工具,倡导严格约束、礼法秩序和严密教化的思想体系。

而韩非子则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试图通过强权政治、权术斗争等方式建立秦统一的国家体制。

汉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秦末汉初,儒家思想得到了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支持,并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如东汉经学、郑学、程门立雪等。

其中,司马迁的《史记》和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董仲舒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汉代政治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新儒家”思想成为后世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三、儒家思想的衰落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个时候,佛教、道教、法家思想等思想体系逐渐发展壮大,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

(一)孔子
生活于“天下无道”之春秋乱世,孔子 主张只有施行全面的教化才能实现“天下有 道”。
孔子强调通过推行庶民教育,培养为师、 为政之德,恢复周代礼乐文教之制,使人人涵 养起恭、宽、敬、信、忠、厚、慈、惠、孝、 悌、恕、义的高洁品行,从而具备“仁人” 之心。
❖ 钱穆说:“孔子一生主在教”。( 钱穆.论语 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 3.)
❖ 古人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1.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泛招收门徒, 兴办私学,改革周代教育体制机制,为天下 培养君子士人。
(1)提出“有教无类”,中国最早提倡以民为 本的教育家。
(2)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没有放弃旧传统, 但却突出了其中的诗、书、礼、乐,把仁作 为教育的核心贯穿始终。
刘邦轻蔑儒生到“溲溺”于儒生帽子 的程度。但叔孙通、陆贾等儒生对儒学的 薪火相传。
❖ 《汉书·武帝纪》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 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 犹多缺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默百家,表章 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贤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措则时,爱利则行,如是, 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 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 德之威。” 《荀子·强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礼论》
荀子认为虽然人性天生为恶,但并不是无法改变, 只要通过积虑、练习等理智的方法就能“化性起 伪”。故他得出结论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 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 在国家社会治理层面,提倡为政者需要培养 仁民爱物之心,置恒产,养恒心,以求兼善 天下。

儒家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儒家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儒家文化主题班会教案一、教案概述1. 主题:儒家文化主题班会2. 目标: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和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3. 对象:初中生4. 课时:每章45分钟,共225分钟5.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儒家文化简介儒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和影响2. 第二章:儒家伦理思想仁爱:仁爱之心,仁爱之道礼仪:礼仪之道,礼貌待人忠诚:忠诚之道,忠诚为人孝道:孝道之情,孝道之行3. 第三章:儒家道德思想诚实守信:诚实为人,守信用的原则勤奋向上:勤奋之道,追求卓越谦虚谨慎:谦虚之道,谨慎为人宽容忍让:宽容之道,忍让待人4. 第四章:儒家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之道,人才培养学习的方法:学习之道,探究真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之道,为人处世5. 第五章: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儒家思想与现代道德观念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思想在个人修养、家庭、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儒家文化相关的视频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教师详细讲解每章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儒家文化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的实际应用。

5.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例如编排儒家文化相关的节目、制作儒家文化的手工艺品等,增强学生对儒家文化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作业的质量和对儒家文化的理解程度。

3. 小组活动: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对儒家文化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儒家文化相关教材或阅读材料2. 视频:儒家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3. 音频:儒家文化相关的音乐或讲解音频4. 案例:典型的儒家文化案例5. 手工材料:制作手工艺品所需的材料六、第四章:儒家教育思想(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之道,人才培养学习的方法:学习之道,探究真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之道,为人处世七、第五章: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续)儒家思想与现代道德观念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思想在个人修养、家庭、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八、第六章: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儒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礼仪、礼貌、道德行为等儒家文化在节日庆典中的体现:如春节、中秋节等儒家文化在传统艺术中的体现:如书法、绘画、音乐等九、第七章:儒家思想与当代价值观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与融合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儒家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启示十、第八章:儒家思想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仁爱之心:如何将仁爱之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礼仪之道:如何做到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忠诚之道:如何忠诚为人,坚守信仰孝道之情:如何孝敬父母,传承家庭美德十一、第九章:儒家思想在家庭和睦中的应用夫妻和睦: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处理夫妻关系家庭教育: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进行家庭教育,培养子女优秀品质十二、第十章: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仁政: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实现仁政,为人民谋福祉忠诚为国: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培养公务员的忠诚度社会公平: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十一、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儒家文化相关的视频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儒学的复兴教案

儒学的复兴教案

儒学的复兴教案第一章:儒学的起源与核心思想1.1 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2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1.3 孔子与《论语》的主要思想第二章:儒学在历史上的影响2.1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2.2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3 儒学在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第三章: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3.1 程朱理学的形成与特点3.2 陆王心学的兴起与发展3.3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第四章:儒学在清代的传承与变革4.1 清代儒学的传承与发展4.2 清代儒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4.3 清代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五章: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挑战5.1 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5.2 儒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5.3 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第六章:近现代儒学的变革与创新6.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儒学的新发展6.2 新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贡献6.3 近现代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第七章:儒学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应用7.1 儒学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应用7.2 儒学在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7.3 儒学在当代政治、经济领域的启示第八章:儒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影响8.1 儒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与定位8.2 儒学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8.3 儒学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合作与挑战第九章:儒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9.1 儒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哲学思考9.2 儒学与现代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9.3 儒学在应对现代科技伦理问题中的作用第十章:儒学的未来展望与挑战10.1 儒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10.2 儒学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10.3 儒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的核心思想,理解这五个概念是掌握儒学的基础。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代表着爱人、慈悲和仁爱。

义是指按照道德规范行事,追求公正和正义。

礼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表现,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关于儒家起源的现代探讨

章太炎《原儒》:“儒有三科”
–“达名之儒”:泛指祝史卜巫一类的术士
–“类名之儒”: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私名之儒”:学不及六艺、粗明德行政教

傅斯年《战国子家叙伦》:
–“论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
–“儒家者流,出于教书匠。”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

周人的贡献,便是在传统的宗教生活中,注入了自觉的精 神;把文化在器物方面的成就,提升而为观念方面的展开, 以启发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建立。
春秋时代的宗教人文化进程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春秋时代以礼为中 心的人文精神的发展,并非将宗教完全取消,而系将宗教 也加以人文化,使其成为人文化的宗教。 第一,春秋承历幽时代天、帝权威坠落之余,原有宗 教性的天,在人文精神激荡之下,演变而为道德法则 性的天,无复有人格神的性质,此时天的性格,也是 礼的性格。命则在《诗经》时代末期已演变为运命之 命,在这种运命之命中,渐渐地给与以盲目的‚数‛ 的内容,于是其盲目性成为人可以把握得到的东西, 以下开我国阴阳家的端绪,这是新的发展。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阳阳明教 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 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 最为高。

章学诚《文史通义》:
– 诸子百家之学,本原所出,皆不外于《周官》之典守, 古代官师合一、治教合一,官师守其典章;三代之衰, 官师分职、治教分离,官有政、师有教,六艺失其官守, 赖师教而传:“至于官师既分,处士横议,诸子纷纷著 书立说,而文字始有私家之言,不尽出于典章政教也。 儒家者流,乃尊六艺而奉以为经。”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周人对殷人的传统 宗教予以转化: 第一,天命内涵的转变。天命观念逐渐摆脱神秘气氛而 合理化,以人自身之德为依归,原有的人格神观念居于 监察的地位。天命无常变异、无从信赖,则惟有返而求 之于人的自身,这便渐渐从宗教对神的依赖性中解放出 来。 第二,文王地位的确立。周人一方面强调天命,一方面 又觉得仅从天命本身来说,是不易把握得到的;对于这 种不易把握得到的东西,不能仅靠巫、卜来给人们以行 为的启示,而要通过文王具体之德来作行为的启示。因 此,文王便成为天命的具体化,通过眷顾现世之文王以 把握天命的转化。
第三,祭祀意义的变化。周人对祖宗之祭祀重‚亲亲‛ 之义,已由宗教之意义转化为道德之意义,为此后儒家 以祭祀为道德实践之重要方式奠定基础。 第四,人民存在的价值。文王在宗教的外衣下,实质上 成了人文精神的象征;并且此种人文精神,乃来自政治 上之敬畏之心,于是对作为政治对象之人民,亦将其抬 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人民的意向,成为天命的代言 人,要求统治者应通过人民生活去了解天命。这是开始 由道德地人文精神之光,照出了人民存在的价值,因而 使人民在政治中得到生存的最低限度的保障。

目前所见最早使用的“儒”: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 雍也》6.11)

在先秦时期,“儒”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广义的“儒”泛指有学问道术者,乃修习 六艺之士的通称;而狭义的“儒”(后起 义)作为专门名词,指儒家。
2、古代关于“儒”之起源的记载与研究
《周礼·天官·太宰》:
–“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 郑玄注:“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 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周礼·地官·大司徒》:
–“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 – 郑玄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
孔子论“儒”
《礼记·儒行》: “儒有不陨获於贫贱,不充诎於富贵,不慁 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郑玄注:

《淮南子·要略》: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 使其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家之学生焉。‛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 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 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 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
儒學導論
第一章 儒家的起源
一、“儒”的起源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
一、“儒”的起源
1、“儒”的字源
许慎《说文解字》人部: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安人能服人也。‛
孔颖达疏: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②《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 ‚凡有道术皆为儒。‛ 扬雄《法言》:‚通天地人之谓儒‛ 应劭《风俗通义·徽称》:‚儒者,区也。 言其区别古今,居则玩圣哲之词,动则行典 籍之道,稽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世,纲纪国 体,原本要化,此通儒也。若能纳而不能出, 能言而不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 儒也。‛

周初是少数统治者的自觉;《诗经》时代末期及春秋 时代则扩展为贵族阶层的自觉;孔子则开始代表社会 知识分子的自觉。
士阶层的产生

春秋末年,原先的贵族不断地下降为士, 而一些低层的社会成员上升为士,导致社 会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群体。这个群体以 担任一定的职业为追求,但他们必须通过 自己的学识去获得统治者的任用,所以子 夏说“学而优则仕”。

郭沫若《驳〈说儒〉》:将术士称为儒是秦汉以后对儒
名的滥用,儒本来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专号,虽在孔 子以前已有,但是春秋时代的产物。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
儒家“圣王”理想与“道统”传承

尧、舜:“禅让”、“大同” 禹:治水


汤、武:“革命”、吊民伐罪
文王:重卦
周公:制礼作乐、
“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陨获,困迫失志之貌也。充诎,喜失节之貌。 慁,犹辱也。累,犹系也。闵,病也。言不为天 子、诸侯、卿、大夫、群吏所困迫而违道,孔子 自谓也。‛
孟子论“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6.2)
第四,神既接受当时人文精神的规定,所以祭神也从宗 教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文的仪节;即是祭 祀乃成为人文成就的一种表现。
第五,‚永生‛在春秋时代称之为‚不朽‛,鲁叔孙豹以 ‚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是直以人文成就 与人类历史中的价值代替宗教中永生之要求,因此而加强了 人的历史的意识,以历史的世界代替了‚彼岸‛的世界。 第六,天既为道德性之天,神也是道德性的神,则传统的 ‚命‛,除了一部分已转化为运命之命以外,还有一部分亦 渐从盲目的运命中透出,而成为道德性格的命。这一方面说 明宗教已经是被道德的人文精神化掉了;同时也说明由道德 的人文精神的上升,而渐渐地开出后来人性论中‚性‛与 ‚命‛结合的道路。
周初人文精神的跃动
①深刻忧患意识与理性精神
–‚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
–‚惟命不于常‛(《尚书·康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左传·僖公五年》引)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 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 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 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尚书·召诰》)
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固其学皆应时而生,与 王官无涉。‛
– 《说儒》提出“殷代遗民说” :最初的儒是从殷商的祝
宗卜史转化而来,亡国之后由于多才多艺和安定人心的作 用而为周所用,以治丧相礼为职业,这些人作为旧朝遗民 而养成了柔驯的风格。

冯友兰《原儒墨》:反对“殷遗民说”,综合王官说和职
业说,认为儒是有知识的专家,西周末年贵族政治崩坏之后, 在官的专家或贵族散在民间,以教书相礼为生;后来在儒之 中,有不止于教书相礼为事,而且欲以昔日之礼乐制度平治 天下,又给予礼乐制度以理论根据者,即后来之儒家。

②朴素的民本思想与人文精神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 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泰誓上》)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 誓上》) –‚惟天惠民。‛(《泰誓中》)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 (《泰誓中》,《孟子·万章 上》引)

第二,此时所谓的天、天命等,皆已无严格的宗教的意 味,因为它没有人格神的意味,此时之神乃指不相统属 的诸神百神而言。春秋时代的诸神百神的出现,乃是我 国宗教中的一种新形态,大大减低了宗教原有的权威性, 使诸神不能不进一步接受人文的规定,并由道德的人文 精神加以统一。 第三,因为中国宗教与政治的直接关联,所以宗教中的 道德性,便常显为宗教中的人民性。此时之所谓人文, 乃道德的性格,所以神的人文化,既表现为对人文的道 德的凭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