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与发展历程一、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初的城市出现在河流流域和肥沃的河谷地带。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聚落。
这些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防御设施、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城市。
早期的城市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城市发展古代的城市发展与统治者的意志、宗教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这些城市通常是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随着贸易的发展,一些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例如,古代中国的长安、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三、中世纪城市演变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
这些城市通常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为主要产业,并形成了自治的市民社会。
中世纪城市的典型特征包括城墙、市集、教堂和市政厅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也逐渐兴起,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些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要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交通、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五、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逐渐兴起。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如区域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旨在建设更美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六、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如建筑、艺术、音乐、文学和民俗等。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城市采取了各种措施,如修缮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当地特色文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游客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七、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城市社会学-01
城市社会学
希腊文明始于公元前800-500年,分为古典文明和希腊化时代文明。
雅典城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城邦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大城市最显著的特点是——秩序感和一致性, 米利都城代表了希腊化城市规划形式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大河流域的远古城市 1. 两河流域与美索布达米亚古城 2. 尼罗河流域与埃及古城 3. 印度河流域与古印度城市 4. 东方两河流域与中国城市的起源
大河流域
农业文明
村庄
城市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 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 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 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龙山古城 公元前2600-前2000年 黄河中下游文化 屈家岭古城 公元前3580-前2600年 长江中上游文化 良渚古城 公元前3500-前2600年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文化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国城市文明的产生,是长江及 黄河流域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东方两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两河流域: 乌尔城、巴比伦城
尼罗河流域:底比斯城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东方两河流域与中国城市的起源
商代都城 中国队早期文明进行有组织的考古工作,是从1928年对河南省安阳市 殷墟的发掘开始的。 1955年在郑州附近发现商代前期城址,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 1983年在河南堰师发现商代早期城址,总面积约190万平米。
城市设计原理课程讲义
01 文明肇始:城市的产生城市设计原理课程介绍的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城市+设计,城市是客观存在的外部对象,是设计的主体,而设计呢,就是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是干预的工具,显然,只有在充分认识主体的基础上才可能开展恰当的干预,也就是说认知城市是我们开展设计的基本前提。
今天,城市已经成为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聚居地,全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在2008年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11年末终于也达到了这一代表着城市发展重要节点的百分之五十,这意味着整个世界和中国正在全面进入城市时代,而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部分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城市具备了相当完备甚至复杂的空间形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更是大不一样。
认识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呢?显然,今天的城市不可能成为我们认识的着眼点,纷繁复杂的城市表象只会让我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回到起点,回到城市最开始的时候,将所有的外加因素都归零,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把握城市的价值和内涵。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被称为第二自然的城市并不只是简单的客观存在,城市如同人和自然生物一样,是具有出生、成长、疾病、衰败、乃至于死亡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
认识城市就是要认识城市的内在机理、成长历程和发展规律。
如果让大家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城市,你会怎样描述呢?我们可以有上百种的描述方式,但城市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理解,他是人类生活的聚落。
作为与乡村共同存在的,人类最主要的两种聚落形式,他们是我们人类所有活动的发生地和承载地,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节点和重要标志。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人类的发展史,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发生过程和他们在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找适应自身需求的生存场所,地球上差异化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条件、价值观念等共同影响着城市聚落的营建方式和空间形态,伴随历史发展进程,每个区域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形态,又成为影响空间和文明发展的基础。
外国城建史考试复习资料
第七章 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一、城市是自发成长的; 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 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二、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 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四、中世纪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五、中世纪城市与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 六、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性、丰富感与活泼感,给人以良好的美的享受; 七、城市的弯曲街道既可以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丰富的城市景观: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建筑体量/色彩 /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
城市管理学
一、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
城市并不是在人类文明的萌芽阶段就产生的事物,而是人 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
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城市出现在从原始 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如古埃及的孟菲斯城和中国的殷 墟、商城。
城市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在社会分工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城市。由于商品的交换, 一部分从事农业的人逐渐脱离了生产,进行商务活动,形成 了集市,而后逐渐发展成了城市。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焦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职业为主,具有综合 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城市是“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以非 农业活动为主体,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集聚的社会 物质系统。”
第三节 怎样认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学
一、城市管理的内涵、对象
(一)城市管理的内涵 两个子目标:公共福利的改进和城市实体的发展
本书定义: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 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 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 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 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 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三)城市化水平的衡量
城市化水平一般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1760-1850),世界城市化兴起阶段,英国成为当时世 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第二阶段(1850-1950),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加速城市化,城 市化率超过50%,世界城市化水平在1900年为13.6%; 第三阶段(1950-2000),全世界加速城市化,世界城市人口比重 由1950年的28.4%上升到近50%; 预测到203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其中发达国家达到80%, 发展中国家达到57%。 中国城市化水平 1949-2002年,我国设市城市由136个增加到662个,城镇人口由不 足6000万上升到5亿以上(2003年底已超过5.2亿),城镇化水平由 10.6%上升至2002年的37%以上,2003年已经超过40%(2003年底的 统计数据为40.5%)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笔记
目录研究视角绪论:理解城市的方式、城市的起源(综合因素论与主导因素论)、城市的分类(前工业城市、工业城市、社会主义城市)、城市的定义。
有机模式城市简洁的二分法:经规划的城市与未经规划的城市;共存和转换;“有机”模式的演变:物质方面有地形、土地划分、村镇聚合等;社会文化方面如法律与社会秩序等。
网格模式网格一般:网格的特性(可塑性、多变性);网格和政治(网格与民主社会、巴洛克美学与集权性质政府);网格与秩序(更好的秩序”与常规程序)网格关注要点:街道、街块、开放空间、公共建筑、网格结束方式、网格与周围关系、网格三维效果。
网格的历史:单一社会目的下的网格规划;中国城市网格是一个政治的图形;罗马军事营寨与城市设计相互影响;棱堡式城墙的工艺;美洲的网格;前资本主义的封闭网格与资本主义的开放网格。
网格的分类:基于形状的格栅形网格与棋盘形网格、混合网格;基于网格方向的正向网格与斜向网格;基于网格规整程度的规整网格与不规整网格。
网格平面形态:网格平面不同尺度的街区;城市总体网格与街区内部网格。
网格的布局:城市中不同尺度的网格、总体网格与街块内部网格、平地网格与山地网格城乡协同体系:农用土地划分方式(大型网格)与城市网格化扩展;郊区网格与有机城址;郊区网格与网格城镇。
网格与街道分类:根据形状可分T字路口、正交轴、十字街;根据宽度、等级可分为主干街道、次级街道、基本街道。
网格与广场:网格与广场的四种类型:街区式广场、哈里森堡式广场、费城式广场、四街区式广场;多广场的网格。
网格与街块:街块的尺度和密度、街块的集合与切分、建筑与街块的矛盾。
网格的变化:分割建筑变为分割社区(古代中国与此相反)图形式城市图形式城市:定义、形态特点(几何形设计、向心性规则)、理想城市特殊的图形式城市:军营、圣城(宗教发源地、膜拜某一神灵的城市、模仿宇宙图形的城市)政治图形:线性系统(唐代长安模式、明清北京城模式)、集中性系统(向心型、放射型)、放射型的变化形式(凡尔赛,融合线型与集中型)功能图形:防御的逻辑(规整的多边形)、交通与放射——向心状城市(相互联系的星形、卫星城)改变工业化城市的图形:改造城市社会的思想家、模仿行星和太空图形式城市反思:所有的理想城市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人性壮丽风格壮丽风格:含义、流行原因壮丽风格的规划:地形、剧场设计(壮丽风格模仿舞台设计,独裁政府推动城市戏剧化)、制高点的设计(平台、阶梯、坡道)巴洛克元素:直的街道、对角线街道、三支道系统、林荫大道和林荫街、统一和连续的界面、统一中的变化、街道深处的对景、标志物和纪念物、仪式性的轴线。
《世界城市史》课件
总结词
新加坡以其整洁、有序和绿色的城市 环境而闻名,被誉为“花园城市国家 ”。
详细描述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注重绿 化、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严格的 城市管理和法规,新加坡成功地将自 然与城市相结合,为居民提供了高品 质的生活环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环境污染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交通 等产业快速发展,导致空 气、水、土壤等环境受到 严重污染。
资源紧张
城市人口密集,资源消耗 量大,能源、水资源等需 求不断增长,面临资源紧 张和能源转型问题。
城市规划与治理
为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治 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
04 未来城市展望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
01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速,城市将面
临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压力。
技术创新与城市发展
02
技术革新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城
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解决方案。
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合作
03
城市间将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更加紧
密的城市网络。
东京:高度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东京是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以其高度城市化、高密度建 筑和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而闻名。
东京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成为全球重要的 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东京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 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创新,为其他城市提供了 借鉴。
新加坡:花园城市国家建设
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降低城市能耗和排放,实 现低碳发展。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
时序变化和空间演变
时序变化和空间演变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们生活的舞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不断演变和发展,经历着时序变化和空间的扩展。
本文将带您回顾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展示它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演变。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与初期发展众所周知,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起源。
我们以某城市为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当时,这个地方只是一片原始森林或荒野,没有繁华的街道和高楼大厦。
人们在这里开始定居,建立起最初的居民点,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城市的初期发展主要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中心。
第二章:城市的工业化与现代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这座城市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工厂和工业企业的兴起,使城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工业区和居民区相继建立,城市的空间开始扩展。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大型购物中心、高层住宅和办公楼相继兴建。
城市的空间不断扩大,新的城区和郊区不断涌现。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使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第四章:城市的绿化与生态环保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提高,城市开始注重绿化和生态环保。
公园、花坛和绿化带等绿色空间不断增加,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机和美丽。
同时,城市的环保措施也在不断加强,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城市的未来发展与创新在未来,这座城市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和创新。
科技的进步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智能化、数字化等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空间的创新和优化也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同时,城市的文化和教育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增添新的魅力。
结语: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经历了时序变化和空间演变。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资料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5号字)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预修课程:课程简介: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推荐教材:[1]《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2]《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目:[1] 城市社会学,帕克等,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2] 城市社会学,康少邦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3] 城市社会学,章友德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4] 城市社会学,许英,齐鲁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5] 城市社会学,向德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6]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7]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蔡禾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8] 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9] 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二、课程总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
同时能结合城市社会学有关理论对世界各国城市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含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三、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二、城市社会学的建立三、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四、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三、城市社会学具体研究与技术第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城市的形成_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笔记
目录研究视角绪论:理解城市的方式、城市的起源(综合因素论与主导因素论)、城市的分类(前工业城市、工业城市、社会主义城市)、城市的定义。
有机模式城市简洁的二分法:经规划的城市与未经规划的城市;共存和转换;“有机”模式的演变:物质方面有地形、土地划分、村镇聚合等;社会文化方面如法律与社会秩序等。
网格模式网格一般:网格的特性(可塑性、多变性);网格和政治(网格与民主社会、巴洛克美学与集权性质政府);网格与秩序(更好的秩序”与常规程序)网格关注要点:街道、街块、开放空间、公共建筑、网格结束方式、网格与周围关系、网格三维效果。
网格的历史:单一社会目的下的网格规划;中国城市网格是一个政治的图形;罗马军事营寨与城市设计相互影响;棱堡式城墙的工艺;美洲的网格;前资本主义的封闭网格与资本主义的开放网格。
网格的分类:基于形状的格栅形网格与棋盘形网格、混合网格;基于网格方向的正向网格与斜向网格;基于网格规整程度的规整网格与不规整网格。
网格平面形态:网格平面不同尺度的街区;城市总体网格与街区内部网格。
网格的布局:城市中不同尺度的网格、总体网格与街块内部网格、平地网格与山地网格城乡协同体系:农用土地划分方式(大型网格)与城市网格化扩展;郊区网格与有机城址;郊区网格与网格城镇。
网格与街道分类:根据形状可分T字路口、正交轴、十字街;根据宽度、等级可分为主干街道、次级街道、基本街道。
网格与广场:网格与广场的四种类型:街区式广场、哈里森堡式广场、费城式广场、四街区式广场;多广场的网格。
网格与街块:街块的尺度和密度、街块的集合与切分、建筑与街块的矛盾。
网格的变化:分割建筑变为分割社区(古代中国与此相反)图形式城市图形式城市:定义、形态特点(几何形设计、向心性规则)、理想城市特殊的图形式城市:军营、圣城(宗教发源地、膜拜某一神灵的城市、模仿宇宙图形的城市)政治图形:线性系统(唐代长安模式、明清北京城模式)、集中性系统(向心型、放射型)、放射型的变化形式(凡尔赛,融合线型与集中型)功能图形:防御的逻辑(规整的多边形)、交通与放射——向心状城市(相互联系的星形、卫星城)改变工业化城市的图形:改造城市社会的思想家、模仿行星和太空图形式城市反思:所有的理想城市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人性壮丽风格壮丽风格:含义、流行原因壮丽风格的规划:地形、剧场设计(壮丽风格模仿舞台设计,独裁政府推动城市戏剧化)、制高点的设计(平台、阶梯、坡道)巴洛克元素:直的街道、对角线街道、三支道系统、林荫大道和林荫街、统一和连续的界面、统一中的变化、街道深处的对景、标志物和纪念物、仪式性的轴线。
规划理论
授课教师:王培茗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绪论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城市基础设施及防灾规划 城市规划的技术与信息 大城市与小城镇规划的问题
城市与城市化
3. 现代城市的含义 人们通常认为:城市是规模大于乡村的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的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 可以说,城市就是大量的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较大的地 域空间的聚集,构成一个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居中 心。 现代城市是由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 科教卫生、公用设施、居民生活、园林绿化、行政管理等 多种体系组成的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有机体。
城市与城市化
2.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 城市化(城镇化)作为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包括两个 方面的含义: “有形”的城市化,即物质形态上的城市化: ① 非农业人口的集中:农业人口不断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② 空间形态的改变: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 ③ 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 城市化: ① 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 农村的意识、行为方式转化为城市的意识、行为方式。 ③ 农村的乡土式生活态度转向城市的生活态度。
城市规划
3. 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但是如果只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又会出现“市场失效” 的现象。 因此,政府必须利用公权力对市场行为进行干预,实 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财政 手段(税收、利率等),也有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政府 投资等),而城市规划正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的 控制,以实现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 从而保证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气候条件决定了城市建筑风格和居民生活方式, 水文条件则影响了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3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生态环 境则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
社会经济变迁对城市形态和功能需求转变推动作用
人口增长与迁移
人口增长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而人口迁移则促进了城市文化 的多样性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近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城市类型
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发展呈 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趋势。一批新兴城市类型 应运而生,如国际化大都市、科技创新城市、文 化旅游城市等。
科技创新城市
科技创新城市是指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如硅谷、深圳等。这些城市注重创新要素的集 聚和创新环境的营造,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 源地。
应对策略建议
加强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加强数据安全 和隐私保护,完善智慧城市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 球性挑战。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自然环境选择
早期人类倾向于在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食物充足 的地区聚居,形成原始村落。
安全防御需求
为抵御野兽侵袭和外来部落的侵扰,人类选择地势 较高、易守难攻的地点聚居。
社会交往需求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力提高,人类需要更广泛的社 会交往,聚居地逐渐扩大并演变为城市。
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推动
80%
农业生产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土地资源紧张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土地资源 日益紧张,城市扩张与耕地保
护矛盾突出。
基础设施短缺
城市地理学讲义
湖南省衡南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衡阳市石鼓区中山北路迁至衡南县云集镇(民政部2004年1月19日批准 民函[2004]11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长沙市芙蓉区五一中路迁移至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国务院2004年8月13日批准 国函[2004]63号)。
?统计上的城乡划分
是指城镇和乡村的划分。市是指经国家批准成立市一级建制的城市。
(2)哈尔滨市设立松北区,辖原属道外区的松北、松浦、万宝3个镇,太阳岛、三电2个街道,以及原属呼兰县的乐业、对青山2个镇。松北区人民政府驻松北镇松北一路。
(3)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的行政区域(不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呼兰镇南京路。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驻地由道里区石头道街迁至松北区世纪大道(国务院2004年9月23日批准 国函[2004]80号)。
争论3:城市化始于何时?伴随工业化?城市产生之日起?
结论:城市产生之日起。
研究的重点在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
城市化=城镇化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
第二前提:伴随而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决定性的因素是:
剩余劳动力
不同阶层的产生及其需求的差异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资本的积累和循环
1、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力分工的空间反应
竖向分离和竖向结合——独立生产-联合生产-空间极化过程(A. Scott)
产业链条:上下游
集聚规模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制造业国际化、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
跨国资本流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管理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分离
城市发展史1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一、 城市起源的条件
刘易斯·芒福德: 刘易斯·芒福德:“如果我们仅只研究集结在城市墙范围以 内的那些永久建筑物, 内的那些永久建筑物,那么我们就根本没有涉及到城市的本 质问题。我认为,要详细考察城市的起源, 质问题。我认为,要详细考察城市的起源,我们就必须首先 弥补考古学者的不足之处, 弥补考古学者的不足之处,他们力求从最深的文化层中找到 他们认为能以表明古代城市结构秩序的一些隐隐约约的平面 规划。我们如果要鉴别城市,那就必须追溯其发展历史。 规划。我们如果要鉴别城市,那就必须追溯其发展历史。须 远在城市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小村落、圣祠和村镇; 知,远在城市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小村落、圣祠和村镇;而 在村庄之前则早已有了宿营地、贮物场、洞穴及石冢。 在村庄之前则早已有了宿营地、贮物场、洞穴及石冢。 ”
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三次社会大分工
出现了商业及手工业
城市的形成
城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和交换,产 生的重要社会条件: 1、定居生活的确立 、 2、劳动分工的出现 、 3、社会阶层的分化 、 4、社会财富的集中 、
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 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 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 开的。这时,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 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 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 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于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 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
原始聚落:西安半坡遗址
防御、排水为目的的壕 堑界定出了一个明确的 空间范围 较大的公共建筑位于村 落中央 建筑族群
原始社会的固定居民点不同于城市, 原始社会的固定居民点不同于城市,也 并不是必然会发展成城市。 并不是必然会发展成城市。 但是可以从中探索到城市最初的形态, 但是可以从中探索到城市最初的形态,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 集中。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 这些固定的居民点即初步具有集中的特 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和 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 剩余产品集中) 剩余产品集中)。 由于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 由于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才 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部分居民点 成为城市的基础。 成为城市的基础。
校本课程《远方的城市》课程纲要及全部教案
校本课程《远方的城市》课程纲要及全部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概述1.4 课程实施与评价第二章:城市的起源与发展2.1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2.2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2.3 城市化的影响与挑战2.4 案例分析:某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第三章:城市规划与管理3.1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原则3.2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3.3 城市管理的基本职能与手段3.4 案例分析:某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第四章:城市经济与产业4.1 城市经济的定义与特征4.2 城市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发展4.3 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4.4 案例分析:某城市的经济与产业发展第五章:城市文化与生活5.1 城市文化的定义与特征5.2 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性5.3 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维护5.4 案例分析:某城市的文化与生活第六章:城市环境6.1 城市环境概述6.2 城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6.3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6.4 案例分析:某城市的环境问题与对策第七章:城市交通7.1 城市交通系统概述7.2 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7.3 城市交通问题及其解决策略7.4 案例分析:某城市的交通状况与改善第八章:城市社会问题8.1 城市社会问题概述8.2 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类型8.3 城市社会问题的成因与影响8.4 案例分析:某城市的social issues and solutions 第九章:城市教育与科技9.1 城市教育体系概述9.2 城市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策略9.3 城市科技发展及其对城市的影响9.4 案例分析:某城市的科技教育发展第十章:城市旅游与发展10.1 城市旅游概述10.2 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0.3 城市旅游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10.4 案例分析:某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这是的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主要涉及城市环境、交通、社会问题、教育科技和旅游发展等方面。
每个章节都会对相关主题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
1922年,先是在德信 地区的摩亨佐达罗,后 又在西旁遮普的哈拉帕 发现古城遗址,它们统 称为哈拉帕文化。其存 在时期,估计为公元前 2500~1500年,但也有一 说上至公元前3500年, 从而使这两个城市成为 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城 市。在公元前2000年前 后,摩亨佐达罗占地达 260公顷,人口约为2万 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城市之一.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一、城市的起源
1、聚落的概念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 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 产设施。
聚落图片欣赏
极地地区的冰屋
草原地区的蒙古包
黄 土 高 原 的 窑 洞
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分类?
3.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分组分专题讨论活动
◎专题一:研究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资料1.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方图。 资料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的文本资料。 ◎专题二:研究城市的兴衰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关系(商丘的兴-衰-兴) 资料1:小组收集到的有关商丘的图文资料。 资料2:《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关商丘的问题介绍。
1、古埃及的城市
– 1) – 2)
– 1) – 2)
孟斐斯 卡洪城
吾尔城 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城
2、两河流域的城市
3、古希腊的城市
– 雅典和雅典卫城
4、古罗马的城市
– 罗马城
5、中国古城
– 1) – 2) 隋唐长安城 明清北京城
四、近代城市
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工业企业为寻求协作
利益和竞争能力,在地域上出现了相对集中 的倾向,并迅速产生了一批工业城市,城市 建设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导致了近代各种城 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1、伦敦改建
高中地理知识点: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高中地理知识点: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
件
乡村、城市起源的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换的阶级——商人出现了,产生了第三次大分工,从而城
市就开始形成。
这是继人类社会第一次革命——农业革命后的另一次革 命——城市革命。城市的产生,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 次于文字的发明。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
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 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 使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 自然地趋向于有利于加工和交易的交通便利的地点聚居,产生 了固定的交换商品的居民点,这就逐渐地形成了最早城市的最 初雏型。 为了掠夺财富与奴隶,各部落之间展开了连年不断的战争, 从而产生了设防的城市。所以恩格斯说,用石墙、城楼、雉堞 围绕着石造房屋的城市,已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中心,这是建 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 他还进一步指出,在新的设防的城市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 非无效,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 22:40:27 9 经耸入文明时代。
在法国尼斯(NIZZA)地区考古发现的迄今30万年
前的旧石器时期的原始人聚居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
的人类较早的建筑。
22:40:27
3
二、农业革命与农业居民点
一万或一万二千年以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与自然的 长期斗争与畜牧业分离开来,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土地耕作者的
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革命和第三次大分工的 产物?
22:40:27
10
居民点产生于公元前7000—4000年。
陶器的出现是人们定居生活的证明。新石器时代的住所有
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房屋设计的造形,
吸取了容器塑造的构思。 可以肯定的最早的农村定居点是那些建立在农业区的定居 点,其中主要的是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 河、长江和黄河等冲积平原上。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 索不达米亚和伊朗的定居点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已经具有村落 形式。埃及与两河流域的早期农村居民点以6~60户组成一个群
的居住地有好几个土窑。
大约在一万五千年前的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出现了。 定居点有三个特征: (1)茅屋或帐篷选址显示出某种相对的秩
序或者受自然条件如气温、日照、潮汐和风的影响。 (2)建筑
物布局显示出社会的等级关系。 (3)避邪符咒与占卜盛行。 中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一是出现了细石器,二是发明了 弓箭,三是绵羊与狗的驯养,这是驯养家畜的开始。
居村落。每户有火炉,户内供家神。村内有小庙,村外有基地。
村子周围用土木工事围出一个安全地带,使人与牲畜在遭到袭 击时得以保存自己。 22:40:27
5
22:40:27
6
22:40:27
7
三、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从使用石器的劳动工具进 化到使用金属工具,从而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第 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 生产,货币也随着流通。于是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一、从狩猎、自然采集到饲养家畜 二、农业革命与农业居民点 三、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
一、从狩猎、自然采集到饲养家畜 原始社会大约有几十万年的时间,原始人过着完全依附 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经济生活。 旧石器时代,人们为谋取生存,游猎范围较广。而旧石器 时代晚期,人类转入了相对定居的生活,开始出现了土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