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分布容积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表观分布容积(计算公式)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量反应与质反应质反应,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是以某特定指标出现或不出现为准。

量反应,机体对药物反应可用定量或者可用连续量表示,如血压、血糖水平、排尿量等。

房室模型把机体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独立单元,可对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消除的特性作出模式图,以建立数学模型,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

一级动力学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也称坪值。

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药物“再分布”指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副作用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治疗指数为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

效能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当达到最大程度后剂量再增加,效应也不增强,为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会产生毒性(质变)。

效价强度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计量的比较,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安全范围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它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安全范围越大,用药越安全。

生药学与药动学名词解释

生药学与药动学名词解释

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Css(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MRT:药物在体内平均滞留时间。

阿霉素;是一个有效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常常使用受到限制。

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用的时间或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包合作用:将药物分子包钳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

(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崩解: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解成碎粒的过程表观分布容积: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间的一个比值,意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液体总容积,并不代表具体生理空间。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波动百分数: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值的百分数。

波动度: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稳血药浓度的比值。

残数法:是药物动力学中把一条曲线分段分解成若干指数函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过程。

促进扩散:是指某些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的名词解释

表观分布容积的名词解释

表观分布容积的名词解释表观分布容积是科学研究和分析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物质在空间中的分布和容积大小的表达。

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地质学等等。

本文将尝试对表观分布容积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某一物质或属性的分布情况以及所占据的空间容积。

在生物学中,表观分布容积可以用来描述细胞或器官中分子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分布情况。

例如,细胞内的蛋白质或染色体等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来描述其在细胞内的分布状况。

对于化学领域而言,表观分布容积常常与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分子运动密切相关。

通过计算分子的表观分布容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分子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化学反应的机理。

此外,表观分布容积也可以应用于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研究,旨在揭示小分子的立体结构对其活性和反应性的影响。

在地质学领域,表观分布容积可用于描述地球内部岩石、矿物和其他地质要素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通过测量和计算地质体的表观分布容积,地质学家可以推测地球内部的岩石圈构造和地壳变化的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的规律和过程。

除了上述领域,表观分布容积还在其他学科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材料科学中,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表观分布容积的计算方法来评估材料的性能和适用性。

在环境科学中,表观分布容积可以用来衡量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和分布,从而分析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模式。

总之,表观分布容积作为一个广泛应用的科学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物质在空间中的分布和容积大小。

无论是在生物学、化学、地质学还是其他学科中,表观分布容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表观分布容积的性质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复杂性,为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

表观分布容积(执业药师药理学辅导精华)

表观分布容积(执业药师药理学辅导精华)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药浓度的⽐值。

单位为:L或L/kg。

其本⾝不代表真正的容积,⽆直接的⽣理学意义,反映:
(1)药物分布的⼴泛程度。

(2)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Vd=X/C0。

体内药量X,⾎药浓度C0
影响因素:药物的脂溶性、组织分配系数、药物的结合率等。

脂溶性⼩,或与⾎浆蛋⽩结合率⾼,不易进⼊组织中,主要分布在⾎浆中,Vd⼩。

许多酸性药物,如磺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胺类、青霉素等,0.15~0.30L/kg。

意义: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1)Vd⼤的药物:与组织蛋⽩结合多,主要分布于细胞内液及组织间液。

(2)Vd⼩的药物:与⾎浆蛋⽩结合多,较集中于⾎浆。

V d为3~5L,可能主要分布在⾎液,与⾎浆蛋⽩⼤量结合,如双⾹⾖素、苯妥英钠和保泰松。

V d为10~20L,主要分布在⾎浆和细胞外液,不易通过细胞膜,⽆法分布于细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胞内液,如溴化物和碘化物等。

V d为40L,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在体内的分布较⼴,如安替⽐林。

V d⾮常⼤,可达到100~200L,远远超过了体液的总容积,药物在体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内往往有特异性的组织分布,如硫喷妥钠⼤量分布于脂肪组织,⽽131碘可⼤量浓集于甲状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总结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总结

1.表观分布容积: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是表示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

可以设想为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2.体内总清除率:是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3.单室模型:某些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向各个组织器官分布,以致药物能很快在血液与各组织脏器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即动力学上的“均一状态”,此时,可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依此建立的药动学模型称为单室模型,这类药物为单室模型药物。

4.药物治疗指数:指药物中毒或致死剂量与有效剂量之比值。

对临床实用药物来说是指最大耐受浓度与最小血药浓度的比值。

5.零级速率过程:药物的转运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6.一级速率过程: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1.易化扩散:药物在细胞膜上转运体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特点:速度快、效率高,载体转运速率>>被动扩散;有选择性,结构特异性;需载体,有饱和现象;有部位特异性,组织器官中表达水平不一;有竞争性抑制现象;有顺浓度梯度;不耗能2.决定临床给药方案的因素:①首先要考虑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关的因素②考虑所用药物的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和特点等一般药物动力学性质③考虑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状况④考虑给药剂型、给药途径、患者的遗传差异、顺应性、其他用药情况及环境等因素3.药动-药效模型:确定剂量与效应关系后根据药物动力学模型研究经时过程血药浓度和与效应的关系,将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起来,增加作用部位的效应室,组成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简称PK-PD模型。

本质:是一种药量与效应之间的转化过程。

应用:药动药效结合模型在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新药开发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于药物作用机理的探讨、临床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型和安全性的评估及预测活性化合物等工作。

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Vd) 药物进入机体后,设想是均匀地分布于各种组织与体液,且其浓度与血液中相同,在这种假设条件下药物分布所需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Vd是体内药物总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即Vd(分布容积,L)= 体内药物总量(mg)/血浆药物浓度(mg/L)
表观分布容积并不代表药物在体内真正的生理容积,Vd可能比实际容积大或小,但一般其值越大,药物进入组织越多,分布越广泛,血中药物浓度越低;反之,则血中浓度越高。

1。

药学院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学院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学院药理学名词解释安全指数(SI)最小中毒量与最大治疗量之比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

不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一些其他作用,大都是人们不愿发生的。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allergic drug reaction):药物作为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指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迟后除极(DAD):细胞内钙超载下,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震荡性除极。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用药剂量较大和用药时间地过长情况下发生的机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二重感染。

副反应: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

肝肠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再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干扰素(IFN):机体受到病毒或者其他微生物感染时,体内产生的一类抗毒糖蛋白物质,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存留的生物效应。

化疗指数(CI)抗菌药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激动剂(agonist):与受既有高亲和力,也有高内在活性,能产生最大效应。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阻断激动剂介导的效应。

解离常数竞争性拮抗剂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但不产生受体激动效应,可以阻断激动剂与该受体的结合。

金鸡纳反应:应用奎尼丁的不良反应,耳鸣,听力减退,精神失常等。

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简单扩散:抗生素: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具有干扰细菌繁殖和生长的药物。

西南大学药动学复习名词解释及解答论述

西南大学药动学复习名词解释及解答论述

西南大学药学院药学瞿大海祝学弟学妹考个好成绩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ADME: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及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它与生物转化统称药物消除。

肾排泄和胆汁排泄是重要的。

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换。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AUC: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人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AUC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AUC0-∝指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它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得时间(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T1/2表示。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V;X=VC,X为体内药量,C为血药浓度。

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Cl;Cl=k X/C,k X为机体或器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

药物转运机制:被动转运: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名解1.首过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2. 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故肝药酶又称为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3.生物利用度:药物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相对量和速度。

4.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

CL = A/AUC5.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之比。

Vd=A/C06.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7.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物作用。

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8.对因治疗:或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

9.对症治疗:或称指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

10.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11.副反应: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药理作用延伸1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以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也称反跳反应。

15.变态反应:一类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与用药数量无关;无论用何种药物与药理作用无关,症状相同。

1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特别敏感,与用药剂量有关,很少见。

例:遗传性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可致溶血。

17.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18.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个体死亡的剂量。

19.治疗指数:以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治疗指数[( TI ) LD50/ED50]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20.安全范围:安全指标在ED50和TD50之间的距离。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首剂效应(first dose phenomenon)首次给药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出汗、心悸,甚至晕厥、意识消失,尤其在首剂大于1mg时出现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半衰期(t1/2):多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菌群间的生态平衡,使肠道内敏感菌株受到抑制而耐药菌株乘机繁殖,而造成的再感染合用某些中枢抑制药,可使患者处于深睡,体温、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的状态,称为人工冬眠疗法。

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5g/日)出现,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障碍,严重者出现高热、脱水、惊厥、意识模糊或昏迷。

立即停药,碱化尿液。

胰岛素抵抗急性抵抗:多因并发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所致,使胰岛素作用锐减,需增加胰岛素剂量达数百乃至数千单位。

慢性抵抗:因为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抗体;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糖皮质激素反跳:即胰岛素耐受性,由于机体拮抗胰岛素物质增多,体内生成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减少等原因引起,此时应加大胰岛素剂量才能维持应有的降血糖效应。

灰婴综合征:是新生儿、早产儿应用大量氯霉素产生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患儿服药后数日出现腹胀、呕吐、呼吸不规则、进行性苍白、紫绀,以致呼吸循环衰竭,并可能在出现症状数小时内死亡。

阿司匹林效应:只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后诱发的哮喘。

隐匿性传导:指来自心房的冲动到达房室后,由于递减传到而隐蔽在房室结中,留下不应期,使后续冲动不能下传到心室。

环境毒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毒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毒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是机体正常代谢以外的化合物,并非人体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而且也不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是它们可以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引起一定的生物学变化,使机体受到损害。

3、人群调查:人群调查也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即采用医学流行病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4、体外试验:可采用器官灌流技术,将受试化学物经过血管流经特定的脏器,观察环境化学物在脏器内的代谢转化和毒性作用,也可以将某个脏器从体内取出再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行环境化学物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5、三致试验:即致癌、致畸和致突变试验6、生物调查:生态调查是为了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乃至生物圈内动植物现况(或包括其他微生物族群)与分布的一种科学方法。

7、环境基因组学:用高效测序技术,对选择的靶基因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再测序,了解该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频率,分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功能的关系,调查和研究基因多态性与人群疾病之间的关系,定量建立环境-基因-疾病之间的关系网络,达到预防控制公害病或环境病,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

第二章1、毒物动力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2、表观分布容积:指外来化学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的毒物总量D与血中毒物浓度c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用于推测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大小,单位:L,mL/Kg,公式:Vd=D/Co;或Vd=Do/ Co3、一级速率过程: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的过程,线性动力学模型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4、生物半减期:指化学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一般为(min/h),t½=0.693/ke5、消除速率常数:表示单位时间内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量与体内的量之比,单位h-1公式:ke=(dD/dt)/D,Ke越大,毒物消除越快。

生物药剂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名词解释:1.(Absorption)药物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向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

2.(Absolute Bioavailability)绝对生物利用度:指与静注制剂比较的生物利用度。

3.(Accumulation)蓄积:指当连续用药时,能引起组织中药物浓度逐渐升高的现象。

4.(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观分布容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5.(Blood-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指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

6.(Biopharmaceutics)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7.(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8.(Biological half-life)生物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至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值。

9.(Clearance)清除率: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

单位是体积/时间。

10.(Distribution)药物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液后,由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脏器组织(或靶组织)中的过程。

11.(Drug interaction)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使用过程中受内源性物质、附加剂和食物等影响而导致其药理作用、疗效以及毒付作用发生变化。

12.(Elimination)消除:指药物在体内不复存在的过程,是代谢(Metabolism)与排泄(Excretion)的总和。

13.(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他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14.(First pass effect)首过效应:指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名词解释表观分布容积

名词解释表观分布容积

名词解释表观分布容积名词解释表观分布容积在不同温度下一些固体样品的体积之比,用以描述固体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单位为cm3/g。

式中, d为样品中孔径或孔洞体积与固体材料体积的比; d为样品中孔洞或间隙体积与固体材料体积的比; L为样品中总体积与孔洞或间隙体积之和。

无量纲值0。

04~0。

08,相当于孔洞率或空隙率小于10%时所对应的数据,代号为g。

1.按照表征方法来区别:①表观分布容积与试验过程(包括测定温度)有关,随实际操作条件而异。

②表观分布容积是由颗粒本身物理性质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受到了形状因素及化学组成的影响。

③表观分布容积只能反映某种特殊情况下的内部微细结构。

2.根据计算公式可知:通常认为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固体内各类微小孔道的几何尺寸和连接密切程度,并且近似地正比于孔道直径的平均值。

3.“表观分布容积”这个术语适合任意两块完全独立的固体样品的体积之差。

4.从热力学角度看,这项技术将给传统水泥工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5.“表观分布容积”这个术语还被用于研究半导体和金属氧化层膜界面、半导体芯片封装后元器件与基板界面的内部多孔系统及制备超薄壁高强度钢管等领域。

6.“表观分布容积”指的是晶格缺陷中原子排列规则型态最显著的那些点阵参数,例如,阿贝数、泡利矩阵等。

7.“表观分布容积”泛指具有一般线弹性的非均匀介质宏观体积,即绝对体积8.所谓“表观分布容积”,指的是晶格缺陷中原子排列规则型态最显著的那些点阵参数9.“表观分布容积”更广义的含义指已经发生扩散的混合液体(mixture)仍保持饱和(不再处于沸腾)状态的自由表面的体积10.该方法采集的数据都必须进行校准才允许使用11.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12.我们把表现出气体-液体转换的表面称为表面13.我们也会碰见另外一种叫做“表面张力”的东西14.压缩机油/齿轮油/冷冻机润滑剂15.假设你站在离火炉约30英尺远的距离16.有人曾提议尝试用斯托克斯定律证明的方法来确定在普朗克尺度下的表观分布容积17.或者叫表观分布容积18.自旋密度矩阵19.阿贝尔扩散定律的推论20.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就是在有足够时间产生扩散和充分混合的条件下,以空气中气体为例的固体的表面总体积和它的内部孔隙总体积之比,等于每克气体的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名词解释

表观分布容积名词解释

表观分布容积名词解释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是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Vd可用L体重表示。

概念: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是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Vd可用L体重表示。

中文名表观分布容积外文名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计算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单位L/kg(体重)意义:为什么说表观,因为它并不代表有生理意义的真正容积。

而它的比值是时间的函数。

由于分配容积大小可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及结合情况,故它有广泛的实用意义。

(Vd)值大,其药理意义是提示该药分布广或者是药物与生物高分子有大量结合,亦或两者兼有之。

按照血浆浓度(c)推算体内外来化合物总量(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即表观分布容积Vd=A/c,单位为mL或mL/kg(体重)。

各组织器官与血浆对外来化合物浓度的影响,因此表观分布容积能提供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分布的重要信息。

例如,外来化合物在人体内分布只限于血浆、细胞外液或全身的水分中,则相应的Vd分别约为40、170和580mL/kg ,如脂溶性外来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富含脂肪的组织和器官中,则Vd可大于1000mL/kg。

当Vd已知时,可根据血浆浓度来推算体内外来化合物的总量。

计算公式:Vd=给药量*生物利用度/血浆药物浓度(Vd=A/c)Vd是一个假想的容积,它不代表体内具体的生理性容积。

但从Vd可以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与组织中大分子的结合程度。

Vd≈5L 表示药物大部分分布于血浆Vd≈10~20L 表示药物分布于细胞外液Vd≈40L 表示药物分布于全身体液Vd >100L 表示药物集中分布至某个组织器官或大范围组织内Vd越小,药物排泄越快,在体内存留时间越短;分布容积越大,药物排泄越慢,在体内存留时间越长。

表观分布容积的名词解释

表观分布容积的名词解释

表观分布容积的名词解释在蒸发过程中,由于受到热压或加入少量溶剂等原因,使浓度较高的溶液的浓度降低,从而使在水中占有相同质量分数的溶剂量减少。

所以,在蒸发操作时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就会造成蒸发的溶剂损失大于它们在蒸发过程中所获得的溶剂的量,也就是使浓度较低的溶剂的质量分数大于在蒸发过程中蒸出溶剂所带走的溶剂的质量分数,产生溶剂的损失,称为蒸发溶剂。

在实验室中,测定溶液浓度可用一种已知体积和质量的器皿(即溶剂)盛载的某溶液与未知浓度的另一溶液进行对比,称之为溶液对比法。

当被蒸发的溶液在容器中所占的体积小于已蒸发的溶液在容器中所占的体积时,溶剂损失较多,此时浓度较高的溶液所占的体积称为溶剂损失体积,即为表观分布容积。

用某容器中未蒸发溶剂的质量与该容器的容积的乘积来表示。

溶剂损失率越大,则该容器中未蒸发溶剂的质量就越少,其表观分布容积就越大。

例如,把100毫升浓度为50%的盐酸和100毫升浓度为0.01%的硝酸混合,测得二者的浓度均为1.00%,蒸出的溶剂为100毫升,求盐酸的表观分布容积。

在测定水的表观分布容积时,由于测得的值太小,必须用实验的方法来确定。

设计实验时,要求水和水蒸气具有最大的接触面积。

实验时,要注意收集瓶内应留有约1cm高度的空气间隙。

在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洗涤接触水蒸气的器壁,并待水温降至室温时才开始读数。

也可以根据压力式温度计所示的值,用公式(1)来估算,即得水的表观分布容积。

例题:蒸馏水表观分布容积:实验室实验:在100毫升量筒中盛水,测得水的实际体积是100毫升。

记录并算出蒸馏水的表观分布容积(ml)。

解:取100毫升蒸馏水放在1毫升量筒中,读出量筒和蒸馏水的总体积(ml)。

求表观分布容积(ml)取少量蒸馏水,分别滴入100毫升浓度为0.05%、 0.1%、0.2%、 0.5%的盐酸中。

记录每滴溶液的体积(ml)。

计算100毫升蒸馏水的表观分布容积(ml) 100毫升蒸馏水的表观分布容积(ml)讨论:由于在0.05%、 0.1%、 0.2%、 0.5%的盐酸中都含有约30毫升的水,因此, 0.05%、 0.1%、 0.2%、 0.5%的盐酸所含的水的体积分别为0.15毫升、 0.1毫升、 0.2毫升、 0.3毫升。

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药物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它是指在体内给定的药物浓度与给药后所采集到的生物样品中的平均药物浓度之间的比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

通常来说,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与药物的物理属性、生物利用度以及生物体的生理特征等因素相关的参数。

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有效地指导药物的使用和剂量调整。

如何计算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通常通过下述公式计算得出:表观分布容积(Vd) = 药物量(D)/ 血药浓度(C)其中,药物量(D)表示给定时间内体内药物的总量,血药浓度(C)表示药物在给定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

通常情况下,药物量(D)可以通过体内给药总剂量和生物利用度来计算,血药浓度(C)则可以通过药物在给定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测定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相对的指标,其值与药物的特性和生理状况密切相关。

不同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可能差异很大,甚至在不同个体间也存在较大的变异性。

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与应用表观分布容积对于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并从中获取一些重要信息。

首先,表观分布容积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组织分布特点。

一些药物可能更容易积聚在特定组织或器官中,而在其他组织中的分布较少。

通过计算表观分布容积,我们可以了解到药物在体内的优先分布情况,从而指导合理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其次,表观分布容积还能够预测药物的体内清除速率。

在给定时间内,药物的体内清除速率与表观分布容积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越广泛,其体内清除速率也相应增加。

这对于合理控制药物的血浆浓度和给药频率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表观分布容积还可以用来估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清除情况,对于确定药物的治疗剂量和给药频率非常重要。

表观分布容积[001]

表观分布容积[001]

表观分布容积1. 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容积,它是指在药物给药的情况下,为达到维持相同浓度所需的体液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和治疗效果。

2. 计算表观分布容积的公式表观分布容积通常使用药物的药物浓度和药物的剂量来计算。

常见的计算公式如下:表观分布容积 = 药物给药剂量 / 药物浓度3.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表观分布容积通常使用升(L)作为单位。

这是因为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体积的概念,表示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4. 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性质有关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性质密切相关。

药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离子化程度等因素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对于水溶性药物,它们主要分布在体液中,表观分布容积较小;而对于脂溶性药物,它们可以进入细胞内,分布在体内的组织中,表观分布容积较大。

5. 表观分布容积的应用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和药物的药效。

常见的应用包括:5.1 药物的药效评估通过计算表观分布容积,可以评估药物的药效。

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越广泛,其效应可能更明显;反之,表观分布容积越小,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越有限,其效应可能较弱。

5.2 药物的剂量调整了解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

例如,对于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而对于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较小的患者,可能需要减少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过量。

5.3 药物的治疗监测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监测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通过比较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与治疗目标范围,可以判断药物是否达到治疗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6. 表观分布容积的局限性虽然表观分布容积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观分布容积的名词解释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distribution of volume):表观体积为单位容积物质所包含的质量(kg)。

1.溶解度:指在标准状态下(纯溶剂)溶剂全部溶解于溶质的质量与该溶剂总质量之比。

2.内在因素:与溶质的结构、性质和温度有关。

3.表观密度(apparent density):指溶液的体积与溶液本身体积之比。

其数值等于实际密度与表观密度之比,故也称表观比容,或称真实比容。

4.表观比容(apparent volume):指某溶液体积(V)与其所含溶质质量(g)之比,等于表观密度与其真实密度之比,或表观比容,又称真实比容,亦称实际比容。

5.浸出液的滤液(浸出液滤饼):指原料中无机成分和一些盐类在加热处理时析出或溶解在浸出剂中而形成的滤液。

5.infirect(x)在整个浸出过程中,浸出剂的不断流动,以及渗漉、回流、静置等操作中浓缩现象的发生都将使溶液的体积不断增大。

6.滤液(x)指从浸出液中收集到的固体颗粒大小的液体。

7.损失率:指工业生产中,水溶液和固体成分随设备、管道、操作人员及环境排出的实际质量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差异。

8.损失系数:指水溶液和固体成分的实际损失量与预期的目标值之比。

9.循环倍率:指每次循环均相当于初始条件下进行了一次连续反应,即各种组分按照一定速率重新化合并释放能量,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10.循环效果:指由于改变了反应途径,对反应器传递特征参数造成影响,导致净化效果降低的那部分。

11.循环倍率:指在规定范围内,通过改变反应途
径来提高净化效果的能力。

12.混合液:指两种或多种互不相溶且存在界面的溶液经过混合得到的均匀的第三种溶液。

13.混合效果:指通过改变反应途径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质排放的能力。

14.非稳态扩散: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情况下,可逆反应自发地向着活化能较低方向进行的扩散过程。

15.表观粘度:指在常压下,液体运动时内摩擦阻力所引起的切应力与液体运动粘滞力之比。

16.表观密度:指在常压下,液体运动时内摩擦阻力所引起的切应力与液体运动粘滞力之比。

17.表观粘度:指在常压下,液体运动时内摩擦阻力所引起的切应力与液体运动粘滞力之比。

18.表观体积:指在常压下,液体运动时内摩擦阻力所引起的切应力与液体运动粘滞力之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