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宗承法师
在印度主导大乘佛教思想的有二个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以龙树、提婆的思想为主;研究客观世界,提出八不中道,以悟缘起证入性空为目的。二是唯识学派,以无着及世亲的思想为主,研究主观真理,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以断遍计、了依他、证圆成为目的。
「唯识」,就是不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是识的产物。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主观能动性缘起变化的一种作用。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常觉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们根本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只是内心自变自缘。因此,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人一看到「心外无境」,马上就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存在。其实不然。佛教不重视客观世界,但不否定客观世界。因为客观世界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人生大问题。了脱生死,证入涅盘,全凭自心修习,要靠主观能动性不断去努力,才能证到涅盘胜境。客观世界是我们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个人一期生命果报体的资生物具。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剎那生灭,迁流不住,当体即空。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经文中之「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所以是缘起而性空。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对缘生如幻的现象界产生一种实有的观念,以为是离识而有,驱役自心,随外境而转,光凭自己的见闻觉知,攀缘一切妄境,将之坚执为实有,劳虑飘绵,造诸业因,受大苦恼。佛陀大悲,怜此妄例,授予唯识中道之教,启迪人们善观现象界的事事物物,以便好好地去体认万法唯识的缘生妙理,而达缘妄不执,自净其意。
唯识宗为了显扬唯识正理,用「事心」来直谈一切法唯识,并以此表诠内界心识的真理,把事物染净,真妄等性相,都归于人的认识思想范畴。从唯识自性缘起说来看,理解诸法实相,就要详辨三性。对实相的认识,亦即是对三性的认识。因此,三性是法相唯识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基本理论。我们若依此三性的基本原理,就可了知唯识的真实旨归,实在于趣道证灭,直下究真。
一、事物的迷妄性───遍计所执
1.遍计所执性的名义
遍计是普遍计度义,依护法的学说,可分四种:
(1)遍而非计──无漏和有漏善识
(2)计而非遍──有漏的第七识
(3)非遍非计──前五识和第八识
(4)亦遍亦计──有漏染污的第六识
所执是指所缘的对象。性是本质的意思。人们对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只是看到浮现于主观意识上的虚妄影像,见不到它本来的真相,如《解深密经》说:「此中无有少法而能见少法」。不了解形形色色的影像是唯识所变的,却把它执为心
外实有的,而起种种的实我实法的差别。所以《成唯识论》说:「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相」。文中的「由分别似外境相」与《摄论》「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的意思相吻合,都是指出遍计所执在主观上的产生和作用。因为虚妄分别心现起时,就在这「无义唯有识中」,出现种种的似外分别相。这种「似义」──似外境相,就是遍计所执。然而,此「似外境相」毕竟是「无义」的,只不过是主观迷情上的执相罢了,所以叫做当情现相,而无实体。《唯识三十论》说:「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因此,这种遍计所执相只是在凡情分别上才有,在真理上是没有的,「情有理无」,如龟毛兔角,是体性都无之法。
2.遍计执的生起
常识上的现象界,是由主观认识所立的妄执现象,所谓「执念生起,即成迷界」。那么,这种妄执现象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来说,都是众生俱生的我法分别熏习力量的缘故,导致遍计执的产生,这只能作为间接的理由。作为直接原因的,起决定因素的即是假名。不真实的东西叫做假,假由名而来,名谓「即于相所有增语」,为言说所依的名字。因相立名,因名表相,二者是相关互联的。既然相是因名而显,名是依相而生。那么,因相立名,名是假名,因名表相,相非真相。假名假相本是依他缘而起,并无实体,均由主观能动性虚构出来的东西,名不符实,所以契经中说「以名分别法,法不称于名」,如口中说火,火并没烧到自己的嘴巴,可见名与法是不相称的,也是事物根本没有的东西。不过人们对这种现象缺乏真知灼见,妄执有实在的名或相。从相上来说,执有实在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及世间的种种相;在名上看,见雨呼为雨,见雪呼为雪等世间上的种种名字,直接加于外境之上。像这样把似有无实的东西,驾驭于事物之上,执为实有就是遍计执。
再进一步探其妄执的根源,实由现生的「一念」妄分别,所以遍计执也可说是由妄分别而生。如《显扬圣教论》说「此遍计执,由妄分别故生」。因此,我们之会迷执于现象界,认为现象界是实在的,这都是由妄分别所致。对一切事物强加名相,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事物的真相,而起种种的自性分别。如是内心上对事物取像,尔后假名安立,以假名所立的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这便是遍计执的肇始因缘。
总之,因人们不求其于心,自然会在相似义的相上,无止境的加以分别和妄取,执相起名,由名言说。把名言所分别的东西,误当成事物的本相,这样虚妄分别的迷谬执见,心中油然而生,颠倒计度,所以契经中说「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着于色」。
3.遍计执的内容
遍计执是由妄分别而生,所以迷妄的现相界,就形成了各式各样不实在的东西。《唯识三十论》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总的来说,在凡情位上,随依他多少,遍计执就有多少。《瑜伽师地论》七十四卷说:「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随于依他起自性中施设建立自性差别所有分量,即如其量,遍计所执自性亦尔,是故当知遍计所执自性无量差别」。可见迷妄性的现相是无量差别的。不过仅就周遍计度的内容看,实不出三义──能遍计、所遍计和遍计所执。其中遍计所执是由能遍计与所遍计的能所关涉上构成的。《摄论》说:「有能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