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粘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风化强度的指示
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几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简介
![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几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eaf065d312b3169a451a47e.png)
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几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简介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康景文成都610081一、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点1.1地层结构据区域地质资料,成都地区属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沉降带之川西褶皱带中的成都坳陷,西距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皱带约60公里,东距走向相同的龙泉山褶皱带约20公里,成都坳陷呈北东35°方向展布,受喜山期运动的内力地质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构造带相对上升,而拗陷盆地相对下降,在岷江水系长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下,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不整合于白垩系的层之上,形成了成都冲积平原。
受东西两侧构造带的影响,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形成了浦江—新津和新都—磨盘山这一区域性的北东向基底断裂和其它次生断裂,长期以来,经区域地质调查配合物探、钻探和卫星遥感图片的解释也证实了这些断裂的存在。
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内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中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中下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K2g),场地的地层特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杂填土:黑色、杂色,稍湿,松散,以填碎砖块、石灰渣、陶瓷片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为主,Z30#、Z31# 还填有条石和混凝土块,整个场地普遍分布,层厚0.60~9.10m。
(2)素填土:褐黄色,稍湿,松散,以填粘性土、粉土、砂、卵石为主,层厚1.10~6.00m。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3)粉土:褐黄色,湿,稍密~中密,含少量氧化铁和铁锰质氧化物,层厚0.30~1.30m。
(4)中砂: 褐黄色,稍湿~湿,松散,含少量粘性土和云母片,主要分布于卵石层的顶板,局部地段相变为粉细砂,层厚0.30~3.50m。
(5-1)中砂:褐灰色,湿~饱和,稍密, 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片,主要以透镜状或尖灭状分布于卵石层(Q4al+pl)中间,层厚0.40~4.80m。
成都粘土的分层、成因及物源研究综述
![成都粘土的分层、成因及物源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0e4594ee2bd960590c6776e.png)
成都粘土的分层、成因及物源研究综述葛璐月(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成都粘土的分层、成因以及物源问题一直都是成都粘土研究方面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主要的研究对象。
该文综述了不同学者关于成都粘土分层、成因及物源的研究进展,分层上多数学者主张分为含钙质结核的典型成都粘土、含铁锰结构的成都粘土乃网纹红土;成因上,更多的学者趋向于风成因说;物源上,多认为主体粒级来自西北干旱沙漠地区。
关键词:成都粘土;成因;物源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12-0044-2“成都粘土”是由土壤学家James Thorp、Daniel S.Dye命名的,是指分布在四川盆地西北部以及西部地区高阶地以及丘陵地带的含有钙质结核的粘土[1]。
很多学者都对成都粘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中分层、成因及物源问题是学者们研究和探讨最多的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1分层成都粘土在分层上根据地层地质关系、年代划分、物质组成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分层上有不同的观点。
James Thorp、Daniel S.Dye认为最上层典型的成都粘土和网纹红土是有明显区分的,雅安砾石层上经过分化而成的河流相沉积为网纹红土。
现今认为比较完整的成都粘土自上而下应该分为3层:第1层为含有丰富的钙质结核,也是最为典型的成都粘土,在一些中可以看到含有铁锰结核;第2层为与典型的成都粘土有不整合接触关系,并且偶尔含有卵砾石,粘土为灰白的,有铁锰结核发育的褐色粘土;第3层为与褐色粘土接触关系比较明确的,裂隙发育,同为灰白色粘土的网纹红土[2]。
也有研究者认为将最典型的含有钙质结核的第一层定义为成都粘土,有的将褐色粘土和第一层典型的共成为成都粘土。
关于分层问题如果不明确的话,会直接对接下的研究探讨有影响。
分层问题不同,会导致在同是成都粘土这个大概念下进行的数据对比分析产生不科学的对比结论,失去学术研究的科学性。
自贡沙溪庙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区和古风化的指示
![自贡沙溪庙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区和古风化的指示](https://img.taocdn.com/s3/m/7d25b57331b765ce0508143b.png)
中 图分 类 号 :5 1 P9
碎 屑沉积 岩记 录 了源 岩 的成 分 特 征 、 源 区古 物 化学 风化 条件 和 大地 构 造 背 景 等 方 面 的信 息 , 土 稀 元素 以及 某些 微量 元 素能 够有 效 的指示 地 质作 用过
程 、 源 区特 征 、 地造 构造 背景 以及 物 源 区古化 学 物 大 风化 特征 ¨ J 由于 泥/ 。 页岩 具有 粒度 上 的均 一性 、
( .9 和 0 ( .7 的特 征 。 O4 ) n , O7 ) 泥质 岩 样 品 中大离 子 亲 石元 素 中 , u的平 均 除
维普资讯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d n ei
g y叭dT m a e yn
v 12 o4 0.7N .
De 2 0 e. 0 7
文章 编 号 :0935 (17 0-070 10.80 20 )40 1—5 3
自贡 沙 溪 庙 组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及 其 对 物 源 区 和 古 风 化 的 指 示
20 m。 据该 组 中部 所 夹 富 含 叶 肢 介 化 石 及 含 植 50 根
运 和沉积过程的分选以及埋藏后成岩作用等因素的 影 响 , 这些 微量 元 素 的相 对 稳 定 性 表 明 它们 仍 然 但 能够指 示 物 源 区性 质 E 5。 同 时 , 屑 沉 积 岩 的某 3j , 碎
王全 伟 梁 斌 2 阚泽 忠 , ,
( . 四川 省地 质调 查 院 , 四川 成 都 608 ;2西 南科 技 大 学 环 境 与 资源 学 院 , 四川 绵 阳 1 10 1
6 10 ) 2 00
பைடு நூலகம்
摘要: 本文对 中侏 罗统 沙溪 庙组泥质岩的 主量 元素 、 微量 元素和 稀土 元素特 征进行 了研究 , 并讨论 了物源 区性质 以
运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重建古气候
![运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重建古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f6616be671fe910ef12df86b.png)
221CITYGEOGRAPHY运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重建古气候牛亚斐 黄志辉 刘 丹(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古气候的恢复和重建是沉积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重现某一地质时期沉积环境的一种手段,也是了解气候变迁、地理环境变化的一种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对古气候变化较为敏感这一特性来重建古气候,比如特征元素Sr 及其同其它元素的比值可以证明气候变化过程,也可以通过如Fe、Mn、Mg 和Ca 等元素比值变化来分析古气候的温湿和干热程度。
更是可以用化学蚀变指数(CIA)和C、O 同位素等作为反映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和沉积物沉积时的古气候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地球化学;古气候;元素比值;同位素我们利用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测算某些特征元素的比值、CIA 值和同位素值来分析沉积环境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物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和古海水的盐度变化。
这对我们研究沉积环境,恢复重建古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Sr 及其相关元素参数我们普遍认为Sr 在水体中的高含量是因为干旱炎热的气候导致水体浓缩,继而沉淀富集;但也有可能是在温湿气候环境中发生海侵过程所导致[1]。
Cu 2+、Ba 2+在水体中的溶解度相对较低,易在早期析出,而Sr 的盐类溶解度相对较大,会随着富集才析出。
其比值关系可以反应气候变化导致的水体盐度变化。
Rb 和Sr 两种元素由于其离子半径不同,导致其两者在地球化学行为上有一定差异[2]。
Rb 的离子半径较大,易被吸附在原地或近距离搬运的黏土矿物上。
而Sr 则主要以游离相态的形式被水体带走,在沉积盆地中富集。
所以Sr/Cu、Sr/Ba 比值上升表明气候干热导致盐度上升,反之则为温湿气候导致水体盐度下降。
当1<Sr/Cu<10时,为温湿气候;当Sr/Cu>10时,为干热气候。
而Sr/Ba 的高峰值则指示为干热气候;低峰值为温湿气候。
Rb/Sr 的比值上升说明气候湿热,化学风化作用较强,反之说明气候干燥寒冷,降水量较少,化学风化作用较弱。
川西地区成都粘土的光释光年代学
![川西地区成都粘土的光释光年代学](https://img.taocdn.com/s3/m/7ef270c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2.png)
川西地区成都粘土的光释光年代学
川西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成都粘土是其中最重要的地质成分之一。
近年来,成都粘土逐渐成为研究领域,尤其是其光释光(OSL)年代
学方面更是受到关注。
光释光年代学是利用人造或自然环境中放射性元素释放出来的光子来确定物体的年龄,是一种强大的地质技术,其可以描述年代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提供有关物质成分及外部影响的信息。
在川西地区的成都粘土中,由于源自内蒙古、青海等地区的风化石物释放出的较高能量辐射,使得成都粘土的光释光年代学获得了大量的实践应用,以获得川西地区的物质成分及其对外部影响的信息。
OSL年代学是在欧洲广泛应用的一种地质技术,在川西地区的成都粘土中,运用此技术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年代信息。
此外,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在野外现场实验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很好地进行年代测定,尤其是在研究成都粘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尤为重要。
OSL年代学在成都粘土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以OSL年代学为基础,分析和比较了成都粘土来自不同地质年代中的古生物、地层结构以及气候变化等特征。
同时,该技术也可以用于研究成都粘土的构成特征,这将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释川西地区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OSL年代学在川西地区成都粘土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用于精确的年代测定,同时也可以反映成都粘土的构造特征以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在未来,这种地质技术将继续深入发展,以
期更好地揭示川西地区地质历史中未知的谜团。
成都盆地平原区浅层土壤Cd、Pb、Zn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成都盆地平原区浅层土壤Cd、Pb、Zn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2075851bf18583d049645949.png)
3 i unI tueo el ia uv ,C eg u 1 0 1 h ia .Sc a i t fGoo cl re h s n t g S y hnd 6 0 8 ,C n
Ab t ac :Flts a d a e so ih c n e tai n fCd P n n tps iso l i e in a ed tc e y t sr t a— h pe r a fh g o c n r to so , b a d Zn i o o l fpa n r go r e e td b he mu t— u p s e c e sr u v y i e d sn. T it b to nd c rea inso lip r o e g o h mity s r e n Ch ng u Ba i he d sr u i n a o r l t i o fCd,Pb a d Zn i h n n t e
参 考 元 素 对 C 、b z d P 、 n的 富 集含 量 进 行 了定 量 估 算 。 果 表 明 , 原 区浅 层 土 壤 内 C 、 bz 结 平 d P 、n元 素 的分 布 明 显 不 同于 物 源 区及 平 原 区深 层 土 壤 , 元素 之 间 的典 型 相 关关 系及 元 素 富 集 的分 布 特 征 上 , 表 现 出 明显 的人 为 源 特征 。 d 在 均 C、 P 、n元 素 的 富集 主要 出现 在 平 原 区 中部 的 城镇 及 农 田 区 , bz 与成 都 盆 地浅 层 样 地 球 化 学 图上 的高 值 区一 致 。C 、 b dP、 z n元 素 的 富 集 , 在 自然 背 景 的 基 础 叠加 了人 为 源 含 量 , 尚未 达 到危 害 程 度 。 是 但 关 键 词 : 层 土 壤 ; 源 区 ;富集 值 ;成都 盆 地 浅 物 中 图分 类号 : 55 5 6 P 9 ;P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3 9—12 (0 7 0 — 0 9— 9 07 7 6 20 ) 1 0 8 0
成都龙泉山地区果木经济区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
![成都龙泉山地区果木经济区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74aa6d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f.png)
成都龙泉山地区果木经济区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成都龙泉山地区果木经济区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赵琦1,马红熳1,沈前彬2(11四川省地勘局,四川成都610081;21四川省地勘局物探队,四川成都610027)摘要:肥沃的湖沼沉积物,造就了龙泉山的水果之乡。
对双流太平果木区的剖析表明,有机质高,特别是速效钾高有利果木的发育,不同的果木适应不同的土壤条件。
金堂脐橙区K2O、P、Mn、Se高,发育在姜石黄壤土和黄红紫泥土的界面上,形成元素的互补是造就“中国脐橙第一乡”的主要原因。
蒲江趴梨产区高N、K2O、Se,茶业产区高Cu、B、Mo, TFe2O3、Se较高,土壤偏酸性。
关键词:经济作物;农业有益元素;绿色农业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04)01-0030-05龙泉山是成都平原东侧的天然屏障,走向北东,海拔600~1000m,属丘陵地貌,是成都平原和川东丘陵的分界线。
该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6℃,年降雨量993~1181mm,无霜期287天,年均日照时数1140~1216h,适宜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
该区属成都市管辖,北有金堂,中有龙泉驿和双流太平,南有蒲江,各具特色。
金堂位于成都市北东80km,达成铁路通过此地。
柑橘和脐橙是本区的特产,特别是脐橙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优质水果;在金堂县南东25km的淮口—三溪—福幸一带发育,其中三溪誉称“中国脐橙第一乡”。
龙泉驿位于成都平原东部边缘,距成都市19km,距双流国际机场仅28km,交通极为便利,是四川省惟一的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具有“近城不进城,傍山不进山”的特殊区位优势。
1999年果树面积1122万hm2,有果树1700万株,产量达117亿kg,以桃子、葡萄、枇杷、早孰梨为代表的优质水果十分发育,是中国的水蜜桃之乡。
计划至2010年水果面积发展到2万hm2,产量达218亿kg,建成成都近郊的花果园。
成都地区主要粘性土壤的矿物学特征
![成都地区主要粘性土壤的矿物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c4f161f0b4e767f5acfce09.png)
(o eeo at c ne, h nd nvri f ehooyC eg u6 0 5 ,h a C l g f r S i cs C eguU iesyo cnlg ,h n d 10 9C i ) l E h e t T n
P ro n r tc o sP r d e d a d C ea e u e o . i i Ke r s Ch n d e lw s i rd s i ca s i ; n r lc mp st n y wo d : e g u y l ol e o l ly ol mi e a o o i o o ; ; s i
(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 科学 学院, 成都 6 0 5 ) 10 9
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黄色土 ( 成都粘土 )红色粘土和淤积 土是成都地 区主要 的粘性土壤 。采用化学分析 、 R E S 、 X D、 D
和S M等测试方法 , 量测定3 E 定 种土壤 的矿物成分和显微结构 。 测试结果表明 , 种土壤化学成分主要 此3
成都平原位于长江上游 的四川盆地西部 ,基本 由
1 采样 与测试
此次针对土壤 的矿物学特征所进行 的研究 ,主要 从矿物成分和显微结构这两方面人 手。 由于土壤 中的 粘 土矿物颗粒粒径 小于 1 m,无法通过普 通光学显 0t x 微镜观察 ,所 以土壤的矿物成 分分析主要采用化学分
c n l s n t a el w s i i id o e l n s i a d r d s i i a kn fs i ma e o a h r d s a e r c f u a sc o cu i h t l ol sa k n f oi ol n e ol s i d o ol d fwe t e e h l o k o r s i o y o a a J
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几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简介
![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几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4c7e91c453610661fd9f41d.png)
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及几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简介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康景文成都 610081一、成都地区工程地质特点1.1地层结构据区域地质资料,成都地区属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沉降带之川西褶皱带中的成都坳陷,西距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皱带约60公里,东距走向相同的龙泉山褶皱带约20公里,成都坳陷呈北东35°方向展布,受喜山期运动的内力地质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构造带相对上升,而拗陷盆地相对下降,在岷江水系长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下,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不整合于白垩系的层之上,形成了成都冲积平原。
受东西两侧构造带的影响,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形成了浦江—新津和新都—磨盘山这一区域性的北东向基底断裂和其它次生断裂,长期以来,经区域地质调查配合物探、钻探和卫星遥感图片的解释也证实了这些断裂的存在。
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内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中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中下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K2g),场地的地层特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杂填土:黑色、杂色,稍湿,松散,以填碎砖块、石灰渣、陶瓷片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为主,Z30#、Z31# 还填有条石和混凝土块,整个场地普遍分布,层厚0.60~9.10m。
(2)素填土:褐黄色,稍湿,松散,以填粘性土、粉土、砂、卵石为主,层厚1.10~6.00m。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3)粉土:褐黄色,湿,稍密~中密,含少量氧化铁和铁锰质氧化物,层厚0.30~1.30m。
(4)中砂: 褐黄色,稍湿~湿,松散,含少量粘性土和云母片,主要分布于卵石层的顶板,局部地段相变为粉细砂,层厚0.30~3.50m。
(5-1)中砂:褐灰色,湿~饱和,稍密, 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片,主要以透镜状或尖灭状分布于卵石层(Q4al+pl)中间,层厚0.40~4.80m。
成都盆地红土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成都盆地红土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725fc0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9.png)
成都盆地红土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赵璐璐;洪汉烈;殷科;程峰【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15(34)3【摘要】成都盆地位于长江上游二级阶梯向一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并且广布第四纪红土沉积。
为研究成都盆地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采用X 射线衍射(XRD)测试技术,对胜利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成都盆地胜利剖面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蛭石、蒙脱石以及少量伊利石-蒙脱石混层黏土矿物和高岭石-蒙脱石混层黏土矿物。
根据黏土矿物组合含量的变化特征,可以将成都盆地第四纪早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先后经历了湿热-温凉-温湿-干冷2个周期性的气候旋回,黏土矿物含量变化的总趋势与土壤沉积物的CIA指数共同揭示了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有逐渐干冷的趋势,这与全球性的第四纪气候尤其是中国区域内的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相一致。
【总页数】7页(P80-86)【关键词】成都盆地;红土;黏土矿物;过渡相;第四纪气候【作者】赵璐璐;洪汉烈;殷科;程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2【相关文献】1.贵州威宁麻窝山岩溶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J], 任增莹;吴攀;曹星星2.广西百色盆地更新世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J], 程峰;洪汉烈;顾延生;殷科;章文莉;叶菡;曹素巧3.内蒙古二连盆地西南部第四纪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特征与古气候指示意义 [J], 张磊;何付兵;蔡向民;周志广;徐吉祥;程新彬4.内蒙古东乌旗巴彦塔拉盆地新近纪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特征与古气候指示意义 [J], 王玮5.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J], 殷科;洪汉烈;李荣彪;徐耀明;杜鹃;季军良;张克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成都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00cf4e98e45c3b3566ec8b76.png)
成都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区调队朱礼学刘志祥陈斌邮编610213国土资源部成都岩矿测试中心李小英邮编610081摘要:本文扼要介绍了成都市辖区环境背景及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背景的调查方法,重点介绍了成都市土壤第一环境、第二环境地球化学元素的背景值及元素分布特征,地球化学分区,首次揭示本区土壤的地球化学背景。
关键词:成都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
成都市位处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地跨东经1020 55'—1050 53'北纬300 6'—310 26',东西长192km,南北宽148km,幅原12900多平方公里,境内有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多种地貌,海拔387—5364m,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四川省工农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资源与环境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土壤与水、大气、阳光一样是万物生长之源,其环境背景及现状倍受人们关注。
由中国地调局部署,四川地勘局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成都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首次揭示了成都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及元素分布特征。
一、成都市土壤环境背景成都市辖区北西部为龙门山区,南东为龙泉山区,腹地为平原,平原与山地间分布有浅丘台地,龙门山区为浅覆盖深切割区或基岩裸露区.龙泉山区为浅切割、浅覆盖地区,平原区为深覆盖地区,全区覆盖及切割特征见图1。
除龙门山基岩裸露区外,全市土壤是以第四系、第三系、侏罗系、白垩系母岩为基础发育而成的。
主要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土、棕壤等主要土壤类型(图2)。
全市土地农业综合分区可划分为五大区:Ⅰ.近郊平原、浅丘粮、油副食品区;Ⅱ.中部平原农、牧、渔区;Ⅲ.中部丘陵粮、果(经作林、枚区);Ⅳ.远郊中低山林、土特产区,Ⅴ.远郊高山水源涵养区(图3)。
二、土壤环境元素地球化学背景调查方法不同地球化学景观区,土壤成土母质、成土作用、覆盖厚度、农业土壤利用存在着较大差异。
地球化学背景的影响因素亦较为复杂,用以确定本地区地球化学背景的样品的采集深度、层位、采集密度、样品分析介质的粒度等应力求一个科学的、经济可行的、易于实施的模式。
“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问题
![“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6d5376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1.png)
“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问题冯金良;赵振宏;赵翔;赵其华;彭社琴【期刊名称】《山地学报》【年(卷),期】2014(032)005【摘要】“成都粘土”由Thorp和Dye于1936年命名,用以指示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西北部丘陵及高阶地上的含钙质结核粘土.Thorp和Dye并提出,“成都粘土”可能是遭受风化的风尘堆积.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发育完整的第四纪粘土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在Thorp和Dye之后的70多年间,“成都粘土”成为土壤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所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但是,“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及“成都粘土”与青藏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成都粘土”作为可能的风成堆积,针对其的研究,对认识和了解地质时期,尤其是冰期和冰消期四川盆地西部及其周边地区风向、大气环流格局及强度,以及风尘源区的植被覆盖及干旱化等古环境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此外,“成都粘土”及其下伏的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是著名的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粘土,对于这一特殊土体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就有关成都粘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深入调查成都粘土的分布范围及其地貌分布特征;2.开展成都粘土的精细年代学研究并建立标准剖面;3.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的成因及物源的深入研究;4.确认“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三者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沉积间断;5.阐明“成都粘土”与川西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之间的物源关系;6.重建“成都粘土”的风尘传输过程及机制;7.探索各层粘土的成因及后期风化改造对其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发育的影响.【总页数】13页(P513-525)【作者】冯金良;赵振宏;赵翔;赵其华;彭社琴【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101;河北省地勘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沧州061000;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13;X144【相关文献】1.成都粘土的分层、成因及物源研究综述 [J], 葛璐月2.成都平原区成都粘土的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J], 应立朝;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王鑫;刘亮;付小方3.成都粘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风化强度的指示 [J], 应立朝;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刘亮;文龙;燕钟林;付小方4.成都地区成都黏土中网纹红土物源、成因及环境意义探究 [J], 葛璐月5.成都粘土与其下伏粘土粒度特征对比及古环境意义 [J], 葛璐月; 文星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裂隙性黏土流变特性试验
![成都裂隙性黏土流变特性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9a7dd59f6bec0975f465e24f.png)
� cla e re re sea rched.The C U tria � ial cre ep t ests o f C he ngdu f issu r ed cla u nde r dif f er ent co nf ining pre ssu re s er e car ried o u t b u sing m u ltigr ade lo a ding m o de , t he f u llpro ces s cr ee p cu r ve s u nder dif f e re nt co nf ining pre ssu re s a nd t he equ altim e str es s� str � ain cu rves er eo btaine � d,a nd the cre ep m o dels o fC hengdu f issu re d cla er e pr o po sed,in h ich e po nentia l f u nct io n is ado pt ed f o r str ess-s tra in r ela tio n a nd B u r ger sf u nct io n f o r str aintim e r ela tio n. Th e in go o d agre em ent ith the e per im enta l r esu lt s. K : cr eep test; f issu r ed cla ; cr eep m o de ls; r heo lo gic be havio r s; B u r ge rs co ns titu tive m o de l
[ 1-3 ]
2 裂隙性 黏土三轴蠕变试验
# 10 # 探 坑 , 本 试验 土 样 取 自成 都 凤 凰山 西 坡 9 , 取
成都平原区成都粘土的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成都平原区成都粘土的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d852120bd64783e09122b35.png)
于成都双流第 四系剖面上样品的粒度 、 石英颗粒表
面形 态 以及稀 土元 素 分 布模 式进 行 了分析 , 中也 其 涉 及到 成都 粘土 的成 因 问题 , 为 剖 面上 部 的成 都 认
收 稿 日期 : 0 1 81 ; 回 日期 : 0 1 90 2 1- —5 改 0 2 1 - -9 0 作者简 介 : 应立朝 (9 5 ) 男 ,硕士研究生 , 18 一 , 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E m i y gc a8 8 6 .o — a :i lh o8 @13 tm l ni 资 助项 目:中 国地质调查局 12 :5万成都 幅区域地 质调 查项 目( 目编 号 :2 2 18 00 ) 西南 科技大学 研究 生创新 基 项 1 10 0 87 4 ; 金资助项 目( 目编号 :0 c l ) 项 1yj 9 j
为主, 呈双峰分布。其粒 度分 布及粒度参数特 征与北 方黄土及甘 孜黄土非 常相似 , 与河流相 沉积物有很 大差 异 , 而 表 明成都粘土属于风成堆积 。根据光释光测年( S ) O L 结果 , 成都平原区的成都粘土是晚更新世中期 至晚期 末次冰期 堆积物 , 其物质主体是远源的。
鬻
沉 与 提 地 seyo Tae V3l 积 特 斯 质 en laeno dt ey y l o21 ia ont o M o mr gdhG 1N G .o 2 2.
文章 编 号 :0 935 (0 2 0 -0 20 10 —80 2 1 ) 1 7 - 0 6
成都平原 区成都粘土的粒度特征及其成 因意义
s mp i e to n t e Che g u P an a lng s cinsi h n d l i
关 键 词: 成都粘土 ; 粒度 ; 黄土 ; 末次冰期 ; 成都平原
成都粘土的环境效应研究
![成都粘土的环境效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801ee3d770bf78a652954e9.png)
成都粘土的环境效应研究摘要:对于粘土的认识和利用,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大量的实例,但近代研究大多偏向于贮藏量的调查和开发利用的工作,对其化学和物理性质变化及变异研究得较少,目前这方面开始受到国内外相当大的重视。
本次科研项目主要研究的是成都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其密度、天然含水率、膨胀性指标、抗剪强度等,探讨成都粘土的工程性质以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对成都粘土的系统认识。
关键词:粘土;成都;膨胀性;环境效应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成都粘土是一种特殊的粘性土,呈现棕黄色夹杂白色,颗粒成分以黏粒为主,黏粒矿物主要由伊利石、蒙脱石组成,另含少量石英、高岭石等,由于亲水性矿物含量较多,因此具有较强的胀缩性,此外,它还具有超固结性、裂隙性、不均匀性等工程特性。
由于这些工程特性,使建造在其上的铁路工程以及一些工业与民用建造工程都发生过不少地基事故,导致建筑物开裂变形,严重者使得一些建筑物全拆重建。
成都粘土属于岷江三级阶地上的的沉积物。
在成都市东郊和新都县以南分布面积最广,其厚度因地貌影响变化较大,直接覆盖在白垩系砂岩、页岩之上。
成都粘土的宏观地质特征:成都粘土在平面上大面积分布于成都市东郊至龙泉山麓,沉积厚度不等,但在垂直剖面上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一般2~7m,最厚可达20m 左右。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1.粘土矿物分布广泛,占地球沉积岩岩石圈和风化壳总量近一半,因此,它与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地球表层的演化历史和规律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2.粘土科学的进步无疑将促进与当今人们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能源问题有关的环境科学的发展;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粘土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方面的使用日益广泛,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尖端技术领域,依赖于粘土原料,推动和促进了粘土科学的发展。
其中本次研究的重点——粘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更是一个创新点。
二、研究内容本次试验取样以成都粘土为主,为了形成对比及参考,选取其裂隙壁发育的灰白色粘土和云南红土为对照。
沉积学中黏土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学中黏土矿物地球化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1a91b4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6c.png)
沉积学中黏土矿物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学中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黏土矿物是沉积学中一类重要的地质组分,对于了解地球化学循环、地质历史以及环境演化起着关键作用。
黏土矿物主要由硅酸盐组成,具有吸附性、交换性和阻胀性等特性,对流体环境中的物质吸附和交换起到重要作用。
在沉积学中,黏土矿物起到了记录环境变化的作用,通过对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表层的演化历史。
一、黏土矿物的分类和成因黏土矿物根据其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结晶矿物和交换矿物两大类。
直接结晶矿物是由溶液中的无机盐直接结晶而成,如伊利石、高岭石等。
交换矿物则是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形成的,其代表性矿物为膨润土。
黏土矿物的成因主要与岩浆活动、风化和沉积作用有关。
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其成因密切相关。
例如,膨润土主要由高岭石经离子交换反应形成,其特征为多层状结构和阻胀性能。
这种特性使得膨润土能够吸附和交换阳离子,对于水体的净化和土壤的改良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而直接结晶矿物则具有较为稳定的晶体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弱。
二、黏土矿物在沉积学中的应用在沉积学中,黏土矿物可以作为环境指示物用于研究古环境演化和古气候变化。
例如,过去几十年来,人们广泛应用黏土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来重建古气候。
因为黏土矿物中的氧同位素比例受沉积环境中温度、降水量和水体盐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黏土矿物中氧同位素的测量,可以重建出古气候的变化过程。
此外,黏土矿物还可以作为沉积物源区的指示物,用于追溯沉积物的来源及物源演化。
黏土矿物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在不同的物源区域存在差异,通过对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分析,可以准确判定其来自不同岩性的物源。
这对于研究陆地、海洋沉积过程以及地质构造演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演化过程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演化主要包括生成、迁移和转化三个过程。
黏土矿物的生成过程是指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由于水热作用、岩浆活动或风化作用产生黏土矿物。
成都平原风尘堆积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成都平原风尘堆积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0dbf1a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9.png)
成都平原风尘堆积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谭元隆;乔彦松;赵志中;王燕【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3(019)001【摘要】对成都平原胜利红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常量元素分析,并与川西典型黄土、古土壤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本区风尘堆积所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过程,并对该序列化学风化特征的古气候意义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红土的常量元素组成与川西典型黄土、古土壤样品相似,与上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也基本一致,说明成都红土与川西黄土一样,在堆积以前也经历了多次充分混合作用.在成都红土的形成过程中,Ca、Na元素大量淋失,含量很低,K、Mg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淋失,说明成都红土经历了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化学风化过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成都黏土已达到中等风化的末期阶段,而网纹红土已进入强烈风化作用阶段.从整个序列的化学风化参数来看,距今1.13 Ma以来化学风化强度不断减弱,表明四川盆地及周围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有逐渐变干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总页数】9页(P26-34)【作者】谭元隆;乔彦松;赵志中;王燕【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P534.63【相关文献】1.甘肃天水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刘俊余;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李洋2.中新世风尘堆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上新世和第四纪风尘堆积的比较 [J], 梁美艳;郭正堂;顾兆炎3.长江三角洲东部岛屿风尘堆积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及古气候意义 [J], 刘力; 程婷; 吴超; 任少芳; 周立旻; 郑祥民4.皖南风尘堆积序列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记录 [J], 李徐生;杨达源;鹿化煜5.晚新生代风尘沉积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J], 曹军骥;张小曳;王丹;周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粘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风化强度的指示
成都盆地粘土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于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和高山植被,其中富含Si、Al和Fe等元素。
同时,成都盆地的粘土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其中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质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样品中出现了众多次生矿物,如石英、云母、蛭石和黄铁矿等。
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对物源的指示具有显著的意义,表明成都盆地粘土所来自的物源主要为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和高山植被。
此外,由于成都盆地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就有一定的风化强度,这些粘土还包含了一定量的次生矿物,这表明成都盆地的粘土经历了强烈的风化和水力作用。
因此,因为这些特征,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粘土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物源和风化强度的指示。
总之,成都盆地粘土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来自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和高山植被,同时表明其经历过相当强烈的风化作用。
这些特征为研究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研究成都盆地的地质演化过程和自然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