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回望与警示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过程、原因和启示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过程、原因和启示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过程、原因和启示近年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事件成为金融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
这个曾一度被看作是全球金融巨头的企业,却在短短几天内宣布破产,引发了人们对金融行业的信任危机。
本文将探讨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过程、原因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
雷曼兄弟公司是一家美国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于1850年,曾经以其深厚的实力和出色的表现在金融界享有盛誉。
然而,从2007年开始,雷曼兄弟公司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在2008年9月宣布破产。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呢?首先,雷曼兄弟公司在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泡沫中成了受害者。
相较于其他大型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在次贷危机之前对房地产市场的投入更为高风险。
雷曼兄弟公司过度依赖债券市场,而其在次贷市场的投资相对较大。
当次贷危机爆发时,雷曼兄弟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公司的资产急剧缩水,无法偿还债务。
其次,雷曼兄弟公司经营模式的问题也是造成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雷曼兄弟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利润要比法人责任更重要的合作模式。
他们通过大举进入房地产市场,利用高风险的杠杆交易策略来实现超高回报。
这样的经营模式在短期内可能获得巨大利润,但也带来了极高的风险。
当市场波动加剧时,雷曼兄弟公司无法承受巨额债务和资产贬值的冲击,最终破产。
第三,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也与监管机构的失职有关。
在雷曼兄弟公司面临破产威胁的时候,监管机构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与此相反,在之前美国政府为其他金融巨头提供了援助,如贝尔斯登公司的并购救助。
这种对不同机构不一样的对待引发了公众对金融监管的不信任感,也使市场信心大幅下降。
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需要更严格起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控制。
其次,金融机构应该建立更加稳健的经营模式,避免单一依赖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方式,应注重风险控制和合规经营。
雷曼兄弟事件中的会计问题及启示
近代会计审计史表明, 证券市场发生的重大危机事件, 必然影响甚至改变会计审计的发展进程、发展 模式和方向 ( 葛家澍, 黄世忠, 2002) 。 2008年 9 月 15 日, 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 , 其 中暴露出的战略目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公司治理等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而利用回购 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资产负债表的管理和美化问题尤其值得会计界的关注与反思。本文拟在全面介绍雷曼 兄弟破产中会计问题的基础上, 总结雷曼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一 、投行的回购业务及会计处理 (一 ) 投行的业务特征 : 通过回购筹集短期资金 回购业务是投资银行日常业务中常见的、主要的短期融 资形式。在此过程中 , 一家机构以一项资产或证券作为抵押 向另一家机构换取现金, 同时承诺将在晚些时候偿还现金并 购回相应资产, 当协议到期的时候 , 公司按照协议规定的利 率偿付现金同时取回抵押物。投行通过签订回购协议 , 将质 量高的、流动性强的资产予以抵押并换取现金, 其本质是一 种获得现金的贷款。典型的回购交易由两个步骤组成 : 第一 图 1 典型的回购交易步骤 步 , 银行 A 将债券或权益类证券转移给交易对手银行 B 来获 取资金 ; 第二步: A 返还所借的资金及利息, 而交易对手则返还所抵押的证券 (如图 1所示 ) 。 回购交易通常有三个好处: 一是流动性, 公司可以将隔夜现金进行投资 , 使其成为管理流动性的一个 关键组成部分; 二是收益性 , 与传统的货币市场工具 ( 如国库券、定期存款等 ) 相比 , 回购能够提供额 外的收益, 具体的收益依赖于到期日及回购抵押品的信用质量; 三是灵活性 , 即回购的本金能够随着经营 所需资金头寸进行调节。根据 H rdah l and K ing ( 2008) 的报告, 2008 年中期美国回购市场规模超过 10 万亿美元, 而根据美联储公布的、来自主要交易商报告的数据显示 , 2008 年 3 月 4 日固定收益证券市场 有 4 5万亿美元的融资是通过回购实现的。 (二 ) 回购交易的会计处理 : SFAS 140 200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 FASB) 发布了第 140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 SFAS 140) 金融
香港雷曼迷你债风波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香港雷曼迷你债风波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雷曼迷你债(mini bond),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债券,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信贷挂钩票据(credit-linked notes,CLN)。
它是同货币市场票据相联系、将普通的固定收益证券与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相结合的信用衍生产品。
在香港和新加坡,信贷挂钩票据被包装成迷你债券,收益与其下资产的收益挂钩。
雷曼迷你债券的实际操作和结构非常复杂,常与汇丰、和记黄埔等大型银行及公司的相关信贷表现挂钩,资金最终投向了臭名昭著的CDO和CDS。
一、香港雷曼迷你债风波概述在香港,雷曼迷你债的最低购买额为4万港元,通过东亚、交通等银行和证券公司出售给个人投资者。
银行在其中扮演的是发行和支付代理人的角色,代表债券发行人在每个到期日向投资人支付或者收取债券利息和本金。
据统计,香港共有4.8万名投资者购买了约140亿港元的此类产品,这些钱现在分文不剩,换句话说,香港的雷曼迷你债投资者们,平均一人损失了大约30万港元。
自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许多迷你债的投资人到银行、立法院门前游行,向香港金融贸易监管局和香港证券及期货实务监察委员会投诉。
投资者认为,银行在销售迷你债中存在8宗“罪行“,其中包括:银行职员电话游说误导客户将定期存款转为购买迷你债;银行职员违背客户投资稳健金融产品的本意,片面强调迷你债与上市公司及银行挂钩的低风险特性;银行销售人员没有清楚说明产品的内容,将其说成是一种低投资风险债券等。
面对广大投资人的投诉,香港政府部门、行业公会、企业等各个层面相继做出回应,研究采取应对措施。
2008年10月,香港银行公会专责小组宣布,分销银行同意接受政府的回购建议;11月,香港立法会通过授权立法会调查小组,动用《权力及特权法》,传唤并查问官员及银行代表调查雷曼迷你债券事件。
目前在香港证监会的压力下,新鸿基金融与凯基证券两家证券行先后与部分投资人达成和解,全额回购迷债,这也是仅有的两家完成和解的分销机构,其他分销机构的回购方案仍在协商中。
2009香港股市十大事件回眸(组图)
香港金融市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冲击,经历了大上大落的一年,不少新闻与这场金融危机息息相关。
随着风起云涌的09年即将过去,香港大公报总结回顾10宗重大财经新闻,温故知新,前车可鉴,以为充满挑战的2010年作好准备。
1 汇丰世纪供股图:汇控供股震撼市场一场金融海啸令欧美金融机构惨遭滑铁卢,财政稳健的汇丰控股(00005),亦因资产价值大跌及巨额撇帐而面对资金压力。
集团3月初派发08年度成绩表,纯利倒退七成并劲削股息。
更震撼市场的是同日宣布供股计划,为集团自1987年以来首次供股集资。
汇控宣布以每12股供5供的方式,集资净额125亿英镑(约1384亿港元),供股价每股254便士(约28.1港元),较对上一个交易日收市价(56.95港元)大折让超过五成。
里昂、大摩、高盛、瑞信等券商相继在「伤口撒盐」。
3月9日汇控收市竞价时段完结前10秒钟股价由37.3元一口价「唛」低逾10%至33元,创近14年新低,单日跌幅扩大至24%,市值一天蒸发1275亿元,事件逼使港交所取消收市竞价时段。
2 港股V型反弹恒指从低位11344点持续反弹。
金融海啸于08年底突袭全球股市,踏入09年,股市未见起色且反复沉底,汇丰控股3月初公布供股计划,股价惊见33元,恒指跌荡至谷底,不过成熟的港股市场重新起步,逐步收复失地,在热钱涌入推波助澜下,恒指每每抽高逾千点,全年成功作出「V型」反弹。
恒指自低位11344点反弹,最高见23099点,透过不足10个月的调整期,恒指收复超过11700点,重返金融海啸爆发前的水平。
不过最近受迪拜主权基金迪拜世界的债务危机消息拖累,加上市场担心资金流走,累升逾万点的港股,难免需要作出调整,恒指单日狂泻逾千点,成交额大增至超过1000亿元。
幸而,迪拜世界陷入财困事件最终获阿布扎比政府提供百亿美元援助而纾缓,但证券分析员预期,经过09年「V型」反弹,港股踏入2010年初将先行下调,才能继续「上路」。
3 任志刚离任金管局图:任志刚执掌金管局长达16年执掌金管局长达16载的总裁任志刚,9月底划上38年公职生涯的句号。
“雷曼迷你债”风波启示
再次是关于销售点及销售行为管理的检讨。金管局建议,应采取适当的分隔措施将不同类业务从位置、人员、标识等方面进行区分;客户风险状况评估应独立于销售程序,由与销售无关的职员进行,并强制规定为评估程序录音;由金管局(以及注册机构本身)定期进行暗访检查。此外,金管局、证监会均建议设立“冷静期”,即类似于保险业给予客户的“犹豫期”权利,以减少出现高压式销售手法的可能性,使客户有充分时间反思其投资决定等。
香港证监会建议参考“双峰监管”模式,即一个机构负责监管安全性及稳健性,另一个则监管业务操守,并援引了美国财政部《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图》(Blueprint for a Modernized Financial Regulatory Structure)有关目标为本的监管模式,建议特区政府研究现行的监管架构是否最有利于促进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文/王 飞 陈兴中
去年9月,全球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一场围绕和“雷曼迷你债券”有关的零售结构性产品的责任调查及善后处理在香港等地旷日持久地展开。直至近期,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才相继对该事件及香港现行监管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在内地,尽管并无银行代销“雷曼迷你债券”及类似结构性产品,但就目前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普遍暴露的类似问题而言,及时调整监管思路和方式,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也已势在必行。
为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内地理财业务的监管。
首先是建立以“信息披露”为基础,强化银行内控管理的理财业务监管体系。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投诉银行宣传材料带有虚假、误导性内容的投诉来看,事后报告的准入制度可能尚不符合目前的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我们事前审阅的重点应在于产品有关资料是否客观、完整地对产品风险收益特性进行揭示,公正、合理地就有关事项进行约定,并以清晰易懂、准确的语言和形式进行表达,即关注信息披露的充分、有效性。在理财产品销售流程进行规范方面,从机制上防止不当销售。“不当销售”之所以屡禁不止,在于事后调查取证,尤其是对口头宣传是否具误导性的取证困难重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制录音录像。
雷曼事件与香港金融产品的监管
雷曼事件与香港金融产品的监管由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触起的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在香港、新加坡及台湾等地均做成投资者的损失,但只在香港演变为政治事件,当中有几点值得思考:一:政客组织雷曼事主示威抗议冲击政府等行为是否合理及恰当,对解决问题又是否有实质帮助?二:舆论及政客均提出以任志刚等为首的财金官员应为此事负责,但是现阶段解决问题是否比问责更迫切?三:公民党及民主党的一班身兼律师及大律师的议员舍法律手段而转用政治手段,是否为了解决问题抑或更多是政治表演?此事对香港的政治影响现已浮现,包括对特区政府管治威信、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置疑及市民对本港金融、银行制度的信心动摇。
不幸地,经过两个多月的扰攘,事主仍然得不到任何实质的解决办法,除政客不断曝光外,看不出有何解决困境的出路。
在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及今年初发生的累积宝(Accumulator)事件的各种解读中有一阴谋理论:迷你债券及累积宝投资产品的合约中明文禁止售予美国公民。
不能售予美国公民的原因亦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如美国的税制不一样,美国人的投资取向较不同等。
有人曾经提出一个比喻:英国于18世纪为贸易平衡等原因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但从不会让鸦片回流返英国销售,当中原因人所共知:鸦片乃有毒之物,英国当然不会毒害自己的国民。
现在美国的银行又是否出于同一道理把迷你债券等有毒之物只售予亚洲人呢?当然这都纯属猜测。
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迷你债券始终没有于美国本土作零售,而此次金融海啸,风险的确从美国输出。
可惜负责把关的香港证监会与金管局这两间金融监察机构竟从中一丝可疑也嗅不出,大开中门,照单全收,任由有毒金融产品在港作零售,实在难辞其咎。
今年年初美国纽约州、麻州及德州三个州的州政府对瑞银(UBS)、美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美联、高盛、雷曼兄弟遭司法单位和纽约证券文易所调查。
原因是上述银行/证券行向投资者出售总值3300亿美元的拍卖利率型证券(Auction Rate securities)涉及误导及欺骗投资者,结果需向投资者回购及被罚款。
雷曼破产事件中安永审计责任的分析与启示
雷曼破产事件中安永审计责任的分析与启示主要内容一、雷曼破产的原因二、雷曼事件中安永过失的分析三、安永应承担的责任四、雷曼事件带来的启示拥有百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于2008年9月申请破产保护,这成为美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破产案件.2010年3月雷曼破产调查报告问世,揭开了破产的神秘面纱,报告指出雷曼公司运用大量会计造假手段,粉饰财务报表,并质疑其外部审计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Young)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疏忽过失。
雷曼公司究竟如何造假?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雷曼事件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雷曼兄弟公司成立于1850年,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在过去的160年里,雷曼经历了19世纪铁路公司倒闭风暴、19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1994年信贷危机、1998年货币危机和2001年互联网泡沫等一系列危机的反复考验,顺利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20世纪90年代后,雷曼逐渐涉足到房地产和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领域。
激进的经营理念使得雷曼承担了过多的不良贷款,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其持有大量的次级债金融产品市值快速下跌。
公司股价一度跌至2008年9月的0。
1美元,由于没有收购方提供资金,雷曼公司于2008年9月15日向美国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为何一直以来雷曼公司发布的财务报表中并没有反映出大幅资产减值和巨额负债?美国破产法庭委托Jenner&Block律师事务所律师、检察官安东·沃卢卡斯(Anton R.Valukas)对雷曼兄弟破产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雷曼涉嫌通过使用“回购105”的融资手段进行会计造假,隐瞒资产负债表上多达500亿美元的债务。
一、雷曼破产的原因(一)运用“回购105”粉饰资产负债表“回购105"交易是指在每个财务报表期末之前,雷曼将价值100元的资产以105元的价格抵押出去,并且将这笔交易记录为销售业务,一方面把减少的100元资产作为销售成本;另一方面把收到的短期资金用于偿还负债,从而达到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与负债双降。
关于雷曼兄弟破产案件的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注会经济法》课程考查论文关于雷曼兄弟破产案件的案例分析摘要雷曼兄弟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金融服务公司,同时也是美国国库券市场的主要理商。
它参与的业务包括投资银行,股票,固定收益销售,研究和交易,投资管理,私人股本和私人银行业务。
雷曼兄弟作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战绩,在业界享有盛誉。
其中CEO Richard Fuld 在1993即成为雷曼的最高领袖,它多次带领雷曼避免破产的命运,一次次走向辉煌。
这一次雷曼兄弟走向破产对整个金融界都是不小的冲击。
所有人在震撼的同时,也有必要冷静下来分析其由往昔的辉煌逐步走向毁灭的原因,同时得到了我国在发展资本市场时的一点启示。
关键字:雷曼兄弟、破产原因、启示雷曼兄弟公司由德国移民亨利、埃马努埃尔和迈尔于1850年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哥马利城创建,目前已拥有158年历史,其主要业务投资银行、私人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
雷曼兄弟公司总部现设在美国纽约,在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设有地区总部。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雷曼兄弟公司是大力推广新型融资方式的先行者之一,曾帮助大量急需资金的公司成功融资。
20世纪60、70年代,雷曼兄弟公司开始拓展其在全球的业务。
2000年,雷曼兄弟公司股票价格首次达到每股100美元。
2002年,雷曼兄弟公司开设财富和资产管理分支业务。
至2005年,该分支业务管理下的资产总值达1750亿美元。
2007年,雷曼兄弟公司净收入、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
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雷曼公司因持有大量抵押贷款证券,资产大幅缩水,公司股价在次贷危机后的一年之内大幅下跌近95%。
该公司财报显示,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总股东权益仅为284亿美元。
距统计,截至2008年5月,雷门兄弟公司拥有资产达6390亿美元,持有1105亿美元高级无担保票据,1260亿美元次级无担保票据和50亿美元初级票据。
曾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15日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雷曼兄弟事件十年——经验教训与未来挑战
雷曼兄弟事件十年——经验教训与未来挑战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提交破产申请之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一名交易员:接踵而来的全球危机将会是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图片:Nancy-Kaszerman/ZUMAPress/Newscom)时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机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之一。
它会给经历过这次危机洗礼的一代人留下永恒的烙印。
在危机过后,普通民众实际工资持续停滞不前,却不得不背负沉重的经济成本,对银行全身而退、银行家有罪不罚的状况怨声载道。
这正是全球化遭遇、尤其是在发达经济体遭遇强烈抵制以及民众对政府和其他机构信任减退的关键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投下了长久的阴影,没有迹象表明这一阴影会在短时间内消散。
不过,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我曾经称之为“难以置信”的时刻)十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可以借机评估过去十年间的危机应对情况。
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事件引发了金融体系中更大范围的挤兑,最终导致了系统性危机的爆发。
总共有24个国家深受银行业危机之害,其中多数国家的经济活动至今仍未回归正轨。
有研究表明,这次危机的发生将使普通美国人一生中的收入减少70,000美元。
此外,各国政府仍然感到经济拮据。
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增长幅度超过了GDP的30个百分点——部分原因在于经济疲软,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刺激经济的努力,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救助濒临破产银行的行动。
如今回顾,压力点似乎显而易见。
但在当时,它们却不太明显。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未能预见此后发生的事。
这是群体思维方面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
那么,所谓的压力点是什么?最为核心的是金融创新,它的发展远远超越了监管。
金融机构(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机构)疯狂实施了一系列不计后果的冒险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减少对传统存款的依赖而更多地依赖短期融资;大幅降低贷款标准;通过暗中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剥离资产负债表;以及更普遍地将活动转移到金融部门内监管较少的隐蔽角落。
雷曼兄弟倒闭的惊世真相
(注解: 麦凯恩 他承诺上台后要“清扫华尔街”,变革金融政策。麦凯恩表示,“面对金融危机我将迎难而上,对华尔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他反对大型集团左右美国的经济 政治。他支持增兵伊拉克。
而奥巴马只是说如果当选以后 将对金融监管进行改革
奥巴马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一个美女支持他的美女,后来转而支持麦凯恩,理由居然是 :她发现奥巴马是可怕的精英主义
3,两房既然是主要的放贷者,他们自然成了次级放贷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他们是必然会巨亏的,既然两房必定会亏损,所以由他们大量发行债券是最合适的,因为债多不愁,而且在亏损暴露以前,他们可以大量转移资产,所以才会出现宋鸿兵在两房工作时候看见的那一幕-------两房的金融产品不断卖出,又回来。实际是两房在亏损暴露被接管以前,开始的资产大转移,让两房资产空心化。而且在2006年,宋鸿兵就发现两房在为裁员做准备,可见两房对次贷危机有清晰的判断。所以希望美国对两房最后担保是不太实际的。
5,华尔街根据他们的计划和世界经济形势,设计了他们的盈利模式,主要是,让全世界沉醉在 经济繁荣中,让世界经济过热,他们一边唱多世界经济,一边却在做空大宗商品,股市等。而且在当时世界经济火热的情况下,经济逆转越快,越突然,他们设计的模式盈利能力越强,所以大家才会看见一下现象
4,但是这场游戏不可能缺少投行的亏损和倒闭,否则会被怀疑,而且这些有毒资产也不可能全部卖给外国机构和政府。所以他们选中了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而雷曼兄弟被设计为必须倒闭(所以高盛能在内部高级会议中,准确的预计将来的美国金融变化)但是为什么雷曼兄弟在2001年就开始转移资产??难道在2001年这些就已经被设计好了(后面我会专门论述,华尔街的另一个恐怖的计划)。所以雷曼在转移资产的行为就可以合理了。而且让雷曼兄弟独自发行迷你债券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最后把大量的次贷产品转移给雷曼也是合乎逻辑的。(雷曼倒闭的时候持有次级房贷金融产品高达美国总次级房贷产品的11%以上)。--------可是心有不甘的雷曼高层却偷偷转移雷曼的资产
雷曼迷你债券风波及其启示
年、 5年或 7年 不 等 ,这 类 债 券 给 出 的 回报 相 对 较
基金 项 目 : 育 部 哲学 社 会 科学 研 究 重 大课 题 攻 关项 目“ 教 金融 市 场 全球 化 下 的 中 国金 融 监 管 体 系研 究 ” 目批 准 号: JD 0 。 ( 项 0 Z O 1) 7 o 作者 简 介 : 曹凤 岐 (9 5 )男 , 京 大 学 光 华 管 理学 院 , 授 , 士生 导 师 ; 波 (9 1 )男 , 士 生 。 14一 , 北 教 博 鹿 18 一 , 博
损 失 的投资 产 品分为 两种 ,一种 是 以雷 曼兄弟 作 为 参 考 机构@ 的未 到期 票据 ,总价 值 为 2 .2亿港 元 , 91 这 部分 票据 的损 失最 大 ; 外一 种④ 另 以雷曼 兄弟 作 为 安 排 行 , 由其 子公 司作 为最 终 交 易对 手⑨, 并 该债 券 中相 当一部 分是 由一个 名 叫太平 洋投 资 金融 ( ai P c- f i Ivs e t ia c )的壳 公 司发行 的雷曼 迷你 债 c n et n n n e m F
文章编 号 :0 3 4 2 ( 0 9 0 — 0 3 0 10 — 6 5 2 0 )5 0 0 — 5 中图分 类号 :8 02 F3. 文献标 识码 : A
一
、
引 言
了大 量 的类 似债 券 。这次香 港迷 你债 券 风波 中受 到
雷 曼迷你债 券是 一种 信贷 挂钩 票据 ,作 为一种
结构性产 品 , 它将 C O( olt a zdD b O l a D C l e l e e t bi - a ri g t n ① C S( rdt ea l S a ) 两 种 这 次 金 融 i ) 和 D Ce i D f t w p ② o u 危机 让大 家开始 了解 的产 品结合 起来 。 由于这 种迷 你 债券 是 C S的 出售方 , 高 了杠 杆 , 以投 资 者 D 提 所 收 到 的利息 会 比 同类 ( 同一评 级 ) 品高 一些 , 产 因此
从雷曼迷你债券案看香港证券业专业投资者制度_洪艳蓉
从雷曼迷你债券案看香港证券业专业投资者制度洪艳蓉*内容摘要:专业投资者制度通过实施与投资者自我保护能力相应的分类监管,减轻金融中介的不必要负担,达到协调保护投资者和提高市场效率关系的目标。
香港采用定量、定性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由金融中介负责实施,建立了专业投资者的界定、评估和分类监管制度,提高了证券市场效率。
但在2009年的雷曼迷你债券和累计股票期权案件中,这一制度被指责不能有效甄别投资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并给予必要保护,专业投资者的界定标准和评估机制有失合理性。
立法者为此启动了制度评估并酝酿改革。
大陆地区构建类似的证券市场合格投资者制度,可以从香港的专业投资者制度实践中获得有益借鉴和警示。
关键词:香港雷曼迷你债券专业投资者适合性合格投资者引言在证券业,专业投资者(Professional Investor)通常指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投资经验或者拥有高额财富,具备自我保护能力而无须证券法专门保护的投资者。
2009年以来,香港的专业投资者制度因下列事件的演化成为公众焦点:一是7月22日,16家销售雷曼迷你债券的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达成和解后公布债券回购协议,明确排除向专业投资者的回购,遭到富有的受损投资者的强烈抨击;〔1〕二是7月以来,因投资累计股票期权*〔1〕洪艳蓉,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
债券是由雷曼兄弟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发行或与其关联的一类信贷挂钩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
2008年9月雷曼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导致其不能履行债券下的义务,香港的债券购买者(许多为富有的退休老人)因此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同年10月,香港立法会专门设立小组委员会,处理投资者的投诉并寻求解决之道。
参见立法会雷曼事件专栏,载http://sc.legco.gov.hk/sc/ www.legco.gov.hk/chinese/index.htm,2009年7月25日访问。
透视雷曼事件——对雷曼公司财务审计问题的剖析
透视雷曼事件——对雷曼公司财务审计问题的剖析【摘要】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其中暴露出来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财务舞弊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文章重点分析雷曼公司“回购105”交易业务中的缺失,透视雷曼事件中的审计问题,深入剖析雷曼公司破产的原因,从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加强职业谨慎和审计行业的自我保护等方面总结雷曼事件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雷曼事件;审计问题;剖析一、雷曼事件回顾雷曼兄弟公司创立于1850年,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被称为美国第四大投行,经历了19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1994年信贷危机、1998年货币危机和2001年互联网泡沫,在一系列的经济危机中其金融经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2008年9月15日,这位有着158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由于资不抵债申请破产保护,最终宣告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案。
2010年3月11日,一份长达2 200页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调查报告公布,经过调查发现,雷曼一直利用“回购105”虚报经营业绩,隐瞒银行债务。
其破产原因除了外部次贷危机的影响外,内部管理失控和长期高额负债是其破产的主要原因。
作为审计师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2001年至2008年间连续为雷曼出具了健康的审计报告,在极大程度上诱导了投资者,安永因此于2010年12月被正式起诉。
雷曼从高峰跌入谷底的过程中安永是否应承担相关责任?笔者拟通过透视雷曼事件,剖析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过程中的财务审计问题,总结雷曼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二、透视雷曼事件中的审计问题(一)内部控制上未发挥风险导向审计作用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雷曼兄弟公司因持有大量抵押贷款证券,资产大幅缩水,经营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投资者赖以制定投资决策的财务杠杆率成为投资者、公司、审计师三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维持信贷评级,雷曼高层采用了一种被称作“回购105”的会计工具,即将100元资产抵押出去,出具财务报告之后再用105元的价格重新买入,其本质是一种融资交易,但雷曼却将其记为“销售”,其实质是隐藏债务,操纵资产负债表,达到降低净杠杆率的目的。
从香港迷你债券风波看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
从香港迷你债券风波看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作者:邓启峰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20期摘要:2008年香港爆发迷你债风波,引发了香港社会各界特别是监管当局的反思和检讨。
当前,我国虽然没有像迷你债这样复杂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但就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普遍暴露的类似问题而言,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迷你债 CDS 信息披露2008年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倒闭。
在香港,近43700名个人投资者购买了总值20亿美元的雷曼兄弟迷你债券。
雷曼的破产给这些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
为此,投资者组织游行示威,声讨参与分销债券的银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香港证券与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一、香港迷你债券风波的情况及反思(一)基本情况“迷你债券”虽冠以“债券”之名,实质是一种包含了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利率互换、债务抵押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的结构性债权产品。
自2003年进入我国香港市场以来,“迷你债券”连续发行了36个系列,涉及约3.4万名投资者。
“迷你债券” 由雷曼公司附属的特殊目的机构(SPV)太平洋国际金融公司(Pacific International Finance Ltd. 注册于开曼群岛)发行。
投资者有权获得分期的息票支付。
以迷你债券系列36为例,投资者可以获得一种利率5.5%的“息票”以交换“承担七家公司中任何一家就其参照债务的违约风险”。
一旦任何一个参照实体遭遇信用事件,债券立刻会以票面价值的一定折扣得到回购而被清偿,迷你债券的持有人会失去一部分本金。
“迷你债券”实质上与一篮子信用违约互换(CDS)挂钩的产品。
太平洋国际金融公司与雷曼特别金融公司签订了基于一篮子高信用等级主体(即“参照实体”,包括中海油、汇丰银行、和记黄埔等,各系列不尽相同)的CDS,约定由雷曼特别金融公司按期向太平洋国际金融公司支付保护溢价,用作额外收益支付给“迷你债券”持有人,而“迷你债券”持有人实际上则为几家信用主体提供保护,如任意一个参照实体发生“信用事件”(包括破产、非自愿重组、到期无法偿还),太平洋国际金融公司有义务将所有抵押品转移给雷曼特别金融公司已换取发生“信用事件”主体的债务。
雷曼兄弟迷你债券事件
雷曼兄弟迷你债券事件背景迷你债券不是债券,是以信贷违约掉期(CDS)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工具,即是高风险金融投资产品。
有些国家禁止售卖CDS予非专业投资者。
不过,在亚洲不少地区,不少银行都有代售。
而且银行为了丰厚佣金,不惜推销给退休人士、相熟的街坊等。
他们大都不会详阅销售条文,以为迷你债券和普通债券均属保本,为低风险投资。
结果雷曼兄弟破产,其迷你债券价值大跌,问题才逐渐涌现。
发行自2002-2003年,雷曼兄弟首先在香港面向非机构投资者(也称零售客户)发行迷你债券。
作为发起者(Sponser),雷曼兄弟公司负责产品的设计,并向评级机构请求对迷你债券中作为担保的资产(也就是通常说的CDO部分)进行信用评级。
由于雷曼兄弟公司并非商业银行,没有面向非机构投资者的销售平台,所以雷曼兄弟公司与不少银行都有合作关系,由银行进行产品的介绍、推广,并通过零售网络销售给客户。
作为回报,雷曼兄弟公司按销售量向银行支付佣金。
发行销售后,银行作为托管机构仍然参与运作,但理论上不承担市场风险。
在没有信用事件发生的情况下,雷曼兄弟公司支付迷你债券的息票。
迷你债券的息票率通常是固定的,并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从简单的投资回报上来说,迷你债券在当时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雷曼兄弟每隔数月就会发行新一期的迷你债券,其结构大致上相同,仅息票率根据市场行情有所变化。
最初的发行集中在香港,之后扩展至新加坡和台湾,甚至计划在日本发行。
结构每一期的迷你债券一般都会同时以美元和本地货币(如港币)发行,期限一般是3,5或7年,支付固定息票。
对于投资者来说,其面临的主要是标的资产的信用风险。
首先,迷你债券与几个知名公司(银行)的信用向关联,一旦其中之一发生债务违约事件,迷你债券也将中止偿付。
其次,迷你债券的本金会用于购买合成债务担保证券(CDO Notes)作为担保资产,通常这个资产会得到信用评级公司的最优的评级(AAA或是AA+),在没有CDO违约情况下在到期时支付本金,但若是违约发生,迷你债券也将中止偿付。
雷曼事件2
当前,我国在金融领域日益与国际接轨, 当前,我国在金融领域日益与国际接轨, 资产证券化登金融创新产品逐步试行, 资产证券化登金融创新产品逐步试行, 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度日益加快, 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度日益加快,在 不久的将来,甚至会走进公众的生活。 不久的将来,甚至会走进公众的生活。 作为这些创新金融工具的参与主体, 作为这些创新金融工具的参与主体,投 资银行应注重其原始的风险状况和风险 防控情况,而不能迷信于所谓的创新和 防控情况, 模型, 模型,更不能迷信于所谓的权威信用评 级机构。 级机构。
因此, 因此,投资银行需要设置合理的薪酬 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在注重业绩数量的同时也 要注重业绩质量。另外, 要注重业绩质量。另外,金融机构应 在制度层面上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操 形成良好的行业形象和职业精神。 守,形成良好的行业形象和职业精神。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雷曼兄弟 破产启示
一、审慎防范风险 雷曼兄弟破产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过高的杠杆比率和过分 集中的经营业务, 集中的经营业务,这使得该 公司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 险都很高。 险都很高。
高杠杆经营模式
• 这一点对我国金融机构而言,应引 这一点对我国金融机构而言, 以为戒。 以为戒。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加强内 部管理。 部管理。要记住市场总是存在不确 定性的,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 定性的,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分 散投资是必要的。 散投资是必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应 该进行适当的监管, 该进行适当的监管,比如规定财务 杠杆比率、 杠杆比率、投资比例等等
一位美国经济学教授表示:“虽然每个 一位美国经济学教授表示: 人都知道高风险,尽在咫尺的2001年网络 人都知道高风险, 尽在咫尺的 年网络 泡沫已经是个很好的教训, 泡沫已经是个很好的教训 , 但是投行的精 英们不会停止逐利, 历史依然会不断重演。 英们不会停止逐利 , 历史依然会不断重演 。 因为每一单交易成功他们就能获得丰厚的 提成, 而投行倒闭, 他们最多只是失业, 提成 , 而投行倒闭 , 他们最多只是失业 , 并不需要把过去的奖金吐出来。 并不需要把过去的奖金吐出来。”
2019年雷曼事件是怎样发生的_
2019年雷曼事件是怎样发生的?篇一:雷曼兄弟破产原因分析雷曼兄弟破产原因分析摘要:作为华尔街上的巨无霸之一,被称为“债券之王”的雷曼兄弟,从无限的光荣岁月走到破产的凄凉境地,不但给它的股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引发了所谓的“金融海啸”。
回顾它在短期内由盛而衰的历程,我们将着重分析其风险形成和业务失败的原因。
关键字:雷曼兄弟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金融海啸正文:1雷曼兄弟及其破产事件简介1.1雷曼兄弟简介雷曼兄弟公司是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
雷曼兄弟公司雄厚的财务实力支持其在所从事的业务领域的领导地位,并且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
同时,公司还担任全球多家跨国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财务顾问,并拥有多名业界公认的国际最佳分析师。
公司为在协助客户成功过程中与之建立起的长期互利的关系而深感自豪(有些可追溯到近一个世纪以前)。
由于雷曼公司的业务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公司因此拥有包括众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户群,如阿尔卡特、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戴尔、富士、IBM、英特尔、美国强生、乐金电子、默沙东医药、摩托罗拉、NEC、百事、菲利普莫里斯、壳牌石油、住友银行及沃尔玛等。
这个拥有一个半世纪的投资银行是华尔街的“巨无霸”之一,同时还享有“债券之王”的美誉。
但是公司却在20XX年的金融海啸中,走向了破产的地步。
1.2雷曼兄弟破产过程简介雷曼兄弟在20XX年6月16日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第二季度(至5月31日)公司亏损28.7亿美元,是公司1994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雷曼兄弟净收入为负6.68亿美元,而前年同期为55.1亿美元;亏损28.7亿美元,合每5114美元,前年同期则盈利12.6亿美元。
雷曼兄弟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福尔德(RichardFuld)马上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发行新股募得60亿美元资金,并且撤换了公司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营运官,6月16日雷曼兄弟股价有所反弹,但股价已经累计下跌了60%。
案例分析:雷曼兄弟破产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启示
案例分析:雷曼兄弟破产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启示雷曼兄弟破产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启示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悠久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公司正式申请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所规定的程序破产,即所谓破产保护。
雷曼兄弟公司,作为曾经在美国金融界中叱咤风云的巨人,在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中也无奈破产,这不仅与过度的金融创新和乏力的金融监管等外部环境有关,也与雷曼公司本身的财务管理目标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本文将从公司内部财务的角度深入剖析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原因。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雷曼兄弟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雷曼兄弟公司正式成立于1850年,在成立初期,公司主要从事利润比较丰厚的棉花等商品的贸易,公司性质为家族企业,且规模相对较小,其财务管理目标自然是利润最大化。
在雷曼兄弟公司从经营干洗、兼营小件寄存的小店逐渐转型为金融投资公司的同时,公司的性质也从一个地道的家族企业逐渐成长为在美国乃至世界都名声显赫的上市公司。
由于公司性质的变化,其财务管理目标也随之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财富最大化。
其原因至少有:(1)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资本市场体系,因此,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能够获得更好的企业外部环境支持;(2)与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3)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可以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股价来确定,比较容易量化,操作上显得更为便捷。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股东财富最大化是雷曼兄弟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二、雷曼兄弟破产的内在原因: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
当雷曼兄弟公司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其财务管理目标之后,公司迅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店发展成闻名于世界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但同时,由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利益主体单一(仅强调了股东的利益)、适用范围狭窄(仅适用于上市公司)、目标导向错位(仅关注现实的股价)等原因,雷曼兄弟最终也无法在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
雷曼迷你债券风波及其启示
雷曼迷你债券风波及其启示
曹凤岐;鹿波
【期刊名称】《金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本文介绍了雷曼迷你债券的特点以及造成这次雷曼迷你债券风波的原因,原因包括监管体系不适应金融创新的步伐;零售产品的投资者保护监管薄弱,具有系统性风险的投资产品的流动性以及透明度都很缺乏,最后得到一些对于中国的启示,包括建立以监管目标来划分的监管机构体系;在一些投资产品具有系统性风险之后,促进该产品公开二级市场的形成,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加强私募基金的监管;衍生工具的创造不能脱离实体经济.
【总页数】5页(P3-7)
【作者】曹凤岐;鹿波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2
【相关文献】
1.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的反思 [J], 熊玉莲
2.从香港迷你债券风波看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 [J], 邓启峰
3.雷曼迷你债券促资产管理业洗牌 [J], 巴曙松
4.雷曼“迷你债”大风波 [J], 王端;王维熊
5.从雷曼迷你债券风波看我国理财市场的规范 [J], 张林;张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回望与警示
作者:熊丹张莉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4年第20期
经过几年的酝酿和蓄势,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已从潮起于2008年的次贷冲击和金融海啸中逐渐恢复。
当前,我国理财市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呈“井喷”态势,各类创新金融工具和投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应对金融市场格局演变、利率市场化冲击以及新金融业态等外部竞争严峻挑战的重要战略。
“储蓄大战”“存款理财化”愈演愈烈,各家银行竞相推出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吸引普通个人消费者的眼球,购买理财产品越来越成为普通市民打理家庭财产的不二选择。
然而,收益总是和风险相伴而生,高回报的代价是其背后隐藏的高风险,这些风险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仅悬在银行的头顶,也悬在普通百姓(银行业消费者)的头顶。
2008年金融危机卷起的狂潮虽已渐渐平息,但金融“海啸”带给受其波及的普通银行业消费者的创伤,以及由此带来的银行业声誉与信誉危机,却不容忘记。
当年发生在香港的雷曼“迷你债券”风波,就是具有重大警示意义的前车之鉴。
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回望
2008年9月,香港发生了由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的雷曼“迷你债券”(Minibond,意为微型或小面额债券)风波,众多购买雷曼“迷你债券”的个人投资者因面临资产的巨大损失而向香港金管局和有关监管部门提出申诉,数百名投资者上街游行;由于销售“迷你债券”,东亚银行还发生了挤兑事件。
据当时的统计,雷曼“迷你债券”已在香港发售36期,累计发售金额达127亿港元,涉及民众近万人。
“迷你债券”是被设计成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债券”。
从表面上看,这种“迷你债券”与普通债券似乎没有什么区别,都具有固定期限,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到期由发行人还本付息。
不但如此,按照销售人员的说法,它还具有普通债券所没有的“优点”:一是进入门槛比较低,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任何个人都可以购买;二是与国际知名银行、企业甚至国家信用相关,似乎风险更低。
因营销误导,大量普通香港市民购买了迷你债券。
彼时,雷曼“迷你债券”有着远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的高回报,香港雷曼“迷你债券”年收益率基本都在5.6%以上,高于同期香港三年期港币定期存款利率,这也正是“迷你债券”销售量大、购买人数众多的原因所在。
起底雷曼“迷你债券”
雷曼“迷你债券”名为“债券”,实为以定息和债券包装的一种高风险结构产品——信贷挂钩票据。
“迷你债券”只是作为这种产品的品牌而已,实际上并非债券。
实际情况是,该类票据的发行商利用来自投资者的款项买入抵押品,然后作出若干“掉期”财务安排,从而可以将产品的潜在整体回报提升至高于传统银行存款的回报水平。
发行商的这些“掉期”安排通常与若干拥有高信贷评级的参考机构有关联,一旦其中一家参考机构或掉期对手无力偿债,整个架构就会失效,有关产品便需平仓,而抵押品也会被变卖套现。
虽然参考机构蓝筹公司的信贷没有出现问题,但“迷你债券”掉期对手雷曼垮台了,其抵押品须变卖套现;更不幸的是,发行商用投资者的钱买入的抵押品绝大部分是——CDO!由此,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骤起。
“迷你债券”实际上是包含了CDO、信用违约互换及利率互换的一种结构性债权产品。
由于“迷你债券”的还本付息主要取决于太平洋国际金融公司所购买的CDO,因此,利率互换和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产品都围绕着CDO的包装而进行,并依此使“迷你债券”与国际知名公司的信用挂上了钩。
上述一系列复杂操作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太平洋国际金融公司无法按期还本付息,造成对投资者的违约。
虽然发行商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设计了提前赎回条款,承诺在“迷你债券”被提前赎回时,将根据引发赎回事件的不同,向投资者支付不同的赎回金额,但复杂的结构设计中,债券损失兜兜转转终由投资者承担,最终投资者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注:当时,中央政府紧急出手相助,投资人本金得以偿付,帮助港府化解了危机。
)
销售人员在发行推介时,往往突出宣传信用违约互换相关机构的国际知名度和抵押品的高等级信用,而对相应风险的提示却轻描淡写,甚至故意掩饰。
引发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的,恰恰就是这些没有被销售人员提及的风险。
教训与启示
雷曼“迷你债券”风波虽然已渐行渐远,但是,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应深刻汲取其教训,在“金融创新热”和“理财产品热”的蔓延中,避免重蹈覆辙,避免因侵害消费者权益而招致声誉风险和信誉危机。
第一,银行面向个人投资者提供创新产品要慎之又慎。
银行通过销售理财产品来增加盈利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理财产品的高风险性,必须要坚持“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
银行自行设计和代销理财产品时,要力求“去复杂化”。
理财产品应注重以下三点:具有稳健的现金流、清晰简洁的产品结构和透明的信息披露。
要为不同阶段的投资者提供适合于不同人生阶段的简单的产品,并由投资者从中自行进行选择和配置。
银行应了解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不能主动提供与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银行在向投资者推销理财产品时,必须充分揭示产品风险。
金融产品发行人和代理销售机构都具有趋利性的特点,在产品设计和销售时会有意回避对产品风险的信息披露。
据雷曼“迷你债券”的众多个人投资者反映,太平洋国际金融公司在发行“迷你债券”时并没有披露其持有的CDO的具体信息,商业银行在推销“迷你债券”时也没有充分揭示产品风险,而将其当作一个保本、低风险、高利息的稳健型产品向客户推销。
这些做法都是不允许的。
在销售复杂金融产品时,银行应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履行风险告知义务,不得利用信息不对称,隐瞒风险、夸大收益,诱导消费者购买,或进行强制性交易。
第三,银行应尊重银行业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文本都是格式化的合同条款,而合同条款的公平性恰恰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保障的重中之重。
我国个别银行存在的合同“霸王条款”曾屡屡遭受消费者和媒体的质疑,在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的今天,银行须首先做到公平、公正制定格式合同和协议文本,不得出现误导、欺诈等侵害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条款。
第四,银行应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严格区分自有产品和代销产品,不得混淆、模糊两者性质,向消费者误导销售金融产品。
2012年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发生的理财产品事件就是典型的代销引发的纠纷案例,由于银行销售人员存在误导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的问题,引发相关银行声誉风险,此类教训值得认真汲取。
第五,对银行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要严格监管。
在推动理财产品市场和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监管者既要鼓励理财产品创新,以满足银行业消费者的投资理财需求,也要加强理财产品设计与运作风险的控制。
要严格把关,审慎对待,重点推进场内市场的资产管理产品。
同时,不仅要加强银行业消费者教育,还应对有关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违规行为一旦露头必须予以及时打击,绝不能让国内金融市场成为一些违规金融机构的“冒险家乐园”。
严格的监管可以有效约束金融机构的冒险逐利行为,促进金融市场基本信息透明化,从而扫除风险隐患。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针对银行理财等金融创新密集出台规范治理“组合拳”,正向引导与严格监管两手硬,致力于完善监管体制,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对于金融稳定运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和提高银行业消费者信心,必将发挥积极作用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