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传统的不足和消极方面
中华文化传统也有不足和消极之处,这是应该正视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有学者总结出中华文化传统的四大不足:实证能力不足,具体开展能力不足,外向进取性不足,尚武精神不足;也有学者提出“四轻四重”说:轻自然,重人事;轻自由,重人伦;轻理智,重直觉;轻利益,重道德。
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有:
1.中庸取向价值观和保守倾向
“知足常乐”、“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为人先”等保守思想对人产生了消极影响。传统文化以求同和尊古为基本价值导向,如尊经注经、论资排辈、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封闭保守等,是与创新的思想相违背的。中庸为先、明哲保身的儒家思想,导致人们缺乏勇于冒险、敢于领先的精神,它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创造型人才,不利于积极进取。
2.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带有粗糙性和封闭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性、经验性,具有模糊性,忽视思维的理论性、精确性、抽象性,注重笼统的直观的领悟,忽视通过科学实验、理性分析表达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经世致用”,追求知识的实用,知识于是不再是对自然万物的无限认识,而应有所止,它的“止境”就是“德”。精研事物的规律,理解深微的变化,是为了致用,而致用是为了提高道德。读书既是为“用”,那么知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下,影响了对自然、对事物本身的真正探索,很难产生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缺乏精确性、准确性。经学讲究师法、家法,形成墨守成规、自我封闭、不思创新的思维惯性。重经验概括,不重逻辑推理;重整体功用,不重内部分析。这与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距离。
3.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的学术倾向
由于儒家传统的影响,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出一种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的倾向,以人为核心,而忽视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在学术研究中,未能把社会与人分开,更未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而没有发展起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也不重视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不重视工艺、技艺。人文文化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一统天下的局面,科技被视为雕虫小技甚至“奇技淫巧”,未能在中国发展起科学文化,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4.重群体轻个体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的培养,要求人们把群体价值置于个体价值之上,迫使个体的需要服从于群体和社会的需要,以共性来铸造个性,反对自我表现,使许多人带有依附性,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它过分地贬低了个体的价值,使人丧失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妨碍了个性的自由与多样化的发展。而自主性和独立性、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恰恰是个
体的创造力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既要有群体合作,更要发挥个体的首创精神,敢为天下先,勇争第一,自主创新。
5.重视礼教、等级、“身份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准,依据亲属关系和人伦次序构建起整个家族、社会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心理特征表现为极强的“关系意识”,也使社会成员注重外在的道德礼仪规范,表现出自我克制、自我顺从的人格特征,从而缺少改革创新的内在冲动。推崇权威、崇尚特权,使人们缺乏对先辈和权威的怀疑批判精神。墨守陈规和等级森严的儒家传统,给现代中国社会遗留了长远的阴影。在过去的年代中,“尊经注经、论资排辈”的文化意识对科技创新带来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权威统治和遵奉心态造成的氛围,无助于形成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社会环境。在传统文化框架内,缺少对自然界的“格物、致知”,缺少探究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中华文化传统在整体价值取向上是重“道”轻“器”,强调“经世致用”,而忽略理论的可操作性。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能摆脱经世致用、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能树立起实证的科学精神。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技术成就曾经领先于世界多年,但在近代以后处于停滞、落后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是从科学技术本身去找原因,还必须从长期停滞、封闭的封建社会以及文化传统中去找原因。
总之,应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价值,改造其消极的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华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除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外,还要向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转变,更大的挑战表现在意义层面,特别是人文精神、道德操守、理想信念等,在保持传统的过程中要吸收吐纳,寻求新的表达,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共同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