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摘要:什么是信仰?古语的典故是:信仰,又作仰信。
信心瞻仰之意。
信,信奉。
仰,仰慕。
《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针。
关键词:哲学;信仰;认识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不尽相同。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的信仰应当服从于客观规律,如果我们有一样的信仰,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信仰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更加和谐。
一、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信仰信仰中内含着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因素,认知因素即信仰主体通过对信仰客体的考察、了解形成了对客体的初步印象,经过综合各种知识加深对客体的理解,从中总结出某种观念或理论,而这种认识无论是正确的亦或错误的、实证的亦或猜测的、合理的亦或悖理的,都将造成一种信仰心态,决定性地影响着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所持的态度。
情感是信仰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多样化心理反应,它一方面成为信仰的动力因素发挥着驱动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信仰的样式因素建构着信仰的框架、模型。
意志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信仰:第一,作为保持因素能使信仰心态保持稳定,不仅规范人的认知活动,使之沿着一种有益于巩固和强化信仰的认知定向来进行,而且通过信仰主体的内在自制力和来自共同信仰群体及强大权威的他制力规范人的感情。
第二,作为外化性因素,是促使信仰心态由主观领域或向行动和实践领域转化的因素,正是由于它的作用,信仰才不只是一种精神——心理的状态,而且是一种信仰的行动。
无论感觉思维的生理器官,认识发生的外在环境,还是理论的逻辑推演规则都具有与人自身一样有限性。
就现实直接的感觉而言,每个人的感觉内容千差万别,需要尽最大的可能才在一定的限度以内调和它们而达成共识。
信仰的力量:哲学对于信仰理解的探索
信仰的力量:哲学对于信仰理解的探索信仰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根基,它源于对于未知和超越的渴望,是一种超越日常现实的信心和依赖。
无论是宗教信仰、思想信仰还是个人信仰,信仰的力量都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宁静。
然而,信仰的含义和实践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哲学作为一门探索真理和人类存在意义的学科,也对信仰的理解提出了各种观点。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没有信仰,人们无法承受生活的折磨和现实的荒谬。
”他认为,信仰是人们在面对困境和绝望时寻找希望和安慰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这种观点下,信仰被视为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生活的慰藉,能够引导人们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
然而,对于一些哲学家来说,信仰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还可以被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所支持。
康德认为,信仰是超越经验和感性认识的一种精神行为。
他将信仰定义为“理性保留好处于困扰之下的思考”,意味着信仰不是无脑追随,而是需要经过思考和理性判断的结果。
这个观点反映了哲学在信仰问题上的重要功能,即启发人们思考和探索真理的本质。
另一方面,一些现代哲学家则对信仰的概念进行了更加批判性的思考。
他们认为,信仰往往是一种盲目跟随和缺乏批判思维的表现。
尤其是在宗教信仰中,一些哲学家指出信仰会导致盲目的虔诚和排斥其他观点的倾向,从而阻碍人们思考和求索真理。
他们主张,相对于信仰,更加重要的是理性和科学的探索,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寻求真理和解决问题。
然而,无论是支持还是批判,哲学对于信仰理解的探索都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和片面。
信仰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涉及到个体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方式。
要理解和评价信仰,需要综合考量个体的情感需求、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理性思考的结果。
哲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框架,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信仰的本质和作用。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
无论是宗教信仰、思想信仰还是个人信仰,它们都是人类内心的一部分,对于个体的成长和意义探索起着重要的作用。
哲学体现在生活中的例子简短
哲学体现在生活中的例子简短哲学体现在生活中的例子简短哲学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方式和智慧的积累,它对人类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与哲学有关,但我们往往无法将这种关系意识到。
以下是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哲学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 心态决定行为人们常说“心态决定一切”,这句话也体现了哲学思想。
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社交方面,我们的态度都是决定因素之一。
如果我们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我们会更加自信和积极,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和与人交往。
相反,如果我们放弃努力或过于悲观,我们的行为也会受到影响。
这种现象在哲学中被称为“思想导向”,它表明我们的思想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结果。
2. 信仰的影响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
信仰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多宗教信仰强调爱、宽容和同情这些价值观念,并反对暴力和不道德行为。
这些信仰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哲学也是一种信仰,并且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哲学信仰。
通过对哲学信仰的思考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自动化思考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问题时,我们常常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境来自动化思考和反应。
这种自动化思考称为“惯性思维”,它是我们大脑中的一种保护机制。
惯性思维有好有坏,我们需要学会重新思考和打破它。
当我们面对新情境时,惯性思维可能会使我们失误或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反思力和多元思维,以更好地处理不同的情况。
4. 人际关系我们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它能够影响我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哲学有一种思想流派叫做“人本主义”,它强调个人价值和尊重,并支持个人权利。
在伦理学的领域中,人本主义可以指导人们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这意味着我们尊重他人、尊重他们的决定和权利,并通过交流和沟通来解决任何问题。
以人为本是一种文化和道德观念,它在生活中帮助我们建立健康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哲学知识与信仰的辩证关系
哲学知识与信仰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哲学知识与信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哲学知识是人们通过思辨和探索获得的智慧结晶,而信仰则是人们对于宇宙、生命和道德等方面的根本信念。
本文将探讨哲学知识与信仰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哲学知识和信仰的定义与特点1. 哲学知识的定义与特点哲学知识是人们通过逻辑推理和课堂学习等方式,对于人类思维、存在、道德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论总结。
哲学知识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特点,旨在揭示客观规律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2. 信仰的定义与特点信仰是指人们基于心灵的需要和对于未知的渴望,对于超越自然界的存在(如神、佛、道等)形成的一种深刻信念。
信仰具有个体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
二、哲学知识与信仰的辩证关系1. 相互启迪与相互制约哲学知识与信仰是相互启迪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哲学知识通过分析思辨和科学研究帮助人们理性思考,对于信仰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信仰则能够给予人们情感上的慰藉,激发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动力。
2. 指导行为与合理解释哲学知识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使人们的行为更加合理和有效。
而信仰则能够为人们提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人们在困难和挫折中坚持信念,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3. 局限与超越哲学知识和信仰都有其局限性和缺陷,无法回答所有问题和解决所有困难。
哲学知识受制于人类认识的局限和科学方法的限制,而信仰则常常受到传统、个人主观意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然而,哲学知识和信仰也能互相补充和超越,拓展人们的思维和认知边界。
三、哲学知识与信仰的重要性1. 哲学知识的重要性哲学知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思辨和探索中不断演化和完善,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和个体修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哲学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认知真实世界,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并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智慧和真理。
2. 信仰的重要性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能够给予人们勇气和坚持信念的力量。
信仰基础知识
信仰基础知识导语:信仰是人们心中深深根植的一种精神支撑和指引力量,无论在社会还是个人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信仰基础知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信仰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本文将介绍信仰的定义、种类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信仰的定义信仰,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对于宇宙、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根本信念。
它是一种对于超自然或超越人类理解范围的事物,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信心。
信仰不仅局限于宗教领域,还包括哲学、科学、道德等方面。
二、不同的信仰种类1.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于神的存在和神的旨意的信心。
世界上有许多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有各自的信仰体系、仪式和道德准则,为信徒提供精神的指导和慰藉。
2. 科学信仰:科学信仰是基于科学方法和证据形成的信念系统。
科学信仰强调通过实证和观察来解释世界,以及根据证据推导出合理的结论。
科学信仰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仰形式。
3. 哲学信仰:哲学信仰是人们对于人生意义、道德价值和存在问题的信仰。
哲学信仰可以通过思辨和理性思维来探索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案。
三、信仰对个人的影响1. 精神支撑:信仰可以给个人带来精神上的支撑和勇气。
在面对困难、挫折和疾病等问题时,信仰可以激励人们坚持希望和积极面对。
2. 行为准则:信仰对个人的行为和道德准则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宗教信仰和哲学信仰都有一套明确的道德规范,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从而在社会中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3. 幸福感:信仰可以给予个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有信仰的人往往更加乐观和满足,因为他们相信人生有更高的意义和目标。
四、信仰对社会的影响1. 价值观塑造:信仰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塑造因素之一。
宗教信仰和哲学信仰对社会中的行为准则、道德价值和社会规范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社会框架:信仰也扮演着构建社会框架的作用。
宗教信仰在许多社会中起到统一社会共同价值、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信仰摘要:什么是信仰?古语的典故是:信仰,又作仰信。
信心瞻仰之意。
信,信奉。
仰,仰慕。
《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针。
关键词:哲学;信仰;认识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不尽相同。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的信仰应当服从于客观规律,如果我们有一样的信仰,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信仰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更加和谐。
一、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信仰信仰中内含着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因素,认知因素即信仰主体通过对信仰客体的考察、了解形成了对客体的初步印象,经过综合各种知识加深对客体的理解,从中总结出某种观念或理论,而这种认识无论是正确的亦或错误的、实证的亦或猜测的、合理的亦或悖理的,都将造成一种信仰心态,决定性地影响着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所持的态度。
情感是信仰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多样化心理反应,它一方面成为信仰的动力因素发挥着驱动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信仰的样式因素建构着信仰的框架、模型。
意志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信仰:第一,作为保持因素能使信仰心态保持稳定,不仅规范人的认知活动,使之沿着一种有益于巩固和强化信仰的认知定向来进行,而且通过信仰主体的内在自制力和来自共同信仰群体及强大权威的他制力规范人的感情。
第二,作为外化性因素,是促使信仰心态由主观领域或向行动和实践领域转化的因素,正是由于它的作用,信仰才不只是一种精神——心理的状态,而且是一种信仰的行动。
无论感觉思维的生理器官,认识发生的外在环境,还是理论的逻辑推演规则都具有与人自身一样有限性。
就现实直接的感觉而言,每个人的感觉内容千差万别,需要尽最大的可能才在一定的限度以内调和它们而达成共识。
哲学
另外,把哲学概括成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从哲学史来看,也有值得商榷的余地。古代哲学是以本体论研究为重心的哲学,把它概括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确实名副其实。近代以后,哲学渐次实现了认识论的转向、实践论的转向、语言学的转向等,再把它概括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好像有点勉为其难。很多研究者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关于哲学定义的不同理解愈来愈多,以至于叫人莫衷一是。他们从不同角度所作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
“哲学意义”按其宗旨来说,是追求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意义,因而具有“终极性”。这是思维的最高层面的意义。追求这种意义的思维方式,唯有哲学的方式,即黑格尔所说的“思辨的思维”。追求这种意义并不是像一般认哲学为“玄思”的人所想象的那样,是“毫无意义”的,而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类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在哲学的“理性之光”的“审视”下,获得“人文的表现”,从而不但使这些知识显得深刻,而且使它的内容成为属人的、为人的,具有主体性和思辨性的东西。
在这里,我想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思考。我认为,哲学是追问意义世界的思想,是人们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内心信念或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
从把哲学作为人感悟、解读世界和人生的方式来看,哲学是追问意义世界的思想。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里把思维分成三种形式,这就是“表象思维”、“形式思维”和“思辨思维”。所谓“表象思维”,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偶然的意识,它完全沉浸在材料里,因而很难从物质里将它自身摆脱出来而同时还能独立存在。”因而它也被称为“物质的思维”。“形式思维”也称“形式推理”,这“乃是以脱离内容为自由,并以超出内容而骄傲”的思维。“思辨思维”是“努力放弃这种自由,不要成为任意调动内容的原则,而把这种自由沉于内容,让内容按照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 自身而自行运动并从而考察这种运动” 的思维。根据这种思想,我尝试把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这就是“存在的世界”、“解释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存在的世界”就是世界的本身即对象世界,包括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解释的世界”是我们认识或意识到的世界,是存在于知识(包括常识和理论知识)之中并表现为知识的世界。从 思维形式来讲,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表象思维”和 “形式思维”的世界。“意义的世界”就是对认识或意识到的世界进行再认识或再意识的世界,亦即是“自我意识的世界”、“反思的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里追问的是知识和思想的“意义”。说到“意义”,有人可能会说,无须哲学来寻求,各门科学自身也可以寻求它的意义,如物理实验或物理理论,只有在寻求到它的意义时才能成立。连枯燥的数学公式也有它的意义,否则在数学体系里它是找不到它自己的位置的。但这些“物理意义”或“数学意义”等等寻求的还只是有限事物的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意义”。
信仰与哲学信仰对于人生哲学的重要性
信仰与哲学信仰对于人生哲学的重要性信仰和哲学信仰是人们在追求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元素。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哲学信仰,它们都能够为人们提供思考和行动的指南,使人生得以深入思考、有目标地前行。
本文将探讨信仰和哲学信仰对于人生哲学的重要性。
首先,信仰对人生哲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为人们提供了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信仰通常与宗教密切相关,它不仅提供了对神明的信仰,更包含了对人生意义、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认同。
宗教信仰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品德榜样,教导人们如何在伦理、道德、公正和爱的价值观中生活,从而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这些价值观和准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完善和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哲学信仰对人生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促使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哲学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础性学科,探讨的是人生的本质、宇宙的起源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等问题。
具有哲学信仰的人能够以开放、探索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难题,并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寻找答案。
哲学信仰能够帮助人们思考人类的存在意义,反思生活和价值观念,并借此寻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和方向。
此外,信仰和哲学信仰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和勇气。
在人生的旅程中,信仰能够给予人们希望、安慰和力量,使其能够坚持和克服困难。
信仰可以成为人们追求梦想和克服挑战的精神支撑。
同样,哲学信仰可以帮助人们面对疑惑和不确定性,解决人生中的难题,鼓舞人们勇敢地去实践和探索。
信仰和哲学信仰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并引领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和满足。
总而言之,信仰和哲学信仰对于人生哲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道德准则、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的指南,帮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和勇气。
因此,在追求人生哲学的道路上,信仰和哲学信仰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让我们拥有坚定的信仰,并抱持着哲学信仰,用它们来塑造我们的人生,从而成就一个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旅程。
人类对宗教、科学和哲学的认知有哪些不同?
人类对宗教、科学和哲学的认知有哪些不同?宗教、科学和哲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三个主要维度。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它们探讨并解释我们所处的世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存在的意义和人类自身的价值。
然而,在宗教、科学和哲学的角度看待世界时,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目的。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类对宗教、科学和哲学的认知有哪些不同。
一、宗教认知1.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强调对神灵或超自然能力的信仰和敬畏。
2.宗教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强调对某种超越自然的存在的信仰和敬畏。
通常,这种存在被称为“神”或“神性”。
3.宗教的认知方式强调信仰和个人经历。
人们会相信神的存在并渴望与神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基于宗教仪式、祈祷和沉思等信仰实践。
此外,宗教也向信徒传授一些基础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二、科学认知1.科学是一种基于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旨在解释和预测世界上的自然现象。
2.科学的目标是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律,并通过理论和实验来表述这些规律。
科学方法的关键是让人们对没有立即可以解释的自然现象保持开放的态度,并根据观察的经验来建立理论,然后使用理论来预测实验结果。
3.科学的认知方式强调科学证据和逻辑基础。
科学家通过严密的研究方法,如实验和观察来获得证明或驳斥理论的数据,科学家希望通过积累证据来建立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事实和理论。
三、哲学认知1.哲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思辩方法,探讨人类所面对的复杂问题和那些尚未知晓的问题。
2.哲学的目标是寻找普遍、系统性和深刻的真理,并根据这些真理来检查和解释人类的经验。
因此,哲学主要探讨关于人类、社会、道德和存在的问题。
3.哲学的认知方式更强调探究思想本身。
哲学家运用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来理解和探究各种观点,从而推断出关于世界的普遍原理。
四、结论在认知宗教、科学和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认知方式的不同和各自的特征。
虽然它们是不同的认知方式,但它们各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现代哲学中的信仰与宗教问题
现代哲学中的信仰与宗教问题现代哲学是对人类思维与观念进行系统探究和思考的学科,而其中的信仰与宗教问题成为了思想界热议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的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哲学中的信仰与宗教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在开始对信仰与宗教问题进行讨论之前,我们先来对信仰与宗教进行界定。
信仰指的是人们对于超越个体自身、无法被肉眼觉察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或态度。
而宗教则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以信仰一种或多种超自然存在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套教义、组织、仪式和道德规范。
二、现代哲学中的信仰与宗教问题1. 宗教与道德道德的起源和宗教密切相关。
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宗教往往被视为引导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现代哲学中,对于道德与宗教关系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些哲学家认为道德不依赖于宗教,而是可通过人类自身的理性和共识建立起来。
2. 自由意志与宗教自由意志是指人们基于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行动的能力。
宗教对于自由意志的影响引起了现代哲学界的广泛讨论。
一方面,宗教可以给予人们信仰的自由和追求的方向,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现实与超越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一些哲学家认为宗教信仰会限制个体的自由意志,使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受到束缚。
3. 知识与信仰知识与信仰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
宗教信仰常常涉及对于超自然存在的理解和认知,与科学知识之间存在冲突。
现代哲学中的一部分人认为信仰是一种超越科学知识的认知方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科学无法解释的空白。
但也有哲学家认为,科学与信仰可以共存,二者并不必然冲突。
4. 宗教与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指对人类存在、自由和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哲学思潮。
在现代哲学中,宗教与存在主义的关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一些哲学家认为,宗教可以为人们提供对于存在的意义和方向的启示,而存在主义则从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出发,强调个体对于人生的选择和承担。
信仰与人生哲学思考哲学教育素材
信仰与人生哲学思考哲学教育素材信仰与人生哲学思考信仰是每个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渗透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着个体的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是指对生命的意义、目标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而信仰则是人生哲学形成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信仰对于人生哲学思考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哲学教育素材。
一、信仰的重要性信仰是指对某种宗教、神灵、道德或价值体系的坚定信念和信任。
它是人类探索生命意义的基石,能够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引领他们面对世界的挑战。
无论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是自然神论,信仰都为人们提供了对生命秩序和普遍真理的理解。
信仰的确立有助于形成个体的人生哲学。
一个坚守信仰的人往往能够找到内心的安宁和方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守道德原则,同时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逆境。
因此,信仰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哲学思考至关重要。
二、信仰的影响信仰不仅影响着人生哲学的形成,还深刻地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
一个人的信仰反映了他对价值观念和道义标准的理解,从而指导他作出人生选择和应对伦理抉择。
例如,基督教徒的信仰鼓励他们以爱为中心生活,积极传播福音,助人为乐。
佛教徒则通过修行追求解脱和智慧,争取消除一切痛苦。
伊斯兰教徒的信仰要求他们顺从真主的旨意,遵循正义和仁慈的原则。
不同的信仰还对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基督教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尊严,佛教重视生命的无常和痛苦,伊斯兰教注重公正和忍耐。
这些不同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形成了人们对于道德和人类关系的理解,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三、信仰与人生哲学思考信仰对于人生哲学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信仰帮助人们认清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对于宗教信仰者来说,他们相信自己是某个创造者的创造物,生命有着神圣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种认知使个体对于人生的体验和观察变得更加深刻,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目标。
其次,信仰激发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
很多宗教提倡对于真理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经文或圣典的研读和解读,个体认识到世界的存在和人生的本质问题。
哲学宗教与人类信仰的研究
哲学宗教与人类信仰的研究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哲学、宗教和人类信仰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它们不仅在我们的思维和信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哲学、宗教以及人类信仰的研究,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哲学的研究哲学是人类思维的一门理性学科,旨在通过思辨和思考来解答关于存在、真理、价值和意义等问题。
哲学家通过研究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寻求对人类意义和目的的理解。
哲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认知论和逻辑学等多个分支。
通过哲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处境,并探索人类存在的真相和意义。
二、宗教的研究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体系,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的研究包括对不同宗教的历史、教义、仪式和信仰体系的探索。
宗教研究将关注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宗教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宗教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对宗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的宗教现象,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社会。
三、人类信仰的研究人类信仰是个人对信仰系统的选择和坚持。
它可以包括对宗教信仰、科学信仰或其他形式信仰的探索。
人类信仰的研究将关注人类信仰行为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
研究人类信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信仰系统对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选择信仰和坚持信仰的原因。
此外,人类信仰的研究还可以探讨宗教多样性、宗教间的对话以及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四、哲学宗教与人类信仰的关系哲学、宗教和人类信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哲学提供了一种思考和理解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方法,宗教则提供了一种信仰和寻找超越现实的方式,而人类信仰是个体对这些信仰和思考的选择和坚持。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宗教问题的逻辑和理性基础,同时宗教也能为哲学提供一种超越理性的经验和观点。
人类信仰与哲学和宗教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人类信仰系统和个体的信仰体系。
综上所述,哲学、宗教和人类信仰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思维、信仰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范畴解读
上 的一 个运思 范 畴 , 在 《 性 与 生 存 》 1 3 他 理 ( 9 5年 )
一
越存 在” 的无 条 件 的 明证 。正 如 对 象 化 的 “ 一般 意 识 ” 于“ 属 世界 实存 ” 非 对 象 化 的 “ 对 意识 ” , 绝 则属
于本真 “ 生存 ” 其所 明证 的“ 及 超越存 在 ” 。他 指 出 : “ 就像 一般 意识是 一 切在 世界 之 中的对 象 的先决 条
是 “ 学信 仰 ” 底 的 秘 密。 哲 托
[ 关键词】 斯贝尔斯 ; 雅 哲学信仰 ; ; 人 自由 [ 作者简介 ] 孙秀昌(9 0 ) 男, 17 一 , 河北省景县人 ,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 中西文论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 55 [ B0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3— 0 1 2 1 )3— 0 8— 6 [ 10 7 7 (0 0 0 04 0 收稿 日期]0 0— 1— 0 2 1 0 2
“ ” 人 的信仰 , 不过 这 里 的 “ ” 的并 不是 某 一 “ 人 指 精
神 ” 同体 中的 “ 念 的人 ” 而是 自我 贞定 的 “ 明 共 观 , 本
一
世界实 存 的根 源 , 以及 领悟 无 条 件 的生 存 行 动和 显 现超越存 在 的根源 。它是对 我 的本 质的意 识 。对 我 们来说 , 如果 生存澄 明是哲 学致思 的轴心 , 那么绝对 意识则进 入 了生 存 本 身 的 内核 。 [ 由此 可 见 , ”。 ] “ 绝对 意识 ” 以其无 条件 的“ 确定性 ” 而成 为“ 生存 本
哲学思想知识:理性与信仰——哲学思考的信仰之路
哲学思想知识:理性与信仰——哲学思考的信仰之路作为人类的思想开始逐渐成熟起来,理性意识和信仰意识便开始逐渐成为了人类思考的两大方式。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相互作用并存在,它们或者被分开,或者走到了一起,互相影响和推动着人类思想的发展。
在哲学思想中,理性和信仰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探讨它们的本质和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理性和信仰是人类思考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理性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推理和实验等科学方法来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真相的能力。
它强调事实、证据和理智的判断,是一种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对而言,信仰则是指人类对于某种超自然或者超越现实的东西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信心。
信仰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可以给人们精神上的支持、安慰和力量。
在人类思想史上,理性和信仰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着博弈和矛盾,有时甚至是互相抵触与排斥。
但是,要想真正理解它们的本质和相互关系,必须要在它们之间找到一种相互融合和互为补充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思考就是在理性和信仰两者之间寻找一个较为平衡的点。
哲学家们常常会把理性和信仰视为两种思想方式的代表,这两种方式可以看作是分别对应了人类智慧、知识与信仰三个维度。
在哲学思考中,理性被赋予了探究真理、发现规律、理智分析等方面的作用,它能够让人们以科学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和生命的本质。
但是,尽管理性具有无数的好处和优点,但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理性所能掌握的知识范围非常有限,它也只能在少数的领域中起到作用。
相对而言,信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情感性,但是它的功能则主要体现在一些人类思想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中,如人性的尊严、人类的尊严和道德等。
在现代社会中,信仰在科学和技术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
然而,在一些精神层面上,信仰的作用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一些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如快乐、愉悦和幸福等方面,人们依然不能完全依靠理性来实现,必须要通过信仰来寻求内心的满足和平衡。
信仰与哲学信仰如何引领人类思考存在和意义
信仰与哲学信仰如何引领人类思考存在和意义信仰与哲学:信仰如何引领人类思考存在和意义人类一直以来都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产生了无尽的思考和探索。
信仰和哲学作为两种不同但相关的思维方式,对于引领人类的思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信仰以其独特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对于存在和意义的解释,而哲学则通过理性思考激发了人类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探讨信仰和哲学如何相辅相成地引领人类对于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一、信仰的引领信仰作为人类对于宗教和超自然力量的认同和追求,提供了一种对于存在和意义的解释。
信仰传承着古老的智慧和价值观,指引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在我们迷失和彷徨时给予我们力量和指引。
例如,基督教信仰认为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守护者,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来自于与上帝的关系。
在这个信仰体系中,人类被赋予了神性,拥有自由意志并且有责任和义务去追求善良与公正。
信仰的引领使得人们能够超越日常琐事,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探寻生命的真谛。
信仰不仅限于宗教,还可以包括对人文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任。
例如,某些人可能相信人类自身的能力和智慧,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探索和创造来解决生命的存在和意义问题。
这种对人类本身的信仰也能够引领人类的思考,推动我们对于存在和意义的探索。
二、哲学的思辨而哲学作为一种探索智慧和求知的学科,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来引领人类对于存在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
哲学涉及众多领域和学派,提供了多样化的思维工具和观点,为人类思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康德曾经说过:“两件事让我肃然起敬:星星在天空中、人心中感到良心的法则。
”这句话暗示了人类的存在并非只是简单的物质层面,而是包含了精神和道德的维度。
哲学通过探讨人类思维、意识和伦理道德等问题,帮助我们理解存在的本质和人类自身的意义。
对于哲学家而言,生命的存在和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通过思考和行动去赋予。
如庄子所言:“有不具为具,有不知为知。
是以君子不如小儿之为鬼天。
”庄子提出了钻天之虚和无为而治的观念,引导人们通过超越个人欲望和附庸之见,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和意义。
个人思想的哲学与信仰
个人思想的哲学与信仰对于每个人来说,个人思想的哲学与信仰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或者信仰体系,更是构成个人行为和决策的根本原则。
无论是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还是对于世界的理解,个人思想和信仰都在我们的思考、情感和行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个人思想的哲学与信仰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积极的个人思想和信仰。
个人思想的哲学是指每个人关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它涵盖了我们对于人生意义、人类存在的目的以及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观念。
个人的哲学可以是基于宗教信仰,也可以是基于理性思考和经验。
它们既可以是受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也可以是通过个人思考和对外界知识的探索形成的。
个人思想的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它给予我们对自己的认同和自尊感。
通过思考和理解自己对于人生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其次,个人思想的哲学也影响着我们对待他人和世界的态度。
如果我们相信人性本善,我们会更加乐观地看待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我们相信生活没有意义,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消极。
信仰是指个人对于超越个人经验和理性思考的信托和依赖。
它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对某种思想或价值观的坚持。
信仰给予我们从更高维度思考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并提供给我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信仰也帮助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个人思想的哲学和信仰是相辅相成的。
个人思想提供了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和思辨,而信仰则给予了个人思想更深层次的灵性支撑。
许多人的个人思想的哲学和信仰经历了多次的演化和调整。
它们通过思考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完善和丰富。
要培养积极的个人思想的哲学和信仰,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哲学和宗教知识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认知。
了解不同的哲学学派和宗教信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化的思想和信仰。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来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个人思想和信仰。
通过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观点和经验,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想和信仰。
哲学中的信仰和精神神学
哲学中的信仰和精神神学信仰和精神神学是哲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两个概念提供了对人们思维、行为和道德方面一个深刻、细致的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哲学中的信仰和精神神学。
一、信仰信仰指的是个人对于某种宗教或哲学思想的深刻认知和认同。
信仰是应答宇宙的大问题的想法,是对一系列基本原则、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信念。
信仰可以包括对神、上帝的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对人类、自然、道德等的信仰。
信仰与思想紧密相关,因此在哲学中,信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从哲学的角度看,信仰具有多层次的含义。
首先,信仰可以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的集合。
其次,信仰对于人的情感状态和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如信仰可以带来希望、安慰,同时也可以激发人的主见和追求。
最后,信仰对于人类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进程有重要的意义。
二、精神神学精神神学是研究人类普遍经验的哲学分支,包括人的思考、感知及不同信仰对于人类普遍经验的影响。
与信仰类似,人类精神神学也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神学关注人类普遍的心理和情感体验。
精神神学分析人类感知、思考和行为中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探索人类思维背后的基本原则、价值和意义。
精神神学关注人类的心理、生理、思想和社会等方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信仰和精神神学的关系信仰和精神神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都属于哲学领域中的主题。
信仰和精神神学均是基于一种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它们都关注人类思考、情感与行为背后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
尽管信仰和精神神学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也存在着一些互补性的差异。
例如,信仰通常有一个基于某种宗教或哲学体系的集成性信仰和道德,并且有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相比之下,精神神学更加倾向于学术性的研究。
总之,信仰和精神神学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帮助人们理解人类普遍经验和生命的意义。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信仰和精神神学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道德价值的塑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哲学对宗教与信仰的解释与评价
现代哲学对宗教与信仰的解释与评价宗教与信仰一直是人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哲学对它们的解释与评价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宗教与信仰的地位逐渐被质疑,对此,现代哲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与思考。
首先,宗教与信仰的定义需要被重新审视。
传统上,宗教与信仰被定义为一种信仰体系或教义,其目的是为了寻求超越个体的意义和目的。
然而,现代哲学认为,宗教与信仰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体系,也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或个人经验。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思考方式来理解宗教与信仰。
其次,现代哲学对宗教与信仰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传统上,宗教与信仰被视为一种道德规范或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信仰也被视为一种限制和束缚,甚至被批评为反人类的力量。
因此,现代哲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来评价宗教与信仰。
例如,现代哲学认为,宗教与信仰应该被视为一种人类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同时,它们也应该被视为人类智慧的源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
此外,现代哲学还强调了宗教与信仰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认为不同的宗教和信仰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并且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
最后,现代哲学认为,宗教与信仰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理性已经成为主导思想,但是人类对于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追求依然存在。
因此,宗教与信仰可以提供一种超越理性的思考方式,并且可以帮助人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综上所述,现代哲学对宗教与信仰的解释与评价是多元化和开放的。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信仰。
同时,在寻求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灵魂,信仰,哲学
即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般而言,当个人的财富积累达到中产水平,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将会淡漠下来,然而,这些贪官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却疯狂到了病态的程度,这是为什么?不就是物欲替代了使命,从而丧失了灵魂。
走出信仰问题上的两个误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于心、践于行。
要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真正成为社会全体成员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
这就要处理好德性与德行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德性”,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价值理想通过人们的信仰,贯彻于人们的日常行为,是践履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
而要把理想信念融于日常行为,必须首先克服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
一要克服热衷于“实惠”,缺乏远大理想、抱负的倾向。
据调查,在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上,当今不少人的人生目标更多的是为家庭或个人带来幸福,可观的收入、成功的事业是理想信念的首选内容,而对社会、国家的担当想得不多。
这说明,许多人理想信念的层次还需要提升。
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国家的理想目标挂钩,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达到核心价值观所提及的国家、社会、个人三层次价值目标的统一。
二要克服对真理“羞羞答答”,对错误思想不敢“亮剑”的倾向。
时下一些地方一些场合尤其是网上存在着“真理不敌歪理”、“正义反遭嘲讽”的现象,让人担忧。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比如讲信仰、讲真理,本是正义所在,但在一些人嘴里却成了“笑料”;讲正气、护公义,本是社会公德,但在一些人那里却成了“禁区”。
与此相反,一些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灰色段子和歪理却灼热炽烈,俨然成了一种氛围、一种气场。
这种情况直接威胁到核心价值观的践履。
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确立正确的是非观是践履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当今世俗熙熙攘攘,五花八门。
其中,反映时代趋向、体现社会进步和高尚道德风貌者有之;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党性原则,反映封建观念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者也有之。
保持坚定的操守,就必须在纷杂的世俗包围中管住自己、把握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是一种信仰,好与坏完全是靠人的主观需要去取舍,取之则是,弃之则非。
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哲学,因为它也有很多积极的因素。
即使在今天普遍信仰唯物主义的同时,对之也应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
对待唯心主义,不能因为它代表了一条错误的哲学路线,就采取一种简单抛弃的态度,要看到它是人类认识的一朵不结果的花,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环节。
列宁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时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中去”(《哲学笔记》,第364~365页)。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唯心主义看成是某些哲学家捏造出来的胡说,它是他们在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探讨过程中,把认识的一个片断、碎片、小段夸大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唯心主义在这种认识的片断、碎片、小段中,常常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深刻的思想。
不能因为唯心主义在螺旋式的认识曲线的终端发生了变形,而否认它在这条曲线的某个环节上有合理因素,否认这种因素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中有积极作用。
恩格斯指出,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2000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2000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
呵呵,宗教并不一定是唯心论,唯心论是相信物质是由精神创造的,这是错的。
但是,宗教是说物质是由神创造的,所以不存在唯心。
呵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神是不是存在,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谁又能说那些人错呢?而且,确实在信了宗教之后,有很多奇妙的事情,有人以为那是迷信。
有些确实是迷信,但其中也有确实的功效。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客观的去看这个问题,你会觉的,宗教其实不一定错。
而且是对了一部分。
正如科学不能解决人所有的问题一样,宗教也是科学的一种补助。
而且很多信宗教的确实道德高尚,所以宗教是有果效的。
客观的说,宗教是好的。
但有一部分是迷信,或者信错了。
就很危险。
现在人容易犯的毛病是,认为神是人的意志所照的,所以以为宗教是唯心论。
试问,连物质都不是人的意志创造的,更何况创造物质的神呢?至于某些人认为神的相貌跟人一样,或者同自然的某个东西一样,那就是唯心论了,绝对是错的。
所以拜偶像绝对是错。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真有这样一位神,他既是造物主,又岂会跟所造的东西一样呢?万万不可以为跟受造之物一样。
至于你说,该不该信呢?我觉得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因为死后的事情,你不知道。
如果真的有,你岂不是要下地狱吗?只是不要迷信。
说真的,这样的问题都属于精神范畴的,我个人认为没什么错和没有什么对的,很多东西看你自己怎么去看待了。
如果你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你可能就是唯物的,如果你看了《理想国》你可能就是唯心的。
其实唯物还是唯心和我们现实的生活关系不是很大,很对问题对症下药就是拉,不要太偏激就行了这种分法也有问题恩格斯把哲学最根本的问题归结为思维与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列宁则把“柏拉图路线”(唯心主义)和“赫拉克利特路线”(唯物主义)当作是哲学“两军对战”的“两大阵营”质疑当然是有的,最主要就是20世纪的哲学,20世纪哲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这种划分。
用这个区分去划分古代与近代哲学,基本上(是基本上)是适用的。
但是,20世纪的哲学,已经很少研究本体论,而转向对语言的分析、“面向实事本身”、主体客体关系的研究等等。
可以说,20世纪的哲学,不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军对战”按照唯物主义的逻辑,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鸦P,上帝是人类无知的产物,是人类愚昧的表现。
我们现在的F败是由于彻底坚持了唯物论。
唯物主义仅仅是这个世界广大真理的一部分,他们却把唯物主义当做全部真理;唯物主义仅仅揭示了这个世界的浅层真理,他们却把唯物主义的结论当做深层的真理,并排斥更进一步的思考。
(一)唯物主义完全是一个错误的基点!基点错了,无论你怎么努力,你所取得的成果只能是畸形的、歪曲的、甚至错误的。
直到若干年后,历经千辛万苦,这些从事哲学思考的人,才认识到自己走错了道路,于是慌慌张张地向正确的方向折回——但已白白耽误了太多的宝贵时光!更有一些人,悟察到自己走错道路时,已经耄耋老矣,此时只有欲哭无泪、仰天长叹而已!基于这样的教训太过沉重,因为我在这里大声呼吁:那些立志以哲学研究为己任、却信奉唯物主义的年轻人,应及时回头,越早越好!只有彻底与唯物主义分道扬镖,真理的大厦才会有你的位置,人类思想文化进步的荣誉才有你的一份。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
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
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
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
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
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
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
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
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
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
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
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
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
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
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
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
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在做题时,牢记一点即可: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和一部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那么遇到此类题目就可以解决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注释选编(上)《论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 》作者:(苏)凯德洛夫舒裕宁译《马克思主义百科辞典》上卷作者: 谬盖隆等主编出版日期: 1993《社会批判的理论与方法:马克思若干重要理论研究》作者: 荣剑著出版日期: 1998存在即是有理的,唯心主义“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先生曾经说过:…存在即是合理‟。
首先,要清楚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定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1,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是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
2,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认为意识可以认识物质的是可知论,认为意识不能认识物质的是不可知论。
其次,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可知论、不可知论不是对应的。
但是,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各自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排列组合一下就是四种,其中只有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科学的观点。
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理清头绪,这几个概念就变得很简单了。
以上这些概念分成两类,一类是本体论(世界本原问题),一类是认识论(能否认识、如何认识世界)。
1,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产生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思维可以反应客观世界(反映论,可知论),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
2,经验论(知识来源于经验),先验论(知识是先天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决定论(事物的发展受因果律的支配)这几个概念是认识论问题。
3,认为世界本原只有一个的是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是二元论(多元论也算二元论)。
4,辩证法(坚持联系,运动,发展)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5,诡辩论指的是混淆逻辑产生的结论,与以上其他概念无关,可以放到一边,不要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