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历史第7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第7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第7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第7课是一堂关于“封建社会”的历史课程,学生
会了解到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历史过程。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
封建社会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形成的社会形态。

在5世纪至10
世纪间,欧洲发生了大量的战争和混乱,贵族和官僚控制了土地、人员和资源,形成了封建制度。

二、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官僚控制了土地和资源,并支配了普通
民众。

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建立了封建契约,农民必须为封建领
主工作,而封建领主则为农民提供保护。

三、封建社会的灭亡
封建社会的灭亡始于14世纪,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以
及强大的国家出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封建制度逐渐被废除,成
为历史的遗迹。

总的来说,七年级上历史第7课让学生了解了封建社会的起源、发展和灭亡,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第7课百家争鸣(课件)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百家争鸣(课件)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语言,阐述了“道”的无为、无常和无 用等特点,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墨子及其思想
兼爱非攻
墨子主张“兼爱”,认为要平等对待所有的 人,不分亲疏贵贱。
尚贤使能
墨子强调以德治国,选拔贤能的人担任官 职,并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任用。
节用节葬
墨子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主张 简朴的生活方式。
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自然规律是永恒的,人应该顺 应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幸福。
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多干预人民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 展,就像水一样,顺其自然,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清静无为
老子提倡“清静无为”,即保持内心平静,不追求名利地位,不被外 物所累,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道家思想详解
阐释道家的核心思想,如道法自然、无为 而治,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拓展阅读2
1 1. 儒家思想
2 2.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注
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发展
重自然规律,对中国人的思维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3 3. 墨家思想
道家思想
老子创立了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无为和“无为而治”,对后世的中 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的生平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做过漆园吏,是道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了老子思想,以“无为”为宗旨,主张顺应自然,逍遥自在 ,被后世尊称为“南华真人”。
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才 是最好的治国之道。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提纲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被三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和进一步推广,社会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任用主持变法4.内容:1)政治:①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③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

3)军事: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者: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内江用于,外江用于。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为沃野,被称为“”。

预习填空答案:一、晋国;韩、赵、魏;齐、楚、秦、燕、赵、魏、韩;纸上谈兵二、铁制农具;牛耕;生产力;富国强兵;秦孝公;商鞅;县制;世袭特权;户籍;严明法度;井田制;耕织;度量衡;军功三、李冰;岷江;灌溉;分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七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本文是关于七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涵盖了几个主要知识点。

一、中世纪城市中世纪城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城墙、城堡和城市。

城墙是用来保护城市的,城堡是城市内最重要的建筑,一般由贵族拥有,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拥有许多商店和市场。

城市的人口都是各种各样的人,例如商人、手工业者、阶级较低的人等等。

他们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

城市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因为许多地方的人们都涌往城市,所以城市内不同文化的人们相遇、交流很容易。

二、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对于穆斯林的一次宗教战争。

在1096年至1270年间,欧洲基督教军队发起的一系列东征。

这些十字军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如英格兰、法国、德意志等,他们穿过欧洲、亚洲、非洲,最终抵达位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试图收复耶路撒冷并重振基督教。

然而,十字军东征在历史上的影响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它还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商业和经济贸易的繁荣。

此外,十字军东征还带来了基督教中世纪文化的涌动,为艺术、音乐、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骑士和封建制度骑士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身份和职业。

他们通常是精通武术技能的贵族,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家族,代表了荣誉、勇气、纯洁等美德。

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主要社会组织形式。

封建性社会的主要结构是君主、贵族、骑士、农民等层级。

贵族和骑士拥有土地和权力,而农民则是他们的佃户或仆人。

在封建制度中,所有的工作都由农民完成,而贵族和骑士则担任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角色。

总之,七年级历史第7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中世纪城市、十字军东征以及骑士和封建制度。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建立县制,由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治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法 的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 济

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文化: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废除无军功的旧贵族的利益)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 量逃亡。于是轻敌猛进,追到马陵。 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 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 灭,庞涓拔剑自刎。
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 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 歼灭战,交战双方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 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 时期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A.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
进行变法的是( D)
A秦穆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6.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B )
A.大禹
B.李冰
C.秦孝公 D.商鞅
7.都江堰建成后使得( A )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
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 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 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目三录“变”
一 战国七雄(诸侯国的变化) 二 商鞅变法(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生存环境的变化)

第7课 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课件(统编版2024)

第7课 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课件(统编版2024)

敦煌藏经洞中也出 土过由唐代刘弘珪 所抄的《道德经》 写本。法国巴黎国 家图书馆曾展出, 是当年伯希和从敦 煌藏经洞骗走的众 多经书中的一部, 距今1300多年,保 存相当完好,全文 5600多字,一字不 少,具有很高的文 物和书法价值。
知识链接 世界看老子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世 深远影响。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 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 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兵家
春秋末期孙武的《孙子兵法》奠定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吴起、孙膑都撰有兵法著作。
叁 百家争鸣
孟子像
材料: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 人。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孔孟”。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行仁政而王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春秋无义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叁 百家争鸣
2、派别及思想
学派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战争 儒家
荀子 《荀子》 “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法、术、势”,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课后练习
1.《淮南子·人间训》的典故“塞翁失马”,讲述了边塞一老 翁丢了一匹马。过了些日子,这匹马竟然带着一匹好马回来了
D 。与其寓意相近的思想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第七课是一节关于中国古代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通过打猎、采集和渔猎的方式生活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古代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

他们开始种植庄稼、养殖动物,并建立起了一个农耕社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集体劳动的形成,社会形成了更加稳定和有序的状态。

古代中国的朝代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朝代。

这些朝代是按照先后顺序来划分中国历史的时期。

其中一些重要的朝代包括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等。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即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对地方上的领主进行封赏,使他们获得土地和农民,同时也要求领主为君主提供军队和其他贡献。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形成了等级制度,君主和地方领主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依附的关系。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古代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纺织、医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他们发明了农具、编织机械和医疗器具,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郭守敬等,他们的贡献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通过这门历史课程,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但它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的中国,并且对于我们的发展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我们还学习到了古代中国的朝代、封建制度以及科技发展等重要知识点。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初一历史第七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

本课笔记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本课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指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主要包括了皇帝、贵族、士人和农民等阶层。

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贵族是皇帝的亲信和助手,士人则是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和传承文化的人才,而农民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劳动力。

其次,本课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农民种植粮食和经营农田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也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

古代的农业技术相对简单,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耕作。

另外,本课还提到了封建社会中的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会交往。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各种礼仪规定,包括尊敬长辈、恭敬上级、尊重祖先等。

礼仪制度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本课还介绍了封建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和教育。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士人承担着传承文化和教育后代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修养自己的品德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同时,士人也担任着政府的职位,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总结起来,初一历史第七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

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包括了皇帝、贵族、士人和农民等阶层。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活动,农民种植粮食和经营农田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封建社会还有严格的礼仪制度和重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特点。

这些内容都是初一历史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出。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大体方位,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造、功能和作用,从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XXX、XXX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重点)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重点)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难点)【法律渗透】土地法、旅游条例【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阐发会商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图片引入新课【讲解新课】(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XXX、魏、韩2、著名战争:桂陵之战(魏--齐--赵)、马陵之战(魏--齐--韩)、长平之战(秦--XXX)。

(二)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目的: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层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层和农夫阶层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师出示XXX及都江堰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都江堰建筑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如何的?讲解为什么XXX要在这个中央建筑呢?它是如何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XXX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合作探究】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4、桂陵之战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即成语“围魏救赵”的典故。

5、马陵之战是继桂陵之战后,齐国再次攻击魏国的战役,是历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

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7、问题思考P——34当时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此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

他们最渴望的是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8、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9、商鞅变法的内容:(1)政治上:①确立县制;②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④严明法治,禁止私斗。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军功。

10、材料研读——P35商鞅依法治理秦国,公平公正,处罚时不怕强权,奖励时不赏亲近者。

材料中反映了商鞅是以公正平等的态度推行改革的。

1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12、材料研读——37: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1)解决了水灾和旱灾的影响;(2)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3、课后活动:——P37--1春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唇亡齿寒战国:纸上谈兵、朝秦暮楚、百发百中、完璧归赵14、课后活动:——P37--2(1)变法改革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必然会找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2)只要变法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改革终究会进行下去,变法的成果不会个别人而废止,并最终会取得成功。

第7课 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

第7课 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7课百家争鸣一、课标内容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2.时空观念: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3.史料实证:结合史料分析“道”“辩证”“无为”等思想,感悟老子的智慧。

分析史料,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影响。

4.历史解释:讲述“问人不问马”“苛政猛于虎”“是可忍孰不可忍”等故事,理解孔子的思想。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5.家国情怀:联系生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这是山东嘉祥武长祠的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年拜访老子的情形。

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

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二)新课探究探究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简介教师讲解:老子,姓李名耳,即老聃(dan),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识渊博。

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

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老子《道德经》2.思想主张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学生回答:(1)核心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2)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②道德思想的弘扬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
不能。德治思想并不 适用于动荡、转型的春秋 战国时期,很难帮助国君 实现富国强兵的抱负。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主张: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 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 ②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
(3)教育主张:①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促进教育发展…) ②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完成 孔子的资料卡。 个人简介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优良品德与行为准则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用自己的感受推及他人
材料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均节选自《论语》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
兴于春秋
老子 孔子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文化大繁荣
流派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盛于战国 道家—庄子
争 鸣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武
影响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考真题
1.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 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 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的故事,就从一个壶说起。

战国时期宴乐铜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壶。

它与别的青铜器不同的地方就是其装饰纹样是一幅装饰画,把它展开,就是一幅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作品。

第一层所表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

那个时候,养蚕业已经发展起来,这里表现的是采桑,也就是采摘桑叶。

左边和中间表现的是射箭,在当时是娱乐抑或是一种练习。

第二层内容左边是弋射,也就是打猎。

为什么叫“弋射”?因为那时候打猎箭上面都是带绳子的,一箭射出去打中了猎物就可以用绳子把猎物拖回来。

上面飞着鸟,湖里游着鱼。

右边是宫廷生活,跳舞、奏乐,等等。

第三层是征战,表现的是战争场面。

在春秋战国时代,征战是十分频繁的。

左边是水战,一对船互相攻打;右边是陆战,爬梯子攻城,上面一排均为守城的将士。

这是一幅反映战国时代各个方面内容的作品。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2.赵韩魏三家分晋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

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

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

3.战国七雄简表4.材料研读: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5.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

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选择题:
第7课主要讲述了哪个朝代的历史?
A. 秦朝
B. 汉朝(正确答案)
C. 唐朝
D. 明朝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A. 刘邦(正确答案)
B. 项羽
C. 刘备
D. 孙权
汉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制度?
A. 分封制
B. 郡县制(正确答案)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汉朝的哪位皇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A. 汉高祖
B. 汉武帝(正确答案)
C. 汉光武帝
D. 汉明帝
汉朝与哪个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A. 匈奴(正确答案)
B. 日本
C. 朝鲜
D. 越南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 长安(正确答案)
B. 洛阳
C. 南京
D. 北京
汉朝时期,哪位历史人物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
A. 张骞(正确答案)
B. 班超
C. 卫青
D. 霍去病
汉朝的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作品。

以下哪部作品是汉朝时期的?
A. 《史记》(正确答案)
B. 《资治通鉴》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汉朝时期,科技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以下哪项科技成就是汉朝时期的?
A. 造纸术的改进(正确答案)
B. 火药的发明
C. 指南针的发明
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

政 治 大 变 革
各国变 法运动
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结果: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典型 商鞅 变法 内 容 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第 7 课 大变革的时代
生产 工具 和 生产 技术 大 变革
铁农具: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牛耕:至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在岷江中游修都江堰
土地利用率 和 农作物产量 显著提高
土地原属国家所有→奴隶主把新开垦的土地作为私有 财产并出租→成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成为农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引出本课课题。
2、学习探究新课
1、多媒体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后学生思考:
(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范围扩大?
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范围扩大。
(器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其次是冶铁业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顺应而来的封建制度确立。通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四、达标检测
测验题目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请回答: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教案序号
7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课题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李冰父子像》
(1)、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李太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的社会变化(共41张PPT)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的社会变化(共41张PPT)

二、商鞅变法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根本) 1、背景 政治: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军事:为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 3、人物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商鞅
立木为信
政治

1、废除分封 制,建立县
制,由国君 直接派官吏 治理
加强中央 集权
政治

2、废除贵族 的世袭特权
加强中央 集权
第 七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与思考
(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 (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 故事吗? (4)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 川8个市、42个县的30 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 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 1010万亩。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战国时期)
1、都江堰的建造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秦国)
2、都江堰的结构 由渠首和灌溉网构成 3、都江堰的作用与影响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本课小结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时期的
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意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建造、结构、影响
社会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
2.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 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 D.秦孝公改制

第7课 百家争鸣【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
地位
思想收录
《论语》
孔子和儒家学说
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
材料一 仁者爱人。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
C
3.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乃是“天下之治道”主张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
A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学在官府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材料六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
国籍
楚国
出生年代
春秋后期
地位
作品
《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和《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材料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失马

老子和《道德经》
材料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概念解析——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
问题4:请思考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
参战兵力多 持续时间长 交战区域广 战况惨烈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二、大变革——争霸战争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胡曾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二、大变革——争霸战争
"武力"
战国铜壶
水陆攻战图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小组合作写出战国七雄的记忆口诀(最好加上方位,并且简单好记)。
燕子北上飞翔,
战 国
楚王南下拔弓;

秦西齐东护中赵;

魏韩相连魏更高。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请喊赵薇去演戏

西边中间到东边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一、大动荡——七雄并立
战 国 形 势 图
检测
动 脑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的 公元前260年,长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战大败赵军。

公元前330年, 收复之前魏国占 领土地。
都 江 堰 工 程
国富 兵强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兴修水利
➢修建者: 李冰(秦国) ➢修建时期:公元前256年 ➢地点: 岷江 ➢组成: 渠首和灌溉网 ➢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兴修水利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洪水期用于洪水,减少 泥沙淤积。
引水灌溉农田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战 国 时
兼并战争不停歇 朝不保夕

生产力不断进步 社会转型
变法图强求发展 日新月异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THE END
学缘网() 康华产品配套教育资源网站 400-086-0799
山 东康华传媒 集团 荣 誉出 品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一、大动荡——七雄并立
小周 知识:

周 平
王 “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王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
《建春秋》。由于《春秋》记西载的建历史时期与东周前
期立历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周史学立家就把东周前期称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各国变法的原因
变 法 运 动 高 涨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变 法 前 的 秦 国
政治军事: ➢ 旧贵族世代拥有封地,实力强大,对中央政府造成威胁。 ➢ 政府对民众管理松散。乡里常聚众私斗,影响社会安定。 ➢ 旧贵族享有世袭特权,享受高官厚禄。许多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得不到爵禄,
二、大变革——争霸战争
问题5:各国如何在残酷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招贤纳士 变法图强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战国的主要变法
商鞅变法
李悝变法
邹忌变法
吴起变法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问题6:各国变法改革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新兴地 主阶级不断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 田氏顺应历史发展,成为新兴地主集团。并且采取减轻剥削的办 法,争取民众的支持。
• 陆续消灭了齐国的大贵族,到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皆归田 常”,田氏完全控制齐国政权。
•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为齐侯,沿用齐国国号,变 姜氏的齐国为田氏的齐国。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一、大动荡——七雄并立
度量衡(dù liàng héng )
度——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变法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守旧势力,有利于变法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军队战斗力增强
问题1:春秋初期到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 诸侯国数量减少,小国不断被大国兼并。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一、大动荡——七雄并立
问题2:春秋霸主中的晋国在战国时出现了什么变化?
• 春秋时的霸主晋国消失。
战国形势图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一、大动荡——七雄并立
公室 PK 私室
“公室”是指诸侯 国国君,代表旧贵 族势力。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商鞅铜方量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议 “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
商 令。”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一、大动荡——七雄并立
看图,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减灶之计 长平之战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二、大变革——争霸战争
战 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
形 势 图
交战时间:三年 战争结局:赵军大败,40万军队
被活埋。
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交战时间:一年 交战区域:邯郸、桂陵
为周朝春秋时期。
灭东 亡周
小知识: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 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 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221
476 770 771 1046
公 元 前
公公


元 元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前前



年年
动荡 年
大动荡 年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一、大动荡——七雄并立

栾 氏
PK
赵 氏
魏 氏
韩 氏
知 氏
范 氏
行 氏
“私家”是指诸侯 国内卿大夫,代表 新兴势力。
韩赵魏三家分晋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一、大动荡——七雄并立
问题3:春秋霸主中齐国在战国时又出现了什么变化呢?(结合课本回答)
田氏代齐
姜田
• 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逃往齐国,齐桓公命他为工正, 长期受到齐国国君的宠信。
因而无法吸引人才及军队战斗力低下。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变 法 前 的 秦 国
经济: ➢ 秦国国力贫困,沿用井田制(公田无利可图,私田不纳税),阻碍了秦国经济
的发展。 ➢ 秦国各地的长度、重量、容器不一样,不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也影响了国家
的税收。
有计划,让学习更轻松!
三、大变革——变法图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