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_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1、给学生编号。
2、向同桌说说自己编号的因数。
3、游戏:看谁反应快。
第一组:(1)编号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起立。
(质数)(2)编号超过两个因数的同学起立。
(合数)(3)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为什么?第二组:编号是8的因数(1、2、4、8等4人)的同学起立,编号是12(1、2、3、4、6、12等6人)的同学起立,1、2、4号同学为什么起立两次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P60例1。
8和12公有的因数有哪几个?公有的最大因数是多少?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
8的因数:1、2、4、812的因数:1、2、3、4、6、128和12的公因数:1、2、4教师课件引导学生用集合图来表示:8和12的公因数教师引导归纳: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适时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2、教学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2)让学生自主探索求18和27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组织交流求18和27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方法一:现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182718和27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材分析】《重叠问题》属于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的内容,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让学生在摆姓名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讨论、摆摆、圈圈等过程得出韦恩图的雏形,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体味新知的价值。
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建立起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学模型、集合思想、数形结合等策略与方法,其中“模型思想”和“集合思想”是“重叠问题”的核心,在生活中也比较广泛的应用。
该内容的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德育范畴:1.思维严谨:教材编排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规范的操作和有理有据的推理与表达,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理性精神:教材选取生活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旨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用严谨的语言表达思想。
通过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加强学生建模思想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3.数学审美:学生在探索重叠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味韦恩图直观形象的作用,感受数形结合和集合思想的数学美;同时在建立“重叠模型”中感受重叠问题的模型之美;学生在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进一步体悟数学之美。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学会分清主次、抓住本质,思维严谨。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韦恩图,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同时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兴趣。
3. 渗透集合、数学建模和数形结合等思想,匡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言必有据、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小学语文_《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7、漏教学内容: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漏》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读准“旋、散”两个多音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喂、贼”。
2、默读课文,能说出文中最有意思的内容。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
3、学会复述方法,能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2、学会复述方法,能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一、看图猜故事1、出示民间故事图片,学生看图猜故事【设计意图:从学生读过的故事入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走进另一个民间故事《漏》3、板书课题,指导漏的书写【设计意图:板书同时指导书写,强化学生意识】二、检查预习1、小组汇报预习结果重点:脊背、旋风、粘胶、颠,关注偏旁和多音字。
2、师相机指导喂、贼的书写。
3、学生在田字格每个字写两个。
【设计意图:小组内借助以往学习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经历自学——组学——组展的过程,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三、合作学习1、梳理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设计意图:课文很长,通过预习,借助预习单,将长文读短】2、出示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有趣的地方3、出示合作要求,组内展示4、小组内接力循环班级展示【设计意图: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感悟文章中有趣的地方,学生初步走进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四、精讲1、根据板书讲故事师指板书,学生简单说故事。
师:这样讲故事,有意思吗?生:没有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讲故事发现自己与文章中描写的差别,为下边学习如何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做准备】2、以第一个场景为例,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出示: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总结方法:细心观察,用词准确3、再看这个,出示: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探 究 问 题 , 领 悟 数 学 内 涵
运 用 模 型 , 实 践 数 学 作 用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
设计意图 (1)体会问题 (2)设置疑问
教学过程设计
二、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设计
二、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问题2
教学过程设计
二、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问题2
教学过程设计
二、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问题3
教学过程设计
二、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问题4
教学过程设计:
三、例题教学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设计: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分析: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计
二元一次方程
一、概念 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情境引入题
练习1板演
问题1
问题2
习题3板演
此板书设计旨在 让学生明确解决 实际问题的过程 ,强调方程建模 的思想。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说课流程
课题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_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语⽂_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单元24 司马光24 司马光【教学⽬标】1.认识“司、跌”等5个⽣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按照⽂⾔⽂的学习要求,在朗读时注意停顿,背诵课⽂。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理解句⼦及课⽂的内容,初步感受⽂⾔⽂语⾔简约等特点,初步了解⽂⾔⽂的学习⽅法并尝试运⽤。
3.感悟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并积累相关的名⾔警句。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及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法的初步了解【教学过程】⼀、揭⽰课题,导⼊新课1.揭题课题。
板书:《司马光》2.解释复姓。
3.简介司马光。
记住书名:《资治通鉴》4.说故事,⼊新课。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
⼆、初读课⽂,学习字词1.⾃读课⽂,圈化字词。
提出⾃读要求2.检查字词。
(⼀)带拼⾳读。
①⾃读②领读③齐读(⼆)去掉拼⾳读。
①⾃读②开⽕车读③齐读(三)观察字形结构。
(四)学习识字⽅法。
(五)学写“登”字。
①动画演⽰②⽼师范写③练写三、再读,学习停顿1.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
完成副板书⼀:注意停顿2.⽼师范读,学⽣跟读。
3.⾃读、同位互读。
4.指名读。
5.男⼥⽣分读。
6.齐读。
四、⾃读课⽂,理解故事内容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提出要求,完成副板书⼆:结合注释2.⼩组合作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提出⼆个探究要求3.师⽣交流、汇报。
4.逐句释义,学⽤语⾔。
五、对照译⽂,体会⽂⾔⽂的语⾔特点1.出⽰带横线的译⽂,学⽣找出对应的原⽂。
2.原⽂与译⽂对⽐,体会⽂⾔⽂的语⾔特点。
3.学⽣讨论交流、汇报。
4.师⽣总结⽂⾔⽂的语⾔特点。
了解:简洁;不太⽣动具体;句式也不⼀样;有些词语理解起来有难度;有的词语,它的意思也跟现在不⼀样。
完成副板书三:补充内容六、借助图⽚,背诵课⽂1.出⽰图⽚,找出对应的原句。
2.根据图⽚,背诵课⽂。
3.指名背诵。
4.齐背。
七、看图,理解叙事顺序1.提出问题,学⽣讨论、交流、汇报。
小学语文_《白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白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8生字,重点书写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厉声呵斥、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朗读课文;2.了解白鹅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3 .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初始,谈话引入:同学们,第二单元的时候我们认识了一种可爱的动物——蟋蟀,今天我们认识一位新的动物朋友。
险情同学猜谜语,谜底为白鹅。
回忆《咏鹅》这首诗,让大家一起背一背。
接下来,引出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在他笔下,这只白鹅什么样子呢?好,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丰子恺先生吧。
”由课题又引出对丰子恺先生的介绍。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通过学生专心地初读课文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
在学生预习自读的基础上,我筛选出如下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
在字音字形方面,熟练掌握:头颈、郑重、京剧、窥私、一丝不苟、一日三餐、脾气、侍候等词语;在字义方面,特别注意:三眼一板、郑重、厉声、高傲、引吭大叫、局促不安、从容不迫、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字词的意思。
对于有些难于理解的字词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查字典、查词语手册和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的相机理解。
比如文中的“高傲”的意思应该是表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在初读过后,应该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
我就在课上让学生说说这只高傲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说说自己初读的感知。
三.围绕主问题,品味语言自由朗读课文,和大家说一说,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认真读了课文的学生,就可以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高傲”是傲气的意思,是看不起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意思……为什么作者初次见到白鹅,就有这样的印象呢?指读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可以抓住“伸长了脖颈”“左顾右盼”,说明白鹅初次到我家,东瞧西看,一点儿也不拘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设定与达成途径
01
达成途径
02
03
04
通过课堂讲解、示范操作、小 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相
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活 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方 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
、形象。
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 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交流平台
。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抽象概念和原理,提高实践能
力。
现场教学
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考察,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
作能力。
04 学法分析
学习方法指导原则
自主性原则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调整学习方 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 反思和自我评价。时间分配:5分钟左右。
师生互动环节设置及效果评估
提问与回答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教师及时给予回 应和指导。
小组讨论与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 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反馈等方式, 对师生互动环节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01
02
03
前期知识储备
分析学生在本课程之前已 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浪 费。
日常生活经验
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挖掘与本课程相关的素材 和案例,使教学更加贴近 学生的实际生活。
其他学科知识
了解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 掌握情况,寻找跨学科的 教学契机,促进学生的全考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1. 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单调性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用符号语言(不等式)刻画函数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及简单应用.它是学习函数概念后研究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性质,为后继学习奠定了理性思维基础.如研究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性质,包括导函数内容等;在对函数定性分析、求最值和极值、比较大小、解不等式、函数零点的判定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问题上都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它是高中数学核心知识之一,是函数教学的战略要地.2.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3. 教学难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生成,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二、学生学情分析1. 教学有利因素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已经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形”的直观认识,了解用“V随X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描述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的趋势.亳州一中实验班的学生基础较好,数学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观察、辨析、抽象概括和归纳类比等学习能力.2. 教学不利因素本节课的最大障碍是如何用数学符号刻画一种运动变化的现象,从直观到抽象、从有限到无限是个很大的跨度.而高一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跨越的阶段,逻辑思维水平不高,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另外,他们的代数推理论证能力非常薄弱.这些都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三、课堂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相关概念.掌握证明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通过实例让学生亲历函数单调性从直观感受、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跨越,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类比等思想方法.3.通过探究函数单调性,让学生感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从有限到无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和力量.4.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进一步养成思辨和严谨的思维习惯,锻炼探究、概括和交流的学习能力.四、教学策略分析在学生认识函数单调性的过程中会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如何把“随x 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这一描述性语言“翻译”为严格的数学符号化语言,尤其抽象概括出用“任意”刻画“无限”现象;二是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对高一学生而言,作差后的变形和因式符号的判断也有一定的难度.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形式组织学习材料:1. 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动态的优势,借助函数图象、表格和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自然生成.2.在“创设情境”阶段.观察并分析沙漠某天气温变化的趋势,结合初中已学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单调性,明确相关概念.3.在“引导探索”阶段.首先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意识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然后设置递进式“问题串”,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随x 的增大而增大”进行探究、辨析、尝试、归纳和总结,并回顾已有知识经验,实现函数单调性从“直观性”到“描述性”再到“严谨性”的跨越.4. 在“学以致用”阶段.首先通过3个判断题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辨析,逐步形成对概念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然后教师示范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一起提炼基本步骤,强化变形的方向和符号判定方法.接着请学生板演实践.五、教学过程(一)通过问题,引入课题分别作出函数y=x+1,y=-x+1,y=x²的图像,并且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图像有什么变化趋势?y=-x+10 1X1y=x²1问题一问题二如何描述函数图像的上升或下降?图像上升,y 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上升,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向题三如何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描述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呢?(二)引导探究,生成概念探究在函数y=f(x)的给定区间上任取x₁,x₂,当x₁<x₂时,有f(x)<f(x₂),这时我们就说函数y=f(x)在给定区间上是增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一般的,设函数f(x) 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₁,x₂,当x₁<x₂时,都有_f(x)<f(x₂),那么就说函数f(x) 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₁,x₂,当x₁<x₂时,都有f(x)>f(x),那么就说函数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如果函数y=f(x) 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是减函数,就说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三)学以致用,理解感悟概念理解( 1 ) 已知,因为f(-1)<f(2), 所以函数f(x)是增函数.(2)能不能说y= (x≠0)定义域(-∝,0)∪(0,+∝)上是单调减函数?(3)对于函数f(x),x∈D,若x,x₂∈D,(x₂-x) [f(x₂)-f(x₁)]>0 ,则函数f(x)在D上是增函数.(4)y=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若x,x₂∈D,且x₁<x₂,则f(x)>f(x₂).- 用于比较函数值的大小(5)y=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若x,x₂∈D,且f(x₁)>f(x₂),则x₁<x₂…用于比较自变量值的大小概念升华:(1)x,x₂具有任意性;(2)单调性是相对区间而言的,在一点处不具有单调性,单调区间之间用“,”隔开(不可用“U”符号连接)(3)定义的等价变形;(4)“知二推一”的应用典型例题—根据图像,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函数在这些区间上的增减性。
初中数学_绝对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绝对值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
(2)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以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3)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描述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
经历从相反数到绝对值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2)初步形成反思意识,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愉悦感。
教学重点: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从相反数的代数定义探究其几何本质,从绝对值的几何定义里理解它的代数解释。
并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绝对值问题中有关非负数的问题。
教学流程:师(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顶镶满钻石的王冠。
因为数字王国今天要推选一名聪明睿智的同学作为他们的新国王。
到底哪位同学能够经历重重考验成为我们的国王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奇妙数学旅程。
数字王国里公民本来散落天涯,由于数轴的出现才变得整齐有序。
数轴具有什么要素才使得它有这般神奇呢?数字王国终于恢复了平静,它们终于有心情站在数轴上看风景,然而它们竟意外的发现在数轴的另一侧有着与他们相似的数字。
像3与-3,2与-2,1与-1,你还能列举出两个这样的数吗?老国王说: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特别的0的相反数是0.我们把这几组数表示在数轴上,观察每组数所对应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与同伴交流。
在这里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例如7的相反数为-7,-7的相反数为-(-7),-(-7)即为7.数字王国平静的生活没过多久,又发生了新的矛盾。
初中语文_《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盼》教学设计学习⽬标:1.美读课⽂,学会把握语⽓、语调、重⾳、情感。
2.学习⼼理描写,感受⼩主⼈公细腻的⼼理变化。
3.体会盼中滋味,懂得热爱⽣活,⽤⼼感受⽣活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理描写的直接表达形式:内⼼独⽩。
2.学习通过⼈物动作描写、⼈物语⾔描写、⼈物神态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来烘托⼈物⼼理状态的⽅法。
课前准备:1.发放导学案,引导学⽣素读⽂章,提出疑惑并进⾏整理归纳。
2.分析⽂本特质,联系学⽣写作中的困惑:如何将作⽂中的⼈物写好。
⼀、导⼊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借⽤朱⾃清先⽣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引到⽂中⼩主公的盼。
点明⽂章是由作家铁凝早期创造的⼩说《盼》⽽改编的同题课⽂。
2.出⽰学习⽬标⼼中有任务,围绕⽬标开展学习与探究。
⼆、学习新课:环节⼀:初读⽂章整体感知1.⼤声朗读课⽂,说说⼩⼥孩在盼望什么呢?句式引导:因为盼着……所以盼着……学⽣活动:素读⽂本,⼤声朗读,读出盼的感觉。
环节⼆:细读⽂章循序渐进赏读⼼理描写教师引导:每篇⽂章都是都有它的特质,像这篇⽂章,⼼理描写就特别精彩。
通过它,我们就能体会到这盼中的滋味。
基于⽂章特质和学⽣疑问,明确什么是⼼理描写。
(⼀)赏析、学习内⼼独⽩式⼼理描写1.默读课⽂,⽤“﹏﹏﹏”画出⽂中有关“我”⼼理描写的语句,并且说说“我”当时的⼼情。
句式引导:我从读到,⼩⼥孩的⼼情。
2.跟随学⽣阅读体验,在赏读中,揣摩探讨。
典型例句:(1)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法指导:添加语⽓词:哎!哼!朗读指导:重⾳、语调的把握。
哎!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沮丧、焦急)哼!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愤、不满)通过添加语⽓词后的朗读,学⽣对“我”内⼼情感的体会由着急深⼊到沮丧、⽓愤。
小学音乐_《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乐_《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著名的⼉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
题⽬《让我们荡起双桨》,既是对⽣活在新中国的少年⼉童幸福⽣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童未来更美好的⽣活的憧憬。
这⾸歌词描述了少年⼉童泛⾈北海欣赏美丽的⾃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童热爱⽣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诗由少年⼉童荡起双桨泛⾈北海写起,先写北海的迷⼈美景,然后写荡⾈湖上的喜悦⼼情,第三⼩节则以⼀个问题将诗歌⽴意进⼀步拓展升华。
学情分析:⑴学⽣认识起点《让我们荡起双浆》是⼀部影视作品的插曲。
歌词曾在语⽂课本上学过。
⑵学⽣学习障碍演唱时的⼀⾳多字、弱起⼩节、附点节奏和前倚⾳。
⑶学⽣学习难度主要是解决⼀⾳多字和弱起⼩节的演唱问题,附点节奏和前倚⾳的演唱⽅式在之前⾳乐课教学中都有接触,学⽣较容易接受。
⑷学⽣学习策略由⽼师⽤钢琴⽰范演唱,⽤⽐较对⽐的⽅式,并进⾏反复的练习,来解决学⽣学习中的障碍。
教学⽬标:1、初步了解影视⾳乐,能以柔美的声⾳、连贯的⽓息演唱歌曲,表达热情、优美的⾳乐情绪。
2、运⽤⽰范演唱、指挥⼿势、情感术语提⽰等⽅法,引导学⽣体会以柔美、轻快的声⾳表现欢快、热情的⾳乐情绪。
感受驾着⼩船,悠闲⾃得的⾳乐形象。
3、培养孩⼦们热爱祖国,热爱⽣活的情感,使学⽣感觉到⽣长在社会主义祖国⽆⽐幸福。
教学课时:第⼀课时教学重点:体验歌曲不同情绪的意境美;能⽤情绪饱满、优美亲切的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能够熟练掌握弱起节奏OX XX的唱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乐律动。
同学们好,很⾼兴能乘着⾳乐的⼩船和⼤家共同度过这段欢乐的时光。
在学习新课之前,⽼师给⼤家带来⼀段⾳乐,⼤家仔细的听,听完后请⼤家说说这段⾳乐在哪⾥听过。
如果你觉得这段⾳乐⾮常熟悉,可以⼀边拍⼿,⼀边跟着⾳乐唱起来,好吗?⼆、导⼊教师播放课件:影视⾳乐《好汉歌》师:同学们,在哪⾥听过吗?会唱的同学随着⾳乐可以唱⼀唱⽣:是电视剧《⽔浒传》的主题曲。
《画杨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范文四篇
《画杨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范文四篇《画杨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篇1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作用。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引导,会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活跃起来。
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由于我们这里的学生很少见过杨桃这种水果,因此,开课后我问学生有谁见过,没有想到竟然有学生说见过,于是我就让他介绍一下,听了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在超市见过的。
于是,我就借用他的介绍把图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观察,看是不是这样的。
然后很自然的引入到本课的课文学习中去。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2、文中有几个人物?3、哪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4、读完后你有什么体会?和同学交流一下。
在汇报学习收获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知道了课文讲的是小学四年级发生的一件事。
也知道文章中有“我、父亲、老师和同学。
”在学生知道这些以后,我让学生再次读书,把与文章中人物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再次读书,把父亲的话,我画画时的态度以及同学们是怎样笑我的和老师怎样婉转教育笑我的那些学生的话和老师说的话都找出来了。
在学习同学笑“我”的那部分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演去体验,从中感受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巧妙,和同学认识自己错误的过程。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也比较好。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话,我问学生,文中的“我”画画时态度怎样呢?感觉怎样呢?他为什么这样肯定呢?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句子和思考,很自然的就把父亲的叮嘱说出来了。
父亲话的意思也就理解了。
同样,在理解老师的话时,我让学生和伙伴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老师的话的意思。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老师说的和父亲说的其实意思一样。
然后我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或者看问题,都要尊重事实。
初中语文_《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因此,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深切的感受母爱的深沉。
母亲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人,母爱渗透在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孩子们在学文后,对母爱的感受会更加真切而又深切《秋天的怀念》效果分析本节课整体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课堂上,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尤其在阅读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赏析文本,和读者对话,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
3、遵循课改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上我激发学生围绕阅读展开,注意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在阅读中领悟。
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
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漂亮的玉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趣的丝网花——漂亮的玉兰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制作掌握制作的基本要领,学会用丝网制作白玉兰。
2.搜集丝网花的起源,增强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团体协作的劳动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书上提供的方法步骤,掌握制作要领,能利用丝网制作白玉兰作品。
难点:根据花瓣的边缘情况,会修整花朵。
三、教学策略:教法:情境教学法激励法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教师备:课件、有关丝网的资料学生准备:搜集丝网花的起源及所需要的材料。
(准备:钳子、剪刀、套筒、丝网、弹力线、彩色胶带、铁丝等。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活动一:赏花同学们,你们喜欢现在这个季节吗?那你能不能用几个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眼中春天。
是啊,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多姿多彩。
现在,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这万紫千红的世界。
(课件花的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刚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花儿是大自然美的使者,是生活中爱的精灵,为我们传递情意,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你瞧,校园的玉兰花开了,她的绽放是那么的不显山不露水,洁白的花萼,圣洁的精灵,高雅地绽开她亭亭玉立的身姿,每一朵花瓣上都凝着一层淡淡的从容!活动二:谈花.这姿色万千的鲜花美吗?但是,鲜花虽然美丽,却终有一天会凋零,谁有好办法能留住这些美丽?生:可以制作剪纸花,用皱纹纸做花,等等。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制作花的材料有很多种。
还有一种新的材料可以制作花,大家仔细看一看,这是什么材料制作的花?(出示真实的丝网花)这朵花你认识吗?生:丝网师:你们喜欢吗?(课件展示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屏幕上多姿多彩的丝网花作品吧。
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丝网花,大家想不想动手试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制作玉兰花板书:《漂亮的白玉兰》活动三:探花质疑同学们,看着这漂亮的白玉兰,对于他的制作,你有什么疑问呢?(1)这朵花是用哪些原料制作的?制作时需要哪些工具?(2)这朵花怎么制作?(制作步骤)(3)有什么疑惑?什么地方没看明白?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问题,根据生的问题板书,(材料、工具、步骤)材料:丝袜、铁丝、弹力线、胶带、花梗、花芯、花叶工具:钳子、剪刀、套筒师根据生回答及时板书,明确制作步骤绕圈网丝组装造型现在我们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中班教案学情分析与反思总结
中班学生学习能力及兴趣特点
学习能力特点
• 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喜欢通过操作、尝试来学习新知识
• 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
• 思维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借助实物、图片等辅助工具进行学习
兴趣特点
• 兴趣广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对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有
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进,提高了教学质量
中班教案学情分析与反思总结的失败案例
案例一:忽视学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 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需求,
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学生实际
• 由于忽视学情,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
案例二:缺乏反思总结影响教学质量
•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对教案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反思和总结,导致教学中的问题
得不到解决
• 由于缺乏反思总结,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中班教案学情分析与反思总结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经验教训
• 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需求,进
行学情分析
• 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应对教案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反思和总结,总结经验教
以学生为本
• 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
教案设计
•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注重兴趣激发
•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班教案设计的具体方法
情景创设法
• 通过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通分单位:姓名:时间: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分数大小比较的意义,会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并形成经验;能运用转化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感知通分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中运用,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展演,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两个分数(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的大小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通分(确定公分母)教学用具:新授课课件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回顾模块读课题内容,第1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得出的结论)。
1.对本题的理解。
2.怎样解释3/10 和7/10的和?3.通过这一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二、出示课题加深模块读课题内容,第2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得出的结论)。
1.对本题的理解。
2.怎样比较3/8 和3/7的大小?3.通过下面几组分数中相比较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三、出示课题拓展模块读课题内容,第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得出的结论)。
1.对本课题的理解。
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经常食用有益于人类健康,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蚕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高。
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A.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
B.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C.画图。
2.在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大小时应怎么办?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如何给两个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先求出两个异分母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用它来做公分母。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把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4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2也要乘4;要把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5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1 也要乘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曲 补 巩线 充 固的 例 和位 题 提置 , 高关 为 学系 拓 生的 展 解学 模 方习 块 程打 中 的下 直 能基 线 力础 与 。, 圆
同锥 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数学建模,学以致用
例 8:一个小岛的周围有环岛暗礁,暗礁
设计 意图
分布在以小岛的中心 为圆心,半径
技析
能 。
讲 解
学
生
模
仿
训
练
,
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另过辟关蹊竞径技 承固上化启概下念
例7、判断直线
, 与圆
设计 意图
的位置关系
分析:类比求直线与直线的交点,把直线方程和圆方程联 立组成方程组,然后消元,得到一个关于x的一个一元二次 方程,最后判断这个方程的根的情况,从而判断出直线与 圆的位置关系。
设计 意图
直线方程: 4x 7 y 28 0 ;
圆的方程: x2 y2 9 ;
.
种体 通
现会 过
象建 实
的模 际
重思 问
要想 题
方, 建
法认 模
感 受 数 学 的 用 武 之 地
识 到 数 学 是 刻 画 表 达 各
成 数 学 问 题 , 让 学 生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梳理知识 课堂小结
说课流程
1 2 3 4 5
说教材分析 说学情分析 说教学策略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反思
说课流程
1
说教材分析
2
说学情分析
3
说教学策略
4
说教学过程
5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说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8.4.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选自中职国规教材数学(基础模块) 下册第八章《直线与圆的方程》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之后,在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 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它既是对圆的方程应用的延续,又是为后续 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 是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应习起
用兴学
性趣生
。
,
感 受 数 学 知 识 的 存
视 觉 听 觉 上 的 冲 击 ,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动手实践 初步了解
师生合作,通过CAD软件,作出已知圆 和直线的图形,并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 系
设计 意图
系通 的过 特动 征手 和实 区践 别, ,明 形确 成直 初线 步与 判圆 断位
置 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制造困惑 深入探究
设计
问题3:通过图象可以直观的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但 意图 是用眼睛直观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没有从一些 量的数值大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呢?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 小关系来判别:
互 动 , 使 学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 引入概念
问题1:如果把明月看成一个圆,把海平
设计 意图
面看成一条直线,那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
系有那些呢?
在激创 感发设
《望月怀远》
和学情 广生境
张九龄
泛的, 的学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知识
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 关系,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能力
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定,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 能力。
情感
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 质;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 神.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认识数学中 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
为 30km 的圆形区域.已知轮船位 于小岛中心正东 70km 处,港口位 于小岛中心正北 40km 处.如果轮
情 , 提 高 学 习 兴 趣
通 过 实 际 问 题 , 激
船沿直线返港,那么 它是否有触礁
发
学
的危险?
生 的
学
习
热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数学建模,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典型讲练 形成技能
例6 判断下列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⑴ 直线x y 3 0, 圆 (x 1)2 ( y 1)2 9; ⑵ 直线 3x y 5 0 , 圆 x2 y2 10 y 0. 练习:判断下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⑴直线
与圆
⑵直线
与圆
⑶直线
与圆
设计 意图
步通
形过
成教
解师
题分
【小结】直线与圆 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设计
意图
设 l : Ax By C 0 ,圆 C : (x a)2 ( y b)2 r2 ,
(1)几何法: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 Aa Bb C | ; A2 B2
Ax By C 0 (2)代数法:联立方程 (x a)2 ( y b)2 r2 ,
略
以数学建模为切入口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以能力提高为目的
模仿演练、升华理解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 熟悉学案
QQ .
设计
课前预习作业:
意图
1、利用课余时间预习8。4。4
2. 通过上网搜索,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实际应用.
3。登陆QQ学习群,下载本课学案.
生借 发助 挥 特网 长络 ,平 提台 高, 学师 习生 兴别 趣样
(1)直线与圆相离 d r (2)直线与圆相切 d r (3)直线与圆相交 d r
高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思 考 , 从 而 训 练 学 生 思 维 的 发 展 , 和 提
适 当 的 制 造 阻 力 点 , 能 促 进 学 生 的 主 动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根据给定直线与圆的方程,判定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
重点
难点 通过方程组的解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 关系的过程的理解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载体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教
以学生为中心
观察分析、交流探索
学
策
以多媒体为手段
直观演示、形象生动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对象 14机械工程
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直线与 圆位置关系的判断,前面 又学过直线、圆的方程,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已初步了解,为本节课的
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具有一定的信息技 术应用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有限
教材分析 学学情情分分析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