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14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1、试卷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180分钟二、试题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2、简答题3、案例分析题(主要是阅读、写作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4、论述题5、教学设计(高中阅读教学、初中写作教学)三、主要参考书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四:考查内容(一)语文课程性质、理念与目标1、掌握工具性,人文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语文素养等基本概念内涵。
2、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并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具体表征加以分析;4、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能分析应用;(二)语文课程内容1、掌握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感,定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2、理解语识与语感的关系,能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语感。
4、理解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三)语文教材1、掌握“语文教材”的含义,3、掌握语文教科书内容构成要素5、熟悉语文练习的类型及其设计(四)课程资源1、了解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3、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语文教学1、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6、掌握“范式”、“对话”、“理解前结构”“视域融合”等基本概念7、掌握语文对话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阅读教学1、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161)2、了解阅读能力的构成4、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并能运用5、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写作教学1、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2、了解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能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精神进行评析;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第一章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参考文献一、参考网址: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园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人教论坛小语吧新课标第一网-小学语文小学课堂网-小学语文苏教版-小学语文-凤凰教育网凤凰语文金苗网-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小学古诗70首及视频朗读二、参考期刊:1. 小学语文教学刊号:CN14-1016/G4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邮编:030009 2. 语文教学通讯刊号:CN14-1017/G4通讯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内邮编:0410043. 语文教学与研究刊号:CN42-1016/G4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邮编:430079 4. 语文教学之友刊号:CN13-1044/G4通讯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邮编:0650005. 小学教学参考刊号:CN45-1233/G4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邮编:5300236. 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刊号:CN35-0701/(F)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槟榔西里199号邮编:3610047. 小学教学设计刊号:CN14-1240/G4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邮编:0300098. 小学教学研究刊号:CN36-1015/G4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沿江北路40号邮编:3300089. 中小学教学研究刊号:CN21-1396/G4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46-2号邮编:11003210. 外国中小学教育刊号:CN31-1037/G4通讯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邮编:20023411.现代中小学教育刊号:CN22-1096/G4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38号邮编:13002412. 小学教育参考刊号:CN45-1098/G4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广西教育学院内邮编:53002313. 中小学教育刊号:CN11-4299/G4通讯地址:北京1122信箱邮编:10000714. 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 刊号:CN22-1214/G4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邮编:130024三、参考书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2. 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教育部2011年颁发3. 人教版,苏教版,语社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6.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 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雷玲. 听名师讲课.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3.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4.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7.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21.于永正. 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2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3.崔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容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6.薛法根.薛法根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7.王崧舟.王崧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刘济远,莫崇芬.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30.刘济远,莫崇芬.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1.王守恒.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王宗海.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3.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4.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6.吴忠豪. 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7.汪潮.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圣才出品】
第10章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10.1 复习笔记一、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基础(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1.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1)狭义的理解①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处理的技术,因而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
②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这就是所谓的C&-C(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③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
这就是所谓的“3C”技术。
(2)广义的理解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
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以计算机为核心,包括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
2.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1)含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
(2)发展进程①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②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③第三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3)整合目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3.21世纪语文课程发展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语文课程改革中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原因如下:(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语文课程的改革①第一个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文字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耳相传来进行教育的活动之中。
由此,拓展了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使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②第一个里程碑——“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术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印刷术的出现”,用纸张大量印刷出来的书籍,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
③第三个里程碑——“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第一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语文教学设计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他们认为教学设计址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设汁者关于学与教的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反思性的过程。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几点: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
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
这就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的实际与提升。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融入自己作为学习者的体悟与发现,尤其是进行探究的途径与方法。
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团体——学习者共同体的智能优势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源。
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具体包括,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建构新的语文观。
最后,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学程设计。
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
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
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是关键。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学生的认知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渴望知道什么。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
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
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一、科学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二、哲学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
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
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三、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它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2。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九章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新理念
1.传统理念的再强调: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2.刷新写作观,恢复写作本体意义。 3.提倡个性化写作,凸显写作主体。
1.传统理念的再强调: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 系
(见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P133).
2.刷新写作观,恢复写作本体意义
•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 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三、创新的写作教学实践举隅
(一)三级作文训练体系
1979年,刘腓腓、高原就尝试建构“观察——分析— —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三级作文训练体系总体结构 是:三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分别在三个年级中进行: 一年级着重观察能力,采用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的 训练方式,侧重练习记叙、描写; 二年级着重培养分析能力,采用写分析笔记的训练方 式,侧重练习议论、说明; 三年级着重提高表达能力,采用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 笔的训练方式,侧重语言运用与文章结构的练习。 三级之间的关系,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 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案例展示
多读多写网上培训计划
• .hk/readwrite/publi c/main.htm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写作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对写作内容新取向的包容分寸 (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 (二)新的写作形式带来的困扰 (古代:诗歌、戏剧;印刷术:小说;物流邮 政:书信;电报:电报体;网络:?博客?微 博?) (三)新的评价方式及其质量与意义问题 (“跟贴”,有什么要求?)
李吉林,儿童教育家, 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 家。1938年5月出生,江 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 员。1956年毕业于江苏 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 第二附属小学至今。中 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 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情境教学的首创者。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1、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曾经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1)文化对语言具有决定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对文化的从属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3)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传承),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
2、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文学审美之所以能够实现向语言审美的转化,前提是语言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可能,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它的世界图景的,这个世界是怎样一幅图景,语言为它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文学审美性的获得,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这种审美化的表达方式的选择的成果。
3、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4、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5、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语用知识教学+文学审美教学+文学知识教学6、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科(三个阶段)(1)前哨站:梁启超、康有为反科举(2)奠基作用:洋务运动(3)重要标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现代教育标志)8、“语文”课程名称:由叶圣陶最早提出的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9、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鼻祖:桑代克1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2)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接。
(3)认为有机体的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还原(或归结)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11、行为主义语文课程观(1)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位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2)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3)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4)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12、程序教学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4)低错误率原则13、课程测量(p12)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2)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3)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15、人本主义课程观(1)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2)语文课程内容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3)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16、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7、(1)文言(国文)与白话(国语)之争(20世纪50年代):产生《红领巾》教学法(2)①“文”与“道”之争(新中国成立后17年):1959年6月《文汇报》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讨论引发了到底以文学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②刘培坤老师《“文”与“道”——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我见》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本来就是“通过语言文学的教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生‘学会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学通了道’是自然的结果”“语文教学必须兼取其文,而且以文为前提”18、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名词解释):三主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四种基本课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19、语文课程标准的二元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20、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特征(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3)语文学科的基础性21、国务院2001年6月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决定》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两个文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指导与保障2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1)教育民主(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4)关爱自然(5)个性发展23、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PPT课件
• (二)了解校园中的植物及生长情况 • 1、讲清观察重点 • (1)观察校园中有哪些植物? • (2)它们的生长情况怎样? • 2、给学生分组,然后分组到校园观 察,相互说说自己观察的情况 • 3、实践:观察你家,附近还有什么 植物,它们长的怎样
第4页/共19页
• (三) 说说校园的美 • 1、先分小组 • 2、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你认为校 园里什么最美?用较通顺、连贯的一 段话说一说 • 3、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给大 家说一说 • 4、小结:我们的校园 第5页/共19页 这么美,我们
第10页/共19页
二、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模 式
1.借助网络工具,对国家课程进行网络化教学。
即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收集功能、多媒体展示功能、多向互动功能,对原有的语文 课程——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和实施,形成一种课鲎教学的新式 样——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是:其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其二,出示学习材料, 进行阅读分析;其三,师生互动,达成学习目标;其四,课后交流、展示等。
第11页/共19页
第12页/共19页
2.将网络资源与原来的语文校本 课程结合起来,形成具甄别、使用、 整有网络特征的系列校本课程。
如一些学校利用网络作为主要的信 息工具开展小课题研究;利用某些 专题网站开设系列选修课程。
第13页/共19页
第14页/共19页
第15页/共19页
第16页/共19页
第9页/共19页
第二节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
发一、网络校本资源的特点
网络资源可以在多个层面影响语文校本课程建设。 具体表现在: 第一,网络数据库可以作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 对象。 第二,作为教学工具,网络跨越时空的传输能力, 可以为师生互动、学生交流提供便利,并使得校 内外教学联网成为可能; 第三,与网络相配套的多媒体终端、教学课件, 可以延伸出情景创设,教学过程纪录,教学成果 展示以及专题学习等多种新功能。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 、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
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第七页,第六共页22页。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是人们并不 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 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 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 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 察觉。 research、perfect
——《现代汉语词典》
第十三页第十,二共页 22页。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是人们由于同属 某个特定的集团而学会的并和其他成员共有的 东西。它是能使我们得以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 的主要因素,它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案。 ▲
结论: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
第十四第页十,三共页22页。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第十九第页十,八共页22页。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2.科学的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其基本取向 是主观向客观靠拢;文学的本质在于表达人 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而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情 感性、形象性、个性化。▲ 3.文学的个性化表达表明,在所有人类活动 中,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最近,语言对文学的 背景作用最强。▲
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科学、这些、 宗教、政治等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
第十页,第九共页22页。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什么是文化?
第十一页第,十页共22页。
最新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章
阅读资料
• 国外人体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在人 们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 占30%,读占16%,写占9%。人的 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器官,都 有配合思维吸收知识和能力的功能。 其效率为:听觉占11%,视觉占83%, 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 1%。
阅读资料
自1930年梅奥在哈佛大学正式开设“人群关系”课程 以来,至今已有300多所大学设有“说学系”;仅1976 年至1980年就有28 000多人获得“说学”硕士学位,2 200多人获得“说学”博士学位。美国中学的辩论健将与 体育健将一样,可以被推荐上名牌大学。在日本的许多国 语教科书中,专门列有口才研究和训练单元,公立和私立 的演说学校遍布全国。 • 1944年,美国就把演讲能力纳入学生的教育,1948年 公布了738所学院和大学设立演讲学系,后来又发展为言 语交际系。 • 1997年,美国大学蓝皮书设有演讲及言语交际学位, 目前有800余所大学设有交际学位,其中有51个博士学位。 •
反思性
所谓反思性,是要求学生在具有口语交际实践 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感知、概括进而分析 和研究的能力。 比如,提炼一些口语交际的规则、理解文化体 系对有效口语交际的作用、学习分析语言和环 境之间的问题等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课程目标:①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 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 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②注意 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 际目的,恰当的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 气、表情和手势,增强交际的效果。③学 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有风度。
第一节 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一、日常口语与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之间的 区别 (一)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课程所负担的特 殊任务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2
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章
阅读材料
• • 有一位青年记者在不了解被访问者情况的条件下,去采 访一位中年女科学家。青年记者问这位女科学家:‚请问, 您毕业于哪所大学?‛ 女科学家回答:‚对不起,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搞科研 全靠自学,我认为这样也能成才。‛ 记者一愣,然后说:‚您又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科研题目, 请问,您的新课题是什么?‛ 女科学家皱了皱眉头,说:‚看来您并不了解我的工作, 我一直致力于这个项目的科学研究,目前只是又有了一些新 的突破,但远远没有成功,所以谈不上什么新课题。‛ 记者一听很尴尬,企图转换话题以缓和气氛,于是问: ‚您的孩子在哪里上学?‛ 女科学家说:‚我早已决定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自己的 事业,因此我一直独身至今。请原谅,这个问题我不愿多谈。 好吧,我的工作在等待着我,恕我不奉陪了。‛
母语的口语能力有一个非常自然的习得过程, 学生几乎不需要特别在意就能学会倾听和发 表意见,并且这种能力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日渐成熟。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口语交际 的教学呢?
阅读资料
• 国外人体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在人 们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 30%,读占16%,写占9%。人的听觉、 视觉、嗅觉、触觉等器官,都有配合 思维吸收知识和能力的功能。其效率 为:听觉占11%,视觉占83%,嗅觉占 3.5%,触觉占1.5%,味觉占1%。
1.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
“你”的言说代表了理解对象的“视域”, 而“我”的观点则出自于理解主体的“视 域”,对话的结果,就是达到了“视域融 合”。任何一次成功的口语交际都必须依赖 交际双方真诚的交际愿望,也就是交际双方 相互理解的愿望。交际过程中,不存在绝对 客观的信息。口语交际的推进是开放性和不 确定性的。它取决于口语交际双方的共同构 建。它是视界融合的结果,也是理解深度的 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中综合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是重要的、体现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含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评价、语文教师等五部分,其中语文教学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5个学习领域的教学。
本课程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以“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为理念,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目标领域的相关条款和师范生应当具备的语文教学能力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植学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强化小学教师角色意识;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内容、特点;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培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如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备课编写教案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课后反思能力等;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扎实的基本功,如语言表达、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及方式,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方法1、本课程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以师范生教师素养提升为价值取向。
2、重视学习的体验和互动,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教育经验,内化课程理念,促进课程理论与教学能力之间的转化。
2、采用“慕课模式+课堂研讨互动+实践作品点评”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主要分成面授课程、视频课程、讨论课程三个层次开展教学,形式多样。
3、作业内容以相关网络资源的阅读与反思为主,注重学习的趣味性与学术性,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每个教学视频后的作业设计中,就相关内容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网络资源趣味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并提供网络链接,或观看视频、或阅读博文、或阅读学术文章,或浏览学术争鸣、或进行论坛交流、或讨论教学课例,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澄清误区,理论提升,将学习引向深入。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pdf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序号1291)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 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部分 课程篇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第一节 “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定篇”与文学、文化素养
第三节 语文知识与语感养成
第五章 语文教材
第一节 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
第二节 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选文”和练习
第六章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精品课件
作者简介
倪文锦,男,上海市人,1948年9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究 所所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中国大陆课程与教 学论专业首位语文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高 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中等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文化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语文教学研究会主任;上 海市考试院考试研究室语文学科组成员。
第二节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三节 锡山高中“语文阅览”校本课程的实践
第十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第十四章 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第二节 关于完善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
精品课件
第三部分 教学篇
第十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操作 第四节 口语交际基本素养和课堂操练要点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我们的启示
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使用相比较,口语交际 教学具有三大特征:
• 全面性 • 反思性 • 思辨性
全面性
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作为个体的学生所要经历的操练将涉 及尽可能多的口语交际形式,体验各种场合 和文化中的交际行为;
第二,作为整体的受教育群体,学校是学生 基本的生活环境,也是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口 语交际能力系统培养的主要环境,因而有必 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机会。
• 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各类口语交际过程; • 培养学生对自己所说的和如何去说保持敏
锐的感知能力;
• 使所有学生获得机会和资源发展语言能力, 满足他们追求生活目标的需求;
• 引导学生调整口头、书面以及视觉语言习 惯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以达到学习、娱 乐和交流等不同的个人目的;
• 引导他们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在语言模式上的 差异;
• 1944年,美国就把演讲能力纳入学生的教育,1948年 公布了738所学院和大学设立演讲学系,后来又发展为言 语交际系。
• 1997年,美国大学蓝皮书设有演讲及言语交际学位, 目前有800余所大学设有交际学位,其中有51个博士学位。
第一节 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一、日常口语与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之间的 区别 (一)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课程所负担的特 殊任务
第十章 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写书面语相对应,是人们在口头交际时 所使用的语言。它在言语表达上有以下一些 特征:
• 有大量辅助的言语手段参与(如眼神和手 势等);
• 充分运用多种语音手段(如重音和停顿 等);
• 多使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词语; • 句子形式灵活简便; • 话题的中心比较随意。
母语的口语能力有一个非常自然的习得过程, 学生几乎不需要特别在意就能学会倾听和发 表意见,并且这种能力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日渐成熟。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口语交际 的教学呢?
阅读材料
• 有一位青年记者在不了解被访问者情况的条件下,去采 访一位中年女科学家。青年记者问这位女科学家:“请问,
您毕业于哪所大学?”
• 女科学家回答:“对不起,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搞科研 全靠自学,我认为这样也能成才。”
• 记者一愣,然后说:“您又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科研题目, 请问,您的新课题是什么?”
• 女科学家皱了皱眉头,说:“看来您并不了解我的工作, 我一直致力于这个项目的科学研究,目前只是又有了一些新
的突破,但远远没有成功,所以谈不上什么新课题。”
•
记者一听很尴尬,企图转换话题以缓和气氛,于是问:来自“您的孩子在哪里上学?”
• 女科学家说:“我早已决定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自己的 事业,因此我一直独身至今。请原谅,这个问题我不愿多谈。
3.即时效果性
口语交际的效果往往是在现场即时发生的。对 方对自己话语的反应在现场马上就可以观察到, 并作为下一步行动的依据。这与书面交流明显 不同,书面交流的效果总是延后的。
“口语交际”的两项课程功能
口语交际的以上属性决定了“口语交际”的 两项课程功能: 第一,口语与思维的紧密关联使得口语交际 课程成为训练快速进行资料收集、思考论证 和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
二、具有教学意义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1.口脑一致性
所谓“口脑一致性”,就是言语表达与思维结 果的同步性。在口语交际中,人们在听到外部 信息的同时,必须快速思考处理信息,并采取 合适的方式作出反应。这一过程显然比书面交 际时紧迫得多,对交际双方的快速反应能力的 要求也高得多。
2.过程交互性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口语交际必然是能动的、 涉及听说双方的,甚至是多方的;这一过程还 是一个既受主观意识支配、又受客观条件控制 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始终互动的、充满变数和 应对技巧的过程。
阅读资料
• 国外人体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在人 们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 占30%,读占16%,写占9%。人的 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器官,都 有配合思维吸收知识和能力的功能。 其效率为:听觉占11%,视觉占83%, 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 1%。
阅读资料
• 自1930年梅奥在哈佛大学正式开设“人群关系”课程 以来,至今已有300多所大学设有“说学系”;仅1976 年至1980年就有28 000多人获得“说学”硕士学位,2 200多人获得“说学”博士学位。美国中学的辩论健将与 体育健将一样,可以被推荐上名牌大学。在日本的许多国 语教科书中,专门列有口才研究和训练单元,公立和私立 的演说学校遍布全国。
好吧,我的工作在等待着我,恕我不奉陪了。”
思辨性
一个人的语言素养,不仅包含听、说、读、 写的综合能力,还指在日常具体活动中熟练 地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阅读资料
• 有一次,著名主持人袁鸣随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 节目组一行到达海口,主持海南省狮子楼京剧团建团庆典。 庆典开始,袁鸣用充满激情的言语介绍来宾:“光临庆典的, 有海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南新燕小姐!”随着袁鸣的介绍, 座席中慢腾腾地站起来一位花白头发的老汉!此时全场哗然。 袁鸣也不自然地笑了,她真诚地致歉:“对不起,我是望文 生义了。不过……”稍一转折,她便施展了自己的口才: “您的名字实在是太有诗意了。我一见这三个字,立即想起 了两句古诗:‘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 一幅多么美的图画。今天,这里出现了类似的情景,京剧一 度是流行在北方的戏剧,而现在,京剧从北到南,跨过琼州 海峡,飞到了海南,而且在这里安家落户,这又是一幅多么 美丽的图画呀!”
反思性
所谓反思性,是要求学生在具有口语交际实践 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感知、概括进而分析 和研究的能力。 比如,提炼一些口语交际的规则、理解文化体 系对有效口语交际的作用、学习分析语言和环 境之间的问题等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课程目标:①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 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 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②注意 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 际目的,恰当的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 气、表情和手势,增强交际的效果。③学 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有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