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汉地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若干思考_常争
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三农”问题:机遇、挑战与对策
的总 目标是 建设 资 源节 约 型 、 境 环
其 产 品加 速发展 . 武 汉城 市 圈建设 友 好 型的社 会 . 中土 地集 约利 用 在 隆起 带
( ) 汉城 市 圈建 设 有 利 于 四 武
推 动土地 集约利 用
没有 一 技 之 长 的农 民在 城 市 圈 建 如何 提高农 民的素 质 . 何 让他 们 如
消 耗 、 护 环境 和节 约 资源 的基 础 保
要 问题 。 阶段 , 北农 村 人 口中 现 湖
文盲 、 文 盲 占有 一 定 的 比例 , 半 文 圈 的建设 虽然 需要 大量 人才 . 但是
之 上 武 汉城市 圈“ 型社会 ” 设 化 程度 不 高是普 遍情 况 两 建 武汉 城市
盛盎王
警
晏 敬 东 吕利 平
武汉 城 市 圈建 设 中的
“ 三农 " 问题 ■ 一
机 遇 、 战与对策 挑
一
武汉城市圈, 是指以武汉为中心 , 1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 , 以 0 它包括武汉及其周边的 黄石 、 鄂州、 孝感 、 黄冈、 咸宁、 仙桃 、 、 门 8 城市 20 年 l 月 , 潜江 天 个 0 7 2 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
尤其在武汉城 市圈“ 型社会 ” 两 的 建 设 中制 约 了 部 分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农 村 产 业 结 构 是 指 农 村 经 济
在“ 三农 ” 问题 中 . 民是农 村 农
社 会 的 主体 . 是 农业 生 产 和农 业 也
中 产 业 组 成 要 素 的构 成 和 诸 产 业
武 汉 城 市 圈 建 设 中 湖 北
北农 村 的经济 体制 改革
其 次 . 业 人 口的 转 移 . 要 农 需
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建设的战略思考
1 大力 发 展 循 环 农 业 。积 极 推 广 以“ . 稻一 菜一
虾 一 为 以 猪一 场竞 争力 、 展农产 品加 工业 、 立 合作 经 济 组 织 提 鱼 ( ) 鸭 ” 重 点 的 农 田 内循 环 模 式 、 “ 发 建 高农 民的组织 化程度 、 行农 业 综合 执 法 、 展农 民 沼一 鱼 ( 、 、 、 ) 为重 点 的种 养 循 环 模 式 和 实 发 菜 稻 果 茶 ”
污染重 ” 的粗放 型发展 , 致对农 业 资源 过度 开发 和 三 , 导 科技实 力 雄厚 。武 汉 拥 有 大 专 院校 5 2所 , 类 各
对 生态环境 的破 坏 。主 要 表现 在 : 是 水 、 地 、 一 土 能 研究 与技术 开发机 构 42家 ,两 院” 5 “ 院士近 5 O名 。 源 等消耗量 大 ; 二是 生态环 境保 护压 力 大 ; 是集 约 三
改 善农 业基 础 设施 条 件 等方 面 狠下 功 夫 , 武汉 城 市 收入 比全省 平 均水 平 高 1 % 以上 。其 次 , 场 潜 力 0 市 圈农业 发展呈 现 出良好 局 面。 巨大 。2 0 0 9年 , 汉 城 市 圈 农 民人 均 纯 收 入 达 到 武
但 是 , 年 来 , 国农 业 采用 “ 多 我 高投 入 、 消耗 、 60 高 50元 , 民生 活 水平 已开 始 向全 面小 康 过 渡。第 农
因此 , 我们要想从 根本上改变当前农业发展 中 就必 须 充分 认 识 到 “ 型农业 ” 两 建 配套 改革试 验 的一 项 战略 决 策 。在此 , 者就 如 何 存在 的突 出问题 , 笔 发展 现 代都 市 农业 的重 大 加快 推 进武 汉 城市 圈 农业 一 体 化 、 进 武 汉城 市 圈 设 是 转 变农 业增 长 方 式 、 促
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湖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之一,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泛的农业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安全、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品牌农业在湖北省发展迅速。
以下是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1.发展优势:湖北省有着丰富的土壤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各种农产品。
此外,湖北省拥有大量的农民,其传统农业经验和技术储备为品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2.产业结构:湖北省品牌农业以水产品、粮食、蔬菜、果树等为主,涵盖了广泛的农产品品类。
3.品牌建设:湖北省在品牌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武汉市的“武汉粮”、“菱角王”;黄冈市的“黄冈红蜂蜜”;黄石市的“阳新稻花香”。
4.市场需求:人们对健康、安全、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有助于推动品牌农业的发展。
此外,旅游业的兴起也为品牌农产品提供了消费市场。
二、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对策思考1.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资源特点,优化种植结构,提高湖北省农产品的品质,增强品牌效应。
可以选择一些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种植,如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等。
2.提高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严格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加强品牌宣传,增强消费者对湖北省农产品的认知和信任。
3.加强品牌推广:通过农产品展销会、农业论坛等形式,加强湖北省品牌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知晓度。
4.加强科技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与品牌农业的结合。
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设备,提高湖北省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5.拓展市场渠道:积极与餐饮企业、超市等合作,拓展品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同时,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开拓力度,扩大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总之,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具备发展品牌农业的优势。
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加强质量管理、加大品牌推广、加强科技支撑和拓展市场渠道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湖北省品牌农业的发展水平,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绿色食品的需求,推动湖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范文都市农业已成为服务城市多元功能诉求.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让城乡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非常重要和值得推广的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之路._世纪中期,都市农业率先兴起于欧美.日本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基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在城市扩张和发展过程中,这些发达国家会有意识地保留都市圈内的部分农田用于种植或养殖.在欧洲,发展都市农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更偏重于对农业的生活.社会.生态.环保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开发.如:德国以生活社会功能为主的市民农园,市民可以从政府或土地私有者那里租赁土地,享受农业耕种.体验田园生活,只是,如果市民租赁的是政府的公有土地,其种养的农产品是不允许对外出售的;法国以生态环保功能为主的田园都市,主要是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分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荷兰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厂化农业,在强调农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温室产业,并按照工业方式对农业生产环节.生长周期.销售管理等进行安排,使都市农业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在亚洲,都市农业发展最具代表性是日本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选择的是经济和生态兼顾的模式.具体而言,日本是分散的点片状庭院农业,也可以称之为被都市圈包围的农业;而花园城市新加坡则是高科技.高产值的产业化农业,主要发展的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生物科技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之路,进入新世纪后,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上日程.各地都市农业只有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找到适宜的发展模式才能够生存.当前,国内城市大多正处于传统城郊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的探索时期,其农业发展选择何种模式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并引领传统农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内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内一些城市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主要有特色高效种养模式.市民农园模式.休闲观光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高新技术模式等.从各地都市农业发展实践来看,不同地区经济基础.社会水平.自然条件不同,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处于都市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实践模式还不太成熟,尚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1.发展模式雷同,缺乏区域特色目前国内发展速度较快的都市农业基本上都是旅游.观光.休闲型的,这其中又以观赏.品尝.采摘等活动为主的农家乐.乡村游居多.不少地区发展都市农业盲目跟风.简单效仿,未能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好自身资源和优势,没有形成清晰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由于开发基础薄弱.产品形式单一,加上没有考虑市场容量以及缺乏品牌意识等因素,往往收效甚微,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甚至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2.普遍偏重于经济功能,其他功能重视不够纵观欧美.日本等国的发展模式,尽管各国对都市农业功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多元化功能的发展目标,因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虽然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国内已成为共识,在实际发展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宁波.秦皇岛.武汉等地都市农业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整体上看,各地都市农业发展主要考虑的还是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功能拓展也主要体现在休闲体验方面,对改善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就业机会.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社会公益等问题不够重视.3.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荷兰和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已充分表明,科学技术是都市农业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因此,不管是否定位于高科技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都不能忽视科技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总体偏低,生产设施和配套设备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良种繁育速度和质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向其他地区辐射.输出先进农艺.设施.科技的作用也很有限.4.现有模式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都市农业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依然常见,一方面,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导致城市土地和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另一方面,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框架逐渐拉大,各种资源加速向城市建设转移,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不断萎缩,土地.水.资金等资源瓶颈比较明显,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此外,对于以原生态.有机生产方式为特点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来说,在标准化的生产和检验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则是担心农业生产会受到城市.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从而无法真正获得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路径选择
71 61
7 9 87 Βιβλιοθήκη 38 9t . 54 7
& 89 4 1 67
3 总体布局 .
由于武汉都市 圈内的基础条件和 自然 禀赋不 同,因此应该根据各地 的比较优势 建业武汉都市农业 的总体布局 。以市场为 导 向,以农民增收为 目标 ,以科技为支撑 ,
调整产业结构 , 大力 发展 优 势特 色 产 业 , 努 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 成产业特色明显、 形
1 8 99
1 9 9
9揪 _ 0 : 蚰
92 t 9_ 舢
& 9 710 67 8 9 8
5 9沁 2 6 5 I f 9 11
358 157
379 386
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 的保护 ,以便使资源得 到永续利用 ,避免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先 【 文章摘要】 武 汉市社科 基金项 目 武汉发展现 代都市农业的路径选择研 究 武汉经济技术开 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 破坏再修复的非理性行为。所以 ,武汉市 区与江岸 、 乔 石 口、 阳3 区所在 乡镇 , 汉 个 辖 的都市农 业发展必 须是以经济功 能为主 ,
年代 农业从业 人员 取 自然对 数
农村投 资 ( 万元 ) 取 自然
对 数
汉 市 农 业 的发 展 应 该 发 展 资 本 密集 型 的产
第 一产值 取自然对数
业 。 因此 ,在 产 业 的 增 长 方 式上 应 该重 点 利用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1 5 99
g 0 9 o
2 产业增长方式 :重点利用高新技术改 . 都市从事农 业的人员在逐渐 减少。郊 区农 造 传统产业 村 版 图面 积 6 3 平 方 公 里 , 52 占全 市 国土 版 武汉市都市农业的生产 函数可 以根据
农业发展银行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营业部支持武汉市都市农业发
[ 关键词 ] 支农 ; 发展 ; 结构; 效益 [ 中图分类号 】F 3 [ 8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4 1 (O 9 O 0 9 0 0 4— 87 2O )2— 0 6— 2 近年来 , 农发行湖北省分行 营业部紧紧抓住 武汉市 被 国务院列为“ 两型社会 ” 建设综合试点城市 的机遇 , 按 照“ 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的经营理念 , 充分运用信贷杠杆 作用 , 通过着力培植 农业产 业化 支柱产 业 , 有效地 优化 了信贷资产 、 客户结构 , 实现 了速 度、 结构 、 质量 、 管理与
效益的和谐 有机统一 。截 至 20 0 8年末 , 放贷 款 6 . 投 11 在业务发展 中, 营业部 始终 把执 行 国家政策 放在 首位 ,
把支持粮棉油 收购作为业务工作 的重中之重 , 积极支持 国家粮棉 油储备体系建设 , 持最低收购价 和市场价粮 支
棉油收购 , 促进 国家宏观调控政 策和强农 惠农 政策的落
3 , 持了 2 % 支 8个大 中型农村 建设项 目, 提高 了经 营效 益和可持续发展 能力。特别 是 以武 汉市新农 村建设 的
共投放贷款 6. 亿元 , 11 占全省投 放总量的 1.% , 95 贷款
余额净增 1. 亿元, 94 占全省贷款净增量的4 .% , 24 直接
提升了经 营效益 1 1 .3亿元 。一是做 大传 统 主体业务 。
加快发展就 是效益 。20 0 8年武 汉市被 国务 院列入 全 国“ 资源节约型 、 境友好 型” 会建设试 点城 市后 , 环 社 营业部及时抓住这一 机遇 , 实施 “ 增速 效益 ” 发展 战略。
客户是实现“ 增速效益 ” 的基 础 , 为加大客户 营销力 度 ,
关于“十四五”时期武汉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关于“十四五”时期武汉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作者:毛敏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5期毛敏2021年至202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十四五”时期武汉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根据全市农村发展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的变化,制定政策目标,落实计划方案,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武汉市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一)农村经济成为武汉市国民经济“压舱石”根据武汉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市当年完成的名义GDP总值16223.21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5.4%。
其中第一产业GDP为378.99亿元,第二产业GDP为5988.88亿元,第三产业GDP为9855.34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36.9︰60.8。
单纯从以上数据来看,农业在武汉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不能就此认为在武汉这个现代化大都市里,“三农”工作相对不重要。
2019年底,武汉市常住人口1121.2万,从城乡结构来看,城镇人口数量为902.45万人,占比80.49%;乡村人口数量为218.75万人,占比19.51%,农业人口将近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0%,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
(二)提前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武汉市的贫困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黄陂、蔡甸、新洲、江夏等4个新城区。
“十三五”期间,纳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贫困村271个,贫困人口34788户共88514人。
通过实施“重点帮扶个性化、纾困帮扶精准化、消费扶贫融合化、就业扶贫常态化、兜底保障多元化”等脱贫攻坚组合措施,于2018年底基本实现了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结束了全市农村存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历史。
武汉都市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农村 济与 技2 0 第2卷 7 总 4期 经 科 0 年 l 第o期(第2 ) 1 9
武汉都市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周争 明 , 林育敏 。 郭红喜
( 汉市现代都 市农业规 划设计 院 , 武 湖北 武汉
[ 摘
406 ) 3 0 5
要 】 绍 了武 汉 市都 市农 业 1 来 在 农 业 结 构优 化 调 整 、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 展 乡村休 闲农 业 等 方 面 的成 介 O年 农 发
农 业 起 始 于 20 0 0年 . O年 来 , 过 优 化 农 业 结 构 、 快 农 业 产 1 通 加
业 化 经 营 、 展 乡 村 休 闲 旅 游 、 进 “ 型 ” 业 建 设 等 一 系 列 发 推 两 农 措 施 , 该 市 的都 市 农 业 取得 了长 足 的发 展 。 使
效, 并从 人 地 矛 盾 、 态 建设 、 业升 级 等 方 面 分 析 了该 市 的都 市农 业 面 临 的挑 战 , 出 了创新 农 业 经 营 体 制机 制 、 生 产 提 构 建农 业科 技 创 新 体 系、 强 农村 生 态环 境 建设 等 应 对措 施 。 加
[ 键词] 市农业; 技创新 ; 关 都 科 产业 化 经 营 ; 态环 境 生 都 市 农业 是指 在 城 市 化 地 区 及 其 周边 地 区 . 分 利 用 大 城 充
集 体 土 地 参 与 小 城 镇 建 设 对 加 速 小 城 镇 发 展 能 发 挥 很 大
的 促 进 作 用 , 仅 可 以显 化 集 体 土 地 的 资 产 特 征 , 产 权 体 系 不 使 趋 于 完 整 , 且 可 以改 变 单 一 的 征 用 土 地 配 置 形 式 , 免 农 村 而 避 在 土地 征 用 过 程 , 低 价 失 去土 地 , 价用 地 ” 不 合 理 现 象 , “ 高 的 从
发展壮大蔡甸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及建议
发展壮大蔡甸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及建议(魏林蔡甸区永安街炉房村)根据武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武汉都市农业科学发展新格局,使全市都市农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蔡甸区在全市都市农业发展格局中,拥有一定的产业基和较好的区位条件。
经过近几年发展,蔡甸都市农业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较好成绩,精心打造了一批知名农业产品,但是从总体来看,蔡甸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仍然不如人意,发展壮大都市农业仍然是当前亟待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一、蔡甸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一)“十一五”期间,蔡甸现代都市农业规模、农业品牌不断壮大。
莲藕、优质西甜瓜、藜蒿及名特水产、花卉苗木、精品水果等正规化基地达到17万亩。
已发展成为国家级无公害莲藕和西甜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
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66个。
“蔡甸莲藕”获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沉湖有机水产品获国家认可。
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8家。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比2005年增加176家,达到290家。
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加快发展。
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72.5%。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6万人。
现代都市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蔡甸现代都市绿色农业板块特色鲜明突出。
主要分为五类:一是无公害优质西甜瓜标准化示范区;二是无公害莲藕标准化农业示范区;三是万亩瓜蒿生产板块;四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板块;五是鲜嫩产品生产板块。
总面积28.2万亩。
五类主要板块的分布情况如下:无公害优质西甜瓜标准化示范区位于我区西部,国家级农业开发区洪北现代农业科技园内和侏儒街千湖村沿318国道至永安街东跃村一线;无公害莲藕标准化农业示范区实施地点主要在蔡甸街、张湾街、大集街、永安街、侏儒街、奓山街、玉贤镇、索河镇8个单位;瓜蒿生产板块,以洪北科技园、侏儒、永安等基地为核心,从侏儒街千湖村至永安街东岳村沿318国道一线两旁,纵深扩展,东西延伸,藜蒿生产规模2.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板块,主要是白湖快生菜基地,主要发展蔡甸、张湾沿汉江一线和侏儒南坪垸。
关于加快武汉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武汉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作者:黄登怀等来源:《长江蔬菜·学术版》2013年第03期摘要: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核心产业,武汉具有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的科技优势、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但也存在着供种保障能力不足、企业规模不大、基础设施薄弱和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武汉应抓住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的机遇,把武汉打造成国家级种业中心,形成种业产业集群;重点按“一城五中心”进行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种业总部经济、种业生产加工经济、种业物流经济、种业会展经济和种业服务经济,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农作物种业;产业集群;种业经济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核心产业,现代种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农民增收大局。
武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和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同时,如何加快种子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是当前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值得高度关注。
1 武汉市种业发展现状及机遇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武汉种业已在全省及中部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种子研发体系已初具规模,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甜玉米、棉花、水生蔬菜等作物育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011年,全市种子年销售量3 250万kg,农作物种子交易额达38亿元。
武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巨大的优势和良好的机遇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
1.1 科技力量雄厚武汉作为一个科教大市,现有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24个,拥有农业类两院院士12名,在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达15 000人。
近年来,培育种子种苗新品种210个,其中经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有91个,在双低油菜、优质水稻等品种的育种育苗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标志性成果。
在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分子育种技术利用、育种新材料的创新等方面居于全国先进行列。
每年审定30个左右优质高产多抗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
武汉市“十二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武汉市“十二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报告(讨论稿)为总结近年来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成就,找准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最近,市农业局组成课题组,就武汉市“十二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开展了专题研究,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背景(一)现实基础1、“十一五”以来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十一五”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武汉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代都市农业框架基本形成。
(1)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市围绕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2008年,全市鲜玉米、鲜豆类、鲜花生、鲜薯类和两用油菜、优质稻、种子稻生产规模发展到148万亩,瓜菜种植规模发展到270万亩,以苗木花卉、茶叶、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规模扩大到120万亩,分别比“十五”末增加32万亩、15万亩和12万亩;新增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69个,累计达到242个,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综合水平达到65%,比“十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河蟹、鳜鱼、鮰鱼、小龙虾等名优水产养殖面积新增9万亩、累计达到103万亩,名特优水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5%,比“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种子种苗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建成良种示范基地10万亩,名特优水产苗种繁育场32个,父母代种禽发展到32万套。
通过结构调整,全市以蔬菜、畜牧、水产、苗木花卉等为主的高效农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6%,新洲的食用菌、蔬菜和蛋鸡,黄陂的芦笋、种业和水禽,江夏的生猪、名特水产、苗木花卉和优质稻,蔡甸的莲藕、西甜瓜和藜蒿,东西湖的蔬菜和奶业,汉南的水产、甜玉米及洪山的菜薹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已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已取得明显成效。
关于加快武汉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
种业 是 国家 战 略性 和 基础 性核 心产 业 , 现 代种 业 的发展 , 事关 国家 粮食 安 全 、 社 会 稳 定 和农 民增 收 大局 。武 汉作 为建 设 中 的国家 中心 城市 . 在 实施 武 汉城 市 圈“ 两型” 社 会 综 合 配套 改革 和 东 湖 自主 创新 示 范 区建设 等 国家 重大 发展 战略 的 同时 , 如何 加 快种 子产 业 发展 ,全 面提 升种 业科 技创 新 能力 、
畏 互 基 ( T  ̄ T I J )
一
61一
J OURN AL 0F CHA NGJ I ANG VE GE TAB L E S
D O I : I O . 3 8 6 5 / j . i s s n . 1 0 0 1 - 3 5 4 7 . 2 0 1 3 . 0 6 . 0 2 3
国务 院《 关 于 加快 培育 和发 展 战略性 新 兴产 业 的决 定 》 ( 国发 [ 2 O L O ] 3 2号 ) , 明确 了生 物 产 业 作 为 七 大战 略性 新兴 产业 之一 的重 要地 位 , 生物 产业 发 展 的重 中之 重 就是 培 育 生 物 育种 产 业 和 推广 绿 色 农 用生物 产 品 。2 0 1 1 年 4月 国务 院 出台了《 关 于加 快 推进 现代 农作 物种 业发 展 的意见 》 ,明确 农作 物 种 业 是 国家 战 略性 、 基 础性 的核 心 产业 , 是促 进 农 业 长 期稳 定 发 展 、 保 障 国 家粮 食 安 全 的根 本 , 要 求
种新 材料 的创新 等方 面居 于全 国先 进行列 。 每 年审
定3 0个左右优质高产 多抗 的主要农作 物新 品种 。
1 . 2 地理条 件优 越 武汉 地处 南 北过 渡地 带 。 地 貌 多样 . 气候 适 中 .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调查与思考——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
I v s i a i n n Re lc i n n n e t t a d g o f t o De eo me t f e o v lp n o Mo e n d r Ur a Agr ut r — — T k n Xiz o Ditit f u a b n l e i u c a ig nh u s r o W h n c Ci s a a pe t a n Ex m l y
,
f ly iie g iulu a p lce o he ul ut z a rc t r l oii s f t pat l ry.
K y wor s U b n g iu t r ; C re t sta in;P o lm ; C u tr a u e e d r a a r l e c u u r n i t u o r be o n e me s r
加 大农村水利设施 建设 力度 ; 以改革创 新为动力 , 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 ; 以加强社会服务为载体 ,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体 系建设 ; 以政策 支持为后盾 , 用好 党的各项惠农政策。
关 键 词 : 市农 业 ;现 状 ;问题 ;对策 都 中 图 分 类 号 :3 3 F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2 4 2 1 )4 0 5— 2 1 0 — 0 X( 02 0 — 0 8 0
摘
要: 对武汉市新洲 区发展都 市农业 的现状和 存在 的主要 问题进行 了概述 , 并对今后 发展 都 市农 业提 出了 6点建议 , 分
别为 : 以规 模 化 重组 为 依 托 , 进 农 业 结构 优 化 升 级 ; 推 以产 业化 运 作 为抓 手 , 升 农 业 产 业化 水 平 ; 提 以夯 实基 础 建设 为 支撑 ,
武汉市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工, 有 的举 家外 迁 。据调 查 , 农 村 劳动 力普 遍转 移 在
6 0 %左 右 , 发达 地 区超 过 8 0 %, 最 不发 达 地 区转 移率
义 上 的身份 属性 , 而 是一 种纯粹 的职业 。 一部 分农 民
经 过 培训 后 , 从 事具 有 一 定 技术 含 量 的标 准化 的农
动植 物疫病 联 防联 控 、 农 产 品质 量安 全控 制 、 推进农
作 社或 其他 经 营性公 司 , 使农 民直 接成 为股 民。 二是 将 村级 集体 所有 资产 量 化 ,农 民成为集 体 资产 的股 东。 使 过 去法 律上 的形 式所 有 , 变为 实质所 有 。三是 将 各级 财政 投人 到村 一级 的各 类发 展 资金 ,由无 偿 划 拨改 为投 资人 股 , 村 集 体作 为 出资人代 表 , 除提 取 部 分公 积金 、 公 益金外 , 村 民均 分剩 余红 利 收益 。 第三 , 要 变农 民为新 型职业 农 民 。 随着农 村产 业
农 民工年平均打工收入的 3 0 %。中国农 民是最珍惜
土地 的 , 由于生 活所迫 , 加之 不堪 忍受 繁重 的体力 劳
大 问题 。 家 庭经 营 已经 逐 渐不 能适 应 千变 万化 大 市
场竞争的需要 , 也不利于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
2 0 1 3年 簟 1翔 — —
配置 , 难 以满 足现代 农 业发 展对 水利 基础 设施 建管 、
转 移 三分 之二 的农 村人 口。2 0 1 1年 , 武 汉 市农 民人 均经 营性 收人 约 4 3 0 0元 , 折算 成 劳均 收人 , 也 仅及
双层经 营体 制功效 不是 永恒 的 。 实践 已充分证 明 : 一 家~ 户小规 模分散 经 营与社 会化 大生产 的高度 组织
武汉: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着力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水平
武汉: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着力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水平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端于2000年,十余年来,在农业部大力支持下,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由单纯的种养殖业向产加销一体化的跨越,由农业的经济功能向农业多功能的跨越,由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跨越,我市被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授予全国第4个国际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被农业部等19部委批准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
回顾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历程,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不懈推进农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突出质量效益,着力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功能拓展,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有机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做优做精特色农业。
按照“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的思路,大力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目前绿色瓜菜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254个,名特优水产养殖达到120万亩,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1%。
二是做强做深农产品加工业。
按照“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园区、打造大品牌”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猪肉制品、水产品、蔬菜等8大特色产业链,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百亿加工园区。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20家,加工产值突破1500亿元。
三是做大做活农业服务业。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农产品物流、金融保险、农业会展等现代农业服务业,2011年,全市农产品物流业营业收入达到1300亿元,乡村休闲游实现综合收入22.6亿元,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成为全国知名农业展会。
二、突出节能减排,着力推进“两型”农业建设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
一是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大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循环家庭农场,循环农业面积达到80多万亩。
二是构建节约型农业体系。
武汉:发挥区域优势建设现代都市农业
武汉:发挥区域优势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第一篇:武汉:发挥区域优势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武汉:发挥区域优势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面积8494平方公里,人口910万。
去年,实现生产总值65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796亿元,农业总产值329亿元,农业增加值198亿元。
一、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做法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十余年来,我市依托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初步实现了由单纯的种养殖业向产、加、销跨越,由农业的经济功能向农业多功能跨越,由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跨越。
2011年,全市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达到68%,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1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1。
主要做法是:1、坚持服务城市,努力保障菜篮子安全有效供给。
始终把菜篮子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市长负责制。
一是大力发展菜园子。
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菜篮子基地建设,全市建成蔬菜常年园65万亩,精养鱼池46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254个。
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全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75个,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四季美农贸城成为农业部和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农产品批发大市场。
三是加强产销衔接。
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开通蔬菜直通车100台、社区蔬菜直销便民店30家、电子直投菜箱1000组,覆盖700个社区。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建立了750个农产品质量检测室(点),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五是加强菜价应急调控。
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蔬菜风险基金2000万元,用于灾害性气候时,市郊快生菜抢播和鱼苗投放。
2、坚持三产融合,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做优特色农业。
大力发展特色的种植业、先进的园艺业、高效的水产业、集约的畜牧业和优势的种子种苗业。
武汉都市农业的建设与发展
武汉都市农业的建设与发展黎秀云【摘要】从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启示及现状出发,阐述了武汉都市农业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阻碍因素;通过吸收国内外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的经验,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武汉都市农业的建设发展思路;提出了多部门协调建立农业财政投入体系、强化产业运营模式4环节、落实土地流转规范化、注重科学技术的输入与输出、加快农业生态旅游板块步伐等措施,来加快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期刊名称】《农机化研究》【年(卷),期】2008(000)008【总页数】4页(P231-233,236)【关键词】都市农业;武汉市;建设;发展【作者】黎秀云【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30 引言都市农业 (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 是市场化、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高度密集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
它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大规模兴起。
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RUAF)指出:未来都市里的农业主旨为减少城市贫困,保障城市食品安全,改善城市环境管理,增进城乡经济融合,推动城乡和谐发展。
都市农业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是现代都市文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上海、广州、北京和天津等城市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水准的都市农业目标。
另外,我国省会城市和沿海三大城市群的都市农业也不断地壮大,带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将在未来迅速发展。
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前景广阔。
1 都市农业内涵及多功能性的启示1.1 都市农业的内涵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以大都市为背景,充分利用和依托大都市的科技、经济与社会优势,并利用大都市内、近郊甚至远郊的有限土地资源,以及森林、民俗、古迹等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围绕建立高效、观光、旅游、休闲与体验农业于一体,进行综合开发的新型农业,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体验农业和了解农村的场所[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武汉地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若干思考■ 常 争(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3)[作者简介]常 争,武汉市蔡甸区成功党工委书记,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第15期街道(乡镇)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进修学员。
[摘 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促进城乡融合的有效途径。
武汉地区虽具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且近年来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农业比较效益低,“谁来种田”的问题十分突出;防灾减灾形势严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要求极为迫切。
妥善解决这些瓶颈性的问题,是武汉地区实现现代都市农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武汉地区;现代都市农业;农业产业布局[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3980.2017.02.009[文章编号]1005-3980(2017)02-0058-0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设施化,深化农业改革开放,促进城乡融合式发展。
对武汉市来说,通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
故此,基于深入的调研,本文试图对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及今后的发展对策建议等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以便为进一步完善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一、武汉地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条件和现状(一)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
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时机和空间。
二是农产品消费市场更加广阔。
武汉市年常住人口1000多万,辐射带动城市圈2000多万人口。
城市人口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工业用途拓展,以及内需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是农业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武汉市农业科教实力雄厚,拥有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一批农业科研院所和一批院士专家,生猪、“双低”油菜、杂交稻、水生蔬菜等品种研究和繁育水平居全国前。
随着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的兴起,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6-10-0958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将更加强劲。
四是农业发展的支持基础更加坚实。
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服务业升级计划,市区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和技能素质显著提升,部分农民将成为职业农民,具备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能力。
五是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更加优化。
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多种战略机遇惠顾武汉,极大地提升了武汉市的战略地位和城市影响力,有利于形成“磁吸效应”,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向武汉集聚,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传统低效农作物生产大幅压减,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面积推广,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农业产业布局渐趋优化,近郊是以农业科技、设施栽培、休闲观光和体验农业为主的精品农业园区;中郊是以蔬菜、食用菌、生猪、蛋鸡、名特水产、林果苗木花卉等为主的优势特色生产基地和加工园区;远郊以林果特色产业和山体、森林、湿地为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区。
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近年来,武汉市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开发了15条特色农业产业链。
其中,蔡甸区重点打造莲藕、西甜瓜、藜蒿产业链,江夏区重点打造生猪、水禽和水产产业链,黄陂区重点打造芦笋、水禽和优质稻产业链,新洲区重点打造食用菌、蔬菜和家禽产业链,东西湖区重点打造蔬菜和奶业产业链,汉南区重点打造水产产业链,洪山区重点打造洪山菜薹产业链等。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实施了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除险加固及更新改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产农田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五是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探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监管制度逐渐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武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全市建立循环经济示范点51处,循环农业示范推广面积达到35万亩;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发展到1047家;湖泊珍珠养殖、三环线以内畜禽养殖和中心城区湖泊“三网”养殖全部退出,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森林覆盖率达到26.9%,农村道路绿化率、农田林网覆盖率超过80%。
二、制约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当前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第一,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
目前武汉市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农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市场反应不灵敏,生产的随意性、盲目性大,加之农民势单力薄,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话语权。
第二,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
当前,我市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工业的外迁转移,各项建设不可避免要占用农业用地,同时化学农业的兴起,造成面源污染严重,耕地、水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要满足农产品刚性增长的需求,减轻环境负荷,必须将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消耗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第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价格调控不确定因素增多,安全稳价保供的责任更加重大。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也十分敏感,而目前农产品生产主体分散,产加销环节多、链条长,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监管体制不够健全,宏观调控的手段还有待增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稳定农产品价格任重而道远。
第四,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谁来种田”的问题更加凸显。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经商、务工,在59家务农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呈逐年下降之势,呈现出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阶段性特征,这对现阶段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最后,农业防灾减灾形势严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要求更加迫切。
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呈多发重发态势,农作物病虫害和外来生物入侵时有发生,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小农水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农业设施化水平不高,综防统治体系还未全面形成,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与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加快武汉地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农业多功能开发,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质量效益为目标,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功能拓展,形成三次产业有机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要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种植效益,做强做深农产品加工业。
要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业。
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农(林)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产业。
开发农林特色资源,加强田园景观化改造,推进农业项目景点化、休闲化,促进农旅融合式发展,提高乡村休闲游产业档次和水平。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围绕产业布局重点基地,配套完善农田水利、道路林网、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灌溉设施的更新改造及节水灌溉体系建设,恢复提高灌溉能力,提高节水灌溉率。
加强基地路网建设,确保大型基地与区域主干道连通,合理布局基地路网和田间道路工程,形成通畅的路网结构。
加快推进钢架大棚、智能温室、循环水养殖、物联网等现代农业设施建设,集中打造一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种养基地。
加快农业机械化,支持农用工业加快发展,加强机耕路建设,大力推广适用农业机械、农业装备和农机化技术,加速推进主要“菜篮子”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证、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绿色通道等信息平台。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要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农业人才队伍,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着力打造中部种都。
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平台作用,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高新农业企业。
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积极探索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和科技带头人。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农产品放心城市”要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幸福武汉”建设的重大工程来抓,突出全程监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市、区、乡镇街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启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四项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执法力度,实行农产品安全问题“零容忍”。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稳60步扩大绿色有机农业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