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被动攻击型人格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被动攻击型人格特征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被动攻击型人格特质。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被动攻击,它的定义就是:通过被动的、受虐的、或者把伤害冲动转向自己的防御方式,来表达对别人的攻击。这里面有两个部分需要留意到,一个是被动的部分,一个是攻击的部分。

如果你有以下这么几种表现,那么很可能你就是被动攻击型人格。

首先,当你对别人的计划/安排感到不满意,比如,中午吃什么,约会如何安排,金钱如何规划等等,你都不会直接表达出来,可能会拖延回应对方,这中间你可能会不停地挑刺、吹毛求疵,但是也不给出实质性的建议,不论怎样你就是不爽。你的举动可能会让别人无可奈何地妥协,不断调整安排和计划,直到让你满意为止;但更多时候,你的关系对象会远离你,或尽量避免和你共同做事,你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之中更显狭窄和孤僻。

第二,你很少甚至几乎从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你惯常通过一些迂回的方式,来让别人感觉到你的情绪变化,你通过让对方不舒服,挑衅在被动等待他们来询问:“你生气了吗?”、“你不舒服吗?”,你要不回答“我没事啊”、“我很好啊”,要不反问“你为什么要生气呢?”,你更容易无意识的期待周围人有读心术,期待他们能读懂你的每一个眼神、动作所表达的情绪和需求,进而主动的去满足你,和人相处,是让你,更让对方,感到疲惫不堪的事情。

第三,在亲密关系中,你如果感到感情中出现了问题,也很难是那个主动想要分手的人,即使自己先动了分手的想法,你也大概率不会直接提出来,而是会故意制造一些看起来比较明显的矛盾,冷战、争吵等等,最终等到对方忍无可忍提出分手之后,你就顺理成章变成那个被分手的受害者,避免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四,在工作中,你常常表面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暗地里则以拖延、敷衍、不予合作等方式妨碍工作;你可能经常性的迟到,常常“忘记”一些不太紧要的任

务,虽然很多时候工作效率低下,却能做到在关键环节不犯错,你常常为自己的这份小聪明感到庆幸。

我们既有可能自己拥有被动攻击型人格,也有可能被拥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所伤害。

生活中你如果仔细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对外人极尽讨好表达友善,却对家人苛责容易攻击的人,往往是被动攻击型人格特质。你会注意到他们常常表面上看起来和蔼可亲、好脾气,几乎从不生气、也从不发怒,但是他们却常常用隐蔽的、消极的方式来不合作,或者发泄愤怒情绪、攻击他人,这种“不合作”实际上是一种攻击行为,只是并不属于显而易见的攻击。所以,这类人即使在内心充满怨恨和愤怒的时候,在关系一般的外人看来,还看不出来有任何异样。

同时,他们不信任权威,对权威型或者控制型的人特别敏感,在职业或者是个人领域对他人的要求习惯性反抗,也经常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指责权威人物,夸大权威人物的不足和缺点,最后他们还总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比如故意降低工作效率、拖延、赌气、故意“忘记”一些事情和工作,暗地里抱怨待遇不公、抱怨不被理解等等。

这种被动攻击在很多亲子矛盾、夫妻矛盾中也会经常发生。比如,妻子给丈夫安排家务,扫地、洗碗、晾衣服……不管安排什么,丈夫不是忘记就是做得差强人意、鸡飞狗跳,妻子如果去质问,丈夫就会说,“你看我也不是故意忘记的”、“我手笨、没干好”,这样一来,妻子常常窝了一肚子火,丈夫却又好像并没有做错什么。其实,丈夫的行为在表达“我不应该做家务”/“我不愿意做家务”,却又不直接说出来,于是在行为上捣乱。这种被动攻击的表达,尤其在权力地位不平等的夫妻关系中非常普遍,比如这个例子里就是妻子的地位/话语权更高,妻子不是家庭的半个主人,而是全部主人,家庭事务是不理应由夫妻二人共担,而是需要妻子去分配任务,下达家务工作的指令给丈夫。而这样的家庭系统和权力不公,常常都有代际遗传的根源。

说完了行为表现,我来说下被动攻击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每一个被动攻击型人格的人生初期经历,都有着一个自卑的、缺爱的家庭环境。

在面对力量弱小的孩子时,父母更容易通过直接攻击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是有力量的,是有信心自己压的过孩子的。比如小时候孩子说“妈妈,我长大了想当作家。”妈妈却回应道“就你这样的成绩还想当作家?天天作业都写不完,竟然还有这样的痴心妄想”,这种攻击就是直接质疑和否认孩子的想法,对这个孩子来说,梦想会慢慢变成一个可笑的、虚无缥缈的概念,这种攻击让孩子痛苦,也会愤怒,同时还会让他对自己产生质疑,陷入羞耻。

这样的家庭养育因为缺乏爱和善意,孩子长大后就更容易通过叛逆和疏离,来表达心中的愤怒和对抗,这时父母的表达就会从主动攻击变成被动攻击。比如对孩子说:“我省吃俭用供养你,好不容易替你找了个工作,你怎么能说辞就辞?”“你别跟我说什么职业发展需要,你说的我也听不懂,我就是这么命苦,辛苦一辈子到老了还要为孩子担惊受怕。”如果孩子努力求得父母的理解,还会被父母通过拿自己和别人家孩子相比较,来拖延对话,或者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来逼迫自己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见,被动攻击的表达非常具有迷惑性,常常让当事人分不清楚自己是被攻击被控制还是被关怀被爱护。

事实上,很多在被动攻击教养下成长起来的人常常会体验到仇恨,这种仇恨不是杀父之仇需要报复那种,这是种裹挟着很大的羞耻感的自恨和自怨自艾。曾经有来访者用muffled anger(低沉的愤怒),来表示这种情绪,就像是自己很生气很愤怒,想要大声控诉,却被人捂上了嘴巴,因为愤怒想要抗议的声音发不出来而更加痛苦,只感到无处可逃的绝望与无力。的确,仇恨这个情绪就是愤怒之上羞耻之下,它高度内耗一个人的心理能量,让他在健康关系和个人成长的路上常感困难深重,也更容易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被动攻击型人格特质。

其次,这种人格的形成,还与自我力量的匮乏,以及低自我价值感有关。当一个人在期待落空,感到痛苦,或受到伤害的时候,费力构建的遮挡低价值感的外壳,就受到了损害,这让他难以承受,他因此无法平铺直叙的为自己发声,无法主动表达,而只能通过间接的,通过让关系对象感到恐惧、内疚、羞耻、无力等情绪,来间接控制他们,保全这层外壳,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理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