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目录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切 口或手术部位,包括切口部位深 部组织的感染。
案例一: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
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关键
详细描述
心脏外科手术通常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因为手术部位血管密集且血液循环丰富 。预防措施包括对手术室、手术器械和医护人员严格消毒,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 前评估和抗菌治疗,以及术后定期检查和及时处理感染症状。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 要措施,能够减少患者的 痛苦和经济负担。
维护医疗质量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02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 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是否存在 感染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手术计
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
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环境无菌。
术后护理
定期换药
手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 行换药,以保持伤口清洁 。
观察感染征象
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 红肿、疼痛、渗出等感染 征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抗生素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或已经出现 感染的患者,给予适当的 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
03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 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 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 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 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 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经内、有 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 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 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 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 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 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 深部组织感染。
目前国内病案首页将手术切口分为0类、Ⅰ类、 Ⅱ类、Ⅲ类4级,但我们监测还是参照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的分类方法。
掌握好手术切口分类
通常易好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 洁)切口的手术,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睾丸鞘 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 肾切除、肺切除术等。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 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 类。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 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 切口也是Ⅱ类。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 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管理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管理技术指南(试行)背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健康状况恶化和延长住院时间。
为了减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制定本技术指南旨在提供预防和管理该类感染的有效措施。
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技术指南1. 术前准备:- 确保手术环境整洁,排除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
- 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2. 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手术人员应佩戴洁净的手术衣、手套和口罩。
- 使用无菌巾覆盖手术部位,避免环境污染。
- 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3. 患者术后管理:-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
- 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决定使用方式和剂量。
4. 医疗团队培训和管理:- 对医疗团队进行规范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手术部位感染的能力。
- 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和监测系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技术指南1. 感染监测和诊断:- 设立感染监测机制,及早识别手术部位感染。
- 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细菌培养和荧光显微镜检查,以明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 给予患者适当的支持治疗,如伤口引流和局部伤口护理。
3. 术后康复:- 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伤口护理和自我管理。
- 指导患者注意营养和充足的休息,以促进伤口愈合。
4. 感染控制:- 全面消毒手术室和相关设备,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定期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异常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请注意,本技术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执行。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和病原微生物的不同,SSI可分为早期 SSI和晚期SSI。
感染风险与影响因素
感染风险
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群体,手 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有所不同。一些高 风险手术包括器官移植、心脏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等。
影响因素
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 、免疫功能状态、手术时间、手术类 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等。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加强手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手部细菌传播。
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意识
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确保医护人员在执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06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案 例分析
案例一: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监测背景
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常 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对患者 康复和医院声誉均有一定影
技术手段不足
对于一些特殊感染部位,如深部组 织或器官的感染,现有的技术手段 可能不足以准确地进行监测和诊断 。
缺乏实时监测技术
实时监测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对于 预防和控制感染非常重要,但目前 这种技术还比较缺乏。
感染防控意识与培训缺失
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不足
01
一些医务人员对感染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控
将监测报告的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根据反馈 意见和建议,对监测流程和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提 高监测质量和效果。
04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中 的问题与挑战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
监测数据不完整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的数据收集可能存在不完整的问题,特别是 对于一些复杂手术或特殊部位的感染,数据可能没有被全面覆盖。
手术部位医院感 染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护理措施
文 章编 号 :17 — 14 (0 2 0 02 — 2 6 1 8 9 院常见的感染 之一 ,可 占到外科 医院 感 染的 1%~4 3 1%。术后 患者 切 口发生感染 发生 是十分危险 的,甚 至会
威 胁到患者 的生命健康 ,并且会给患者及 其家属带来 严重的身体 与经
对于高龄 手术患者 应当更加密切监 测是否有 发生感染 的趋 势 ,老
年人抵 抗力较弱 ,更容易发生感 染 ,一经 发现伤 口有感染 倾 向应立 即 向医师 报告 ,及时采取抗感染药物 。 对于有基 础疾病 的患者首先要控 制好基础疾 病 ,待患者 血压 、血 糖 、心率等基本 指标稳定后再进 行手术 。尤其是糖尿病 患者的伤 口不 易愈合 ,更应加倍注意护理 。
患有 其他 基础 疾 病 ( 高血压 、糖 尿 病等 ) 如 、未结 合应 用抗 生 素 治疗 。而且 我 们 发现 ,夏 季手 术 的患者 感 染率 明显 高 于其他 季 节 。在 完善 护 理措 施 后 ,治疗 组 的感 染率 明显低 于对 照组 ,患者 的恢 复所 需时 间也 有 所降低 。结 论 外 科手 术后 患 者感 染率 较 高 ,应从 以下 几点 来预
21 0 2年 7月第 1 0卷 第 2 0期
・
临床护理 ・ 6 2 5
手术部位感染 的危 险因素分析 与预 防护理措施
刘春 芙 刘 玉娇
( 珲春矿业 ( 团)有 限责任 公司总医院 ,吉林 珲春 13 0 ) 集 3 3 0
【 要 】 目的 探 讨 分析 引起手 术部 位 感染 的危 险 因素 以及 预 防护理 措施 。方 法 随机 抽取 3 前入 我 院进行 外科 手术 的 6 摘 年 2例 患者进 行 回顾 性 分析 ,该组 为对 照组 ,分析 对照 组 患者 的感 染率 , 以及 发 生感 染患者 的共 同性 。之 后对 近期 入我 院进 行外 科手 术 的 6 2例患 者进行 护理 , 该 组 为治疗 组 ,对 比两 组患者 的 感染率 与恢 复情况 。结果 经 分析 ,引起手 术后 感 染的 几大 因素 为 :手 术 时间 长、体 质量指 数 ( I )高 、 BM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质控班课件】
➢病人术前已有≥3中危险因素
➢污染或严重的手术切口
➢手术持续时间长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病人
➢ 治愈其他部位的感染; ➢ 控制基础疾病,改善全身状况; ➢ 改变生活习惯; ➢手术野皮肤的准备:备皮、修剪指
(趾)甲、沐浴等; ➢ 抗菌素的使用; ➢ 心理准备。
医院管理者
➢从器官/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 分离出致病菌;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或影 像学发现有脓肿或感染的其他证据;
手术部位感染发生过程
➢细菌(内源性、外源性)污染:早 期容易清除;
➢定植:细菌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但 未大量繁殖,不易迅速清除;
➢ 感染: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
不同类别手术部位感染率有显 著不同,据Cruse统计
➢ 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后部位或肛门周 围手术部位感染;
➢ 感染性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 创面;
切口深部组织的手术部位感染
感 染 发 生 手 术 后 30 天 内 ( 无 植入物)或1年内(有植入 物);感染与外科手术有关, 以及感染涉及到切口深部软 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 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Ⅱ类
显污染。
类型
污染切口 Ⅲ类
污秽-感染切口
Ⅳ类
标准
新鲜开放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 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 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 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 开胸心脏按压)者 。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 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切口浅部组织 的手术部位感染
➢思想重视 ➢资金支持 ➢设备支持 ➢管理到位
主管及主刀医生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控要点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控要点一.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1.患者因素患者的全身状况、伴随的基础疾病以及用药情况等都可能引发手术部位的感染,主要的相关因素有:(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紧张性和弹性逐渐降低,新陈代谢趋于缓慢,血液循环可能受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伴随的基础疾病也增多,也会对伤口的愈合产生影响。
(2)体重:肥胖患者损伤部位脂肪较多,而脂肪组织血供较差,因而会影响伤口的愈合,易发生SSI。
(3)营养状态: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及术前营养不良会增加切口、器官或组织腔隙SSI的发生率。
(4)吸烟:吸烟可以使伤口的愈合速度减慢,从而可能增加发生SSI的危险。
研究证实吸烟是发生SSI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5)损伤部位的灌注及血液供应状态:影响损伤部位血供的任何因素如脱水、休克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肢体血液循环不良等,都将延缓伤口愈合,也增加SSI发生的风险。
(6)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缺陷、术前正在使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或近期曾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削弱,会使切口感染的风险增加。
(7)慢性疾病:伴有某些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的患者,其伤口愈合较为缓慢,且更易产生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
(8)鼻腔的细菌定植或远隔部位共存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导致SSI发生的细菌。
早已明确造成SSI的病原菌与术前患者鼻孔内存在的细菌有关。
除上述因素外,患者术前的住院等待时间、近期用药特别是应用抗菌药物也有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2.术前因素(1)备皮:术前刮除手术部位的毛发与应用脱毛剂脱毛或不刮除毛发相比,发生SSI的危险显著升高。
术前即刻刮除毛发,其SSI发生风险较术前24小时刮除毛发低(3.1%vs 7.1%);如果术前超过24小时刮除毛发,则发生SSI的风险将超过20%。
虽然应用脱毛剂的SSI发生危险低于刮除或剪除毛发,但是脱毛剂有时会导致皮肤发生过敏反应。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01
提高医护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强化感染防控意识。
02
指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制 定个性化的感染预防措施。
03
促进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感染防控制度和 流程,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术中感染控制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包括 手术器械的消毒、手术室 的清洁等。
术后感染管理
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 时发现并处理手术部位感 染。
员工教育和培训
感染控制知识培训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
手术技能培训
加强医务人员手术技能培训,提高手术操作水平,减少手术部位 感染的发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合理 管理术后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必 要的用药。
患者教育和指导
监测和随访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术后感染预防的教育和 指导,包括个人卫生、伤口护理、饮食调 整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及时发现 并处理感染迹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
04 感染控制和管理
手术室环境
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不达标、手术器械消毒不 彻底等都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
术后护理
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引流管管理不规范等都 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操作
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不严 格等也是引发感染的重要因素。
抗菌药物使用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 加感染风险。
03 预防措施
为了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需要了解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切口感染和器官/腔 隙感染两大类。其中切口感染又可分为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器官/腔 隙感染。
发病率及危害
发病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因 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清洁手术的切口感染率较低,而污染手术和感 染手术的切口感染率较高。
应对突发情况
医护人员需要具备应对突发情况 的能力,如手术中出现感染迹象 或疑似感染病例时,能够迅速采 取相应措施并与相关部门协调处
理。
持续学习与改进
医护人员需要保持持续学习和改 进的态度,关注手术部位感染防 控的最新进展和指南,不断提高
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06 患者沟通与心理支持
术前沟通与告知
术后心理调适
关注患者术后心理变化,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 者缓解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提供合适的镇痛措施,确保 患者舒适度过术后恢复期。
伤口护理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伤口护理方法,包括清洁 、换药、避免污染等注意事项。
家属参与及合作Biblioteka 1 2 3家属沟通
与家属保持密切沟通,解释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及预防措施,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等。
手术部位准备
医护人员需要掌握手术部位的准备 方法,如皮肤清洁、备皮、消毒等 ,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感染监测与报告
医护人员需要学会手术部位感染的 监测方法和报告流程,以便及时发 现和处理感染病例。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沟通与协作能力
医护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 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手术团队 其他成员保持密切沟通与协作, 共同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与预防
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与预防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但是手术后可能会面临医院感染的风险。
医院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治疗期间感染的疾病,可能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引入的细菌导致的。
本文将探讨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提供一些预防措施。
一、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1.手术创伤手术切口是感染的主要入口。
手术过程中,如果无法完全消毒或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入细菌,导致感染。
2.人员因素医院的医护人员是手术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不到位,或者佩戴的手套不符合卫生要求,就会增加手术感染的风险。
3.环境因素手术室的环境卫生也是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
如果手术室没有进行彻底的消毒,或者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就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二、预防手术后医院感染的措施1.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在手术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进行充分的消毒,确保手术切口的无菌状态。
同时,也要确保手术室的环境卫生达到标准要求。
2.手术时的措施医护人员应佩戴洁净无菌的手套,并注意手部卫生。
手术器械和外科用品也应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状态。
3.术后的护理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预防手术感染。
患者应根据医嘱正确清洁手术伤口,并定期更换敷料。
医护人员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感染。
4.良好的卫生习惯除了医护人员的卫生习惯外,患者本身的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抓挠手术切口,定期更换床上用品。
5.抗生素的使用在某些高风险手术中,医生会考虑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然而,使用抗生素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原则,以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
三、结语手术后医院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的负担。
通过加强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正确执行手术时的措施,以及术后的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同时,患者本身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医护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以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案例二
总结词
该案例分享了某医院在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方面的成功实践,强调了术前评估 、抗菌药物使用和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该医院通过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加强术后护理和 观察,有效预防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案例三
总结词
该案例分析了抗生素滥用与外科手术 部位感染之间的关系,指出不合理使 用抗生素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险。
营养不良
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等营养物质,影响伤口愈合。
免疫抑制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接受化 疗的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
感染。
手术操作因素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越长,伤口暴露在空 气中的时间就越长,感染的风
险增加。
手术部位
某些手术部位如腹部、下肢等 ,由于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发 生感染。
手术技术
手术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止血 不彻底等,可能导致感染。
生活质量;
延长住院时间
感染需要额外的治疗和 护理,导致住院时间延
长;
增加医疗费用
感染需要更多的医疗资 源和药物,增加治疗费
用;
增加死亡率
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患 者死亡。
0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 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
01
02
03
04
年龄
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较 弱,更容易发生感染。
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 等,会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
术后护理措施
定期换药
手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换药,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
处理感染迹象。
保持引流管通畅
对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应保持 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液倒流,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围术期发⽣在切⼝或⼿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植⼊物的发⽣在30d内,有植⼊物的在⼀年内。
SSI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其中70%为切⼝感染,30%为器官和腔隙感染,是外科患者死亡率、平均住院⽇和住院费⽤增加的主要原因[1]。
对于SSI,⾸先要从观念上改变,没有可以接受的感染事件,所有的感染都是可能被预防的,除⾮能够证明预防措施是⽆效的。
因此应寻找感染发⽣的原因,SSI是由很多变量因素产⽣的复杂的⽣物学变化过程,较少的研究能证实某单个预防措施是有效的,预防策略的开展均应考虑每个步骤的可变性。
其危险因素包括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2]。
1危险因素1.1不可控因素年龄、免疫⼒系统受损、糖尿病、⾮⼿术区域的感染灶,伤⼝分类、营养不良、吸烟、肥胖、术前住院时间过长、激素应⽤等。
1.2可控因素1.2.1不恰当预防性抗⽣素的使⽤预防性应⽤抗⽣素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术部位感染率,但必须短期内给药,使术中和术后4h 抗菌药在⾎浆内达到有效浓度。
术前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使⽤抗⽣素,⼿术超过3h或出⾎超过1500ml时没有追加,都能使⾎浆中不能达到有效浓度[3]。
1.2.2⼿术时间过长⼿术时间的延长,导致创⾯的细菌量增加;长时间的暴露⼲燥,牵拉损伤组织;出⾎,⿇醉时间延长,导致机体免疫⼒下降;术者因疲劳⽽疏于⽆菌技术操作规则,都会增加感染率。
1.2.3不恰当的⽪肤准备SSI细菌来源有50%来源于患者的⽪肤。
⽪肤,⽑发和⽪脂腺充满微⽣物菌落,以⾦黄⾊葡萄球菌最常见;它不能被局部的抗⽣素杀灭,⼿术切⼝将这些常驻菌带⼊⼿术伤⼝的深层,并为感染的发⽣创造条件;试验显⽰,术前1d 备⽪⽐⼿术当天备⽪存在更⼤的危险,使⽤剃⼑⽐剪⼑危险⼤。
因为剃⼑备⽪会造成⽪肤损伤,增加真⽪层细菌的定殖。
1.2.4不当的着装与外科洗⼿35%SSI细菌来源于医务⼈员的⼝、⿐、⼿,部分医⽣没有严格执⾏⼿术室着装要求,外科洗⼿没有执⾏规范操作,这都会增加感染的发⽣。
外科手术感染的风险因素
外科手术感染的风险因素外科手术是一种在医疗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方法。
然而,尽管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感染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手术感染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康复期,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因此,了解外科手术感染的风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感染至关重要。
1. 患者的因素: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是外科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受损、是否存在其他慢性疾病,以及是否有脆弱的身体状况都会影响手术感染的风险。
此外,患者的年龄、肥胖程度和护理水平也会对感染的发生率产生影响。
2. 外科手术操作本身的因素:外科手术操作是外科手术感染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部位的切口大小和手术创伤的程度都与感染的风险相关。
此外,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器械消毒和手术创口管理措施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感染的发生率。
3. 医护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个人卫生习惯对外科手术感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医生和护士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正确使用防护装备、正确消毒手术创口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另外,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团队协作也直接影响感染风险。
4. 医疗环境的因素:外科手术的医疗环境也是感染风险的一个关键因素。
医院的清洁状况、设施的维护与管理、空气和水质量等都会影响感染的发生率。
此外,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医护人员的职业培训水平也对感染控制和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减少外科手术感染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措施:-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健康状况,例如通过合理的饮食、锻炼、积极治疗慢性疾病等方式。
- 加强外科手术操作的无菌操作,确保手术器械和手术区域的彻底消毒。
- 医护人员应接受规范的培训和考核,遵守手卫生规范,并正确使用各种防护装备。
- 加强医院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维护和检查医疗设施。
- 建立健全的感染管理制度,包括及时报告、监测和处理手术感染等。
总之,外科手术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医疗问题,涉及多个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口类型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 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 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 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 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 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危险因素
手术因素 随着麻醉分级(ASA)的提高,SSI的危险 性增加。手术时间延长与SSI密切相关, ﹥4h的手术与﹤2h的手术相比,前者SSI发 生率是后者的3倍。手术伤口裂开预示患者 营养不良,SSI的危险性增加7倍。急诊手 术与择期手术相比,前者增加SSI的危险度。
危险因素评分
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切口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 入手术室,外平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 粘膜上切一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 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手术操 作。《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学》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一部 分。
手术部位感染
皮肤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皮下组织 深部软组织 (筋膜与肌肉) 器官、腔隙
危险因素
麻醉分级(ASA):美国麻醉师协会(ASA) 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 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
危险因素评分 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估计分级表)
分级 分值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1 2 3 4 标准 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全身性疾病。如全身 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有轻度或中度的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 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 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 力。
切口深部组织的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 术指南(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切口浅部 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 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 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 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 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危险因素评分
中国医院协会
医协会发(2009)7号
关于发布和实施 《手术安全核查表与手术风险评估表》的通知
二00九年二月十三日
危险因素评分
分值分配
手术切口 Ⅰ类切口、Ⅱ类 切口 麻醉分级 手术持续时间 P1、P2 未超出3小时
分值 0分
1分
Ⅲ类切口、Ⅳ类 切口
P3、P4、 超过3小时 P5
危险因素评分 NNIS规定的各类手术时间的T值
手术分类
腹式子宫切除术
T值(小时)
2
手术分类
膝关节置换术 大肠手术 肢体切除术
T值(小时)
2 3 1
胆管、肝脏和胰脏 4 切除术 胆囊切除术 冠状动脉搭桥 胃部手术 半髋关节成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 2 5 3 1.5 2
长骨骨折切开复位 2 术 小肠手术 血管手术 3 3
如何监测
监测内容 基本资料 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 名、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 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手术资料 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 情况、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包括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美国麻醉协会(ASA)评 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手术部位感染资料 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 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 单纯骨折切开复位太、疝修补、非创伤性颅脑手术、 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 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这类手 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 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 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 即不确定为Ⅰ类的定为Ⅱ类,以此类推。 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 依据,存在部分医师为使用抗菌药物故意将分类 定为下一类。
目前国内病案首页将手术切口分为0类、Ⅰ类、 Ⅱ类、Ⅲ类4级,但我们监测还是参照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的分类方法。
掌握好手术切口分类
通常易好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 洁)切口的手术,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睾丸鞘 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 肾切除、肺切除术等。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 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 类。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 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 切口也是Ⅱ类。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 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手术再漂亮,发生感染就是一场灾难!
切口种类
切口种类
清洁切口
SSI发生的危险度
1.5%~4.2%
清洁--污染切口
污染切口 污染--感染切口
《10%
10~20% 20~40%
危险因素评分
手术后是否发生感染主要取决3个环节: 1、污染的微生物 2、手术病人 3、操作环节相关因素 SSI—危险性分层与SSI危险性相关的3个独立变量 污染或感染切口 ASA﹥2 手术时间﹥75百分位数
如何监测
监测人群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 1、病人入院日期和出院日期不在同一天 (﹥24H) 2、病人接受手术并有手术室缝合的切口。 排除标准 1、门诊手术 2、内窥镜手术
如何监测
监测对象 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 者。可以是全部住院手术的患者或部分种 类手术的患者。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 危险因素评估预防
安远北方医院院感科
为何监测
根据NHSN系统的报告,SSI是第三位最常 见的院内感染,占住院病人院内感染的 14%-16%。在外科患者中,SSI是最常见 的院内感染,占所有院内感染38%。在这 些SSI中,2/3仅是切口感染,1/3涉及内 脏手术或手术进入的腔隙感染。
SSI的病原菌
口咽部手术:草绿色链球菌及厌氧菌; 心脏、脑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金葡菌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脑脊液分流术:可能有类白喉棒状杆菌; 脑外科手术: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 泌尿外科手术:革兰阴性杆菌。
SSI的病原菌
骨科手术:葡萄球菌属、产气英模杆菌等; 头颈部手术:金葡菌、消化链球菌等; 耳鼻喉科手术: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 厌氧菌。 妇产科手术: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 消化球菌、肠球菌属等的继发感染或混合 感染。 因此,进行SSI的经验性治疗时,应根据感 染部位考虑可能的病原体。
ASA评分
Ⅰ、Ⅱ Ⅲ、Ⅳ、Ⅴ
核心预防控制措施
一、围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1、大多数清洁手术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搞菌药物,手术时间﹥75百分 位、ASA评分﹥Ⅱ、清洁-污染和污染手术方考虑预防性使用搞菌药物。 感染手术应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根据手术种类、手术部位感染最可能的病原菌以及指南推荐选用 抗菌药物的种类。 3、大多数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应切皮前30~60分钟,或麻醉开始时 首次静脉给药,但万古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应切皮前120分钟给药。 4、手术时间﹥3小时面所用抗菌药物又为短效者。或超过所用药物半 衰期的2倍以上,术中应每3小时追加一剂。 5、术中失血量﹥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日分次、足量口服肠道不吸收搞 菌药物即可,不需要提前数日给药。 7、总的预防用药疗程通常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为何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延长病人住院日,增加了再 住院日、病人费用支出,增加了病人的痛 苦,造成残疾甚至死亡。当存在院内SSI的 外科患者死亡时,77%的死亡与感染有关, 其中大多数(93%)是涉及内脏或手术进 入的腔隙的严重感染。
为何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可控环节较多,通过监测, 及时进行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感染率。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可使﹥40%的己的样本计算出来的 以四分位的概念解决75百分位的问题为简单。计 算的话:样本量*3/4取整即可。也即:75百分位 =样本量*3/4,然后取整数。 举例:SSI目标性监测收集了30份病例登记表,那 手术时间75百分位是多少? 30例:75百分位=30*3/4=22.5,然后取整数为 23,即:你的30例的登记表,手术时间按顺序排 序后,第23例以后的登记表病例危险指数定为1。 前面的病例均定为0就好啦。
危险因素
可能影响SSI发生风险的患者及 手术因素 患者因素: 年龄 营养状态 糖尿病 吸烟 肥胖 远隔部位的共存感染 手术切口分类 微生物聚居及群落变化 免疫系统功能变化 术前等待时间
手术因素 刷手时间 皮肤消毒 术前刮除毛发 术前皮肤准备 手术时间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间通风 器械消毒不充分 手术部位异物 外科引流 手术技术 止血不彻底 未消灭死腔 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