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docx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创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茶盒,发现茶盒的不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注重课堂氛围营造,创设轻松愉悦的研究环境。
在本课中,教师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创设轻松愉悦的研究环境。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体验到研究的快乐。
同时,教师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鼓励、赞扬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总之,XXX老师的《观察物体》这节课,不仅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教学实践,她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观察物体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创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来调整教材。
例如,在教授观察立体图形时,可以使用茶盒作为例题来进行教学。
首先,让每个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仔细观察茶盒的一个面,以留下初步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观察茶盒四个方向的图像,有目的地将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抽象成一个平面图形。
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充满趣味性,同时也能让学生理解到: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目的地组织观察和记录,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中研究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研究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让他们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并且让学生乐学、爱学。
《观察物体》评课稿.doc
《观察物体》评课稿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孙宇张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张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张老师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
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
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
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张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 ……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
可以说张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
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
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
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观察物体—看一看》评课稿
《观察物体一看一看》评课稿听老师的课在现场非常的舒服(但再看教学录像时,就有不同的feel,由于角度固定,远没有现场好,其实对于教研活动课的录像事宜笔者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过大凡要录课就要安排“专门”负责的老师把课录好,而不是架设一台摄像机搁在那儿就算啦,应该要根据需要选择录制的区域以及执行放大、缩小等功能的发挥,目的就是要让没到现场观摩的老师也如身临其境欣赏到好课的味道)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活,学生参与度高,笔者一直以来认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上好课的核心要素之一,参与的标志不仅仅是小组合作,还应该有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的机会, 独立展示的平台,独立享受教师评价的激励。
2能抓住学科的本质,课题主题《看一看》不仅仅只是看一看,还要树立联系和整体的教学思想,把北师大版一下“不同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和三上“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作一个对比分析,从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的不同作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确立;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能准确定位发展孩子们的那些能力和对核心素养的落地的确立(从之前的“连一连”到如今“画一画”,从“直观匹配”到“空间想象,还要把想的内容画出来”)。
本节课张老师紧紧围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对应的直观图,感悟”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为目标,无论学生画直观图还是想实物都做得比较好!3.学生达成度很高,笔者在巡视的过程中,围绕本节课教材的问题串3,在搭的实物图,让孩子们画出三个视图,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都是百分之百正确。
这真不简单呢?至于为什么会这么高的达成度,笔者思考了一下:一个小窍门就是先教会学生怎么看(这是关键,因为看错就会大有可能画错),然后教会学生怎么画(画图是要讲究细节的,教师要示范引领)。
4.小知识:专业要比别人多一点,老师们要知道三个视图的本质是什么?一一正面看、侧面看、上面看实质上是用从前往后、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两两垂直的三组平行线将物体投射到两两垂直的三个平面上得到的三个正投影图。
观察物体评课材料
《观察物体》评课材料1、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上颇具匠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对部分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猜想从任意选一个角度观察这个盒子,你能看到盒子的哪几个面?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初步体会到观察一个物体,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本课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要求学生画出每个面的平面图这是有难度的,但是有了前几个活动做基础,学生绝大部分都能完成。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从教学一开始,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观察一个长方体入手,再到观察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的重要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我们站在任意位置都不能看到物体所有的面,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并且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
3、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
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虽然有基础,但还是非常困难的。
教研《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2021
教研《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202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上午有幸听了罗胜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通过聆听罗老师的这节课受益匪浅, 《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
一、教态的自然和大气、交流亲切自然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启发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
通过组织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这是一堂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之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
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三、教学语言丰富,善于引导适时点拨,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层含义,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充分参与观察、操作、交流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应学生认知需要的操作活动——摆一摆,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观察物体评课
《观察物体》评课沈一小郑芬艳《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邵老师能够抓住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还是为学生提供想像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造者。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移物观察与固定观察)、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二度开发并重组教材,使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整节课邵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如:茶壶、长方体入手,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背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
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
邵老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1)观察无标志的实物,即站在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箱子,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箱子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箱子的三个不同的面。
书面评课稿
《观察物体》书面评课稿----庄四化合肥润安公学实验部09~10学年第一学期,我和王锡述老师一起合作了一节公开课《观察物体》,并由王锡述老师进行执教。
本节《观察物体》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教学了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学生初步学会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
本节内容继续教学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正确选择或描述出相应的视图;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能够依据同样的视图要求,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安排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纵观王锡述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1、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来看,较为全面、具体、适宜,重难点突出。
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在本课的设计上,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时间设计上,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比较恰当、合理。
教师的讲授时间和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时间安排上,教师活动的时间多了一些,学生活动的时间相对少一些。
如,在总结同一角度观察物体的特点时学生用的时间较少。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学生独立操作和同桌合作的教学形式。
练习时采用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5、板书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教态自然、明朗,富有感染力。
观察物体评课
《察看物体》评课稿《察看物体》一课的教课兰老师能够抓住实质,联合学生实质,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课环节,获得了较好的教课成效。
本课充足表现了教师不单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指引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仍是为学生供给想像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建者。
教课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向知识和认识察看方法,教师不单浸透了动与静( 多媒体动向展现 ) 、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互相转变以及相对论等思想,并且勇敢创新,二度开发并重组教材,使教课增加了无量的魅力。
整节课兰老师一直以高度的热忱,激起学生踊跃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察看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地点察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识从正面、侧面、上边察看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育学生着手操作、察看能力,初步成立空间观点。
同时经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1、从学生年纪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采纳教课素材时都采纳了学生所熟习的资料,如:杨桃、色子下手,采纳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成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指引学生进行思虑,就能很简单地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反面、左面、右边、上边和下边,同时学生也感觉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旁,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进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忱,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要素获取培育。
2、以人为本,亲自实践,自主探究,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
察看物体的课重在培育学生的空间观点,这需要大批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
兰老师教课中采纳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争做到生动开朗,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察看力争做到目的明确,反应实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加,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实实在在的体验。
( 1)察看无标记的实物,即站在不同的方向察看组合图形,进而得出结论:无论站在哪个地点,都不可以一次看完一个物体全部的面,可是起码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三个不同的面。
观察物体评课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兰老师能够抓住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还是为学生提供想像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造者。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多媒体动态展示)、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二度开发并重组教材,使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整节课兰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如:杨桃、色子入手,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背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
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
兰老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1)观察无标志的实物,即站在不同的方向观察组合图形,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三个不同的面。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教师评课杨新平:语言的进一步锤炼郝汇越:鼓励性语言比较少,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
毛海娇:小组合作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孙玲玲: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闫老师选择了一个故事《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闫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小汽车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
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孙文槐: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小汽车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王乐乐:闫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口味。
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 ……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
而且闫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崔玲玲: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闫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
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邢鹏:闫老师这节课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学生喜爱的小汽车这个玩具。
一开始让三个孩子站在小汽车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到电脑上看课件中的例题,孩子们再一次得到证实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龙形状确实是不一样的。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在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观察物体》这堂课后,我感触颇深。
这堂课就像一场精彩的视觉之旅,让学生们在观察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堂课的导入部分。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可真是有一手,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直接切入主题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小小的猜谜语游戏。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
”同学们一听,兴致马上就来了,一个个都争着抢答。
这个谜语不仅轻松地把课堂气氛给调动了起来,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今天的主题——观察物体。
我当时就想,这一招真是高啊,既有趣又有效!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姓名老师通过展示各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比如,一个可爱的小玩偶,老师先让学生从正面看,然后再从侧面看,最后从上面看。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描述着自己看到的形状,那场面可热闹了。
我注意到有个小男生,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一边看还一边不停地比划着,嘴里还念念有词:“哎呀,从侧面看,这个小玩偶的耳朵都看不到啦!”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在小组活动环节,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观察一个长方体盒子。
这时候,问题来了,有的小组同学之间争论得面红耳赤。
原来,他们对于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有不同的看法。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他们再次仔细观察,互相交流。
最后,同学们终于达成了一致,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争论和探讨是多么的重要,它能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
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动画和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变化。
比如,一个旋转的魔方,从不同的方向看,颜色的组合完全不同,这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在练习环节,老师设计的题目也是层次分明,既有基础的观察练习,又有一些需要开动脑筋的拓展题。
比如,给出一个物体从三个角度看到的形状,让学生们猜猜这是什么物体。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评课稿(15篇)《观察物体》评课稿1吴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后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如果仅仅是按照目标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吴老师巧妙的设计,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吴老师出示了包装盒的一个面,让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着又出示包装盒的两个面,有的学生还是没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兴趣提得很高的时候,出示三个面(答案揭晓)。
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自学-交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新授课伊始吴老师明确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指向性的自学,有效的提高了自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吴老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的长方体,并通过动态方式呈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从而跟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我有幸听了王老师所讲的“观察物体”一课。
王老师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还让学生明白要想真正的认清一个物体的全貌,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由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
因此,“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点,王老师开始以故事导课,引起学生的疑问“牛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展开教学。
王老师让4个学生分别从四个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大象”和“兔子”玩具,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总结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又继续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再观察“球”,从而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这一结论,解决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时时刻刻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成为“探索者”,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有成功、学的愉快。
在练习的过程中,王老师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从不同的方向拍下了一位同学的照片和小玩具的照片,让学生去辨认,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学生表现出来的“猜一猜”的热情很高,都乐于去猜,去想,把脑和口巧妙的结合了起来,为课堂也增添了乐趣;接着,又很好的抓住了学生喜爱“画画”这一特点,把观察和绘画、数学与美术有机的结合在一块儿,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老师手里的水杯的形状,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状在纸上画出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学生的热情很高,争着抢着说自己的成果,把课堂带到了高潮,使得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实现和满足。
总之,这次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听课是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我会珍惜每次听课的机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观察物体》评课稿
评闫海芳老师的《观察物体》评课稿评课人:秦保平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空间与图形P38 “观察物体”单元的第一课时。
通过观察长方体小药箱,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推理能力。
教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1、二度开发运用教材、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从观察单个立体图形(物体)到多个。
体验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通过拚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者选择了只完成例1的学习。
参考许多名师教学,他们都将例1、例2的教学安排在一课时内完成。
这样的设计是把观察单个立体图(物)和多个立体图(物)同时呈现,看似很有科学性,但从教材的运用和学生所得的角度看,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所得浅显、容易,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
虽然人人都获得了必需的数学,但没有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所以教者在如何运用教材例1来传承知识、启迪心智上颇费苦心。
分两个层面设计开发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来完成设计目标。
一层次面(基础层面,人人都必需学会的知识):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二层次面(学生潜能开发,挖掘教材发展个性学生。
)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学生观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见长方体的两个面后,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摸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每相邻的两个面共一条棱,所以十二条棱就有十二组这样的相邻面,而八个顶点就决定了有八组这样的三个相邻面。
观察物体评课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兰老师能够抓住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还是为学生提供想像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造者。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多媒体动态展示)、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二度开发并重组教材,使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整节课兰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如:杨桃、色子入手,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背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
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
兰老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1)观察无标志的实物,即站在不同的方向观察组合图形,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三个不同的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今天听了吴春红老师《观察物体》(三上)一课,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一.“自学—交流—运用”的教学模式,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工作室创建两年多来,朱玉如校长一直带领大家致力于“自学—交流—运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就是倡导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治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这在吴春红老师的这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无论是自学环节,交流环节,还是运用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学生学习时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元化。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的点拨引导,同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单向或双向的过程,而变成了多向的互动。
二.形式多样的操作体验,促进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
首先,本课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多次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另外,从这节课的整体上看,从一开始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到学生自学书本,再到讨论交流,操作验证,最后总结回顾,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
这些数学活动和学习方法的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多层次的教学安排,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培养空间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我们往往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可意会难言传的东西。
本课教学内容的文本性内容不多,需要教师以自己的目光审视,将教材深度解读,充分内化后,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进行传达。
吴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十分到位。
首先,吴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三位视图。
再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实物的三位视图,让学生知道,根据它们的特点,人们对于它们的正面的确定已经达成了共识,而一旦正面确定了,侧面、上面也就确定了。
接着,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寻找它们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让学生明白,通常我们把正对自己的面叫做正面,它不是确定不变的。
当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三位视图后,吴老师引导学生将视角从“面”过渡到“体”。
视角的开放,使学生对空间的感知维度增加了,但同时也增加了观察的难度。
学生不习惯于这样的观察方式,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成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发现从一个角度最多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吴老师在[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这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值得一提的是,她运用照相机和摄像机,先引导学生自主拍摄,再通过录像回放验证,使不同位置的学生看到了从同一观测点才能看到的画面。
同时照相机的定点观察到摄像机多角度观察,实现了从“面”到“体”的视角转换。
在学生观察发现“从一个角度最多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后,吴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
因为空间观念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用眼睛观察你能直接看到的,还要求能逐渐脱离实物,在脑海中建构你不能直接看到的图像。
吴老师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学生用两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之后,吴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继续在前面或后面添加一个,从正面看是什么形
状?继续在前上或下面添加一个,从上面看是什么形状?这时,此前对两个叠加的正方体的观察经验,给了学生想象的支撑,以之为扶手,学生的视觉在脑中获得了延伸。
我们不能奢望通过这一节课,就能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但从吴老师多层次、多形式的设计安排,无疑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