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虚劳”的产生原因

合集下载

虚劳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虚劳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虚劳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虚劳一、概述1.虚劳的定义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

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

2。

虚劳的源流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并提出治疗大法。

如“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

汪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

清代吴澄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3.《诸病源候论》所论五劳、六极、七损的概念五劳:肝、心、脾、肺、肾五劳。

尚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五劳者。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七损:阴寒、阴痿、里急、精连连、精少、精清、小便苦数。

4.{理虚元鉴》中冶虚有三本”的论述汪绮石《理虚元鉴》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本矣”。

二、病因病机1.虚劳的常见病因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但就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主要有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烦劳过度,损及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失治误治,损耗精气五个方面。

2.虚劳的病理性质、病机和转化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是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

而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于五脏。

中医内科虚劳

中医内科虚劳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临床较为常见。

中医药在调理阴阳、补益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

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

如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

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

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

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

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

清代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说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

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

《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

中医关于“虚劳”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虚劳”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虚劳”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均可成为虚劳。

《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云:“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

一、病因1.先天不足包括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衰弱、素体阴阳偏盛偏衰。

如父母体虚、胎孕失养、生育过多、喂养不当等,使察赋不足,精气不充,体质不强,易患疾病。

且患病后易致久病不复,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发为虚劳。

2.重病久病,失于调理罹患大病重病,邪气偏盛,耗伤脏气,气血阴阳亏损,或久病迁延不愈,精气耗伤,或病后失于调养,正气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久病而成虚劳者,可因病性差异造成不同损伤。

如热病日久,耗伤阴血;寒病日久,伤气损阳;瘀结日久,新血不生,阴血暗耗。

如此迁延,阴精或者阳气受损难复,导致虚劳3.误治失治辨治失误,或用药不当,可使精气损伤。

如苦寒太过,损伤脾胃,耗伤阳气燥热太过,损耗津液;攻伐太过,伤阴耗阳。

误治失治亦延误救治时机,加重阴精、阳气耗损,更使正气难复。

不当使用金石、虫类、有毒之品,或长期、过度接触化学有害物质,使阴精气血耗损,渐成虚劳。

4.烦劳过度,损伤五脏烦劳过度,因劳致虚,日久成损,以劳神过度及房劳为多见。

如优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过度劳神,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两伤,气血亏损,久则成劳或早婚多育、恣情纵欲、房事不节、频繁手淫等,易致肾精亏虚,肾气不足,阴阳两损,渐成虚劳。

5.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饮食偏嗜,营养不良,或饮酒过度,均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满养,日久形成虚劳之病。

二、病机1.虚劳病证,门类繁多,病机复杂,总括起来,基本病机为五脏气血阴阳的亏损。

幼年患虚劳者,常以先天为主因;成年以后患虚劳者,常以后天为主因。

虚劳虽有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的不同,而其病理性质,以本虚为主,表现为气、血、阴、阳的亏损,可兼见同病。

什么是“虚劳”看看中西医怎么说中医西医气虚虚劳

什么是“虚劳”看看中西医怎么说中医西医气虚虚劳

什么是“虚劳”看看中西医怎么说中医西医气虚虚劳病例:1.“医生,我最近经常头晕目眩,没走几步路就很喘,感觉很没力、很‘虚’。

”病人无神地说着他的困扰。

这个病人,脸色苍白没有光彩,动作缓慢,说起话来没有元气。

检查眼结膜发现白而无血色’初步认为是贫血症状。

2.“我最近都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一直做梦,有睡等于没睡。

每天昏昏沉沉的,头痛,心脏感觉一直在跳,人很‘虚’。

”这个病人因为长期失眠,导致精神不好、头痛、心悸,是属于睡眠障碍。

一般人对“虚”的表达,指的就是虚弱、不足的意思。

“虚弱”常见的表现如体弱久病、呼声短促、身体消瘦.“不足”则常见于营养不良、睡眠不足、贫血等症状。

“虚”在病患的认知中,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怕冷。

常见症状有四肢冰冷、畏寒,尤其是冬天常见于女性。

中医怎么说“虚”在中医里总称为“虚劳”。

凡是身体虚弱,久病不愈,营养不良,日渐耗损元气,产生各种慢性疾病,这些情况就称做“虚劳”。

既然称做“虚”,为什么要多加个“劳”呢?在中医里,病久体弱我们叫做“虚”,久虚不愈我们称为“损”,虚损日久则成“劳”。

所以虚、损、劳指的就是虚弱病情的发展,现代则只用“虚劳”来总括“虚、损、劳”的疾病。

虚劳在中医里可以概分为气虚、血虚、阳虚和阴虚四类。

我们简单地来看一下这四个症候。

“气虚”:其症状可见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声音低微、疲劳、消化不良,食欲不佳、畏寒、流汗。

“血虚”:可见烦躁、失眠多梦、心悸、头晕、眩晕等症状。

引起血虚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营养不良、贫血或其他的慢性疾病造成。

“阳虚”:可见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容易流汗、食而无味、易腹痛腹泻、小便多、腰酸背痛。

“阴虚”:症状多见口干舌燥、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头痛、眩晕、耳鸣、便秘等。

西医怎么说在西医的观点来看,“虚劳”并没有对应的疾病。

依照中医“虚、劳、损”的病程变化来看,虚劳指的就是疾病的慢性病程变化。

“虚劳”并不是代表某一种疾病,应该指的是各类疾病造成虚弱变化的状况。

虚劳中医名词解释

虚劳中医名词解释

虚劳中医名词解释
虚劳是一个中医名词,指的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脏腑阴阳气血严重亏损,久虚不复的多种慢性衰弱病证的总称。

西医常常提到的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虚损症候,以及一些重病后期的恶液质状态等都可以参考虚劳的概念。

虚证意味着人体功能不足,需要有补有泻,以达到人体各方面功能平衡。

中医治疗虚劳有六法,包括平补、峻补、温补、清凉、攻下和房事疗法等。

需要明确辨证,把握尺度,盲目进补大多有害无益。

此外,虚里是一个中医名词,传说是胃之大络,位于人体中间,百汇到会阴的一条直线上,在背上也有一个穴道。

中医关于“虚劳”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虚劳”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虚劳”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虚劳
1.虚劳是多种慢性虚弱性证候的总称,由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引发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久虚不复而致病。

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损为目。

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五脏相关,虚劳常形成五脏交亏,相互转变的情况,但皆以脾肾为主。

补益为虚劳的基本治则,根据病性的不同,分别选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依五脏病位的不同用方遣药。

虚劳要重视调理脾胃,对于虚中夹实者,治疗当补中有泻,补泻兼施。

2.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病情持续,短期不易康复。

预后与脾肾的盛衰、致病因素的解除,以及能否得到有效治疗、护理是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若治疗不当,气血阴阳俱虚,累及多脏,脾肾俱败,预后不良。

二、虚劳的日常防控措施
1.消除并避免诱因是预防虚劳的重要措施。

因此,须顺应四时,调节情志,不妄劳作,保养正气,以防止病邪侵袭。

2.对已病患者及早施治,防治病情传变。

治疗以固护脾肾为本,积极照顾未受邪之脏。

此外初愈之时气血未充,谨防调治不当而致反复。

3.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虚劳患者易感受外邪,应尽量
减少外邪感触。

饮食调理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佳,戒除烟酒,少食辛辣厚味、滋腻、生冷之物。

起居规律,动静结合,节制房事,劳逸适度,调畅情志,均有助于虚劳的康复。

虚劳的中医证型

虚劳的中医证型

虚劳的中医证型虚劳的中医证型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疾病分类,它反映了人体在长期劳累、过度消耗精气之后所呈现的一系列病理表现。

虚劳的中医证型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

在现代社会,虚劳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尤其是在接受高强度工作压力和长时间精神紧张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因此,对虚劳的中医证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虚劳的中医证型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虚劳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指人体因为长期的劳累、情志不和、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精气耗损,出现气衰、血亏、阴阳失调等病理变化的情况。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阴、阳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平衡和协调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虚劳则是导致这些物质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虚是虚劳的主要证型之一,它表现为人体的气虚不足,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等症状。

气虚的病机主要在于气的生成不足、输布无力,导致运化失司,脏腑功能受损。

在治疗气虚证型的虚劳时,中医医师通常会采用扶正固本、益气固表的方法,以调整人体气机,增加气血生成,恢复脏腑功能。

血虚是虚劳的另一种重要证型,它表现为人体的血液不足,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贫血、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等症状。

血虚的病机主要在于血的生成不足、失于滋养,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

在治疗血虚证型的虚劳时,中医医师通常会采用益血养血、调理气血的方法,以促进血液生成、滋养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阴虚是虚劳的另一种常见证型,它表现为人体的阴精亏虚,导致阴阳失衡,出现口干咽燥、四肢烦热、消瘦乏力等症状。

阴虚的病机主要在于阴精耗损、失于润泽,导致阴阳不调、气血不足。

在治疗阴虚证型的虚劳时,中医医师通常会采用滋阴清热、滋阴养阴的方法,以补充阴精,调和阴阳,恢复人体平衡。

阳虚是虚劳的另一种重要证型,它表现为人体的阳气不足,导致阳虚阴盛,出现畏寒肢冷、泄泻腹泻等症状。

气虚、血虚、肾虚,关于虚劳的知识请看这

气虚、血虚、肾虚,关于虚劳的知识请看这

气虚、血虚、肾虚,关于虚劳的知识请看这虚劳,中医病症名,又称虚损,是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

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虚劳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中医虚劳进行辨证论治,而且往往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临床较为常见。

所以今天我写一下虚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分症论治。

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临床表现我只做简单介绍,分症论治部分会做特别详细的介绍,因为中医药在调理虚劳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而且这是和我们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部分,这部分知识对于我们养生保健还有治病方向都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虚弱无力身体沉重困倦一、【虚劳的病因病机】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

《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这部分内容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非常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简单来说,引起虚劳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禀赋薄弱:多种虚劳证候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密切相关。

禀赋薄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生条件,比如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母体怀孕过程中,孕育不足,早产;出生后喂养失当,营养不良,水谷精气不充等。

这些先决条件都属于禀赋薄弱。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的人,身体底子差,容易患病,并且病程缠绵,不容易好,慢慢导致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从而发展为虚劳。

2.烦劳过度:强度过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都属于烦劳过度的范畴,有损健康,因劳动强度大导致身体亏虚,日久而成虚劳。

在烦劳过度中,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

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神过度,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久则形成虚劳。

而早婚多育,房事不节,频犯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久则形成虚劳。

虚劳病辨证论治

虚劳病辨证论治

虚劳病辨证论治虚劳病又名“虚损”, 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在近代大多数中医文献中, 虚劳的概念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 以脏腑虚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症的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

此概念的特点是多因、多证、多虚, 治疗也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病因病机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 就临床所见, 引起虚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禀赋薄弱, 体质不强: 多种虚劳证侯的形成, 都与禀赋薄弱, 体质不强密切有关。

而父母体虚, 遗传缺陷, 胎中失养,孕育不足及生后喂养失当, 营养不良等因素, 是造成禀赋薄弱, 体质不强的主要原因, 在体质不强的基础上, 易于因虚劳致病, 或因病致虚, 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

烦劳过度, 损及五赃: 《景岳全书. 虚损》对劳倦致病作了正确的论述。

适当的劳作, 为人们正常生活之必需, 但烦劳过度则于人体有害, “不知自量, 而务从勉强, 则一应妄作妄为, 皆能致损”。

早在《素问.宣明五气篇》即指出: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

”《医家四要.病机约论》也指出: “曲运神机则劳心, 尽心谋虑则伤肝, 意外过思则劳脾, 预事而忧则劳肺, 色欲过度则劳肾。

”在各种损伤之中, 尤以忧郁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及早婚多育, 房劳伤肾, 较为多见。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暴饮暴食, 营养不良, 嗜欲偏食, 饮酒过度等原因, 都会损伤脾胃, 使其消磨水谷, 化生精微、长养气血的功能受到影响。

若脾胃长期受损, 必致气血来源不足, 内不能和调于五赃六腑, 外不能洒陈于营卫经脉, 而渐致虚劳。

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或大病之后, 邪气过盛, 脏气损伤;或热病日久, 耗血伤阴; 或寒病日久, 伤气损阳; 或瘀血内结,新血不生; 或因寒邪久留, 耗伤正气; 或因病后失于调理, 正气亏损难复等, 都会使精气耗伤, 由虚致损, 逐渐发展成为虚劳。

跟我学中医虚劳——脏腑的气血阴阳有亏损

跟我学中医虚劳——脏腑的气血阴阳有亏损

跟我学中医虚劳——脏腑的气血阴阳有亏损本公众号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508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被总称为虚劳。

虚劳是中医内科中涉及的内容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

凡属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的范围。

病因1.禀赋薄弱,素质不强:先天不足,体质薄弱,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于久虚不复,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为虚劳。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烦劳过度,因劳致虚,日久成损。

尤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不调,食有偏嗜,营养不良,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导致脾胃损伤,日久形成虚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大病时,正气短时难以恢复,加之病后失于调养,每易发展成劳。

久病迁延失治,日久不愈,或产后失于调理,正虚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由于诊断有误,或选用治法、药物不当,以致精气损伤,既延误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从而导致虚劳。

病机虚劳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虚,病损主要在五脏。

一般来说,气虚以肺、脾为主,但病重者每可影响心、肾;血虚以心、肝为主,并与脾之化源不足有关;阴虚以肾、肝、肺为主,涉及心、胃;阳虚以脾、肾为主,重者每易影响到心。

病变的脏腑涉及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诊断依据1.主要症状:形神衰败,身体赢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

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

2.病史: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其他病证中的虚证。

4.相关检查:一般常选用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线摄片、免疫功能测定等检查。

【名医话临床】栗德林:虚劳中医辨证论治

【名医话临床】栗德林:虚劳中医辨证论治

【名医话临床】栗德林:虚劳中医辨证论治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指以脏腑气血阴阳虚损为主要病机,以慢性虚弱性证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因包括禀赋薄弱、体质不强,早衰过衰、正气虚弱,房事不节、耗伤真元,烦劳过度、五志过极,饮食不节、气血匮乏,久病大病、耗伤正气,失治误治、损耗精气,终至五脏劳伤、气血阴阳虚损。

起病多隐匿、缓慢,偶有明显、急骤发病者。

病位在肝、心、脾、肺、肾五脏,病性以气血阴阳虚损难复为特点,亦可夹杂气滞、血瘀、痰凝、外感等相因为患。

病势发展呈进行性,可上病及下,下病及上,五脏、气、血、阴、阳一损,渐及俱损。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根,脾肾虚损是病机转化的主要环节。

初起多见气虚,久则入血,气血两亏。

晚期正虚邪实,可致病情危笃甚至死亡。

西医学中的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功能衰竭性疾病出现“虚劳”症状表现者,如心、肺、肾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严重贫血,晚期肿瘤,晚期结核,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表现的严重虚损证候,可参照虚劳辨治。

病案一张某,女,44岁,2010年3月4日初诊。

现病史:近几年来渐贫血,血红蛋白8.2g/L,诊断为地中海贫血。

四末发凉,经期延长,血量较多。

B超:子宫肌瘤。

黄白带较多,味大,纳呆,时胃脘胀痛。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细数。

处方:归脾汤合完带汤加减。

党参20g 白术15g 黄芪40g 当归15g炙甘草15g 茯神15g 远志15g 炒枣仁20g木香10g 桂圆肉15g 大枣15g 山药20g黄柏15g 炒地榆50g 苍术15g 煅龙骨煅牡蛎各20g车前子(包)30g 半夏15g 炮姜12g 炒菜菔子2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0年3月11日。

四末渐温,食欲较前好转,食后胃脘胀满减轻,白带减少,二便正常,睡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继服前方14剂。

三诊:2010年3月25日。

手足温,纳食正常,二便正常,月经已来,经量较前减少,白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133虚劳的各种表现与原因(下)

133虚劳的各种表现与原因(下)

133虚劳的各种表现与原因(下)今天我们继续虚劳病的概述条文。

脱气的表现原文第十一条: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这一条论述的是脾肾阳气虚衰的脉证。

首先说的是脉象,沉小迟,沉是在里,小是细,通常表明血虚,迟通常表示有寒,沉小迟的脉象表明脾肾都阳虚,这是阳虚程度比较严重的情况,就叫做脱气。

《医宗金鉴》说:脱气者,谓胸中大气虚少,不充气息所用。

接下来说了脱气的身体表现有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

疾行则喘喝,就是稍稍跑一跑就呼哧呼哧的喘气,这是因为肾阳虚不能纳气所导致的;手足逆寒,也是肾阳虚不能温煦四肢;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这就是中焦脾胃的问题。

脾阳虚而使得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消化能力不行,所以吃了东西之后总觉得肚子胀,没消化,严重的还会有大便不成形,甚至拉肚子的情况。

肾阳虚表明先天元气已经虚衰,而脾阳虚则意味着后天之气无法及时补充,因此气血来源不足,就形成了虚劳病,而这种虚劳病很难恢复,就命名为脱气。

革脉意味着什么?原文第十二条: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这一条论述了革脉作为虚劳症的诊断指标之一的理由。

首先,条文解释了什么是革脉。

革脉是弦而大的脉象,但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弦和大的脉象。

如果是弦脉,就是脉有点硬,稍稍有点勒手的感觉,按上去就感觉脉绷成一条琴弦一样,这是弦脉。

革脉的弦也是勒手感,但弦脉不论轻按还是重按,感觉都差不多,而革脉的弦,重按就不会那么紧绷了,所以说“重按则减”,这种脉象主寒。

大脉应该是洪大有力的脉象,但革脉的大,更像芤脉的大而中空,而不是洪大有力,所以说“大则为芤”,这种脉象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这是主虚的脉象。

这两种脉象结合在一起,就称为革脉,也就是既虚又寒的脉象。

革脉是外强中干的脉象,就如同按鼓皮上一样,表明病人精血亏损,既阴气大伤,又有虚阳外浮的情况。

中医虚劳名词解释

中医虚劳名词解释

中医虚劳名词解释
中医虚劳是指人体虚弱疲劳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肢体无力等症状。

虚劳多由长期劳累、过度疲劳、情绪不稳定等原因引起,导致人体精气衰弱、阴阳失衡。

中医将虚劳分为虚劳内伤和虚劳外感两类。

虚劳内伤多因劳累过度、不合理的饮食、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功能紊乱而引起。

虚劳外感则是指在劳累或长期受寒湿邪气侵袭后,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容易感冒等症状。

中医治疗虚劳主要从调理脾胃、补益气血、调节阴阳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药物,同时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来促进气血的循环和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虚劳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取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情绪的调节,避免压力过大;适度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等。

总之,中医虚劳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合理的中医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虚劳病机

中医虚劳病机

中医虚劳病机
虚劳病是指由于长期过度劳累、饮食不当、情志不遂等原因,导致体内精气神耗损过度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的一类疾病。

中医将其归纳为“虚证”范畴,主要特征为气虚,元气外泄,而且常常伴有精神疲乏、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虚劳病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不当:长期饮食不当、好酒贪食、暴饮暴食等都容易导致体内营养不良,造成机体虚弱,从而导致虚劳病。

2. 情志不遂:长期的压抑、愤怒、悲伤等负性情绪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工作、学习环境压力增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等情况下,容易引发人体虚劳病。

3. 过度劳累: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身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容易让体内各种营养物质耗损过度,从而导致虚劳病。

4. 环境因素:大气环境污染、电磁辐射和工作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身体过度疲劳,也可以导致虚劳病。

针对虚劳病机,中医建议人们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调节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饮酒、贪吃、暴食等不良习惯。

2. 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调节“气虚”的体质,避免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对身体造成损害。

3.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4. 注意健康环保,避免环境污染,关注电磁辐射,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与饮食环境。

总之,虚劳病机是由多个方面因素造成的,需要人们从多个角度去预防和治疗。

中医养生是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药物、食疗、针灸、按摩等多种方式来治疗虚劳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损又称“虚劳”,是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

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脏腑虚亏而成的疾患,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

虚损的病因虽多,归纳言之不外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七情六欲,五志过极;二是饮食劳倦;三是禀赋不足,久病不复以及产后失调。

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都证实,情志的异常波动是导致心身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或直接原因,而个体的心理素质(包括人格特征)和生理机能状态(包括体质特点)是心身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源。

虚损涉及气血阴阳、五脏,总以缠绵不愈、诸虚不足为其特征。

气虚者多见肺脾虚损,症见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作气短,自汗心烦。

肺气虚者,常表现为对气候寒暑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差,易罹外邪内侵。

血虚者多见心肝虚损,症见吐血便血,或妇女崩漏,头晕眼花,或成干血痨。

阳虚者多见脾肾虚损,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阴虚者多见肺肾虚损。

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肾阴虚者,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数。

虚损是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总称,临床表现复杂,其虚损的部位、病情因人而异。

但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故病理上每每互相影响,辗转传变。

临床表现彼此交错,或阴阳两虚,或气血同病,或五脏交亏,而同时伴随有脏腑、阴阳、气血的亏虚。

其中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的亏损,则是虚损病机的主导环节。

肝肾虚者,妇女常以月经不调或停闭,男子常以遗精、滑泄、阳萎、性情急躁为最初症状。

脾胃虚者,则以长期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大便不实,倦怠无力为常见症状。

气虚阳虚,患者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同时生活中也容易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并且不爱说话,身体以及精神都感觉疲乏,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晕厥的情况。

如果是属于阳虚的情况,那么除了表现有上述的气虚症状之外,身体还容易出现四肢畏寒以及盗汗的情况,脉象上也是更加的沉缓,舌苔也是表现为苍白色。

如下:
如果是属于心气虚,那么除了常见的气虚症状之外,身体也容易出现气短胸闷以及心悸的情况;
如果是属于脾虚的情况,那么身体就出现中气下陷的症状,常见的有腹胀、拉肚子以及气短乏力的情况;
如果是属于肾阳虚,那么身体以及四肢都会感觉寒冷,只要稍微运动一下就会出现气短的情况,也有一些患者是表现为五更泻。

气阴两虚
如果患者的身体是出现了气阴两虚的情况,那么除了常见的气虚症状之外,身体中也会出现一些阴虚的症状,例如口干舌燥、便秘、烦躁、乏力、舌苔发红以及尿少等等。

如下:
如果是心气阴两虚,那么身体就会出现胸闷气短以及心悸的症状。

如果是属于肾阴阳两虚,那么患者的表现为头晕眼花、耳聋耳鸣还有腰膝酸软、疲惫健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