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四、经验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经验学习具有下列基本性质: 1. 学习是个人的全部投入,是情感和认知的完全投入。 2. 学习是自我导向的,虽然刺激和引导来自外界,但是探 讨问题及延伸学习的范围、知识的保持和理解则有赖于个人 内在自发的力量。 3. 学习的结果是“著乎心,布乎四肢”,造成学生行为、 态度甚至人格的改变。 4. 学习的结果由学生自己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根据学生的 差异而有所不同。 5. 学习的本质是意义,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一旦发生了,教 材中对学生有意义的部分就会立即被纳入个人完整的生活经 验中。
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affectiveneed),使他能在认 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学生的情感需 求,是指他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多方 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 方面律己、待人、处事所需要的能力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二、价值教育
价值教育作为道德教学的代表,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 生的六种能力:沟通(communication)、移情(empathy)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批判(criticism)、决 策(decision)和个人一致(personal consistency)。
(三) 纽约市理性-情绪治疗的生活学校
师生的治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亲善;评估;教导一些解决情绪问 题的技巧;练习解决问题的技巧;评估其改变及技巧的获得。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本章要点
1.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 简述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的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教学应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我国教育引介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历史背
景
纵观历史,我国自古提倡的儒学教育也 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无论是孔 子的“有教无类”,董仲舒的“性三品”, 魏晋的“玄学”,还是宋明理学所探讨的 “礼”和“性”,都是关注“人”的本身, 但明显偏重道德修养的自省。它不像西方人 本主义教育那样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 自然科学的教育。因而,在这种儒学教育下, 古老的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未能一直站在 科学技术的顶峰。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缘起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内涵 四、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特点 五、人本主义教学观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六、前景展望
人本主义教学观
在教学内容上,主张重视道德教育,重视学 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教育;
20世纪70年代后
出现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从外在于人本身发展的 目的出发,片面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 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忽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 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 “机器”。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学关系被简单化为:我讲 你听,我问你答的单向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 是灌输一接受;学生学习方式是听讲—背诵—练 习—再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被充分地挖掘,而学 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 性、创造性丧失
第三,简单化,存在“假性”改 革。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初期易 犯的错误。
第四,形式化,学生主体地位没 有真正确立。这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在 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最多最主要的 问题。
第五,过于追求以学生为本。
六、前景展望
如上所述的种种问题,我们看到,新型的教学观念 和教学方法,并不是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 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 全转变和消失的。即使是对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不顾 教学实际情况的刻意模仿,也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人本主义教学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得到完全 的推行必定要经过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 责无旁贷,必须全面理解新课程中所蕴涵的全新理念和 要求,将人本主义教学观落实到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 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让改革 流于肤浅,真正实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
研究方法:概念辨析
1987年—1999年
借鉴和发展阶段
“素质教育”
1987年《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经典型描述 1997年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素质教育&人本主义思想 内在一致性 研究方法:实践法 观察法 经验总结法
1999年至今
完善和成熟阶段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
80年代以来
改革和逐步发展时期
1981年,“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成立
1983年,《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 行》 大约从8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的教育开始表 现出一种以人本主义的课程理论为基础,对 传统的学科课程理论进行改造的融合倾向
研究方法:反思Biblioteka 经验总结的方法国内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历史发展
引进和形成阶段 1979—1987年 借鉴和发展阶段 1987年—1999年
国内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历史发展国外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历史发展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鼎盛时期整个70年代改革和逐步发展时期80年代以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步形成时期罗杰斯1969年学习的自由明确提出与教育目的一致的课程目标即培养完整的人布鲁纳1971对教育过程陈述过的合理的结布鲁纳1971对教育过程陈述过的构主义观点进行了自我批判
完善和成熟阶段
1999年至今
1979—1987年
引进和形成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1978)传入的,出现许 多介绍人本主义思想的译作
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马斯洛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第三种思潮:马斯洛心 理学》(弗雷克.戈布尔) 许奎生译(1987年版)《动机与人格》(马斯洛著)
教育心理学第7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将“采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1. 教育目标 要把学生培养成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目标在 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自由人”。 2. 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有两种: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认 知学习=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有意义学习 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不同(表7-1)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是人本主 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心理学第三势 力的领导人 1. 教育目标论 性善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 这种潜能是人的内在价值的核心。自我实现 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 内在学习论 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内在学习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 3. 需要层次理论 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 个层级。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的条 件下, 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 底层的四种需要归为缺失需要,上面的三种高 层次需要归为成长需要。
பைடு நூலகம்
成功的教学不是在於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在於教师能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从而 获得意义。 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於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 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知识)、情(情 感)、 意(意志或动机)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 其健全人格。 故康布斯之教育思想即为全人教育之理想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张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势力 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反对精神分析 本能的生物决定论 研究整体的人,正常的人
人本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引言人本主义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关注个体需求和人际关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提倡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道德意识。
本文将探讨人本主义课程的基本原理、教学策略和实施效果。
人本主义课程的基本原理人本主义课程的基本原理是以人为中心。
它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的需求、兴趣和潜能。
人本主义课程重视个体差异,强调将教育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人本主义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人本主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人本主义课程强调社交和情感发展。
它认为社交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整体成长至关重要。
人本主义课程通过合作学习和团队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的发展。
人本主义课程的教学策略人本主义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来实施其基本原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本主义课程教学策略:1.问题导向的学习:人本主义课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答案的方式来推动学习。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但更多地是充当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2.个性化学习:人本主义课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教师会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3.合作学习:人本主义课程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合作学习可以提供学生之间的支持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智力的发展。
4.项目学习:人本主义课程倡导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参与项目,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人本主义课程的实施效果人本主义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孙莉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创立的,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此流派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
人本主义的课程观主张,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自我实现的个人。
因此,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学生间情感的交互作用,允许学习者犯错误,鼓励学习者去实验,去表现自己,去发现自己。
强调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
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的理解。
人本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如下:一是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
人本主义提出的“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
具体地说,完整的人是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人,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二是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
强调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一个重要特色;三是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然而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
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个人意义。
因而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材料的关系,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学习的内容、材料是学生所关心的,能够打动学生的感情,推动学生去行动。
它不但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意活动,它涉及整个个性的发展;四是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为了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意教育的统一,实现儿童人格的整体发展,人本主义者设立了并行课程。
人本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是指一种关注个体发展和全面人类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法。
人本主义课程论强调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感、道德和社会认知能力,使其成为有自我意识、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纳入教育过程之中。
人本主义课程论主张将人的全面发展与个人意义、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和实践体验,获得个人成长和社会参与的能力。
这一理论框架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激情,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人本主义课程论也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学习者,关注个体差异和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思维和道德发展。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应学习
和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人本主义课程论是一种强调个体发展和全面人类发
展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法,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重视培养学生的真知情爱、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本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一、人本主义课程论产生的背景人本主义课程论(Humanistic curriculum orHuman-centered curriculum)又称人性中心课程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到目前已经发展为更加完善的一种新的课程观。
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论,是在抨击“学问中心”课程论的“非人性化”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从教育本身的角度来看,其内涵也从知识向“人性论”在不断发展,使每个人都得到他所能达到的充分完善,使个体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二、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三、1.国外人本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发展(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步形成时期在社会人士对结构课程“非人性化”的抨击和结构主义课程论者的自我反省下,人本主义课程论迅速兴起。
(二)整个70年代:鼎盛时期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很多相关著作。
譬如:全美教育协会的《70年代的课程》,提出了改革的构图:“人本主义课程论主张,学校的职能是使人充分地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人,而决不能只是提供人力资源”。
(三)80年代以来:改革和逐步发展时期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回到基础学科”的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强调教育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读写算,显示出促进“基本的智力训练与学术性学科教学”的倾向。
可以说是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批判。
2. 国内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历史发展(一)1979一1957:引进和形成阶段人本主义课程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传入我国的,之后对我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80年代末有许多介绍人本主义思想的译作,如林方译(1987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斯洛著)等。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相关思想的学习阶段,主要是对国外译著的学习和整合。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概念辨析。
(二)1987一1999:借鉴和发展阶段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正式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胡丽芳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
1、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智商高达194的天才,伟大的先知。
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我们熟知他是因为他提出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
它们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包含爱与被爱,归属与领导)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safety need)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esteem need)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2、罗杰斯,美国心理学家。
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罗杰斯长期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强调课程应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课程理论。
这种理论的出现,是为了克服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的弊端,强调课程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个人经验的整合。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整合。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情感和认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将情感和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协调发展。
3.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4.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5.强调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引导者。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引导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其次,它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和社交能力。
第三,它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第四,它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人本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简介人本主义课程是一种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并关注学生的情感、社交、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人本主义课程的原则和方法,并分析它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人本主义课程的原则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课程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各自的兴趣、天赋和学习方式。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人本主义课程倡导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辅助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3.关注情感、社交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人本主义课程认为学生的情感、社交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同样重要。
通过情感教育、合作学习和道德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人本主义课程的方法1.个性化教学: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2.合作学习:人本主义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增进彼此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项目学习:人本主义课程提倡项目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和探究的方式完成真实的任务。
这种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反思和评估: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评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人本主义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人本主义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人本主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3.课程结构的组织
• 学校课程结构的组织要注重“整合” • 内容:①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 的吻合;②情感领域(情绪、态度、价值) 与认知领域(理智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③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
4.课程的实施
• 实施方式:“合成教育”、“价值澄清”、 创造活动法、人际交往训练法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实际成效及影响
• 2、主要著作有《动机论》、《自我实现的人》、 《动机与个性》、《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 《科学的心理学》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 。 • 3、重要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
1、马斯洛的教育目标论 •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开发潜能,完 善人性,成为世界公民。 2、马斯洛的内在学习论 • 外在学习 • 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 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 种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极大 地震撼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的自由被 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个别化”、“个 性”、“主体性”等教学思想逐渐从传统 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禁锢中解 放出来。 • 助长了反理智主义,造成学生学力低下、 纪律涣散。过分夸大人的自然潜能的作用, 忽视社会对学生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的 必然制约的一面。
心理学背景: 行为主义的片 面性;精神分 析的人性恶的 观点。
• 科学主义: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 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 行为主义对人性的解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 在环境因素决定的,人的反应(行为因素)是由 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而对刺激反应的后果,又 将决定后续的反应(后效强化作用)。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Page 4
人本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
(A.H.Maslow)
(Carl Rogers)
罗杰斯
(bs)
库姆斯
Page 5
思想基础
马斯洛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
四个共同特征
存在主义哲学
Page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马斯洛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1、马斯洛的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 高峰体验与存在性认知学说 价值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产生背景 思想基础 基本观点
影响及评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age 2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的改革 进步主义(实用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经验 的学习 后果:学生学业水平下降 要素主义——注重“文化要素”的学习,片面强调学 科课程 后果:忽视学生的兴趣 ,课业繁重 结构主义——基本原理和概念,发现学习 后果:课程难度增加,教育质量下降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的兴起。
Page 25
消极:
1.助长了反理智主义; 2.造成学生的学业成绩低下,学校纪律涣散; 3.夸大了人的潜能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对学生的制约性的一面; 4.技术操作性差,在实践上不够理想。
Page 26
参考文献:
顾书明.现代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廖哲勋,田惠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4 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04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133 黄清.美国人本学派教学改革的设想与评价.外国教育资料,1992(5) 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175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是课程研究者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课程问题所做出的各种理解和思考,它是课程研究者世界观、教育观和方法论的反映。
课程理论流派是课程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对课程理论认识的某些趋同反映。
主要有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几大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任何课程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教育环境。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主要基础的课程流派,是课程理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课程理论,对世界教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等,主要代表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经验与自然》、《经验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生产力高度发展使劳动力的结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国的技术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率已经由19世纪末的30%上升到20世纪前半叶的50%,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成为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人们信奉“有用即真理”的哲学观,普遍“务实”,关注“实惠”,当时美国公民送子女求学,也主要是把学校教育作为获取足够面包和牛油以满足生活的一种实用手段。
1这种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美国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过去盛行的赫尔巴特主义依然强调“主知”,注重“形式教育”,与美国公民强烈的就业要求等社会需求形成巨大反差,最终导致规模宏大的以“探讨民主、科学、进化和工业制度对于教育的意义”为主题的进步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促成了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的萌芽。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课程组织应该心理学化。
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学。
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这也是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PPT课件
床治疗》(1939)。
• 1940年
成为俄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45年
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一个咨询中心,同时
期担任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 1946-1947年
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1957-1963年
在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心理学,在此期
间他撰写了他最畅销的一本书《论人的成长》(1961).
.
10
• 学习过程:强调意义学习
•
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
时, 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 意义学习
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 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
中, 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 自
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 提出自己的问题, 确定自己的学
习进程; 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 罗杰斯还用“自发
评价)。
.
15
• 不足之处:
•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否定了教师的作用;
• 过于相信学生的潜能、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能力,忽视了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制约;
• 轻视知识教学, 轻视理性的作用(认为没有任何可靠的知 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
•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主要是在理论上进行探讨的, 其出发点 脱离了社会生活, 忽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罗杰斯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 形
成了独特的人本主义教学论观点。
1
教学目标
2
教学模式
3
学习过程
4
5 6
.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课件
0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的教学实践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学习者需求分析
在课程设计之初,需要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 们的学习目标、兴趣和背景,以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
学习者参与决策
鼓励学习者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使教学设计更加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与启示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概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强调人的整体发展
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和发展 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 志等多个方面。
倡导自主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教育 者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创新精神。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01
02
03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 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 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不 同学习需求。
情感教育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 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 智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果和心理健康水平。
0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的基本原则
自我实现的观点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追求成长、 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过程。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和需要 ,学习应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 现。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 ,提供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的 学习环境和资源。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简介
1、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 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运动 的发起者之一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 要代表,第三势力的重要领导者 。 2、主要著作有《动机论》、《自我 实现的人》、《动机与个性》、《在 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科学的心 理学》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 。 3、重要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 我实现理论
4、自由学习的促进方法 P187
5、学生中心模式
强调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 教师为学生而教。 并将非指导咨询理论引进教育领域: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13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1、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肯定人的情感、情绪和感情的 重要性,坚持课程从“面向完整的学生”这一立场出 发,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 和行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以人为中心课程的特点: 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 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挥; 承认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成熟者的研究活动有重大的质 的差异; 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 起来。
5
一、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不同的人既然对同一事实产生不同信念,该事实对不同的人 自然地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 从行为表现上去加以矫正,而必须看手设法改变他们的知觉或 信念。” 个人的学习行为与其知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康布斯还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 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 他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 格。
10
1 、教育目标
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 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2、意义学习
是一种与个人的态度、行为、个性以及未来选择 行动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个人会以积极的投 入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因而学习速度极快。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课程理论”这部分的知识点,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比较晦涩,不好理解。
今天,我们就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
首先人本主义课程论是奠基于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之上的,除此之外,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乔丹、西蒙等人。
在课程目标方面,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达到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潜能,反对布鲁纳培养社会精英的目的追求,认为培养社会精英的目的追求会导致人的畸形,所以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的是“完人”,功能完善的人。
在课程组织方面,人本主义主张课程内容的整合,人本主义批评传统的学科课程论和现代的经验课程论,认为以上的课程内容都是片面的,而人本主义认为要培养完人,就要做到知情意的结合,所以在课程上主张平行与并行的课程,包括学术性课程、社会体验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
课程整合模式应运而生。
在课程实施方面,人本主义主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情感关系,课程是靠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推动的,教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自我实现,教师不勉强学生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在课程评价方面,人本主义反对各种测验和考试,因为这些手段不利于人的自由发展,而人本主义的课程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不注重客观性评价,更加注重人的主观性评价,所以,人本主义的评价迥异于传统评价,例如表明学生进步的态度和行为进步的谈话等。
最后在学习方式上,罗杰斯主张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有两种,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只涉及到个人的心智,不涉及情感态度或个人意义。
另一种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人的个性、态度、行为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以上就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解读,主要要理解性记忆相关的观点,考试题型主要是客观题。
以上内容均是“人本主义课程论”中通过试题添加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我们来做道题目练习一下!1.(多选题)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是( )A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价值B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C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D组织意义学习1.【答案】ABCD。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1、从课程目的的角度来看,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者把满足学生个人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课程的目的。
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核心,他的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和创造性。
整体性就是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等方面的有机整体化和协调一致。
创造性即个体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态度和倾向,表现出享受变革乐趣的性格以及灵活恰当地应付突变情况的能力。
2、从课程内容的选择角度来看,人本主义课程论者从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出发,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的“适切性”原则,这实质上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
并提出教学的对象是儿童,而不是单一的传授教材,而是展开范围,真正的学习,使儿童参与到学习当中。
学习者能从课程内容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满足需要。
3、从课程结果的组织角度来看,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课程组织上重视“整合”。
这包括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情感领域与知识领域的整合;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
4、从课程的实施角度来看,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要求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情感关系的背景中实施课程。
他的主要方式有合成教育法、价值澄清法。
创造活动法。
人际交往训练法等。
5、从课程的评价的角度来看,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课程评价上反对各种测量和考试,认为测量和考试与个人的自由发展理想相冲突,因而强调多元化评价,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
人本主义课程评价在方法上创新表现在其设计了陈述性报告、学习档案法、契约评价法、自我评价法等。
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1、一方面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显示了同其他课程理论迥然不同的色彩,他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希望,也极大的震撼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其理论指导在教育改革中要将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整合。
重视创造性活动的开展,重视情意课程,提倡小组合作互助,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评价。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实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的能力;强调创造力的培养;重视建立真诚而融洽的师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的需要。
Page 11
非指导性教学
教师扮演的是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个人 关系,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否定了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 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三种品质:真诚;接受;理解。
Page 14
存在主义哲学
? 代表人物: 克尔凯戈尔、萨特、加缪等
? 主要观点: (一)存在先于本质 (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三)自由和选择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理解) (五)人生是一场悲剧
重知识的考试及偏重智育的教学,都是不正常的教育 主张教育家要重视人性的陶冶,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习 而是培养生存的力量——尼布列特(W.R.Niblett)
Page 12
? 真诚 是指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要将自己内心的思 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这样才会促进师生之间的有 益交流。
? 接受 是指教师把学生视为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 而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消除师生关系间的不安 全感。
? 理解 主要是指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移情理解。“非指 导性”教学强调的是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智力领域来促 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结构的组织
人本主义理论在课程组织上注重“整合”: (一)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 (二)情感领域与知识领域的整合 (三)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整合 20世纪70年代美国流行的人本主义课程形态:
Page 13
四个共同特征
? 重体验 体验本身及其个人的意义居于首位,而理论解释与外显 行为均在其次
? 强调人类的独特性 如选择性、创造性、价值观和自我实现,反对机械论。
? 着重意义性的研究方法 在选择课题和研究方法时,反对过分强调客观性而牺牲 意义。
? 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价值 关系每一个人天赋潜能的发展,使个人发现自己的存在 价值。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的兴起。
Page 3
结构主义的弊端
1、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受到人们的批评 “强调探究——发现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非是强 求习者学习抽象的问题与教材。这种问题对于学者世界 是现实的,但它们脱离了许多学习者的世界。”——坦 纳
2、布鲁纳等结构主义学派的自我反思 布鲁纳自认为应少说学科结构,多谈学习者和他的学
习结构 西尔伯曼在《教室的危机》中说到,美国学校的基本宗 是驯服教育,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疏远,学校教育存在种 种缺陷。
Page 4
人本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 (A.H.Maslow)
罗杰斯 (Carl Rogers)
库姆斯 (bs)
Page 5
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罗杰斯
四个共同特征
存在主义哲学
Page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马斯洛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1、马斯洛的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 高峰体验与存在性认知学说 价值理论
Page 7
需要层次理论
Page 8
高峰体验
? 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 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 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 有这种体验的人认为自己懂得了事物的本质,生活的真理。
? 患者中心疗法
患者中心疗法强调创造一种能够促使患者自愈的气氛。治疗者与 患者平等相处,以患者为中心,在这种相互信任、坦率真诚的关系 中,患者得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我。治疗者在无条件关心患者的前 提下,因势利导,帮助患者端正自我形象,促进其人格的成长。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有意义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
Page 10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产生背景 思想基础 基本观点
影响及评价
Page 2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的改革 ? 进步主义(实用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经验
的学习 后果:学生学业水平下降 ? 要素主义——注重“文化要素”的学习,片面强调学 科课程 后果:忽视学生的兴趣 ,课业繁重 ? 结构主义——基本原理和概念,发现学习 后果:课程难度增加,教育质量下降
Page 15
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表现了极端的个人主义,认为教育纯 粹是个人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认识个人的存在, 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应该使学生形成真诚、 选择和负责的生活态度。
Page 16
基本观点
课程目的 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Page 17
课程目的
? 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人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格包括整体性和创造性。整体性即身体、精 神、理智、情感等方面的有机整体性和协调一致。创造性即个体具 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态度和倾向,表现出享受变革乐趣的性格 及灵活应付突变情境的能力。
? 自我实现就是“完美人性的形成”,“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 “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
Page 18
课程内容(曼宁 D.Maning )
九条标准 有用性
生存性
普遍性
适当性
最大回馈
质量
缺失性 困难性
兴趣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适切性”原则,强调要将课程与学习者的兴趣、 能力和需要联系起来,课程内容的组织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Page活1。9
内在价值论
? 力求改变科学与信仰、事实与价值断裂的局面,“事实创 造价值”。事实与价值是合而为一的。
Page 9
(二) 罗杰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人格的自我理论
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罗杰斯认为自我是所有体验的总和, 因而是流动的,是经验性而非存在性的。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和发 展的基础,是人格机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
有意义学习
强烈反对重知轻意的学习,认为无意义学习是一种机械灌输式的 学习,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而有意义学习 则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学习中,甚至有自己的情感。
四个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都投人学习 活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在其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 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