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如何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如何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主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教学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创新的关键实验操作是靠学生个体手、眼、脑并用,获得并发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思维活跃,充满灵气,极富创造力,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各种能力有较大得到提高,而且对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否则导致学生轻视实验,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们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外,还着重培养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1.观察能力的培养。
明确观察目的是进行有效观察的首要条件,不仅要观察实验本身的现象,还要观察实验对仪器和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除了眼睛看到的现象,鼻子闻到的气味,皮肤感觉到温度变化,都在实验观察的范围之内。
长期培养,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实验观察全面准确。
2.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在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在主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善于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往往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是创造的源泉。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问题情景好其教育价值就越高。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以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空间。
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得数;(1)(120×2÷(20×2)(2)(120×3)÷(120÷3)(3)(120+4)÷(120+4)(4)(120-10)÷(120-10)(5)(120+4)÷(20+4)(6)(120÷5)÷(120÷5)(7)(120×6)÷(20×6)(8)(120÷2÷(20÷2)(9)(120×7)÷(20×6)(10)(120×8)÷(20÷2)要求学生按照商的情况进行分类,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二、善于营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发问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问”的勇气。
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疑问:“我提的问题对吗?”“我的问题太简单、太古怪,同学们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因此,在教学中,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先肯定他们敢于发问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提问。
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世纪的突出特点是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科学启蒙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
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
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二、保护好奇意识“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
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
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
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
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走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科学课中,科学探究本身就是它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的确是一个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但它也是科学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科学探究科学课程的起点。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一、讲究导入艺术,激发创新情趣一堂课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正如人们所说的“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的艺术特征能引起学生的认识欲,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一个充满魅力、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学习世界,创造一个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因此,我在导入时,讲究导入的艺术。
二、讲究读的技巧,启迪创新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了学生。
在教者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独立细读教材,细读教材就是逐字逐句地自学阅读材料,做到一想:教材主要讲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二想:教材中大致讲了哪几个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自己如何理解?三总结:即把解题规律、解题步骤等用语言概括总结出来。
四拓展:从眼前的新知识,你还能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同解决方法。
通过这四个环节,不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能锻炼学生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概括、整理、比较和求异能力。
三、注重合作与讨论,培养协作能力学生自学以后,由于知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各异,有的学生已经能把教材深刻理解,有的却只是一知半解,有许多疑问等待解答,有的还一片模糊,不知所以然。
研究一番,说说各自心得或疑惑,目的在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使信息的多向交流产生效应。
因此,教师要及时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亲密协作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56.28÷0.67的计算中,学生是这样讨论的:“通过自学讨论,我知道这是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从书写形式看,它与旧知识一样,而新知识点在除数是小数,我喜欢书中小林的想法,我认为这样的计算道理在于……”另一个同学说:“我知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有学生问:“为什么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而不先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说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培养一、营造创新的氛围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
1.爱心是“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和激情。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以积极自觉的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
所以,创设趣味浓厚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推动力。
教师只要用心挖掘教材,努力创设情趣盎然的情境之中,就已经将学生带到了创新之路的起点。
3.疑问是“启发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只要创设带有疑问、矛盾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发现,而这本身就是创新。
二、留出创新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思维空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独立思考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因此,老师不可滔滔不绝,问得过小过细,而应提一些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思考的方向和目的,然后尽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三、留出创新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处方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
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自我选择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主动去获取、形成、发现知识。
四、提供创新的机会数学课程强调:在数学课程中,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创造最好的条件。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摘要: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
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意识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
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
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
因此,要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
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 小学生的创新,是相对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而言的. 如果他们能创造性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独立地掌握知识,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就说明他们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数学课堂教学1. 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规的想法,萌发创新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①根据小学生的好动特点,以游戏激发参与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恰好符合学生这一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求和应用知识. 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动脑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②根据小学生的好奇特点,从问题出发参与兴趣. 好奇是每个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 由于他们知识较少,缺乏经验,对任何新奇的事物可能产生好奇心,促使着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③根据小学生的好胜特点,以成功激发参与兴趣. 每名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求知欲. 强烈的好胜心、求知欲可以促使学生们积极地求知,主动地探索. 成功是保持学生强烈的好胜心、求知欲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促其体验成功的欢乐,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2. 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古人云:“学则须疑,疑则有问.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则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些学生的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贵有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辅助线──数学课外活动数学课外活动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很好的途径之一. 因地制宜地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充分让学生独立操作和动手实践,延伸、拓展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在活动中为学生“吹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 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 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 如有位教师在乘法初步认识的活动课中,让学生用声音来表示算式的意义,“咚咚、咚咚、咚咚”表示2×3,“叮叮叮叮、叮叮叮叮”表示4×2,有时反过来,让学生听录音写算式,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了数学知识. 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 ③游戏结构应有美的结构形式. 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2. 数学讲座小学四年级后可以开设数学讲座,这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个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展,发展学生能力. 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 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 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励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3. 数学实践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还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形式. 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又是采用怎样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 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可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学会创新,发展创新意识,塑造创新才能.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是建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更具广泛意义的教学活动. 数学活动课非常注重求异、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常苛刻地要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更加浓厚的色彩.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不是今天一提创新,明天就出成果,就成为发明家,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常抓不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这两个重要环节不断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意识的论文 篇一
提高创新意识的论文篇一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思考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
“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
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
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
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
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摘要: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也因此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因此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一、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关系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具体表现在:1.重视被教育者身心和谐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教师要重视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并根据其自身的规律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2.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在学习中,学生会利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知识网络要不断被新的知识网络所替代,使认识得到发展。
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铺垫,否则将是空中楼阁。
因此,必须增加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3.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数学是思考的艺术。
小学1~3年级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4~6年级则逐步转移到抽象思维,是能力发展和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直观教学为主,所举例子尽量生活化,要和学生的实际经验相联系。
在此基础上,用数学语言进行比较、归纳、猜测、证明和答疑,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的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利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一)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与更新教学内容是教材的核心。
教学内容要开放,就要深刻理解编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意图,领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理顺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理论关系。
在此基础上,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根据学生阶段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教师,担负着培养国家创新人才的重任。
数学在教学中处于不可忽略的地位,而小学数学又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阶段,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就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被动的教学过程转化为主动的教学过程。
如教学“一共有10个苹果,分给了小明4个,分给了小红5个?”针对这一条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会很积极地用心去想,比如“最后还剩多少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几个苹果?”等等,学生在提问问题的同时发散了思维,提高了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教授,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归纳、去比较,引导他们进行设想。
如在教授“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圆形卡片,课堂上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然后在不采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找到圆的中心点。
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多次把圆对折之后的多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的中心点。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同学们给这个点起个什么名字呢?”有的说叫“圆的中心点”,有的说叫“中心点”,还有的说叫“圆心”,经过大家的一致讨论,学生们认为叫“圆心”比较好,从而也就引出了“圆心”这一概念。
这就是典型的情境教学法,启迪学生进行设想,不论学生们的设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一种对事物的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都应该去鼓励。
三、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好动是小学生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要紧紧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大胆尝试,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探究性地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创设情境,为发展创新思维提供可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创新个性受到压抑。
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
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做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讲平均数时,我们可以让同桌互量身高,记录下来,然后再求出平均数。
这虽是一个简单动作,但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程度的一种无声检验,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积极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5千克香蕉、6千克油,哪里有买a千克香蕉,b千克油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呢?”对于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一、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氛围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课堂教学氛围又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努力弘扬民主教学,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非常欢迎”、“三个特别允许”的要求,就是非常欢迎提意见、非常欢迎提出独到的见解、非常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特别允许说错、特别允许改错、特别允许保留意见。
例如,笔者在教学《文化建设》一课时,就针对学生上网的问题让学生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的发言能够涉及网络发展的利弊时,笔者就鼓励学生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同时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来讨论,学生的发言非常热烈。
然后,笔者又让学生来讨论怎样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笔者都给予鼓励,让全体同学鼓掌支持。
这样,整节课学生都热情高涨,在讨论与发言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政治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再创造,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色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特点,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当中。
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小学生在长身体的阶段,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课堂教学及教师的言行举止,传教帮带形成的渗透,由外而内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展开和形成,成为内在于学生的具体生活内容和价值事实,然后再由外而内,将已积累的思想、思维、性格、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外化为对象性的主动争取,创设成功的机会,从而自我激励,自我学习,自我创新。
而创新也是学习的过程,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认知,情感、意志等几方面心理结构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由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自我实现的人,不仅靠认知教育,而且也经历了一个情意,教育的过程。
说到底,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只在课堂,还在于教师、家庭。
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及对学生的了解谈谈几点认识。
一、指导理解课文内容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现对于小学生来说,亲身经历的东西记得更牢,在课堂上应多采取活动的方式进行,如教《回声》一课时,我安排五人一组,带好一个水桶,并装满水和几块石子,上课时,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明白回声产生的原因。
教学《看月食》一课,让每位同学做三个不等的圆纸板,从大到小依次写上“日,地,月”,在指导理解课文时,让学生亲自演示月食形成的过程,学生边做边看,一下就明白月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敢于发挥,有位平时好动的学生,在演示完月食形成过程,突发奇想,把“地球”和“月球”位置调换了一下,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地球上不是一片黑暗吗?他连忙举手发问,看了他的演示后,我及时称赞表扬他的大胆和奇思,并问他:这种现象你能说出叫什么现象?他脱口而出叫日食现象。
这时就连我这老师都惊讶于他的反应敏捷,当让上讲台来演示并说出理由时,他演示后说:“月球挡住了太阳光,不见太阳,所以叫日食”。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率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率数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合理猜想;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提供交流的平台,加强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
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一、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看,任何新的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基础之上生长起来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
在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作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而知新是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
如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我在黑板上写出9.6÷0.8=?,让学生试着计算。
学生开始很有信心,通过讨论还是无法解决,这时我别开话题,引导学生复习除数、被除数都是整十的整数除法(90÷30)的算理,(同时缩小10倍后商不变),从而发现小数除以小数时也可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解决。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新知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学习和探求的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比例尺》时,我让学生在操场上试着画学校校园平面图,根据学生的作品问:“我们的校园只有一张纸大吗?”“哪你们是怎样想的呢?”。
然后阐述比例尺在设计图纸和绘画等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更新观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氛围,引导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鼓励、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四个方面,就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化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情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激励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
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结果。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化学知识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
学生的活动机会就是模仿,即做题。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模仿,而不利于创造。
只有调动起学生对化学学科强烈的探索欲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产生创新欲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活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以及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设备等),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的重演于课堂,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发现和创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最终达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之目的。
例如,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试管破裂了,会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此题的设计很具有开放性,解答过程具有探究性,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这样,可使学生的思想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他们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爆发出创新的火花,随之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论文___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题和方向。
它更重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行为人的主体地位,更重视学生个性行为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有人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上。
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近年来,有许多教育改革与教育革新的要求和口号,如教育现代化、愉快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等,传播、流行非常迅速,十分广泛,但是,它们对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并非如此,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依然如我地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
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广大中小学教师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超稳定结构的经验系统,这种观念系统对教育教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新课程知识和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树立一种全新的人才观、育才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进行创新教学,深入持久地把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进行下去。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总是与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知识过程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主体性和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
主体性、自主性就是创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1、创新情境,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极容易产生厌倦甚至厌学情绪,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选择新的教学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竞争,调动学生重新意识。
我们在这里强调的竞争不是指单纯意义上的竞争,而是指通过学科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的竞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今我国的教学领域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它要求教师要转变课程实施方式,创造性地有效实施新课程。
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勇于向课本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自身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螺旋式向上发展。
对于化学,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化学知识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教条,所以化学教学创新应从实验开始。
教材上无论是探究实验还是演示实验设计,都只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且教材上的实验设计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缺陷。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验,不应认为课本上的东西都是完美的,都是一成不变的。
在实验创新方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药品分析及扩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药品的选择不能局限于课本,如实验室制氯气用到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代替二氧化锰。
在选用药品时应考虑来源是否丰富,价格是否便宜,是否不污染环境,装置是否简单等方面。
课本上的药品用量不一定最优化,通过做乙醇与浓硫酸的配比为1:3、1:2、1:1三组制乙烯对比试验可得:若改为1:2产生的乙烯较多,且点燃火焰明亮有黑烟。
因此课本上的配比为1:3并不是最佳配比。
其次,设计最优化的试验方案。
(1)改进实验方案,为了提高试验成功率,往往需把课本上的方案略作改动。
在进行co2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时,当集气瓶内的co2倾倒完毕后,火焰往往不熄灭,这是由于蜡烛燃烧,火焰上方空气温度过高,若直接往烧杯内倾倒co2,co2很可能会因此扩散而导致实验失败。
若在蜡烛和烧杯内壁之间放一漏斗,然后经漏斗将co2缓缓倒入烧杯内,即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而使实验成功。
(2)完善实验方案。
在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的实验中,由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在过热条件下可将乙醇氧化成c、co、co2等,而浓硫酸被氧化成so2,so2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干扰乙烯的性质实验。
所以在做乙烯的性质实验前,应把混合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验证so2;再通入10%naoh溶液——除去so2;再通入品红溶液——验证无so2,最后通入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今的教育理念是:数学绝不等同于数学教科书。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拓开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设计富于探索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这也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最基础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设置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及其成果表明,学生之间相互激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待、宽荣等,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努力培养良好的班级集体,促使全体同学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形成创造性学习集体。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创造力开发有重要作用,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自由的学术空气,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宽容,对学生的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创造力的开发,特别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的一年学习生活,并说是这个学校用他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依赖外界权威的教师的淳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
从我国学生参加重大国际数学竞赛的成绩看,计算力、解题水平高,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差。
主
要原因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正确认识。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小抓起,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是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向创新。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
开始前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让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
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三、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
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回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
何推导出来的,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边演示边讲解推导过程。
在学生服读完推导过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问题,拿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照着刚才旋转、平移的方法能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同学们动手试拼,都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紧接着设下疑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来的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高又有什么关系?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这样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老师的激发、引导,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战胜了困难,轻松愉快的推出了梯形的计算公式。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开展创造活动
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而课堂教学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渠道。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把握时机适时适度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的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成功的创造,离不开创造意识、创造技能、创造思维等几个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活动。
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考察、制作、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掌握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以后作出对社会具有独特价值的发明创造打下基础。
时代在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
随着社会的极速变革,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培
养创造性人才,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