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精编范文】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范文word版 (6页)
【精编范文】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
但是为了写读书心得,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
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心得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1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是用谈话的形式,解释和宣传他的教学论思想。
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赞可夫说到教师需要很大的热情。
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
我很信奉赞可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
我一直很欣赏富有激情的课堂,很多时候,当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满怀热情时,我常常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愉悦。
赞可夫认为,教师的教育影响跟教师的威信有很大关系,因为教师的威信是他顺利而有效地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没有威信,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那么教师的威信怎么去建立呢?教师的威信主要来源于师生之间建立起的良好的关系。
教师需要做的`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等。
作者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
教师在对待“落后生”时,要讲究方法。
不要对其漠视,也不要性急,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吸引他们进入课外兴趣小组。
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
和教师的谈话心得6篇
和教师的谈话心得6篇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机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和教师的谈话心得6篇,供大家参考。
和教师的谈话心得篇1暑假我拜读的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
在前苏联他撰写的《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这些书被誉为教师必备书。
《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读完,就像和大师促膝而谈,聆听大师的谆谆教导。
书中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方法,使我收获良多。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
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
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吗?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
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
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
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平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
总是拔高了要求,总是希望每个后进生能够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结果是,学生因达不到而没有成功感,自己对这部分学生也越来越没有信心,以至于最终放弃这部分后进生。
对于大师谈到的“学习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
特别是他引述的列。
托尔斯泰的那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
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
哪些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一)用假期时间,有针对性的选择了相关书籍读了《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和教师的谈话》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列。
符。
赞科夫的着作。
在本书中,作者将其多年实验研究总结的教学法与教育思想,采用谈话的形式,十分新颖。
读完这本书后,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这本书名一样,像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我们交谈,交谈对学校教学的感悟。
轻松通俗的话语给我们留下的教学论思想却是深刻的。
现在简单地谈谈我读这些书后的感受。
培养儿童内在的学习诱因,有赖于改造旧的教学路子。
这方面赞科夫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要教会学生自己“理解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研究儿童的“各种各样的思维形式”,据以引导他们学会开动脑筋,成为积极学习的主人,从而也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主导作用。
赞科夫的教学论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但其中许多基本论点的提出,又不完全是出自他个人或他的学派所独创,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如果我们查阅教育思想史,考查一下诸如研究儿童的发展,确认理论性知识对发展的指导作用,主张个性的“自然的成长”,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与儿童的主体作用等等观点,可以发现,有的是传统教学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有的是实用主义教学论曾经片面强调过的问题;但就其整个体系而言,又绝不是旧话重提,而是一个重大发展。
他的新体系反映了五十年代和以后在国际上兴起的具有共同性的教育思潮,反映了国际上教学论施行根本改革实验的创造性成果,从而才构成新颖的立论。
当前,教学论和课程论仍只是处在发展中的独立学科,无论在一国之内或国际之间,学术研究上都呈现出学派林立、百家争议的热烈纷杂的局面;人们不应该独尊一家。
即或在苏联国内,对赞科夫的新体系迄今也仍然多有异议。
这种事实说明,不宜把赞科夫的教学论看成全然不可移易的东西。
我认为,在教育理论上可比较的学科和可比较的部分,应打开眼界,重视研究外国,才有利于加快我国教育理论建设。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第一篇: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最近看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老师的谈话》一书初看《和老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去看。
但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是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呢?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
首先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个老师是不是成功了可以问问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吗?"如果学生说喜欢那么这位老师就成功了。
这话很有道理是通过许多老师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老师要想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一定要努力先让学生"爱"上自己只有"教师享有学生的深刻的爱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全心全意要把自己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人这样会产生一种互相怀有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如果这位老师缺乏爱心但因为严厉她们班的学生总是很遵守纪律看起来很乖的样子对待老师也是言听计从表面上看很乖的样子。
这样的威信就是"虚假的威信"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
教师的虚假威信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实际上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师生之间相互有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教师。
友爱不仅不应削弱纪律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地遵守学校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
学生的行为是发自他们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
如果想让学生更多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受到老师的影响就得"让学生喜欢自己。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良的品格和学识这样某日在街上偶遇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还对你保有深深的尊敬与浓浓的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范文
《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范文《和教师的谈话》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读书心得范文。
故事讲述了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力量。
这个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叫彼得的男孩展开。
彼得是一个反叛、不爱学习的学生,对学校和老师都没有什么兴趣。
他总是逃课、作弊甚至欺负同学。
这让他的父母和老师都很担忧,觉得他走上了一条不好的道路。
一天,彼得的班主任决定和他谈谈。
在那个深入人心的谈话中,班主任用耐心和理解的态度与彼得交流。
他告诉彼得自己的担忧和对他的期望。
他也对彼得的行为进行了批评,但并没有责备他或者放弃他。
在谈话中,班主任问彼得为什么对学校和学习没有兴趣。
彼得透露了他家庭不幸的一面,父母经常争吵,对他和弟弟没有时间和关注。
这让彼得觉得自己被遗忘和无助。
通过和彼得的谈话,班主任认识到了他内心的困扰和渴望得到关爱的需求。
最后,班主任鼓励彼得改变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对学校和学习。
他告诉彼得,他能够改变他的未来,只要他愿意努力。
他也向彼得保证,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一直支持他。
这个故事真实地揭示了教育的力量。
班主任用关爱和理解打动了彼得,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未来。
他的谈话不仅让彼得感受到了关心,还激发了他的积极性和对未来的期望。
通过和班主任的谈话,彼得开始慢慢地变得有自信、有动力,并且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耐心和理解的态度面对学生。
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其次,我们要相信教育的力量。
通过沟通和引导,我们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让他们重新找到对学习的兴趣。
最后,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只有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困扰,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总而言之,《和教师的谈话》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书。
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了教育的力量,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这个故事,我也学到了如何与学生交流和帮助他们,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变得优秀。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一)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
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
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
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
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
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
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
上学年,我担任四年级数学。
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
再如教学一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习时又要读。
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
其实,有些课文是浅近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精选5篇)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记得当老师的第一天爸爸对我说:“教师是全天下最崇高的职业,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做,一定要对得起这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从那时起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所有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学生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疑问。
于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总是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在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从而获得了一次向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学习的机会。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
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习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
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
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
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习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
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
“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
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习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2篇)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和教师的谈话》是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教育现实进行深刻地思考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观点。
这本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读后感也十分重要。
通过阅读《和教师的谈话》,对于我来说,不仅能够学习到很多教育的理论知识,也让我对于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和教师的谈话》中所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教育的目标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
杜威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一观点对于我来说,很有启示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会发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教育,会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因此,我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其次,《和教师的谈话》中还探讨了教育中的方法问题。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体验和操作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
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也逐渐体会到了这一点。
当我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都会大大增强。
另外,《和教师的谈话》中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杜威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索。
同时,教师也应该是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引导学生。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2篇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精选2篇(一)《和教师的谈话》是一本让我很有感触的书。
在书中,作者通过与教师的对话,传达了许多关于教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书中的对话让我反思了教育在我的人生中的重要性。
教师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知识,还启发了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与教师的交谈,我意识到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教育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贯穿了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
其次,书中的对话也让我思考了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
他们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榜样和引导者。
最后,书中的对话还让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真诚的交流和倾听,我们才能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予正确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也可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认识。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的来说,《和教师的谈话》是一本让我感到深思的书。
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思考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对教师的贡献和付出深感敬佩。
阅读完《和教师的谈话》后,我对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我也更加珍惜和感激曾经教导过我的教师们。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继续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成长和进步。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向自己的学生传递知识和智慧,引导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精选2篇(二)《和教师的谈话》这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一个学生去和他的老师进行谈话的故事展开,通过对话中的细节和情绪的描写,刻画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
精选《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范文
精选《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范文《<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读了《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与教育智者的深度交流,内心深受触动。
书中提到的许多观点和案例,都让我对教育这件事儿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读书时候的一位老师。
那时候,我上初中,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对数学这门课甚至有点儿害怕和抵触。
直到遇到了我们的新数学老师——李老师。
李老师看起来普普通通,但他的教学方法却一点儿也不普通。
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翻开课本开始讲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拿出了一个三阶魔方。
当时我们都在下面窃窃私语,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李老师笑着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咱们先来玩个小游戏。
” 说着,他就开始迅速地转动起魔方来,那手法熟练得让我们眼花缭乱。
没一会儿,原本混乱的魔方就被他复原了。
我们在下面忍不住惊叹鼓掌。
李老师接着说:“其实啊,玩魔方也是有数学原理的。
比如它的排列组合,还有空间想象。
” 就这样,他从魔方入手,一点点地引出了当天要讲的数学知识。
那堂课,我听得格外认真,第一次发现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
之后,李老师还经常组织一些数学小竞赛,让我们分组解题,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
为了小组的荣誉,我们都积极地参与,主动去思考、去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再觉得数学是一门可怕的学科,反而开始享受解题带来的成就感。
李老师还特别注重对我们的鼓励。
每次我做出一道难题,哪怕只是有一点点进步,他都会在全班面前表扬我。
“看看,这道题咱们班的我的名字同学做得非常好,思路清晰,步骤完整。
大家要向他学习!” 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让我心里美滋滋的,学习的动力也更足了。
因为李老师的这些独特的教学方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不再害怕数学,而是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回想起这段经历,再对照《和教师的谈话》中的观点,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师真的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轨迹。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第一篇: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最近看了阿尔巴尼亚列符·赞科夫的《和老师的谈话》一书,初看《和老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去看。
但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得出来了一遍,没想到还是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教师"是太阳下让最光辉的职业。
如何再说一个成功的教师呢?这是许多领悟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
首先,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个老师有没有成功了,可以问问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吗?"如果学生说喜欢,那么身为老师就成功了。
这话很有道理,是通过许多老师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老师要想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一定要努力先让学生"爱"上自己,只有"教师享有学生的深刻的爱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个博览群书多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全心全意要把自己充实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人,这样会产生一种互相第三种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那种气氛会给教学情绪高涨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如果这位老师,缺乏爱心,但因为严厉,她们班的学生总是很张宏,看起来很乖的样子,漠视老师也是言听计从,表面上用看很乖的样子。
这样的威信就是"虚假的威信",正如马卡连柯所指:"压服的威信就是误导威信的一种。
教师的虚假威信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严明的表面纪律,实际上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建议学生由衷的尊重教师。
友爱不仅不应削弱军纪,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好地遵守学校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
学生的行为是发自张晓鸣他们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
如果想让学生更多的保持沉默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受到老师的影响,就得"让学生喜欢自己。
读书心得《和教师的谈话》
读书心得《和教师的谈话》在闲暇之余,我读了《和教师的谈话》,作者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克服旧教育课程的矛盾,建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教育课程。
这本书虽然已经出版许多年,但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还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价值,特别是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书采用谈话形式写成,参加谈话的有教育学教授、学校领导和教师,其中既有加入教育事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所有这些人,身处教育系统,他们有着共同的立场,但在某些具体教学问题上又持有不同观点。
在此基础上,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论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习借鉴。
首先,要正视和理解课堂生活的定义。
作者在谈论课堂生活时提出,学校需要在促进学生将知识作用于实践的同时,还要满足儿童了解周围事物的渴望,而不仅仅是死板地将教学当作一个流程让课堂运转起来,要学会高效合理地利用教学时间。
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新的教学法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合理的地位分配,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有,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情况,在尊重差异性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特性使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掌握技巧,而且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让学生自己去谈论、探讨、论证自己的观点。
他们在积极地思考,课堂因此也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于教学的成果有很大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教育学生做人。
作者认为,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育人的任务,但往往把这当成次要的。
止匕外,教育工作似乎总是单独进行的,没有和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想必,当今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导语】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共16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篇1: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和教师的谈话》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赞科夫所着。
作者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克服旧教育课程的矛盾,建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教育课程。
我今天认真看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看完后觉得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
我把我的理解简单地总结为“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指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回归到生活。
首先作者对提出的学习联系生活的看法。
联系生活,就我们数学学科而言就是要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上课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去研究,再由课堂上探索总结出来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此类问题。
而此时的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与到学生发现的问题里去,及时地提出意见,加以引导,善于总结,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接着作者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
赞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师读课文,学生静听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谈了出来,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之中,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紧接着,作者又谈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老师轻松了?回答是否定的,这样的教学更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地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才能在学生的谈话偏离主题而进入细节处进行引导。
这正是我们课改中对教师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的要求。
通过粗读这本书,我感觉到我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尽量设法减轻孩子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孩子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篇2: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我一向不喜欢阅读枯燥乏味的外国文学,特别是这种理论化的书籍,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作者阐明的观点以及他的论述。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最近看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老师的谈话》一书,初看《和老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去看。
但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是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师生之间相互有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教师。
友爱不仅不应削弱纪律,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地遵守学校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
学生的行为是发自他们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
如果想让学生更多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受到老师的影响,就得"让学生喜欢自己。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良的品格和学识,这样某日在街上偶遇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还对你保有深深的尊敬与浓浓的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走在"教育"这条大道上,让爱的花朵铺满道路!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
我会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第二篇:《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800字《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最近看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老师的谈话》一书,《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800字。
初看《和老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去看。
但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是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师生之间相互有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教师。
友爱不仅不应削弱纪律,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地遵守学校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
学生的行为是发自他们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
如果想让学生更多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受到老师的影响,就得"让学生喜欢自己。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良的品格和学识,这样某日在街上偶遇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还对你保有深深的尊敬与浓浓的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走在"教育"这条大道上,让爱的花朵铺满道路!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2008694121 朱柳桦08教本4班《和教师的谈话》里讲了一些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的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
我觉得赞可夫这本书能帮我更清晰地理清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这本书是以对话形式来写,比较吸引我们这些在读学生。
就好像我在提问题,老师在解答疑问。
赞可夫说:“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地尊重教师。
”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首要原则是相互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生关系也是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这种尊重不是无原则的忍让,不是自以为是,自命清高,而是同情学生,体贴学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想学生之想,急学生所急。
谈话现在读《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感触颇多。
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这是教师教育内容之一,学生有时不尊重老师,那是因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该怎样尊重自己,或者是尊重的方法。
教师需要与学生友爱相处,但这里的友爱是建立在尊重,和谐,快乐,共赢的基础之上,如果背离了这些原则,那么这样的友爱是缺乏教育意义的。
在《课堂上的生活》这一章里面,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
学生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
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
”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
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及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
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
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第二章《教师和儿童》中,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
赞科夫提出了教师“教”,那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大大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
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
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
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
在这一章节,还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
作者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
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
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
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
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
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
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
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
“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我们老师就一定努力的,对每个孩子负责。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五十多个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
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
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
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
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
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
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赞可夫在第三章《学习的诱因》中谈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向往,不仅仅获得分数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应该对认识未知事物的向往、从完成困难任务而体验到满足,这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在幼儿园没有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衡量,但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成为评价孩子的一把标尺,尺度的把握往往就能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赞科夫说:“教育科学应当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我们应按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七章—在美的世界里。
赞可夫提出了,孩子审美观的培养蕴涵于生活中,在大自然里。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更适用。
学龄前儿童欣赏过各种艺术作品,听过成人关于艺术,关于自然美的谈话,耳濡目染的接受了审美观的培养。
教师就应该从幼儿的审美经验出发,抓紧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那如何培养呢?素材又从何而来呢?赞科夫说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不言而喻,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的长造型劳动中。
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的个人生活中的美,应当在学生的心目中给以高度赞赏。
不过对于学龄前儿童,在起初的阶段,还是自然界的美较易理解。
赞科夫的观点就是要配要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情感,还是自然界的美较为容易理解。
这给我了很大的启发,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老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带领幼儿去感受自然界的美。
中午散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
但是我意识到,我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感受自然界的美。
赞科夫给我们举了个例子。
有一个教师带领一年级的学生到野外去参观,结果表明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善于觉察她们周围的美。
在参观后的谈话里,教师问她们看到了审美,他们回答说:“我们看见了各种树,还有各种花。
有蘑菇,树叶黄了,”等等。
在以后的几次参观里,女教师开始吸引儿童注意树林里的阳光的照明度,注意黄叶和绿叶的配合,等等。
在晚秋时节到来以后,教师鼓励学生们作进一步观察,回想以前的树叶和天空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一次比一次丰富着,幼儿提高了她们的极限水平。
这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那个老师怎样来引导孩子感受自然界的美的。
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带领孩子一步一步的去感受自然界的变化,感受自然界的美。
“在教学法,而且不单是劳动教学法,也包括俄语和数学教学法里,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杜绝错误,预防错误。
固然,让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放任自流,那是不正确的。
如果儿童懂得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犯了错误,那倒没有什么可怕的。
”没有一个人天生会走路,都是在不断摔打中学会站立、学会行走、学会奔跑的。
倘若第一次摔倒了便不再爬起来,就没有今天的人类社会。
“错误”或者“失败”都是一种人生宝贵的资源。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中国母亲去美国探亲,有一天在草地上散步,突然有一个美国小女孩摔倒了,她便好心地扶起来,小女孩的母亲从后面赶过来,不但没有表示感激,反而严肃地说,她这样做不是帮助孩子,而是破坏了孩子的自信,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我们的教育应注意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自立意识,面对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能一味指责,更不能越俎代庖。
据说现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教师成了主角。
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害怕学生“失败”、“犯错误”急于求成而取而代之,可能是其中之一吧?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
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
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吗?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郁闷哪!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
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
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平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呀,惭愧惭愧!对于大师谈到的“学习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
特别是列.托尔斯泰的那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
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
哪些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明镜似的,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